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

2017-06-06 6页 pdf 1M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9425

暂无简介

举报
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 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 2012-09-19 13:52:36 来源:光明网 - 时评频道 李 恒 2012 年 9 月 10 日,日本政府宣布 “购买” 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 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这“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成果的公然否定”。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反法西斯 同盟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的。但长期以来,在日本国内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否认日本是 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事实,说日本当年其实是“有条件投降”,并试图以此为“原...
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
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 2012-09-19 13:52:36 来源:光明网 - 时评频道 李 恒 2012 年 9 月 10 日,日本政府宣布 “购买” 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 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外交部随即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这“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成果的公然否定”。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反法西斯 同盟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的。但长期以来,在日本国内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否认日本是 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事实,说日本当年其实是“有条件投降”,并试图以此为“原点”,否 定东京审判,进而彻底否定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性质。 1945 年 8 月 15 日延安《解放日报》 所谓的“日本是有条件投降”的“依据”,无非是以下几条:第一,说《波茨坦公告》 包含了一系列的“条件”,并不是一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第二,说《波茨 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都只要求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并无规定日本国家(政府)无条件 投降的条款;第三,说美国在大战结束前夕,接受了日本政府要求附加的保留天皇制的条 件。事实上,这些“依据”完全经不起历史和法律的检视,因而也决不可能“改写”历史。 首先,必须明确“无条件投降”的内涵。迫使法西斯轴心国无条件投降,是美国总统罗 斯福在 1943 年 1 月 24 日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时公开宣布的战争目标。 这一目标为同年 10 月 30 日的美、英、苏、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和同年 12 月 1 日的美、中、英 三国《开罗宣言》确认,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一致认可的政策。所谓“无条件投降”, 在国际法上意味着战败国投降时只能全盘接受战胜国规定的受降条件而自己不能附加任何 条件,意味着战败国必须绝对服从战胜国的意志,意味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没有任何契 约性质的关系。 1945 年 7 月 26 日以美、中、英三国政府首脑名义发表(苏联于同年 8 月 8 日宣布参加)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是同盟国之间议定的处置日本的各项原则,也是 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具体条件,它与《开罗宣言》公布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条款以及 1945 年 2 月 11 日《克里米亚会议公报》公布的德国无条件投降条款,本质上是相同的。不仅如 此,《波茨坦公告》还声明“吾人之条件,吾人决不更改”,这也是符合上述无条件投降 的规则的。 1945 年 8 月 15 日重庆《新民报晚刊》 其次,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与日本国家无条件投降,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波茨 坦公告》明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有意实行 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这里所说的“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不能视为单纯 的“军队行为”。因为,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是受国家政权控制与支配的,其行 为须由国家政权负责。在战争是国家行为的情况下(即双方系以国家名义交战,第二次世 界大战正是如此),军队是以国家的名义,作为国家的代表作战;同样,由国家政权“宣 布”并“保证”“实行”的、全体武装部队的无条件投降,其实质必然是国家无条件投降。 这是军队与国家之间从属关系的自然体现,对军国主义的日本而言更是如此。事实上,意 大利和德国的无条件投降都是这样实行的。例如,德国投降书中也没有“德国无条件投降” 的字句,但 1945 年 6 月 5 日在柏林签署的《美苏英法四国政府关于德国战败及对德行使 最高权力的宣言》明确宣布:“德国陆、海、空部队已被彻底击败并无条件投降。承担战 争责任的德国已不再具备抵抗各战胜国意志的能力。德国的无条件投降由此生效,而德国 业已被置于目前或将来可能加诸于它的规定的约束之下。” 再者,当日本政府于 1945 年 8 月 10 日通过中立国提出《波茨坦公告》“并不包含任何 要求有损天皇陛下为至高统治者之皇权”的乞降“谅解”(即附加条件)之后,美、中、 英、苏四国政府之间进行了磋商,最后由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依据四国首脑的一致意见, 于次日代表四国政府作出答复,拒绝了日本政府的请求。四国复文指出:“自投降之时刻 起,日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即须隶属于( subject to )同盟国(占领军)最高统 帅”;“日本最终的政体,根据《波茨坦公告》,将按日本人民自由表达的意愿确定。” 这两项规定不仅“有损”日皇裕仁的皇权,也未对整个天皇的未来给予任何保证,并 且从根本上否定了日本的天皇主权,同时为日本确立了国民主权原则。四国政府也没有表 示豁免日皇裕仁的战争罪行。 在拖延三天之后, 日本政府于 8 月 14 日通过瑞士政府照会美、 中、英、苏四国政府,表示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和四国复文。 9 月 2 日,日皇、日 本政府和日本帝国大本营的全权代表在同盟国拟定的投降书上签字,完成了日本无条件投 降的法律手续。 1945 年 8 月 16 日重庆《中央日报》 “日本无条件投降”绝不仅仅是学术界和媒体的“习惯提法”,更不是世人长久以来的 “误解”。它具有严肃的国际法律效力。 “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同盟各国政府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 7 时(重庆时间)一致向全世界宣布的(其后并多次宣布),也是日本政府在投降 书上签字确认的。 这一历史定性, 包含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国外交部宣布日本投降的公 告、 1945 年 8 月 14 日(华盛顿时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关于接受日本投降的声明、 1945 年 9 月 2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在日本投降书签署后发表的胜利 演说、 1945 年 9 月 4 日关于收复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中国国民政府布告中,也包含在 1945 年 9 月 2 日的日本投降书和 1945 年 9 月 9 日的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书中。日本政府对此并 未表示异议,也没有“抗议”,更没有不惜再战以维护日本的名誉。可见,“日本无条件 投降”不仅为战胜国公认,也已为日本政府接受。 必须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无条件投降”,是建立在彻底消灭法西斯哲学的理念 基础上的。 罗斯福在 1943 年首次宣布要迫使轴心国无条件投降的时候, 就已经明确表明了 这一点。因此,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命运,并不只是简单的战败程度有多高的问题,更是一 个是否接受侵略历史定性的问题。《波茨坦公告》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日本政府既然 无条件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就意味着它接受了同盟国对这场战争的定性。正是在此基 础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庄严正义的审判,对日本军国 主义的侵略罪行进行了历史的清算。 战后,日本依据《波茨坦公告》确立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原则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在 同盟国的必要干预下,日本制定了符合民主主义潮流的新宪法,完成了从“天皇主权”君 主立宪制国家到“国民主权”的议会内阁制国家的变革。因为冷战等因素的影响,《波茨 坦公告》的某些条款未能得到切实履行,但这丝毫改变不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既成事实。 如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一样,如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 土的地位不可能被改变一样,那些妄图挑战日本无条件投降历史定论的做法,也必将是徒 劳的,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李 恒) 参考文献: 1945 年(重庆)《大公报》、(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重 庆)《中央日报》 美国国务院出版物《美国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 [ 美 ] 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 第一卷 决定性的一年 1945 》,世界知 识出版社, 1964 年版。 秦孝仪编辑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卷三十七 别录》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 员会, 1984 年版。 [ 日 ] 古屋奎二执笔,木吉雨等编译《蒋介石秘录》(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 美 ] 贝尔纳斯著,中央通讯社总社编译室译《美苏外交秘录》,中央通讯社, 1947 年 版。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 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 (下) ——〈大本营陆军部〉摘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 日 ] 服部卓四郎著,易显石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
本文档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