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的教育观

2017-09-17 17页 doc 40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我的教育观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觀 ?97年11月22日講於北市教大教哲研討會 劉源俊 首先要說明我的教育觀從何而來〇我專攻的是物理,但自就學高中以來,就對教育感興趣。《四書》一直我最重視的書,許多教育理念出自其中睿智。另外,就是來自自己多年的「學」:涉獵若干教育書籍:、「思」:想得較多:與「行」:從事教育與教育行政:的經驗。 關於教育的宗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案小組曾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〆 12學知,學行,學善處,學立。中國古書上,也有四句話〆學以致其道,學以美 345其身,學以安人,學以致用。我曾歸納為四句話〆承啟文化,...
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觀 ?97年11月22日講於北市教大教哲研討會 劉源俊 首先要說明我的教育觀從何而來〇我專攻的是物理,但自就學高中以來,就對教育感興趣。《四書》一直我最重視的書,許多教育理念出自其中睿智。另外,就是來自自己多年的「學」:涉獵若干教育書籍:、「思」:想得較多:與「行」:從事教育與教育行政:的經驗。 關於教育的宗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案小組曾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〆 12學知,學行,學善處,學立。中國古書上,也有四句話〆學以致其道,學以美 345其身,學以安人,學以致用。我曾歸納為四句話〆承啟文化,開明心靈,陶冶氣質,安身立命々第一句話宏觀整個教育事業,後三句話針對受教育的個人。用四個E字開頭的英文字來詮釋,是Evolution, Enlightenment, Exaltation與Expertise。 從育說起 至於教育的內容,各家說法不一。先秦教育的內容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禮」屬「群育」,「樂」屬「美育」,「射」、「御」屬「體育」,「書」、「數」屬智育。《中庸》指出應「尊德性」與「道問學」兩路並行。《論語》上說〆「子以四教〆文、行、忠、信。」顯然兼重智識與德性。 到了現代,西學東漸,學者與教育家於是從新反省「育」的內涵。先是王國維重視美育,他指出〆「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〆知育、德育、美育是也。」又說 6「三者並行…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畢也。」張伯苓則提出「體、德、智三育」,指出〆「…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並進而不 7偏廢。」「德智體三育之中,中國人所最缺者為體育。」陶行知指出〆體育為德、 8智二育基本。蔡元培則發展王國維的講法,提倡體、智、德、美四育」〆「所謂 1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 A Treasure Within: Report to UNESCO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21h Century, 1996 2《論語〃子張》 3《荀子?勸學》 4《論語〃憲問》 5 劉源俊,,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節論教師角色與功能〉,《教育資料文摘》,1995.11 6 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 1903 7 張伯苓,以教育的力量使中國現代化〉,1914 8 講於1919年。陶行知在1926及1929年講鄉村師範學校的教育,提出「康健的體魄、農夫的 9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〆:一:體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張君勱的說法又不同〆「教育之方針,可得而言〆人生在世,計有五方面〆曰形 10上,曰審美,曰意志,曰理智,曰身體。」」 共產主義者楊賢江也說〆「必兼有:德、智、體:三育,融會精徹,始能成 11為完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期的教育方針,來自毛澤東的一段講話〆「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12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群育: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勞育:。」換言之,相當於德、智、體、群、勞五育。 13在臺灣,說法有所不同。民國四十年代強調「德、智、體、群四育」〆「教育的內容包括著智育、德育、體育和群育。…這四育合起來才是健全的教育。」14到了民國六十八年制訂,國民教育法〉後,就變成了「德、智、體、群、美五 15育」〆「國民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一九九零年代,大陸開始推行「素質教育」。一九九五年出版的《素質教育全書》寫〆「迄今社會對人的各方面要求,都可以分別歸入到德智體美勞五類中去。」我最早是聽張春興教授提到臺灣提倡德智體群美五育,大陸則提倡德智體美勞五育,但內容略有不同,頗是好奇。首先,為何大陸不談「群育」〇原來他們憲法裡開宗明義就講「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把「群育」當成更上位的概念。其次,為何臺灣不講「勞育」〇記得當年上初中時還有「勞動服務」課,後來取消了々古時教育兒童是從「灑掃庭除」開始,怎麼可以偏廢勞育〇而現代意義的「勞育」不一定只指「勞力」,也含括「勞心」,總之是「服務」。於是我在《教改通訊》的一篇文章裡寫道〆「,國民教育法〉第一條所說的「五育均衡」有商榷 16的必要,改為『德、智、體、群、美、勞六育兼顧』才周全。」 在同篇文字裡,我還提出「六教六育」的理念。所謂「六教」是指六個教學領域〆社會:人:、語文:文:、算學:算:、技藝:藝:、自然:天:與生活:生:。我後來所以批評「九年:不:一貫課程」,有相當的原因是基於這一「六教六育」 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五個目標。 9,在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演說〉 1920 10,科學之評價〉 1923 11,論修養應與教育並行〉192? 12,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1957 13 臺灣省立基隆中學的校歌歌詞〆「……化育群英,桃李成行々德智體群,四育齊揚。……」 14,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1953 15,國民教育法〉 1979 16 劉源俊,,對「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評論〉,《教改通訊》,1995 後來聽說梅貽琦曾講過〆「要進行『智、德、體、美、群、勞』的『全人格』教育和薰陶。又聽說張其昀曾主張,要「德、智、體、群、美、勞、法、聖」八育才夠。 17的理念〆第一,「九年:不:一貫課程」不再談「五育並重」,而以「十項基本能力」取代々第二,所分的「七大學習領域」與我「六教」的分法是不同的。 到了民國九十四年,我從新思考,開始形成「三育」 的教育觀。在九十七年的一次講演稿裡,我寫〆「不如將之整合為『德育』、『身育』、『智育』『三育』 18??既簡化思惟,又可避免將德育、群育割裂,或智育、美育割裂的弊害。」 所謂「德育」指的是「修德性」,含括前面所談「六育」的德育、群育與勞育的內容々所謂「身育」:增健康:,含括了「六育」裡的體育、群育、美育與勞育的內容々所謂「智育」:長智識:,則含括了「六育」裡智育與美育的內容。 還需要說一說「三育」與「素養」的關係。「育」指的是過程,「素養」指的是目的,「三育」所要達成的素養,已在上段寫出,就是德性、健康與智識。素 19養的英文是competencies,近些年歐美國家相當中意這一詞彙,所以OECD的 20教育部長會議決定要重視四項素養??知識 (knowledge)、技能 (skills)、態度 (attitudes)與價值觀 (values)。前兩者屬於智識:Intellect:的範疇,後兩者屬於德性:Character:的範疇。 「三育」的目的是「三素養」,也就是在前述Intellect與Character之外加上Health:健康:。德性、健康與智識三項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教育々三項的起首英文字母合起來是CHI:希臘字母χ:,正是CHINA的前三字母。一個人的能力(capability) 乃建立在素養(competencies)基礎之上,其間關係可用一立體圖來表示〆 三樣素養彼此其實是相含括而 不能明顯劃分的々其中以健康最最是智識 德性 基本。三者與「三追求?求是、求善、 能力 求美」的關係是〆德性求善々健康求 善、求美々智識求是、求善、求美。 三育如何落實在課程上呢〇德 育與語文、藝術、生活與活動諸課有健康 關々身育與體育、生活與活動諸課有 17 國民中小學廢止了行之已久的「五育評量」。 18,大學生應有的素養〉,劉源俊,2008 19 近年「教改」人士取外國經,將competencies譯為「基本能力」,不達意,於是引起許多誤解,竟然還據以發展成一套套的評量。 20 OECD是Organization of Economic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國際經濟合作開發組織,目前有30個國家會員:的縮寫。其教育部長會議於2001年4月3-4日決定發表 „Investing in Competencies for All? 公報。 關々智育與語文、算學、社會、自然、體育、藝術與生活諸課都有關。 說身育 「體育」是physical education:肉體的教育:的翻譯。清末開始,有識之士都注意到「體育」的重要々甚至到了一九二零年蔡元培提出「四育」時,依序是體、智、德、美,以體育為首。這當然有時代的背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是所謂「東亞病夫」。何以中國自古不談體育呢〇難道中國人不重視身體健康嗎〇這需要進一步探討。 西洋哲學一向傾向「心體二元」(mind-body duality),有關心的教育屬智育與德育,有關體的教育自然屬體育,有其傳統因素。中國哲學不管是儒家、道家或佛家,則一向認為「心體合一」,「身」是也。「身」這個字雖來自象形,但很早 21就被用來表示那個肉體、心智與生命的結合々「身體」指身之體,只是身的肉體部分。所以中國人怎麼會講「體育」呢〇豈非太狹隘〈基督教義說「體、心、 22靈三合一」(trinity of body, mind and soul),其原因是在西方體、心、靈原本是割裂的,所以要努力結合起來。中國人根本沒有「心體割裂」的問題,因此「心體合一」這樣的話都是多餘的,自不可能發展出只「訓練身體」的「體育」來。 那麼,難道中國人不重視身體健康嗎〇不然〈雖然儒家只強調「尊德性」與「道問學」,說「修身」,並未多著墨於身體健康方面,道家可是重視的,他們說「養生」々佛家也是重視的,他們說「強身」。中國並不乏「健身」的傳統,怎能說不重視身體健康呢〇 所以我要說,引進西方的「體育」,是對中華文化不夠了解,是在國家積弱、國民多病的時代所特別提倡的事。現今應如何才好呢〇所以我提出「身育」的說法。「身育」的目標是健康的身體:healthy body:、健康的心情:healthy mind/emotion:、健康的精神:sound spirit:,乃至健康的人生:healthy life:々換言之,身育即健康教育。 這一說法,剛好與西方現代的說法相符。現代透過心理學、生理學、精神醫學、體育運動學種種研究,已很清楚知道,人的體與心是彼此密切影響,不能分 21 「身」字的用法,有時講的是「身體」:body:,如身材、強身、健身、淨身、 塑身、平身、身手…等々有時講的是「體與心之合?有生命的人」:a living person:如晉身、獻身、替身、設身處地、殺身成仁…,又如身分、出身、親身、身家、終身、著作等身、安身立命、立身行事、全身而退…等々有時又講的是「性格」:personal character:,如脩身、持身、反身而誠、潔身自愛、其身正不令而行、身教、以身作則…等。 22 一般譯為「身心靈三位一體」,顯然不了解中文裡「身」字的意義。 而論之的。我們看,一九四六年成立的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 23健康組織:章程裡對Health的定義為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就知道了。近年這一定義甚至修正而包括〆the ability to lead a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24productive life.” 國際奧林匹克憲章第二條也說明其哲學是要結合體、意與心。 2526「健康」這一名詞是現代詞彙,「健」關乎「心」,「康」關乎「體」々「健」與「康」合成「健康」一詞就代表「心體相合」,是一極好的新詞。將「身育」與「健康」關聯起來,也是極為恰當的說法。 如何達健康呢〇要點是「行」,也就是「自強不息」。要從「體康」做起々體康而后心定,心定而后神安,神安而后行健。具體的說,健康的體靠運動、營養、睡眠、習慣、調劑々健康的心靠學與思、修養、實踐、休閑々健康的精神靠奮發、寬懷々健康的人際交往靠經驗、反省々健康的人生靠智慧。 進一步說,健康的體有助於發展健康的心,是所謂「體會」。體育的具體要求包括〆敏:agility:、捷:speed:、強:strength:、耐:endurance:、柔:flexibility:、協調:coordination:、平衡:balance:與勻稱:composition:等項。體的敏、捷有助於心的聰、明,體的強健有助於心的奮發,體的能耐有助於心的恆、毅,體的柔軟有助於心的溫柔,體的協調有助於心的調和,體的平衡有助於心的中、正,體的勻稱有助於心的周全。 有健康的心,於是有健康的情?有勇氣,樂觀,存希望,誠實,堅毅,親和,勤勞,樂助。 說德育 27近年許多人不談「德育」,藉口是避免「意識型態」的瓜葛々但其實不談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教育是害人的教育,或至少是誤人的教育。又有許多人認為「道德」一詞,不論是管仲的「四維??禮、義、廉、恥」,或是董仲舒的「五常?? 23 一般譯為「世界衛生組織」,易生誤解。 24 "Olympism is a philosophy of life, exalting and combining in a balanced whole the qualities of body, will and mind. Blending sport with culture and education, Olympism seeks to create a way of life based on the joy found in effort,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good example and respect for universal fundamental ethical principles." --Olympic Charter, Fundamental principles, paragraph 2 25 「健」出自《易傳?繫辭》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6 「康」出自,孔雀東南飛〉〆「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 27 在「教改」的逆流下,我的母校基隆中學:已改制為「國立基隆高中」,是一所謂「綜合高中」:的校歌裡「德智體群,四育齊揚。」這句歌詞遭到竄改〈 仁、義、禮、智、信」,或是孫文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太狹隘,不符現代需要々於是從西方抄得character education,譯為「品格教育」。 但第一,character本是中性名詞,「品格」一詞有分高下的意涵,並不是恰當的翻譯々第二,《中庸》說「尊德性而道問學」??「德性」一詞的涵義比「品 2829格」其實還要廣些。所以我用「德性」,名正而言順,不用「品格」、「倫理」 30或「道德」々我講的「德育」是「現代的德性教育」。 中國人一向重視德性的修養〆從「誠正」到「中和」,從「中和」到「仁愛」, 31再從「仁愛」到「慈悲」。我曾擬了一個「現代德育綱領」包括三部分??「一觀」「二德」與「三道」。所謂「一觀」指人生觀:涵蓋價值觀:,包括奮發、持義、恢弘、泰然、服務。所謂「二德」涵蓋「修己德」與「待人德」〆「修己德」包括誠信、恆毅、戒慎、中庸々「待人德」包括忠恕、寬仁、和而不同、群而不黨。所謂「三道」涵蓋「為學道」、「行事道」與「贊天道」〆「為學道」包括實事、明理、勤敏、審問、慎思々「行事道」包括公正、敬事、果敢、穩健々「贊天道」包括利用、厚生、惜物、保育。 修德性最基本的原則是〆誠、定、中、和。「誠」是根基,「能定」是方法,「中」與「和」各是行己的與處世的目標。「中」與「和」的觀念並非與生俱來 32的,「致中」與「致和」乃是教育的課題。 我在,致中和與現代德育〉文中列表說明「中慮」、「中言」、「中行」??即思考、言語與行為要如何才合乎「中道」。三者都不容易做到々三者都做到,更是很不容易的事??多有人思與言不符,有人的言、行不一,還有人思與行不相配。但教化之事本在標識一些價值標準,然後致力去做。雖然未必都能做到,甚至社會上大多數人做不到,但至少希望風俗厚薄之所繫的那些帶頭的知識分子能做到。如果社會上多數人認識中道,尊重持中的知識分子,社會就會是和諧的。反之,若社會上許多人不以中為念,或知識分子走偏鋒,社會就會是乖戾的,多衝突的。 28 西方品格教育有所謂「六大支柱」(The Six Pillars: Trustworthiness, Respect, Responsibility, Fairness, Caring, Citizenship:,可譯為「誠信」、「莊敬」、「敬事」、「中正」、「慈愛」與「公民素養」六大項。 29 一般將ethic譯為「倫理」,因此流行「醫學倫理」、「工程倫理」、「學術倫理」、「工作倫理」、「全球倫理」這些名詞,其實都不知所云。「倫理」指的是人際間的合理關係,所謂「五倫」即是指五種人際關係,與ethic根本是兩碼子事。Ethic本應譯為「德」,所以medical ethics應譯為「醫德」,engineering ethics應譯為「工程德」,academic ethics應譯為「學術德」,work ethic應譯為「處事德」,global ethic應譯為「普世徳」。 30 道與德原本各有其義,合在一起成複合詞後,反而意義不明。最近甚至還有人借用「道德」講「『一貫道』的道義」。 31 劉源俊,,為現代德育立綱領〉,2007 32 劉源俊,,致中和與現代德育〉,「廿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第五次會議,廣州,2008.11 33以英文來說,「中」是 „the optimal?。「知中」、「知持中」也就是「知止」,就是知「止於至善」。持中不是一昧執中,或「固執」。需要「守經而通權」,因時、因地制宜。持中也不應只是一時,要時時做到,所以《中庸》言〆「君子之 34中庸,君子而時中。」此外,要做到「中」頇「執其兩端,用其中。」「中」的內涵對於每個人也是不同的。每個人的「中」應取決於他的服務對象與內容。 致中是關於「行己」的教育,「致和」是關於個人處世,乃至「治國、平天下」的教化。「致和」當以「致中」為基礎。 「和」是和諧之意,英文作harmony。「和」的前提是有不同的成員,然後彼此相安。「和」與「合」不一樣〆「和」時,各成員仍然保持不同,多元共濟々「合」時,則合為一體,無不相同。用英文來說〆「和」是in harmony:諧:,「合」是in unison:齊:。 《中庸》說「和而不流」,此指人待人寬和,卻不隨流俗。《易?繫辭上傳》所說「旁行而不流。」應作類似解讀。無可否認的,社會上大多數人心愛流行,安於與俗世同流。「不隨流俗」只能要求知識分子,所以說「君子和而不流。」現代意義的君子當指知識分子,小人指一般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〆知識分子因尚義、講理而和衷,道不相同。一般人因謀利、徇情而同流,心不相和。 「和」不是「合」,不是conforming,不是「和稀泥」,不是「和氣生財」意 35味的「和」,不是「鄉愿」,不是不爭吵,不是不批評々而是明辨是非、善惡與美醜,是講理,是不隨波逐流、包容異類與異見的「和而不同」。 以上談的是個人的修為,以下再說「政治」。孔子嚮往的社會是和而不同的社會。 為政者應包容「和而不流」的知識分子,因為他們是創造文化的動力々應營造「和而不同」的氛圍,因為這樣的社會最具發展優質的潛力。現代人常將「民主」掛在口邊,卻多因辭害義而誤解其真諦,或只限於探究其實施的面, 36未及精神面。我認為「民主精神」要有「尊重」、「講理」、「和群」三種要素。 上段特別用「和群」一詞,是筆者所創,來自《論語》上孔子的兩句話?? 33 一般譯為 ‘the mean’或 ‘the middle’都不達意。 34《中庸》所描述舜的為政。 35 孔子常會批評人的;例如他說:「鄉愿,德之賊也。」又,子貢問:「君子亦有惡乎,」孔子答:「君子惡稱人之惡;惡居下而訕上;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子貢於是回應:「惡儌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論語?陽貨》: 36 劉源俊,〈會通中西 重建五種人文精神〉,「廿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第二次會議,香港,2002.12。 「君子和而不同,……」與「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一般人主張「合群」,意指 conforming 或「服從多數」:subordinate to the majority:,並非「民主精神」,還很容易轉變成「無條件地服從領導」々「和群」才符合「民主精神」,因為其中包含「尊重少數」:respect for the minority:的意思。又,結黨無非為謀權營私,知識分子有所不為。然在現代社會,不可能防阻人民參加黨派々所以在制度上,必頇明訂法律,使任何參加組成社群之人都受到適當的約束與制衡,而不會為所欲為。 總而言之〆「致中」與「致和」本有豐富的意涵,在厚實的傳統基礎上又可賦予時代意義,應作為「現代德育」的要項。若據以實行,不只個人受益,也有助於締造和諧社會,為大多數人謀幸福。 說智育 如果說,德育的目標是中與和,主要方法是能定,智育的目標就是智與慧,方法是終身學習。 371973年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總編輯艾德勒在《學習入門》:A Guidebook to Learning:一書中說明學習的四個層次是〆聞見:information: ? 知識:knowledge: ? 學問:understanding: ? 智慧:wisdom:。聞見經過組織才 38是知識,知識經過消化才是學問,學問經悟覺才有智慧。知識靠累積整理,學問靠探索發明。知以識為尚,識以知為基々學因問而弘,問因學而精。 各人性向不同,最適合的學習途徑亦有異〆有人適合「讀中學」,有人適合「思中學」,有人適合「做中學」,有人適合「玩中學」,有人喜歡「遊中學」,有人喜歡「見聞中學」。應該「因材施教」。但無論如何,「讀中學」仍是對於大部分人最基本而有效的途徑。 語文第一。寫實、敘事、抒情、抽象、載道、會友都靠語文。化學家拉瓦西論科學三要素為facts:事:, ideas:思:, words:言:,實事與思想都要用語文來描述。 如何讀書〇胡適的說法是〆「…第一要精,第二要博。」「為學要如金字塔, 39要能廣大要能高。」小學畢業時,一位老師在紀念冊上題了這句話給我,於是 37 Mortimer J. Adler 38 學問一詞的出處。《中庸》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論語》〆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司馬溫公集》〆「學非問辯,無由發明。」 39,讀書〉,胡適 自少年時期,「為學要如金字塔〇」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心頭。後來逐漸想通〆原來,搭大金字塔的方法只適用於大學問家々一般人效法之,常流於粗疏,後繼無力々根基大而終不成。洋人做研究有「倒立金字塔」的模式,即從一點起始,觸類旁通,漸進漸廣。此適用於鑽研求速成的研究者。 我則悟出「成長金字塔」的模式??先搭一小金字塔,然後自小擴大々隨時皆成金字塔。這適用於一般人。我認為大學問家談教育,往往「以己度人」,陳義過高,並不適用一般人々換言之,他們並不是教育家。我認為「讀書不在多,有悟則靈々聞見不在廣,有心則弘。」 「閱」與「讀」不可混為一談。「閱書」只是「覽書」:desultory reading, browsing:,指無特定計畫地瀏覽或看書,與「讀書」不同。所以把「閱」與「讀」連成「閱讀」一詞,實不知所云,所謂「大量閱讀」則更不知所云〈書店裡百分之九十的書是不值得一讀的。 孟子不是說々「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〇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 40不學則殆。」英人培根說〆“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are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are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我說〆「讀書頇讀好書。有的書不能閱也不能讀,有的書只合閱不合讀,有的書不止閱必頇讀。」 41艾德勒又論讀書四層級〆第一級是粗讀:elementary reading:?只求看懂字句々第二級是察讀:inspectional reading:?有系統的檢視々第三級是精讀:analytical reading:?在分析過程中提出問題與作者對話々第四級是通讀:syntopical reading:?觸類旁通並歸納出自己的結論。 出版商當然希望大家「大量閱讀」,最好是良莠無分。但當教育當局鼓勵「閱、讀」時,就該同時告訴大家哪些書要閱,哪些書該讀,怎麼讀〇還應該分階段規劃〆國小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國民中學、高級中學、大學各階段不同々哪些書又是終身學習值得讀的書〇 42至於進學的方法,培根有螞蟻、蜘蛛與蜜蜂三種譬喻。簡而言之〆螞蟻法是經驗主義々蜘蛛法是教條主義,培根所贊許的蜜蜂法則是介於其間的歸納法。我的體認是〆螞蟻法「學而不思」々蜘蛛法「思而不學」々蜜蜂法則「學思相長」。 大師們對進學之事還有一些佳喻,頗值玩味。韓愈說〆「沉浸醲郁,含英咀 40 Francis Bacon 41 見How to Read a Book 42 Francis Bacon, Novum Organum Book I, Aphorism 95 4344華。」朱熹說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牛頓說「海邊拾貝, 4546學海茫茫。」海森堡說「濃雲乍散山峰見。」潘卡瑞說「為學如建築,非堆 4748砌。」愛因斯坦說「學說新立如登山,見更廣。」 因為我講的智育兼含美育,所以需在此一說科學與藝術的關係。簡言之〆科 學產生技術,技術促進藝術々科學啟發了藝術,藝術也啟發了科學。科學求是、 求美、求善々藝術致宜、致美、致善。科學與藝術都注重創作與設計、索隱心、 美感、直觀、隱喻。 科學與藝術相同之處〆都是心智的發明々都靠直觀與感知々都需要熱情與真 誠々都要實驗々都重視人心之同然々都注重優雅々都與社會脈絡密切相關々都有 演進與革命的過程,日新又新々都有易簡與複雜的面向。但科學與藝術到底不同〆 科學的素材是觀念,藝術的素材是音、形、色、文字之類々科學注重明理,藝術 多用情感々科學著重共識,藝術著重多元々科學追求普適,藝術追求特殊々科學 是公共財,藝術則常成私產。 科學與藝術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成分。科學精神與藝術精神都是重要的人文 49精神。 一些體會 以下略說一些多年來從事教育的體會。 一般喜歡用「樹木」來譬喻教育事業。我進一步描述〆學子的上進心如樹的 43,進學解〉 44,觀書有感〉詩句 45 Issac Newton :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and diverting myself in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ordinary, 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 46 “During the climb, the mist had begun to close in upon us, and after a time, we found ourselves in a confused jumble of rocks and undergrowth, with no signs of track. We decided to keep climbing…… All at once the mist became so dense that we lost sight of one another completely,…… Then, suddenly, we could see the edge of a steep rock face, straight ahead of us, bathed in bright sunlight.” – W. Heisenberg: Physics and Beyond (1971) 47 “Science is built up with facts. But a collection of facts is no more a science than a heap of stones is a house.”-- Jules Henri Poincaré :Science and Hypothesis (1902) 48“…creating a new theory is not like destroying an old barn and erecting a skyscraper in its place. It is rather like climbing a mountain, gaining new and wider views, discovering unexpected connections between our starting point and its rich environment. But the point from which we started out still exists and can be seen, although it appears smaller and forms a tiny part of our broad view…”--A. Einstein and L. Infeld: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49 見前引劉源俊,〈會通中西 重建五種人文精神〉〈會通中西 重建五種人文精神〉,「廿一 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第二次會議,香港,2002.12。 生命,社會如空氣,學校如土壤,教者如陽光,教材如水。「本立而道生。」所 50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務本而後能創新。人並不需要都長成大樹々大樹、小樹皆是樹,重要是要能臨風屹立,枝葉青蔥。 教育是學、思、驗、行相成的學問。教、學、研三相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莫如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說「全人教育」不如說「教育成人」。用「通識教育」一詞不如說「素養教育」。教育是「提升」,因此不可「生活化」,應是「能近取譬」。教育需注重務本:Back to the basics:,與時俱進:Up with the times:,胸懷世間:Aware of the world:。 51在大學教育方面〆大學提供一個開明的:liberal:環境,讓各種人才:專才與通才:都得到適性的培養。大學應兼重專攻與通識々專攻勤學立志業,博雅 52素養達開明。因為教師多精於專攻,我們不能期望在大學的素養教育課程裡把所謂的「通識」教給學生,而是開授一些基礎必修科目與優良的廣博科目,讓學生在選修後,自己「觸類旁通」。 在辦教育方面〆「善教者,喻也。」先有通識,才有好教師。教育頇由教育家主辦。教育不是教育行政,不是教育研究,不是教育哲學々教育不是「追求卓 53越」。行政干預是教育之害。教育改革不是教育,乃屬政治々欲速則不達。 50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51 開明一詞見於《史記?武帝紀》與《法言?問道》。今人梁啟超也有謂〆啟民之智,開民之明。據《中文大辭典》,「開明」〆開解而達也。港、臺一般將liberal education譯為「博雅教育」(中國大陸則譯為「自由教育:。但據陸谷孫《英漢大辭典》,英文形容詞liberal是心胸寬闊、開明,英文動詞to enlighten是啟迪、啟發、教導、開明。我以為將liberal education譯為「開明教育」,正合原詞義。 52 劉源俊,,論人文的素養教育〉,《通識在線》第10期 ,2007 53 教育是眾人之事,而「追求卓越」則只是少數人的遊戲。況且,遊戲規則往往拙劣々「拙劣」的過程不可能產生「卓越」的成效。
/
本文档为【我的教育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