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2017-10-27 9页 doc 22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教学案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植 树 问 题”教学案例 新干县金川小学 吴梅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背景分析]植树问题是离学生生活很近的一种数学问题,但同时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真正地理解植树问题的规律,抽象出其数学模型,并灵活运用规律解决相关的植树问题却有一定的难度。本班有66个孩子,除了四五个数学提高班的孩子掌握并会运用这一规律外,其他孩子对于这一问题的的各种现像(种树、在路边安装路灯、挂灯笼、排队、爬楼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教学案例 “植 树 问 题”教学案例 新干县金川小学 吴梅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背景分析]植树问题是离学生生活很近的一种数学问题,但同时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真正地理解植树问题的规律,抽象出其数学模型,并灵活运用规律解决相关的植树问题却有一定的难度。本班有66个孩子,除了四五个数学提高班的孩子掌握并会运用这一规律外,其他孩子对于这一问题的的各种现像(种树、在路边安装路灯、挂灯笼、排队、爬楼梯„„)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这些现象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及这些规律的理解、掌握、运用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合作、探究、猜测、验证、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来理解掌握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班的教室在几楼, 生:三楼。 师:可是有一次,吴老师从一楼开始,一下上了三层的楼梯却找不到我们班,这是为什么, (全班学生迟疑了一会儿,既而纷纷举手) 生:第一层没有楼梯,上三楼只要走两层的楼梯 生:吴老师走到了四楼, 师:像这样从一楼到二楼要走一个楼层的楼梯,这一个楼层的楼梯在数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间隔”,刚才吴老师走了几个间隔, 生:两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们看到了吗, 生:教室里桌子与桌子之间有间隔 生:排队做早操时人和人之间有间隔 生:路边种树,树之间有间隔 生:春节挂灯笼时,灯笼之间也有间隔 生:„„ 师:同学们,像爬楼梯、植树、排队等现象中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爬楼梯”引入,制造一种矛盾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为大部份学生提供一种生活表象,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1 二(探究两端都种的规律 电脑展示情境:校园围墙外的一块空地 师:这是我们学校围墙外面的一块空地,想要在这块空地的外侧栽上树,同学们能不能帮学 校设计一下,怎么栽好,(提出问题) (出示学生植树设计图) 师:(边指边说)这是这块空地的的示意图,这是围墙,这是空地的外侧,现在小组讨论一,先回答图中的前2个问题,然后根据猜测的棵数到老师这领取“树苗”“栽”上,栽完下 以后回答第4个问题。 学生植树设计图 问题: 1、这块空地的外侧长( )米,我们组取( )米为一个间隔; 2、猜一猜,一共要栽( )棵树; 3、“种一种” 4、我们组实际种了( )棵树,一共有( )个间隔。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组长拿出“学生植树设计图”,小组讨论前两个问题并填上讨论结果,然后到讲台前根据猜测的棵数向老师领取树苗,有的领10棵,有的领4棵,有的领5棵,有的领20棵,有的领3棵„„) (正当大部分同学“种”得不亦乐乎时,几个小组的组长举起了手,走近一问:“怎么啦,”生1:老师,我们组少一棵。师:上去领一棵。生2:我们组也少一棵;生3:„„)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也是让孩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规律的第一层次的教学。本来大部份的孩子认为总长度除以间隔的长度就是棵数,但是通过动手实验,实际“种一种”,才发现实际种的棵数要比猜的多一棵,这一层次的教学为中下生理解掌握“棵数=间隔数+1”做了一个很好的感性铺垫,突破了难点。]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设计图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我来,(边展示边说)这块空地的外侧长20米,我们组取2米为一个间隔,我们猜一共要种10棵树,实际种了11棵,有10个间隔。(生边汇报师边填写表格的上半部分) 师:10棵树是怎么猜的, 生:我们是用20?2得出来的。 师:哪一组再来汇报。 生:我来,(边展示边说)这块空地的外侧长20米,我们组取4米为一个间隔,我们猜一共要种5棵树,实际种了6棵,有5个间隔。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我们是用20?4得出来的。 师:吴老师发现,刚才这两组同学种树的时候都是头尾两端都种,像这种种法就叫做“两端都种”(板书:两端都种) 师:像他们一样,都是两端都种,但棵数不同的举手,谁再来汇报(请了三个同学在位置上汇报师边板书) 2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种树的过程,再认真观察一下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总长度?间隔的长度=间隔数(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20?2=10,20?4=5,20?5=4,20?10=2,20?1=20 生:如果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师板书) 师: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一起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1=5„„ 生:我们刚才猜的棵数实际是间隔数,而我们误认为是棵数 师:(有的学生还没明白过来)真的是这样吗,给我们解释解释 生:比如说总长度是20,间隔的长度取4,间隔数是5,而我们猜的时候却把5当成了棵数(同学们点了点头) 师:如果总长度是100,间隔的长度是5,间隔数多少呢,棵数呢, 生:间隔数是20,棵数是21 种法 总长度 间隔的长度 间隔数 棵数 关系 12 10 1 4 5 6 两端都种 20 5 4 5 棵数=间隔数+1 10 2 3 1 20 2 1 [评析:用表格的方式来呈现学生所汇报的植树问题中的各部份数据,便于学生(特别是中下生)的观察比较、理解分析,为学生抽象出“总长度?间隔的长度=间隔数”、“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等数学模型提供一种直观的表象] 师:如果老师没有给你们提供树苗,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这个设计过程呢, 生:画树 生:画线段图 3 师:哪种方法更简便呢, 生:画线段图 师:四人小组先讨论怎么画,再在设计图的下面画出来。 师:谁把你们的画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这条线段代表空地的外侧,先在开头点一点,然后每隔5米点一点,一共点了5个点,就是5棵树,,这4段就是4个间隔。 生:„„ 师:种树和画线段图的方法哪种更简便呢, 生:画线段图 师:看来画线段图真是解决植树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我们以后可以运用线段图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评析:学生实际“种一种”是一种初步的感知,初步的体验;为了让孩子深入地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本环节安排了第二层次的教学——画线段图,通过画线段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馈练习:校园中的一条小路全长100米,每隔5米种一棵小树(两端都要种),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三(探究两端都不种的规律 课件演示:空地外侧的两端放置2座路灯 师:如果在这块空地外侧的两端放置2座路灯,那又该栽几棵树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 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看看(学生有的种树,有的画线段图) 生汇报、师填写表格,教师引导总结出规律(棵数=间隔数-1)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植树,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两端都种和两端都不种,求间隔数都是用总长度?间隔的长度; 生:不同点是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种法 总长度 间隔的长度 间隔数 棵数 关系 12 10 1 4 5 6 两端都种 20 5 4 5 棵数=间隔数+1 10 2 3 1 20 2 1 20 2 10 9 两端都不棵数=间隔数-1 4 5 4 种 5 4 3 10 2 1 4 1 20 1 9 [评析:学生已经经历了两端都种的探索、抽象规律的过程,于是本环节两端都不种的规律的教学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本堂课第三层次的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在“放”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资源互补,照顾差异;表格中两种种法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对植树问题的两种规律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反馈练习: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略 ) 师:刚才我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一起探究、总结出了植树问题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也发现了画线段图确实是解决植树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 2、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7分米,这一排有8个同学,第一个同学到第8个同学的距离有多远, 五(全课总结,延伸新知 1、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2、思考:这块长方形空地的长20米,宽15米,如果在这块空地的四周每隔5米种一棵2、思考:这块长方形空地的长20米,宽15米,如果在这块空地的四周每隔5米种一棵 树,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树,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评析或反思] 其实这堂课的教学我曾经按照教材的编排试上了2次,只有少数的优等生掌握了,2/3的孩子似懂非懂,我便开始深入反思,教材这样的编排意图是很好,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况且每个班的孩子都存在着差异,这部份的知识只有少数的尖子生会,而我们面对的却是大班额的集体教学,怎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呢,怎样才能让中下生理解掌握运用这一重要的数学规律呢,我做了以下的调整教学 1、 分层教学,层层深入,照顾差异 本课教学层次清晰、分明,第一层次主要设计了“猜一猜”、“种一种”的小组合作活动,根据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大部份的孩子会认为“总长度?间隔的长度=棵数”),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把学生引入“陷阱”,然后通过动手实验,实际“种一种”,制造一种矛盾冲突,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实际种的棵数要比猜的多一棵,从而为中下生理解掌握“棵数=间隔数+1”做了一个很好的感性铺垫,突破了难点。在学生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既而引入了第二层次的教学——画线段图验证,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画线段图,沟通了段数与间隔数,点数与棵数之间的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体会到了画线段图的优越性,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如此分层教学,层层深入,揭示了植树问题的本质规律,同时让孩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 表格呈现,分析对比,抽取模型 纵观人教版教材中“数学广角”的教学,其目标都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简单例子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怎样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呢,用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再进行分析比较,是抽取数学模型的一个好办法。本课教学中,用表格的方式来呈现学 5 生所汇报的植树问题(两端都种和两端都不种)中的各部份数据,便于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分析,为学生抽象出“总长度?间隔的长度=间隔数”、“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等数学模型提供一种直观的表象,同时渗透一种“列表找规律”的学习方法。 6
/
本文档为【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植+树+问+题》教学案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