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聚美优品网上商城

2017-09-02 3页 doc 13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聚美优品网上商城 MANAGEMENTREVIEW Vol.19 No.12(2007) 西方企业绿色管理研究述评及启示 胡美琴1,2 李元旭1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由于利益相关者压力、解决环境问题的资源可利用程度、组织管理范式中的生态价 值观等因素,企业会采取从反应型到主动型的环境响应行为。西方绿色管理研究指出,主 动型绿色管理活动不仅有助于降低其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管理作为企业 总体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还可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
聚美优品网上商城
MANAGEMENTREVIEW Vol.19 No.12(2007) 西方企业绿色管理研究述评及启示 胡美琴1,2 李元旭1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由于利益相关者压力、解决环境问题的资源可利用程度、组织管理范式中的生态价 值观等因素,企业会采取从反应型到主动型的环境响应行为。西方绿色管理研究指出,主 动型绿色管理活动不仅有助于降低其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管理作为企业 总体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还可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回顾了西方已有绿色管理 研究成果,分析企业绿色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环境监管有效性和提高企业绿 色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管理;主动型环境战略 收稿日期:2007-08-17 作者简介:胡美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李元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 环境问题是与工业化过程相伴而生的,绿色 管理理论随着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运动兴起而逐 渐形成并发展起来。我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因环 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 GDP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的趋势,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环境负 荷。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绿色管理 战略有助于缓解工业化对环境的压力。目前国内 对环境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从环境科学的视角,虽 然企业在环境问题上需要环境技术创新,然而面 临更多的是管理挑战,因此,亟待对企业绿色战 略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回顾了国外绿色管理战略 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的绿色管理战略 研究的方向。 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兴起及西方 企业环境管理思想演变 绿色管理问题源于 20世纪 60年代西方国家 兴起的环境和社会运动,罗马俱乐部在 1972年发 表的题为 “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唤起了人类对 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国际社会对 “经济 的不断增长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环境 退化和社会解体”展开了广泛讨论。到20世纪70 年代后期,人们基本上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即 经济发展可以不断地持续下去,但必须考虑发展 对自然资源的最终依赖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 展委员会发表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系 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 该报告第一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理 论界对生态环境的讨论逐渐发展到对环境、社会 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西方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及其响应, 从对环境法规的抵制到逐渐转向遵守甚至采取高 于现有环境和标准,其环境管理思想演变经 历了三个阶段 (Starik&Marcus,2000): 1、 “绿色组织”问题兴起 企业战略管理 41 管理评论 Vol.19 No.12(2007) 20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出现的环境保护和 社会运动中,公众逐渐认识到企业对生态环境的 危害和影响。虽然一些学者提出重新界定企业角 色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利,他们主张回到严格 的成本-收益框架中,只投资于能够在经济周期中 得到回报的环境管理活动 (Walley&Whitehead, 1994);但仍有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创新性地界定企业在经营时的社会角色进而 引发了对企业生态责任的研究。学者们认为企业 需要从主要依靠技术手段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 间问题的技术中心范式向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可 持续中心范式转变 (Gladwinetal.,1995;Hart, 1997),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都未述及如何建立影 响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型框架。在实务上, 这一时期大多数企业采取不遵守环境管制的对抗 性策略,仅有少数企业开始采取主动型环境行为, 如 3M 公 司 采 取 了 3Ps环 境 计 划 (pollution preventionpaysprogram,3Ps),Dow化学公司的废 弃物减量 (WasteReductionAlwaysPays, WRAP),这些项目为企业节约了数亿美元。 2、反应型环境管理模式 20世纪 80年代,为应对迅速变化、日趋严厉 的政府环境管制,企业改变以往忽视甚至抵制环 境法规的态度,开始采取各种反应型的环境管理 模式:发布书面环境政策、报告,承诺遵守环境 法规,设立专门环境管理人员和处理环境事务的 部门,与环境利益集团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等;同 时,环境因素也开始在资本投资决策中发挥更加 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北美和西欧公司虽然不得不 遵守环境规则,但仍然只是将环境管理视为增加 成本的行为;到 8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公司认识 到废弃物减量能节约资金。80年代后期西方工业 化国家的一些企业在取得环境绩效的同时,通过 污染预防使生态效率得以提高,此外差异化绿色 产品的开发也使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少数在环 境管理上的领先企业甚至开始在全面质量管理框 架下实施主动型环境战略,并在生态问题上与供 应商和客户建立了新型关系。环境管理研究对象 集中于石油化工等污染密集型行业,以及汽车、 钢铁、造纸和水泥等基础制造业。环境哲学、社 会科学、环境技术和经济学的成果被拓展至管理 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并初步形成理论研究框架。 3、主动型环境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环境监管措施和标准更深入 而具体并从国内延伸至全球范围,企业经营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受到国内外更加错综复杂的利益相 关者压力。许多企业采取措施减少资源浪费和污 染,积极寻求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主动型 环境管理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为环境设 计、环境会计、清洁技术等。90年代初期,许多 美国公司采取了废弃物减量计划,并自愿实施内 部环境审计。90年代中期以后,环境管理的研究 开始从国家间环境管制差异对直接投资的影响等 宏观层面转向更微观的企业层面环境行为分析。 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敏感性企 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 (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 的环境战略和非制造性企业的环境管理均成为环 境管理研究的新领域。社会学、组织行为学、 跨国公司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进一步丰富了环境 管理理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企 业绿色战略的选择和影响因素、如何利用绿色战 略提高企业竞争力等问题。 总体而言,西方企业环境管理在管理模式、 对环境问题的观念、环境管理的范围、解决 及参与的组织等方面的演变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 征 (如表1)。 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含义及其分类 ISO14001(2004版)中的 “环境”是指组织 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 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环境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systems,EMS)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 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包括组织结构、 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在内 的环境因素。学术界对绿色管理和绿色管理战略 概念虽然存在不同的界定,但内涵基本趋于一致: 表1 西方企业环境管理思想演变 维度 过去 现在 环境管理模式 反应型,遵守环 境法规 主动型,价值寻求 对环境问题的观念 环境管理活动增 加企业负担 环境管理是竞争优 势来源 环境管理活动的范围 产品生产和销售 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解决方案 末端治理 减量和循环利用 参与环境管理的组织 单个企业 整个供应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文献整理 企业战略管理 42 MANAGEMENTREVIEW Vol.19 No.12(2007) 绿色管理或环境管理是企业把环境保护的观念融 入企业经营活动,以及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控 制污染和节约能源的程度,以期实现经济、社会 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管理战略 是指企业处理经营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时的 行为模式。对环境管理行为的长期计划以及与企 业其他决策行为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对生态环 境问题的定位,也构成企业的绿色管理战略,即 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战略性导向以及如何利用 生态问题作为战略性工具。具体而言绿色管理战 略涉及企业遵守环境规则的行为以及为减少生产 经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自愿性行为。最初对企业 绿色管理战略的分类都应用了较早由 Carroll (1979)和 Wartik和 Cochrane(1985)设计的企业 社会责任模型,这两个模型中确定了企业解决社 会责任问题的四种通常模式:反应型、防御型、 适应型和主动型;反映了在战略形成和实施上, 企业对社会问题关注程度逐步增强,此后许多学 者从不同维度对企业绿色管理战略进行了分类。 在 Aragon(1998)的研究中纠正性手段 (corrective measures)即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方法,而预防性方 法是采用现代污染预防技术,例如将全面质量管 理方法运用于自愿性污染治理。Winn和 Roome (1993)按照企业对环境挑战的反应,划分了跟随 者、服从环境法规者和优秀者三种环境保护战略, 反映了企业对生态问题的积极性程度。Ilinitch等 (1998)将企业环境行为区分为过程和结果两种手 段,前者是指企业环境管理组织体系以及与利益 相关者关系,是形成企业对环境问题的管理解释 的组织情境,影响环境管理的形成;后者是企业 服从管制的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度。在环 境管理文献中采用更多的是 Sharma(2000)、Hart (1995)以及 Christmann和 Taylor(2002)等人的分 类方法 (见表2)。 1、服从型和自愿型 Sharma(2000)按企业对环境规则遵守程度 对环境战略进行了一般分类:服从型环境战略和 自愿型环境战略。前者是指遵守环境管制规范并 实施标准化的环境行为,后者是尽量减少经营活 动对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遵守规范。自愿型战 表2 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类型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文献整理 分类维度 绿色管理战略 战略含义 对环境规则遵守程度 服从型 仅仅遵守最低环境管制规范并实施标准化的环境行为 自愿型 除服从规范之外进一步采取自愿性行为尽量减少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环境问题的创 造性解决方法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参与政府发起的自愿性环境项目提高环境绩效等 可持续发展的不同 阶段 末端治理 实质是一种污染控制措施,也即在废弃物产生之后再予以清除。该战略需要耗费成本购入非生 产性的污染控制设备,将废弃物掩埋或储存 污染预防 使用持续改进的方法实现明确界定的环境目标,而不是依靠高成本的"末端治理"资本投资。 通过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原材料替代、循环利用或流程创新,在废弃物产生之前彻底清除或使之 最小化 产品监控 不仅使生产过程的污染最小,所有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环境影响也降至最低。需要供应商、 营销部门和客户间的紧密合作 可持续发展 采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减少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在发展中国家经营的企业;需要 在组织中形成有关环境保护的共同愿景 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 企业现有资源、能力 水平 主动型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具有较高预期,环境问题对于企业非常关键,企业具备解决环境 问题的资源和能力。积极参与自愿性环境计划以在环境管理方面获得行业领先者地位 适应型 企业在处理环境问题上有丰富经验和能力,即使环境问题只能为企业提供较少竞争优势,企业 也可以较低成本解决,但尚未成为行业领先者的压力 防御型 环境问题对企业的重要性较高,但企业缺乏解决环境问题的资源和能力。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 缺乏严格环境绩效标准的自愿性环境计划回应利益相关者压力 能力构建型 环境问题对企业的重要性较高,但企业缺乏解决环境问题的资源和能力。企业选择积极开发解 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抗利益相关者压力。短期内解决环境问题的成本较高但从长期看能 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反应型 环境问题对企业并不关键,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很弱,最低限度地服从管制要求。 对竞争优势没有积极作用而只是为避免负面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 43 管理评论 Vol.19 No.12(2007) 略包括对环境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法以及与利益 相关者的合作,参与政府发起的自愿环境项目, 或直接与客户合作提高环境绩效等。 2、末端治理、污染预防、产品监控和可持续 发展 企业战略只有在得到特定能力支持时才能产 生竞争优势,Hart(1995)由此构建了基于企业与 生态环境关 系的自然资 源基础观 (natural- resource-basedview),区分了四种绿色管理战略: 末端治理、污染预防、产品监控和可持续发展, 并指出由于路径依赖和嵌入性,不同战略阶段是 相互联系的;环境战略各阶段之间的转换需要企 业特定资源的支持,只有经过资源的积累和演化 才能使绿色管理战略从较低层次发展到更高阶段。 3、主动型、适应型、防御型、能力构建型和 反应型 Christmann和 Taylor(2002)根据绿色管理重 要性和企业现有资源和能力水平,区分了五种绿 色管理战略:主动型、适应型、防御型、能力构 建型和反应型。这一分类方法的贡献在于,强调 自愿性环境保护组织对绿色管理的影响,对企业 如何通过绿色管理构建竞争能力提供了理论框架。 实质上不同绿色管理战略之间并不存在严格 的界限,已有研究在绿色管理行为的评价方法上 也存在差异。Henriques和 Sadorsky(1996)界定的 “生态响应型企业”是指在处理生态问题上具有正 式计划的企业,他们认为生态管理计划的形成是 绿色管理的重要必备条件,因为生态管理计划是 在向外界传递企业已经采取某些环境行为的 “信 号”。而 Bansal和 Roth(2000)的模型中生态响应 不是指企业 “应该做什么”,而是指为减轻企业经 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实际采取了何种行为。 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影响因素研究 企业面临的利益相关者压力、解决环境问题 时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对环境问题的管理解释以 及组织和个体的生态价值观等企业特定因素促使 企业采取不同的绿色管理战略;而在供应链中的 位置、全球化、所处行业等也影响环境管理行为。 经济学、制度理论、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社 会学和跨国公司理论被广泛应用来解释企业绿色 管理战略选择,研究方法包括绿色管理战略理论 模型、案例和实证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大型企 业和跨国公司,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环境敏 感性行业的环境保护行为成为关注的焦点。 1、利益相关者压力 Hoffman(2001)指出最有可能影响企业层面 环境行为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监管机构, 消费者,供应商,员工,股东,金融机构,当地 社区和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竞争者,媒体。 企业为解决环境问题需采取环境战略以符合利益 相关者预期-提高环境绩效获取环境合法性从而提 高财务绩效。因为并非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 战略影响都同样重要,组织会使用不同战略应对 利益相关者,辨识关键利益相关者就成为企业环 境战略形成的重要步骤。 根据制度理论,管理决策受到强制、模仿和 规范同型性三种制度机制的强烈影响。首次利用 制度理论来解释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是 Jennings 和Zandberger(1995),他们的研究指出,强制力是 环境管理行为的主要推动力,在相同场域中的企 业由于受到相似制度力量的影响,同一行业的企 业往往实施相似的行为。Henriques和 Sadorsky (1999)认为组织和社区的压力会促使企业采取主 动型环境战略,而反应型战略与监管机构和媒体 压力有关。Buysee和 Verbeke(2003)的研究也发 现,主动型战略更多是源于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压 力 (如员工、股东)而不是外部客户、供应商的 压力,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因为该研究中的样本公 司为中间产品生产商,它们很少与最终客户接触。 Child和 Tsai(2005)分析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中 的环境行为时,对传统制度理论解释企业环境管 理行为提出质疑:在跨国公司和制度机构相互关 系中,虽然制度机构享有不对称的权力,但二者 并不是单向的对立关系,而是双向合作关系;制 度更具开放性、更易于接受企业战略行为。跨国 公司可以通过 “讨价还价力量”和 “战略选择” 为东道国提供技术资源支持以影响规则的制定, 双方在绿色管理上的合作仍然是双赢策略。 2、资源、能力等企业特定因素 尽管存在制度同型性压力,为什么在同一产 业内同一场域中的企业会采取不同战略?也就是 说,制度力量是如何导致了产业内的 “异质性” 而不是 “同质性”绿色管理行为?为什么有些企 业采取高于管制标准的环境管理行为而另一些企 业则仅仅服从管制?在制度理论之外,竞争能力 企业战略管理 44 MANAGEMENTREVIEW Vol.19 No.12(2007) 理论和组织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企业实施环境 管理的能力和可利用资源的冗余程度等企业特定 因素对环境管理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Porter和 vanderLinde(1995)首先提出企业 可以在绿色管理战略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论点。从 动态的观点看,企业的绿色行为是受经济利益驱 动的,创新绿色管理可以提高生态效率并抵消因 改善绿色管理产生的成本。Klassen和 McLaughlin (1996)发现企业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支持了可以通过成本收益之外的因素获得竞争优 势的观点,但他们的研究并未分析企业是如何实 现这一目的的。Hart(1995)从资源基础观出发在 理论上探讨了上述研究中没有打开的 “黑箱子”: 企业战略只有在得到特定能力支持时才能产生竞 争优势。绿色管理通常难以与企业其他经营活动 相分离,例如,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的生产过 程不应产生时间、精力或原材料的浪费;污染预 防与全面质量管理之间的相似性意味着:如果企 业不具备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流程,污染预防的 实施就会存在障碍。污染正是某种形式的浪费, 需要在追求质量的过程中予以消除,从而形成全 面质量环境管理 (TQEM)。 Sharma(2000)指出管理人员对环境管理战略 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可支配资源的影响,这 些资源包括:技术、管理技能、预防污染的综合 环境能力、持续创新、利益相关者关系等;大型 企业由于具备相关资源和能力,更有可能采取主 动型环境行为,企业规模与主动型环境战略正相 关。尽管环境行为的决策必须在经济上是合乎理 性的,但是只有当企业有能力承受高水平的环境 行为时它才能作出这样的选择。Buysee和 Verbeke (2003)也发现企业如果要转向更高水平的主动型 环境行为,需要与之匹配的资源。Christmann (2000)进一步研究并指出企业获得环境管理所产 生的成本优势其前提条件是存在互补性资产,生 产流程创新和实施能力正是绿色管理 “最佳实践” 中取得成本优势的互补性资产。在 Delmas和 Toffel(2004)的理论模型中,企业对制度压力的 感知不仅是利益相关者行动的函数,同时还受到 企业特定因素的影响,包括已有环境绩效,企业 竞争地位,组织结构等,企业为回应所面临的制 度压力会采取不同的环境管理战略。 Hoffman(2001)认为组织行为不仅仅受制于 场域压力,还应考虑组织的动态性。在国际化和 多元化经营时,管理人员需要对相互冲突的制度 压力进行优先取舍。管理人员会依据组织已有的 历史和文化将环境管制压力过滤并予以解释, Hoffman为在制度理论框架下研究企业的环境行为 开辟了新视野。Aragon和 Sharma(2003)整合了 权变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自然资源基础观,分 析企业总体经营环境如何影响动态、主动型环境 战略问题。只有与其他战略性管理和生产流程开 发相结合时,以投资于污染预防技术而不是污染 控制为特征的主动型环境战略才能同时带来环境 和竞争能力的改善。根据权变理论,总体经营环 境中的特定因素,如竞争对手的环境战略、防污 技术的重大突破、环境保护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利益相关者生态环境观的多元化都会对企业环境 战略产生影响。企业应根据其对环境战略重要性 的考虑和现有资源和能力开发最有利于获得竞争 优势的环境战略。 3、对环境问题的管理解释、组织和个体的生 态价值观 环境管理行为不仅受组织价值观影响,还与 组织中个体成员对环境活动的参与、价值观和信 仰等紧密相关。DelBrio等 (2001)认为高层管理 者对环境问题的支持和承诺对于主动型环境战略 具有重要作用,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关键问题并不 是高层管理者对环境行为的支持,而是管理者的 信仰、期望和理念可以促使公司实施环境行为。 如 Sharma和 Verdenburg (1998)以 及 Sharma (2000)指出企业环境活动和战略选择取决于管理 人员将环境问题理解为机会还是威胁,他们假设 面对同样的压力时,管理人员对同一环境问题的 感知不同,导致不同的环境行为。因此,利益相 关者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影响不仅在于压力的特 征和强度,还取决于它以何种方式被理解。具有 环境意识的管理人员更易于接受外界对环境行为 的要求,在环境问题上听取意见。Bansal(2003) 发现个体成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组织价值 观是企业对环境问题响应的必要条件,会影响企 业对环境问题响应的范围、规模和速度;可以通 过教育、培训或招聘具有环境意识的员工来改善 环境响应能力。 “领头羊” (champions)对环境 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 “领头羊”式人物 对环境问题进行辨识和推广,组织在环境管理上 企业战略管理 45 管理评论 Vol.19 No.12(2007) 的创新活动通常只能停留在最初的构思阶段 (Andersson&Bateman,2000)。 4、在供应链中的位置 由于环境行为具有不易于被观察的内在性特 征,供应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环境行为存在 差异。中间产品生产商不直接与最终客户接触, 因而面临较少来自客户的绿色管理压力。这也意 味着中间产品生产商和原材料的供应商能够掩饰 许多客户不能辨识的、隐藏在商标之后的经营行 为,即客户的压力对供应链上游企业不能产生直 接影响,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对最终产品的要求, 而处于下游的产品制造商以及销售商需要面对 “绿色消费”的压力。Arora和Cason(1995)发现 因为最终客户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绿色消费促 使企业向主动型环境管理转变,尤其是与最终客 户密切接触的企业。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了解和意 识到对产品的消费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因此他们 可能会要求企业提高生产的环境绩效,并愿意为 环境友好型产品支付额外价格。如果企业环境声 誉不佳时,消费者会通过抵制产品而对企业产生 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形下, “绿色营销”成为提 供差异化绿色产品或服务的有效手段,如使用绿 色产品标签、广告宣传产品的绿色效应等;而 “绿色采购”能够过滤掉一部分环境违规行为:绿 色供应链下游企业往往通过在原材料采购时,对 供应商进行环保资格认证,将绿色标准延伸至供 应链上游以减少自身的环境风险。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环境战略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对生 态环境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环 境行为成为环境管理研究的热点。国际管理和跨 国公司理论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全球绿色战略 及其在东道国的环境政策。虽然早期的研究认为 跨国公司会利用各国在环境管制上的差异,将不 清洁生产转移至发展中东道国,使之成为 “污染 天堂”,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实证支持。相反,跨 国公司环境管理实践表明,面临日益复杂和严厉 的利益相关者压力,跨国公司逐渐在全球范围实 施统一的环境政策,越来越多地对其环境行为进 行 自 我 约 束 (Dowell,Hart,&Yeung,2000; Christmann&Taylor,2002)。 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研究的从最初对东道国环 境影响的讨论,逐渐发展为分析跨国公司如何在 现有全球战略框架下,采取既有助于减少环境影 响又能产生竞争优势的绿色战略,以实现包括环 境、经济和社会绩效在内的 “三重底线”目标。 Rugman和 Verbeke(1998)在企业特定优势和国 家特定优势架构下 (FSA-CSAconfiguration)分析 了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环境中的绿色能力问题,跨 国公司面对政府环境监管压力会采取四种不同的 对策:将生产向海外转移、使东道国成为污染天 堂、进行环境创新、采取战略性环境政策。他们 的主要贡献是对Porter的 “环境规制能够诱发企业 环境创新”的假设提出质疑:环境规制与企业创 新的 “双赢”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政策制定者需 要考虑到本土企业在绿色壁垒中获得的贸易保护 以及环境规制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匹配。 在分析跨国公司环境战略全球化和当地响应 的影响机制时,Christmann(2004)区分了跨国公 司全球标准化环境政策的三个维度:在全球范围 设定环境绩效最低标准、对全球环境运营政策标 准化和全球环境沟通内容标准化。不同的利益相 关者对跨国公司全球环境政策标准化的不同维度 产生不同的压力:政府迫使跨国公司在内部采取 高水平的全球环境绩效标准;行业协会影响跨国 公司全球环境运营政策标准化;来自客户的压力 要求环境沟通标准化。此外,跨国公司其他职能 战略的全球化和子公司对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 依赖程度也影响到全球环境政策。从跨国公司理 论的视角,Sharfman等 (2004)认为跨国公司的环 境行为是对全球压力而不是对某一特定国家当地 管制的响应。采取全球战略不是高水平环境绩效 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这与 Christmann和 Taylor(2001)的观点一致,即全球化增加了制度 和社会压力,促使企业即使在面对宽松环境管制 和实施力度时也会超出当地要求。 结束语 企业绿色管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 (CSR)研究 的重要领域,融合了环境经济学、制度社会学、 组织行为学、跨国公司理论、资源基础观等相关 理论,不仅在绿色管理的动机、绿色管理与竞争 优势的取得、绿色管理战略选择等研究领域获得 了丰富成果,也拓展和补充了传统管理理论、制 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内容,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企业战略管理 46 MANAGEMENTREVIEW Vol.19 No.12(2007) 也为未来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 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 重要的战略地位,提高企业层面的环境管理水平 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基本保障。我国企业 绿色管理研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西方企业绿色 管理研究为我国绿色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些 借鉴和启示: 1、建立于西方企业环境监管模式上的绿色战 略和环境绩效理论模型适用性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缺乏完善的环境监管规 则或有效的实施机制,而且受到资金、技术、人 力资源以及较弱的环境意识的限制,发展中国家 企业与工业化国家企业在绿色战略选择和影响因 素上必然存在差异。此外,由于缺乏环境信息披 露和沟通制度,只有部分企业需要对特定监管部 门报送环境管理信息;西方国家污染物排放公开 数据库 (如美国环保总署的有毒物质排放目录 TRI)这类信息在发展中国家不易获得。虽然大多 数大型跨国公司都编制并发布专门的年度企业环 境和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一做法在发展中国家中 并不普遍。在缺乏统一环境绩效测度方法的前提 下,目前仍然主要根据被访谈对象自我评价的主 观性方法,辨识企业对环境的态度和环境绩效。 而 “生态责任”问题的高度价值取向性,使得这 一方法不可避免会导致研究结论受到响应偏差的 影响。 2、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研究中对发展中国家子 公司的忽视 企业社会和环境责任问题最初源于西方发达 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因此现有绿色管理主要是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企业 的绿色管理行为。虽然随着全球化和对外直接投 资,发展中国家生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跨国公 司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环境行为成为新的研究 领域,但研究视角仍然是基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 环境战略,发展中国家子公司和本土企业在绿色 管理中的战略主动性较少涉及。这与当前跨国公 司全球战略演变中,对子公司重新定位的战略并 不一致。绿色管理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 方面,对参与全球价值链所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构 建都意义重大。 3、非环境敏感性行业、非制造企业和中小企 业绿色管理研究 化工、造纸、石油天然气等环境敏感性企业 对生态环境存在的巨大影响,使得其面临较大环 境风险。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些企业的绿色管理 技术和管理体系都受到极大关注并提高了其环境 管理水平。然而随着环境管理的范围扩大至整个 产品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上述行业之外的其他制 造企业 (如电子产业),以及非制造业企业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日益扩大,对这些行业环境管理的研 究也应成为环境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绿色管理 体系和绿色管理战略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大企业研 究假设基础之上,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在规模 和组织结构上的固有差异,使其在环境管理方法 上区别于大企业。虽然中小企业被认为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远远小于大企业,有时甚至被认为对环 境的影响可以忽视的;但从总体来看,考虑到中 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 其对环境的总体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发展中国家 的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环境管理问题尤其应 成为值得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Starik,M.andA.A.Marcus.Introductiontothespecialresearchforumonthemanagementoforganizationsinthenaturalenvironment: Afieldemergingfrommultiplepaths,withmanychallengesahead.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4):539-546 [2]Walley,N.andB.Whitehead.It'snoteasybeinggreen.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72(3):46-52 [3]Gladwin,T.N,J.J.KennellyandT.Krause.Shiftingparadigm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theoryand research.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20:874-907 [4]Hart,S.L.Beyondgreening:Strategiesforasustainableworld.HarvardBusinessReview,1997,75(1):66-76 [5]Aragon-Correa.Strategicproactivityandfirmapproachtothenaturalenvironment.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8,41 (5):556-567 [6]Ilinitch,A.Y.,N.S.SoderstromandE.T.Thomas.Measuringcorporat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 Policy,1998,17(4):383-408 企业战略管理 47 管理评论 Vol.19 No.12(2007) [7]Winn,S.F.andN.J.Roome.R&Dmanagementresponsetotheenvironment:currenttheoryandimplicationstopracticeandresearch. R&DManagementReview,1993,23(2):147-160 [8]Sharma,S.Managerialinterpretationsandorganizationalcontextaspredictorsofcorporatechoiceofenvironmentalstrategy.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4):681-697 [9]Hart,S.L.Anatural-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20(4):986-1014 [10] Christmann,P.andG.Taylor.Globalizationandtheenvironment:Strategiesforinternationalvoluntaryenvironmentalinitiatives. AcademyofManagementExecutive,2002,16(3):121-135 [11]Henriques,I.andP.Sadorsky.Thedeterminantsofanenvironmentallyresponsivefirm:Anempiricalapproach.Journalof 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6,30(3):381-395 [12] Bansal,P.andK.Roth.Whycompaniesgogreen:amodelofecologicalresponsivenes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 (4):717-736 [13] Hoffman,A.J.Linkingorganizationalandfield-levelanalyses-thediffusionofcorporateenvironmentalpractice.Organizationand Environment,2001,14(2):133-156 [14] Jennings,P.D.andP.A.Zandbergen.Ecologicallysustainableorganizations:Aninstitutionalapproach.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1995,20(4):1015-1052 [15] Buysse,K.andA.Verbeke.Proactiveenvironmentalstrategies:Astakeholdermanagementperspective.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3,24(5):453-470 [16] Child,J.andT.Tsai.Thedynamicbetweenfirms' environmentalstrategiesandinstitutionalconstraintsinemergingeconomies: evidencefromChinaandTaiwan.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5,42(1):95-125 [17] Porter,M.E.,vanderLinde,C,GreenandCompetitive:Endingthestalemate.HarvardBusinessReview,1995,73(5):120-134 [18]Klassen,R.D.,C.PMcLaughlin.Theimpact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onfirmperformance.ManagementScience,1996,48(2): 1199-1215 [19] Christmann,P.Effectsof"bestpractices" 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oncostadvantage:Theroleofcomplementaryassets.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4):663-680 [20]Delmas,M.A.andM.W.Toffel.Stakeholdersandenvironmentalmanagementpractices:aninstitutionalframework.BusinessStrategy andtheEnvironment,2004,13:209-222 [21]Aragon-Correa.andS.Sharma.Acontingentresource-basedviewofproactivecorporateenvironmentalstrategy.Academyof ManagementReview,2003,28(1):71-88 [22] Del,BrioJ.A.etal.EnvironmentalmanagersanddepartmentsasdrivingforcesofTQEMinSpanishindustrialcompanies.The InternationalJournalofQuality&ReliabilityManagement,2001,18(4/5):495-511 [23]Sharma,S.andH.Verdenburg.Proactivecorporateenvironmentalstrategyandthedevelopmentofcompetitivelyvaluable 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8,19(8):729-753 [24] Bansal,P.FromIssuestoActions:Theimportanceofindividualconcernsandorganizationalvaluesinrespondingtonatural environmentalissues.OrganizationScience,2003,14(5):510-527 [25]Andersson,L.M.andT.S.Bateman.Individualenvironmentalinitiative:ChampioningnaturalenvironmentalissuesinU.S.business organiz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0,43(4):548-570 [26] Arora,S.andT.N.Cason.Anexperimentinvoluntaryenvironmentalregulation:ParticipationinEPA's33/50program.Journalof 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5,28(3):271-287 [27] Dowell,G.,S.HartandB.Yeung.Docorporateenvironmentalstandardscreateordestroymarketvalue?ManagementScience, 2000,46:1059-1074 [28]Rugman,A.M.andA.Verbeke.Corporatestrategyand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policy.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 1998,29(4):819-834 [29] Christmann, P. Multinationalcompaniesandthenaturalenvironment: Determinantsofglobalenvironmentalpolicy standardization.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4,47(5):747-760 [30] Sharfman,M.P,etal.Amodeloftheglobalandinstitutionalantecedentsofhigh-levelcorporat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 BusinessandSociety,2004,43(1):6-36 企业战略管理 48 M A N A G E M E N T R E V I E W the coefficient ofassimilation capacity. Then it computes the effective technology knowledge inventory of G7 countries' R&D spillover via import to China.The research presents that China' s technology knowledge inventory mainly com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via technologyimport and international R&Dspillover, and China' s own R&Dis verylittle. Marketing The OpportunismBehavior Research ofChina Channel !!!!!!!!!!!!!!!!!!!!!!!!! s GaoWeihe, HuangPei and Liu Zhigang32 Channel opportunism and its governance are one of the hot topics of marketing empirical studying. However, almost all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are based on the cases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fore we decide to do a channel opportunism research under current circumstance of China channel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hina legal environment, channel opportunismbehavior and China channel practice 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relation contract theory and opportunismtheory. The main findings are: firstly, formal contract and trust can effectively govern channel opportunism. Secondly, legal environment greatlyaffects the governance ofchannel opportunism. When legal environment hostilityis high, the effectiveness offormal contract will decrease while the effectiveness oftrust mechanismwill increase. Thirdly, plural mechanism has little impact on channel opportunism, which turns out tobe opposingto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Corpor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viewofWestern Corporate Green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 !!!!!!!!!!!!!!!!!!!!!!!!!!!!!! a Hu Meiqin and Li Yuanxu41 Firms may adopt various ecological responsive initiatives based on different stakeholder pressures, resources for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values of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paradigm. AccordingtoWestern green management research, proactive green management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minimizing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business. Being an integrated part of business strategy, the green strategies may also help develop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reviewing previous green management stud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f green strategy and provid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effectiveness of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firms' green management level in China. Technological Economy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Studyon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Effect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 !!!!!!!!!!!!!!!!!!!!!!!!!!!!! n Tan Kexin and GuoDongqiang4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acit knowledge i
/
本文档为【聚美优品网上商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