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_水_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_水_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2011-02-23 5页 pdf 102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1012

暂无简介

举报
从_水_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2006年 7月 第 23卷第 4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Vol1 23, No1 4 Ju.l 2006 =收稿日期> 2006- 05- 10 =作者简介> 许伟利 ( 1969- ), 女, 广东开平人,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讲师。 周可荣 ( 1954- ), 女, 天津人,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教授。 =文化研究 > 从 /水 0 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许伟利, 周可荣 ...
从_水_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2006年 7月 第 23卷第 4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Vol1 23, No1 4 Ju.l 2006 =收稿日期> 2006- 05- 10 =作者简介> 许伟利 ( 1969- ), 女, 广东开平人,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讲师。 周可荣 ( 1954- ), 女, 天津人, 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教授。 =文化研究 > 从 /水 0 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许伟利, 周可荣 (天津大学 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 中国 天津 300072) 摘 要: 从 /水0 的隐喻的角度入手, 通过 /水 0 的隐喻的相关语料, 按照其文化内涵从地理因素、世界观、 人际关系和时间观四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 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性研究, 可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水 0 含颇多文化成分; /水0 的隐喻可以映射出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的明显差异; 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隐喻性的; 隐 喻帮助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哲学。 关键词: 语言; 认知; 水的隐喻;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67X (2006) 04- 0077- 05 现代隐喻理论受认知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认为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 类的认知现象, 本质上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 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 动。Sperber和 W ilson的关联理论 ( 1986) 认为, 隐喻式的语言只体现说话人的思维, 而不是对客观 实际的真实体现 [ 1]。萨比尔和沃尔夫的语言相对 性理论认为, 语言渗透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和行为部分或全部地为他们 的本族语结构所决定。[ 2] 既然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人们的认识和信仰 是通过语言编码得以传递的, 所以说语言和文化密 不可分。语言反映文化的客观实在, 而特定的文化 体现于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习俗、行为规范 等方面。因此, 处于特定文化环境的人们的认识会 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他们隐喻性的认 知方式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核心是哲学, 特定的哲学代了特定 文化的基本精神 , , 哲学是由一连串的隐喻组成 的。0 [ 3]那么,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应在各自隐 喻性的语言中有所体现。由于构成文化的因素极为 复杂, 故本文拟从 /水 0 的隐喻的角度, 选取影 响民族文化形成的四个要素即地理因素、世界观、 人际关系和时间观, 通过对所搜集的英、汉有关 /水0 的隐喻的语料包括谚语、成语、名人名言 (隐喻性的短语、句子或段落 ) [ 4] [ 5] , 按照其文化 内涵进行归类、分析和阐述, 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作 一对比性研究。下引相关语料分析印证如次: (一 ) 地理环境 ) ) ) 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石。大 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 一个国家的自然 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 用, 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在古代, 文化和环境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及行为模式 或行为的社会规范。 从地理位置上看, 中国和欧洲分别位于亚欧大 陆的东部和西部。 /负陆面海 0 似乎是二者共同的 地理特征, 但从地图上对比东亚大陆与欧洲大陆, 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差别。东亚大陆除纵深程度较浅 的渤海外, 基本没有内海切割, 远离海洋的区域十 分辽阔; 反观欧洲大陆, 由于被地中海、黑海、波 罗的海等内海纵深切割, 以至于西欧实际上是由若 干较小半岛群组成的庞大半岛, 从而呈现陆海交错 的格局。欧洲人无论向北、向西, 还是向南发展, 都立即要与海洋打交道。 大相差异的陆海结构为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居 民提供了不同的出海通道和对外联系条件, 对他们 铸造各自的文化类型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欧洲人 利用陆海交错、港湾纵横的地理条件, 并在特定历 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形势推动下, 顽强不懈地拓展海 上航运业, 而素有 /西方文明摇篮 0 之称的岛国 希腊, 在海洋国家中最早发展了商业经济。古代希 )77) 腊哲学家大多数都有过在海上冒险的经历, 他们不 仅是哲学家, 同时又是航海家、商人、科学家。德 国哲学家黑格尔正是秉承从古希腊人到近代西方人 眷恋大海的传统, 对海洋发出由衷的赞叹: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 观念; 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时, 他 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诱 使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 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 利润, 从事商业 , , 他便是这样从一片巩固的陆地上, 移到不稳定的海面上, 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 船 ) ) ) 这个海上的天鹅, 它以敏捷巧妙的动作, 破浪而 前, 凌波以行 , , 。[ 6] ( P56) 西方人的海洋情愫在他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有所体 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 /水 0 的隐喻, 生动地描 绘了典型的西方民族性格, 例如: 勇气、好斗、勇 敢、自由、独立、冒险、征服, 等等。其中, 许多 语句源于航海经验, 作为 /海上民族 0 的西方人 正是由于对海洋的眷恋, 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生感 悟。请看下面的例句: * all p la in / smooth sa iling一帆风顺 * be ( a ll) at sea在海上, 航海中; 茫然的, 迷惑的 * h igh watermark of全盛时期; 最高峰 * take the rough w ith the smooth好坏都接受 * Anyone can hold the he lm when the sea is ca lm. ( PUB2 LILIUS SYRUS) 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人人都可以掌舵。 * A smooth sea nevermade a sk illed mar iner. 平静的大海炼就不出熟练的水手。 (英国谚语 ) * A manmust learn to sa il in a llw inds. 一个人必须学会 在任何风向下航行。 与西方人强烈的海洋情愫相径庭, 中国人对海 洋的认识和情感则显示了一种 /大陆 ) 海岸民族 0 的特有风格, 有重陆轻海的倾向。位于广袤的大 陆, 东面是浩瀚无边、波涌天际的太平洋, 当人们 乘舟离开陆岸时, 便有投身无边领域的感受。中国 古人对海洋的描述, 更多地被海洋的神秘、深不可 测、阔无边际所笼罩 ) ) ) /海阔天空 0、 /海天相 接 0、 /海天一色 0、 /波澜壮阔 0、 /望洋兴叹0。 如果说被轻易驾驭的内海地中海是古代埃及人、腓 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海上交通走廊的话, 那 么, 难以横渡的太平洋在相当长的时期构成了中国 人走向世界的障碍, 日渐增多的人口被束缚在精耕 细作的华夏土地上。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黄河、长江 流域, 两岸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这就使中华民族 发展了以从事内陆农业为主的经济, 并养成与其相 应的生活习惯。农业往往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这一 点可从众多有关的汉语成语可见一斑, 如: /风调 雨顺 0、 /风平浪静 0、 /风雨交加 0、 /河清海晏 0、 /久旱逢甘霖 0, 如此等等。自古中国人 /重本轻 末0, 靠土为生, 导致国家家庭化 ) ) ) /血浓于 水0, 因此发展了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妻, 朋 友0 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严格的身份以及 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等。 此外, 中国地域辽阔, 山多水多。高山耸立, 千峰竞秀, 河湖纵横, 百川归海, 构成一种气度非 凡而又深刻隽永的山水环境。中华民族对山水充满 厚爱, 也从中获得丰富的美感。汉语中描绘山水的 词语十分丰富如: /山明水秀0、/山高水长 0、 /五 湖四海0、 /江河横溢0、 /泾渭分明 0; 历代兴盛、 经久不衰的 /山水诗画 0, 更揭示了活跃于山水环 境里不灭的民族灵魂; 中国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 得, 体现出中华民族依托山水的内在精神; /山 河0、 /河山 0、 /江山 0 成为领土与政权的代称。 独特的地理环境也使中国人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 如 /条条江河归大海0、 /人有挫折河有弯 0、 /人 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0、 /山河易改, 本性难 移0、/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0。 由此可见, 任何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都离 不开它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正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 地域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 因而孕育出各自独特的 文化类型。 (二 ) 世界观 ) ) ) /天人合一0 与 /天人分立0。 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天人关系方面, 即人们如何 认识宇宙、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世 界观与价值观紧密相关, 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 性格、社会行为等起到同样的支配作用。具体说, 西 方人的文化精神为 /天人相分0, 中国人为 /天人合 一0。著名历史学家启良认为, 这里的 /天 0 并非指 天文气象学中的 /天 0, 而是泛指相对于人的客体世 界, 既包括自然物质和自然法则, 也包括命运、机 遇, 甚至包括人们观念中的神灵。所谓天人关系, 就 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7]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 /天人合一 0, 意即人 与外界之间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中国古代哲学家 认为, 世界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 构成一个矛盾的 统一体。人对自然的认识旨在发现其运转的规律即 /道 0, 以达到顺其 /自然 0 的目的。由于主体和 客体相混融, 人和自然合而为一, 在思维方式上中 国文化更重视统一, 而忽略了差异和对立 ) ) ) /水至清则无鱼 0。 )78)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23卷 中国文化一直把 /水0 看作是自然力的象征。 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和 孔子正是从对水的观察和解说中领悟到了 /道 0 (即真理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水极为推崇, 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 0 [ 8] 在他看来, 水是最接近于 /道 0 的。因此, 水 /为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0 [ 8 ] , /天下莫柔 弱于水, 而攻坚强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0 [ 8 ] , 认为水刚柔并济, 是中国辩证思维的典型代表。儒 家大家孔子也在水边悟得了道, 所以 /智者乐 水 0 [ 9]。中国人从贫民百姓、封建帝王到近代政治 家无不赞叹水的力量之强大 ) ) ) /翻江倒海 0、 /川流不息 0, 故水势不可逆, 只可顺、可导。大 禹治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太宗以水喻百姓,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0。家喻户晓的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0; 孙中山以水比世界大势, /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 0, 如此等等。中 国民众更崇拜水的精神, 中国的父母总是教育孩子 /从善如流0, 因为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0, 所以激励他们做事情除了要有 /水滴石穿0 的精 神, 更要善于抓住机遇, /顺水推舟0, 那么成功 便是 /水到渠成 0。 如果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天人合一 0, 那么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天人相分 0, 意即西 方人以一种对象化的眼光打量外物, 研究外物, 将 其看作客体世界, 而不是同外物融为一体。英国著 名自然科学家培根认为, 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化的 关系决定了人必须认识自然、研究自然, 变自然为 我所用。培根 5论真理6 有这样一段话: 一位诗人曾说: /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荡是 一件乐事; 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 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 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 理的高峰 (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 在那里的空气永远 是澄清而宁静的 ) 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 和风雨相比拟的。0 [ 10] ( P5- 6) 培根的这段话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基本观点: 追求真 理就是主客体分立, 认识主体认识世界, 就像他站 在岸上观看海上的船舶一样。 实际上, 从古希腊开始, 西方养成了 /求真 0 为目的的科学型文化取向。对西方来讲, 对自然规 律的认识来源于假设, 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重视分 析和推理, 注重差别和对立。任何成熟的理论必须 是 /严密的 0 ( watert ight) 或者 /站得住脚的 0 ( hold water)。然而欲超越有限的自我, 去探求大 自然无限的奥秘, 并非易事 ) ) ) Truth lies a t the bottom of awe l;l T ruth is not a crystal one can put in one s' pocke,t but an infin ite fluid intowh ich one falls head long. (ROBERT MUSIL)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 中, 人们时常会感到无助与无奈 ) ) ) beyond one s' depth, 但是人类探索真理的脚步永不停息, 因为 他们坚信真理必将战胜谬误, 昭示于人 ) ) ) T ruth w ill rise above fa lsehood as oil abovewater. 简言之, /天人合一 0 和 /天人分立 0 的世界 观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是解读中西方 包括人们独特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内的各种文化现 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 ) 人际关系 ) ) )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 向。人际关系是构成中西方交际文化系统中最重要 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中国文化注重维护群体 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 西方文化注重创造强调坚持 个性的人际交流氛围。中国文化的群体取向与西方 的个人主义取向之差异显然与孔子和西方的宗教哲 学密切相关。 统治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孔子的 /仁 0 和 /礼0 所代表的思想。 /仁0 是人心, 意 为 /爱人 0, 这里的爱一方面是泛众爱 ) ) ) /四海 之内皆兄弟0, /四海一家0; 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家 族、血亲之间有等级差异的爱, 它是孔子思想的核 心。 /仁0 是二人, 讲的是人吾关系, 教诲人们如 何处理人际关系, 一人独自难以为 /仁0, 要达到 /仁 0, 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 纳入大家庭, 和 集体熔为一体 ) ) ) /人义水甜 0。 /礼 0 是 /伦 理0, 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 它在有等级差 别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每个社会成员在与他人交往 时的权利、义务及行为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 ) ) ) /不可越雷池一步0。 /礼 0 的核心是 /中庸 0, 主 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妥协、退让、缄默, 避免极端 行为 ) ) ) /随大流 0, 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 在今日中国社会, 虽然传统意义的群体主义已 发生变化, 但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主义仍有很强的归 属感。在群体取向影响下, 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 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 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 忽略, 可以牺牲。中国文化强调彼此的相互依赖以 及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紧密联系。中国人常以水比 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认为个人的力量就像微不足 道的一滴水, 水的力量在于汇成江河才能长流不 息。个人与集体荣辱与共, 密切相关 ) ) ) /大河 有水小河满, 大河无水小河干 0。个人取得的成就 )79) 第 4期 许伟利, 周可荣: 从 /水0 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往往归功于集体的智慧 ) ) ) /涓滴归公0。 与中国文化相反, 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 ) 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追溯个人主义思想的渊源, 公 元前两百年, 一位拉丁诗人 Quintus Enn ius最早揭 示了个人主义的独立特性, 他说: /不要期待别人 为你做本来你自己可以做的事 0。数世纪以后, Ben jam in Franklin再次警示人们 /上帝帮助自助者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 lves) 0。个人主义 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 与集体、社会的 关系松散, 相互依赖程度弱。实际上, 大多数美国 人都梦想依靠个人奋斗而获得成功 ) ) ) /不要在 意挫折, 不论风吹雨打, 驾驶你的汽船勇往直前, 重要的是让你的航船达到彼岸! ( Pay as little atten2 t ion to discouragement as possib le. P lough ahead as a steamer does, rough or smooth) ) ) ra in or sh ine. To carry your cargo and m ake your port is the poin.t ) 0 (MALTBIE BABCOCK) 他们坚信 /有志者, 事竟 成 (Where there are reeds, there is water)0。个人 主义也意味着对自由, 对差异的追求, 差异几乎与 个人主义同义, 受到同样的赞赏; 而保持一致 ( go w ith the stream), 顺其自然, 则是个体人格丧失的 表现 ) ) ) /天才形成于平静中, 性格来自于生活 的激流。 (A talent can be cultivated in tranqu ility; a character on ly in the rush ing stream of life. ) (GOE2 THE) 0; /怯懦的人喜欢专制的平静而不是自由的 喧嚣的大海。 ( T im id men prefer the ca lm of despot2 ism to the boisterous sea of liberty. ) (THOMAS JAF2 FERSON)0 当然, 不论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会有个人主 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 如汉语、英语都有 /血浓于水 0 和 / B lood is th icker than water0 的说 法, 意即家庭氏族成员间的血缘纽带最切实、紧 密, 但显然前者更能反映中国主流文化的特征之 一, 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总之, 最 为典型反映出中西方主流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差 异的水的隐喻表达是: /风雨同舟 /同舟共济 0 和 / be / sa il in the same boat ( as somebody) 0。前者体 现了中国文化提倡的人人互助、共度难关的集体主 义精神, 后者仅表示一个人与他人共处困境却无互 助之意, 从一侧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 精神。 (四 ) 时间观 ) ) ) 过去与未来取向。时间取向 在进行文化对比研究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11] 特定的文化在时间观上往往表现出某种倾向性, 进 而影响到该文化群体人们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在时间观上主要表现出过去取向。中 国人不论身处何地, 无不为其拥有 /源远流长 0 的五千年灿烂文化而感到骄傲。中国是一个注重历 史传统的社会, 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 传统的 思维方法、规则等延续至今, 为大家认同, 变成集 体的无意识, 而且规定人们的行为。中国人崇拜祖 宗, 敬老尊师, 重经验, 重年龄, 因为这些方面都 与 /过去 0相关。中国人常说不能忘本, 懂得忘记 过去如同 /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0 的道理。过去取 向, 凡事看过去如何, 循规蹈矩, 已普遍成为人们 的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例如: 人们往往按照过去 的评价今天取得的成绩; 当人们分析、解决目 前遇到的问题时, 也会将目光转向过去 ) ) ) /沿 波讨源0、 /穷源溯流 0, 因为相信今天的局面是过 去长期积累的结果 ) ) ) /冰封三尺, 绝非一日之 寒0, 同样未来的塑造也要从今天的一点一滴做起 ) ) ) /细水长流0 才能水到渠成。 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 西方人, 尤其是 美国人, 一切着眼于未来, 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的 重要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说, 回归过去如同走向 /原罪0 是没有出路的。既然过去的事情已无法改 变 ) ) ) / water under the bridge0, 纠缠过去毫无价 值可言。他们坚信自然的车轮不可逆转, 万事万物 的发展如同奔向无尽的海洋的激流势不可挡 ) ) ) / Thewheels of nature are not to roll backward; Every2 thing presses on toward E tern ity - from the birth of tim e, an impetuous current has set in wh ich bears all the sons of men toward tha t interm inable ocean. 0 (ROBERT HALF); 美国人对现在也不十分在意, 看重的是可能导致未来发展、变化的过渡期。这种 可预见的未来取向加上对行动的充分肯定, 形成了 美国文化又一原则: 人可以改善自身的处境 。[ 12] 在他们看来, 困难只是暂时的 ) ) ) / The lowest ebb is the turn of the t ide. 0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 ; 为了取得个人成就, 必须珍惜 分分秒秒 (T ime and t ide wait for nom an), 采取行 动 (Words are m ere bubb les ofwater, but deeds are drops of gold), 勤奋工作 (work at both t ides), 抓 住机遇 ( take the tide at the flood) 总会使梦想成 真。因此, 美国人被称为具有行动乐观主义。[ 13 ]对 于那些具有强烈愿望追求个人成就的人, 没有遥不 可及的目标, 也没有跨越不了的障碍 ) ) ) / To do anyth ing in th is world worth doing, we must not stand )80)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23卷 back sh ivering and th ink ing of the cold and danger, but jump in, and scramble through as well as we can. 0 ( SYDNEY SMITH ) 中西方文化在时间观上的差异也反映在对 /变化0 的态度上。过去取向的中国文化长期受儒 家思想的影响, 使中国人的生活被 /万变不离其 宗 0 的精神所笼罩。虽然中国人也相信没有变化 就没有发展 ) ) )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0、 /不破 不立, 不塞不流 0, 但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更追求在 /稳定0 中求生存, 求发展, 求进步 ) ) ) /摸着石 头过河 0, 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延 续, 得以保存其完整性的原因。而西方文化的典型 代表美国文化是未来取向的, 其核心思想是 /无 物不变 0, 而且变化永无停顿 ) ) ) T ime is a sort of river of passing events, and strong is its curren;t no sooner is a thing brought to sight than it is swept by and another takes its place, and th is toow ill be swept away. (MARCUS AUREL IUS ANTONINUS) 对美国 人来说, 变化、发展、改善、进步、成长与未来几 乎都是同义词。美国人的变化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 动上, 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多方面的流 动。正是这种求变的民族气质, 使美国人永远处于 闯新路、建立新生活的社会氛围之中。 综上所述, 中西方的人们都从 /水0 的观察中 获得了很多人生启迪, 然而他们在对世界隐喻性的 认知过程中, 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对 /水 0 的理 解和情感又大不相同。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 子, 正如孔子所说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0, 这似 乎表达出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之所在。 参考文献: [ 1] Sperber, D. & W ilson, D. 1986. Re levance: Communi2 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 lackwell Pub lishers. [ 2] Mande lbaum, D. G. ( ed. ) 1963. Se lectedW r itings of Edward Sap ir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 lity. Be rkeley, CA: Univers ity ofCaliforn ia P ress. [ 3] 何丽野. 水与火: 中西哲学的核心隐喻和文化基本精 神 [ J] . 社会科学, 2003, ( 6). [ 4] Ted Goodman ( ed. ), 1997. The Forbes Book ofBusiness Quotations. B lack Dog& Leventhal Publishe rs, Inc. [ 5] 秦秀白. 当代习语大辞典 [ Z].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 6] 冯天瑜, 等. 中华文化史 [M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0. [ 7 ] 启良. 西方文 化概 论 [M ]. 广 州: 花 城出 版 社, 1999. [ 8] 老子. 道德经 (第 8、 43、 78章 ) [M ]. A rthurW aley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 9] 论语# 雍也篇 [M ]. A rthurW aley译. 北京: 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 10 ] 培根. 培根论说 文集 [M ] . 上海: 商务印书 馆, 1958. [ 11 ] K luckhohn , F lorence R. , and F red L. Strodtbeck, 1961. Va riations in V alue Or ientation. New York: Row, Pe terson, 1961. [ 12] Edward C. Steward & M ilton J. Benne tt. 1991. Amer i2 can Cu ltura l Patterns, A Cross - Cu ltura l Perspective. Ya rmouth, Ma ine, USA: In tercultural Press, Inc. [ 13] K luckhohn, C lyde, and F lorence R. K luckhohn. 1947. / American Cu lture: Genera lized Or ientations and C lass Pa tterns. 0 In Con flicts of Power inMode rn Cu lture: Sev2 enth Symposium, ed ited by Lymon Bryson. New York: H arper and Bros. On the D iffer en ces between Ch inese Cu ltur e andW est Cu lture from the Persp ect ive of theM etaphor in/W ater0 XUW ei2l,i ZHOU Ke2rong ( School of Socia l Sc iences and Fore ign Languages, T ianjin Un ive rs ity, T 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 ac t: Through an ana lysis of the metaphor in / wate r0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lated data, the paper giv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ts differences between Ch inese culture andW est culture by concentrating on the geographica l factors, the world outlook, the interpersona l rel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time. It conc ludes tha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 lose ly re lated and / wa ter0 carries with itself rich cultura l elements which reveal the c lea 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W est cu lture. Theway of th inking for understand2 ing the world is metaphoric, and me taphor helps different groups have d ifferen t k inds of cu ltura l ph ilosophy. K ey w ords: language; cogn ition; metaphor in / wate r0; cultural difference (责任编辑 马兴东 ) )81) 第 4期 许伟利, 周可荣: 从 /水0 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
本文档为【从_水_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