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

2017-10-15 4页 doc 37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874

暂无简介

举报
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 钟嵘在《诗品》曾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评论是中肯的,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者,其诗及诗的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后来的王维、孟浩然乃至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都受其影响,至今人们谈到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形外。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这是评价陶渊明的诗既有冲淡平和的风格,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面貌。然而更为后代文人传颂模仿的是陶渊明在诗中创造出的那种田园诗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 钟嵘在《诗品》曾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评论是中肯的,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者,其诗及诗的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后来的王维、孟浩然乃至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都受其影响,至今人们谈到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代。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形外。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这是评价陶渊明的诗既有冲淡平和的风格,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面貌。然而更为后代文人传颂模仿的是陶渊明在诗中创造出的那种田园诗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明。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陶渊明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指的“大诗人”,他的诗极成功地达到了自然与理想、造境与写境巧妙融合的境界,浑然一体。 譬如《〈移居〉二首》中的第一首写道: 昔欲居南村,非为入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怀此颇多年,今日从兹没。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拉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这里,诗人就以非常明显的理想化手笔描写现实之境,而并无造 作艰涩的之嫌,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温馨柔和,令人神往,既神往诗中的生活,也神往诗本身造就的氛围。这里的虚实与形神之间都巧妙地达到和谐一致的境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这里用的是写实手法,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然而又从生活气息里传达出一种情境,这情景极接近于诗人本人的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平淡而充实,快乐而从容。全体既刻画了诗人与劳动大众亲密无间的关系,又写出了诗人适意而自在的生存状态。文字浅显自然,初读如风拂过树林,温软轻润而又坦荡自在;细读则如行家品茗,清凉在心又余香满口,既有情感的融入与升华,更有情感与现实双重线索的双头并进与交结,加上清淡素净的文字,愉快悠然的韵律,使整首诗发挥了诗作为诗的无限魅力。 朱熹在《朱子文集》中评说道:“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他非常准确而独到地阐释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创造过程。当然文学便是人学,任何意象皆有现实中确切的面目。同样是一首诗,有的意蕴无穷,有的文止意尽,这就反映了诗人本身境界的高下。现实形象转化成文学意象,经过诗人的思想的过滤, 升华,无不带有诗人的主观体验。因此,同样的形象创造出不同的意象,这便是极其自然的了。由此观之,陶渊明之所以成其为陶渊明,就在于他的田园诗创造出了一种“冲淡、自然、典雅”的境界,这是对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最一般的概括。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的《冲淡》一则中写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闻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归鸟〉其三》: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这首诗最鲜明突出地体现了“冲淡”这一境界。“日夕气清,悠然其怀”便是一种“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境界,可遇,遇之如遇仙,超脱飘然而不能苛求与保留,只有那一偶抬头时刻里冲淡平和之气溢满胸怀,方才可能体会此种“握手已违”的境界;并有庄子“得意而忘言”的奇境。此境即冲淡。 再看《诗品》中《典雅》一则: 玉壶买春,赏雨柳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眼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岁华,其曰可读。 陶渊明的《饮酒》之五与《移居》之二便形象而完美地体现了诗的“典雅”风格。其感觉是淑女侧面,美而含蓄,庄重凝重之气流 露于朴实文字之间。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其自然风景营造出一种自在温暖的艺术气氛,体现出一种超脱飘洒的心灵境界,并作为“诗人的整个人格”而体现在作品中。陶渊明的田园诗做到了将自然心灵化、情感化而不露斧凿之痕而至化境,使读者在读到诗人的诗的同时,自然而然体味到诗人的人生境界。陶渊明的田园诗从田园山水到人情灵异再到感情融汇,物我化一,水乳交融。 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陶渊明》中所说:“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使人忘其为艺术。”意思是说,陶渊明的田园诗达到了炉火纯青而不使人觉得炉火纯青的境界——“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浑然天成的完美体现。
/
本文档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境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