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

2017-11-12 7页 doc 20KB 2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37

暂无简介

举报
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 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时间了。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
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
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 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时间了。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从理论上讲,一般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也就是说,存在外部性时,仅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促使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适度的干预。从现实上讲,外部性特别是外部不经济仍是一个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 基本原因 经济活动外部性产生原因经济活动社会化是引发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基本原因。现代经济活动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依赖性日趋加强,各主体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更多同类产品,而以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市场发育的成熟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经济活动不仅在同一地区的社会个体之间,而且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展开精细化的劳动分工和地域分工,同时也加深了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就经济主体而言,为谋求和巩固本地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客观需要从本身比较优势出发,调整经济结构和相应经济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这种调整必然对其他主体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即产生了外部性。 主要原因 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导致经济活动外部性的主要原因。从技术外部性来看,由于某些物品没有明晰的产权界定,经济活动中这些物品虽有价值却没有市场。依据科斯产权交易理论,产权界定不清是经济活动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在经济主体的交易过程中,产权不明晰或产权无法界定是产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产权界定不清是指在当前由于体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产权界定的费用超过产权清晰节约的成本,产权界定不经济;产权无法界定是指由于某些经济活动要素和劳动对象的区域空间归属不明确,因而缺乏产权清晰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手段。河流的产权不明晰,才会导致经济主体任意排放废物以致危害下游流域;空气的空间归属权难以界定,所以区域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很难考虑对大气的污染。 从资金外部性来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经由市场体系影响到其他主体的福利水平。影响这一过程的两种力量是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后者是产生资金外部性的主要力量。价格指数效应取决于商品壁垒水平、要素流动性和各产业间的联系强度,而商品壁垒水平、要素流动性代市场一体化状况。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能自由流动,一个经济主体在价格上的某个行为必然很快传导到其他区域,并影响其他区域的福利状况。在区域间无序竞争、分工不明、缺乏合作的状态下,要素和商品在区域间的流动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滤机制而盲目杂乱,资金外部性,尤其是资金负外部性将更为明显。封闭区域市场、限制商品和要素流动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负外部性,却有悖于现代市场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强经济体相互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少资金外部性的合理出路。实际上,只要市场存在竞争,只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产权明确的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资金外部性;而且,竞争越激烈,资金外部性越大。产权不清是技术外部性存在的原因,即便产权明晰,资金外部性仍有可能存在,这与空间距离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影响 现代经济学原理表明,不管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其结果都会导致经济活动缺乏效率或使资源配置远离最优状态,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行为主体不能将经济活动的消极或积极的后果完全内部化。因而,区域经济活动的好的结果可能被另一些并没有作出任何投入的主体分享,而一部分坏的结果却由其他主体承担。实践中,外部性往往是区际矛盾的直接原因。 中国西部地区是当今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区域”,地位重要,区情特殊。特殊在于,西部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既是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又是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富饶与贫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西部地区特定时空条件下, 演化成了“经济社会落后———破坏性开发———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社会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在严峻的经济和环境形势面前,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努力,从生态环境看,局部虽有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环境专家认为,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西部地区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的双重历史使命。 以长江上游地区林木砍伐和植树造林为例。右图图1中曲线D代表长江上游地区整个社会对林木的需求曲线,即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C表示长江上游砍伐的边际成本,也即林业产业供给曲线,MEC是上游砍伐林木对下游造成的危害即边际外部成本,MSC曲线是上游砍伐的边际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之和,即边际社会成本,有MSC =MC+MEC。 无疑,上游地区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进行砍伐,即由MC与需求曲线决定的Q点;但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有效的树木砍伐量应该是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时的树木砍伐量,即MSC曲线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决定的有效树木砍伐量Q1。显然与林木砍伐的社会需求相比,由于区域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效应,长江上游地区林木砍伐导致的社会成本大于对自身区域产生的成本,上游地区基于地区利益考虑会砍伐林木。 外部性的影响长江上游地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由于区域经济活动正外部性的存在,使长江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活动动机不足。在右图的图2中,MC代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的边际成本,D是其边际收益曲线,MEB是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对下游所产生的边际外部收益。MSB曲线代表上游植树造林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收益,即MSB =D +MEB。长江上游地区将选择在其边际收益曲线D与边际成本曲线MC相交处进行Q水平的造林。但对于整个流域来讲,有效的造林水平应该是MSB曲线和MC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Q1。显然,与社会对林业和生态的需求相比,造林不足,即长江上游地区植树造林的正外部性导致了造林水平太低和生态供给不足。 经济活动外部性在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追求将导致博弈各方出现利益冲突及行为不一致,诱发经济体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引发区际冲突,破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对策 明晰产权,减少技术外部性 区域经济活动外部性意味着经济主体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不一致,经济活动缺乏效率。要减少区际外部性,需要根据外部性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措施。 科斯认为,市场存在外部性主要是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或者是因为没有明确界定产权,或者是由于政府人为的干预,使资源定价太低或存在补贴。因此,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完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也就是说,要明确产权,产权所有人可以通过私人谈判或法律诉讼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无需政府的人为干预。经济活动外部性的产生也是由众多经济个体行为造成的,因此,减少该外部性首先要减少个体的外部性,明 确各种“商品”的所有权。 通过有效界定产权,消除经济活动外部性和经济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行为) 。但一切私有产权都不是完全和绝对有效的,从而都在产权的边界处留下了一块公共区域。虽然界定产权有成本,但是着眼减少外部性,必须加强对“公地”的管理,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是其中的必要内容。 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需要各经济体之间通力合作,以协调利益冲突,提供一种持续性、制度化的激励机制,把人们的最大化活动直接融入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性活动中去。比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管理权责利,通过中下游地区对上游的对口支援、财政转移支付,以及上游以生态资本入股中下游受益区域的经济建设等方式,使上中下游地区都成为长江上游经济带和生态屏障的共建主体。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减少资金外部性 从竞争角度来说,适度的资金外部性有利于提高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然而过度的资金外部性,往往是恶性竞争的反应,是对经济体资源的浪费。实际上,在经济体生产领域的冲突中,资金外部性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经济政策减少经济活动的资金外部性。资金外部性是市场交换的“副产品”,其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到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是经济重要规律之一。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今天,各经济体之间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关联程度越来越高,价格传导作用越来越广泛。价格形成依赖供求关系,而后者又依赖于各个经济体,经济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因而成为供求结构合理降低资金外部性的前提。因此,克服资金外部性一方面要求各经济体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充分了解其他经济体的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自觉避免经济发展战略趋同与产业同构,围绕自身优势,着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另一方面要求各经济体的政府部门,必须统筹发展,指导、督促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协调经济发展的矛盾,减少资金外部性。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或消费给其他人造成损失而其他人却不能得到补偿的情况。例如,钢铁厂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污染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换言之,排污企业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给周边其他单位和个人造成了损害,产生了“外部成本”,而一直以来,这种“外部成本”并没有计算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而是由企业之外的百姓或政府来埋单,这显然很不合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环境资源的不可分割性,使其产权界定成本非常高或根本就难以界定,环境资源因此具有全部或部分公共性。这又使得人们可以互不排斥地共同使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而不考虑其公正性和整个社会的意愿。 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个人边际成本(MCP),社会边际成本(MCS)。这时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处理外部不经济有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是使用税收和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可以征税,其税收的数量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第二是通过企业合并。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影响到另外一个企业,且这种影响是负的(外部不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超过社会最优水平。但是,如果把这两个企业合 并为一个企业,则此时的外部影响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影响,故合并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和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 第三是“明确财产权”。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的存在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因为财产权不明确。所谓财产权,是通过法律界定和维护的人们对财产的权力。它描述了个人或企业使用其财产的方式。如果这种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的保障,外部的负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
/
本文档为【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影响及其政府的治理措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