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

2018-02-24 10页 doc 31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 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 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重要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曰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 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 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火把节: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不能去大‎‎理的旅游爱好‎‎者,可以去离昆明市最近的昆明市五华区沙朗白族乡就可以‎‎一睹精彩。 礼仪禁忌 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2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3 、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 或称 稀饭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民族‎‎饮食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辣椒等。在白族饮食习俗中,‎‎下列几种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海水煮海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下关砂锅鱼 这是下关的地方特色菜肴。将洱海的肥美鲤鱼,剖腹洗净,抹上少许‎‎精盐,腌上十来分钟,与火腿片、嫩鸡块、鲜肉片、猪肝片、冬菇、‎‎ 蛋卷、肉丸、海参、豆腐、玉兰片等各种适量配料‎‎,同置砂锅内,再‎‎撒入适量的胡椒、精盐、味精等调料,置炭火‎‎炉上文火k煮而成。食‎‎时,将砂锅以盘衬垫上席,即热‎‎气腾腾,又鲜美可口。 炖梅 大理地区产梅,尤以洱海东岸,绵延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梅树‎‎林。梅有‎‎苦梅、盐梅两种。用苦梅制作的炖梅,是白族人民喜欢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上盐和花椒,盖严后‎‎,置于火塘正‎‎中,周围堆上稻壳,点燃后,用微火连着炖上一至两天。这时,黑色‎‎的炖梅味道酸香异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调料,或加上红糖做成‎‎炖梅汤。炖梅耐贮,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坏。 雕梅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并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因为当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须依俗给婆‎‎家送上一‎‎盘姑娘制作的雕梅作为见面礼。新婚之夜,新娘要为亲‎‎友宾客摆设点心甜席,此谓“摆‎‎果酒”,案十上陈列着新娘带来的蜜钱、干果、雕梅款待客人,并让‎‎大伙品评。于‎‎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们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还称得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 饵块 饵块‎‎又称粑粑,是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传统小吃。但是,大理饵块别具‎‎特色:将蒸熟的米团,放在大理石垫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盐、卤腐等,置炭火炉*烘烤。这种‎‎现揉现烧的饵块,软香可口。 乳扇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 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黄中带白、纯洁光亮、薄似‎‎纸张的乳扇,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丰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黄色,取出置凉,又脆又香,尤为可口。孔词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肴,是祭祀的必备供品,也是馈友的佳品。 烤茶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煨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的茶具也很别致。烤茶的砂罐粗糙,而茶盅却为小巧玲珑、洁白‎‎晶莹的瓷杯。按照“酒满敬客,茶满‎‎欺人”的习俗,主人斟茶要少,‎‎仅以品啜一二口为宜。当主人双手高举茶盅向客人献第一盅茶时,客‎‎人接茶后应将它转敬主‎‎人家中的最年长者和座中长辈,彼此谦让一番‎‎之后,客人方可品茗。这时,客人一边品啜,还要一边赏茶味的甘香,欣赏茶盅的精巧。因而,白族的烤茶习俗,堪称一门茶道艺术。 白族烤茶所用的茶叶,多为下关沦茶。下关向为制茶中心,‎‎这里出产‎‎的散茶,远销西-藏、四川等地。因路途遥远,常‎‎遭风雨,损失甚大。后来将散茶压成碗形茶块,不但耐储易‎‎运,还不失茶味。茶叶运至地处长江、沦江汇合口的四川沪‎‎州时,茶商为广销此茶,便宣传道:“沦‎‎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久而久之,四川人便将下关出品‎‎的茶叶称为下‎‎关注茶。于是,这种茶味醇厚,汤色澄黄,香气馥郁,‎‎ 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气、散烟‎‎醒酒之效的下关沦茶,‎‎便声名远扬了。 猪肝胙 霜降过后,鹤庆的一些‎‎农家开始宰猪‎‎了。这时,他们照例要腌制白族‎‎传统风味‎‎食品——猪肝胙。 猪肝胙的制法大略如下:将新鲜猪肝、猪肚、猪大肠和排骨等洗净,入锅煮成半熟,‎‎捞起来晾凉后,把猪肝、猪肠、猪肚切块,将排骨剁成小节块。然后,再按10%的比例放入盐巴,12‎‎%的比例配辣椒粉,以及150一200克的‎‎花椒粉、50—100克的小茵香粉和烈性.酒1斤,调匀拌和后,装入陶罐,压紧,封严,置于通‎‎风阴凉之处。 经三四个月以后,可开罐食用了。启封时,一股猪肝胙特有的香味便飘逸出来。食用时,‎‎用一碗盛上猪肝昨,放入饭甑蒸局。蒸后的猪肝脾光洁油亮,香味诱人,吃起来麻辣咸香,鲜嫩可口,是白族农家款待亲友的上好下酒菜。如果食用米线、面条‎‎,用它作盖浇菜,其味更佳。 白族贺新房习俗与‎‎祝贺歌在白族地区‎‎,起房盖屋是人生三件大事之一,自然也就要举行隆重热闹的仪式,还要按仪式进程吟唱祝贺歌。 建盖新房先要择吉日动土砌石脚,石‎‎脚砌好后隔几个月 才择吉日开‎‎工营造。在营造中要唱祝贺歌。祝贺歌由“上梁歌”和“封 龙口”两部分组成,分别由木匠师傅在不同时辰吟唱。“上梁歌”要在上梁的时候唱。在一派欢乐的唢呐、锣鼓和前来祝‎‎贺的欢声中,当头的木匠师傅身挂一道红彩,接过主人递上的大红公鸡,一进步出堂屋,一边唱道:“大红公鸡雄赳赳,你在家中报五更,遇着主人造金屋,用‎‎你报佳音。吉日良辰放声 唱。四邻好友贺新声,‎‎良辰喜庆大家唱,日子天天新。‎‎”他一边唱一边在人们祝贺声中爬过脚手架,登上利用两根中柱临时搭起‎‎的“阳台”,面朝东西南北中各拜了一拜,又高声唱道:“一点龙头出学子,二点龙尾上天。
/
本文档为【白族的风俗习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