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妇科病证治疗常规

2017-10-25 50页 doc 137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妇科病证治疗常规中医妇科病证治疗常规 妇科疾病 一、月经先期病 ....................................................................................................................... 1 二、月经后期病 .................................................................................................................
中医妇科病证治疗常规
中医妇科病证治疗常规 妇科疾病 一、月经先期病 ....................................................................................................................... 1 二、月经后期病 ....................................................................................................................... 2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病:(BFY030) ...................................................................................... 3 四、月经过多病:(BFY040) .................................................................................................. 4 五、月经过少病:(BFY050) .................................................................................................. 6 六、经期延长病:(BFY060) .................................................................................................. 7 七、痛经病:(BFY070) .......................................................................................................... 9 八、闭经病:(BFY090) ........................................................................................................ 11 九、崩漏病:(BFYl00) ......................................................................................................... 13 十、经行乳房胀痛病:(BFYllO) ......................................................................................... 16 十一、经行发热病:(BFYl20) ............................................................................................. 17 十二、经行头痛病:(BFYl30) ............................................................................................. 18 十三、经行身痛病:(BFYl50) ............................................................................................. 20 十四、经行泄泻病:(BFYl90) ............................................................................................. 21 十五、经行吐衄病:(BFYl80) ............................................................................................. 22 十六、经行口糜病:(BFYl60) ................................................................................................ 23 十七、绝经前后诸症:(BFY220) ........................................................................................ 25 十八、带下病:(BFD010) , ........................................................................................ 26 十九、妊娠恶阻病:(BFR010)............................................................................................. 28 二十、胎漏病:(BFR030)胎动不安病:(BFR040) ............................................................ 30 二十一、滑胎病:(BFR050)................................................................................................. 32 二十二、子肿病:(BFRogO) ................................................................................................ 33 二十三、子淋病:(BFRl60) ................................................................................................. 34 二十四、转胞病:(BFRl70) ................................................................................................. 36 二十五、产后血崩病:(BFC011) ......................................................................................... 37 二十六、产后恶露不绝病:(BFC040) ................................................................................. 38 二十七、产后大便难病:(BFC060)..................................................................................... 40 二十八、产后感染发热病:(BFC081) ................................................................................. 41 二十九、产后自汗、盗汗病:(BFC091) ............................................................................. 43 三十、产后缺乳病:(BFCll0) .............................................................................................. 44 三十一、产后乳汁自出病:(BFCl20) ................................................................................. 45 三十二、阴挺病:(BFZ020) ................................................................................................. 46 三十三、不孕病:(BFZ040) ................................................................................................. 48 1 妇科疾病 一、月经先期病 月经先期第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一)辨症治疗 1、气不摄血证 主症: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 党参15 黄芪15 炙甘草6 当归身10 陈皮10 升麻10 柴胡6 白术15 若兼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此系心脾两虚,治宜补气摄血,养益心脾。上方去升麻,柴胡,陈皮,加茯神10克,枣仁10克,远志6克,桂圆肉15克,生姜3克,大枣3克,补益心脾。 若兼月经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腰骶酸痛,或溲多便溏,舌淡而嫩,为脾肾气虚,治宜脾肾双补,上方去升麻,柴胡,陈皮,加鹿角霜15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川断12克,枸杞子15克,温肾阳益精气。 2、血热内扰证 主症: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 丹皮10 地骨皮10 白芍15 熟地15 青蒿10 黄柏10 茯苓12 ,炒槐花10,旱莲草24,清热凉血止血。 若经量多可上方去茯苓,加炒地榆10 若情怀不悦,性躁易恕,致肝郁化火的月经先期,证见:月经先期,色红,经行不畅,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胸闷腹胀,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治宜:舒肝清热,凉血调经,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10,炒栀子10、当归10、白芍15、柴胡6、白术10、茯苓12、炙甘草6克。 若阴亏血少,阴虚内热致月经先期,证见,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调经,方用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1 药用:生地15克,地骨皮12,玄参15,麦冬15,阿胶15,白芍15 (二)成药验方 1、香附10克,丹皮10,黄芩6.水煎服 2、干芹菜30,水煎服 3、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气不摄血证。 4、丹栀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肝郁化火证 (三)其他治法 针灸:主穴气海、三阴交。若血热经早配太冲、太溪,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若气不摄血经早:配脾俞,足三里。 二、月经后期病 月经后期第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 (一)辨证治疗 1、血寒凝滞证 主症: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去莪术、丹皮、加生蒲黄、艾叶 人参15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5 桂心10 甘草6 牛膝10 生蒲黄10 艾叶10 2、肝血亏(损)虚证 主症: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 人参15 山药15 熟地15 杜仲10 当归10 山茱萸15 枸杞子15 炙甘草6 ,炒扁豆10,砂仁4.5克 若兼脾虚不运,食少便溏,则上方去当归加白术10 若兼见心悸少寐,乃血不营心,加远志6,五味子4.5,宁心安神 若血虚阴亏化燥,兼见潮热,盗汗,心烦,加女贞子15,旱莲草15,何首乌15,地骨皮12, 2 以滋阴壮水清热。 3、肝气郁滞证 主症: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行气开郁,活血调经 方药:乌药汤 乌药10 香附12 木香6 当归15 甘草6 若量少有血块,加川芎10,活血调经 若胁痛甚加柴胡6,郁金10,疏肝解郁。 若小腹痛甚加川楝10克,玄胡10克,活血行气止痛。 若肝郁化火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凉血清热。 (二)成药验方 1、丹参30克,红糖15克,水煎服。 2、韭菜捣汁每次取一酒杯开水冲服。 、当归30克,肉桂6克,香附10克,水煎服。适用于血寒凝滞证。 3 4、艾附暖宫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于宫寒,月经后期。 (三)其他治法 针灸:主穴气海、三阴交,配穴血海、归来。血瘀者用泻法,血虚者用补法加灸。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病:(BFY030) 月经先后无定期系由肝郁肾虚,气血失调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而至的月经病。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0页。 源流:见于宋代《圣济总录》。 (一)辨证治疗 1、肝气郁滞证:(ZZGVl2) 【主症】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以及小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去煨姜加郁金、川楝子10克 3 柴胡6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甘草6克 薄荷1克 郁金10克 川楝子10克 若肝郁致瘀,兼见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上方加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延胡索10 克,蒲黄10克;若肝郁化火而经量多、色红、质稠,上方去当归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清泻肝火。 若肝郁脾虚,兼见纳呆,脘闷甚者,加厚朴10克,陈皮10克。 2、肾气不足证:(ZZSVIO) 【主症】月经周期不定,量少,色淡黯,质稀,神疲乏力,腰骶酸疼,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法】补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 太子参15克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山茱萸15克 菟丝子15克 远志6克 五味子4(5克 炙草6克 若肝肾同病,肝郁肾虚并见,治宜疏肝滋肾,方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药用:柴胡6克,炒荆芥4(5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菟丝子15克,熟地15克。 (二)成药验方 1、月季花30克,蒲黄10克,酒水各半煎服。 2、益母草膏加红糖,每日早晚各服1酒杯。 3、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肝气郁滞证。 4、越鞠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气郁证。 、 (三)其他治法 1、食疗:山药60克,糯米30—60克煮粥,1日1料,七天为一疗程。适于肝肾不足证。 2、针灸:主穴:关元、三阴交。肝郁配:肝俞、期门、肾虚配:太溪、水泉。 耳针:子宫、屏间、卵巢、脾、肝、肾,中等刺激,每次2—3穴,留针15—20分针,隔日1次。 四、月经过多病:(BFY040) 月经过多系由气虚、血热使冲任不固,或因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致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的月经病。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0页。 源流:首见于《金匮要略》。 4 (一)辨证治疗 1、气不摄血证:(zYvxco) 【主症】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肢软乏力,或小腹空坠,舌淡,脉细。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 【方药】举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15克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升麻10克 炙草6克 若正值经期,月经量甚多,可加阿胶15克,焦艾叶10克,乌贼骨30克,炮姜炭3克,固涩止血。 2、血热内扰证:(ZYXR20) 【主症】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槐花。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黄芩10克 黄柏10克 白芍15克 山药15克 川断12克 甘草6克 地榆12克 槐花10克 3、瘀滞胞宫证:(ZYX240) 【主症】经来量多,或多时不净,色紫黑,有血块或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骑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蒲黄10克 五灵脂10克 血余炭10克 茜草10克 益母草15克 若兼见舌红,无苔,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等阴虚症状,酌加沙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4(5克,或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养阴止血。 (二)成药验方 1、赤石脂、破故纸各30克为末。每服6克,米饮下,适用于气虚月经过多。(《酱济方》) 2、失笑散:6—9克,每日2次。用于瘀滞胞宫证。 3、固经丸(《女科准绳》):4—10克,次,每日2次。用于血热内扰证。 4、地榆60克,研细末,每次6克,甜酒适量煎服,每日2次。用于血热内扰证。 5、红糖益母草汤:红糖60克,益母草30克。益母草煎汤,冲入红糖,分2次服,用于瘀滞胞宫证。 5 (三)其他治法 1、食疗:木耳冰糖饮,黑木耳30克,冰糖15克,黑木耳微炒香,加水一碗煮熟,入冰糖调服。用于阴虚内热证。 2、针灸:穴位:三阴交(双)、中极、太冲(双)、血海(双)。用法:月经前5日开始,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虚证行补,实证泻法。 3、西药:如出血量多,配合应用止血药及性激素治疗。 五、月经过少病:(BFY050) 月经过少系由精血衰少,血海不盈,或痰阻瘀滞,血行不畅,致使经期虽准,但经量较正常明显减少,或经期不足2天经量少的月经病。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0页。 源流:首见于《诸病源候论?月水不调候》。 (一)辨证治疗 1、肝血亏虚证:(ZZGX20) 【主症】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或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质淡红,脉细。 【治法】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 人参15克 山药15克 茯苓15克 熟地20克 当归15克 川芎10克 白芍12克 若经量过少,点滴即止,则上方去川芎,加枸杞15克,山茱萸15克,白芍12克,滋肝肾,益精血。 若脾虚食少者加砂仁4(5克,陈皮10克,醒脾理气。 2、肾阳亏虚证;(ZZSA20) 【主症】月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腰脊酸软,头晕耳鸣,或小腹冷,夜尿多,舌质淡,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景岳全书》)。 菟丝子15克 杜仲12克 枸杞子15克 山茱萸15克 当归10克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茯苓15克 若偏于肾阳虚,证兼经色黯红小腹冷痛,夜尿多,可酌加仙灵脾15克,巴戟lO克,仙茅10克,补骨脂lO克,益智仁lO克,温肾助阳。 。 若偏于肾阴虚,证兼经色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可酌加生地15克,玄参15克,女贞子15克,滋养肾阴。 6 若阴虚火旺者,可去杜仲、菟丝子,加丹皮lO克,知母lO克,滋阴泻火。 3、瘀滞胞宫证:(ZYX240) 【主症】月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正常或紫黯或有瘀点,脉细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香附、乌药。 桃仁!O克 红花1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熟地15克 白芍15克 香附12克 乌药10克 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为寒凝血瘀,原方加桂枝10克,吴茱萸10克,温经散寒。 4、痰湿阻滞证:(ZYTM60) 【主症】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稠,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法半夏10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苍术10克 茯苓15克 香附12克 胆南星10克 枳壳10克 生姜3克 神曲10克 (二)成药验方 1、四物加葵花汤:四物汤120克,葵花30克,左作5剂或4荆,水煎服(《医部全录?经脉疗方》)。 2、当归丸,每日2次,每次4(5克。适用于肝血不足证。 3、四制香附丸(《济阴纲目》):每次4—8克,每日2次; 4、归酒红糖汤:当归身15克,米酒10克,红糖15克,经期每日1剂。 六、经期延长病:(BFY060) 经期延长系因阴虚内热,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致使经期虽基本正常,但行经时间超过7天,甚至淋漓半月方净的月经病。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1页。 源流: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 7 (一)辨证治疗 1、瘀滞胞宫证:(ZYX240) ’ 【主症】经行淋沥8—9日或至lO余日始净,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桃仁四物(《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益母草、茜草。 桃仁12克 红花10克 熟地15克 白芍12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蒲黄10克 五灵脂10克 益母草15克 茜草10克 2、阴虚血热证:(ZYYXB0) 【主症】月经持续8—10天始净,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或有颧红、潮热,或见手心灼热,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生地15克 玄参15克 白芍15克 麦冬15克 地骨皮12克 阿胶15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茜草10克 乌贼骨30克 益母草15克 3、气不摄血证:(ZYVRC0) 【主症】月经持续8—10天始净,量少色淡,质清稀,伴神疲乏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虚细。 【治法】益气健脾止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黑姜炭、乌贼骨、棕榈炭。 白术30克 茯苓12克 黄芪15克 桂圆肉15克 酸枣仁10克 人参15克 木香6克 当归10克 远志6克 甘草6克 生姜3克 大枣3克 黑姜炭3克 乌贼骨30克 棕榈炭10克 4、湿热下注证:(ZBMRD0) 【主症】经行8—10天始净,量少色黯如酱,混杂粘液,气味秽臭,腰腹胀痛,平素带多色黄有臭味,舌正常或偏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解毒除湿,清热固经。 【方药】解毒四物汤。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芍药12克 地黄12克 黄芩10克 黄连3克 黄柏10克 山栀10克 8 (二)成药验方 1、陈莲蓬壳,烧存性,研末,每服6克,热酒下(《本草纲目?莲藕条》)。 2、侧柏叶、木贼炒微黑。等分为末,每服6克,米饮下(《圣济总录》)。 3、益母膏,每日2次,每次1汤匙冲服。适用于瘀滞胞宫证。 4、山楂10克,赤砂糖30克,以赤砂糖汤煮山楂,去山楂,每日分2次服用。 七、痛经病:(BFY070) 痛经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1页。 源流: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一)辨证治疗 l、气血瘀滞证:(ZYVXA0)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逐瘀止痛。 【方药】隔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10克 川芎1克 赤芍10克 桃仁15克 枳壳10克 延胡索10克 五灵脂10克 丹皮10克 香附12克 甘草6克 红花10克 乌药10克 若肝郁化火,证兼口苦、苔黄、经期延长、经色紫黯,则宜清泄肝火,上方加栀子10克,夏枯草10克,益母草15克。 2、寒湿凝滞证:(ZBHMl0) 【主症】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 【治法】温经化瘀,散寒利湿。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苍术、茯苓。 小茴香6克 干姜3克 延胡索10克 没药10克 当归15克 川芎10克 肉桂10克 赤芍10克 蒲黄10克 苍术10克 茯苓15克 五灵脂10克 若痛甚而厥,证兼四肢厥冷,冷汗淋漓,为阴寒内盛之象,上方加附子10克以回阳救逆。 9 3、肝郁湿热证:(ZZGMl0)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痛,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郁金、橘核。 丹皮10克 黄连3克 生地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红花10克 桃仁15克 莪术10克 香附12克 延胡索10克 红藤15克 败酱草15克 郁金10克 橘核10克 4、气血亏虚证:(ZYVX20)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圣愈汤(《兰室秘藏》)加香附、甘草。 党参15克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熟地15克 白芍24克 香附12克 甘草6克 川芎10克 5、肝肾亏损证:(ZZGS11)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疼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治法】调补肝肾。 【方药】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lO克 白芍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10克 阿胶15克 甘草6克 山药15克 若痛及腰骶加川断12克,杜仲12克。 若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加川楝子10克,玄胡10克,或加小茴香lO克,橘核10克,郁金10克。 (二)成药验方 1、痛经散:当归12克,川芎6克,丹参15克,五灵脂9克,香附9克,蒲黄9克,白芍9克, 桃仁9克,九香虫4(5克,共研细末,于经前3天或正值经期服用,1日2次,每次6一10克(《湖北中医附院经验方》)。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2、益母草(干品)3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3、当归、附子炮各等份,每服10克,水1盏,煎8分,适用于寒凝证。 4、橘红60克,延胡索酢煮,当归酒浸略炒各30克,共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至百丸,空心送下,米饮亦得。适用于肝郁气滞证。 10 (三)其他治法 1、针灸: (1)体针:三阴交、合谷(针)、关元、气海(先针后灸),留针15—30分钟,于经前3—5天开始施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耳针:子宫、交感、神门,针刺,留针15—20分钟,用中强刺激,间歇运针,自经前5天开始针刺,每日1次,经净为止。 (3)俞穴注射法:上胶、次胶、气海、关元或三阴交,用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或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西药:根据病情酌情配合性激素治疗。 八、闭经病:(BFY090) 闭经系因血枯精亏或气滞痰阻,导致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未至,或正常月经周期建立后,又停经3个月以上的月经病。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2页。 源流:首见于《内经》。 (一)辨证治疗 1、肾气不足证:(ZZSVl0) 【主症】年逾18周岁女子,月经未至或来潮后复闭,素体虚弱,头昏耳鸣,第二性征发育欠佳,腰腿酸软,腹无胀痛,小便频数,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肾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景岳全书》)加鸡血藤、首乌。 熟地20克 杜仲12克 菟丝子15克 枸杞子15克 当归15克 山茱萸15克 山药15克 茯苓15克 鸡血藤15克 首乌15克 若偏于肾阳虚,证兼形寒肢冷,纳差便溏,脉沉弱,宜上方加巴戟10克,紫河车30克,川椒10克,鹿角霜15克,温补肾阳。 若偏于肾阴虚,证兼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而干,脉细数,宜上方去当归加龟胶30克,麦冬15克,丹皮10克,地骨皮15克,滋阴养血清热。 2、气血亏虚证:(ZYVX20) 【主症】月经周期后延,经量偏少,继而闭经,面色不荣,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扶脾,养血调经。 【方药】八珍汤(《证治准绳》)。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6克 当归16克 熟地15克 白芍15克 川芎10克 11 若因产后大出血所致的闭经,证兼神情淡漠,阴道干涩,阴、腋毛脱落,性欲减退,生殖器官萎缩,此乃精血亏败,肾气虚惫,冲任虚衰,可于上方加鹿茸3克,鹿角霜15克,紫河车30克,阿胶15克等血肉之品,长期服用。 3、痰湿阻滞证:(ZYTM60) 【主症】月经停闭,形体肥胖,神疲嗜睡,头晕目眩,胸闷泛恶多痰,带下量多,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祛痰,活血通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加当归、川芎。 茯苓15克 法半夏10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香附12克 苍术10克 胆南星10克 枳壳10克 生姜3片 当归15克 川芎10克 4、阴虚内热证:(ZYYRl0) 【主症】月经先多后少,渐至闭经,五心烦躁,颧红升火,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贯煎(《景岳全书》)加黄精、丹参、枳壳。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白芍15克 麦冬15克 知母10克 地骨皮12克 炙甘草6克 黄精12克 丹参15克 枳壳10克 若兼虚烦潮热甚者,加青蒿10克,鳖甲24克。 若兼咳嗽,唾血者,加五味子4(5克,川贝10克,阿胶15克。 若兼虚烦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10克,夜交藤15克。 若因实火灼阴而致血燥经闭者,加玄参15克,黄精10克。 5、血寒凝滞证:(ZYXHl0) 【主症】经闭不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四肢欠温,大便不实,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经。 、 【方药】温经汤(《妇人良方大全》)。 人参10克 牛膝10克 当归15克 川芎10克 白芍15克 桂心10克 莪术10克 丹皮10克 甘草6克 6、血瘀气滞证:(ZYXV40) 【主症】月经闭止,胸胁胀痛,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苔薄,脉沉涩或沉紧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行滞。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赤芍10克 生地15克 红花10克 12 桃仁10克 柴胡6克 枳壳10克 桔梗10克 牛膝10克 (二)成药验方 1、益母草50—6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2、红花9克,黑豆90克,红糖60克,水煎服。 3、当归9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4、凌霄花为末,每服6克,食前温酒下。 5、当归尾、没药各3克为末,红花浸酒,每日1服。 6、薏米根30克,以水煎服,数次即通经。 7、桑椹子15克,红花3克,鸡血藤12克加黄酒和水煎,每日2次,温服有效。 8、温经丸:1丸,每日2次。适用于血寒凝滞证。 9、二至丸:1丸,每日2次。适用于阴虚内热证。 10、当归养血膏,10—15毫升,每日3次。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三)其他治法 1、针灸: 体针:三阴交、关元,实证配,太冲、中极;虚证配足三里、血海、肾俞。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耳针:子宫、内分泌、卵巢、皮质下、神门、交感等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电针:中极、血海、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或地机等,每日2—4穴,通脉冲电或声电10一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2、食疗: 乌骨白丝毛鸡一只,乌贼鱼骨童便浸,晒为未炒黄120克,茜草酒浸切片30克,鲍鱼切片120克。以上三味,入鸡腹内,用陈酒、童便各一碗,水数碗,旋煮旋添,候糜烂,焙干骨用酥炙,共为细末,干山药粉调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70丸,空心百劳水下。 3、西药:可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或诱发排卵治疗。 九、崩漏病:(BFYl00) 崩漏因血热、脾虚、肾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注者为崩,量少淋漓不尽者为漏,两者常交替出现。多见于子宫功能性出血。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2页。 源流: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 (一)辨证治疗 1、血热内扰证:(ZYXR20) 【主症】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有少量血块,面赤头晕, 13 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加沙参、麦冬。 生地15克 地骨皮12克 炙龟板30克 牡蠕粉30克 阿胶15克 黄芩10克 藕节10克 棕榈炭10克 甘草6克 炒山栀10克 地榆12克 沙参15克 麦冬15克 若七情内伤,五志化火,证兼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脉弦数,治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去煨姜,加生地15克,益母草15克,炒荆芥4(5克,血余炭10克。 2、气不摄血证:(zYVXC0) 【主症】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搪,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舌苔薄,脉弱或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固涩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去当归,加升麻、山药。 熟地15克 白芍15克 黄芪15克 人参10克 黑姜3片 升麻10克 山药15克 若出血过多,兼见怔忡健忘,心悸失眠等心脾两虚证,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济生方》)加龙骨、牡蛎: 自术10克,茯神10克,黄芪15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10克,人参15克,木香6克,当归10克,远志6克,炙草6克,生姜3克,大枣3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 3、肾阳亏虚证:(ZZSA20) 【主症】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去肉桂、当归、附子,加黄芪、赤石脂、禹余粮、朴骨脂。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山茱萸15克 枸杞子15克 杜仲12克 菟丝子15克 鹿角胶15克 黄芪15克 赤石脂10克 禹余粮10克 补骨脂10克 若出血较多,色黯有块,小腹痛甚,可酌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五灵脂10克,活血化瘀止痛。 4、肾阴亏虚证:(zZSY20) 【主症】经血时多时少,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育阴滋肾,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景岳全书》)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枸杞子15克 山茱萸15克 菟丝子15克 14 鹿角胶15克 龟胶15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5克 5、瘀滞胞宫证;(ZYX240) 【主症】经漏淋漓不绝,或骤然暴下,色暗或黑,夹有瘀块,小腹疼痛,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熟地15克 白芍15克 蒲黄10克 五灵脂10克 三七粉5克 茜草炭10克 乌贼骨30克 (二)成药验方 1、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3次,用于血热致崩者。 2、补骨脂、赤石脂等量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3克,用于肾阳亏虚出血者。 3、黄涓灰1(5克,棕榈灰3克,贯众灰、京墨灰、荷叶炭各1(5克,水酒调服,即止。 4、贯众炭50克,海螵蛸12克,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 5、红鸡冠花,晒干为末,每次服6克,空腹开水送下。 6、马齿苋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7、知柏地黄丸:6克,或左归丸6—9克,每日2次,用于肾阴虚者。 8、右归丸:6克,每日2次,用于肾阳虚者。 9、失笑散6—9克,或益母草膏10一15毫升,每日2次,用于瘀滞胞宫者。 ‘ (三)其他治法 1、针灸: 断红穴:二三掌骨间,指端下一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神厥、隐白,艾灸20分钟。 取美元、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或取中极、子宫、行间、隐白等,每次4—6穴,用毫针行泻法,适用于血热致崩者。 气海、中极、血海、三阴交、太冲,毫针行泻法,适于血瘀致崩者。 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毫针行补法,同时配灸法,用于气虚致崩者。 肝俞、肾俞、命门、关元、气海、三阴交,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用于肾阳虚致崩者。 2、西药:适用于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1)止血:根据年龄或出血多少,分别采用刮宫术止血、大剂量性激素止血或孕激素止血。 (2)调节周期:根据年龄分别采用雌一孕激素序贯疗法、孕激素全周期疗法、孕雄激素短期 疗法或三合激素疗法。 15 十、经行乳房胀痛病:(BFYllO) 经行乳房胀痛是由肝郁气滞,脉络不畅,或肝肾阴虚,脉络失养,以致经前、经后或经行期间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痛作痒,甚至不能触衣的病变。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3页。 源流:古医籍中未有单独记载,见于《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一)辨证治疗 1、肝气郁滞证:(zZGVl2) 【主症】经前或行经时,乳房胀硬作痛,或乳头胀痛作痒,郁怒不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青皮、橘核、丝瓜络。 柴胡6克 枳壳10克 炙甘草6克 芍药15克 川芎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橘棱10克 丝瓜络10克 香附12克 若乳房胀硬,有结节或块者,酌加生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王不留行10克,川檩子10克,玄胡10克。 若兼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尿黄便艰,舌苔薄黄,脉弦数,乃肝郁化火,治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妇科撮要》)。 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当归10克,自芍15克,柴胡6克,白术lO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 2、肝郁肾虚证:(ZZGS50) 。 【主症】经前或经行时乳胀,触之无块,经后消失,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疏肝。 【方药】滋水清肝饮(《医宗已任编》)去枣仁,加川楝子、生牡蛎。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丹皮10克 茯苓12克 泽泻10克 、柴胡6克 白芍15克 山栀10克 川楝子10克 生牡蛎30克 (二)成药验方 1、柴胡疏肝丸6—9克或逍遥丸6—9克,每日3次,用于肝气郁滞证。 2、王不留行、炮山甲研粉,每次吞服1(5克。 3、陈皮15克,鹿角霜10克,水、黄酒各半煎服。 ‘ 4、小金片:每日2次,每次4片。具有活血散结的作用。 16 (三)其他治法 1、针灸:膻中、鸠尾、乳根、足三里、丰隆、太冲、行间等穴,每次任选2—3穴,用毫针行泻 法,留针20一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一12次为1疗程。 2、外用: 乳罩法:全蝎、地龙、檀香、玫瑰花等份。 研细末,装入小布袋,分别置于乳罩中的各小口袋内,使戴上乳罩后,各小药袋正好对准乳 俞、乳根、阿是穴,连戴一个月左右。适于肝郁之乳房胀痛结块者。 十一、经行发热病:(BFYl20) 经行发热是因素体虚弱,或瘀热内阻等,导致气血营卫失调,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体温一般在37(5?以上)为主要表现的病变。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3页。 源流:首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 (一)辨证治疗 1、阴虚内热证:(ZYYRl0) 【主症】经行前后见有发热,午后潮热,烦躁少寐,口干便艰,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麦冬15克 玄参15克 阿胶15克 地骨皮12克 2、气血亏虚证:(ZY’VX20) 【主症】经期或经后发热,经行量多色淡,神疲畏寒,气短懒言,面目虚浮,舌淡嫩,苔白润,脉虚或细略数。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人参15克 黄芪15克 甘草6克 当归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10克 白术10克 17 3、营卫不和证:(ZVV290) 【主症】经行发热,经血量少不畅,小腹作胀,恶风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解表疏风。 【方药】桂枝四物汤(《医宗金鉴》)。 当归10克 生地12克 川芎10克 桂枝10克 甘草6克 生姜3克 大枣4枚 4、瘀热内郁证:(ZYXRA0) 【主症】经前或经期发热,经色紫黯,间有血块,腹痛,舌黯或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化瘀清热。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丹皮。 当归10克 生地15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枳壳10克 赤芍10克 柴胡10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川芎10克 丹皮10克 (二)成药验方 1、补中益气丸:6克,次,每日3次。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2、高金亮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僵蚕3克,蝉衣1(5克,豆豉6克,薄荷1(5克,发热前一天开始服,连服4天,微微汗出为宜。适用经行发热,属中等发热或低热者。 (三)其他治法 ( 1、食疗: (1)干地黄60克,糯米50一100克,枣仁10克,生姜2片。煎法:地黄60克煮取药汁,另用糯米加水煮粥,煮沸后加入地黄汁、枣仁和生姜,煮成稀粥食用。 注:此粥不宜久服,适于阴虚内热证,服时忌葱白、韭白、薤白、萝卜。 (2)甘蔗粥(《养老奉亲书》):甘蔗汁100—150毫升,粳米50一100克鲜甘蔗取汁100—150毫升,兑水适量,同粳米煮粥,稀薄为好,随量饮服。适于血热伤津者。 (3)当归补血饮(《内外伤辨惑论》):黄芪30克,当归6克,莲子10克,冰糖15—30克,前二味共煎,去渣取汁约半碗,莲子去心置另一碗内加水适量泡开,再入冰糖,置于锅内,隔水蒸1小时,然后将两碗汁兑匀即成。每日2—3次温服。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十二、经行头痛病:(BFYl30) 经行头痛系因素体血虚,血不上荣,或情志内伤,瘀血内阻,阳络不通,导致每于经期 18 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变。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4页。 源流:首见于《张氏医通》。 (一)辨证治疗 1、气血痰滞证:(ZYVXA 0) - 【主症】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色紫有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暗边有瘀点,脉涩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 麝香O(3克(冲服) 生姜3克 2、肝血亏虚证:(ZZGX20) 红花10克 老葱3根 红枣3克 【主症】经期或经后,头痛绵绵,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枸杞、首乌、钩藤。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白芍15克 熟地15克 人参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炙草6克 枸杞子15克 首乌15克 钩藤10克 3、肝火旺盛证:(ZZGU12) 【主症】经前头痛且胀。甚或巅顶掣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经行量多色鲜,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带数。 【治法】养阴清热,柔肝熄风。 【方药】枸杞地黄丸(《医级》)加苦丁茶、夏枯草、白蒺藜。 熟地15克 山萸肉15克 山药15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茯苓15克 枸杞子15克 菊花10克 普丁茶10克 夏枯草10克 白蒺藜10克 (二)成药验方 l、全蝎3克,蜈蚣3克,细辛3克,研细末吞服,每日2次,每次1(5克,剧烈头痛时服或可与煎药同服。适用于气血瘀滞证。 2、川芎茶调饮,每日2次,每次9克。适用于风邪外袭所致头痛。 3、浓绿茶l杯,服后头痛即可缓解。 19 4、经期头痛验方(《中医妇科验方选》):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川牛膝、剌蒺藜、凌霄花、合欢皮各10克,琥珀末(冲)3克,全蝎粉1(5克(冲)。经前3,5天服用,每日2—3次,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阳虚风寒挟瘀证。 (三)其他治法 1、食疗: (1)海带20克,草决明10克,煎汤饮,每日2次,用于肝阳头痛,月经量少者加益母草。 (2)山楂30克,荷叶12克,煎汤代茶饮,用于肝火头痛。 (3)天麻陈皮炖猪脑:天麻10克,陈皮10克,猪脑1个,隔水炖熟食用,适于虚风夹痰浊。 2、针灸: 主穴为太阳、头维、风池、百会。配穴为前额加印堂、阳自、合谷;侧头疼加合谷、外关l后头痛加天柱、后溪、昆仑;头顶疼加太冲、内关。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lO次1疗程。 十三、经行身痛病:(BFYl50) 经行身痛主要由素体血虚、寒湿留滞,经脉失养,致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肢体疼痛呈周期性发作的病变。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4页。 源流:首见于《女科百问》。 (一)辨证治疗 1、气血亏虚证:(ZYVX20) ’ 【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肢体酸痛麻木,神疲乏力,经行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方药】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加白芍、鸡血藤、山茱萸。 黄芪15克 白芍15克 鸡血藤15克 山茱萸15克 当归15克 2、寒湿凝滞证:(ZBHMl0) 【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关节疼痛酸楚重着,腰膝尤甚,得热则舒,月经后期,量少不畅,色暗有块,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趁痛散(《妇人大全良方》)加鸡血藤、桑枝。 当归15克 黄芪15克 自术10克 炙草6克 独活10克 牛膝10克 生姜3克 薤白10克 20 鸡血藤15克 桑枝10克 桂心10克 桑寄生12克 (二)成药验方 1、葱姜红糖汤: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去皮3—5克,浓煎后加红糖适量。 2、鸡血藤片:每日3次,每次5片。适用于血虚证。 3、骨木瓜酒:每日2次,每次1小壶。 4、稀莶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 5、五加皮酒(《本草纲目);五加皮、当归、牛膝各等份,红曲、高粱酒各适量,五加皮、当归、牛膝,煎取汁,再加红曲高粱酒,每次1小盅,每日2次。适于寒湿挟血瘀证。 十四、经行泄泻病:(BFYl90) 经行泄泻是指素体脾肾虚弱,致每逢经行期间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的病变。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4页。 ( 源流首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 (一)辨证治疗 1、肝郁脾虚证:(ZZGPDO) 【主症】经行期间大便溏泻,神疲肢重,面色不华,纳差口淡,或伴腹胀隐痛,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脉濡。若兼肝旺者,则有小腹胀痛,胸胁痞闷等,脉兼弦象。 【治法】健脾利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白豆蔻。 人参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扁豆10克 甘草6克 山药15克 莲肉10克 桔梗6克 薏苡仁15克 砂仁4(5克 白豆蔻10克 若兼肝旺,治宜扶脾抑木,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白术10克,白芍15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 , 2、肾阳亏虚证:(ZZSA20) 【主症】经行期间大便泄泻或完谷不化,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肾扶阳,暖土固肠。 【方药】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苡仁20克 巴戟10克 补骨脂10克 吴茱萸10克 肉豆蔻10克 五味子4(5克 21 (二)成药验方 1、人参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各等份,水煎服,数服即愈。适用于脾虚证。 2、炒山药、炒扁豆、莲子各适量,煮水煎服,每于经前5—7天开始服用,连服3个月经周期即效。 3、红枣糯米粥:山药500克,薏苡仁500克,荸荠粉lOO克,红枣50克,糯米2500克,白糖250克。 (三)其他治法 1、针灸: (1)脾俞、大肠俞、中脘、水分、神阙、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每次任选3—5穴,毫针行平针留20一30分钟,每于经前5—7天,每日或隔日1次。 (2)神阙穴只用灸法,其他可针灸并用。 若肾虚可配命门、肾俞、太溪,用毫针行补法,并重用灸法。 、食疗:神曲粥(《多能鄙事》): 2 (1)神曲10一15克,粳米适量。用法:神曲煮取药汁后入糯米一并煮粥。用于脾虚证。 (2)五合汤(《百病饮食自疗》):黑豆、黄豆、糯米、全麦粒、黍米,以上各昧筹份,炒熟和匀,食时加红糖和白糖适量,开水调服。适于肾虚证。 十五、经行吐衄病:(BFYl80) 经行吐衄主要是由肝火上逆,肺胃燥热,迫血妄行,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有规律出现吐血或衄血,并伴有经量减少或不行的病变。又称“倒经”或“逆经”。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5页。 源流:首见于《本草纲目》。 (一)辨证治疗 1、肝郁化火证:(ZZGU80) 【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发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或月经不行,面赤烦热,口苦咽干,乳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降逆止血。 【方药】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生地15克 甘草6克 白茅根15克 黄芩10克 川楝子10克 茜草10克丹皮10克 栀子10克 牛膝10克 22 2、阴虚肺热证:(ZYYFl0) 【主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鼻衄或咳血,经行量少色红,甚或不行,咽干鼻燥,咳呛气逆,音哑不扬,潮热颧红,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沙参15克 白芍15克 黑荆芥4(5克 茯苓15克 丹皮10克 牛膝10克 3、胃热炽盛证:(ZZPR60) 【主症】经行前后或经期发生吐血,色紫红或兼夹食物,经行先期,量少色鲜,甚则闭而不行,唇红口干,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平冲降逆。 【方药】三黄四物汤(《医宗金鉴》)去川芎加牛膝、益母草。 当归10克 赤芍10克 生地15克 大黄10克 黄芩10克 黄连10克 牛膝10克 益母草15克 (二)成药验方 1、用陈京墨磨汁服之,其血即止。 2、童便一盅,顿服之,亦效。 3、鲜茅根(切碎)120克,鲜藕(切片)120克,煮汁常常饮之。 4、小蓟草60克,煎汤服。 5、鲜茅根60克,土牛膝15克,煎汤服。 6、丹栀逍遥丸:6克,次,每日3次。 、裘笑梅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益母草10克,瓦楞子20克,川牛膝、当 7 归各10克,水煎服,日1剂,鼻衄甚加炙卷柏10克,吐血甚加侧柏炭10克。 十六、经行口糜病:(BFYl60) 经行口糜是指阴虚火旺,心火上炎,或胃热熏蒸,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口舌糜烂,呈周期性发作的病变。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5页。 源流:历史文献中少有记载,近年常有报道。 23 (一)辨证治疗 1、阴虚火旺证:(ZYYU30) 【主症】经期见有口舌糜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头晕腰酸,夜寐不安,尿少色黄,舌尖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症因脉治》)。 熟地黄15克 山萸肉15克 山药15克 泽泻10克 茯苓15克 丹皮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2、胃热炽盛证;(ZZPR60) 【主症】经行见有口舌糜烂,口臭,口干喜饮,胸闷纳呆,尿黄,便结,舌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方药】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黄10克 朴硝10克 甘草6克 栀子10克 薄荷叶2克 黄芩10克 连翘10克 竹叶10克 着挟脾湿者,证见经行口舌腐糜,胸脘满闷,苔黄厚腻,脉濡数,治宜利湿清热,方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飞滑石10克,绵菌陈10克,黄芩10克,石菖蒲10克,川贝母10克,木通10克,藿香10克,射干10克,连翘10克,薄荷2克,白豆蔻10克。 若心火上炎,证见经行口舌糜烂、疼痛,心中烦热,口燥咽干,卧不安神,舌红少苔,脉数。治宜清心泻火,引热下行。方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花粉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木通10克,竹叶10克,甘草梢10克。 (二)成药验方 1、野蔷薇花30克,煎汤嗽口。 2、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2—3次。适用于阴虚火旺证。 3、王维昌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生地20克,木通10克,乌药15克,大黄15克,黄芩l5克,栀子15克,甘草5克,水煎分服,经前1周,连服7剂。 4、苦瓜100毫升,用干净纱布包裹取汁,冰糖适量,不拘时服。用于胃热实证。 (三)其他治法 1、外用: (1)养阴生肌散(《江苏中医院喉科验方》);生石膏、龙胆草、蒲黄、黄柏、薄荷各0(3克,雄黄、冰片、甘草各O(6克,青黛O(5克,西黄0(5克,上药研细末,隔2—3小时涂患处。 (2)黄连拭口液(《百病饮食自疗》):黄连3克,甘草3克,水煎取汁拭口或内服,每日 24 数次 2、西药:2,龙胆紫涂患处,或西瓜霜喷敷患处。 十七、绝经前后诸症:(BFY220) 绝经前后诸症是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阳阳失衡而致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月经紊乱,烘热 汗出,潮热面红,情志异常等多种症状。相当于更年期综合症。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6页。 源流:见于《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一)辨证治疗 1、肝肾阴虚证:(zzGs40) 【主症】经行先期,量多色红或淋漓不绝,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口干便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兼肝旺者多见烦躁易怒,心火旺者可见心悸失眠。 【治法】滋肾潜阳。 【方药】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制首乌、龟板、龙骨。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枸杞子15克 山茱萸15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首乌10克 龟板30克 龙骨30克 若兼肝旺者,证兼见烦躁易怒,胁痛口苦,治宜滋肾柔肝,育阴潜阳,方用左归饮,合二至丸,加龟板、郁金: 熟地15克,山药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5克,炙甘草6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5克,龟板30克,郁金10克。 若兼眩晕,头痛甚可加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平肝熄风。若兼皮肤瘙痒。或有蚁行感者,可加丹皮10克,赤芍l0克,刺蒺藜10克,黑豆30克,防风10克,凉血润燥疏风。 若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致心肾不交,证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甚或情志失常,治宜滋肾宁心安神,方用补心丹(《世医得效方》): 生地120克,玄参15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茯神15克,桔梗15克,远志15克,柏子仁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当归30克,五味子30克,蜜丸,朱砂9克为衣。 2、肾阳亏虚证:(ZZSA20) 【主症】月经后愆或闭阻不行,行则量多,色淡质稀或淋漓不止,神萎肢冷,面色晦暗,头目晕眩,腰酸尿频,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兼脾阳虚者,可见纳少便溏,面浮肢肿,兼心脾两虚者,可见心悸易忘,少寐多梦。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加仙茅、仙灵脾。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枸杞子15克 鹿角胶15克 25 菟丝子15克 杜仲12克 当归10克 肉桂10克 制附子10克 仙茅10克 仙灵脾10克 - 若兼脾阳虚者,证兼纳少便溏,面浮肢肿,治宜佐以温中健脾,方用上方合理中汤(《伤寒论》)。 上方加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若兼心脾两虚,证兼心悸健忘,少寐多梦,治宜佐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方用上方合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上方加白术10克。茯苓15克,黄芪15克,桂圆肉15克,远志6克,酸枣仁10克,人参10克。 若肾阴阳俱虚,证见时恶寒,时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酸乏力,苔薄,脉细。方用二仙汤(《中医方剂治疗手册》)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熟地: 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当归10克,巴戟1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女贞子15克,早莲草15克,熟地20克。 (二)成药验方 1、莲子(去心)、芡实(去壳)各60克,鲜荷叶(手掌大)1块,以适量糯米煮粥,治妇女体质 虚弱,睡眠不实,心悸怔忡者。 、 2、浮小麦15—30克,甘草9克,大枣4—5枚,用水煎服,治妇人脏躁。 3、荠菜花15—30克,当归9克,水煎服,治妇女更年期子宫出血。 4、猪心l个,朱砂2克,将猪心洗净搞干血水,把朱砂灌人猪心内,用水炖熟吃肉饮汤,镇惊安神。 5、扁豆花和干茄子花各9克,焙黄为末,黄酒冲服(治更年期经断复来。 6、天王补心丹:6克,每日2次,用于心肾不交证。 7、丹栀逍遥丸或七制香附丸:6—9克,每日2次,用于肝气郁结证。 8、知柏地黄丸6克或杞菊地黄丸6克,每日2次,用于肝肾阴虚证。 9、丹溪消渴方加减(《医方考》):黄连末1(5克,栝萎根末1(5克,人乳汁、藕汁、生蔗汁,上药合匀,每服1匙,日服2次,用于虚火旺干燥症。 10、五汁饮(《温病条辨》):梨汁、荸荠汁、鲜苇茎汁、麦冬汁或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或隔水炖热服。用于肝肾阴虚证。 (三)其他治法 1、针灸:主穴,内关、肝俞、肾俞、三阴交、神门、关元、风池。配穴,太溪、复溜、合谷、太冲,虚证行补或平补平泻,实证行泻法,留针20一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l0次为1疗程。 2、西药:可配合应用性激素及对症治疗。 十八、带下病:(BFD010) , 带下病系由湿邪影响冲任,带脉失约,任脉失固,导致阴道分泌物量多或色、质、气味的常改变。多见于阴道、宫颈等炎症性疾病。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6页。 ’ 26 源流;首见于《素问?骨空论》。 (一)辨证治疗 1、脾虚湿困证:(zZPM30) , 【主症】分泌物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无臭,绵绵不断,恶心纳少,腰酸神倦,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10克 山药15克 人参15克 白芍15克 苍术10克 甘草6克 陈皮10克 荆芥穗4(5克 柴胡6克 车前子10克 若肾虚腰痛者,上方加杜仲12克,菟丝子15克。 若寒凝腰痛,上方加艾叶6克,香附12克。 若带下日久不止,可加固涩止带之药,如金樱于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芡实10克 2、肾阴亏虚证:(ZZSY20) 【主症】分泌物色黄或兼赤,质粘无臭,阴户灼热,五心烦热,腰酸耳鸣,头晕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汤(《症因脉治》)加芡实、金樱子、莲须。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泽泻15克 丹皮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芡实10克 金樱子10克 莲须10克 3、肾阳亏虚证;(ZZSA20) 【主症】分泌物量多,清稀如水,或透明如鸡子清,绵绵不绝,腰酸腹冷,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 鹿茸3克 菟丝子15克 漳蒺藜10克 黄芪15克 内桂10克 桑螵蛸10克 肉苁蓉15克 附子10克 白蒺藜10克 紫菀茸10克 4、湿热下注证:(ZBMRD0) 【主症】分泌物量多,色黄或兼绿,质粘稠,或如豆渣,或似泡沫,气秽或臭?阴户灼热瘙痒,小便短赤或伴有腹部掣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满数。兼肝胆湿热者,出现乳胁胀痛,头痛口苦,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利湿热。 27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猪苓15克 茯苓15克 车前子10克 泽泻10克 茵陈10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黄柏10克 栀子10克 牛膝10克 若兼肝胆湿热下注,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龙胆草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柴胡6克。 (二)成药验方 1、鸡冠花30克,金樱子15克,白果10克,水煎服。 2、白果7—10个去心和豆腐炖服。 3、金樱子30克,水煎服,或与猪膀胱,或与冰糖炖服。 4、鲜苎麻根适量,捣汁冲服。 5、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日空心酒服10克。 6、生白果6—7枚,去壳剥衣挖心,滴开水少许研烂,用鸡蛋一个。流取蛋清(黄不用),拌人白果仍人蛋壳内,置饭锅上蒸熟。空腹顿服1个,连服多日,自效。 7、乌鸡白凤丸,每次l丸,每日2次。具有调经止带的作用。 8、白带膏,15毫升,次,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证。 (三)其他治法 1、外治: (1)蛇床子散(上海中医学院方):蛇床子、川椒、明矾、苦参、百部各10—15克,煎汤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若阴痒破溃者去川椒。用于湿热下注伴阴痒者。 (2)透骨草10克,蒲公英、马齿苋、紫花地丁、防风、羌活、独活各5克,艾叶6克,甘草3克,煎水熏洗。用于湿毒伴阴痒者。 (3)溻痒方(《疡医大全》):陈鹤虱30克,苦参、威灵仙、归尾、狼毒各15克,煎汤熏洗,临洗时加猪胆汁2个更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如外阴溃疡者忌用。用于湿热下注伴阴痒者。 (4)蛤粉3克,冰片0.3克,共研细末,将此药粉撒在外阴部,或用香油调和涂敷,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用于湿热下注阴痒皮肤溃烂者。 2、针灸: 体针:主穴,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若湿热偏盛证,加行间、阴陵泉;若寒湿偏盛证,加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 耳针:子宫、卵巢、内分泌、膀胱,肾,每次3—5穴,留针15—20分钟。 十九、妊娠恶阻病:(BFR010) 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早期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出现呕吐厌食,或食入即吐的疾病。相当于妊娠剧吐。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6页。 源流:首见于《金匮要略》。 28 (一)辨证治疗 - 1、肝胃不和证:(ZZGP80) 、 【主症】妊娠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腥,胸满胁痛,心烦口苦,头胀而晕,舌淡红,苔微黄,脉滑。 【治法】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苏叶黄连汤(《温病经纬》)酌加姜半夏、陈皮、竹茹、乌梅。、 苏叶6克 黄连3克 姜半夏10克 陈皮10克 竹茹10克 乌梅10克 若呕甚伤津,出现舌红口干者,加沙参15克,石斛10克。 2、脾胃虚弱证:(ZZPO8O) 【主症】妊娠初起,呕吐不食或吐清水,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制半夏10克 党参15克 陈皮10克 木香6克 砂仁4(5克 生姜3克 大枣3克 3、痰湿阻滞证:(ZYTM60) 【主症】妊娠早期,呕吐痰涎,口淡而腻,不思饮食,胸腹瞒闷,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止呕。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加白术、砂仁、陈皮。 制半夏10克 生姜3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砂仁4(5克 陈皮10克 4、气阴两虚证:(ZYVY30) 【主症】妊娠剧吐,甚或吐苦黄水或兼血水,频频发作,持续日久,以致精神萎靡,嗜睡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肌肤干皱失泽,低热口干,尿少便艰,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陈皮、竹茹、天花粉。 人参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4(5克 玄参15克 陈皮10克 竹茹10克 天花粉15克 生地15克 (一)成药验方 1、甘蔗汁、西瓜霜或其他果汁频频饮服。 29 2、肉豆蔻1枚,藏于红枣内(去核)加生姜,灰中煨熟,用竹茹汤送服。 3、灶心土,不拘多少,打碎水煎,去沉渣少量频饮,或用水煮稀粥服之。用于胃虚型证。 4、炒枳实10克,炒白术12克,苏梗12克。黄芩10克,水煎做茶饮。用于肝热证。 5、柚皮15克,水煎当茶饮,用于痰滞证。 6、鲜菜根10克,甘草15克,鸡蛋1个,菜根、甘草先煎汤,水沸后打人鸡蛋冲服,清热降逆,用于孕后反胃呕吐。 7、咀嚼干绿茶可减轻恶心呕吐的妊娠反应。 8、取干葡萄藤10克,水煎服,可治妊娠反应。 9、取活鲫鱼1条,去鳞去肠杂,另取油盐适量,与砂仁末3克拌匀调味,放人鱼腹内,用豆粉封腹刀口,放入盘上,并用大碗盖严,置锅内,隔水蒸熟食用,每日1次,可连服3—4次。 10、香砂六君子丸6—9克,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三)其他治法 1、针灸:针刺中脘、关元。 2、食前用鲜生姜擦舌或姜汁滴舌。 3、负压壶治疗:适用于食入即吐或不能进食者。 4、西药:根据病情可补充维生紊或给予镇静止呕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病情特别严重者可考虑终止妊娠。 二十、胎漏病:(BFR030)胎动不安病:(BFR040) 由于母体与胎儿两方面因素,导致冲任气血不调,胎元失固,在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者,称“胎漏”;若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部胀坠作痛,或伴有少量出血者,称胎动不安。相当于先兆流产。 (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7页。 源流:首见于《脉经》及《诸病源候论》。 (一)辨证治疗 1、肾气不足证:(ZZSVl0) 【主症】妊娠期,阴道漏红,量少色淡,腰酸腹坠,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或有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白术。 菟丝子15克 桑寄生12克 川断12克 阿胶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30 2、气血亏虚证:(ZYVX20) 【主症】妊娠期间,阴道请红,量少色淡,质薄,腰酸腹坠,神疲肢软,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自,脉细滑。 【治法】补气益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景岳全书》)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人参15克 杜仲10克 白芍15克 黄芪15克 熟地15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阿胶15克 白术10克 3、血热内扰证:(ZYXR20) 【主症】妊娠期阴道漏红,色鲜或腹痛下坠,心烦不安,手心灼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景岳全书》)加苎麻根。 熟地15克 黄芩10克 黄柏l0克 白芍15克 生地15克 川断12克 甘草6克 山药15克 苎麻根10克 若下血多者,加阿胶15克,旱莲草24克;若胎动甚者加菟丝子15克,桑寄生12克。 4、外伤损络证:(ZBwJlO) 【主症_】妊娠外伤后腰腹胀坠作痛,阴道漏红,色紫红,或有小血块,舌淡红,脉细滑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固摄安胎。 【方药】圣愈汤(《兰室秘藏》)加菟丝予、桑寄生、川断。 人参15克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熟地15克 菟丝子15克 桑寄生12克 川断12克 生地15克 若下血多者去当归、川芎,加艾叶炭10克,阿胶15克止血。 (二)成药验方 1、杜仲炭、川断、桑寄生各30克,共为细面,每次服6克。适用于肝肾不足证。 2、苎麻根30克至120克,水煎去渣,打入鸡蛋一个再煮,待鸡蛋熟后饮汤食蛋。适用于血热内扰证。 3、莲肉、苎麻根、糯米各15克,水煎服。 4、莲蓬炭研末9克,每日1—2次。用于胎动不安。 5、绿豆衣15克;赤小豆15克,银花9克,生甘草4.5克,煎汤服,从怀孕开始。服至六七个月。适用于阴虚内热,胎火偏旺者。 6、陈艾叶煎汤去渣,煎液煮荷包蛋,鸡蛋煮熟后连蛋带汤一起服,每月连服7剂,流产前月开始(一般参照前次流产的孕后月份),轻者连服2—3个月,重者连服3—5个月。 7、老母鸡(4.5年以上者)1只,红壳小黄米250克,将鸡去毛及内脏,煮汤,用鸡汤煮 31 粥食之,可连续服用。 8、补肾固冲丸:1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肝肾不足证。 9、知柏地黄丸:1次6克,每日2次。适用于血热内扰证。 (三)其他治法 卧床休息,禁性生活,避免重复阴道检查。及时超声波检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避免盲目保胎。 二十一、滑胎病:(BFR050) 滑胎是由于禀质虚弱,肾虚冲任不固,而致怀孕后出现自然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 上者,称为滑胎。相当于习惯性流产。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7页。 源流;首见于《经效产宝》。 (一)辨证治疗 1、脾肾两虚证:(ZZPS40) 【主症】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少便溏,夜尿频多,眼眶黯黑或面有黯斑,苔薄,脉沉弱。 【治法】补肾健脾。佐理气安胎。 【方药】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 菟丝子240克 川断90克 阿胶120克 鹿角霜90克 巴戟90克 杜仲90克 枸杞子90克 当归60克 党参120克 白术90克 砂仁15克 熟地150克 大枣去核50枚 上药研末,和蜜为丸。1日3次,每次6克,月经期间停服,2个月为l疗程,可服1—3个疗程。 2、气血亏虚证:(ZYVX20) 【主症】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气短,头晕肢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弱无力。 【治法】补气益血,固肾安胎。 【方药】毓麟珠(《景岳全书》)。 - 鹿角霜15克 川芎10克 白芍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熟地15克 川椒6克 人参15克 。当归10克 杜仲10克 甘草6克 菟丝子15克 32 3、阴虚内热证:(ZYYR:to) ( 【主症】两颧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烦躁不宁,或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生地30克 地骨皮12克 玄参15克 麦冬15克 阿胶15克 白芍15克 (二)成药验方 1、玉米外衣,每日1个煎汤代饮,用于习惯性流产,服至最易流产月份用量加倍,连服至足月为止。 2、党参9克,白术9克,黄芪9克,红枣5枚,加糯米适量,煮粥常服。适用于脾虚证。 、参蒂9克,南瓜蒂12克,煎水服,隔日1次。 3 4、艾叶煮鸡蛋,平时常服,可预防习惯性流产。 二十二、子肿病:(BFRogO) 妇女怀孕期间由于素体脾肾阳虚,胎气壅阻,水湿内滞,而出现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子肿。相当于妊娠水肿。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8页。 源流:首见于《经效产宝》。 (一)辨证治疗 1、脾虚湿困证:(zZPM30) 【主症】妊娠数月,面目四肢浮肿或遍及全身,肤色淡黄,皮薄而光亮,胸闷气短,懒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行水。 【方药】白术散(《全生指迷方》)。 白术(蜜炙)10克 茯苓皮15克 大腹皮15克 生姜皮10克 陈皮10克 砂仁4(5克 若水停胞中,证见腹大异常,遍身俱肿,喘逆不安,此乃胎水肿满,由脾阳不运所致,与现代医学所称“羊水过多”相似。治宜健脾渗湿,佐以养血安胎。 方用鲤鱼汤(《千金要方》)加陈皮。 活鲤鱼1条 白术15克 生姜3克 白芍15克 当归10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33 2、肾阳亏虚证:(ZZSA20) 【主症】:孕后数月或晚期,面目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心悸气短,肢冷畏寒,小便短少,舌质淡嫩或边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沉迟而弱。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去附子加桂枝。 生姜3克 茯苓15克 白术10克 白芍15克 桂枝10克 3、肝气郁滞证:(ZZGVl2) 【主症】妊娠4—5月后,先由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随按随起,头晕胀痛,胸闷胁胀,食少,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行滞,佐以健脾化湿。 【方药】天仙藤散(《校注妇人良方》)合四苓散(《丹溪心法》)。 天仙藤10克 香附12克 陈皮10克 甘草6克 乌药10克 生姜3克 木瓜10克 紫苏叶10克 茯苓15克 猪苓10克 白术10克 泽泻10克 (二)成药验方 1、赤小豆30克,冬瓜皮30克,陈葫芦30克,玉米须15—30克,河白草30克,车前草30克,以上各味可任选数味或单味用。 2、鲤鱼(或鲫鱼)400克,赤小豆200克,陈皮10克,大蒜2克,鲤鱼开膛去杂物,洗净,大蒜去皮,四味加水共煮烂,吃鱼饮汤,每日3次,食饮完。 (三)其他治法 1、针灸:脾俞、水分艾条熏灸,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针刺,若肾阳虚加肾俞(熏灸),肺气不宣加列缺。 2、食疗: 冬瓜鲤鱼汤(《百病饮食自疗》):连皮冬瓜500克(鲤鱼500克,1尾。常规处理鲤鱼,冬瓜洗净切片,二味同煮至熟,不入盐,食鱼饮汤,每日1料,连服三五料。 3、重症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二十三、子淋病:(BFRl60) 妇女怀孕期间,由于肾虚或膀胱湿热,气化失常,出现尿频尿急,并感灼热涩痛等临床表现者,称为子淋。相当于妊娠合并尿路感染。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8页。 源流:见于《金匿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 34 (一)辨证治疗 1、膀胱湿热证:(ZZSM20) 【主症】小便频数涩痛,淋沥不爽,尿少色黄而赤,小腹拘急,舌尖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或弦滑,湿重者,尿色黄浊,头身困重,胸闷纳呆,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 黑栀子10克 赤茯苓12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车前子10克 甘草梢10克 生地15克 泽泻10克 黄芩10克 木通10克 滑石30克 2、阴虚内热证:(ZYYRl0) 【主症】小便频数短黄,欲出未尽,腰腹酸坠,五心烦热,心悸颧赤,舌红少苔,脉细滑敷。 【治法】滋阴润燥通淋。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麦冬、五味子、车前草。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山萸肉15克 丹皮10克 茯苓15克 泽泻10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4(5克 车前草10克 若子淋反复发作,常可导致气阴两亏。证见:尿频而短,前阴坠痛,神疲短气,面色少华,舌淡红少苔,脉细缓。 【治法】益气止淋。 【方药】安荣散(《妇人大全良方》)或益气止淋汤(《女科正宗》)。 麦冬15克 通草lO克 滑石15克 当归10克 灯芯10克 甘草6克 人参15克 细辛3克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麦冬15克 (二)成药验方 1、止淋饮《中医妇科验方选》:穿心莲60克,鲜竹叶40克,大青叶30克,连翘12克,莲子心10克,盘龙草灰30克(旧草帽烧灰人药),水煎开15分钟即可,当茶饮。用于湿热证。 2、阿胶饮(《中医妇科验方选》):阿胶25克,熟地25克,水煎服,日1剂。适于阴虚者。 3、大青叶、金钱草各50克,海金沙25克水煎分服,每日l剂,连服3剂,其闻多饮水。用于湿热证。 4、鲜藕120克,鲜茅根120克,同煮取汁,代茶频饮。适于湿热子淋伴血尿者。 5、知柏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阴虚内热证。 6、玉米衣25克,加水1碗,煮成半碗饮用,清热利尿固胎。 35 7、冬瓜汁1杯,蜂蜜1杯调匀频频服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8、白花蛇草100克,忍冬藤50克,叶下珠50克,野菊花15克,水煎,每日一剂。适用于膀胱湿热证。 (三)其他治法 西医:左右轮流侧卧可减少妊娠子宫对输尿管的压迫,使尿藏引流通畅;鼓励多饮水,勤排尿,使尿液保持在2000毫升,日以上;可酌情选用抗生素治疗。 二十四、转胞病:(BFRl70) 孕妇素体虚弱导致胎气下坠,迫及膀胱,以致水道不利,而出现小便不通,小腹拘急胀痛心烦不得卧者。称为转胞。相当于妊娠合并小便不通。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8页。 源流:首见于《金匿要略》。 (一)辨证治疗 1、脾虚气陷证:(ZZPV40) 【主症】妊娠期间尿急频数点滴量少,甚或不通,小腹拘急,胀坠,烦躁不安,面色淡白,神疲肢 软,舌淡,苔薄自,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升陷举胎 【方药】益气导溺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扁豆10克 茯苓15克 桂枝10克 炙升麻10克 桔梗6克 通草10克 乌药10克 2、肾阳亏虚证:(ZZSA20) 【主症】妊娠期间尿频尿涩,点滴不畅或闭而不通,小腹拘急,胀坠疼痛,烦躁不安,腰膝酸软,形寒畏冷,舌质淡嫩,苔薄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扶阳,化气行水。 、 【方药】肾气丸(《金匮要略》)去丹皮、附子,加巴戟、菟丝子。 熟地15克 山药15克 山茱萸15克 泽泻10克 茯苓15克 桂枝10克 巴戟10克 菟丝子15克 (二)成药验方 l、葵子、榆柏皮各30克,葱白7茎,水煎,分3次服。 36 2、捣杏仁入滑石末,饭丸小豆大,每服20丸。 3、葵子散:葵子150克,赤茯苓150克为末,每服6克,米饮调。 4、金匮肾气丸:每次6克,日服3次。适用于肾虚证。 5、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日服3次。适用于脾虚证。 (三)其它治法 1、外敷法: (1)四季葱(大葱连须用)每天取500克,用手掐断放入锅内炒热,分两次轮流使用,每取 250克,用布或毛巾包裹热敷下腹部,冷则易之,每天1次,每次约30分钟。 (2)冬葵子、滑石、栀子等量,共为细末,用田螺肉或葱汁调膏,贴敷脐部立通。 2、针灸:主位为气海、膀胱俞(双)、阴陵泉(双)、关元穴。配穴为大椎、足三里。强刺激,针15—20分钟。每隔1—2分钟捻转1次,须有通上达下的酸麻胀感,针后加艾条,或用电灸。 3、西医:平卧,抬高臀部,使胎头上浮,不压迫膀胱以利排尿,用温水缓缓冲洗外阴,可引中枢反射性刺激排尿,必要时可予导尿,但注意预防感染。 二十五、产后血崩病:(BFC011) 产后血崩是由于产妇素体气血虚弱,或瘀阻、血热,导致血不归经,阴道出血量达500毫以上者。 ‘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9页。 (一)辨证治疗 1、气不摄血证:(zYVXCO) 【主症】产后下血如崩,色红或淡红,质稀,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精神疲乏,心悸气短,甚或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昏迷等症,舌淡,苔薄,脉微或虚大。 【治法】大补气血。 【方药】升举大补汤(《傅青主女科》)去黄连。 白术10克 陈皮10克 川芎6克 人参15克 黄芪15克 升麻10克 当归10克 熟地15克 麦冬15克 炙甘草6克 白芷10克 荆芥穗4(5克 若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昏迷等,则应回阳救逆,用参附汤(《正体类要》)加黑姜炭。方药:人参15克,附子10克,黑姜炭6克。 2、气血瘀滞证:(ZYVXA0) 【主症】产后出血不止,量多如崩,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胀痛,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37 【治法】化瘀止血。 【方药】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益母草、炒蒲黄。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5克 炮姜6克 炙甘草6克 益母草15克 炒蒲黄10克 3、血热内扰证:(ZYXR20) 【主症】产后下血量多,血色鲜红或紫,势急如崩,头胀眩晕,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加旱莲草、生地炭。 丹皮10克 栀子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柴胡6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甘草6克 早莲草24克 生地炭15克 (二)成药验方 1、参三七末,每次1(5克,每日2次。用于气血瘀滞证。 2、如圣散:陈棕炭36克,炮姜18克,研细为末,每次6克,乌梅9克,煎汤冲药末服,连服3日。 3、鸡蛋黄5只,黄酒50毫升,加水少许调匀,加盐少许,蒸30分钟,每日食1~2次。 4、鸡蛋2只,益母草30—60克加水同煮,蛋熟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 5、三七3克,陈棕炭8克,研为细末,黄酒送服。 6、燕麦草配鸡鲜血和酒炖服。 7、黑豆和赤小豆各200克,混合微炒,加水,酒酿煮汁服,每日1次。 8、荠菜、益母草各15克,加糖水煎,1日3次当茶饮。 (三)其他治法 1、西药: (1)应用宫缩剂。对出血引起休克或严重贫血者应根据病情给予补液和输血。 (2)对疑有胎盘、胎膜残留应行刮宫术,有产道裂伤应行缝合术。对剖宫产术后流血的经保守治疗无效,则以伤口裂开可能性大,而行剖腹探查,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 2、针灸; 主穴:关元、子宫、维胞。配穴:足三里、三阴交、支沟、血海、合谷。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个中强刺激,每日1—2次。 穴位注射;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以催产素1—2单位,麦角O(1一O(2毫升,均需用0(5 %普鲁卡因稀释至1—2毫升,每次选一穴(双),可交替使用。 二十六、产后恶露不绝病:(BFC040) 产后恶露不绝是由于产时劳伤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而致产后3周以上,仍有阴道出血者。相当于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轻度感染。 38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6 9页。 ( 源流: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一)辨证治疗 1、脾虚气陷证:(ZZPV40) 【主症】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稀薄,无臭味,小腹空坠,神倦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鹿角胶、艾叶炭。 人参15克 黄芪15克 甘草6克 当归10亮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6克 白术10克 鹿角胶15克 艾叶炭10克 2、血热内扰证:(ZYXRz0) ’ 【主症】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稠粘,有臭秽气,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虚细而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景岳全书》)去熟地加旱莲草、阿胶、乌贼骨。 生地15克 黄柏10克 白芍15克 山药15克 川断12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 早莲草24克 阿胶15克 乌贼骨30克 若感受热邪证见恶露量多,臭秽,小腹痛,则上方加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地榆炭12克。 若肝郁化热证见两胁胀痛,心烦,苔黄,脉弦数,治宣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以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去茯苓加生地、旱莲草、茜草炭: ( 丹皮10克 栀子10克 当归10克 自芍15克 柴胡6克 白术10克 生地15克 旱莲草24克 茜草炭10克 3、气滞血瘀证:(ZYVXK0) 【主症】产后恶露淋漓,涩滞不畅,量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边有紫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益母草。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5克 炮姜6克 炙甘草6克 炒蒲黄10克 五灵脂10克 益母草15克 若小腹空坠乃气虚挟瘀,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 ( 若痰久化热,恶露臭秽加红蚤休10克,蒲公英15克。 39 (二)成药验方 1、马齿苋30克,水煎服。 2、益母草3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证。 3、血余炭9克,温酒冲服。用于气滞血瘀证。 4、荆芥炭9克,温酒送服。 5、双花汤(《中医妇科验方选》):鸡冠花15克,金银花15克,全当归10克,泽兰10克,水煎服,日1剂。 6、益母草糖茶(《百病饮食自疗》):益母草6克,红糖15克,茶叶3克,三味用鲜开水泡15分钟,当茶饮。 (三)其他治法 可配合应用抗生素及相应对症治疗,对子宫复旧不全,疑有胎盘胎膜残留或出血多者行刮宫术,术后应用宫缩剂及抗生素治疗。 二十七、产后大便难病:(BFC060) 由于分娩时失血伤津,肠道失于濡润出现大便艰涩,数日不解,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排出。称为产后大便难。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70页。 源流: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 (一)辨证治疗 1、血虚津亏证:(ZYXJA0) 【主症】产后大便干燥,数日不解,或解时艰涩难下,但腹无胀痛,饮食如常,面色萎黄,皮肤不润。舌淡苔薄(脉虚涩。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肉苁蓉、柏予仁、生酋乌、火麻仁。 熟地15克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川芎10克 肉苁蓉15克 柏子仁10克 生首乌15克 火麻仁10克 2、阴虚内热证:(ZYYRl0) 【主症】产后大便燥结,数日不解,伴口干咽燥,手心灼热,胸满腹胀,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麻仁丸(《证治准绳》)加麦冬、元参、生地、麻仁(研如泥)、枳壳、人参、大 40 黄为末。蜜丸如梧桐大,空心温酒下20丸,未通渐加丸数,不可太过。 3、脾虚气陷证:(ZZPV40) 【主症】产后虽有便意,临厕努责乏力,气短汗出,倦怠无力,便出并不干硬,或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大而虚。 【治法】益气润肠。 【方药】黄芪汤(《金匮翼》)加杏仁、郁李仁。 黄芪15克 陈皮10克 麻仁10克 白蜜适量 杏仁10克 郁李仁10克 (二)成药验方 1、蜂蜜,口服作饮料。 2、胡桃肉适量捣碎冲豆浆。 3、麻苏粥:苏子9克,芝麻9克,捣碎煮粥。 、产后便秘汤(《中医妇科验方选》):前胡15克,决明子30克(打),当归12克,制桃 4 仁克,炙甘草6克,水煎分服,日l剂,适于血虚型。 5、首乌粥(《百病饮食自疗》):首乌3D克,粳米30,60克,共煮为粥,1日1剂。 6、猪膏蜜发煎(《金匮要略》):猪膏500克,白蜜200克,乱发60克。 将猪膏煎油去渣,趁油滚时入洗净的乱发,使焦,滤去乱发,再煎入蜜,冷却收贮备用,每晨空腹服1汤匙。能润肠通便。 (三)其他治法 1、穴位按摩:用双手各一指,以适当的压力按迎香穴5,10分钟,或按摩该穴处,将手指向四周移动扩大面积,可使肠蠕动加快。 2、针灸:神厥、美元、气海、天枢,肾俞,艾条温和灸,每次3—5分钟,每日1次,7天为l疗程。 耳针:直肠下段、大肠、皮质下、交感。 二十八、产后感染发热病:(BFC081) 由于产时气血骤虚,阳气浮越,感染邪毒,正邪交争,而出现产后10天内发热,伴有腹痛。阴道分泌物的色、质、量、气味异常变化,称产后感染发热。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70页。 源流: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41 (一)辨证治疗 1、热毒炽盛证;(ZBRDl0) 【主症】恶寒,高热,恶露量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有秽臭,小腹疼痛拒按,烦躁口渴,尿少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若邪人营血,则高热不退,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细弦而数,若热传心包则神昏谵语,甚至昏厥,面色苍白,四肢厥,脉微细而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银花、益母草。 连翘l0克 葛根l0克 柴胡15克 枳壳10克 当归10克 赤芍10克 生地15克 红花10克 槐仁15克 甘草6克 银花15克 益母草15克 或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蒲公英15克 金银花10克 野菊花15克 紫花地丁15克 天葵子15克 蒲黄10克 五灵脂10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鱼腥草15克 益母草15克 若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证见小腹痛剧,恶露不畅,有臭气,高热便秘,治宜清热泻下逐瘀。可用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加败酱草、红藤: 大黄10克 丹皮10克 桃仁15克 冬瓜仁5克 芒硝10克 败酱草15克 红藤10克 若热入营血,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地丁、红蚤休: 玄参15克 生地15克 麦冬15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10克 竹叶心10克 丹参15克 黄连6克 水牛角10克 红蚤休10克 紫花地丁15克 若热人心包,治宜清热开窍。方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或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气血瘀滞病:(ZYVXAO) 【主症】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甚少,气秽臭,紫黯有块,小腹疼痛舌黯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 【方药】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丹皮、丹参、益母草。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5克 炮姜6克 甘草6克 丹皮l0克 丹参15克 益母草15克 (二)成药验方 1、退热饮(《中医妇科验方选》):生山楂、生地各12克,川芎8克,益母草15克,红花9克,酒黄芩8克,童便为引,水煎分服,每日1剂。用于气血瘀滞证。 2、清宫粥(《百病饮食自疗》):莲子心10克,竹叶卷心30根,连心麦冬10克,水牛 42 角10克,粳米:100克。前三味水煎取汁,再与粳米同煮为稀粥,粥成将犀角(或水牛角)锉末调入和匀,缓缓喂服。 3、冬瓜苡米绿豆粥(《百病饮食自疗》):冬瓜250克,苡仁米30克,绿豆30一60克,鲜荷叶适量,藿香叶少许,冬瓜、苡米、绿豆同煮成粥,粥将熟人荷叶,另将藿香叶煎汁,取汁适量,再人粥中,稍煮即成,随意饮用。 4、六神丸:每次10一15粒,每日3次。用于热毒炽盛证。 5、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热毒炽盛证。 (三)其他治法 西医: 1、一般治疗:半卧位,有利于炎性渗出物局限盆腔及恶露的排出。适当补液,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多次少量输血。如会阴伤口感染化脓,应及早拆线,局部换药。 2、可配合有效抗生素治疗。 3、口服益母草流浸膏或麦角流浸膏,亦可肌注或静脉滴注催产素。有胎膜胎盘残留宫内者,应在控制感染后清理官腔。 二十九、产后自汗、盗汗病:(BFC091) 产后气血较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益甚者,称“产后自汗”。阴虚内热,浮阳不敛而睡后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盗汗”。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71页。 源流: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一)辨证治疗 1、肺卫气虚证:(ZZF041) 【主症】产后汗出较多,不能自止,动则益甚,时或恶风,面色白光白,气短懒言,语声低怯,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脉虚弱。 【治法】补气固表,和营止汗。 【方药】黄芪汤(《济阴纲目》)。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防风10克 熟地黄15克 煅牡蛎30克 白自茯苓15克 麦冬15克 甘草6克 大枣3克 2、阴虚内热证:(ZYYRl0) 【主症】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来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嫩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益气,生津敛汗。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煅牡蛎、浮小麦、生地、自芍。 人参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4(5克 煅牡蛎30克 浮小麦30克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43 (二)成药验方 l、牡蛎、小麦等份炒黄研粉,每次6克,肉汤调服。 2、李祥云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淮小麦30克,黄芪30克,桂枝4(5克,白术9克,煅龙骨15克,锻牡蛎(先煎)30克,防风9克,糯稻根30克,红枣5枚,生姜9片为引,汗多加浮小麦30克。 3、盗汗验方(《临床验方》):玄参9克,麦冬9克,生地15克,浮小麦15克。 4、黄芪粥(《冷庐医话》):生黄芪30—6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陈皮末1克,将黄芪浓煎取汁,再把糯米、红糖加人同煮,粥将成时,调入陈皮末少许,煮沸即可。可作早晚餐。适于气虚自汗。 (三)其他治法 1、牡蛎粉扑身。 2、五倍子1(5克,研粉加醋调敷脐部,每日换1次,共敷3天。 三十、产后缺乳病:(BFCll0) 产后缺乳系因气血不足,不能生乳,或肝郁气滞,乳脉塞塞,导致产妇在哺乳期乳汁甚少或全无,亦称产后乳汁不行。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71页。 源流:首见于《经效产宝》。 (一)辨证治疗 1、气血亏虚证:(ZYVX20) 【主症】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面色少华,舌淡,少苔,脉虚细。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傅青主女科》)。 人参15克 黄芪15克 当归lO克 麦冬15克 木通10克 桔梗10克 用猪蹄煮汤或煮肉汤煎药服之。 2、肝气郁滞证:(zzGvl2) 【主症】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稠,而乳房胀硬而痛,情志抑郁不乐,胸胁胀痛,食欲减退,或有微热,舌质暗红或尖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44 【方药】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当归10克 白芍1 5克 川芎10克 生地1 5克 柴胡6克 青皮10克 花粉1 5克 漏芦10克 通草10克 桔梗6克 白芷10克 穿山甲10克 王不留行10克 甘草6克 若有身热加黄芩l0克,蒲公英1 5克。 若乳房胀硬有块加丝瓜络10克,路路通l0克,夏枯草l0克。 同时外用蒲公英捣烂敷于肿处。 (二)成药验方 1、鹿角粉,每日2次,每次4(5克。 2、增乳方:炙山甲片10克,鲫鱼1尾,王不留行10克,煮汤服。 3、赤小豆饮:赤小豆500克,煮汤去豆,浓汤连服3,5天。 4、十全大补丸:每次6克,日服2次。用于气血亏虚证。 5、逍遥九:每次6克,日服3次。用于肝郁气滞证。 6、补气通乳饮(《中医妇科验方选》):黄芪30克,当归6克。党参24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白通草6克,桔梗10克,王不留行10克,生菜子3克,猪蹄2枚。 (三)其他治法 1、针灸:主穴膻中、乳根。配穴少泽、天泉,合谷,均用补法。 2、食疗: (1)章鱼木瓜汤(《中医妇科验方选》):南木瓜500克,鲜章鱼500克(干品150克,共煮汤饮,1日1次。 (2)母猪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猪蹄二枚,熟炙槌碎,通草240克细切,以清酒一斗浸之,稍稍饮尽,不出更作。 (3)酒酿蒸鸡蛋:以甜酒酿半碗蒸鸡蛋,放少量葱、姜食用。 3、外治:局部热水洗或用葱汤洗乳房。 三十一、产后乳汁自出病:(BFCl20) 产后乳汁自出是由于气虚不能固摄,或肝火内积,迫乳汁外溢,导致产后乳汁未经婴儿吮吸而不断自然流出者。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71页。 源流:首见于《经效产宝》。 (一)辨证治疗 1、气血亏虚证:(ZYVX20) 【主症】产后乳汁自出,量少质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懑,面色少华,神疲气短,或动则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益血,佐以固涩。 45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去川芎加黄芪、五味子、芡实 当归10克 熟地15克 白术10克 白芍15克 党参15克 茯苓12克 甘草6克 黄芪15克 五味子4(5克 芡实10克 2、肝部化火证:(ZZGU80) 【主症】产后乳计自出,质较稠,乳房胀痛,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甚或心烦少寐,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加生地、夏枯草、生牡蛎。 丹皮l0克 栀子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柴胡6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6克 生地15克 夏枯草10克 生牡蛎30克 (二)成药验方 l、麦芽蝉蜕散(《临床验方》):麦芽30一60克,蝉蜕6克,山楂10克,六曲10克,金瓜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免怀汤加味(《医方考?妇人方》):当归尾10克,赤芍10克,酒红花10克,酒牛膝10克,泽兰10克,麦芽30克,水煎服,日1剂。 3、麦芽煎:麦芽60克,红糖适量,以麦芽煎汤人红糖,每日2,3次分服。 4、麦芽、蝉衣汤:麦芽60克,蝉衣6克,白糖适量。前二味水煎去渣入白糖,日服2—3次。 5、山楂神曲饮:山楂10克。神曲10克,红糖适量。山楂、神曲煎汤去渣入红糖,分3次服完。 (三)其他治法 外敷法:皮硝500克捣碎,用布包,喷湿,热熨乳部。 三十二、阴挺病:(BFZ020) 阴挺系指肾虚气弱,失于圊摄,出现子宫位置下垂,甚则脱出阴户之外的病变。相当于子宫脱垂。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72页。 源流:见于《诸病源候论》。 46 (一)辨证治疗 l、脾虚气陷证:(ZZPV40) 【主症】子宫脱垂,劳则加剧,卧则消失,小腹坠胀,面自少华,四肢乏力,少语懒言, 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川断、金樱子、乌梅。 人参15克 黄芪15克 甘草6克 当归10克 陈皮10克 升麻10克 柴胡6克 白术10克 川断12克 金樱子10克 乌梅10克 2、肾阳亏虚证:(zZSA20) , 【主症】子宫脱垂,腰酸软,小腹下垂,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闻尤甚,舌淡红,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脱。 【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鹿角霜、升麻、芡实、紫河车、金樱子。 人参15克、山15克 熟地15克 杜仲1 0克 山茱萸l 5克 枸杞子1 5克 炙甘草6克 鹿角霜15克 升麻10克 紫河车30克 金樱子10克 芡实10克 若元气不足,命门火衰(多寒者加肉桂l0克,破故纸l0克。 3、湿热下注证:(ZBMRI00)、 【主症】子宫脱出日久(表面溃烂,黄水淋漓或小便灼热(或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第一步:清利下焦湿热(治标)。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龙胆草l0克 栀子10克 黄芩1 O克 车前子1 0克 木通1 0克 泽泻10克 生地l5克 当归1 0克 甘草6克 柴胡6克 第步:益气升提(补肾固涩(治本)。 【方药】大补元煎加升麻10克(紫河车30克,金樱子1 0克(芡实10克(鹿角霜10克(方药同肾阳亏虚证)。 (二)成药验方 l、棉花根60克 枳壳30克,煎服。 2、金樱子根60克(煎服,连服3—4日。 3、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用于脾虚气陷证: 4、龙胆泻肝丸:每次6克, 每日 3次,用于湿热下注证。 47 5、华占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升麻4.5克(白术12克,益母草24克 枳壳l2克(地骨皮4 5克,石榴皮4.5克: (三)其他治法 1、外治 (1)丹参]5克(五倍子、诃子肉各9克(煎水趁热熏洗。 (2)蛇床子、乌梅各60克,煎水熏洗 (3)生枳壳60克(乌梅33克(煎水熏洗( (4)苦参15克,黄柏、蛇床子各10克,黄连l0克(白芷10克,枯矾l 0克,煎水趁热熏洗,用于阴挺兼湿热下注者。 2、针炙:主穴维胞:子宫穴、三阴交,配穴长强、百会、陵泉,可同时灸百会穴。 有膀胱膨出者,可针刺关元透曲骨,或斜刺横骨。 有直肠膨出者,可针刺提肛肌穴(有往上抽动感为度。 每日行针2~3次,2~3周为1疗程。 3、穴位注射:脾俞、肝俞、维道、归来、气冲和三阴交,每次2~3穴(用5%当归液(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 0次为l疗程。 4、穴位埋线法:胃俞透脾俞,横骨透气冲,中极透关元,每次l~2穴,依法埋入羊肠线,20~30天后可重复进行 5、西医 (1)子宫托:适用于I度与Il度子宫脱垂。 (2)手术治疗 三十三、不孕病:(BFZ040) 育龄妇女由于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原因,导致冲任、子宫功能失调,结婚1年以上,或曾孕育后1年以上(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怀孕者,称为不孕症。 来源:《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72页。 源流:首见于《素问?骨空论》。 (一)辨证治疗 1、肾阳亏虚证:(ZZSA20) 【主症】婚后不孕,经行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酸形寒,小腹冷感,带下清稀,性欲淡漠,有时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尺弱。 【治法】温肾养肝,调补冲任。 【方药】毓麟珠(《景岳全书》)加紫河车、丹参、香附。 鹿角霜15克 川芎10克 白芍15克 白术l0克 茯苓1 5g 川椒10克 人参10克 当归10克 杜仲10克 甘草6克 菟丝子15克 熟地1 5克 紫河车30克 丹参1 5克 香附12克 48 2、肾阴亏虚证:(ZzsY20) 【主症】婚后不孕(经行先期,量少色打,五心烦热,咽于口渴,头晕心悸,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调冲益精。 【方药】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加女贞于、旱莲草。 熟地30克 山萸肉1 5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女贞子1 0克 早莲草1 5克 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属阴虚火旺,可加丹皮10克,地骨皮12克(黄柏1 0克,龟板30克,以清热降火,滋润填精。 3、痰湿内阻证:ZYTM30) 【主症】婚后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形体肥胖,胸闷口腻,带多粘腻(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启官丸(《经骑方》)加石菖蒲、昆布、海藻。 制半夏10克 苍术lo克 香附l 2克 神曲10克 茯苓1 5克 陈皮l0克 川芎l0克 石菖蒲10克 昆布10克 海藻10克 若月经量过多,可去川芎,酌加黄芪15克,川断12克,益气固肾止血。 若心悸甚加远志6克宁心安神。 4、肝气郁滞证:(ZZGVl 2) 【主症】婚后不孕,月经不调(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情感失畅,经前胸闷急躁,乳房作胀,行经少腹疼痛,苔薄黄,脉弦。 【治法】舒肝解郁,养血理脾。 【方药】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10g 白术10g 白芍1 5克 茯苓15克 丹皮10克 香附12克 花粉l5克 若胸胁胀满甚者,去白术,加青皮10克,玫瑰花10克,绿萼梅10克,舒肝理气。 若梦多睡眠不安,加炒枣仁10克、夜交藤20克,益肝宁神。 若乳胀有块,加王不留行10克,橘叶10克,橘棱10克,路路通10克。 乳房胀痛有灼热感或触痈(加川楝子10克,蒲公英1 5克。 5、瘀滞胞宫证:(ZYX240) 【主症】婚后不孕,经行后期量少,色紫有块,小腹疼痛,临经尤甚,舌边或有紫斑,苔薄黄(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49 小茴香10克 干姜3克 延胡索10克 没药10克 当归1 0克 川芎10克 肉桂lO克 赤芍10克 蒲黄1O克 五灵脂10克 (二)成药验方 1、当归5克,知母9克,川芎9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月来经前后各1剂。 2、当归5克,千年健10克,牛膝12克,广木香6克,天麻9克,追骨风9克,防风9克,川芎3克,以好酒1.5kg,浸过1 0日,即可服用,每日l盅。用于肝郁气滞证。 3、鹿鞭l?克,当归25克,枸杞15克,北黄芪1j克,姜片3克,嫩母鸡一只(不超过800克),阿胶25克,将嫩母鸡开膛,去内脏,连同上述前五昧药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煮沸后,改用小火炖至鸡烂,再将阿胶下人,待阿胶溶化后,便可调味食用。有补血、壮阳、益气暖宫作用。 4、淫羊藿100克,肉苁蓉50克,加1000毫升好白酒或米酒,封盖,7日后可饮用,每日3次,每次1小杯,治宫寒不孕。 5、鹿茸(切片)10克,山药30克,上药置净瓶中,将好酒500毫升浸之,封口,经7日后开取,每日3次,每次空腹饮1 2小杯,治宫寒不孕。 6八珍丸:每次6克,每口2次;或阿胶补血膏:15—30克,每日2次;或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次。均用于血虚证。 7、逍遥丸:每次6克,每口2次,用于肝郁证。 8、女宝:每次4粒,每日2次,用于肾虚证。 9、启宫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痰湿证。 (三)其他治法 l、针灸: (1)针:肾虚证:肾俞、太溪、气穴(脐下3寸旁开腹中线o 5寸处);气血虚证: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宫寒证:命门、气海、阴交(脐下1寸处);痰郁型:中极、气冲、三阴交、丰隆。 (2)灸:肾虚证:肾俞、太溪、气穴;气血虚:关元、足三里、子宫;宫寒证:命门、气海,阴交。其条灸,每穴灸5 ~6分钟,6次为1疗程。 2外治: (1)消症散外敷:千年健10克,续断12克,追地风10克,川椒6克,五加皮10克,白芷10克,没药10克,桑寄牛12g,艾叶10克,透骨草10克,羌活1 0克,独活1 0克,赤芍10克,归尾1 0克,血竭9克,乳香lO克。 将上药研细末,装入纱布袋内,用蒸汽蒸热,灼手为止,每日2次,湿热外敷下腹部两侧(20~30分钟( (2)中药保留灌肠:野菊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红花1 5克,桃仁1 5克,枳实1 5克,鸭趾草30克,煎成300毫升,每晚睡前灌肠,保留一夜。 3.如无效可考虑复通手术。 50
/
本文档为【中医妇科病证治疗常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