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地球表面状况

2017-10-21 6页 doc 18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地球表面状况地球表面状况 地球胎形成开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
地球表面状况
地球表面状况 地球胎形成开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始终不变,所以自转惯性决定了地球的天文方向也始终不变,总朝着南北方向与它的倾斜姿态。目前,人们对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两种可变的物理现象熟知以外,地球还隐藏着第三和第四种可变的物理现象,把它合并名为SHPF模式。 SHPF模式是随天文的变化而不停变化的物理现象;即是说SHPF模式的存在是天文的物理能量作用于地球造成的。所以天文的不停变化,SHPF模式也不停变化;SHPF模式的变化使地球上干旱、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区域和时间也不停变化,也使地震的强度、发生的时间、地理方位,台风和沙尘暴发生的时间、规模大小、起始方位和行动路线都不停变化。北京地区永远不会发生上次那样规模的沙尘暴,因为只有一次SHPF模式机会。SHPF模式与水的合作造成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貌和奇山怪石;高山会逐渐变成海底,海底会逐渐变成高山;有的大陆慢慢与相临岛屿连在一块而扩大,有的大陆慢慢被水淹没而消失;大陆的一侧逐渐进入海底,大陆的另一侧逐渐与附近岛屿连接而不断形成新的大陆形象;一侧的海平面表现出上升,另一侧的海平面则表现出下降;地球一侧的地理方位表现出向高纬度缓慢移动,另一侧的地理方位表现出向低纬度缓慢移动;海中的暗礁慢慢变成明石,明石慢慢扩大形成岛屿,岛屿又慢慢连接成大陆;这种永无休止的地球演变,既是地球SHPF模式与水的合作形成的,所以地球上没有大陆漂移,也没有板块碰撞,更没有造山运动。 如果地壳不再运动,在地球外层圈的地质作用下,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球表面之所以有高原和盆地的差异,就是因为有内力作用。而外力作用则是:首先是使岩石破碎,然后是把它们从原来的地方搬走,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去沉积下来,即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所以,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削高填平”,把高山和高原破坏掉,把它们搬到低洼的地方,使低洼的地方填平,结果是使地表夷面。所以,如果没有地壳运动地球表面不早就是一马平川了。 地球表面状况主要有: 一、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地球表面积中,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 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 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另外的半球以法国南特附近为中心,虽然名为陆半球,陆地面积占47.3,,仍然比水域小。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 2/3 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 39.3,。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 除南极洲外,所有的大陆都是成对的。例如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 仔细研究大陆的轮廓,将发现每个大陆都是北部比较宽广,向南逐渐变窄,像一个底边位于北方的三角形。甚至南极大陆也可以称为三角形,其狭窄部分对着南美。 还应该指出,南半球各大陆西边都向里凹进,而东边则向外突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1公里深的大陆坡上把这两个大陆拼接起来,平均误差只有88公里。用同样将南美、非洲、北美和格陵兰都拼接在一起, 如将西班牙做一些转动, 平均误差也不超过130公里。这样拼接的结果,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某些大陆似乎原来是连在一起,以后才分开的。二十多年来板块学说的崛起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复苏,已为这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形式对南北两半球的气候有很大一问提供了肯定的。 的影响。南半球由于水面广阔,气候比较温和,普遍具有海洋性特征。北半球温度变化的幅度比南半球高8?左右。 二、海陆起伏曲线 地球上各大陆高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和各大洋底部低于海平面的平均深度存在着很悬殊的差别。南极洲平均海拔2263米,历来被视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实际上它是由于地表覆有巨厚的冰盖所致。以裸露地表而论,亚洲大陆最高(950米),以下依次为北美(700米)、非洲(650米)、南美(600 米)、欧洲(300 米)等。 太平洋平均深度达4300米,是世界最深的海洋,其次为印度洋(3897米)、大西洋(3626米),而以北冰洋为最浅(1205米),同样表现出泛对称性。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出现在最大的大陆上,最深的海沟分布于最大的大洋中。 大部分陆地在海拔1000米以下,平均海拔为875米;海洋面积大,大部分海区深度在3000—6000米,平均深度约3800米。 三、岛屿 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可以形成岛屿。这里主要介绍海洋中的岛屿,这种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 1.大陆岛 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是最典型的例子。 2.海洋岛 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 (1)火山岛:火山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火山喷发首先形成了海底火山,多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渐增高,最后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夏威夷岛是最著名的火山岛,它的基础位于深达4600m的海底,而最高处又高出海平面4166m。1973年1月火山爆发后才形成的,位于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中的一座火山岛,是世界上 最年轻的岛屿。 (2)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它们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带、亚热带浅海的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残骸堆积下来,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这种珊瑚残体,以 35—335年1米的速度增高,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岸礁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海岸;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环礁呈近似圆环状,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环礁中间是平静的礁湖。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珊瑚礁,沿海岸分布,南北长达1900公里,东西宽约2—150公里;落潮时露出水面,涨潮时大半被淹没。我国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珊瑚岛。 地球表面状况的特征为: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如前所述,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 3.地球表面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熵增长表现。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诚然,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及地表强烈。地球表面的内部内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表面状况各具状态。“世界末日”的说法日益流传着,我只能说,不管以后地球会是什么样子,从现在、从今日起,作为地球人的我们要更加保护、呵护我们的“母亲”~
/
本文档为【地球表面状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