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

2017-10-05 16页 doc 36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doc】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 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 2010年12月 第26卷第6期 中国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EditionofSocialSciences) Dec.2010 Vo1.26No.6 论8O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 躅徐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20世纪80年代军旅小说的英雄塑造,勇猛地冲决了束缚作家思维的陈旧观念, 以对长期被忽视,被践...
【doc】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
【doc】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 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 2010年12月 第26卷第6期 中国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EditionofSocialSciences) Dec.2010 Vo1.26No.6 论8O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 躅徐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20世纪80年代军旅小说的英雄塑造,勇猛地冲决了束缚作家思维的陈旧观念, 以对长期被忽视,被践踏的"人"的关注和探索为其主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构成了 当代军旅文学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环节.刘毛妹,梁三喜,靳开来,郑志桐,袁翰,古 沉星……众多的英雄人物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丰满的人性质地,东方的"硬汉形象",复合的 "圆整人物",崇高的悲剧命运,成为这些英雄形象不同于以往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军旅小说;英雄观;80年代 [中图分类号]12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6—0090—06 军旅文学作为一种以战争活动和军人生活为特 殊指向的文学形态,有着同其他题材文学创作相同 的艺术规律和文学特征,更有其独特的军旅质地和 崇高精神追求.艰苦的军营生活,险恶的战争风貌, 嘹亮激昂的军歌,悠长婉转的军号,神秘的军事设 施,齐整的军人队列都为人们所关注.然而,最为打 动人,震撼人,感染人的还是始终居于中心地位的军 人,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与品格. 20世纪80年代对于军旅小说而言,是一个难得的 "黄金时代".从十年浩劫中挣扎而起的军旅小说 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空间.正是在这一文学生态下,80年代军旅小说 的英雄塑造,冲决了束缚作家思维的陈旧观念,以对 "人"的关注和探索为其主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审 美特征.本文试从丰满的人性质地,东方的"硬汉 形象",复合的"圆整人物",崇高的悲剧命运四个方 面人手,揭示这些英雄形象不同于以往的基本特征. 一 ,丰满的人性质地 国际关系学者肯尼思?N.华尔兹曾说过:"战 争的最重要的根源在于人性和人类行为:自私导致 战争,误向的进取冲动导致战争,愚昧也导致战争. 其他的根源是次要的,而且必须要把上述因素加以 解释."战争的根源在于人性,以记录战争,反思 战争为发端的新中国军旅文学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谈人性而色变.当历史的车轮终于步人正轨,一场 声势浩荡的思想解放运动打开了人们重新审视战 争,重新探讨人性的大门.自此,军旅文学在"英雄 是人"的重新发现中掀开了新的一页.综观80年 代军旅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丰富的人性质地使英雄 们焕然一新,这也成为80年代军旅小说最为重要的 标志. 首先,写出有缺点的英雄成为作家们的共识. 英雄有没有缺点?英雄的缺点能否表现?这在相当 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允许讨论的.周扬在1953年 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中就明 确要求:"我们的作家为了要突出地表现英雄人物 的光辉品质,有意识地忽略他的一些不重要的缺点, 使他在作品中成为群众所向往的理想人物,这是可 以的而且是必要的."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有没有缺点并不能成为区别英雄与懦夫的标准,恰 恰相反,有缺点,才有差别,才有矛盾,才能使读者在 这种差别与矛盾中看到真实的人性,看到崇高的灵 魂.自《西线轶事》中的刘毛妹开始,一个个带着缺 点与伤痕的英雄人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牢骚大 王"靳开来,"贪生怕死"的赵蒙生,嗜酒好色的余占 鳌,弃节投降的孟新泽,拥有"第三只眼"的南琥珀, 等等.这些人物所具有的缺点,不仅没有将他们从 [收稿日期]2010-09-29 [作者简介】周徐(1983一),男,湖北公安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2O世纪中国文学整体 研究. 第26卷第6期周徐: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91? 英雄的行列中剔除,反而构成了他们与众不同的个 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对于自己的不足与欠 缺的一次次反思与超越中,人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 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与艰苦的个人成长.对于英 雄缺点的大胆书写,在破除了完美英雄,神性英雄光 环的同时,还成为了作家在更宏大的视阈中审思社 会,叩问历史,宣泄情感的切入点.比如:当代战争 题材中的伤痕英雄,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爱发牢骚. 无论是刘毛妹还是靳开来,总喜欢来两句牢骚话. 这个缺点不是作者想当然地强加于这些人物身上 的,而是带着一定的象征意味.靳开来在死后未能 被授予军功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爱发牢 骚.可见,这个缺点对于英雄来讲,还是非常"致 命"的,然而,作家们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塑造 这样的人物形象?为什么不用一些可爱的小毛病来 替代这些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缺陷?究其原 委,这些英雄身上的小毛病,正是军队矛盾,社会现 实中大问题的折射.正是这些缺点勾连起了前方与 后方,军内与军外,战争与政治,历史与现实,极其生 动真实地反映了"文革"十年对于青年军人思想与 情感上的巨大伤害,以及"文革"流毒对于军队的影 响.小说表面写的是有缺点的英雄,实则在写有伤 痕的军队,有问题的社会,有缺陷的政治,这就使带 着缺点的英雄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味. 其次,写出了复杂的人性.人们习惯性地认为 英雄所具有的人性一定是美的,善的,是经过提纯和 升华的.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较为 普遍的看法.然而,仔细推敲便会觉察出其中的荒 谬."十七年"时期"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之所以 让人们敬而远之,其根源就在于这种英雄塑造脱离 了现实而日渐神化.而这种神化的主要特征,就是 英雄只有美没有丑,只有善没有恶,只能生不能死, 只能胜不能败,这显然是不真实的.同样,70年代 末8O年代初,具有人性美,人情美的英雄人物在被 作家过滤了人性中的复杂因子之后也变得失真和模 糊,这就背离了"还英雄为人"的初衷.值得庆幸的 是,作家们很快注意到了这种不良倾向,以"有缺点 的英雄"塑造来表达对这种不良倾向的大声讨伐. 在此之后,对于英雄复杂人性的开掘成为了作家们 下一个渴望突破的"禁区".周梅森的国军抗战题 材小说显然是这一领域的开路先锋.这些小说将战 争境遇下的人性恶以夸张的笔调立体式地呈现出 来.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人性的软弱与坚强,虚 伪与真诚,恐惧与勇敢,凶残与仁义,邪恶与慈善,被 死亡的放大镜映照得分外清晰.是屈辱地生,还是 尊严地死?求生的本能让每个人都忍受着内b的煎 熬与挣扎,英雄也不例外.然而,高尚的灵魂,也正 是在人性的正负两极的较量中被塑造和定格的.这 种灵魂的跨越和生死的锻炼,在为英雄注入了丰富 的人性因子的同时,更为其平添了沉甸甸的生命质 感和历史重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由庸常向高 贵飞升的轨迹. 最后,写出了人性与英雄性的矛盾.何为英雄 性?有论者作了较为严谨的概括:"英雄性是指个 体为群体而行动时所显示出的超乎寻常的能力,勇 气,毅力,胆识.英雄性中主体动机是义务,责任,目 的是'为他',为群体.这种以'为他'为目的的行为 所显示出的超人的能力,意志和生命能量叫英雄 性."正如人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体,英 雄性与人性也是作为人的英雄所始终具有的基本属 性.然而不难看出,在以"为他"为目的英雄性的驱 使之下,人性本能的"为己"就受到了绝对的排斥, 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永恒存在并且不可消弭的. 作为人性与英雄性的矛盾统一体的英雄们,既要兼 而有之,又要择其一而从之,这确实是相当艰难的取 舍.作家们正是发掘了英雄身上的这种悖论,才让 军旅英雄们不断面对这种人性与英雄性的选择,也 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超乎想象的取舍中,英雄对于人 性的违背越痛苦,其英雄性就表现得越深刻.朱苏 进的和平军营题材小说正是在这一维度上纵横驰 骋,塑造出了一个个在家庭与职业,小我与大我,现 实与理想中挣扎前行的悲情英雄形象.可以说,这 种颇具哲理意味的探询,为新时期以来的军旅文学 创作找到了一条走向深邃与理性的道路,使得一向 缺乏思想深度的当代中国军旅文学,以一种前所未 有的哲思品格走向了深刻. 然而,军旅生活虽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但这 种体验却并不排斥那些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比 如,战争是违背人道的,但为了扞卫主权与人权,又 必须以这种最残酷的方式来换取人的生存.又比 如,军队是有着铁的纪律的武装集团,但在军队内部 同样充满官兵友爱,团结互助,不抛弃,不放弃等等 人性精神.因此,军人的职业属性与普通人性本身 的矛盾既是存在的,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 化解的.遗憾的是,在80年代的军旅文学中,作者 往往片面关注了英雄的人性与英雄性相冲突的一 面,刻意地表现出两者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没有看到 英雄性与人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统一的一面, 这就很容易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刻意为之的尴尬,造 成小说的"艺术失真".在《射天狼》中,袁翰因为妻 ? 92?中国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 子生产而超假了20天,被给予处分.这在现实生活 中显然是可以通过种种途径而避免的.而袁翰因为 连队建设不能回家,结果导致了大女儿的夭折,就更 显得突兀和刻意.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 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些情节设置在今天看 来,已经明显地感到粗糙与虚假.又比如,在《第三 只眼》中,作者一味地强调代表人与人之间隔阂,猜 忌与争斗的"第三只眼"的普遍存在,而不假思索地 将之绝对化了.小说中时时处处都渗透着"第三只 眼"的痕迹:从班长到战士;从隔海对峙的敌我阵营 到极"左"政治干预下的基层部队;从被迫害的作为 高级将领的父亲到被批判的叛逃敌军的儿子;从时 刻感叹"做人"难的指导员,到抱着"做人"目的而给 战士们洗衣服的指导员老婆……这种虚伪与隔阂无 处不在.这当然是控诉极"左"政治的需要,但是这 种极端化的,非此及彼的,二元对立的模式是否依旧 是一种对于过往的承继与延续?这是值得人们深 思的. 二,东方的"硬汉形象" 美国小说家欧纳斯特?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了冒 险精神和传奇性,他本人就是个硬汉,而在他的小说 中也同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硬汉人物.虽然这 些人物从年龄到性别,从职业到遭遇都各不相同,但 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忍不拔,迎难而 上,表现出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和永不言败的 精神力量.海明威塑造的这种艺术形象,被学界和 读者称为"硬汉形象".这种象征着人类永恒的精 神存在的"硬汉形象"也十分恰切地概括了8O年代 中国军旅文学中的英雄人物.正如有的论者所指 出:"海明威当年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80年代东方的中国会由于它的特殊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而崇尚 硬汉精神,并在它的文学里出现一大批与他的硬汉 们遥相呼应的硬汉形象.有对他的模仿,而更多的 是出于中国自己的原因".反过来,80年代军旅文 学中出现的大量具有"硬汉"质地的英雄人物,又从 另一个方面验证了作为世界文学遗产的"硬汉形 象"的独特魅力和普泛价值.80年代军旅文学中的 硬汉形象,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而是有着自己 的特点. 第一,高大魁梧的外形.周涛的《猛士》生动地 描绘了8O年代的军人形象:"中国不绝这种奇伟的 男儿/他们用热的血,活的生命/滋润着锈了几百年 的历史车轮/猛士呵,我们的军魂/不倒的大纛之下 挺起七尺汉子的腰身/只要大展开你骄傲的旗帜/临 危时就不惜力拔生命洪流的闸门/孔武,刚毅,狂放 而又忠贞/在祖国面前/没有任何慷慨的言论/能比 上一次慷慨的献身."这些军中的"猛士"也同样是 军旅小说中的英雄形象的写照.《天山深处的"大 兵"》中,在李倩的印象里,郑志桐"结实健壮,崭新 的军服,鲜红的五星,方正的脸庞上透出威武的男子 气概,高大的身材似乎还发散着草原猎人的剽悍气 息".《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一看上去就是个 "'吃粮费米,穿衣费布'的大汉,比我这一米七七的 个头,少说要高出两公分.那黝黑的长方脸膛有些 瘦削,带着憨气的嘴唇厚厚的,绷成平直的一线". 靳开来虽说是个中等个儿,眼睛也不大,但"眼神却 像两道闪电似的,又尖又亮.他周身结实得像块一 撞能出声的钢板,战士们说他是辆'轻型坦克"'. 可见,这些人物的外形就是标准的硬汉形象,他们一 举手一投足都显露出一股英武之气.这也从一方面 反映了80年代军旅文学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 是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80年代军旅文学 中的英雄塑造在力求打破"十七年"军旅文学的英 雄模式的同时,还在潜意识乃至无意识中接续着 "高大完美"英雄的心理定势.虽然作家们一再否 定,批判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塑造,但作家们几 十年来在这种政治文化熏染中所受到的规训与遗传 是不可抹杀的.当人们决绝地推倒旧偶像之后,在 信心满满地建立起的新偶像之上,依旧隐匿着旧时 的面相. 第二,重压之下的坚强.苦难总是想把每个人 击碎,但是硬汉却能在破碎处顽强而勇敢地站立起 来.8O年代军旅文学的英雄塑造,正是在超越了 "十七年"军旅英雄的"苦大仇深"之后,表现出这样 一 种巨大的苦难承载力.这些英雄人物都曾以某种 形式受过重伤.有在战火洗礼中身陷绝境的自云森 (《国殇》),有在战俘营中屡次越狱失败的孟新泽 (《军歌》),有在"文革"苦难中家庭破碎痛失亲人 的刘毛妹(《西线轶事》),有在戍边报国的志向中失 去爱情的郑志桐(《天山深处的"大兵"》),有在叛 逃敌军的战士发起的"心战"中几近崩溃的南琥珀 (《第三只眼》)……他们遭受着超过人类承受极限 的难以想象的身体,意志,情感,精神的摧残.他们 在这种重压之下也对自己的前途与命运产生过怀 疑,困顿和迷茫,但在这表象之下,负面的情绪又在 内心深处唤起了他们继续斗争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他们大声地告诉人们:人,是打不败的!于是,自云 森在大军压境,形势不可逆转之际,毅然选择了血战 到底;孟新泽在被自己人屡次出卖之后,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最终奇迹般地成功越狱;刘毛妹虽然表面看 第26卷第6期周徐:论8O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93? 起来消极颓废,玩世不恭,但在祖国召唤之下依然走 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并慷慨捐躯;郑志桐面对提出 分手要求的女友和哭诉离情的母亲,始终没有动摇 那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南琥珀在被敌军 "心战"折磨得几近崩溃之际,终于冲破了人性的魔 咒,大胆敞开心扉,揭短亮丑,获得了精神的救赎. 他们不愧为人类面对苦难的楷模,不愧为英勇的硬 汉.他们所代表的已不再是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 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英雄主义的范畴,而是象征了生 命的不屈与精神的不朽! 第三,冷峻之下的炽热.硬汉们黝黑的皮肤,冷 峻的目光,高傲的气质,似乎并不能让人们感到亲切 和温暖.有时,甚至还有些许隔阂,因为他们总是不 愿流露出心中的情感,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没有 轻率,也不见疯狂,充满理性的头脑使他们的情感被 压抑成了潜流,默默地流淌在钢铁般强悍的身体与 精神之下,埋藏得很深,又爱得那么热烈;绝少被人 发觉,却又从未被冷却.《凝眸》中敌我相峙两岛 上,古沉星和敌军"三十三号"是监视与被监视的关 系,父辈的血海深仇和敌对的政治立场,让他们对彼 此充满了最深的敌意.他们将对方的一切风吹草动 都看作"敌情",一切工事,道路,人员,物资,都被编 号为"目标",他们时刻准备着扣动扳机,发出致命 的一击.然而,这两个背负着沉重仇恨的年轻人却 又是最富有情感的人类的代表和希望.他们在日复 一 日的观察与监视中,渐渐产生了默契,甚至灵犀, 他们超越了个人的仇恨,政治的分歧,党派的纷争和 战争的敌意,升华出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人类之 爱.当"三十三号"因为收藏着大陆的邮票而被"老 上尉"一再训斥并最终选择了触雷而亡之后,古沉 星为他降下了鲜艳的国旗.这无疑让人们震撼也让 人们警醒.正如海明威《丧钟为谁而呜》中那句名 言:"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 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 你敲响."这是对战争中人类以生命互相残杀的悲 剧行为的深沉哀痛,也是为每一个被毁灭者的生命 而吟唱的哀歌,更是在人类层面的深广之境上奏响 了化仇恨为大爱的雄浑旋律. 三,复合的"圆整人物" 福斯特在着名的《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 "扁平人物"与"圆整人物"的概念.所谓"扁平人 物""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 来"_5J,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 "扁平人物"会从头到尾坚持一种性格,对于这种类 型化人物形象,福斯特指出它的两个好处,一是"易 于辨认,只要他一上场就会被读者感情的眼睛而不 :是视觉的眼睛所觉察";二是"他们易于为读者所记 忆.他们一成不变地存留在读者心目中,因为他们 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 出他们性格的固定".[6]252但是,类型化人物也有其 显而易见的缺陷,那就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丧失 了文学本应具有的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美学品格. "十七年"军旅文学就是因其英雄人物的类型化甚 至脸谱化而常为人所诟病.与"扁平人物"相对的 就是"圆整人物",虽然福斯特并未明确给出"圆整 人物"的定义,但是他指出:"要是扁平人物身上有 一 种以上的因素,我们就看出了朝圆整人物发展的 那条曲线的开端",而且"一个圆整人物的检验标准 :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使人感到惊奇.如果 :不能使人感到惊奇,那是扁平的.如果不能令人信 服,那是扁平的假装成圆整的".维姆萨特则进一 步指出圆整人物之形成"是因为他的诸种品质组成 了互相联结的线路.一种自我意识(这是一种高度 的人性的特征),一种实际的欢乐,这可能就是此人 物的中心原则,这种原则非但没有使其各种品质简 单化,反而给了每种品质一种整体之中的特殊功能, 一 种双重的或往复反应的价值"[6]253. 综观80年代军旅文学的英雄画廊,大多是这样 一 "一句话就能概 种性格复杂的立体式人物.那种 :括"的英雄人物,已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江奇涛 《雷场上的相思树》,以一个学生官的战地日记为 载体,讲述了一批80年代的青年军人在前线战场的 急速蜕变.小说名为"雷场上的相思树",本身就给 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雷场"与"相思树"这 绝无交集的两个事物竟然和谐地共处一地,让人们 费解,也让人们惊奇.然而,这正是对于小说的主人 公——这些朝气蓬勃,积极乐观的"士官生"——的 :饥敏概括.作者塑造的这些青年军人形象,应该说 : 部是"圆整人物".他们刚刚从军校毕业,就带着 "生未尽兴,爱未尽情"的青春走上了战场,谱写了 一 曲与同龄人大相径庭的生命旋律."多情骑士" 尹默涛,中文系毕业的"作家"邱原,农学院毕业的 "菜农"刘国政,医学院毕业的"中医"丛培民和季 刚,这些思想开放,特立独行,学识丰厚,前途似锦的 年轻人,最了解生命的意义,最注重生命的质量,也 最热爱自己的生命,他们曾大声宣誓,在英雄与生存 中选择生存.然而他们却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 选择了以走上战场的方式来报效国家和人民.在战 火的洗礼中,他们是复杂的又是单纯的,是坚定的又 是迟疑的,是盼望的又是抗拒的.他们在开赴战场? 94?中国石油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 的军车上一路高歌,他们坦言为_r爱从容出战,他们 在阵地上安静地写着情书,他们用军线电话听着 《月亮代表我的心》,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捡拾雷场 上的相思豆……他们是诸多矛盾的复杂统一体,是 从浪漫的青春梦中乍醒的不知所措的青年,是没有 指挥权的"第二排长",是战场上尴尬又特殊的存 在.你很难说他们是优秀的军人,因为他们携带着 太多的常人的情感和求索的迷惘;你也很难说他们 不是优秀的军人,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的 自尊,自爱与自强.而当他们终于以生命作为, 回答了人们的质疑,在"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使人感 到惊奇"的同时,也"把那些残酷的记忆交给了最坚 强的神经". 80年代军旅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大多属于"圆 整人物",他们打破了,维性格的僵局和恒定不变 的态势,渐渐趋向了真正的复杂,让人很难一言以蔽 之.这种性格不是静态的,平衡的,而是流动的,变 化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含混性,逆反性和演进性, 这也真正接近了人的真实状态."圆整人物"这一 文学现象的产生,既是作家们创作技巧日渐纯熟的 表现,更是作家们创作观念逐渐更新的结果.徐怀 中曾坦言:"以前,一般认为战争硝烟味浓,打扣闹 闹的好写,人们也爱看;后来发现人们并不爱看这些 一 般化的,只描写战争过程的作品,又觉得军事题材 最难写.我也感到要突破一般的框框不容易,除了 写敌我态势,战争经过,胜利红旗,鲜花祝捷外,还该 写些什么呢?心中无数."可见,在作家们看来, 仅仅写出刀光剑影的战争生活显然是不够的,还应 写出时代军人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与爱国主 义,写出由军人所体现的全部民族精神以及相应的 集体文化心理,写出在战争与和平的命题下所折射 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丰富图景.也正是这种观念的丰 富与经验的丰厚,才使得80年代的军旅英雄表现出 了难以言说的况味和丰富斑斓的色彩. 四,崇高的悲剧命运 当代军旅小说的"第一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 五六十年代诞生的一批战争小说.在这一时期的作 品中,英雄是被命运之神眷顾的宠儿,背负着"从胜 利走向胜利"的使命.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政治 的直接干预,更深层的原因是"战争文化心理"的作 用.当时的作家们对于"现实主义"的态度是充满 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大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有着 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在创作中,他fi']更容易将客 观真实的摹写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段.而另一方面, 他们在观照与表达现实的同时又融入了太多的阶级 和政治上的情感.如此,来,我与敌,胜与败,正义 与非正义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战争逻辑被奉为"十 七年"军旅文学的至高法则.军旅小说也成为了展 现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说明书"和"纪念册"."革命胜利大团圆"的结构 模式恰好为这种革命战争范式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无论描写哪次战役,都是我军力量开始弱小,但由于 执行了党正确的战略方针,慢慢由弱变强,经过浴血 奋战,最终战胜了敌人.20世纪初,鲁迅先生曾感 叹"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先生可谓一语 中的,不仅现代中国文学如是,当代军旅小说中的英 雄更是如此.作者们极力讴歌并在整部作品中占主 要篇幅的英雄人物肯定是要贯穿战争的始终并最终 取得胜利的.在《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和少剑波不 会在战争的进程中死亡,《苦菜花》中的母亲也必然 目睹整个战争的经过并看到儿女们成长起来. 进入新时期,"强大的时代气流推涌着文学不 自觉地以悲歌取代了欢乐颂;劫后的伤痛和战争的 灾难无法使人们保持自我陶醉的欢乐,生活的悲怆 和英雄的苦难使人们痛定思痛,寻找深广的生活悲 剧之因.悲剧意识和悲剧机制由此而被引入军事文 学,被引进英雄的塑造之中"J.徐怀中的《西线轶 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都不同程度 地涉及了111111经历的那场民族灾难对年轻一代的心 灵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伤口.刘毛妹带走的是心灵 的迷茫,梁三喜留下的欠账单所昭示的是极"左"路 线给农村及农民军人所造成的沉重心灵和物质上的 负荷.由此,军旅小说克服了以往只为军人照"正 面像"的弊端,转而以一种思想者的姿态体验着战 争中军人的生存之痛和命运之悲.质言之,作家们 发现了悲怆与死亡对于英雄的独特价值.鲁迅先生 对悲剧的本质作了精彩概括: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 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论战争对于生命个体的毁 灭,还是历史灾难给人们心灵所造成的伤害,无疑都 展现了这种"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仔细考量80年代军旅文学中英雄的悲剧命运, 可以发现,因题材本身的制约和各种非文学因素的 影响,致使这些英雄人物有一个共性的特征,那就是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其悲剧命运无一例外地指 向了崇高.带着伤痕走上战场的刘毛妹,最终牺牲 在被攻取的高地之上,以严整的军容和胜利的姿态 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叫嚷着要战死沙场的靳开 来,意外地在甘蔗地里触雷身亡,虽然被上级部门以 种种理由不予承认烈士,却在战士们心中成为了真 正的英雄;还有因为"臭弹事件"无辜牺牲的"小北 第26卷第6期周徐: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95? 京";为救战友不幸中弹的梁三喜……这些人物一 改50,60年代战争文学中堵枪眼,炸碉堡,赴汤蹈 火,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而是通过死亡营造了一种 特殊的美学境界.这种命运悲剧,严格来说是对于 英雄生命的升华,是对于生命另一种意义上的肯定, 正是英雄的死亡所营造的特殊美学效果赋予了作品 和人物以独特的崇高美. 在和平军营题材的作品中,英雄的命运悲剧虽 然远不如战争中在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得强 烈,尖锐和有冲击力,但也丝毫未显出平淡和逊色. 军人职业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矛盾悖论,赋予了其 同样悲怆而崇高的品格.在这一题材小说中的英雄 人物,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对于军人职业的向往和 对于军人职责的坚守:他们在和平的环境下忍受着 引而不发的焦虑,在条件恶劣的边疆饱尝着"众叛 亲离"的苦涩,在"以连为家"的誓言中深藏着抛妻 别子的内疚,在整齐化一的方阵里消磨着有棱有角 的个性……这种痛苦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也不可能 体验的.在外人看来,头发一样齐整,内务一律方 正,踢腿一条直线,行为一个口令,是多么英姿飒爽, 意气风发,殊不知在这风光背后经历了怎样的付出 与割舍,痛苦与艰辛180年代军旅文学和平军营题 材的开掘,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在 日常生活之中,在光鲜亮丽之下,在敞开心扉之后, 对于军人悲剧命运的探询.这种悲剧命运是由军人 职业的"为他性"与人性中的"为己性"的不可调和 状态而产生的,也是80年代以来人性精神高扬的独 特时代环境所造成的.但应该看到,悲剧英雄人物 的大量出现并非标志着军旅小说和英雄人物崇高感 的淡化,反而是一种深化.当英雄为了国家利益,人 民安乐,军人荣誉,而舍弃了个人价值,婚姻幸福,家 庭团聚,这种悲剧命运映照下的无私的精神品格与 高尚的道德情操总会激起人们心中更深刻,更长久, 更广泛的对于英雄的敬佩与崇拜之情. 可见,悲剧英雄人物的大量出现,是80年代军 旅文学从浅层走向深层,从感性走向理性的重要特 征.这突破了50,60年代军旅文学"革命胜利大团 圆"的结构模式,将悲剧冲突作为英雄塑造的一个 重要结构,而"英雄一悲剧一崇高"也构成了8O年 代军旅文学一个或明或暗的逻辑顺序,这对于军旅 文学的发展与演进无疑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肯尼思?N.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M].倪乐雄,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4. [2]周扬.周扬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252. [3]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8. [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9:260. [5]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 社,1984:59. [6]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99. [7]徐怀中.在战争这块画布上[M]//刘金镛.徐怀中研究 专集.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3:79. [8]鲁迅.随感录三十八[M]//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2. [9]喻季欣.新时期军事文学的"英雄情结"[M]//王颖,吴 振录.新时期军事文学精选:评论卷.北京:解放军文艺 出版社,1996:3O0. [责任编辑:夏畅兰] On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HeroesinMilitaryNovelinthe1980s ZH0UXU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handongUnive~ity,.n.n,Shandong250100,China) Abstract:Theheroesinmilitarynovelinthe1980ssuccessfullychangedauthorsmind.Morea ttentionwaspaidtohumanbeings whichwasignoredandtrampledinthepast,andithasbeenthemainveinandformedspecialaes theticcharacteristics.Thisfeaturehas beenacontinuationwiththepastandopenedupthefuturepartofmilitarynove1.Manyheroes walkedintooursightsuchasLiu Maomei,LiangSanxi,YuanHan… Theirprofusehumanity,orienthardmanimage,compoundroundcharacterandsublimetragicfate areunlikepreviousbasiccharacteristicsofthoseheroes. Keywords:militarynovel;heroism;inthe1980s
/
本文档为【【doc】论80年代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基本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