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

2021-01-12 15页 doc 2MB 16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精品文库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举报
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国家建筑工程总局标准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4-80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国家建筑工程总局批准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备案试行日期:1981年1月1日通知(80)建工科字第310号《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现经审定,批准为部颁标准,编号为JGJ4—80,自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起试行。本规程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中有关灌注桩基础的某些条文规定有不一致之处,可按本规...
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
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4-80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国家建筑工程总局批准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备案试行日期:1981年1月1日(80)建工科字第310号《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现经审定,批准为部颁标准,编号为JGJ4—80,自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起试行。本规程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中有关灌注桩基础的某些条文规定有不一致之处,可按本规程执行。各单位在试行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将有关资料和意见随时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一九八○年五月三十一日编制本规程是根据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4〕建革技字〔236〕号文和〔78〕建发科字〔138〕号文下达的任务,由我院会同黑龙江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广州市设计院、广东省基础公司、天津市化工设计院、湖南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甘肃省建筑工程局建筑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机械施工公司和六机部第九设计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建国三十年,特别是近五年来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的设计、施工经验和科研成果;吸取了我国公路、铁路等方面以及国外的有关经验,并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会议审定通过。由于灌注桩尚处在发展阶段,有些问还有待通过实践不断研究提高,因此,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加强科学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我院地基基础研究所,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灌注桩基础设计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构造(Ⅰ)桩身(Ⅱ)承台第三节桩基计算(Ⅰ)桩顶荷载计算(Ⅱ)桩基垂直承载力及其验算(Ⅲ)桩基水平承载力及其验算(Ⅳ)桩身强度和抗裂性验算(Ⅴ)桩承台的内力计算与强度验算第三章灌注桩基础施工第一节施工准备第二节灌注桩的施工(Ⅰ)一般规定(Ⅱ)螺旋钻成孔灌注桩(Ⅲ)潜水钻成孔灌注桩(Ⅳ)机动洛阳铲挖孔灌注桩(Ⅴ)冲击成孔灌注桩(Ⅵ)钻孔扩底灌注桩(Ⅶ)锤击沉管灌注桩(Ⅷ)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Ⅸ)水下混凝土的灌注第三节承台施工第四节灌注桩基础工程验收附录一灌注桩成孔工艺选择参考表附录二考虑承台(包括地下墙体)与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计算受水平力的桩基附录三基桩计算长度和桩身纵向弯曲系数附录四按倒置弹性地基梁计算墙下条形桩基承台梁附录五受地震水平力的一般建筑物桩基设计计算举例附录六灌注桩基础施工记录表附录七本规程条文中用词和用语的说明参考资料一桩的现场试验参考资料二常用灌注桩的成孔机械性能参考资料三灌注桩施工设备示意图例图例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房屋和构筑物)灌注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不包括爆扩灌注桩)。第1-0-2条灌注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基土层性质、地下水情况、场地条件与环境、施工设备性能、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与性质等因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第1-0-3条灌注桩按现有成孔工艺划分为:一、钻、挖、冲孔灌注桩:包括螺旋钻成孔、潜水钻成孔、机动洛阳铲挖孔和冲击成孔的灌注桩;二、钻孔扩底灌注桩;三、沉管灌注桩:包括锤击沉管、振动沉管和振动冲击沉管成孔的灌注桩。成孔工艺可参照附录一选取。第1-0-4条采用本规程进行灌注桩基础设计、施工时,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若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地基和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7—66(修订本)中有关灌注桩部分的规定有不一致之处,按本规程执行)。第1-0-5条关于试桩一、灌注桩基础应尽量进行桩的垂直静载试验,以确定垂直承载力。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进行桩的垂直静载试验。1.重要的、有纪念性的大型建筑;2.使用上、生产工艺上对基础沉降有特殊限制的建筑;3.住宅群和工业建筑群;4.缺乏施工经验和试桩资料时;5.地质情况复杂,成桩质量有怀疑时。二、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桩的水平静载试验:1.经常受较大水平力的桩基础;2.抗震设防为八度和八度以上的重要的、有纪念性的建筑、高大建筑(八层以上的高层房屋、高度30米以上的工业厂房和高耸构筑物,下同)和建筑群;3.抗震设防为七度和七度以上的对基础水平位移有特殊限制的建筑。三、经常承受拔力的桩基应进行桩的抗拔试验。四、对于地质条件、成桩工艺、桩径和桩长相近的桩基工程,垂直、水平静载试桩和抗拔试桩的数量不得少于2根,并不宜少于1%。五、水平静载试验可利用经垂直静载试验后的试桩,但不能用工程桩进行。第1-0-6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采用灌注桩基础的建筑,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1.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高大建筑;2.使用或构造上对沉降有特殊限制的建筑;3.使用灌注桩的经验尚不足时。第二章灌注桩基础设计第一节一般规定第2-1-1条灌注桩基础设计应具备以下基本资料:一、工程地质资料,其内容一般包括:1.根据土层分布的均匀程度,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中对桩基勘察要求绘制的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2.控制性钻孔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于粘性土应包括天然容重、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模量、内摩擦角、粘聚力、地基土容许承载力;对于砂土和碎石类土应包括颗粒级配、密实程度;对于岩石应包括类别、风化程度、单轴极限抗压强度;3.控制性钻孔附近静力触探贯入阻力沿深度的变化曲线(有条件进行静力触探的地区);4.附近地区可供参考的试桩资料;5.地下水位及地下水化学分析结论;6.有关地基土冻胀性的资料。二、建筑场地与环境的条件:包括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施工机械进出场和运行条件,水电源、防振、防噪声的要求,泥浆排泄条件等。三、排列基桩时,应尽量使桩群形心与外荷载重心重合,并应使桩基在受水平力和弯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四、同一建筑物应避免同时采用端承桩和摩擦桩(用沉降缝分开者例外)。同一基础相邻桩的桩底标高差,对于支承在非岩石类土上的端承桩,不宜超过桩的中心距;对于摩擦桩,在相同土层中不宜超过桩长的1/10。五、桩端进入硬持力层的深度,对于粘性土和砂土,不宜小于2~3倍桩径;对于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2倍桩径。当存在软下卧层时,桩基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一般不宜小于5倍桩径。穿越软弱土层支承于倾斜基岩上的端承桩,当强风化岩层厚度小于2倍桩径时,桩端应嵌入微风化或未风化基岩层。(桩径指设计桩径)第2-1-3条在灌注桩基础的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下列项目的计算:一、验算作用于桩基的垂直荷载,使其不超过按第三节确定的桩基容许垂直承载力,并验算桩身的强度。二、对于承受水平力的桩基,必须验算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必要时应验算桩基的水平位移和桩身的裂缝宽度。三、对于承受拔力的桩基,必须验算桩的抗拔稳定性和桩身的抗拉强度,并根据具体情况验算桩身的裂缝宽度。四、当建筑物对桩基的沉降有要求时,应作沉降验算。五、当桩基下有软下卧层时,应对软下卧层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六、计算桩基承台的内力并验算其强度。第2-1-4条季节性冻土和膨胀土地基灌注桩基础宜按下列原则设计:一、为了消除土的冻胀或膨胀对建筑物的影响,灌注桩宜采用钻挖孔桩或钻孔扩底桩。二、考虑到冻胀、膨胀对垂直承载力的影响,确定基桩垂直承载力时,不计冻胀、膨胀深度范围的桩侧摩阻力。任何情况下,桩端进入冻深线或膨胀土地基的大气影响线以下的深度,不得小于4倍桩径或1倍扩大端直径。三、为消除桩基受冻胀或膨胀的危害,宜在冻胀或膨胀深度范围沿桩周以及承台作隔冻、隔胀处理。四、当桩身和承台未作隔冻、隔胀处理时,应验算冻胀、膨胀力作用下,桩基的抗拔稳定性和桩身的抗拉强度。第2-1-5条湿陷性黄土地基灌注桩基础宜按下列原则设计:一、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灌注桩一般宜采用沉管法或采用清底较好的钻、挖孔法施工。二、考虑到湿陷对于垂直承载力的影响,在确定基桩轴向受压承载力时,一般情况下,除不计自重湿陷性土层范围的桩周正摩阻外,尚应考虑自重湿陷引起的负摩阻;非自重湿陷性土层的摩阻力一般取浸水饱和状态下的数值。三、承受长期水平力或经常出现水平力的桩基,其水平承载力和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一般按土在饱和状态下确定。承受瞬时水平力(如地震力)时,则按浸水可能性取值。第2-1-6条灌注桩基础的抗震设计宜按下列原则进行:一、桩承台除使用要求可露出地面外,应埋入地下成为低桩承台。承台混凝土宜尽量采用原槽浇灌。如采用支模浇灌,侧面回填土应采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当水平力大且近承台底面的土层很松散时,可考虑采取夯辗加密或作碎石垫层等措施增加基底抗力。当承台下土层有自重固结沉降(新填土的固结和降低地下水引起土的固结沉降等)、自重湿陷、震陷(振陷)和液化可能时,则不考虑承台底土抗力的作用。二、当近承台底为可液化土层时,基桩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嵌入稳定土层,其深度一般不小于4.0/α(α根据第2-3-14条确定),或不小于7~14倍桩径(硬土取低值,软土取高值)。如果液化层以上的非液化层厚度不小于4.0/α,足以稳固桩身时,则桩端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对于粘性土和砂土可减至2~3倍桩径,对于碎石类土可减至1~2倍桩径。验算桩基的抗震能力时,液化层的摩阻力和水平抗力系数均按零考虑。三、对建于可能因地震引起上部土层滑移地段的桩基,应考虑滑移体对桩产生的水平力,按抗滑桩的要求进行设计。四、作用于桩基的水平地震力,一般只考虑地面以上建筑物重量产生的水平惯性力,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进行计算;当考虑承台与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进行桩基抗震计算时,应考(Ⅱ)承台第2-2-3条桩承台的形式与基本尺寸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独立柱桩基和满堂桩基的承台,根据上部结构要求和布桩形式,可采用三角形、矩形、多边形、圆形和环形的现浇承台;其尺寸根据上部结构要求和计算确定,但其厚度不宜小于30厘米,周边与边桩的净距不宜小于0.5倍桩径。二、条形基础的承台,可根据受力情况、地质情况和施工条件,采用如下形式和构造:1.现浇连续承台梁,其构造可参照图2-2-3-1。2.现浇桩帽与预制梁相组合的承台梁,其构造可参照第2-3-15条桩身强度和承台强度的设计安全系数,按现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采用,验算抗震强度时,设计安全系数采用不考虑地震荷载时数值的80%。第2-3-16条验算桩身强度时,其桩身计算直径采用设计直径。第2-3-17条验算桩身的轴心受压强度时,一般不考虑桩身纵向弯曲的影响;对于高桩台桩基,或桩台底为液化土层的情况,则应考虑桩身纵向弯曲的影响;其纵向弯曲系数φ,应根据桩身计算长度lc和设计直径d确定。桩身计算长度与桩顶约束情况、桩露出地面的长度、桩的入土长度、桩侧和桩底土质有关。纵向弯曲系数和计算长度的确定可参考附录三。第2-3-18条当按钢筋混凝土的极限状态或破坏阶段验算水平力和弯矩作用下桩顶为固接的桩身强度时,应考虑实际构造与假定之间的差异以及内力重分布的影响,将所算得的桩顶固端弯矩乘以0.7~0.8(当固端弯矩大于桩身最大弯矩时)进行调整,然后验算强度。第三章灌注桩基础施工第一节施工准备第3-1-1条灌注桩基础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资料:一、建筑场地工程地质资料;二、基础工程的施工图(包括同一单位工程中的灌注桩和非灌注桩基础);三、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高压电缆、电话线、地下管线(管道、电缆等)、地下构筑物以及危险房屋、精密仪器车间的调查资料;四、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五、桩基工程的施工技术措施;六、有关的荷载试验资料。第3-1-2条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的内容有:一、施工平面图:标明桩位、编号、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位置;采用制备泥浆时,应标明泥浆制备设施及其循环系统;二、确定成孔机械、配套设备,以及合理施工工艺的有关资料;三、施工作业计划和劳动组织规划;四、机械设备、备(配)件、工具(包括质量检查工具)、材料供应计划;五、主要施工机械的试运转、试成孔、试灌注计划;六、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季节性(冬季、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七、其它。第3-1-3条施工前应做好场地的平整工作,对不利于施工机械运行的松软场地应进行适当处理。如在雨季施工,必须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第3-1-4条施工前应复核测量基线、水准基点及桩位。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及施工地区附近所设的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桩基施工影响处。第3-1-5条施工前必须试成孔,数量不得少于两个,以便核对地质资料,检验所选的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技术要求是否适宜;如出现缩颈、坍孔、回淤、贯入度(或贯入速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拟定补救技术措施,或重新考虑施工工艺。第3-1-6条在建筑物旧址或杂填土地区施工时,应预先进行钎探,并将探明在桩位处的浅埋旧基础、石块、废铁等障碍物挖除,或采取其它处理措施。第3-1-7条基础施工用的临时设施,如供水、供电、道路、排水、暂设房屋、泥浆池等,必须在开工前准备就绪。第二节灌注桩的施工(Ⅰ)一般规定第3-2-1条成孔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正、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为准确控制钻孔深度,应在桩架或桩管上作出控制深度的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第3-2-4条钢筋笼的直径除符合设计尺寸外,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对于沉管成孔,从管内埋设的钢筋笼,其外径至少比桩管内径小6厘米;对于用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桩,其钢筋笼内径应比导管连接处的外径大10厘米以上。第3-2-5条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长度以5~8米为宜。搬运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扭转、弯曲。埋设钢筋笼时,要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缓下沉,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下放到设计位置后,应立即固定。两段钢筋笼连接时应采用焊接。第3-2-6条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可在钢筋笼上设置定位钢筋环、混凝土垫块,或在埋设钢筋笼前于孔中对称设置3~4根导向钢管或导向钢筋,以确保保护层厚度。第3-2-7条在素混凝土桩顶采用构造连接插筋时,必须沿桩周对称、均匀、垂直插入。第3-2-8条钢筋笼的制作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主筋间距±10毫米;箍筋间距±20毫米;钢筋笼直径±10毫米;钢筋笼长度±100毫米。第3-2-9条钢筋笼保护层偏差: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桩±20毫米;非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桩±10毫米。第3-2-10条粗骨料可用卵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用于沉管灌注桩及配筋混凝土不宜大于5厘米,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1/3,用于直接在成孔中灌注的素混凝土,不得大于桩径的1/4,一般以不大于7厘米为宜。细骨料应选用干净的中、粗砂。第3-2-11条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灌注混凝土。对于水下混凝土及沉管成孔从管内灌注混凝土的桩,在灌注过程中应用浮标或测锤测定混凝土的灌注高度,以检查灌注质量。灌注桩的灌注充盈系数(实际灌注混凝土体积与按设计桩身直径计算体积之比)不得小于1;一般土质为1.1;软土为1.2~1.3。第3-2-12条当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灌注混凝土时,应对混凝土采取加热保暖措施,在桩顶强度未达设计标号50%以前不得受冻。在冻胀土、膨胀土地区施工灌注桩时,应按设计要求做好防冻胀、防膨胀的处理。(Ⅱ)螺旋钻成孔灌注桩第3-2-13条螺旋钻成孔灌注桩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一般粘性土、砂土及人工填土地基,不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上述各类土及碎石土、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第3-2-14条不同类别的土层宜选用不同型式的钻头。一、尖底钻头:适用于粘性土层,如在刃口上镶焊硬质合金刀头,并可钻硬土及冻土;二、平底钻头:适用于松散土层(见参考资料三图8-1)。三、耙式钻头:适用于含有大量砖头、瓦块的杂填土层(见参考资料三8-2)。四、筒式钻头:适用于钻混凝土块、条石等障碍物,每次钻取厚度应小于筒身高度,钻进时应适当加水冷却(见参考资料三8-3)。第3-2-15条钻孔时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安装有筒式出土器的钻机,为便于钻头迅速、准确地对准桩位,可在桩位上放置定位圆环(见参考资料三图8-4);二、开始钻进,或穿过软硬土层交界处时,应保证钻杆垂直,缓慢进尺;在含砖头、瓦块的杂填土层或含水量较大的软塑粘性土层中钻进时,应尽量减少钻杆晃动,以免扩大孔径;三、采用长螺旋钻孔到要求深度时,一般应在原处空转清土,然后停止回转,提升钻杆。如孔底虚土超过容许厚度,应用辅助工具(掏土或夯土工具)或二次投钻清底;四、采用短螺旋钻孔时,每次钻进深度应与螺旋长度大致相同;五、当出现钻杆跳动,机架摇晃,钻不进尺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车检查;钻砂土层时,钻深不宜超过地下初见水位,以防坍孔;六、钻孔完毕,应用盖板盖好孔口,并防止在盖板上行车;第3-2-16条灌注混凝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在灌注混凝土前,必须对孔深、孔径、孔壁、垂直度、孔底虚土厚度和积水深度进行复查、不合格时应及时处理;二、必须先安放钢筋笼,然后灌注混凝土;三、混凝土应连续灌注,分层振实;分层的高度按采用的捣固工具而定,一般不得大于1.5米;四、灌注混凝土至桩顶时,应适当超过桩顶设计标高,以保证在凿除浮浆层后,桩顶标高和质量能符合设计要求;五、混凝土坍落度一般采用8~10厘米。(Ⅲ)潜水钻成孔灌注桩第3-2-17条潜水钻成孔灌注桩宜用于一般粘性土、淤泥和淤泥质土及砂土地基,并且可以钻入基岩。潜水钻机尤适于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层中成孔。第3-2-18条护筒应按下列规定设置:一、地表土层较好,开钻后不坍孔的场地,可不埋设护筒;二、在杂填土或松软土层中钻孔时,应埋设护筒,以起定位、保护孔、维持水头等作用;护筒用钢板制作,内径应比钻头直径大10厘米,埋入土中深度不宜小于1.0米,在护筒顶部应开设1~2个溢浆口;三、应保持护筒的位置正确、稳定,护筒与坑壁之间应用无杂质的粘土填实;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5厘米。第3-2-19条用泥浆护壁、排碴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在粘土、亚粘土层中钻孔时,可注射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排碴,当穿过砂夹层时,为防止坍孔,宜投入适量粘土以加大泥浆稠度;二、如砂夹层较厚,或在砂土中钻孔,应采用制备泥浆;泥浆的稠度应控制适当,过稠影响钻进速度,过稀不利于护壁、排碴。注入干净泥浆的比重应控制在1.1左右,排出泥浆的比重宜为1.2~1.4;当穿过砂夹卵石层或容易坍孔的土层时,排出泥浆的比重可增大至1.3~1.5;三、泥浆可就地选择塑性指数Ip≥10的粘性土除去杂质后调制;四、施工中应勘测泥浆比重,并应定期测定粘度、含砂量和胶体率。注:参考的控制值:粘度为18~22秒;含砂量不大于4%;胶体率不小于90%。第3-2-20条不同类别的土层应采用不同型式的钻头:一、一般粘性土、淤泥和淤泥质土及砂土,宜用笼式钻头(参考资料三图10);二、穿过不厚的砂夹卵石层,或在强风化岩层中钻进时,可用镶焊硬质合金刀头的笼式钻头;三、遇孤石或旧基础时,可用带硬质合金齿的筒式钻头钻穿(见参考资料三图8-3)。第3-2-21条应根据土层类别、孔径大小、钻孔深度、供水量,以确定相应的钻进速度:一、对于淤泥和淤泥质土,最大钻进速度不宜大于1米/分钟;对于其它土层,钻进速度以钻机不超负荷为准;二、在风化岩或其它硬土层中的钻进速度以钻机不产生跳动为准。第3-2-22条钻进中出现缩颈、坍孔时,可加大泥浆比重以稳孔护壁,也可于缩颈、坍孔段投入粘土、泥膏,使潜水钻空转不进尺进行固壁。当缩颈、坍孔严重,或泥浆突然漏失时,应立即回填粘土,待孔壁稳定后再钻。钻孔倾斜时,可往复扫孔纠正,如纠正无效,应于孔中局部回填粘土至偏孔处0.5米以上,重新钻进。第3-2-23条清孔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一、对以原土造浆的钻孔,钻到设计孔深时,可使钻机空转不进尺,同时射水,待孔底残余的泥块已磨成浆,排出泥浆比重降到1.1左右(或以手触泥浆无颗粒感觉),即可认为清孔已合格;二、对注入制备泥浆的钻孔,可采用换浆法清孔,至换出泥浆比重小于1.15~1.25时为合格;三、孔底沉碴(或沉淤)厚度应符合表3-2-3规定;清孔完毕,应立即灌注水下混凝土。第3-2-24条利用各种地质钻机或其它设备改装的正、反循环钻机钻孔,可参照潜水钻成孔灌注桩条例执行。(Ⅳ)机动洛阳铲挖孔灌注桩第3-2-25条机动洛阳铲挖孔灌注桩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一般粘性土、黄土和人工填土地基,不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上述各类土及碎石土、砂土地基。第3-2-26条挖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开挖前,自由悬吊的铲具中心应对准桩孔中心,提升铲具,直接开孔挖土;二、铲具提升高度:开孔时以1~2米为宜,挖深4米以后,可加大落距,但不宜大于3米。第3-2-27条挖孔遇到障碍,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挖干硬土层困难时,可向孔中适量加水,将土浸湿、化软,以提高挖孔效率;二、挖软弱土层时,可向孔中投入干土或石灰;三、挖含有砖瓦、石块的杂填土时,可在铲具刃口内侧均匀立焊6~8块小钢板,以利将土兜住提出;四、遇孤石可换用冲锤击碎,或放小炮爆碎后挖取。第3-2-28条挖孔过程中发现偏斜时,可降低铲具的提升高度,反复修孔,逐步纠正;如偏斜较大,可在偏斜一边紧靠土壁插入φ25~50毫米钢管强行纠正。第3-2-29条挖孔到设计深度,经检查合格,应即安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密实,坍落度一般宜用6~8厘米。(Ⅴ)冲击成孔灌注桩第3-2-30条冲击钻机能穿透各种土层(如碎石土、砂土、一般粘性土、淤泥),并可钻入基岩,适用于地层复杂、荷重较大的情况。第3-2-31条冲孔设备除选用定型冲击钻机外,也可用双滚筒卷扬机,配制机架和钻头,制作简易冲击钻孔机(见参考资料三图12),卷扬机提升能力宜为钻头重量的1.2~1.5倍。钻头形式有十字形、工字形、人字形等,一般宜用十字形(见参考资料三图13-1)。第3-2-32条在钻头锥顶和提升钢丝绳之间,必须设自动转向装置,以保证能冲钻成圆孔。转向装置可用合金套、转向套、转向环、转向杆等,钻头重量大的宜采用合金套(见参考资料三图13-2)。钢丝绳应选用优质、柔软无死结断丝者,安全系数不小于12。短绳(与转向装置连接)与大绳(起吊钢丝绳)连接的卡扣不得小于3个,各卡扣受力应均匀。钢丝绳与吊环连接弯曲处应安装槽形护铁,以减少磨损。第3-2-33条护筒应按下列规定设置:一、护筒内径应比钻头直径大20~40厘米;二、直径小于1米的护筒,其埋设要求同第3-2-18条之二、三;三、直径大于1米的护筒如刚度不够时,可在顶端焊加强圆环,在筒身外壁焊竖向加强肋;埋设可用加压、振动、锤击等方法;四、地下水位较高,孔口土质较差者,护筒刃脚应切入地下水位以下,或适当增加埋置深度。第3-2-34条冲击成孔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开孔时应低锤勤击。如地表为淤泥、细砂等软弱土层,可加小片石和粘土块,反复冲击造壁;二、必须保证泥浆补给,保持孔内浆面稳定;护筒埋设较浅或表土层土质较差者,护筒内泥浆压头不宜过大;三、在各种不同土层中钻进时,可按表3-2-34施工要向装置是否灵活,以免突然掉钻。第3-2-35条应尽量采用泥浆循环排碴(用泥浆泵);如采用抽碴筒,当钻进4~5米以后,每钻进0.5~1.0米应抽碴一次,并及时补浆(见参考资料三图13-3)。第3-2-36条每钻进4~5米应检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颈处,均应检孔。检孔器可用钢筋焊制,直径与钻头直径相同,高度可取直径的5倍。第3-2-37条遇下列情况之一,应立即停钻处理:一、产生斜孔、弯孔和缩孔时,应停钻抛填粘土块或块石到检孔器被卡住处以上0.5~1.0米,重新钻进。不得用钻头修孔,以防卡钻;二、钻进中如遇坍孔,应立即停钻,回填夹片石的粘土块,反复冲击造壁,造壁稳定后加大泥浆比重,继续钻进;三、沿护筒周围翻浆或地表沉陷时,应停钻,在护筒外围回填夯实后,方可继续钻进。第3-2-38条遇卡钻、掉钻,应按下述方法处理:一、卡钻时应交替紧绳、松绳、将钻头慢慢吊起,不得硬提猛拉,必要时可使用打捞套、打捞钩等辅助工具助提;二、掉钻时应立即打捞。为便于打捞,应在钻头上预设打捞环、打捞杠、打捞套。第3-2-39条钻大孔时,可以分级钻孔,第一级钻头直径宜取第二级钻头直径的0.4~0.6倍。第3-2-40条清孔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一、孔壁土质较好不易坍孔者,可用空气吸泥机清孔;二、孔壁土质较差者宜用泥浆循环清孔,清孔后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5~1.25之间;三、必须及时补充足够的泥浆(或清水),始终保持桩孔中浆面稳定;四、清孔后孔底沉碴容许厚度应符合表3-2-3的规定;五、清孔完毕,应立即灌注水下混凝土。(Ⅵ)钻孔扩底灌注桩第3-2-41条钻孔扩底灌注桩宜用于坚硬、硬塑、可塑、软塑状态的粘性土及密实、中密、稍密的砂土地基,不宜用于流塑状态的粘性土、松散砂土和碎石土地基。第3-2-42条钻孔扩底灌注桩的大头直径一般为桩身直径的2.5~3.5倍。第3-2-43条钻孔扩底应遵守下列规定:一、钻进速度不宜大于50厘米燉分钟;二、钻孔到设计标高后,应保持空转不进尺,逐渐撑开扩刀,切土扩底。扩毕应继续空转几圈,才能收拢扩刀;三、必须在扩刀完全收拢,钻机停钻后,才能提升钻杆。钻杆提出孔口之前,应将孔口附近地面上的虚土清除干净;四、为减小钻进时向上输土的摩擦力,可向螺旋钻杆内适量加水润滑。第3-2-44条钻孔、扩孔完毕,应清除孔底虚土和积水(灌注混凝土时,孔底中部积水深度不得大于10厘米),随后尽快灌注混凝土。混凝土灌到扩大头高度约二分之一处,即安放钢筋笼,继续灌注混凝土,分层振捣密实。混凝土坍落度视土的含水量,可采用4~6厘米或6~8厘米。(Ⅶ)锤击沉管灌注桩第3-2-45条锤击沉管灌注桩宜用于一般粘性土、淤泥质土、砂土和人工填土地基。对于饱和淤泥等软弱地基,必须制定防止缩颈、断桩等保证质量措施,并经工艺试验成功后方可采用。第3-2-46条锤击沉管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尖、活瓣桩尖及锥形封口桩尖(见参考资料三图15-1~3);预制桩尖的混凝土标号不得低于300号,桩尖的尺寸和钢筋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第3-2-47条锤击沉管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一、锤击沉管灌注桩宜按桩基施工流水顺序,依次向后退打。对群桩基础,或桩的中心距小于3~3.5倍桩径时,应订出保证不影响邻桩质量的技术措施;二、混凝土预制桩尖埋设的位置应与设计位置相符,桩管应垂直套入桩尖,二者的轴线应一致;三、锤击不得偏心,如采用预制桩尖,在锤击过程中应检查桩尖有无损坏;如在沉管过程中,水或泥浆有可能进入桩管时,应在桩管内先灌入高1.5米左右的封底混凝土,方可开始沉管;四、必须严格控制最后二阵十击的贯入度,其值可按设计要求,或根据试桩和当地长期的施工经验确定。施工时应记录沉入每一桩管的总锤击数及最后一米的锤击数。第3-2-48条测量沉管的贯入度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一、桩尖未破坏;二、锤击无偏心;三、锤的落距符合规定;四、桩帽和弹性垫层正常;五、用汽锤时,蒸汽压力应符合规定。第3-2-49条拔管和灌注混凝土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一、每次向桩管内灌注混凝土时应尽量多灌,用长桩管打短桩时,混凝土可一次灌足,打长桩时第一次灌入桩管内的混凝土应尽量灌满。第一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能容纳第二次所需要灌入的混凝土量为限,不宜拔得过高。在拔管过程中应设专人用测锤或浮标检查管内混凝土面的下降情况;二、拔管速度应均匀,对一般土层,以不大于1米/分钟为宜;在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应控制在0.8米/分钟以内;三、采用倒打拔管的打击次数,单动汽锤不得少于70次/分钟;自由落锤轻击(小落距锤击)不得少于50次/分钟;在管底未拔到桩顶设计标高之前,倒打或轻击不得中断。第3-2-50条对于混凝土灌注充盈系数小于1的桩应采用全复打桩;对于断桩及有缩颈的桩可采用局部复打桩,其复打深度必须超过断桩或缩颈区1米以上。全复打桩施工时应遵守下列要求:一、第一次灌注混凝土应达到自然地面,不得少灌;二、应随拔管随清除粘附在管壁上和散落在地面上的泥土;三、前后二次沉管的轴线应重合;四、复打施工必须在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第3-2-51条对地下水位较低、拔管后孔不缩颈不坍陷的土层,可采用先拔管,然后向孔中灌注混凝土,并应遵守下列要求:一、拔管时松土不得回落孔中,拔管后经检查孔深、孔径合格,应尽快安放灌注漏斗,放置钢筋笼,及时灌注混凝土;二、混凝土应连续灌注,分层振捣密实,每层高度不宜超过1~1.5米。第3-2-52条当桩身配筋时混凝土坍落度宜采用8~10厘米,素混凝土桩宜采用6~8厘米。(Ⅷ)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第3-2-53条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适用范围除与锤击沉管灌注桩相同外,并适用于稍密及中密的碎石土地基。第3-2-54条沉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采用桩尖的种类和要求同第3-2-46条;二、施工顺序、桩尖、桩管就位和预灌封底混凝土的要求同第3-2-47条之一、二、三;三、振动沉管时,可用收紧钢丝绳加压,或加配重,以提高沉管效率。用收紧钢丝绳加压时,应随桩管沉入深度随时调整离合器,防止抬起桩架,发生事故;四、必须严格控制最后两个两分钟的贯入速度,其值按设计要求,或根据试桩和当地长期的施工经验确定。测量贯入速度时,应使配重及电源电压保持正常。第3-2-55条拔管和灌注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一、混凝土灌入量的要求同第3-2-49条之一;二、根据地基土层情况不同,可采用单打法、反插法或复打法。复打的施工要求同第3-2-50条。注:单打法适用于含水量较小的土层,反插法及复打法适用于饱和土层。第3-2-56条单打法施工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一、桩管内灌入混凝土后,先振动5~10秒,再开始拔管。应边振边拔,每拔0.5~1米,停拔振动5~10秒;如此反复,直至桩管全部拔出;二、在一般土层内拔管速度宜为1.2~1.5米/分钟,在较软弱土层中,不得大于0.8~1.0米/分钟。第3-2-57条反插法施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一、桩管灌入混凝土后,先振动再开始拔管,每次拔管高度0.5~1.0米,反插深度0.3~0.5米;在拔管过程中应分段添加混凝土,保持管内混凝土面始终不低于地表面,或高于地下水位1~1.5米以上,并应控制拔管速度不得大于0.5米/分钟;二、在桩尖处约1.5米范围内,宜多次反插,以扩大桩的端部断面;三、穿过淤泥夹层时,应适当放慢拔管速度,并减少拔管高度和反插深度。第3-2-58条桩身配筋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8~10厘米,素混凝土桩宜为6~8厘米。(Ⅸ)水下混凝土的灌注第3-2-59条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采用的骨料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水下灌注的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事先经过试验确定,坍落度一般采用16~20厘米;二、含砂率宜为40~45%,细骨料应尽量选用中砂;三、粗骨料应尽量选用河卵石,也可用碎石,其粒径不宜大于4厘米。第3-2-60条导管的构造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导管壁厚不宜小于3毫米,直径可采用200~250毫米,直径制作偏差不得超过±2毫米;导管的分节长度按工艺要求确定。两管之间可用法篮或丝扣连接,最下端的一节的底部应焊设加强箍;二、为避免提升导管时法篮边缘挂住钢筋笼,可设置锥形法篮护罩(见参考资料三图19-1),或加焊三角形加劲板;三、采用丝扣连接时(见参考资料三图19-2),应注意在使用、运输、堆放过程中不得碰撞螺纹,或压坏管口。灌完混凝土后,应立即将螺纹冲洗干净,及时涂油防锈;四、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试压,并试验隔水栓能否通过。第3-2-61条隔水栓宜用预制混凝土球塞(见参考资料三图19-3)。如采用球胆或木球作隔水栓,必须确保在灌注混凝土时球胆或木球能顺利排出。第3-2-62条灌注水下混凝土应遵照下列规定:一、为了保证水下混凝土的质量,贮斗内混凝土的初存量必须满足首次灌注时导管底端能埋入混凝土中0.8~1.2米;二、开始灌注时,预制混凝土球塞或木球吊挂的位置应临近水面;三、导管底端到孔底距离应能顺利排出隔水栓,一般保持30~50厘米。排塞(球)后不得将导管插回孔底;四、随着混凝土的上升,要适当提升和拆卸导管,导管底端埋入管外混凝土面以下一般应保持2~3米,并不得小于1米,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设专人经常测量导管的埋深;五、提升导管时要避免碰动钢筋笼,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钢筋笼上浮;六、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如发生堵管、导管进水等事故,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七、应注意控制最后一次混凝土的灌入量,当凿除桩顶浮浆层后,应保证设计的桩顶标高及混凝土质量。第三节承台施工第3-3-1条必须在完成下列工序后才能施工承台:一、基桩施工中间验收合格;二、桩顶疏松混凝土全部凿完,如桩顶低于设计标高者,须用同级混凝土接长达到一定强度;并将埋入承台的桩顶部分凿毛、洗净;三、桩顶伸入承台中的钢筋符合设计要求;四、对于冻胀(膨胀土)地区,已按设计要求完成承台底防冻胀(膨胀)的处理措施。第3-3-2条安放、绑扎承台钢筋前,应清除槽底虚土、杂物;浇灌混凝土前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第3-3-3条对于地震设防区,当承台采用支模灌注混凝土时,承台侧面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夯实。第四节灌注桩基础工程验收第3-4-1条验收灌注桩基础工程应检验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本章有关的各项规定。第3-4-2条灌注桩基础工程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一、桩位测量放线平面图;二、材料检验、试块试压记录;三、桩的工艺试验记录;四、桩和承台的施工记录或施工记录汇总表;五、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六、设计变更通知书、事故处理记录及有关文件;七、桩基竣工平面图。第3-4-3条灌注桩的施工容许偏差应符合表3-2-3的规定。第3-4-4条如实际的地质资料与设计资料不符,或在施工时对桩身质量和承载力有疑问时,可采用荷载试验或其它检验手段进行检查,其数量由设计、施工及其它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决定。附录二考虑承台(包括地下墙体)与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计算受水平力的桩基一、基本假定1.将土体视为弹性变形介质,其水平抗力系数随深度线性增加,地面处为零。对于低桩承台,考虑到承台底面一般是原地基土与新回填土的交界面,为简化计算,在计算基桩时,假定桩顶标高处的水平抗力系数为零并随深度增长。2.在水平力和竖向压力作用下,基桩表面和承台、地下墙体表面上任一点的接触应力(即法向弹性抗力)与该点的法向位移δ成正比。3.忽略桩身、承台、地下墙体侧面与土之间的粘着力和摩擦力对抵抗水平力的作用。4.承台与地基土之间的摩阻力同法向压力成正比,同承台水平位移值无关。5.桩顶与承台刚性连接(固接),承台的刚度视为无穷大。因此,只有当承台的刚度较大,或由于上部结构与承台的协同作用使承台的刚度得到增强的情况下,才适于采用此种方法计算。计算中考虑土的弹性抗力时,要注意土体的稳定性。四、确定地震荷载下桩基计算参数和图式的几个问题1.当承台底面以上土层为液化层时,不考虑承台侧面土体的弹性抗力和承台底土的竖向弹性抗力与摩阻力,此时,令Cn=Cb=0,按附表2-5高桩台公式计算。2.当承台底面以上为非液化层,而承台底面与承台底面下土体可能发生脱离时(承台底面以下有自重固结、自重湿陷、震陷、、液化土层时),不考虑承台底地基土的竖向弹性抗力和摩阻力,只考虑承台侧面土体的弹性抗力,按附表2-5高桩台图式进行计算;但计算承台单位变位引起的桩顶、承台、地下墙体的反力和时,应考虑承台和地下墙体侧面土体弹性抗力的影响,参照附表2-4的步骤5的公式计算(Cb=0)。3.当桩周2(d+1)米深度内有液化夹层时,其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综合计算值m,以液化层的m=0代入公式(附2-1)或(附2-2)中计算确定。五、例题考虑基桩、承台(包括地下侧墙)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计算高大建筑物受地震水平力的桩基。某高层住宅,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现浇地下室墙体和全部横墙,预制楼板,基础采用φ400毫米、桩长9米的钻孔灌注桩,平面、竖向剖面和土层柱状图见附图2-2,经单桩垂直静载试验求得单桩轴向受压极限荷载Pu=90吨,整个建筑物承台底以上竖向荷载(N+G)=8650吨,抗震设防为八度,试设计该桩基的基桩。解:由于桩的承载力和桩身强度均由地震荷载组合起控制作用,故桩的承载力和桩身强度只按地震荷载组合计附录七本规程条文中用词和用语的说明(一)对条文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正面词一般采用“必须”反面词一般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一般采用“应”;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一般采用“宜”或“一般”;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宜”。4.表示一般情况下均应这样作,但硬性规定这样作有困难的用词,采用“应尽量”。5.表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的用词,采用“可”。(二)条文中必须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按……执行”或“符合……要求”。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参照……”。参考资料一桩的现场试验一、单桩垂直静载试验(一)试验目的:采用接近于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和横梁尺寸均应按1.2~1.4倍预估试桩破坏荷载进行设计,锚桩按抗拔桩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得少于4根,并应对试验过程锚桩上拔量进行。2.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压重量不得少于预估试桩破坏荷载的1.2倍;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于平台上。3.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桩最大加载重量超过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在横梁上放置或悬挂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加载反力。千斤顶应平放于试桩中心:当采用2个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宜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试桩中心。(三)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荷载可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应力环、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联于千斤顶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试桩沉降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应在桩的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小桩径可安置2个或3个百分表。沉降测定平面离桩顶距离不应小于0.5倍桩径,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横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影响而发生竖向变位。(四)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五)试桩制作要求1.试桩顶部一般应予加强,可在桩顶配置加密钢筋网2~3层,或以薄钢板圆筒作成加劲箍与桩顶混凝土浇成一体,用高标号砂浆将桩顶抹平。2.为安置沉降测点和仪表,试桩顶部露出试坑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60厘米,试坑地面应与桩承台底设计标高一致。3。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标号可适当提高,或掺入早强剂。(六)从浇注试桩混凝土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在满足混凝土达到设计标号的前提下,对于砂类土,不应少于10天;对于一般粘性土,不应少于20天;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中的沉管灌注桩,不应少于30天。(七)试验加载方式:一般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试桩破坏,然后逐级卸载到零)。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或为缩短试验时间,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和快速维持荷载法(一般采用每一小时加一级荷载)。(八)慢速维持荷载法按下列规定进行加、卸载和沉降观测:1.加载分级: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燉10~1/15。2.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在第一小时内每隔15分钟测读一次,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参见表3)。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的沉降不超过0.1毫米,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小时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且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对于砂性土中的灌注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可放宽为每半小时内不超过0.1毫米,并连续出现两次。4.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3)荷载已超过按第十项规定所确定的极限荷载二极以上,或荷载超过极限荷载经36小时仍不稳定。5.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每级卸载后隔15分钟测读一次残余沉降,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4小时再读一次。(九)单桩垂直静载试验的资料整理内容:1.单桩垂直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参见表2),并应对成桩和试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作补充说明。2.单桩垂直静载试验记录表(参见表3)。3.单桩垂直静载试验荷载——沉降汇总表(参见表4)。4.绘制有关试验成果曲线:为确定单桩的极限荷载,一般绘制P-S(按整个图形比例横:竖=2:3,取P、S的座标比例),S-lgt,S-lgp曲线,以及其它辅助分析所需曲线。5.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和桩底反力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桩身轴力分布、摩阻力分布,桩底反力-荷载关系等曲线。6.确定单桩轴向受压极限荷载;划分桩侧总极限摩阻力和总极限端承力,并由此求出桩侧平均极限摩阻力(当进行分层测试时,应求出各层土的极限摩阻力)和极限端承力。(十)单桩轴向受压极限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1.根据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荷载: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图2)。2.根据沉降随荷载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荷载:(1)取P-S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第二拐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图3)。(2)取S-lgp曲线出现陡降直线段的起始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图4)。3.根据沉降量确定极限荷载:沉降量取值标准可根据各地区的经验确定。(十一)对于承载力以摩阻力为主的桩,桩侧极限摩阻力和桩底极限端承力可参照下述方法进行划分:将S-lgp曲线陡降直线段向上延伸与横座标相交,交点左段为总极限摩阻力,交点至极限荷载的距离即为总极限端承力,再分别除以桩侧表面积和桩底面积即得平均极限摩阻力和极限端承力(见图4)。(十二)当考虑桩周土的负摩擦力验算单桩的轴向受压承载力时,桩周沉降层范围的摩阻力可采用悬底桩静载试验(桩的入土深度与沉降土层底部深度一致)或在常规静载试验中埋设桩身测力元件测定。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桩的静载试验宜在天然状态下进行。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一)试验目的:采用接近于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当埋设有桩身应力测量元件时,可测定出桩身应力变化,并由此求得桩身弯矩分布。(二)试验设备与仪表装置(图5)1.采用千斤顶施加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线应通过地面标高处(地面标高应与实际工程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在千斤顶与试桩接触处宜安置一球形铰座,以保证千斤顶作用力能水平通过桩身轴线。2.桩的水平位移宜采用大量程百分表测量。每一试桩在力的作用水平面上和在该平面以上50厘米左右各安装一或二只百分表(下表测量桩身在地面处的水平位移,上表测量桩顶水平位移,根据两表位移差与两表距离的比值求得地面以上桩身的转角)。如果桩身露出地面较短,可只(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
本文档为【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