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2017-09-19 7页 doc 149KB 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计算机基础训练实习报告 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 姓名:  王明洋 学号:2012014279 班级:计算121班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 学院:理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121班 姓名:王明洋  学号:2012014279 传统节日的由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或者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抑或某一历史人物的纪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反映了不同的生活习俗与民族信仰及特色。例如,对于传统节日而言,中国有20个,美国有16个,法国有9个,英国有20...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计算机基础训练实习报告 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 姓名:  王明洋 学号:2012014279 班级:计算121班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 学院:理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121班 姓名:王明洋  学号:2012014279 传统节日的由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或者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抑或某一历史人物的纪念。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反映了不同的生活习俗与民族信仰及特色。例如,对于传统节日而言,中国有20个,美国有16个,法国有9个,英国有20个,德国有5个。具体如下: 国家 中国 美国 法国 英国 德国 传统节日 20 16 9 20 5 各个民族文化不同,节日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文化的研究,可以先了解各民族节日。 下面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 除夕 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习俗:吃年夜饭  放鞭炮  拜年 吃饺子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正月初一家长带着小孩拜见亲戚、朋友、长辈,吉祥的方式向对方祝颂新年,谓之拜年。 立春 来源: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习俗:春天来临,天气变暖,因此此时郊游时许多人乐意的选择。 清明节 时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习俗: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代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这一天互相约会,出去吃饭,或表达爱意。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来源: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中秋夜人们一般都聚到加中,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水果等。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西方一些节日的介绍 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点缀物。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绿树衫、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用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树上的彩灯或蜡烛象征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则代表耶酥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在圣诞夜,人们还要唱圣歌,大街上有“圣诞老人”为人们发放礼物。 。 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节。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祈祷。这天晚上,教堂里灯火全部熄灭,意味着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钟声一响,神父手持一枝点燃的蜡烛,走进教堂,将各个教徒手中的蜡烛点燃,不一会儿,整个教堂被众多的蜡烛光照得通明,祈祷也就随之结束。 感恩节 感恩节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愚人节 愚人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说谎骗人,愚弄他人。骗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 ( 4月愚人)。 母亲节 母亲节是英美等国家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 每逢母亲节,做儿女的会送给自己的母亲节日贺卡、鲜花以及母亲们喜欢的精美礼物等,同时,在这一天做父亲的会领着子女们包揽家务,以便让做母亲的有个休息的机会。 父亲节 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 按照习惯,父亲节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给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另外,父亲节这一天,孩子们还向父亲赠送礼物,所送的一般是父亲喜欢的衣服和爱喝的酒。 情人节 情人节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 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礼物和卡片。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情人节之夜的化装舞会。这在几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参加舞会的入,个个煞费苦心地将自己装扮起来,有的化装成中世纪的骑士,有的化装成西班牙的海盗,还有的化装成东方的皇帝。聪明的舞会主人常常给每位客人发一个带花边的瓦伦丁卡片,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成为你今晚的伙伴。 万圣节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月1 日为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 在美国,人们制作“南瓜灯”。小孩们身穿古怪的服装,头戴面具,装扮成鬼怪的形象,手里提着一盏南瓜灯,从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门口大声叫着“是请客还是要我们捣乱。这时若主人不请客,这些顽皮的孩子就会动真格地捣乱,但人们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客人一般还是欢迎的,并且事先都准备好糖果或零钱。听到这些小孩来到时,他们马上迎出来,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或零钱。 中西方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民族之间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交往,人们也开始慢慢接受外来节日。例如中国人对情人节的看法。对60个学生的调查如下: 一共有60个学生参与了调查,其中男生34个,女生26个。其中男生有20个选择过中国的七夕节,8个表示会过西方的情人节,其余6个表示无所谓;女生中有16个选择过中国的七夕节,8个则喜欢西方的情人节,剩下的无所谓,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项目 男生 女生 总计 所占比例 七夕节 20 16 36 60.0% 情人节 8 8 16 26.7% 无所谓 6 2 8 13.3%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来,随着经济化的到来,外来节日也逐渐接近人们生活。有句话叫“民族的即世界的”,每个民族的节日也是世界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对于外来节日,我们要批判的继承,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一味盲目的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对待。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