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唐甄的散文艺术

2017-11-19 17页 doc 40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唐甄的散文艺术论唐甄的散文艺术 2005年7月 第26卷第3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Ju1.2005 VO1.26NO.3 论唐甄的散文艺术 戴峰 (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唐甄是明末清初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议论性散文集《潜书》是其代 表作.思 想深刻,文情激越是唐甄散文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论述自己 的观...
论唐甄的散文艺术
论唐甄的散文艺术 2005年7月 第26卷第3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Ju1.2005 VO1.26NO.3 论唐甄的散文艺术 戴峰 (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唐甄是明末清初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议论性散文集《潜》是其代 作.思 想深刻,文情激越是唐甄散文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为了更好地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论述自己 的观点,唐甄也 十分注重行文的技巧.因此,唐氏之文,在文章的结构,修辞和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鲜明的 个性特色. [关键词]清初;唐甄;《潜书》;散文艺术 [中图分类号]I262/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227(2005)03—0066—05 清代初年,即顺,康二朝(1644—1722)约80 年问,士风与文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约言之,就 是经世文风从高涨走向衰微,而同时盛世文风则 逐渐形成.一个明显的表现是,文学的主流从以 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学人之文,渐渐让位于以 王士稹,方苞为代表的文人之文.在这个转变过 程中,唐甄及其《潜书》,是一个颇为值得重视的对 象. 唐甄(1630--1704年),初名大陶,字铸 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人.他出身于世宦书香门 弟,自幼随父宦游,继而随父隐居读书,顺治十 四年中举,后来会试落选,到了四十多岁才当上 山西长子县知县,不过十月而罢.此后,僦居吴 市,生活状况十分潦倒,但他陶然振笔着书不 辍.其着作有《潜书》九十七篇,原名《衡书》, 积三十年而成,分为上下二篇,上五十篇主要讲 学术,下四十七篇主要讲政治.此外,还有《潜 文》,《潜诗》,《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及 日记若干卷,惜不传. 唐甄事迹,见于《清史列传》卷七十之《文苑 传》一.另外,与唐甄有关的一些地方志也多有记 载,但他一直不为人所注意,直到19世纪因为梁 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介绍,人们才逐渐 重新认识唐甄,但自梁氏以来,对唐甄的研究,主 要见于少数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着作中,而且往往 将他与顾,黄等启蒙大师相提并论,而从文学史的 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文字则是少之又少.据笔者所 见,目前,对唐甄有所介绍的文学类尚未一 见,而着作也只有下面三种:一是朱东润先生主编 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选了唐甄散文二篇?9二 是林非先生主编的《中国散文大辞典》,为唐甄及 其《潜书》开列了五个辞条9?三是郭预衡先生的《中 国散文史》(下册),为唐甄列出一节的篇幅,主要 是对他思想的简介. 笔者以为,唐甄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同时也是 清初一位重要的散文家.他与其他启蒙大师一 样,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其文 章不仅具有学术性,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散文 特色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思致深刻,文情激越 《潜书》都是论说文,这是唐甄学者之文的 特色,是其经世致用学风和体现这种学风的文学 思想在创作上的表现.在明末清初,论说文是一 种被广泛使用的文体.马积高先生认为:”清初 散文作家或者本身就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学 者,或者受其感染,大都注意研经治史,留心世 务,自然有些意见要发表,故论说性的着述和文 [收稿日期]2004—12—25 【作者简介]戴峰(1970一),湖北孝感人,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 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 第3期戴峰:论唐甄的散文艺术67 章增多,乃是必然的事.这些着述和文章又是他 们精心结构之作,因而有一些论说不仅有学术思 想上的价值,也有某种艺术性.以着述言,如黄 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唐甄的《潜书》…… 都有可观0”…’.) 作为一名严肃的知识分子,唐甄在讨论问题 时,往往喜欢探本究源,从容而论,即使触及到一 些文化禁区,也敢于直抒胸臆.唐甄思想体系中 最为突出的一部分,是对封建君主的批判. 不言而喻,在明清这个君主专制毒焰最炽的时代, 敢于发表这方面的言论,无疑是需要极大的胆量 和气魄的.唐甄敢于非君,往往放言无忌,奇论警 人,其思想的锋芒极为锐利.思致深刻,是唐甄散 文最为动人之处. 在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中,帝王历来是与 天命联系在一起的,君主的权力是神所授予的. 至尊无上与专制独裁,就是皇权主义的本质所在. 一 统四海的秦始皇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整个国家均可 视为皇帝一人之产业.”家天下”的观念成为秦汉 以来封建制度的理论支柱,长期被奉为不可移易 的金科玉律.唐甄则向这种传统的理论发起了挑 战.他使用非常斩截的语言,断然将罩在帝王头 上的神圣光环去掉,将君主从神座上拉下来.他 说:”天子虽尊,亦人也.”(《善游》)?”太山之高, 非金玉丹青也,皆土也;江海之大,非甘露醴泉也, 皆水也;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抑 尊》)明清两代皇帝的诏书中,都有”奉天承运”的 开场白,意在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但唐甄却明确 地否定了君主的所谓神圣性.唐甄还以他理想中 的”古之贤君”尧,舜为例,认为他们虽”贵为天 子”,但”无不与民同情”(《抑尊》),他们同普通人 一 样,没有任何神秘意味.在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极端的明清时代,唐甄敢于揭穿”天帝受命于 天”的神话,大有一种要将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 来的思想气势,从根本上动摇了君主制度的理论 基石. 在此基础上,唐甄进一步指出,封建帝王不仅 不是神,其更为本质的特征还是掠夺百姓,屠杀人 民的”贼”: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 一 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 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大将杀人,非大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偏 将杀人,非偏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卒伍杀人, 非卒伍杀之,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 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 大手.(《室语》) 唐甄此语,是启蒙学者中,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中,对封建君主所作的最为激烈的指责.这样的 语言,在当时真可谓惊世骇俗之论,梁启超对此也 深为佩服:”这些话与黄梨洲的《原君篇》不谋而 合,三百年前有此快论,不能不说是特识.当清圣 祖时,天下讴歌圣明,这种议论,也算大胆极 了.”【?身处封建制最为酷烈的明清时代,敢 于非君是需要极大的思想勇气的,而且,他所非 者,并不仅限于某朝某代的暴君,”自秦以来,凡为 帝王者皆贼也”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是对”自秦 以来,凡为帝王者”的全面抨击,是上升到制度层 面上的大胆结论.依着唐甄这样一种思想逻辑发 展,自然会向着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发展. 我们看到,作为一个不倦的思考者和勇敢的 批评者,当唐甄把他的思考和呐喊化为文字时, 其文章就是他的思想,或者反过来讲,其思想即 其文章.思想即文章,正是先秦散文最为突出的 特点,也是唐甄散文最为突出的特点.清初散文 家魏禧就认为唐甄《潜书》极似周秦之文,这除 了指文格的相似之外,更为关键的,应是指文章 中理性精神的贯注,而这又正是我们把握唐甄文 学思想和散文风格的一根红线.正如潘耒《(潜 书)序》所言:”其文高处,闳肆如庄周,峭劲 如韩非,条达如贾谊.汉后无子,间有仿作,萎 葸不逮.斯编远追古人,貌离而神合,不名《潜 书》,直名《唐子》可矣.” 二,结构灵活,驰骋反复 《潜书》共九十七篇文章,或长或短,各自成 趣.这些文章不仅内容丰厚深刻,而且讲究行文 技巧,布局谋篇,都张驰有法.清人张廷枢为《潜 书》所作的序言称:”其文驰骋反复,如列子御风, 翩然骞举;又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这正是对 《潜书》这一散文艺术风格的一个概括. 唐甄有一门特别的学识,即深通兵学.在清 初学者中专门研究兵法的还不多见.《潜书》中 至少有五篇文章是这方面专门的论文.《全学》 即是其一.《全学》是一篇长文,内容是讲兵学 ?本文所引唐甄之文均据<潜书》,中华书局1963年版.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 68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正 的重要性.文章在行文结构上是层层推演,颇有 特点. 《全学》第一句就是”君子之为学也,不可以不 知兵”.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唐 甄所说的”君子”,是指能够安邦治国的”儒者”. 接着,文章用一个假设的情况来说明兵学的重要 性:”一旦社稷不幸,盗贼蜂起,远近惊溃;寇薄国 都,君臣震慑”,当是之时,为君为臣者若不知兵, 则”虽有周公之才之行,亦奚以为?”于是作者顺势 推出自己的第一个论点:”全学犹鼎也,鼎有三足, 学亦有之:仁一也,义一也,兵一也.一足折,则二 足不支,而鼎因以倾矣.不知兵,则仁义无用,而 国因以亡矣.夫兵者,国之大事,君子之急务也.” 这是第一层,是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继而,作者具 体讲用兵之道,并批评了兵学中的三个错误认识, 即”谓武非我事”,”视良将如天神”,”畏死”,从而 得出第二个论点:”兵,死门也,实天下之生门也. 陷于死者,必不善用兵;善用兵者,必不陷于死.” 进一步申论兵学的重要性,这是第二层;然后,作 者将上古和后世进行对比,指出上古之时,黄帝知 兵,三战而定涿鹿;而舜伐有苗,汤伐有夏,文王伐 崇,武王伐纣之时,他们正确地倚靠禹,伊挚和吕 尚,而这些人不仅有仁有义,而且精通兵学,故一 战而定天下,以仁克暴的结果,便是”兵不复举,乱 无余遗”.但是,”及乎后世则不然,兵革一动,远 者百余年,近者二三十年,屠绝百城,荆棘千里. …… 自秦二千余年,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而 之所以造成这种悲惨混乱的局面,唐甄认为,其重 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君子儒者自命大雅,以兵事推 之武夫,造成学问的欠缺,空有兼济之志,而无安 邦之能.因此,唐甄自然地导出第三个论点:”善 军者,使天下不烦军;善战者,使天下不欲战;善破 敌者,使天下不立敌”.这是第三层.三层之间,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缜密而行文流畅,有力 地支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作者 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夫兵以力胜,力以谋取,谋 以德胜,非学不可.”与开篇前后呼应,结构极为完 整,真有”驰骋反复”之妙. 如果说《全学》篇之结构有”驰骋反复”之妙的 话,那么《鲜君》的行文特点就是”翩然骞举”,多方 发挥.所谓”鲜君”,是少有贤君之意,文章从原因 和影响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唐 甄首先指出君之贤暴对天下治乱的影响:”治天下 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治乱非他人所能为也,君 也.”接着进一步指出,虽然小人,女子,寺人以及 奸雄盗贼也是为害国家的因素之一,但是,用小 人,宠女子,纵宦官者,是君主所为;导致奸雄盗贼 变乱者,也是君主所为,其原因是因为”海内百亿 万之生民,握于一人之手”,此”一人”之贤与不贤, 直接决定着兆亿人民的安危生死,人君之责,可谓 重矣.但是,纵观历史,唐甄指出:”上观古昔,尧 舜禹启,治世惟久”,夏殷之后,是乱世多于治世, 贤君少于昏君,”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不乐其生 也久矣,其如彼为君者何哉!”显而易见,在唐甄看 来,世袭制以来的君主和禅让制时代的君主,是完 全不同的,昏君是造成乱世的根源.随后,唐甄还 从”从来纨绔少伟男”的常理出发,进一步推论了 “鲜君”的社会原因和严重后果: 天之生贤也实难.博征都邑,世族贵家, 其子孙鲜有贤者,何况帝室富贵,生习骄恣, 岂能成贤!是故一代之中,十数世有二三贤 君,不为不多矣.其余非暴即朋,非即辟,非 辟即懦.此亦人之常,不足为异.惟是懦君 蓄乱,辟君生乱,朋君召乱,暴君激乱,君罔救 矣,其如斯民何哉! 如此,则所谓天皇贵胄,龙子龙孙的神话的虚伪 性,是昭然若揭了.而且,文章最后还指出,因”贤 君不易得”,”匡君治国之才”即使代不乏人,也无 所用之,这也是乱世的恶果之一.文章论点看似 散乱,实则是始终围绕”鲜君”而论,文气贯通,浑 然一体,确有诸子之文的特色. 三,文约义丰,辞达理畅 《潜书》语言方面的特点,是精炼,简洁,峭劲, 他不喜欢用长语冗句来表达思想.即使像《性 才》,《卿牧》,《全学》这样的长篇论文,也是如此, 这与他反对虚浮文风,主张”文必有质”,”达其言” 的文学观无疑是相统一的. “文必有质”出自于《非文》篇.所谓”非 文”,一是指对当世之文的批评,二是对徒饰文 辞而内容空虚的文风的批评.他把文分为秦以上 之文,唐以下之文和今世之文三类.他认为秦以 上之文最为可贵,其文词约义丰,文质两兼,文 章和事功密不可分,他说:”古之文……说如其 事,辞如其说.善说者有伦有叙,博征曲喻,听 盈耳焉;善辞者有伦有叙,博征曲喻.书之于 策,五采绚焉.”“非缘饰其辞而谓之文也”.以 此衡文,他认为秦以上之文大都”根于心,矢于 口,征于事,博于典.书于策简,采色煜耀.以 第3期戴峰:论唐甄的散文艺术69 此言道,道在襟带;以此述功,功在耳目,故可 尚也.”在他看来,自汉代以后,铺采搞文,骈 偶夸饰的成份增多,偏离了以文章传情达意的轨 道,渐渐失去了古人严谨的作风,所以他说: “汉乃谓之文,失之半焉,唐以下尽失之.…… 是以秦以上之言如脔肉,唐以下之文如菜羹.秦 以上之言虽少也,重于钩金;唐以下之文虽多 乎,轻于车羽.是何也?务炫于文,束于俗,格 而不遂其言也.”客观地讲,唐甄对汉以来文学 作品文学性的认识是稍欠客观的.但是与先秦文 学相比,秦以后的文学,由于百家争鸣局面的不 复存在,在各为己说和创造性方面确实有所减 弱.至明代,复古拟古之风更是此起彼伏,弥漫 文坛达二百余年,即唐甄所言:”今世求文之弊, 尽失其质也.”所以”炫于文,束于俗,格而不 遂其言”和”轻于车羽”也确实点出了秦以后文 学的流弊所在.因此,他提出了”文必有质”的 正面主张.他认为近世之文已渐堕为玩物末技, 在文法,绳墨规矩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发展,但文 章的内在精神(即所谓”质”)却随之渐失渐亡. 重于钩金者,必然传之久远;轻于车羽者,不免 随风而化.他以冰雕为喻,虽然”神色如生,形 制如真”,但是,”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肖, 不日而化矣.吾其惜子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 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久远也.文而无质, 亦犹是也.”显而易见,唐甄对于”文必有质” 的提倡,对于”炫于文,束于俗”的批评,乃是 出于对文学作品的”真”和”用”的重视,乃是 意在扫荡无质之空言,救治玩文之陋习.因此,所 谓”文必有质”,是指持严肃的态度做有用于世的 文章,尽量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这可以说 是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另一种提法. 在《知言》篇中,唐甄又提出了”达其言”的观 点.其友人向他请教为文之道,唐甄回答说:”古 人岂有所谓文哉,达其言耳.后人喜其言,误以为 文.世人善为文,不善为言,如刍马木鸢,故不奇. 我不善为文,善为言,如驰马飞鸢,故人见以为 奇.”那么,从”刍马木鸢”与”驰马飞鸢”的对举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所谓”达其言”,实际上是 要求思想与文章的统一,其实质,是在追求一个真 字.而且,唐甄在创作上自觉地实践着这一理论. 他曾自言自己的创作是:”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 征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 谋其政,非虚言也.”(《潜存》) 唐甄之文,最善于在对比中论说事理.服务 于其思想内容,他非常喜欢将古今,贤暴和贫富 等进行对比,表示鲜明的爱憎.比如:”古之用 兵者,皆以生民,非以杀民;后之用兵者,皆以 杀民,非以生民.”(《仁师》)”君有德,奸化为 贤;君无德,贤化为奸.”(《女御》)”古之风也 淳,今之风也薄;古之习也浅,今之习也深.” (《法王》)”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 获,犹食之而不甘;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觌粥, 杂以荞杆之灰.”(《大命》)正反并举,感情强 烈,使读者自然地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铺排,也是《潜书》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 法.这与唐甄对《孟子》,《战国策》等先秦散文 的喜爱和学习是大有关系的.比如《辩儒》篇中 讲事功的重要性,唐甄日:”儒之为贵者,能定 乱,除暴,安百姓也.若儒者不言功,则舜不必 服有苗,汤不必定夏,文武不必定商,禹不必平 水土,弃不必丰谷,益不必辟原隰,皋陶不必理 兵刑,龙不必怀宾客远人,吕望不必奇谋,仲尼 不必兴周,子舆不必王齐,苟况不必言兵.是诸 圣贤者,但取自完,何以异于匹夫匹妇乎?”这 样的论说,让人觉得理直气壮,笔力健举,有气 盛言宜之妙,而无虚张夸饰之嫌,这又是《潜 书》与《战国策》同中有异之处.为了增强论说 的力度,唐甄常常一口气列举六事,十事,甚至 十八事,多方论证,给人以明快富赡之感.如 《格定》篇中,讲君子的修养时说:”心有十疾: 尊则亢,卑则委,富则骄,贫则隘,乐则散,忧 则结,平则懦,怒则溃,恶则狠,爱则溺.”词 约而意丰.《达政》篇中,认为”养民之善政, 十有八焉”,然后一一列举这十八种情况,并分 为上,中,下三类,条分缕析,赅备而有致.有 时论说一事,一篇不足,则下篇继之,如申述阉 宦之弊,就连用《贱奴》,《丑奴》,《去奴》,《耻 奴》四篇,晓以利害,议论生风,从而增强了文 章的气势,使文章显得详实而犀利. 四,余论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相 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正如先秦诸子一样,明清之 际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文坛的主将.其实在古 代,思想家和文人永不可能截然分开,大凡思想深 邃者,其文学修养,亦称卓越.明末清初先进的知 识分子们依恃着积久的文化力量,对历史,社会和 文化发出种种的诘难和构想,它代表了历史和文 70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正 化进步的方向,文士的可贵,正在于思考. 明清散文的研究,历来都不是学界的重点. 因此其中仍然有许多的空白.尤其是对于其时的 思想家们,除了顾,黄,王等少数大家之外,往往不 将他们放到文学史的范围内加以考察,这不仅会 妨碍文学史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甚至会影响 整个明清文学的性质评判和价值论断.不可想 象,如果将先秦诸子排除在文学史之外,先秦文学 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重写文学史,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一个热 点话题,但突破性的进展却难尽人意.其症结之 一 ,在于缺乏对文学的重新审视,深入挖掘和独 创性运用,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现在的 古典文学研究,”需要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对象 和范围来一个重新界定.……那些按图书分类也 许不属于文学的典籍中,常会有文学性很强的篇 章,仅以不合’纯文学’的旨趣而加以摒斥,是 对民族文学传统的毁损和糟蹋.当然,这不是要 回复到以前’文章’,’学术’不分家的状态去, 但我想可以尝试采取一种’大文学史’的观念, 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一切具有较鲜明的文学性的作 品中,以写成全景视野式的中国文学史,这或许 是今后应予致力的一个方向.,,[4](P46--47)该文就提 到了唐甄的《潜书》. 本文认为,唐甄是明末清初思想界和文坛上 一 位十分重要的学者和文人,他的思想和散文创 作,表现出一种批判反思,经世致用的特色,而且 他的创作风格既不同于明末浅吟低酌的小品散 文,也有异于清前中期占文坛主流的桐城派散文. 因此又可以说他是明清文风转变的一个界碑式人 物.我们显然有必要将其归入文学研究的行列, 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和文学[M].长沙: 湖南出版社,1996. [2]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 版社,1996. [4]陈伯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学之检讨[A],《文学 遗产》编辑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编.百年学科沉思 录[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OntheStyleofTangZhen’SProse DAIFeng (ChinmeDepartment,HubeiInstituteofEducation,Wuhan,Hubei,430205,China) Abstract:TangZhenWaSaveryimportantenlighteningthinkerandwriterbetweenthelateMingDynastyandearlyQing Dynasty.Qianshu(BookofProfoundness),thecollectionofhisprose,hasnotonlyacademicquality.butalsoartisticquality. Theincisivethoughtsandintensefeelingsaretheoutstandingcharacteristicsofhisprose.Inordertoillustratehisthoughtsand ideas,TangZhenpaysgreatattentiontothewritingskills,too. KeyWords:theEarlyQingDynasty;TangZhen;Qianshu:theArtofProse [责任编辑谢其祥]
/
本文档为【论唐甄的散文艺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