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如何让教学研究旁观者清

2017-10-14 4页 doc 14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2950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让教学研究旁观者清如何让教学研究旁观者清 如何让教学研究“旁观者清,当局者更清” ——浅谈通过“看课评课、课堂观察、观课议课”实施教学改进 李鹏 我想很多教师与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对待某一问题或现象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说,在针对别人的课堂教学中的若干现象和问题时,自己课前课后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感觉自己有理有据又思路清晰。可是一旦自己站上讲台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整得自己都下不了台。 诚然,作为教师,只要走上讲台,谁都想上一堂好课。撇开一些客观因素,我认为解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有效...
如何让教学研究旁观者清
如何让教学研究旁观者清 如何让教学研究“旁观者清,当局者更清” ——浅谈通过“看课评课、课堂观察、观课议课”实施教学改进 李鹏 我想很多教师与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对待某一问或现象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说,在针对别人的课堂教学中的若干现象和问题时,自己课前课后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感觉自己有理有据又思路清晰。可是一旦自己站上讲台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整得自己都下不了台。 诚然,作为教师,只要走上讲台,谁都想上一堂好课。撇开一些客观因素,我认为解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参与教学团队作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我参与过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更多见到的是“看课评课”,近一两年的时间里有幸对“课堂观察”进行了初步学习和实践探索,前段时间的一次学习讲座中,又对“观课议课”有了一些浅的认识。我认为这三种研究形式都是立足于教师的课堂实践,其目的都是促进教师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都在改善“教师当局者迷”的现状,促进教师一步步走向“当局者清”。然而它们各自又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看课评课”——重课堂整体的结果评判,轻对教师指导性建议。 看课评课者是课堂的“旁观者”,上课教师是课堂的“当局者”,旁观者与当局者处于一种主客体关系,旁观者一般对课堂教学行为或者对上课教师作一些综合性的评价。要么大加赞赏,要么无情批判。个人主观意识及其明显。至于某个现象、问题的背景如何,如何解释现象、解决某个问题等往往避而不谈或谈得不 具体。而且有的评课者— “旁观者”碍于情面还保留几分自己的意见和够深入 建议,其评价的价值就又打折扣。对执教教师实施课堂改进的可行性价值也就随之大打折扣了。 “课堂观察”——重客观信息的收集整理,重分析归因过程,轻妄下结论、妄定性质。 1 课堂观察员带着一定主题的去观察、学生和教师的课堂行为并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的对各项观察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因,然后将信息反馈给被观察教师,以便他及时做好行为跟进等后续研究,从而实施自己的教学改进。 1、倡导和践行一种实践研究的理念。 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关注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 2、养成一种课堂实践研究的习惯。 作为“旁观者”之一的观察活动组织者在组织一次观察活动前,尽量地考虑活动中“当局者”(教师和学生)曾经有的问题或者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现象,预设和选择一定的观察研究主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施观察研究。 “当局者”之一的执教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性地要考虑“旁观者”在关注什么,记录什么。作为“旁观者”主体的课堂观察员既是一名旁听的一名学生、又是一个信息记录员、还有可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参与者。他倾听执教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记录观察数据、经历同学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对课堂发生事件的每一点感受。课后他还将作为观察结果的分析和解读者。 3、学习一种技术:探索多种课堂观察模式,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观察和研究主题,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设计适当的观察量表,记录统计相关的课堂信息,既会观察和又会分析。 一切的研究主题都产生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一切的观察结果也都直接指向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当局者”和“旁观者”。从真实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些现象或问题,利用课堂观察技术进行诊断和分析,然后改革教师课堂行为,然后再观察,再研究。如此反复实践,反复研究,一方面期望在研究中找寻一些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效。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人都是当局者,无所谓旁观者了。 “观课议课” ——重“团队的对话和反思,集体的智慧和经验”。轻“个人权威和专家之言”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 2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与现有的竞赛课活动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主体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凡是参与活动的都是“当局者”,没有“旁观者”。 “观”是选取教学案例; “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引导教师分析和讨论对现有听课评课效果是否满意,为实践观课议课寻找动力。引导教师彼此开放课堂,在彼此开放中互助和提高,教师团队建立一种“互相培养”的关系。教师把观察课堂的位置向前移,学习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不加评论地讲述课堂上的故事;将故事转换为教学案例,使故事具有讨论价值,把问题变成观课议课的主题,把观课议课与教育科研、行动研究结合起来。 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不个人闭门造车,不迷信权威,不东施效颦,不安于现状,一切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团队的实际出发,走近学生,走进学情。多次在“旁观者”和“当局者”角色上换位体验,换位思考。时时处处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讲“对学生、对他人、对自己负责任的话”,做“对学生、对他人、对自己负责任的事”。 在团队研究中做实实在在的“当局者”,而不当“旁观者”。 参考文献: [1]陈大伟. 《怎样观课议课》.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 3
/
本文档为【如何让教学研究旁观者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