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

2017-09-01 11页 doc 26KB 1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 --就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式分析报告 组长, 任健锋 组 员, 任健锋 肖敏强 徐霖天 熊巧珍 吴 霞 李 婷 一, 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 ,一,当前,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 1,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失业人员不断增加。200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一路小跑,由2000年末的595万人增加到681万人,失业率也由3.1%提高到3.6%。2002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到733万人,失业率提高到3.8%。二是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2001年...
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
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 --就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式分析报告 组长, 任健锋 组 员, 任健锋 肖敏强 徐霖天 熊巧珍 吴 霞 李 婷 一, 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 ,一,当前,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具体表现为, 1,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失业人员不断增加。200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一路小跑,由2000年末的595万人增加到681万人,失业率也由3.1%提高到3.6%。2002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到733万人,失业率提高到3.8%。二是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2001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经达到为515万人。三是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生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仍然很大。目前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少,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相对减少。突出的表现是就业弹性偏低。20世纪90年代平均就业弹性为0.1左右,即国民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0.1个百分点,,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 3,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求职者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年失业人员增加。青年求职者已经占到主体,35岁以下求职者占七成以上,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区别。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近一半的求职者为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了 1/3。二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困难,再就业率偏低。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平均为40岁,,35岁以上的占到72.4%,加上职业技能不高,无技术的和初级技工占49.5%,,即便是已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够满足其转岗的需要,再就业优惠政策不落实等,导致下岗职工再就业难。2001年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为30.6%,较上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三是县域就业问题突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几个经济状况属于该省较好的县进行的典型调查,不包括农民在内的失业率已经超过2位数。 4,加入WTO初期,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会增加结构性失业。 在入世的初期,面对入世后有限过渡期的压力,为抵御外资及其产品的冲击,受冲击的行业和企业必然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进行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甚至破产,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另一方面,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国外贸企业不可能马上在出口上有突破性的进展,近期对外贸易产生的转移效应会大于出口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 ,二,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的确,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 ,三,各专业类具体就业情况是,加工制造类专业就业情况最好,为97.55%,其次是土木水利工程类、商贸与旅游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6.80%、96.44%、96.26%、96.10%;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财经类、社会公共事务等专业,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处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专业,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90%;农业类专业就业率最低,为89.75%。 调查数据显示,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水平为1386.1元,月收入在1000元以内的占57%,月薪在1500至2000元的毕业生约19%。 二, 造成其就业形势的原因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新变化 首先,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近几年来,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训,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专业。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合适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 点。第三,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强劲对手。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1用人单位误区 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2大学毕业生误区 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 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 3高校的误区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近几年中职生就业率高的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 调整,产生了对专业人才的新的类别需求、层次需求和数量需求,像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护理等不少行业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单位需要的大量技术工人短缺,出现了“技工荒”,一些大城市缺口甚至高达30%。中职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也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一是现代化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被调查的企业一线工人50%以上是中职毕业生。企业更加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一些企业未来5年对中职生的需求量将增加5倍。二是家长观念更加务实。一些学生选择中职是抱着“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想法。调查显示,50%以上的农村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49%的学生为了早日就业、24%的学生为了技术致富而选择了中职学校。中职教育既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也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方面进行塑造的过程。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首先学校努力转变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次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 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第三各学校都重视和加强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 三,解决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2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 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 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第一,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我党“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就业问题。 第二,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 由于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依赖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产业政策的调整,对就业岗位的影响非常大。要 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有目的地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岗位。一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社区居民服务业。要制定更加优惠的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增加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但仍然要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只有第二产业上去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第三产业才有更大发展的空间。二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也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增加就业,减少失业。三是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四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就业政策,实行分类指导,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三,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在流动中创造就业机会。 劳动力的流动意味着经济调整能够顺利进行,劳动力的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强劲保证,而经济增长又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坚持建立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建设,尽快建立与市场就业机制相衔接的、灵活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服务,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劳动力流动创造基础条件,并在不断流动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第四,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结构性、长期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作为“第一要务”来抓紧抓好。在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逐步形成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形成的同时,建立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实施劳动保障部第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和新的“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确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特别要注意加强对长期失业人员的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其实现就业。对失业者中有创业意识的人员,要积极实行“创业培训”计划,他们的创业不仅可为其他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造再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树立榜样,增强再就业的信心。 第五,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 把广大农村70%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镇,是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要求。一要结合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步伐,建立西部劳务协作区、中西部地区农村职业培训基地,通过信息引导和有序组织,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发达地区有序流动就业。三要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探索统筹城乡就业的途径,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 业岗位。 第六,实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解决下岗职工和长期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1.他们创业和自谋职业。通过安排经营场地,提供工商便利,减免行政性收费和税收,降低创业成本,促进其创业能够持续发展,保持就业岗位。同时,通过建立贷款担保基金,为其创业提供小额贷款,促进创业能够不断做大做强,进而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增加社会财富。2励用人单位多渠道吸纳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对用人单位吸纳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可以考虑给以就业、社会保障的补贴和税收的减免,促进企业使用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同时,还要鼓励用人单位通过主辅分离、辅业转制等政策,强化资源重组及其合理利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充分运用现有存量资本安置本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笔者在贵阳市的调查表明,这一做法最能够为下岗职工所接受,企业不仅实现了稳定改革,而且通过主辅分离的办法增加了企业的收益。3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托底安置再就业困难群体。在坚持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总有一部分劳动者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尤其是在整体上缺少就业岗位,其它政策措施对解决他们的就业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要政府出面直接创造就业机会,提供托底安置。由政府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安置再就业困难群体的办法,其成本大大小于给予贫困人口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操作性很强。如,上海市通过购买公益就业岗位的办法,解决了大量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再如,沈阳市1988年免费 为全市2500名特困人员安装了公用电话亭,为其解决了再就业问题。一个公用电话亭的月收入能够达到1000元左右,这就通过再就业使特困人员实现了脱贫。政府提供的这些就业机会,主要给那些就业困难群体,防止这些人被劳动力市场彻底地排斥,形成长期失业,成为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4好再就业困难群体的免费就业服务,使就业机会变成现实。在保持稳定的招聘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逐步将职业介绍信息网络连接到街道和居委会,为他们提供更为便捷、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同时,要建立一支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职业指导员队伍,加强对再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尽快实现就业。对经过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合格、身体适合、不挑不拣再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服务承诺制”,保证其在短期内实现就业。
/
本文档为【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