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2017-09-20 50页 doc 356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教学大纲 城市与环境学院 二?一二年十二月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无 总 学 时 85 总 学 分 4.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自然地理学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懂得自然地理现象与相关专业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教学大纲 城市与环境学院 二?一二年十二月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无 总 学 时 85 总 学 分 4.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自然地理学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观念,了解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懂得自然地理现象与相关专业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提高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开展地理学研究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空间分异规律。 3(掌握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的方法。 4(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自然地理学背景,知道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应注重从地球表层系统学的角度,阐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和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重点突出和强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的系统性和环境性的趋势,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本课程在注意阐述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运行机制,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域联系、分异规律之后,要力图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探讨地表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例来加以说明,从而突出与强化自然地理学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作用。 3(在教学中,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重新认识自然环境的动力学性质和人-地相互作用过程及响应机制,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订,构筑坚实的科学基础。在这方面,自然地理学思想和知识的传授,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4(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在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有所侧重,灵活掌握。 (三)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室内实验 3(野外实践 (四)考核方式 采用结构考核形式进行,考试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即:闭卷百分制考试考查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70,80%;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20,3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绪论 2 1 地球 6 2 地壳 9 3 大气和气候 12 4 海洋和陆地水 12 5 地貌 14 6 土壤圈 12 7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12 8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6 9 二、大 纲 内 容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地理的空间分异规律;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地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密切相关。 说明和要求: 教学重点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任务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要求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 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3(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岁差、章动和极移。 4(地理坐标 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5(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外部构造。 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说明和要求: 教学要点是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理坐标,地球的内部与外部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弄清产生岁差、章动和极移的原因;了解经纬度的划分,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 地壳 1(地壳的组成物质 化学成分与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地壳运动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 3(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 4(火山与地震 火山;地震。 5(地壳的演变 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简史。 说明和要求: 教学要点是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地壳演化的历史;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结构、构造及分类,褶皱及断裂构造,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及理论,地壳演化的历史;识记主要造岩矿物及常见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了解构造运动的方式、岩相、地层的接触关系,槽台学说和地质力学学说,火山与地震。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 2(大气的水分和降水 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 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 4(气候的形成 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 5(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简史;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说明和要求: 教学要点是大气的成分,大气的结构,大气的热能,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的运动,主要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掌握大气获得能量的途径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降水的形成过程及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原因;弄清气压带、行星风系、三圈环流、西风带、季风环流以及局地环流形成的机制,气团、锋、气旋 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了解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气温的变化及水平分布,大气湿度、蒸发和凝结,降水的时间变化及地理分布,大气的水平运动,全球的气候带,气候变化的历史及未来气候的变化。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 3(海水的运动 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团运动。 4(海平面的变化 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5(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环境保护。 6(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补给;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7(湖泊与沼泽 湖泊;沼泽。 8(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分类。 9(冰川 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说明和要求: 教学要点是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海平面的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冰川。掌握水循环的过程,洋流的模式和主要洋流,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河流补给的形式及特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流域的水量平衡,湖泊的分类,沼泽的形成过程,地下水的分类,冰川的形成及类型,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水量平衡方程,海洋的起源,海水的理化性质,潮汐、波浪、洋流及大洋水团,海平面变化,河流的水情要素,湖泊和沼泽的水文特征,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全球冰川的分布。 第五章 地貌 1(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3(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4(喀斯特地貌 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5(冰川与冰缘地貌 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 7(海岸与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的分类;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说明和要求: 教学要点是地貌的成因及类型,风化作用,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掌握地貌的成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弄清内、外营力作用下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机制;识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与海底地貌的各种地貌形态;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形态,分化壳的特征、类型及分布,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 第六章 土壤圈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成土过程。 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类;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 4(土壤类型特征 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灰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 5(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土壤资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国土壤资源概况;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说明和要求: 教学要点是土壤及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态、组成及性质,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成土过程,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的特征,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灰化土、铁铝土、干旱土、淋溶土的特征及分布;了解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形态及性质,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分类,世界土壤的分布,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物种群核生物群落 种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 4(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威胁状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说明和要求: 教学要点是生物界的组成,生态因子及其与生物的关系,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掌握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与生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了解地球上生物界的组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农业的优点及成功实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3(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4(土地类型研究 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 5(人地关系研究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说明和要求: 教学要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对自然地理整体性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的概念;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分类,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伍光和,王乃昂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丁登山,汪安祥等.自然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1. 5、黄秉维,郑度等.现代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 6、王健.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A.N.Strahler,A.H.Strahler.Elements Of Physical Geography,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1976. 修订人:卢妍 吉婷婷 审核人:刘传明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现代经济学原理 总学时 51 总学分 3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土地经济学》是高等师范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土地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理论,并使其能应用相关对我国土地利用的实践进行分析; 3.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实际,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等土地财产制度,并能将其应用于土地管理活动中; 4.在掌握地租、地价和土地市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土地权属转移,土地收益分配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能用于对我国土地市场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分析。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课程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三大部分的内容。在教学中,应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充分运用我国土地利用实例,并适当结合其他国家的实践,重点介绍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 2.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安排一定的专业调研、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讨论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 考查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导论 3 2 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3 3 土地集约利用 3 4 土地分区利用 6 5 土地规模利用 3 6 土地利用 2 7 土地可持续利用 1 8 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3 9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6 10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6 11 土地市场概论 3 12 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3 13 地租理论及其运用 3 14 地价理论及其运用 3 15 土地金融 2 16 土地税收 1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导论 1.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2.土地的功能和分类 3.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4.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和分类; (2)了解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1.土地利用的内涵及目标 2.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3.土地利用的效益评价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土地利用的涵义、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的目标及实现手段、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2)能够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3.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及其对中国土地利用的现实指导意义; (2)理解集约经营的含义及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 1.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2.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3.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4.其它非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5.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 说明和要求: (1)知道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 (2)了解我国农村土地区位利用和城市土地区位利用问题。 第五章 土地规模利用 1.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2.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3.城市土地规模利用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土地规模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涵义; (2)了解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城市土地规模利用问题。 第六章 土地计划利用 1.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2.中国土地计划利用的基本体系 3.中国土地计划利用的管理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土地计划利用的含义、必然性、意义及其与市场配置的关系以及 (2)掌握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构成与特点、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内容、存在的问 题与完善方向。 第七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 1.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土地人口承载力 3.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依据与应用; (2)掌握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 (3)理解实现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第八章 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1.土地财产制度简述 2.土地所有制 3.土地使用制 4.土地国家 5.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土地财产制度的概念、构成及特点; (2)理解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3)掌握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任务,及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第九章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1.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 2.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 3.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4.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完善 说明和要求: (1)掌握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 (2)了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及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3)理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缺陷及其完善。 第十章 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1.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使用制 2.中国城市现行土地使用制 说明和要求: (1)了解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特征、局限性及其改革完善途径; (2)掌握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完善途径。 第十一章 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学生自学) 第十二章 中国港台地区现行土地制度(学生自学) 第十三章 国外现行土地制度概览(学生自学) 第十四章 土地市场概论 1.土地市场的一般理论 2.中国土地市场体系 3.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土地市场的内涵、功能、模式和运行机制; (2)理解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和构成等; (3)了解土地市场的管理与调控等。 第十五章 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1.土地的供给 2.土地的需求 3.人地关系 4.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理解土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第十六章 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1.地租概论 2.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基本观点 3.地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说明和要求: (1)了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及其区别、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和 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原因等; (2)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范畴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问题。 第十七章 地价理论及其应用 1.地价理论 2.地价评估 3.地价管理 说明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土地价格理论; (2)理解土地价格的内涵及特点、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变动趋势; (3)掌握地价评估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 第十八章 土地金融 1.土地金融概述 2.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发展概况 3.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策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土地金融的基本知识、中国发展土地金融业的意义、发达国家土地金融制度 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理解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状况。 第十九章 土地税收 1.土地税收概论 2.中国土地税制的演变 3.中国现行土地税制及其改革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土地税的概念及分类、旧中国土地税制的特点及本质; (2)理解中国现行的土地税制,以及改革完善中国土地税制的基本框架。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黄贤金,张安录.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修订人: 孔伟 审核人:刘传明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管理学 总学时 51 总学分 3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土地管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任务、特点、原则,了解土地管理的法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土地管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实际;使学生得到土地管理操作实务训练,加深对土地管理工作的理解。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中,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1、“知道”----即要一般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2、“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3、“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本课程以系统、全面、准确地讲授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实务为主,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充分结合中国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在理论讲授中,应充分利用实例精讲基本内容,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突出重点;同时,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以提高教学效果。 3.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安排一定的专业调研、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实践为辅。 (四)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3 2 土地管理原理 3 3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3 4 地籍管理 7 5 土地权属管理 9 6 土地利用管理 9 7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8 8 土地信息管理 3 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3 9 理简介 10 土地管理案例分析、操作实务 3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 土地的基本概念 2.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4.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学的任务 (2) 教学要求: 知道土地的含义、功能和基本特性; 了解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解土地管理的含义,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 1. 人本管理原理 2. 系统管理原理 3. 动态管理原理 4. 管理效益原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人本管理原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 了解管理效益原理; 理解人本管理原理。 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1.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2.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3.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2) 教学要求: 知道土地管理的目标、土地管理机构设置; 了解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土地管理的方法; 理解土地管理的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 第四章 地籍管理 1. 地籍管理概述 2. 土地调查 3. 土地分等定级 4. 土地登记 5. 土地统计 6. 地籍档案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土地分等定级 (2) 教学要求: 知道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登记的类型和内容,土地统计的内容; 了解地籍调查工作程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程序; 理解分等定级方法,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程序,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程序。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2.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3.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 4.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5.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6. 土地征用 7. 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土地权属管理内容,土地征用的概念,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及调处程序; 了解我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确认,以及土地征用的程序; 理解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和程序,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1. 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2. 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3. 农用地利用管理 4. 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 土地用途管制 7. 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土地用途管制 (2) 教学要求: 知道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 了解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理解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第七章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1.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2. 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 3. 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4. 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土地储备制度,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 了解我国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价格管理政策和制度; 理解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调控机制。 第八章 土地信息管理 1. 土地信息 2. 土地数据的类型 3. 土地信息系统 4.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5. 土地信息系统实例——地籍管理子系统建设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土地信息系统 (2) 教学要求: 知道土地信息的内容,土地数据的类型,土地信息系统的定义; 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第九章 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 1. 中国港台地区土地管理简介 2. 国外土地管理简介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的经验 (2)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的经验。 第十章 土地管理案例分析、操作实务 1. 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 2.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建议 3. 城镇土地定级案例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 (2) 教学要求: 了解现行土地征用制度问题及改革建议。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朱道林.土地管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修订人: 孔伟 审核人:刘传明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经济学原理 总 学 时 68 总 学 分 4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了解和学习人类经济活动知识提供必要的地理空间模型,并为运用地理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建设实际问题奠定初步基础。 2(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实践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得到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并加深对经济地理概念的理解。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为主,要在保证经济地理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经济活动区位和经济活动区域分析为重点,并适当结合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注意经济地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介绍。 2(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地理中已初步接触过,应在中学地理的基础上深化和提高,力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本课程的教学应以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辨证思维方法。 4(在理论讲授中,应着重阐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5(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安排一定专业考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各方面,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7(带“ * ”部分为选讲内容。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 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80%, 平时成绩占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绪论 6 经济活动区位 1 24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2 24 经济活动全球化 3 14 二、大 纲 内 容 绪 论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3、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4、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说明和要求: 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研究对象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明确经济地理学对经济 发展的意义,初步了解经济地理学新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3、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5、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和掌握区位因子的构成,区位因子中市场条件、区域环境条件和交通条件对经 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 介绍要素投入,了解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2、韦伯工业区位论 3、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4、 行为区位理论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研究及意 义;掌握行为区位理论中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理论。 (2) 了解各种区位理论的特点和区位论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心地理论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2、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3、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基本体系,明确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2) 介绍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使学生了解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中心地的等级性、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和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等理论发展。 (3) 着重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分析中心地理论在集市研究、国土规划与整治和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中心地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第四章 多部门(公司)区位 1、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2、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3、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企业中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空间扩张规律和特殊环境下的空间扩张模式。 (2) 了解公司组织结构类型,理解其结构特征。 第五章 跨国公司区位、 1、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2、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3、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跨国公司投资的宏观和微观区位选择,理解并掌握跨国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R&D)机构和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明确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从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关系观点出发,分析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的影响,了解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六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1、区域经济结构 2、区域空间结构 3、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4、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5、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产业分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模式和演变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明确城市和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 理解相关产业概念,了解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理解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 (3) 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和城市对区域的带动作用。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经济地域综合体 3、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掌握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和特点,明确经济区的概念和经济区的特征 ,掌握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2) 讲清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明确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3) 了解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空间结构,了解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管理和有效评价。 第八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2、区际联系 3、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区域间建立发展关系的方式和对各自的影响和机制,掌握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2) 了解区域合作的意义、原则和合作类型。 (3) 结合实例分析区域经济差异,了解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明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 第九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1、发展历史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3、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4、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 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明确经济活动的时空扩散模式。 (3) 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1、汽车工业 2、电子工业 3、服务业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影响电子工业的重要区位因子、现代服务业和国际贸易的特征、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 (2) 结合电子工业的发展,介绍邮电通信业的生产特点,了解邮电通信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1、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2、全球化与当地化 3、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与当地化的关系,重点理解和掌握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了解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应采取的对策。 (2) 介绍当今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的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趋势。 (3) 结合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事件,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及其所应采取的对策。 第十二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1、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2、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3、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的主要方法,理解区域人口、就业与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了解项目评估的内容与过程以及区域或城市开发的决策分析。 (2) 介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使学生了解传统研究方法和新的公司调查及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一步理解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关系。 (3) 介绍新的技术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现状和其技术特征,理解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1、新产业区研究 2、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3、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新产业区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并掌握新产业区的概念和类型,明确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空间经济模型和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的特点。 (2) 通过马歇尔的新产业区和意大利新产业区及其它国家新产业区的介绍,理解和掌握新产业区的概念及其研究的意义。 (3) 了解福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曹廷藩等.经济地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91年 4(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胡兆量.经济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 修订人:尚正永 审核人:朱国传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 总 学 时 34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自然资源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然地理模块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几大问题,我国自然资源紧缺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最紧迫的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内容。 2.了解自然资源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资源科学研究的应用问题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论、原则及策略。 3.将各类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整体和有机联系的角度去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之间的相互影响。 4.理解并掌握主要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时间演化规律和形成环境。 5.掌握基本的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方法和体系,探讨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利用、改造、保护和管理。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可得性、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过程、人类对资源过程的作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资源经济问题、资源供需平衡、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自然资源评价、资源可持续利用,难点在于自然资源特性和过程的量化、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 2(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讲授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县情、乡情,爱祖国、爱家乡,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 3(教学中可结合区域地理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与和谐。 (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以讲授法教学为主,辅以讨论法和自学法等。 (四)考核方式 考查,结合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课堂讨论、专题测验等形式进行考核。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自然资源问题 1 2 自然资源学概述 2 2 人类发展与资源演进 3 2 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 4 2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5 2 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过程 6 2 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7 2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8 2 自然资源伦理与感知 9 2 资源经济基本问题 10 2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11 2 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12 2 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 13 2 自然资源评价 14 2 自然资源开发决策 15 2 自然资源保护 16 2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7 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自然资源问题 1. 全球视野 2. 中国态势 3. 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全球资源问题的主要表现,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自然资源学概述 1. 资源问题的关联域 2. 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3. 自然资源学的发展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学科。 (2) 了解自然资源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章 人类发展与资源演进 1. 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 2. 社会发展阶段与资源开发利用 3. 指数增长与资源演进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人的欲望的五个层次。 (2) 掌握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下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3) 理解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规律和资源演进。 第四章 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 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2. 自然资源的性质 3. 资源稀缺的本质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 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与性质。 (3) 理解资源稀缺的本质原因 第五章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2.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度量储存性自然资源的几个概念。 (2) 掌握度量流动性自然资源的几个概念。 第六章 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过程 1. 从自然资源看生态学与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 3. 生物的资源意义 4. 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中的熵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生态学与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2)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与物质循环。 (3) 理解并掌握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其资源意义。 (4)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人类对资源过程中熵的利用。 第七章 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1. 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 2. 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联系与影响 3.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4.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人类在与资源关系中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 (2) 理解并掌握人类对资源系统的影响与控制。 (3) 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变化的适应和历史教训。 第八章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晌 1. 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 2.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3. 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4. 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作用 5. 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干扰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人类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理解并掌握人类活动对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的影响与后果、教训。 第九章 自然资源伦理与感知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2. 生态伦理 3. 人地和谐论与人类发展 4. 资源-环境感知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历史上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及其评价。 (2) 理解生态伦理思想和人地和谐论在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人类对资 源系统的影响与控制。 第十章 资源经济基本问题 1. 稀缺与经济决策 2. 经济增长与外部成本 3. 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资源稀缺与经济决策的响应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并掌握经济增长表相下隐藏着的外部成本。 第十一章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1. 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概念 2.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3. 自然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实例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供需矛盾与平衡措施。 (2) 理解水和化石燃料案例中的供需平衡分析。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1. 自然资源的价值 2. 地租论 3. 自然资源价格 4. 自然资源产业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及其内容。 (2) 了解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及其产业的形成。 第十三章 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 1. 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比例性 2. 比例性原理的应用 3. 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自然报酬递减律作用下的投入与产出关系。 (2) 理解并掌握经济报酬递减律和比例性原理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意义。 (3) 理解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第十四章 自然资源评价 1. 矿产资源评价 2. 可更新资源评价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影响矿产资源评价的因素。 (2) 理解并掌握可更新资源评价的评价指标。 第十五章 自然资源开发决策 1.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再开发 2. 自然资源开发的成本分析 3. 自然资源开发的成本-收益分析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再开发的基本原理。 (2) 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的开发,收益成本基本原理。 第十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 1. 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 自然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3. 自然资源保护的几个有关问题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 (2) 理解自然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的途径。 (3) 认识影响自然资源保护的因素和需要克服的障碍。 第十七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可持续”的含义 2.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可持续发展含义的三个方面。 (2) 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要求与措施。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蔡运龙编著.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 封志明编著. 资源科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3(包浩生等.自然资源学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 4(刘成武.自然资源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修订人:崔延松 卢妍 审核人:刘传明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经济学原理、经济地理学 总学时 40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技术性的综合性学科。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本内容和方法: (1)掌握区域经济学对区域问题认识思路和解决方法。“区域”既不同于个人、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又不同于国家这个宏观经济活动主体,有其独特性。这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既要激发和保持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率,又要保证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效率。 (2)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大推动理论、新古典理论等)、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区理论、梯度理论等)、区位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主导产业选择等)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等等。 (3)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区域差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聚集与分散、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聚集经济、马太效应、地区封锁、条块分割、飞地经济、区位、城市化、经济区划、区域分工等区域经济学特有的或基本的一些概念。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内,涌现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本课程努力站在新的高度,介绍区域经济学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讲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传统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现代区域经济学知识的衔接。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建议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四)考核方式 考查,平时作业成绩和课程论文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4 2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6 3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6 4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8 5 区位理论 2 6 区域分工理论 4 7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6 8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 9 区域经济政策 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 区域和区域划分 2.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区域划分和经济区域的概念。 (2) 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历程和理论的演变过程。 (3) 掌握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的关系。 (4) 初步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5) 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区域差异及成因 2. 区域优势 3. 聚集与分散 4.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5. 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 6. 经济区划 7. 区域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8. 其它一些基本概念 说明和要求: 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 (1) 区域差异及测度的指标体系,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2) 区域优势的概念; (3)分散与聚集及成因; (4)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5)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 (6)经济区划的概念与方法; (7)区域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8)马太效应、飞地经济和产业空心化等概念。 有的概念,例如规模经济,本身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区域经济学加以利用,并且被赋予了区域经济学的特色。有的概念,例如公平与效率,本身是经济学与社会学共轭的一个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也将其借用过来。 第三章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1. 区域经济结构均衡论—平衡增长理论 2. 区域经济空间均衡论—新古典理论 说明和要求: (1) 要分清两类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一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是强调区域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平衡问题,另一类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问题,即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2)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其中主要是大推动理论与纳克斯提出的平衡发展理论。 (3)掌握区域经济空间均衡理论,主要是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 (4)一定要注重理解这两类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们从本质上讲,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的。这在学习中尤其要区分清楚。 (5)本章重点之一是新古典理论的关于区际技术一致性的内容,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第四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1. 经济结构非均衡论——不平衡增长理论 2. 空间结构非均衡论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理论—不平衡理论。 (2) 掌握区域经济空间非均衡理论,包括: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3) 要与前一章区域均衡理论作对比,要辨析区域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 第五章 区位理论 1. 区位论概述 2. 区位论中的基本概念 3. 产业的一般区位 4.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5.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6.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7.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区位论的发展历程、古典区位论理论和区位论的发展阶段; (2) 掌握区位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区位、经济区位、区位单位、区位决策、区位因子等概念; (3) 掌握产业的一般区位; (4) 掌握要素投入、市场、区域环境、交通等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由于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课程中都涉及到区位理论的内容,且从不同侧面对区位理论进行了较系统地讲授,故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产业的一般区位,其它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第六章 区域分工理论 1. 分工概述 2. 区域分工的基本形式 3. 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区域分工问题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并掌握源于一般分工的区域分工的复杂性;掌握区域分工的方式、类型以及演化 规律等重要问题;理解区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之间合作的基础。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1. 产业分类法 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3.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4.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5.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类型; (2) 掌握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 (3) 掌握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4) 理解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第八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思想内涵; (2) 掌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理解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掌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内容。 第九章 区域经济政策 1. 区域经济政策概述 2.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3.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职能 4. 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2) 掌握国家实行区域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 (3) 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4) 掌握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职能; (5) 理解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朱国传.区域经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7. 2.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6. 3. 丁四保等.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修订人:朱国传 审核人:刘传明 《水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 总 学 时 51 总 学 分 3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水土资源管理选修模块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目的和要求如下: 1.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水资源经济学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水资源利用效益及经济评价的基本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环境素质和基本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为以后的从业方向做好知识的积累。 2.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课程内容和分析问题方法的讲述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究、问题讨论与分析、课外积累及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水资源严重欠缺的今天,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尤为重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开展水资源经济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作为水土资源管理选修模块的一门核心课程,要着重加强基础理论的阐述和应用研究,联系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增补些实践内容,突出学科重点。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观念,并充分认识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水资源严重欠缺的今天,要注意节水,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 3(理论教学中,要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4(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布置适量习题和思考题,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钻研、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既要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又要有所侧重,灵活掌握。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方法,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 考查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篇目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水资源经济学发展 3 2 水资源工程经济 6 3 水资源流域经济 9 4 水资源规费征收与费价调整 6 5 农业节水与灌溉经济 6 6 水资源市场与水权分配 6 7 城市用水与节水经济 6 8 水资源产业经济 3 9 水资源环境经济 3 10 水资源经济分析 3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水资源经济学发展 1、 水资源态势 2、 水资源经济 3、 水资源经济学科研究进展 4、 水资源经济学学科视点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经济学,因此应当重点讲述水资源的概念、一般特征、经济特征及水资源经济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并详细阐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水资源工程经济 1、 水资源工程经济功能 2、 水资源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3、 水资源工程负效果影响 4、 水资源工程劳动积累 5、 水资源工程造价管理 6、 水资源工程后评价 说明和要求: 1、本章重点是水资源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水资源工程的负面影响分析、已建水资源工程的综合评价。 2、结合案例分析,讲解典型水资源工程带来的正面效益及直接或间接引发的负面影响,对已建水资源工程运行状况、效益发挥情况及对周围环境、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章 水资源流域经济 1、 流域经济内涵 2、 流域经济战略 3、 流域经济 4、 流域经济发展趋势 说明和要求: 1、本章重点是流域经济的特征与功能、流域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流域经济战略和政策选择。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可能造成的环境及应对措施。 第四章 水资源规费征收与费价调整 1、 水资源规费征收内涵 2、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与水价关系分析 3、 水资源费征收对水价影响与评估 4、 水资源费价关系调整与机制运行 说明和要求: 1、本章重难点是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与水价关系分析、水资源费征收对供水经营中、用水户及国民经济的影响与评估。 2、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全面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有其必要性,它直接决定着水资源的配置效益。 第五章 农业节水与灌溉经济 1、 节水与灌溉概述 2、 农业节水与灌溉效益分析 3、 农业供水与灌区经济 4、 灌区供水系统与水价 说明和要求: 1、本章重难点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的必要性及途径选择、灌溉效益的计算与分析、灌区供水系统影响因素与水价政策实证分析。 2、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作为用水大户且利用率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向集约型农业转变,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节约水资源。 第六章 水资源市场与水权分配 1、 水资源市场 2、 水权分配机制 3、 构建水权市场制度 说明和要求: 1、本章重点是中国水权的特征、水权分配对水资源的影响、水权市场交易规则及政府对水权市场的影响。 2、通过水权分配和水权有偿转让的案例分析,加强学生对上述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七章 城市用水与节水经济 1、 城市用水内涵与特点 2、 城市用水经济机制 3、 城市用水与城乡水资源协调 4、 城市节水与经济评价 说明和要求: 1、本章重点是城市用水经济机制、城市用水市场化管理、城乡水资源协调管理、城市节水的经济措施与目标管理。 2、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同时,要学会节水型城市综合评价方法。 第八章 水资源产业经济 1、 水资源产业内涵 2、 水资源产业筹资 3、 水资源产业资产化管理 4、 水资源产业投资体制改革 说明和要求: 1、本章重点是水资源产业特点与运行机制、水资源产业资产运营管理及水资源产业投资体制改革。 2、通过案例讲解说明水资源产业投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优点及措施。 第九章 水资源环境经济 1、 水环境概念及水体质量指标 2、 水资源污染环境表现 3、 水环境对生态经济系统作用机理 4、 水资源环境管理 5、 水环境管理经济理论 说明和要求: 1、本章重点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对生态经济系统的作用、水资源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手段。 2、根据实际情况,可邀请淮安市环保部门或污水处理部门的专家作一次实践与学术报告。 第十章 水资源经济分析 1、 水资源经济分析的哲学思考 2、 水资源经济分析方法 3、 水资源经济能力评估 说明和要求: 本章重点是水资源经济分析方法、区域水资源可持续能力评估及水资源管理体系评估。掌握区域水资源可持续能力评估的数学模型和方法,为毕业论文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用书 1(崔延松.《水资源经济学与水资源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贾绍凤,姜文来,沈大军.《水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 制定人:崔延松 审核人:刘传明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总 学 时 68 总 学 分 3.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区域规划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并为应用地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初步基础。 2(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实践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得到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并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的理解。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知识为主,适当地介绍一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在保证区域分析与规划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人类活动和地理区域分析为重点,适当结合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注意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方法和技术的介绍。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理论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演示实例,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防止抽象的纯推理的倾向。 4(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要安排一定的训练项目,促使学生钻研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牢固掌握知识。 5(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课程体系、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 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80%, 平时成绩占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节 1 绪论 2 2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4 3 区域经济分析 4 4 区域发展分析 4 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 5 4 点 6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4 7 区域发展战略 2 8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6 9 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 6 10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4 11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4 12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 13 区域环境规划 3 14 实践 17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2、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3、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4、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科学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划分。 (2) 明确区域科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掌握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 了解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 2、人口与劳动力 3、技术条件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2) 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清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使学生能用其方法研究现实问题。 (3) 介绍人口——人口数量、素质和迁移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讲解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使学生理解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4) 介绍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清区域技术条件分析,了解技术进步的量度,理解技术选择与引进是一切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析 1、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分析 2、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3、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增长极效应和空间成本分析。 (2) 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度——国民生产总值、综合性指标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分析,学会分析现实问题。 (3) 介绍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的划分和空间结构的概念,理解三类产业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区域发展分析 1、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2、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3、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概念、类型和评判标准,主导产业判定标准和确定方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2) 介绍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理解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 讲清主导产业的概念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明确确定主导产业的意义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第五章 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 1、总增长模型 2、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 3、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 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经济总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学派增长模型、新剑桥增长模型和输出导向增长模型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2) 介绍凯恩斯经济理论,使学生对经济总增长模型有全面的理解并能指出其不同之处。 (3) 讲清二元经济理论,指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与刘易斯和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理论的异同点,理解二元理论对发展中地区的重要性。 第六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2、区域规划类型 3、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4、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规划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并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规划的内容,明确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2) 介绍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了解区域规划的由来和我国与国外区域规划的异同以及我国区域规划近年来的新特点。 (3) 讲清区域规划的类型,指出不同类型区域的规划要求和特点。 第七章 区域发展战略 1、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2、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3、战略抉择 4、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2) 介绍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了解战略研究的特征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关键问题。 (3) 讲清区域发展方向和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理解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了解目标体系的类别。 第八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增长极理论 2、核心-边缘理论 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4、圈层结构理论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论特征或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和评价。 (2) 了解各种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发时,更应分清情况来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九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 1、土地和土地利用 2、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3、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4、优势区规划 5、土地保护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土地和土地利用的概念,正确理解并掌握土地类型、土地的深度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 (2) 介绍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的需求与供给,了解土地供需间的矛盾,进而使学生明白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等综合性行为的重要性。 (3) 结合优势区域,分析优势区的规划和利用。 第十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1、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2、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3、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4、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规划布局及其影响条件,正确理解并掌握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新趋向,明确三类产业的各自特征。 (2) 介绍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了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性。 (3) 结合实例,运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学会分析某一区域的产业结构布局。 第十一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2、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3、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4、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5、区域电力规划 6、区域电信规划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区域给排水规划的基本特征,掌握区域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港和综合运输网规划和区域给排水、电力及电信规划的内容,明确各种交通方式规划的要求和给排水、电力及电信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2) 介绍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3) 讲清基础设施发展和建设的理论,了解基础设施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并结合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比较其优缺点。 第十二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2、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3、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4、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5、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并掌握城镇体系的概念,明确城镇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空间结构形成过程及类型,掌握影响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区域条件,明确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和内容。 (2) 介绍城镇体系理论发展过程和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理解城镇体系的概念,了解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讲清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和城镇化水平预测和空间等级规模结构,明确影响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因素。 (3) 应着重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区域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大城市圈、城镇密集区(带)、城镇一级发展轴线、潜在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热点地区等规划。 第十三章 区域环境规划 1、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2、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3、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4、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区域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明确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要点。 (2) 介绍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和区域环境规划编制过程,理解区域环境规划的要求,了解区域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工作步骤。 (3) 可以从区域环境规划方法和技术要点出发,讲清区域环境规划所要求的定性和定量预测以及环境功能区划模型。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埃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2.王铮,丁金宏.区域科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94年 3.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 4.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8年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 6.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7.魏宏森等.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重庆出版社.1988年 修订人:尚正永 审核人:朱国传 《水资源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 总 学 时 51 总 学 分 3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水土资源管理选修模块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目的和要求如下: 1.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水资源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水资源质量、权属、规划、投资、行政管理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环境素质和基本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为以后的从业方向做好知识的积累。 2.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课程内容和分析问题方法的讲述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究、问题讨论与分析、课外积累及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水资源严重欠缺的今天,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浪费和污染问题;使学生能够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开展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作为水土资源管理选修模块的一门核心课程,要着重加强基础理论的阐述和应用研究,联系当地实际情况,适当删减一些次要的和重复的内容,突出学科重点。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观念,并充分认识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水资源严重欠缺的今天,要注意节水,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建设节水型社会。 3(理论教学中,要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4(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布置适量习题和思考题,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钻研、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既要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又要有所侧重,灵活掌握。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方法,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 考查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篇目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水资源管理学概述 3 2 水资源管理学理论基础 3 水资源量管理 3 4 水资源质量管理 3 5 水资源经济管理 3 6 水资源权属管理 7 水资源规划管理 3 8 水资源工程管理 3 9 地下水资源管理 3 10 国际水资源管理 3 11 水资源综合管理 3 12 水资源投资管理 3 13 水资源行政管理 3 14 水资源法律管理 3 15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3 16 水资源风险管理 3 17 水资源安全管理 3 18 首都圈农业水资源保障研究 3 19 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3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水资源管理学概述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3、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4、水资源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管理学,掌握水资源经济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当前研 究热点问题因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水资源管理学理论基础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水资源系统复合理论 3、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 4、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水资源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应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合理开 发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第三章 水资源量管理 1、水资源量 2、水资源量供需平衡管理 3、海水利用 4、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 5、水资源流 6、节水途径与措施 说明和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 响,对各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量不足与浪费严重共存的现象,应采取有效的节水 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第四章 水资源质量管理 1、水资源质量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2、我国水资源质量现状 3、我国水资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4、水资源质量管理展望 说明和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水资源质量管理的范畴、我国水资源质量的现状分析、水资源质量管理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引导学生思考今后水资源质量管理的重心何在。 第五章 水资源经济管理 1、水资源价值 2、水资源经济管理体系 3、水资源经济管理的经济学解释 4、水资源效益分析 5、水资源折补 6、水资源污染控制 说明和要求: 了解水资源的价值、经济管理体系,掌握对水资源利用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对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现象进行预防和有效治理,降低水污染的危害。 第六章 水资源权属管理 1、产权经济理论基础 2、水权的基本理论 3、水权制度安排 4、完善我国的水权制度 说明和要求: 了解产权经济的理论基础、水权的基本理论、我国水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通过水权分配的案例分析,加强学生对上述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七章 水资源规划管理 1、水资源规划管理概述 2、我国水资源规划管理的回顾与展望 3、水资源规划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内容 4、水资源规划的技术方法 说明和要求: 了解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相关理论、熟悉水资源规划管理的流程与内容、掌握水资源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为今后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专业基础。 第八章 水资源工程管理 1、水资源工程管理概述 2、我国水资源工程管理现状及其体制改革 3、我国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 4、我国水资源工程产权管理 5、我国水资源工程布局 说明和要求: 本章重点是水资源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了解我国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与产权管理的相关内容,我国水资源工程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 1、地下水资源现状 2、地下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3、地下水资源管理 说明和要求: 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开采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思考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内容及重心。 第十章 国际水资源管理 1、国际水资源管理概述 2、国际水资源条约 3、中国的国际水资源管理 说明和要求: 了解国际水资源管理的内涵、主要内容,国际水资源管理应遵循的相关条约,我国的国际水资源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十一章 水资源综合管理 1、水资源管理与森林 2、水资源管理与湿地 3、水资源管理与性别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分析水资源管理与森林、湿地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保护森林资源与湿地生 态系统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对保护森林与湿地资源的积极意义。 第十二章 水资源投资管理 1、水资源投资管理概述 2、水利投资及其管理 3、水污染防治投资及其管理 4、中国的水资源投资管理 说明和要求: 本章重点是水资源投资管理的相关理论、水利投资、水污染防治投资及其管理,要求学 生了解我国水资源投资管理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十三章 水资源行政管理 1、水资源行政管理概述 2、水资源行政管理的职能和组织结构 3、我国水资源行政管理的现状和改革方向 4、水资源行政管理的手段 5、水资源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 说明和要求: 本章重点是水资源行政管理的职能,我国水资源行政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形成各 类问题的原因及今后改革的方向,使学生了解水资源行政管理中的常用手段及效果。 第十四章 水资源法律管理 1、水资源法律管理的历史沿革 2、水资源法律管理的作用、性质和特点 3、水资源立法的内容 4、水法规体系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法律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在水资源综合管 理中的作用,应采用全面的立法来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第十五章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1、水资源数字化管理概述 2、S技术与数字水资源 3、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数字流域 说明和要求: 数字化手段及S技术的发展为水资源管理带来便捷,要求学生了解先进手段的优点、适 用范围及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工作流程,应注意的问题等。 第十六章 水资源风险管理 1、风险和风险管理 2、水资源风险 3、水资源风险管理 4、水资源风险评价 5、水资源风险管理决策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生,要求学生了解水资源风险的内容、可能造成的影响,水资源风险管理与评价的方法、原则。 第十七章 水资源安全管理 1、水资源安全内涵及意义 2、水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3、水资源安全评价 4、水资源安全预警 5、水资源安全保障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安全的重大意义、当前水资源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掌握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内容、标准及数学方法。 第十八章 首都圈农业水资源保障研究 1、首都圈农业水土资源概况 2、首都圈农业水资源供需研究 3、首都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4、首都圈农业水资源保障研究 说明和要求: 通过案例将某地发展农业所需的水资源量与当地农业水土资源状况相结合,分析、制定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并将当前种植结构合理化,尽可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产值。 第十九章 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1、研究区概况 2、水资源与生态环境 3、民勤盆地水资源承载力指标研究 4、民勤盆地生态需水量评价研究 5、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 6、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说明和要求: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某地水资源承载力及生态需水量衡量指标的选取、评价模型与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案及执行过程中可能问题的对策措施。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用书 1(姜文来. 《水资源管理学导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2(林洪孝主编.《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年. 制定人:崔延松 审核人:刘传明 《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 总 学 时 51 总 学 分 3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科学概论》是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科学技术和方法、环境管理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环境素质和基本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课程内容和分析问题方法的讲述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阅读“绿色卡片”、案例研究、问题讨论与分析、课外积累及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能够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把握。 3、由于本课程中的“环境技术”、“环境管理与实践”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学与社会实践,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应用方向,为提高学生环境应用的基本技能,提供实践支撑。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环境问题发生的机理及其环境管理与实践为主,在保证环境科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以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全球环境变化、环境经济手段、环境政府管制、环境污染的行业控制、环境区域政策实施以及环境公众教育等内容为重点,并适当结合环境地学、环境生态、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等内容来安排教学内容。 2、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适当补充或复习生态学、自然资源学、经济学以及行业与区域规划等方面内容,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便于有效地接受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 3、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应精讲基本理论,注重与实践结合,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教学实践或到相关单位组织参观,以提高教学效果。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系统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具体细节方面,则可依据专业特点、计划开设课程进展情况灵活掌握,作出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法,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并辅以讨论法、自学法以及课外实践。 (四)考核方式 考试,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9 第二篇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12 第三篇 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15 第四篇 环境管理与实践 15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2、自然环境的构成和特点 3、人工环境的形成和趋势 4、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5、全球环境变化及国际合作 说明和要求: (1) 本篇的重点是讲清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的特性和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和联系、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 (2) 使学生了解环境的理论定义、环境的法律解释、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人工环境的类型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基理。 (3) 了解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及其国际争端,对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困难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第二篇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1、环境伦理 2、环境地学 3、环境生态 4、环境物理 5、环境化学 6、环境经济 说明和要求: (1) 本篇重点是环境伦理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到全球的实践、环境地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系统功能、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物理污染的形态表现、化学污染的扩散形式、环境经济的科斯手段和庇古手段以及我国环境经济手段的实际应用。 (2) 补充讲授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我国环境经济手段的实施情况,指导学生阅读绿色卡片:“库氏曲线”、“循环经济”、“影子价格”、“南极臭氧空洞现象”、“能量循环”等内容。 (3) 结合第一篇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参观重视环境保护的厂矿企业,实际调研淮安市区的主要污染源。 (4)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组织一次环保志愿者活动。 第三篇 环境科学技术和方法 1、环境监测 2、环境评价 3、环境规划 4、环境污染控制 说明和要求: (1) 本篇重点是环境监测指标的选择、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我国环境评价制度的实践、环境规划的主要方法、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对策。 (2) 结合案例分析,讲解废弃物资源化的主要方法,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作出基本评价,对节能降耗减排等环保措施的实施情况作概要性讲授,并利用校内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做好课外积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3) 列举环境科学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并以作业形式完成,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环境治理技术的知识面。 (4)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淮安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加深对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技术的了解。 第四篇 环境管理与实践 1、环境政策与法规 2、流域环境管理 3、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 4、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 5、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6、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说明和要求: (1) 本篇是《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具有很强的学科运用性。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仅要讲透基本原理和关键知识点,而且要结合当前我国环境管理的实际,力求多补充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其环境的治理过程,存在的主要不足,改革环境管理体制的具体方向,政府对环境保护应承担的责仼等方面内容。 (2) 结合城市、工业、农村、农业以及城郊结合部环境恶化的具体案例,可配合音像资料进行分析讲授,若条件容许,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有关污染区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音像资料,以加深对环境管理和实践的认识。 (3) 根据实际情况,可邀请淮安市环保部门或污水处理部门的专家作一次实践与学术报告。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李训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美)Scott J.Callan.《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许晓峰等.《资源资产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修订人:卢妍 崔延松 审核人:刘传明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 总 学 时 51 总 学 分 2.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是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熟悉与环境评价有关的国家政策和法规。 2(了解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 3(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程序和常用方法。 4(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初步具备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区域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技能,以及学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较综合的课程,涉及的面较广。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掌握各种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评价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工作要点。只有掌握这些才能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达到本课程要求。难点在于环境预测工作中的各种环境预测模型的应用问题,需要较高的数学知识才能掌握预测方法模型。 2(在教学过程中,应精讲基本理论,注重与实践结合,补充案例分析,尽可能安排到相关单位参观和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3(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在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有所侧重,灵活掌握。 (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以讲授法教学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法、课外实践等。 (四)考核方式 考查,结合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课堂讨论、专题测验等形式进行考核。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3 2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3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3 4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6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6 6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6 7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6 8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6 9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 10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3 11 文化环境影响评价 3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 环境 2. 环境影响 3. 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法律依据 5(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及重要性 (3)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法律依据 (4)掌握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环境标准体系 (5)全面了解我国环境体系及作用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本概念 2(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说明和要求: (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及有关的几个概念 (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 (3)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方法 (4)掌握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5)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1.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2.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3(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4(地理信息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 说明和要求: (1)掌握环境影响的认识方法 (2)了解核查表法的基本原理方法 (3)掌握各种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掌握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的综合评价方法 (5)了解动态系统模拟法综合评价方法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 2. 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 3(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4(水质的模型的标定 5(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 6(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说明和要求: (1)了解水体污染、水体自净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及规律 (3)掌握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和衰减模型及BOD-DO 耦合模型 (4)了解污染物在河口河网的混合和衰减模型 (5)掌握混合系数、耗氧系数K1和复氧系数K2的估值 (6)掌握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 (7)掌握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8)掌握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与方法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 大气污染与大气扩散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3. 开发行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 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扩散过程 (2)掌握大气扩散基本计算公式及应用 (3)掌握应用模式预测方法 (4)掌握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识别 (5)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工作程序和评价标准 (6)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现状评价 (7)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第六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1. 土壤特征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2. 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3. 土壤及其现状调查与评价 4.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 5.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土壤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 (2)掌握各种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3)掌握土壤环境影响预测的各种方法 (4)掌握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以及防治对策 第七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 噪声和噪声评价量 2. 噪声的衰减和反射效应 3.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和要求 4.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 5. 噪声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的内容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噪声的各种评价量 (2)掌握噪声衰减计算式以及噪声衰减的影响因素 (3)了解噪声的反射效应 (4)掌握噪声影响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划分 (5)掌握各种类型环境噪声的预测方法 (6)了解噪声防治对策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与内容 3.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4.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5.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6.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与内容 (3)掌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4)了解环境容量分析 (5)了解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有关内容 (6)了解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与分析 (7)了解区域环境管理计划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内容 (2)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3)掌握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4)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主要内容 (5)了解美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 第十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3(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4(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3)了解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及因子识别 (4)了解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要求 (5)掌握各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第十一章 文化环境影响评价 1(文物环境影响评价 2(视觉影响评价 说明和要求: (1)了解有关法律、法规 (2)掌握文物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 (3)掌握文物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评价方法 (4)了解视觉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5)掌握视觉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刘绮,潘伟斌.环境质量评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3.陆雍森.环境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丁桑岚.环境评价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5.叶文虎.环境质量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制定人:卢妍 崔延松 审核人:刘传明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地图学 总学时 68 总学分 3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适用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数据结构、GIS数据输入存储编辑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学会把GIS技术、GIS思想应用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利用GIS解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主要介绍GIS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化语言和多媒体,密切联系生产、科研、实际,着重讲清GIS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注意培养学生利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3.安排一定学时的实习实践课。使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掌握GIS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适当的布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操作、课后习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式 考核按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30,)和期末考试(占60,)考核。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察的方式。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一 绪论 4 二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8 三 空间数据处理 10 四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12 五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4 六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10 七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6 八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 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数据与信息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领域 4.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说明和要求: 本章讲解GIS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键。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1.地理空间的概念及空间实体的表达方法 2.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3.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达方法 4.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的特点 5.空间数据结构的建立方法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GIS空间数据的概念、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结构及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第三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1.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 2.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方法 3.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意义 4.空间数据的压缩与综合的方法 5.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 6.图幅数据边沿匹配处理的方法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空间数据坐标变换的原理、矢量—栅格数据转化的方法、空间数据压缩与内插的原理及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1.空间数据库的概念及设计维护方法 2.传统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的特点 3.语义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概念 4.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设计的方法 5.空间时态数据库的概念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传统数据模型的结构、语义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概念及空间数据 库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设计的方法。 第五章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1.数据源种类 2.空间数据采集 3.空间数据的编辑与处理 4.空间数据质量及精度分析 说明和要求: 本章重点讲解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的编辑处理和空间数据质量的含义,通过学习让学 生掌握数据编码,图像纠正方法。 第六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数字地面模型 2.空间叠合分析 3.空间缓冲区分析 4.空间网络分析 5.空间统计分析 6.空间数据集合分析和查询 说明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数字地面模型、空间叠合分析、空间缓冲区分析 、空间网络分析 、空间统 计分析 、空间数据集合分析和查询的原理与方法。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运用空 间分析技术进行房屋选址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1.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的及模式 2.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 3.地理信息标准化 4.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 说明和要求: 本章重点讲解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模式、流程及地理信息标准化的的概念与内容。 第八章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设计 1.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形式 2.地理信息系统图形输出系统设计 3.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说明和要求: 本章重点讲解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形式及图形输出设计,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 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实例数据制作某以地区的城市规划图。 实验目录: 1、工具型GIS的基本模块与功能。 2、图形输入、屏幕数字化。 3、图形编辑。 4、建立空间拓扑数据文件。 5、建立GIS数据库。 6、图形面积和周长量算。 7、图形裁减与图形输出。 8、空间分析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小四黑体) 1.黄杏元等.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汤国安等.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0. 3.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郭达志等.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5.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吴信才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修订人: 王月香 审核人:宋仁波 《流域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 总 学 时 34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流域资源管理》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水土资源管理模块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掌握流域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和学科整体框架; 2(了解流域资源科学的发展动态和知识前沿; 3(逐步形成资源观,明确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四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管理资源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明确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流域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教给学生有关流域资源管理的知识轮廓。有清晰的流域资源管理的轮廓,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有的放矢。有目的地拓宽自己的流域资源管理知识范围和深度。 2(学生在学习流域资源管理课程中,不仅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上好每一堂课,要做到流域资源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广泛阅读参考书目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积极把握流域资源管理发展最前沿的知识。 3(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流域资源管理知识融合到整体的流域资源管理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流域资源管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4(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在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有所侧重,灵活掌握。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的课堂教学。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观察和实践的方法。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观察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 合。可现场实地观察实践,也可采用间接观察——通过文字(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图 表、仪器、模型、电影、录相、幻灯等进行阅读或观看。 (四)考核方式 考查。考查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20-30%; 课程论文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占70-8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流域资源与管理 2 2 流域资源规划管理 2 3 流域资源利用管理 2 4 流域资源生态管理 4 5 流域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2 6 流域资源经济管理 2 7 流域资源管理创新 2 8 流域土地资源管理 2 9 流域水资源管理 2 10 流域生物资源管理 4 11 流域矿产资源管理 2 12 流域气候资源管理 2 13 三角洲资源利用 2 14 流域限批政策 2 15 流域与区域结合管理政策 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流域资源与管理 1、资源管理内涵 2、流域资源管理内涵 3、流域资源管理内容 4、流域资源管理导向 说明和要求: 掌握流域资源管理相关概念;重点理解流域资源综合管理、分区管理、分类管理的内容 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流域资源管理导向。 第二章 流域资源规划管理 1、流域资源规划管理概述 2、流域资源规划类型 3、流域资源规划管理战略 说明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流域资源管理目标、管理评价、流域管理战略转变;重点掌握流域水土生态 规划、流域环境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流域水灾害防治规划。 第三章 流域资源利用管理 1、流域资源利用系统观 2、流域资源利用地理决策 3、流域资源利用管理方法 4、流域资源利用环境监测和管制 说明和要求: 了解流域资源利用的价值观、环境观、经济观、制度观、层次观、辩证观、综合观;重点掌握流域资源利用的管理方法,其中流域资源投入产出模型是难点。 第四章 流域资源生态管理 1、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 2、流域生态价值 3、流域生态保护 4、流域生态补偿 说明和要求: 掌握流域资源过程的熵转化,流域生态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生态外部性理论;重点掌握流域生态补偿的运作机制和政策分析。 第五章 流域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1、流域资源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2、流域资源管理评价方法 说明和要求: 了解流域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以及步骤;掌握流域资源管理能力评价、流域资源生态修复能力评价、流域资源质量评价。 第六章 流域资源经济管理 1、流域资源经济属性 2、流域资源权属管理 3、流域资源市场管理 4、流域资源价格管理 说明和要求: 了解流域资源的稀缺性、资产性,我国流域资源产权制度现状,我国流域资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掌握流域资源价格的构成,我国流域资源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流域资源价格改革的原则及措施。 第七章 流域资源管理创新 1、发展观与资源观的创新 2、流域资源管理理念创新 3、流域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说明和要求: 了解流域资源综合管理理念、流域资源资产化管理理念、流域资源生态管理理念、流域管理体制创新。 第八章 流域土地资源管理 1、基本概念 2、流域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 3、流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说明和要求: 理解流域土地资源的相关概念;掌握流域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重点掌握流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第九章 流域水资源管理 1、流域水资源特点 2、流域水资源利用 3、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4、流域水灾害对策 说明和要求: 了解流域水资源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掌握流域分水与水权形式、流域水权管理模式、流域水权配置体系、流域水灾害的对策;难点是水量调节与水工程供水量计算 第十章 流域生物资源管理 1、流域森林资源管理 2、流域草地资源管理 3、流域动物资源管理 4、流域湿地资源管理 5、流域自然保护区管理 说明和要求: 掌握各种流域生物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状况以及管理策略。 第十一章 流域矿产资源管理 1、矿产资源的形成特征 2、采矿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流域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说明和要求: 了解矿产资源的概念、特征、形成条件,以及采矿对流域水环境、地面建筑、土地资源、大气环境等的破坏;掌握流域矿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土地资源的治理、大气环境的保护、矿井水的治理以及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十二章 流域气候资源管理 1、流域气候资源的含义和特性 2、流域气候资源要素 3、流域气候资源利用决策 说明和要求: 了解流域气候资源的含义和特性;掌握流域气候资源(太阳辐射资源、热量资源、水分资源、风能资源、空气资源);重点掌握流域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决策。 第十三章 三角洲资源利用 1、三角洲地理特性 2、三角洲资源类型 3、三角洲资源整合方向 说明和要求: 了解三角洲资源各种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泥沙资源、湿地资源、石油资源、盐卤资源、矿产资源);掌握如何进行三角洲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并重、以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为导向、注重高科技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十四章 流域限批政策 1、流域限批政策出台的背景 2、流域限批的内涵、特征与性质 3、流域限批的评价 说明和要求: 了解流域限批政策出台的背景;掌握流域限批的内涵、特征与性质,以及流域限批的措施。 第十五章 流域与区域结合管理政策 1、我国自然资源区域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2、我国自然资源流域管理政策的成功与不足 3、我国自然资源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管理政策 说明和要求: 结合案例分析,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区域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危害,我国自然资源流域管理政策的成功与不足,以及我国自然资源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管理的具体政策。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姜文来等. 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黄强等.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柳长顺,刘昌明,杨红.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何俊仕,尉成海,王教河.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5(阮本清,梁瑞驹等.流域水资源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 ( 美) 伊斯特(Easter, K.W.)等. 流域资源管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制定人:崔延松 审核人:刘传明 《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 总 学 时 40 总 学 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生态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生态学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是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目标: 1(掌握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和学科整体框架; 2(了解生态学知识前沿,领会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学提出的任务; 3(逐步形成生态观,提高生态学专业素养。动态发展、适应进化、系统协调、多态稳定、时空尺度和层次等级的界定原则是生态观的中心内容。生态学的专业素养就是在生态观的指导下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把握生态学知识进入并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分析生态学基本信息和理论方法有效地影响社会决策,避免发展中的破坏问题,是专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要重视基础,将生态学的基础内容,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框架教给学生,为学生打下生态学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后续的相关课程中有良好的生态学功底。 2(要在生态学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教给学生有关生态学的知识轮廓。理解生态学的轮廓就是生态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目的之一。有清晰的生态学的轮廓,学生可以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有的放矢。有目的地拓宽自己的生态学知识范围和深度。 3(学生在学习生态学课程中,不仅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上好每一堂课,要做到生态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广泛阅读参考书目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积极把握生态学发展最前沿的知识。 4(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 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的课堂教学。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生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观察和实践的方法。生态学是一门随着人类环境问题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事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观察和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该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课时、教学资源有限等因素,同时也由于学生对主要环境问题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采用间接观察——通过文字(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图表、仪器、模型、电影、录相、幻灯等进行阅读或观看,了解环境、资源问题出现的特点、变化的动态,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四)考核方式 考查。考查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20-30%;课程论文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占70-8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2 第一章 2 个体生态学 4 第二章 3 种群生态学 8 第三、四、五章 4 群落生态学 8 第六、七、八章 第九、十、十一、5 生态系统生态学 10 十二、十三章 6 景观生态学 4 第十四章 7 应用生态学 4 第十五、十六章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地球上的生命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 2、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说明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在环境科学的发展中,生态学一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重点理解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1、生物种的概念 2、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环境的概念、环境的类型、环境的分类 3、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4、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说明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生物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而存活,需要对异质性的环境不断的去适应;反之,环境需要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重点理解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的主要规律、光、土壤和水的生态学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上的意义等问题。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动态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统计学、种群的增长模型、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3、种群的空间结构 4、种群调节 气候学派 、生物学派、 食物因素、自动学说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种群是生态学各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它具有许多不同于个体的特征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重点理解种群与个体相比有那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生命表在分析种群动态中的意义、种群指数生长模型和逻辑斯缔增长模型在人口预测上的应用价值、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等。 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 1、生活史概述 个体大小、生长与发育格局、繁殖、扩散 2、繁殖成效 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 3、繁殖格局 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生活年限与繁殖 4、繁殖策略 r选择和K选择、R-、C-和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波动与稳定 5、性选择 植物的选择受精、动物的性选择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史研究主要是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理解为什么生物体的生长一般都呈“S”型曲线、繁殖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生态学意义,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动植物的性行为、他感作用 2、种内竞争 高斯假说、Lotka-Volterra 模型、生态位理论、捕食作用、寄生与共生 说明和要求: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在普通的生物群落中都可见到,对于两个具体的物种而言,相互作用的类型可能会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变化,也可能在其生命史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类 型。联系第三、四章,在实施生态恢复、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重点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及类型、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特征、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的概念及生物的领域性。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性质 2、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组成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种间关联 3、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要素、群落的外貌与季相、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4、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岛屿与群落结构 、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说明和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群落学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发展的必要理论基础,在土地利用、自然保护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群落结构的时空结构及其生态意义、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等。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1、群落变化类型 2、群落演替类型 3、演替顶级学说 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顶级-格局假说 4、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去除植被的影响、植被的恢复过程、生物调节的恢复、群落的发展与稳态、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 5、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 6、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经典的演替观、个体论演替观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群落的动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掌握和应用生物群落的生态规律,控制、利用、改造、创造生物群落,进而实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群落生产力;理解群落波动与演替的区别、演替的类型及几种假说等。 第八章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1、生物群落的分类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美国的群落分类、群落的数量分类、间接梯度分析、直接梯度分析 2、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群落时,掌握群落分类和排序;理解为什么要对群落进行分类、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的异同、群落数量分类方法的优、缺点;了解3S技术,以及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方法。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食物链与食物网 4、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5、生态效率 常用的几个能量参数、营养级位内的生态效率、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说明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的几个定义以及负反馈调节在对维护生态平衡中的指导意义。 第十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 1、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2、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3、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分解过程的性质、分解者、资源质量与分解作用的关系、理化环境对分解作用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实验种群层次上的能流分析、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5、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6、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 信息与信息量、信息流动过程、生态系统的信息处理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中的能量产生和流动,概括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能够归纳出一个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生命与元素、物质循环的模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2、水循环 全球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3、气体型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 4、沉积型循环 磷循环、硫循环 5、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实例 6、放射性核素循环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放射性核素的循环 7、生物地化循环与人体健康 地方病、微量元素典、微量元素硒 说明和要求: 结合第九、十章内容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发展趋势以及自我调节机制等,了解生态系统研究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当前全球所面临的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演替、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的研究;理解气体型循环物质与沉积型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异同及有毒有害物质与一般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异同。 第十二章 陆地生态系统 1、概述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格局 2、森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3、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的特征、我国不同草原区域的基本特点 4、荒漠生态系统 说明和要求: 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能够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纬向地带性更替规律、经向地带性更替规律和垂直地带性更替规律。 第十三章 水域生态系统 1、概述 河流的流域、湖泊、湿地、海流、潮汐、赤潮 2、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淡水湖泊生态系统、淡水沼泽生态系统 3、海洋生态系统 河口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 4、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红树林生态系统、海草生态系统 说明和要求: 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掌握湿地的定义及特点、各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十四章 景观生态学系统 1、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简述 2、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尺度及其有关的概念、格局与过程、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缀块-廊道-基地模式、边缘效应、Meta-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渗透理论和中性模型、等级理论、缀块动态理论 3、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结构分析的数量方法、景观模型 4、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重要层次,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和迅速发展中的学科,理解景观的概念、结构、功能和动态及连接度的重要意义,掌握缀块-廊道-基地模式。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概述、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 2、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濒危生物的评估与分级、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3、土地荒漠化 草原退化、沙漠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4、可持续发展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生态工程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无节制的索取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真正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的原则,理解研究全球变化的意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 第十六章 生态风险评估与生态规划 1、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风险评估的步骤、生态风险评估的方法 2、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的概念、生态规划的原则、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与主要内容 说明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生态风险评估与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工作程序、技术方法和应用实例,强 调应用整体优化观点,对评价与规划区域内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进行评价与预 测,促进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杨持等.生态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 2(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尚玉昌等. 普通生态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 Aulay Mackenzie, Andy S. Ball&Sonia R. Virdee. Ecology(Second Edition), 北 京:科学出版社(影印本),2003. 5. Begon M, Harper J L, Townsend C R. Ecology: individual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Boston: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6. 6. Krebs, C J. Ecology. Harper Collins, New York.1994. 修订人:徐洪文 审核人:刘传明 《居住区规划》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 总学时 51 总学分 3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居住区规划是高等师范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规划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 1.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规划设计的方法。 2.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实际;使学生得到居住区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加深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解。 3.通过上机练习,使学生得到设计制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在教学实施中,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1、“知道”----即要一般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2、“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3、“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理论讲授中,应充分利用实例精讲基本内容,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2.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软件进行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相关图件的制作;并适当安排一定的专题调研和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常的教学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实验部分以教师演示作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上机实验成绩与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期末实行闭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上机实验占课程总成绩的1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讨论等;共占课 程总成绩的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理论学时分配:36学时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3 2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 3 3 居住区住宅及其用地规划 9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 5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划 6 6 居住区绿地与外部环境规划 3 7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3 8 居住区竖向规划与管线工程综合 3 2.上机学时分配:15学时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 注 1 住宅建筑设计 3 2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 3 3 居住区住宅建筑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6 4 居住区绿地及室外环境设计 3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2. 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2) 教学要求: 知道居住区的类型、规模; 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 1. 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2.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3.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2) 教学要求: 知道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了解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理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第三章 居住区住宅及其用地规划 1. 住宅类型的选择 2. 住宅群体的组合 3. 住宅群体的组合与日照、通风及噪声的防治 4. 住宅群体的组合与节约用地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住宅群体的组合 (2) 教学要求: 知道住宅类型及其特点; 了解住宅群体的组合与日照、通风及噪声防治,住宅群体的组合与节约用地; 理解住宅群体的组合。 第四章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定额指标 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3. 城市商业区与城市中心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商业区的布局形式,中心区广场的分类; 了解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城市中心的布局要求及交通组织; 理解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第五章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规划 1. 居住区道路功能、分级及规划设计要求 2. 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与规划 3. 居住区道路的技术构成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2) 教学要求: 知道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 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居住区道路的技术构成; 理解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及其规划设计。 第六章 居住区绿地与外部环境规划 1.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与规划要求 2.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 3. 居住区绿化树种选择与植物配植 4. 居住区外部环境规划设计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 (2) 教学要求: 知道居住区绿地的功能,居住区绿化树种选择与植物配植要点; 了解居住区户外场地的规划设计要求; 理解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的规划布置。 第七章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1. 衡量用地经济性的几个方面 2.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居住区定额指标; 了解居住区各项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规定; 理解居住区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综合造价。 第八章 居住区竖向规划与管线工程综合 1. 居住区竖向规划 2. 居住区管线工程综合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居住区竖向规划 (2) 教学要求: 知道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要点; 了解居住区竖向规划的内容、地面形式设计,居住区工程管线综合布置的原则。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苏德利.居住区规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段汉明.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科学出版社,2006. 制定人:孔伟 审核人:刘传明 《ArcGIS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 一、 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总 学 时 34 总 学 分 1 (一)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ArcGIS方法与应用》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ArcGIS9框架体系的了解,掌握ArcGIS9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使用,通过给定具体实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ArcGIS的强大功能及其主要应用方面。课程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掌握ArcGIS Desktop软件的操作方法,包括ArcMap、ArcCatalog和ArcToolbox的基本操作,理解ArcGIS的空间数据表达模型,掌握地理数据库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以及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主要介绍ArcGIS的基本模块和空间分析方法。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化语言和多媒体,密切联系生产、科研、实际,着重讲清ArcGIS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注意培养学生利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3. 《ArcGIS方法与应用》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安排一定学时的实习实践课。使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掌握ArcGIS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适当的布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操作、课后习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式 做作业(至少3次),作业成绩占30%。期末上机操作解决某一具体的GIS应用问题(成绩占7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 备注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1 导论 3 教学 2 ArcMap基础与地图编辑、制图输出 9 操作演示 3 ArcMap分析操作 3 操作演示,上机练习 ArcCatalog基础与目录树创建、地操作演示,上机练习 4 3 理数据库的建立 5 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 3 操作演示,上机练习 6 ArcMap网络分析 3 操作演示,上机练习 7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3 操作演示,上机练习 8 三维分析 3 操作演示,上机练习 9 水文分析 4 操作演示,上机练习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ArcGIS系统简介与安装 1(ArcGIS 9的结构体系 2(ArcGIS 9的数据模型 3(ArcGIS 9的功能特点 4(ArcGIS 9的安装过程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ArcGIS 9的结构体系,掌握ArcGIS 9的数据模型,熟悉ArcGIS 9的安装过程。 第二章 ArcMap基础与地图编辑、制图输出 1(ArcMap的窗口组成与操作 2(ArcMap数据层加载、数据层操作 3(ArcMap图形的绘制与编排 4(ArcMap制图输出与符号操作 说明和要求: (1)了解ArcMap的窗口组成与操作,掌握数据层的加载与操作、数据符号化设置、数据层的标注操作等。 (2)熟悉ArcMap图形的绘制与编排方法,掌握运用ArcMap的编辑工具进行地理要素数据采集和编辑的过程。 (3)掌握ArcMap制图版面的设置方式、各类地图整饰要素的设置与修改方式,以实现精美地图的输出;熟悉地图符号制作、管理与色彩应用的方式。 第三章 ArcMap分析操作 1(ArcMap属性表操作 2(ArcMap统计制图 3(ArcMap统计报告 4(ArcMap统计查询 5(ArcMap空间分析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基本统计制图方法和统计查询方式,掌握各类空间分析的操作过程。 第四章 ArcCatalog基础与目录树创建、地理数据库的建立 1(ArcCatalog窗口组成、ArcCatalog目录树 2(文件夹的连接操作、地理数据库连接操作 3(文件夹与文件类型操作 4(栅格数据显示操作 5(地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说明和要求: (1)掌握ArcCatalog的作用、窗口的组成、目录树的各类连接操作和栅格数据的显示操作。 (2)理解地理数据库的概念以及要素数据集、要素类、关系类等的构建过程。 第五章 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 1(缓冲区的建立 2(叠置分析的基本操作 3(应用实例 说明和要求: (1)掌握缓冲区的建立与叠置分析的基本操作过程。 (2)结合前面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市区择房分析缓冲区与叠置分析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 ArcMap网络分析 1(网络的组成和建立 2(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3(应用实例 说明和要求: 掌握网络分析的基本操作过程,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最短路径问题的分析与应用。 第七章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1(距离制图 2(密度制图 3(表面分析 4(统计分析 5(栅格计算 说明和要求: 掌握栅格表面分析中的等值线绘制与地形因子的提取功能。能够根据要求实现DEM数据山顶点的提取与分析。 第八章 三维分析 1(栅格表面的创建 2(TIN表面的创建 3(表面分析 4(ArcScene三维可视化 说明和要求: (1)掌握数字地形的指标提取,掌握地形特征信息的提取。 (2)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设计模拟场景飞行功能。 第九章 水文分析 1(无洼地DEM生成 2(汇流累积量 3(河流长度 4(河网的提取 5(流域的分割 说明和要求: 了解ArcGIS水文分析模型的基本功能与操作,能够根据提示进行山脊、山谷线的提取,利用水文分析模块功能实现沟谷网络的初步提取。 三、实验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汤国安,杨昕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王法辉著,姜世国,滕骏华译.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北京:上午印书馆,2009. 3.秦其明等.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郭仁忠.空间分析.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版社,2000. 制定人:蔡安宁 审核人:宋仁波 《CAD制图基础》教学大纲 一、 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 总学时 34/17 总学分 1.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操作基础上,熟悉AUTOCAD的基本使用方法,达到能用计算机制作平面图和立体效果图的基本目的。通过课堂讲授,结合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环节,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AUTOCAD制图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制图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图形学意识和提高图学素养,并能够结合城市规划专业图形制作的要求,制作城乡规划有关图纸,以便在走向社会后能较好地适应城市规划工作的需要。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由于本课程课时的限制,及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规划、小区规划设计工程图将在大三讲述,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此课程中淡化。本课程旨在精通CAD制图,提高制图效率。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课堂练习、课外作业。课堂教授与上机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 考查。平时CAD制图作业(60分)与练习与期末课程练习(40分)为总成绩。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教授学时 上机学时 1 AutoCAD2004操作环境 1 1 2 基本绘图命令 2 2 3 编辑命令 2 2 4 图层环境设置 2 2 5 创建与编制文字 2 2 6 块及外部参照 2 2 7 尺寸标注 2 2 8 三维绘图 2 2 9 三维图形的编辑与渲染 2 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AutoCAD 2004中文版操作环境 1. AutoCAD的基本功能 2. AutoCAD 2004的计算机配置 3. AutoCAD 2004的经典界面组成 4. 图形文件保存与加密方法。 说明和要求: (1) 初步掌握AutoCAD 2004中文版操作环境,了解AutoCAD 2004中文版绘图流程。 (2) 重点:AutoCAD 2004中文版绘图环境。 (3) 难点:工具条的基本操作、坐标输入、文件的操作。 第二章 基本绘图命令 1. 绘制直线 2. 绘制射线 3. 绘制构造线 4. 绘制矩形 5. 绘制正多边形 6. 绘制圆 7. 绘制圆弧 8. 绘制椭圆 9. 绘制椭圆弧 10. 矩形的绘制 11. 图纸框的绘制 12. 样条曲线的绘制 13. 正多边形的绘制 14. 定数定矩等分绘图方法。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AutoCAD 2004中各绘图命令的命令提示内容及含义,学会各绘图命令的应用 及其应用技巧。 (2) 重点:AutoCAD 2004中各绘图命令的命令提示内容及含义,各绘图命令的应用及 其应用技巧。 (3) 难点:图形绘制与编制。 第三章 编辑命令 1. 删除对象 2. 复制对象 3. 镜像对象 4. 偏移对象 5. 阵列对象 6. 移动对象 7. 旋转对象 8. 对齐对象 9. 修剪对象 10. 延伸对象 11. 缩放对象 12. 拉伸对象 13. 拉长对象 14. 倒角对象 15. 圆角对象 16. 打断对象 17. 分解对象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AutoCAD 2004中各编辑命令的输入方法、命令提示内容及含义,各编辑命令的应用及其应用技巧。 (2) 重点:AutoCAD 2004中各编辑命令的输入方法、命令提示内容及含义 (3) 难点:各编辑命令的应用及其应用技巧。 第四章 图层环境设置 1. “图层特性管理器”对话框的组成 2. 创建新图层 3. 设置图层颜色 4. 使用与管理线型 5. 设置图层线宽 6. 管理图层。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绘图环境设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掌握图层的概念、层设置的内容、方法、图层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2) 重点:图层的概念,图层设置的内容、方法,图层管理的意义和方法,极轴追踪、对象捕捉等的设置内容和方法。 (3) 难点:图层管理,极轴追踪、对象捕捉等的设置内容和方法。 第五章 创建与编制文字 1. 创建文字样式 2. 创建单行文字 3. 使用文字控制符 4. 编辑单行文字 5. 创建多行文字 6. 编辑多行文字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文字样式设置的方法、内容,熟练设置机械图样中文字的样式,掌握AutoCAD 2004中文本输入命令、文本编辑命令的输入方法、命令提示内容及含义。 (2) 重点:文字样式设置的方法、内容,文本输入命令、文本编辑命令的输入方法、命令提示内容及含义。 (3) 难点:文字样式设置的方法、内容,文本输入命令、文本编辑命令的应用及其应用技巧。 第六章 块及外部参照 1. 临时块的创建 2. 永久块的创建 3. 定义块属性 4. 编辑块 5. 利用块进行阵列。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块的含义,掌握块的建立方法(内部块、外部块),掌握块的插入方法(单次插入、多重插入),掌握块的属性的含义。 (2) 重点:内部块、外部块的建立,块的属性,规划、建筑图样中能正确使用块。 (3) 难点:块的属性 第七章 尺寸标注 1. 尺寸标注的规则 2. 尺寸标注的组成 3. 尺寸标注的类型 4. 创建尺寸标注的基本步骤 5. 创建标注样式 6. 设置直线格式 7. 设置符号和箭头格式 8. 设置文字格式 9. 设置调整格式 10. 设置主单位格式 11. 设置换算单位格式; 12. 设置公差格式;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尺寸的组成及尺寸标注规则,熟悉图样中尺寸类型,会进行尺寸标注样式的设 置,对标注的尺寸会进行编辑,正确标注规划、建筑图样中的尺寸。 (2) 重点:尺寸标注规则,图样中尺寸类型,尺寸标注样式的设置,正确标注规划、建 筑样中的尺寸。 (3) 难点:图样中尺寸类型,尺寸标注样式的设置,正确标注规划、建筑图样中的尺寸。 第八章 三维绘图 1. 三维绘图的基础知识 2. 绘制三维面 3. 创建三维实体 4. 对三维实体进行布尔运算 说明和要求: (1) 详细介绍三维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巧,着重讲述如何创建三维曲面,着重讲述 如何创建三维实体。 (2) 重点:三维实体的布尔运算 (3) 难点:三维实体的布尔运算。 第九章 三维图形的编辑与渲染 1(三维形体基本编辑命令 2(三维形体高级编辑命令 3(消隐 4(着色 5(渲染 说明和要求: (1) 讲述三维图形的编辑和常用命令,学会三维实体的渲染方法。 (2) 重点:三维实体的渲染 (3) 难点:三维实体的渲染。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龙马工作室编.新编AutoCAD 2004中文版入门与提高.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 2( 杨广旋.Auto CAD 2004 中文版精读与实作.科学出版社,2004.1 制定人:卢中辉 审核人:刘传明 《城市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 城市管理学 总学时 40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城市管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程。 随着进入21世纪,城市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目前中国正在进入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大规模的流向城市。城市管理学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管理这一中心,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现代城市管理的主体、现代城市管理的客体以及现代城市管理新理念四个层次展开,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城市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目前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管理问题,特别是城市管理政策的分析和设计以及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的制定。 《城市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理解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发展战略;信息化的城市管理和数字城市以及电子政务对城市管理的影响; 3、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现代城市管理的主体、现代城市管理的客体,以及现代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城市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系统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各方面则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调整。 3、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 4、正常的教学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社会实践调查作业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社会实践调查法等为辅。 (四)考核方式 学期末交一篇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报告。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 2 2 城市及其发展 2 3 市制 2 4 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 2 5 现代城市政府 2 6 城市法制 2 7 城市规划及其管理 2 8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2 9 城市交通管理 2 10 城市环境管理 2 11 城市住房管理 2 12 城市经济管理 4 13 城市社会管理 2 14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 2 15 现代城市管治 2 16 数字城市与城市管理 2 17 城市管理与城市竞争力 2 18 城市营销的理论与实践 2 19 城市管理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 1. 城市管理概述 2. 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管理的概念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了解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城市及其发展 1. 城市及城市化 2. 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3. 城市体系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体系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及城市化的概念; 了解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理解城市体系。 第三章 市制 1. 市制概述 2. 中国市制的发展 3. 当代中国的市制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当代中国的市制 (2) 教学要求: 知道市制的概念; 了解中国市制的发展; 掌握当代中国的市制。 第四章 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 1. 概述 2. 中国城市管理的权利系统 3. 中国城市管理的非权力系统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中国城市管理的权力系统和非权力系统 (2)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 理解并掌握中国城市管理的权力系统和非权力系统。 第五章 现代城市政府 1. 市政府体制 2. 现代城市政府职能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现代城市政府职能 (2) 教学要求: 了解市政府体制; 理解并掌握现代城市政府职能。 第六章 城市法制 1. 城市法制概述 2. 城市法制建设的内容 3. 城市综合执法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法制建设的内容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法制概念; 了解城市法制建设的内容; 掌握城市综合执法。 第七章 城市规划及其管理 1. 城市规划概述 2. 城市规划的编制 3. 中国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中国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规划的概念; 了解城市规划的编制; 理解并掌握中国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第八章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1. 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2.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基础设施概念; 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种类; 理解掌握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措施并付诸于实践。 第九章 城市交通管理 1. 城市交通和城市交通问题 2. 城市公共交通及其发展 3. 城市交通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交通管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交通和城市交通问题; 了解城市公共交通及其发展过程; 理解掌握城市交通管理办法并付诸于实践。 第十章 城市环境管理 1. 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问题 2. 城市环境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环境管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问题; 了解城市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掌握城市环境管理办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一章 城市住房管理 1. 城市住房问题 2. 住房政策分析 3. 中国城市住房制度及其演变 4. 城市住房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住房管理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住房问题及其原因; 了解中国城市住房政策、制度及其演变过程; 掌握城市住房管理办法并能够实际运用以解决现实问题。 第十二章 城市经济管理 1.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 2. 城市经济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3. 城市公共经济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 (2) 教学要求: 了解城市经济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理解并掌握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的手段,并能够解决城市公共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三章 城市社会管理 1. 城市人口管理 2.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 3. 城市社区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人口、治安和社区管理的办法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社会管理的内容; 了解城市人口、治安和社区管理的办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四章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 1. 城市社会保障概述 2. 城市社会福利 3. 城市社会保险 4. 城市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措施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社会保障概念及作用; 了解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措施; 理解掌握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优抚并付诸于实践已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五章 现代城市管治 1. 管制与城市管制理论 2. 中国城市管制的现实与发展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管制了理论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管制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城市管制理论; 了解中国城市管制的现实与发展; 依据所学知识解决现代城市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第十六章 数字城市与城市管理 1. 数字城市概述 2. 数字城市的应用 3. 数字城市:城市政府管理的革命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数字城市的应用 (2) 教学要求: 知道数字城市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数字城市的应用; 能够利用数字城市技术对城市进行管理。 第十七章 城市管理与城市竞争力 1. 城市竞争力概述 2. 城市管理与城市竞争力 3. 经营城市与城市竞争力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经营城市以提高城市竞争力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了解城市管理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城市经营以便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第十八章 城市营销理论与实践 1. 城市营销概述 2. 城市营销的基本要素及基本模式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营销的基本要素及基本模式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营销的概念; 了解城市营销的基本要素及基本模式; 能够对城市营销进行实践操作。 第十九章 城市管理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可持续发展概述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2) 教学要求: 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 理解并掌握社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马彦琳著《现代城市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吕玉印著《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三联书店,2000年。 3、孙志刚著《城市功能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 制定人:张春梅 审核人:刘传明 《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无 总 学 时 85 总 学 分 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经济学原理》是高等师范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学的一些代表理论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明确经济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巩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 2(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思想流派和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及未来趋势。 3(使学生初步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始终选择用学生身边所发生的故事阐述经济学道理的方式,培育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经济现象及时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西方经济学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学的一些代表理论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应本着“重原理轻理论”的原则,重点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鉴于学生刚刚接触西方经济学这一情况,教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在表述上要力求准确、简洁、拓展面不能太宽。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系统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各方面则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调整。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重难点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运用讲述、讲解、讲读等方式向学员传授知识的方法。运用讲授法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和教师的讲授活动配合,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抽象难懂,数学模型分析较难,所以,这门课程的重难点必须要授课教师系统讲授。 讨论法:所谓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认识问题交换看法、互相启发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过程中穿插运用小讨论,辅助阶段性教学,既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又兼有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这种讨论方法的主要特点是:1.讨论需要教师灵活掌握讨论节奏。2.规模一般较小,时间不可能太长。一般也不需要学生 做专门的准备,但提问的内容比较广泛,参与度也更大。3.分散进行的多次讨论之间的联系度不大,主要服从于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内在逻辑。 案例教学法: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通过案例教学这一难题就可解决。因为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能以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完“厂商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讨论“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经济学原理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与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是各科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课后有大量习题,学生通过作题,可以查漏补缺,巩固和加深已学的知识,并在练习中初步学会运用知识与实际的本领。 直观教学法:将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能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员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法是由文字、动画来表现知识点,其表现手法比传统的纸面文字要生动得多,不但可以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突现出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还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展现为一个过程。 (四)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80%; 平时成绩: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西方经济学概述 3 2 供求与局部均衡 6 微 3 消费者行为理论 6 观 4 生产理论 6 部 5 成本理论 6 分 45 6 厂商均衡 6 课 7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 3 时 8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3 9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6 10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3 宏 11 国民收入核算 4 观 12 产品市场均衡 6 部 13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 6 分 14 宏观经济政策 6 40 15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6 课 16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6 时 17 经济增长理论 3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 1.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定义 2.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3.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4.经济量的有关概念 5.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分支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并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要求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定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二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 1.需求 2.供给 3.局部均衡的决定 4.政府干预与市场均衡 5.弹性概念 6.需求的价格弹性 7.需求的其他弹性 8.供给弹性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均衡价格形成的一系列相关概念,需求与供给,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供求规律,充分理解价格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了解均衡价格在现实经济中运用的一般原理等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计算,分类及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并掌握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理解弹性理论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内容.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基数效应理论 2.序数效应理论 3.消费者选择 4.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5.显示偏好理论 6.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实现的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以及消费均衡的模型及其消费均衡的条件.并要求学生能用图形说明和分析消费行为均衡的原理和条件.对其他问题只做一般要 求。 第四章 生产理论 1.生产函数 2.一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3.两种变动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 4.最优投入组合 5.规模报酬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这一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生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规模经济的含义,并要求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最大化的条件和规模,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及用产品转换曲线与等收入曲线说明产品产量最适组合等问题.对其他问题只做一般要求。 第五章 成本理论 1.成本的概念 2.短期成本 3.长期成本 4.影响长期平均成本的因素 5.收益和利润最大化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支出,以取得最大利润这一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系列成本概念及其变动规律,并掌握收益变动规律;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并要求掌握生产盈亏的相应理论.对其他问题只做一般要求。 第六章 厂商均衡 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2.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3.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4.寡头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厂方是如何进行最优化产量和价格决策的有关问题.对其它问题一般了解. 第七章 生产要素定价 1.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 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 3.资本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西方社会的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侧重掌握利率的决定,关于利息合理性的解释,超额利润的来源,以及洛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含义。对其它问题 一般了解。 第八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1.交易的一般均衡 2.生产的一般均衡 3.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 4.福利问题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般均衡意义,来理解一个社会所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是如何趋向社会全面均衡的运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一般均衡模型和类型的“帕累托最适度”的生产与交换条件,并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福利函数的含义和最优化的条件及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等理论。对于其它问题和理论做一般性的了解。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1.非对称信息 2.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3.公共产品 4.政府对完全垄断行业的调节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理解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非对称信息,外部性,公共产品及垄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政府是否应该进行调节。其它问题和理论做一般性的了解。 第十章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概述 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2.凯恩斯革命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不同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基础上,学习有关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2.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3.现行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纠正 4.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国民生产总产值的计算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国民经济各种流量模型的恒等关系。对其他问题一般了解。 第十二章 产品市场均衡 1.消费、储蓄与投资函数 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3.投资乘数 4.政府收支行为的影响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等概念,乘数理论的含义与计算等。对其他问题一般了解。 第十三章 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总需求曲线 1.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2.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3.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IS—LM模型 4.价格调整与总需求曲线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IS-LM模型,掌握总供给函数=总需求函数均衡状况下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对其它问题一般了解.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理论 2.财政政策 3.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政策 4.宏观经济政策乘数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力 6.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分歧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政府宏观经济制定的背景和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掌握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宏观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用以及供给管理政策,其它问题一般了解。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1.通货膨胀 2.菲律浦斯曲线 3.通货膨胀、就业和产出的动态调整过程 4.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对策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在遵循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失业和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原因有充分的理解,并掌握充分就业的含义,自然失业含义与分类,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通货膨胀的类型,以及菲利蒲斯曲线。对其它问题一般了解。 第十六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1.经常账户与宏观经济均衡 2.资本账户与宏观经济均衡 3.固定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 4.浮动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开放经济的总需求;开放经济中国内总需求增加与出口的增加对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影响;同时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实现经济稳定的困难;对外贸易政策等。其它问题一般了解. 第十七章 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模型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4.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5.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动因、源泉,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和新剑桥模型等理论,其它问题一般了解。 实验(践)目录: 1、举办跳蚤市场——实践市场供求与局部均衡理论以及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部分原理 2、企业调研——了解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及厂商决策理论中的部分原理的应用 3、统计局调研——了解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及过程 4、市场调控调研——了解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及效果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美]曼昆 著,梁小民 译(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修订人:张春梅 审核人:尚正永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总 学 时 68 总学分 4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是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为主,以人类活动和城市空间分析为重点,并适当结合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注意城市地理学的方法和技术的介绍。 2(在理论讲授中,应充分利用实例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3(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安排一定的专业调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 考试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4 2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6 3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6 4 城市化原理 8 5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4 6 城市职能分类 6 7 城市规模分布 4 8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0 9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 10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8 11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 4 间 12 城市问题 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2.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4.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2)掌握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动态关系、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市概念及标准 2.城市地域 3.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2)了解中国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的复杂性。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3.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4.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5.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具体内涵。 (2)掌握地理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动态影响,了解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动因。 (3)熟悉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定义 2.城市化的机制 3.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 4.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演化规律,城市化与经济的关系,城 市化的近域推进演变模型。 (2)掌握城市化的机制和城市化测度方法。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 2.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3.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4.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基本特征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当代世界和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基本规律,明确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和我国乡村城市化及城市体系开始显现的基本特征。 (2)学会从我国城市化现状,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1.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2.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3.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特征,正确理解并掌握其概念。 (2)掌握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和划分方法,并指出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和其对 城市发展的影响。 (3)了解几种我国城市职能分类的代表性体系及近期动态。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1.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2.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3.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4.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首位度、城市金字塔和位序—规模法则概念,明确其基本特征。 (2)介绍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指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3)从我国实际出发,分析我国地理学界对城市规模理论的认识及我国城市发展应采取的 政策。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2.中心地理论 3.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4.从生长极到核心与边缘理论 5.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说明和要求: (1)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类型和城市吸引边界区的确定方法,理解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和 相互作用模式。 (2)掌握空间分散的类型及其案例。 (3)根据经济地理学对中心地理论的讲解,进一步巩固掌握中心地理论体系。包括克里 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和廖士景观及其进展。 (4)掌握增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观点,并利用其尝试分析我国的城市空间分 布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3.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2)了解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2.城市中心商务区 3.城市开发区 4.城中村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及其发展、中心商务区的特征和结构。 (2)熟悉中国城市开发区形成历程和区位特征。 (3)熟悉中国城中村的地域特征及改造措施。 第十一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1.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2.城市社会空间 3.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理解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和赫夫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2)掌握社区的概念,了解影响城市意象图的因素。 (3)从我国大都市区的角度(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分析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 第十二章 城市问题 1.城市的主要问题 2.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环境和交通问题的产生和表现形式,明确国外对不同空间结构城市环境和交通问题的发展战略。 (2)理解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内涵,了解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途径。 (3)介绍城市中存在的住宅和社会问题,从城市是人居环境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城市的住宅和社会问题。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等.城市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 3(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4(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 5(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 修订人:刘传明 审核人:张云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环境科学概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 68 4 总 学 时 总 学 分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是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编制审批方法。 2.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得到规划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并加深对城市规划原理的理解。 3.通过专业实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城市规划业务。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知识为主,充分结合中国各类城市实践。 2.在理论讲授中,应充分利用实例精讲基本内容,应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专题教学,加深学生对各种专项规划的原理与方法的理解;适当安排一定的专业调研、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考试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 注 1 城市规划概述 6 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6 3 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定位 4 4 城市用地 12 5 城市总体布局 10 6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8 7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8 8 城市绿地、景观与生态规划 4 9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 10 城市总体规划实务分析 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城市规划概述 1.城市规划概念、任务与特点 2.城市规划类型及编制 3.城乡规划法 说明和要求: (1)结合具体案例了解城市规划概念、任务与特点。 (2)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内容与程序;熟悉城市规划资料收集内容和方法。 (3)熟悉城乡规划法主要规定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3.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4.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与趋势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并理解和掌握每一种规划思想和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明确其间的关系。 (2)比较中外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指出其二者的异同点;了解古代城市规划发展的状况以及对后来的影响。 (3)理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城市规划发展趋势。 第二篇 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定位 1.城市发展战略 2.城市定位 3.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结构规划与概念规划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发展战略内涵,了解城市发展战略确定方法步骤。 (2)熟悉城市定位方法与常见城市定位类型。 (3)了解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结构规划与概念规划。 第四章 城市用地 1.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2.城市用地分类与用地标准 3.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规划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用地概念,理解不同自然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掌握城市用地评定要求和用地选择方法与原则。 (2)掌握城市用地分类、各类内涵、用地标准 (3)理解并掌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等主要用地要求及其在城市中的布置方式选择。 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内容 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3.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4.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5.典型城市总体布局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理解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原则; (2)理解和掌握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城市局布地区与整体布局,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的协调发展。 (3)熟悉城市总体布局方案优化的流程。 (4)结合不同类型城市的特征,理解各类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和基本形式。 第六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 2.城市道路系统与用地布局 3.对外交通与用地布局 4.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城市交通类型与发展趋势,掌握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2)掌握内部道路系统的特征、布置基本要求、道路横断面的确定和停车场的布局; (3)掌握城市外部交通规划的原则,各种交通方式及港口、车站等在城市中的布置。 (4)结合实例,讲清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了解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的原则和不同类型的城市的对外交通综合规划及交通综合组织。 第七章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城市水源与给水规划 2.城市排水与防治污染规划 3.城市能源规划 4.城市防灾规划 5.城市管线工程综合 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说明和要求: (1)介绍城市规划中各项工程规划的内容及系统构成。 (2)掌握各项工程设施用地的布置形式,及其在城市中的位置选择。 (3)了解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布置应遵循的相关原则、工程管线综合的工作步骤和编制内容。 (4)了解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第八章 城市绿地、景观与生态规划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城市景观规划 3.城市生态规划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绿地分类,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方式。 (2)了解城市景观规划的常见手法。 (3)了解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与主要方式。 第九章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2.建筑保护 3.历史地段的保护 4.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6.城市更新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原则、保护内容、保护与整治、利用、更新的关系,以及城市 整体环境的保护。 (2)介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了解城市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意义。 (3)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现状 第十章 城市总体规划实务分析 1.城市用地与总体布局方案辨析 2.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编写 3.城市规划图纸识读 说明和要求: (1)根据所学理论原理,对规划布局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优劣和改进方案。 (2)正确识别规划图纸,了解常用的规划图例和制图标准。 (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编写要求和格式规范。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谭纵波.城市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程道平.现代城市规划.科学出版社.2010年. 4.董光器.城市总体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 修订人: 刘传明 审核人:张云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 34 2 总 学 时 总 学 分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是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城乡规划相关法规主要法律规定。 2.掌握城乡规划管理相关知识以及具体管理实务操作规范。 3.通过案例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城乡规划管理业务。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的主要知识为主,充分结合各类规划管理实践。 2.应充分利用规划管理实例精讲管理规定,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3.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考查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 注 1 城乡规划法规概论 2 2 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10 3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 2 4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2 5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10 6 城乡规划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2 7 城乡规划行业职业道德 2 8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案例分析 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城乡规划法规概论 1.城乡规划法规概述 2.城乡规划法规的发展历程 3.城乡规划法规的基本内容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城乡规划法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容。 第二章 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1.城乡规划法 2.城乡规划法配套法规与规章 3.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4.城乡规划相关法律与法规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城乡规划法主要法律规定。 (2)了解城乡规划法配套法规与规章构成,掌握主要条款规定。 (3)掌握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4)熟悉城乡规划相关法律与法规。 第三章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 1.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特点及环境 2.城乡规划依法行政依据 3.城乡规划依法行政行为 4.城乡规划依法行政制度 5.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特点及环境、依据与行为。 (2)熟悉城乡规划依法行政制度和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1. 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2. 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3. 城乡规划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城乡规划管理概念和特征。 (2)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系统构成与运行机制。 (3)掌握城乡规划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第五章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1.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概述 2.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3.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4. 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5.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办理一书两证程序与要求,了解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概念、城市用地的特性、建设 用地规划管理的范围、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作用等。 (2)掌握行政划拨用地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程序、有偿出让转让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工程 规划管理程序、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证的操作要求;熟悉建设工程使控制内容与规定等; (3)熟悉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市政管线工程规划 管理的操作要求等内容;了解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对象、道路交通工程的特点、道路交 通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操作要求。 第六章 城乡规划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1.城乡规划监督检查的内容 2.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任务 3.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程序和操作要求 4.法律责任 说明和要求: (1)熟悉道路规划红线定界、复验灰线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掌握行政处罚的原则、查处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的行政程序等内容;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监督检查、建设活动过程的监督检查、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检查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合法性、监督检查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性质 。 (3)熟悉违反城乡规划法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 城乡规划行业职业道德 1.城乡规划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2.城乡规划行业准则 说明和要求: (1)熟悉城乡规划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2)掌握城乡规划行业准则。 第八章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案例辨析 1.选用实时案例讲解分析 说明和要求: (1)学会应用所学课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王国恩.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程道平.现代城市规划.科学出版社.2010年. 3(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 制订人: 刘传明 审核人: 张云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土地经济学、测量与地图学 总 学 时 68/17 总 学 分 3.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通过实验能够初步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主,知识和方法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行业进展。 2.在理论讲授中,应充分利用实例精讲基本内容,应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3.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充分利用实验课程强化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方法的应用能力。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验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考试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导论 1 4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2 3 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类 3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4 3 土地利用分析与评价 5 4 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概述 6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7 4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8 6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9 3 农业用地规划 10 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1 6 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 12 3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13 6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导论 1.土地与土地利用 2.规划和土地规划 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4.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说明与要求: (1)掌握土地、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体系; (3)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程序和内容。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说明与要求: (1)理解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租地价理论、区位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等基本 理论; (2)熟悉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和动态平衡原则的基本内涵及其应用。 第三章 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类 1.土地调查 2.土地分类 说明与要求: (1)了解土地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方法; (2)熟悉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演变; (3)掌握不同土地分类体系的地类内涵及其数据转换关系。 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说明与要求: (1)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目标和任务; (2)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3)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第五章 土地利用分析与评价 1.土地利用宏观与战略研究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质量评价 说明与要求: (1)熟悉土地利用宏观和战略研究内容; (2)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和方法; (3)熟悉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人口承载力评价等方法。 第六章 土地供需预测概述 1.预测和预测程序 2.基础数据预测 3.土地供给预测 4.土地需求预测 说明与要求: (1)熟悉预测的基本程序; (2)了解基础数据预测的对象和基本方法; (3)熟悉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的对象及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土地利用结构 2.土地利用布局 说明与要求: (1)掌握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表达形式; (2)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结构方案的编制方法及相关表格制作方法; (3)理解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第八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交通量预测与交通运输用地 2.公路用地规划 3.水运用地规划 4.铁路用地规划 5.航空运输用地规划 说明与要求: (1)了解交通量预测的基本方法; (2)掌握各类交通线路选线(选址)的要求; (3)熟悉各类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测算方法。 第九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水资源与水利工程概述 2.供水工程用地规划 3.灌排工程用地规划 说明与要求: (1)了解水资源利用特点和水利工程主要类型; (2)熟悉各类供水工程和灌排工程用地的基本要求; (3)掌握各类水利工程用地面积测算方法。 第十章 农业用地规划 1.耕地规划 2.园地规划 3.林地规划 4.牧草地规划 5.水产用地规划 说明与要求: (1) 重点讲解耕地、园地和水产用地规划; (2) 了解林地和牧草地规划; (3) 掌握耕地田块配置及其附属设施用地配置要求。 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2.土地整理规划 3.土地复垦规划 4.土地整治规划 5.土地开发规划 说明与要求: (1)重点讲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和土地开发规划; (2)熟悉基本农田保护区条例基本规定; (3)掌握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及划区定界方法; (4)熟悉土地整理、复垦、整治、开发的主要区别; (5)了解各类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方法 1.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 2.土地利用规划费效分析 3.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 说明与要求: (1) 了解可行性研究、费用效益分析和可持续评价的基本原理; (2) 熟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3) 掌握可行性研究方法、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可持续综合评价方法。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 1.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 2.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 3.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 4.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5(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说明与要求: (1)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2)熟悉规划图纸的编制和现场铺图方法; (3)掌握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程序与方法; (4)了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安国辉,等.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出版社,2008. 修订人:刘传明 审核人:张云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等 总学时 34/17 总学分 1.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教学目的通过介绍和学习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文献的类型、特点与分布、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了解常见文献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的组织规则和编排特点,掌握其使用方法、检索步骤和检索策略,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目的、写作规范、写作方法和基本程序。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文献检索在学习和科研中的重要性。 2.了解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布局,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基本知识。 3.掌握从中外文数据库中检索文献的基本方法,了解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等检索常识。 4.了解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和基本程序。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以讲授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为主,充分结合各类文献检索数据库和方法实践,以阅读文献,提炼文献,撰写论文提纲和小论文为重点。 2.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阅读与撰写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 考查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文献信息源 2 2 电子书 2 3 电子期刊 4 4 特种文献 4 5 文摘数据库 2 6 参考工具书 2 7 专业数据获取 2 8 利用文献资料做研究 4 9 论文写作与发表 4 10 资料积累与管理 4 11 版权法与学术规范 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文献信息源 1.文献 2.图书馆 3.网络 说明和要求: (1)了解文献信息源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初步掌握图书馆与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 电子书 1.概述 2.电子书数据库 3.网上书店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电子书数据库和网上书店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初步掌握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电子书数据库和网上书店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电子期刊 1.概述 2.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3.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电子期刊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初步掌握EBSCO、Springerlink、Elsevier Science等外文期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3)掌握CNKI、万方、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 特种文献 1.会议文献 2.学位论文 3.科技报告 4.标准文献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特种文献的主要类型、特点与作用; (2)初步掌握会议文献、科技报告的使用方法。 (3)掌握学位论文与标准文献的检索使用方法。 第五章 文摘数据库 1.概述 2.EI数据库 3.引文索引数据库 4.引文索引的评价功能及其衍生品 5.其他引文数据库 说明和要求: (1)了解文摘数据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初步掌握EI、SCI等文摘数据库使用方法。 第六章 工具书 1.概述 2.百科全书与年鉴 3.手册与名录 4.事实与数据检索实例 说明和要求: (1)了解工具书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2)初步掌握百科全书、手册、名录等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3)重点掌握各类综合或专业年鉴使用方法。 第七章 专业数据获取 1.获取途径 2.数据甄别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各类专业数据的获取途径方式; (2)掌握年鉴电子版查询使用方法、专业论坛数据、公共数据资源下载挖潜等方法。 第八章 利用文献资料做研究 1.概述 2.选择研究课题 3.资料收集 4.资料甄别 5.资料阅读 6.资料分析与综合 7.研究实例 说明和要求: (1)掌握利用资料做研究的方法步骤; (2)重点掌握资料甄别、阅读、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与技巧。 第九章 论文写作与发表 1.论文写作 2.标注参考文献 3.论文投稿与发表 说明和要求: (1)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基本方法; (2)掌握参考文献标注的规范要求; (3)了解论文投稿与发表的程序。 第十章 资料积累与管理 1.概述 2.个人资料管理软件 3.建立与利用个人资料库 说明和要求: (1)充分认识资料积累与管理的重要性; (2)掌握个人资料积累与管理的方法。 第十一章 版权法与学术规范 1.版权常识 2.以案说法 3.学术规范 说明和要求: (1)了解版权常识及版权法相关规定; (2)以案例形式充分理解版权侵权的常见形式、危害性及其后果。 (3)充分掌握学术规范规定。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花芳.文献检索与利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黄军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3.王细荣,韩玲,等(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制定人:刘传明 审核人:张云 《资环与规划管理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无 总 学 时 17 总 学 分 1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使新生能全面认识本专业的设置背景、当前形势、专业性质特点以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就业与深造渠道。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和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更好的规划大学生涯。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内容选取坚持客观全面反映本专业实际的原则,以有利于专业引导为准绳。具体内容随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建设有所取舍。教学过程要深入浅出,注重以生动形象的素材加深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生参与,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答疑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 考查:撰写心得体会及小论文形式评分。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专业概况与大学生涯 2 2 培养计划 2 3 专业基础知识概览 2 地理类课程介绍 4 基础方法概览 2 GIS类课程介绍 5 城乡规划知识概览 2 6 资源管理知识概论 2 7 专业认识与讨论 2 8 答疑与总结 3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专业概况与大学生涯 1.专业概况 2.大学生涯 说明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应用前景、大学生涯的目标定位与角色转变。 第二章 培养计划 1.培养目标与要求 2.课程体系 3.深造与就业 说明和要求: 要求学生明确我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初步认识四年开设的主要课程及实践环节 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章 专业基础知识概览 1.地理类 2.经济类 3.环境类 4.数学类 说明和要求: 主要讲述经济类、数学类、地理类与环境类课程主要内容及其对专业的基础地位作用。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掌握基本知识。 第四章 基础方法概览 1.测绘与空间分析类 2.数理统计分析类 3.绘图类 说明和要求: 主要讲述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基础方法的概况及其在学习和 工作中的应用。 第五章 城乡规划知识概览 1.城市规划原理类 2.区域与土地利用类 3.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类 4.规划管理与法规类 说明和要求: 主要讲述城乡规划领域的社会实践及其课程安排,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第六章 资源管理知识概览 1.水资源类 2.土地资源类 3.综合类 4.概预算与估价类 说明和要求: 主要讲述水土资源管理的意义、方法、手段及相关课程主要内容。 第七章 专业认识与讨论 1.相关认识 2.若干问题讨论 说明和要求: 通过前述讲解,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识,展开充分讨论,激发学生观点的碰撞。 第八章 答疑与总结 1(问题总结 说明和要求: 对学生存在的疑问展开针对性答疑,及时总结专业认识问题。进一步梳理专业思想。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无 制订人:刘传明 审核人:张云 《城市开发概论》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 城市开发概论 总学时 40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城市开发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程。 《城市开发概论》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新增课程。城市规划涉及城市政治、经济、建筑、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用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完善的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城市空间的需求与供给分析、城市空间开发的投入产出研究、城市开发、城市功能区开发、城市空间开发调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研究和城市开发的与策划等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影响城市空间需求和供给的诸多因素,掌握城市空间的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能够对城市空间开发进行投入与产出分析,用城市空间开发组成部分和开发方式等最新理论进行城市开发实践。 《城市开发概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城市开发概论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城市空间开发组成部分和开发方式等最新理论、城市空间的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和影响城市空间需求和供给的诸多因素。 3、紧密联系实际,对城市空间开发进行投入与产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在表述上要力求准确、简洁、拓展面不能太宽。 2、在教学中,应本着“理论实践并重”的原则,重点以身边的案例介绍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 3、正常的教学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实践作业题,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系统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各方面则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调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和实践调查法为辅。 (四)考核方式 学期末交一篇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报告。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2 绪论 2 6 城市空间的需求和市场分析 3 6 城市空间开发的投入与产出 4 3 城市土地开发 5 4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开发 6 2 城市空间开发的第四度规划 7 5 城市空间开发调控 8 3 城市基础设施开发的投融资 9 3 城市开发中的博弈 10 6 城市开发的策划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 城市开发规划概述 2. 城市开发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开发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教学要求: 了解城市开发规划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背景; 掌握城市开发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 城市空间的需求与市场分析 1. 城市空间需求的影响因素 2. 城市空间需求的类型 3. 城市空间需求的曲线 4. 房地产需求的预测 5(城市公共空间需求的预测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空间需求曲线和房地产需求、城市公共空间需求的预测 (2) 教学要求: 了解城市空间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类型; 理解城市空间需求的曲线; 掌握房地产需求和城市公共空间需求的预测。 第三章 城市空间开发的投入与产出 1. 城市空间供给 2. 城市开发的投入 3. 城市空间开发的经济效益 4. 利润分配和市场控制手段 5. 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开发的投入和经济效益 (2) 教学要求: 了解城市空间供给和城市公共空间供给; 理解并掌握城市空间开发的投入和经济效益以及利润分配和市场控制手段。 第四章 城市土地开发 1. 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 2. 城市土地开发模式 3. 城市土地资产经营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和城市土地资产经营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的概念; 了解城市土地开发模式; 理解城市土地资产经营。 第五章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开发 1. 城市生活区的开发规划 2. 城市产业区的开发规划 3.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规划 4. 城市边缘区的开发规划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不同功能区开发规划的差异 (2) 教学要求: 了解城市不同功能区开发的规划; 理解城市不同功能区开发规划的差异。 第六章 城市空间开发的第四度规划 1. 城市空间开发第四度规划的产生背景和概念 2. 土地开发的时序规划 3. 四度规划的影响因素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土地开发的时序规划和四度规划的影响因素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空间开发第四度规划的产生背景和概念; 了解土地开发的时序规划; 理解四度规划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城市空间开发调控 1. 城市空间开发的调控主体——政府 2. 土地供应控制 3. 规划控制 4. 财税调控 5. 政府投入 6. 法制控制 7. 市场调节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城市空间开发的调控手段 (2) 教学要求: 知道城市空间开发的调控主体——政府; 了解城市空间开发的调控手段; 掌握城市空间开发的调控手段的具体操作。 第八章 城市基础设施开发的投融资 1. 基础设施的特性 2. 政府(财政)投资基础设施 3. 基础设施融资方式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基础设施融资方式 (2) 教学要求: 知道基础设施的特性; 了解政府(财政)投资基础设施; 理解并掌握基础设施融资方式。 第九章 城市开发中的博弈 1. 博弈的类型 2. 博弈行动研究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博弈行动研究 (2) 教学要求: 知道博弈的类型; 理解并运用博弈行动。 第十章 城市开发策划 1. 策划的概念 2. 策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 策划的原则 4. 策划的对象和目标 5. 策划的内容 6. 策划的步骤 7. 策划的方法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策划的对象和目标及策划的内容 (2) 教学要求: 知道策划的概念、策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及策划的原则; 了解策划的对象和目标及内容; 能够依据策划的对象和目标,使用适当的策划方法,按照策划的步骤做出科学的策 划。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夏南凯等编著.城市开发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 制定人:张春梅 审核人:刘传明 《资源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总学时 40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的学科。虽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研究层次之深、已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预料。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使同学们能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目前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设计、以及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估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环境经济评价基本方法和基本的环境经济政策。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实践中的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系统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各方面则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调整。 3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 4、正常的教学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为辅。 (四)考核方式 学期末交一篇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报告。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2 导论 2 3 微观经济学基础 3 2 外部性理论 4 2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5 2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6 2 环境产权理论 7 3 物质平衡理论 8 4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9 3 环境经济评价概述 10 4 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11 3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12 3 环境经济政策 13 3 排污收费 14 3 排污权交易 15 2 环境财政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导论 1. 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 2.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发展和趋势 3.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 教学要求: 知道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 1. 需求、供给和均衡 2. 效用理论与厂商理论 3. 竞争市场与效率 4.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5(公共物品理论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公共物品理论 (2) 教学要求: 了解这些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 理解环境物品与一般物品间的区别。 第三章 外部性理论 1. 外部性的定义、类型 2. 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外部性问题与环境污染 (2) 教学要求: 知道外部性的定义与类型; 了解外部性与产权之间的关系; 理解纠正外部性的途径。 第四章 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1. 稀缺性的内涵 2. 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3. 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现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 (2) 教学要求: 知道稀缺的特性; 了解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理解环境资源稀缺性凸显的成因。 第五章 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1. 经济效率的实现 2. 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3.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2) 教学要求: 知道实现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了解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理解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对效率、帕累托最优的解释。 第六章 环境产权理论 1. 产权理论 2. 外部性问题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 3. 产权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外部性问题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 (2) 教学要求: 知道产权的定义; 了解科斯定理; 理解产权理论是对传统价格理论的完善。 第七章 物质平衡理论 1. 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 2. 物质平衡与一般均衡模型 3. 环境管理模型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瓦尔拉-卡塞尔模型 (2) 教学要求: 知道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 了解最优环境管理的对策; 理解环境管理模型的内容。 第八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自然资源分类 2.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舒适性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存量;舒适性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教学要求: 知道自然资源的几种分类方法; 了解自然资源存量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条件; 理解并掌握舒适性资源经济利用的特点。 第九章 环境经济评价概述 1. 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值计算 2. 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 3. 环境经济评价的应用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环境经济评价的应用 (2) 教学要求: 知道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 了解环境资源价值的构成; 理解并掌握费用效益分析法。 第十章 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1. 价值评估方法的框架 2. 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及陈述偏好法 3. 评价方法的选择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及陈述偏好法 (2) 教学要求: 知道价值评估方法的框架; 了解评价方法选择的规律及依据; 理解并掌握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及陈述偏好法。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1.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过程 2. 估算因素分析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过程 (2) 教学要求: 知道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意义; 了解贴现与现值; 理解并掌握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整个过程。 第十二章 环境经济政策 1.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及污染者付费原则 2. 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基本功能及类型 3. 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4. 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2) 教学要求: 知道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含义。 了解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内容。 理解并掌握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第十三章 排污收费 1. 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 2. 不完全竞争与排污收费 3. 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 4. 排污收费的问题 5(OECD成员国和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排污收费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2) 教学要求: 知道OECD成员国和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了解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排污收费效率; 理解并掌握排污收费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第十四章 排污权交易 1. 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与主要特点 2. 排污权交易的微观、宏观效应 3.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4. 美国、中国的排污权交易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排污权交易的微观、宏观效应;中国的排污权交易 (2) 教学要求: 知道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与主要特点; 了解美国、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实践; 理解并掌握排污权交易的微观、宏观效应。 第十五章 环境财政 1. 环境财政与公共财政 2. 环境税 3. 环境财政支出 说明和要求: (1) 教学重点:环境税 (2) 教学要求: 知道环境财政的含义与职能; 了解环境财政支出的内容; 理解并掌握环境税的倍加红利效应。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帆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美)汤姆?泰坦伯格著,严旭阳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5版).北京: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制定人:张春梅 审核人:刘传明 《资源环境保护法》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环境科学概论、产业布局学、城市管理学 总学时 40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法制观念;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法以及国际环境法规范;了解各类规范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法规范维护合法环境权益和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基本理论、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教学难点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辅之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形式以书面作业、课程论文为主,结合出勤进行考核。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6 2 环境保护法概述 6 3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 4 4 环境保护法基本法律制度 4 5 环境保护民事责任 4 6 环境保护刑事责任 4 7 环境保护行政责任 4 8 自然资源保护法 4 9 防治环境污染法 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 环境与资源的概念 2. 环境问题 3.环境保护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与环境资源保护法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基本知识,了解当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问题,以便于为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打下相关知识基础。 ?本章重点:环境、自然资源;当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问题。 ?本章难点:环境、自然资源。 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概述 1. 环境保护法的概念和特征 2. 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 3.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4. 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5. 环境保护法体系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要求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点、了解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等基本知识,掌握我国现行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和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和环保法的体系。 ?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点;环保法的目的和任务;我国现行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环保法的体系。 ?本章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点;我国现行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保法的体系。 第三章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 1.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概述 2.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3. 协调发展原则 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 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6.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的概念、意义和具体贯彻,明确这些原则是确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的基础。 ?本章重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依靠群众原则。 ?本章难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以及依靠群众原则的具体贯彻。 第四章 环境保护法基本法律制度 1. 环境保护法基本法律制度概述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 “三同时”制度 4. 环境税费制度 5. 许可证制度 说明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 制度的概念、特点,理解我国实行以上各项制度的意义,了解各项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掌握我国各项基本法律制度的具体法律规定。 ?本章重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的概念、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的具体法律规定 ?本章难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的具体法律规定 第五章 环境民事责任 1. 法律责任概述 2. 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 3. 无过错责任原则 4. 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5. 追究公害民事责任的程序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掌握环境民事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及举证责任倒置,理解环境民事责任的追究程序。 ?本章重点:环境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环境民事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及举证责任倒置;环境民事责任的追究程序 ?本章难点: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环境民事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及举证责任倒置 第六章 环境刑事责任 1. 刑事责任的概念 2. 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结合刑法对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的定义和特征加以认识,理解我国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立法状况,掌握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或者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以及破坏自然资源类犯罪的构成要件。 ?本章重点: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的定义和特征;我国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立法状况;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或者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以及破坏自然资源类犯罪的构成要件。 ?本章难点: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或者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以及破坏自然资源类犯罪的构成要件。 第七章 环境行政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2.行政制裁的方式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特点、构成要件和追究原则,掌握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方式,环境行政制裁,掌握环境行政责任追究程序。 ?本章重点:行政法律责任的特点、构成要件和追究原则;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方式;环境行政制裁;环境行政责任追究程序。 ?本章难点: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方式;环境行政制裁;环境行政责任追究程序。 第八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 1. 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2. 保护土地的法律规定 3. 保护水的法律规定 4.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以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状况。理解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征、体系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我国有关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本章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特征;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本章难点:我国有关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法律规定;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第九章 防治环境污染法 1.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概述 2. 防治大气污染法律规定 3. 防治水污染的法律规定 4. 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法律规定 5(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法律规定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其他公害的含义,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理解水污染的概念,掌握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和特征,掌握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法律规定,理解环境噪声的概念,掌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本章重点:环境污染、其他公害的含义;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水污染的概念;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固体废物的概念和特征;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法律规定;环境噪声的概念;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本章难点: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蔡永民.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2. 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修订人:周晓钟 审核人:刘传明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城市总体规划、工程测量 总学时 51/17 总学分 2.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同时又是一个城市的大动脉。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横纵断面、平面交叉和城市道路排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道路总宽度、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管理、立体交叉和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布置的原则。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由于理论课时偏少,本书第10章交通管理与交通管制,同学们要在现实中留意观察。第7平面交叉口设计、第8章道路立体立交、第9章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只讲述其重点内容,望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其补充。 (三)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设计方案来巩固理论。 (四)考核方式 考试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以平时作业(10%)、道路线形设计(20%)和期末考查(70%)给定最终成绩。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1.5 2 城市道路交通理论基础知识 4.5 3 城市交通规划 4 4 城市道路网规划 3 5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6 6 城市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6 7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3 8 道路立体交叉 2 9 城市道路公用设施 4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 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 2.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状况 3.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趋势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本章讲授,使学生掌握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状况;了解中外交通发展简史。 (2) 重点与难点: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趋势。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理论基础知识 1. 城市道路交通流特性 2.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3. 交通量、车速调查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讲授城市道路交通流特性、使学生掌握道路通行能力预测;了解交通量、车速 调查。 (2) 重点与难点:交通流的特性分析。 第三章 城市交通规划与路网规划 1.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意义和任务 2. 起讫点调查 3. 远景交通量预估与分配 4. 城市道路上的客货运交通规划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和任务、OD调查、交通量预测。 (2) 重点与难点:OD调查;城市客运交通规划。 第四章 城市道路路网规划 1.概述 2.城市道路的功能、组成及特点 3.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及红线规划 4.城市道路网与城外交通路线的衔接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城市道路分类及红线规划、城市道路网规划。 (2) 重点与难点:城市道路网规划。 第五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1. 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其布置类型 2. 机动车道设计 3. 非机动车道设计 4. 路侧带设计 5. 分车带、路肩、缘石及人行道铺装 6. 横断面综合布置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讲授横断面设计原则及其布置类型使学生掌握机动车道设计、非机动车道设 计、横断面综合布置。 (2) 重点与难点:机动车道设计。 第六章 城市道路的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1. 设计车速 2. 道路平面设计 3. 道路纵断面设计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讲授设计车速、道路平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道路的 平、纵断面设计。 (2) 重点与难点:道路纵断面设计 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1. 平面交叉口的基本形式及其交通分析 2. 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 3. 一般平面交叉口几何尺寸设计 4. 环形平面交叉口设计 5. 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讲授平面交叉口的基本形式及其交通分析,使学生掌握平面交叉口设计几何尺 度设计。 (2) 教学重点与难点:立体交叉口设计。 第八章 道路立体交叉 1. 概述 2. 道路立体交叉的类型与选择 3. 立体交叉几何设计 4. 立体交叉设计步骤与方法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讲授立体交叉口的基本形式及其交通分析,使学生掌握立体交叉口设计几何尺 度设计。 (2) 重点与难点:立体交叉口设计。 第九章 城市道路公用设施 1. 公共交通站点布置 2. 城市道路停车场设计 3. 城市广场设计 4. 城市道路照明 5. 城市道路地下管线与地上杆线 6.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 说明和要求: (1) 通过讲授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城市道路停车场设计、城市广场设计、道路地下管网 综合规划,使学生掌握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2) 重点与难点:城市管线综合规划。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 沈建武、吴瑞麟编著.《城市道路与交通》第二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2007.2 2. 徐循初等。《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制定人: 卢中辉 审核人:刘传明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教学大纲 一、 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总学时 51(34+17) 总学分 2.5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是高等师范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内涵、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的基本原理、设计开发、运行维护,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2.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做到理论实际;使学生对城市规划与建设GIS有一个较全面了解,并能得到城市规划与建设GIS方面的技能训练,提高其利用GIS技术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中,按“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要求: 1(“知道”----即要一般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2(“了解”----即要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3(“理解”----即要非常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论述、案例分析、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在理论讲授中,应充分利用实例精讲基本内容,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2.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该系统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并适当安排一定的专题调研和考察,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常的教学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为主。 4.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体系安排、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实验部分以教师操作为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为主,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主要以平时作业成绩为主(占总成绩70%),同时参照上机实验与课堂讨论表现(占总成绩30%)来确定。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理论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3 2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的基本理论 4 3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分析 8 4 城市规划与建设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6 5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的开发 6 6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的运行与维护 3 7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4 2.上机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系统需求分析 2 2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系统总体设计 3 3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系统详细设计 6 4 城市规划与建设GIS系统部分功能设计与实现 6 二、大 纲 内 容 第一章 绪论 1.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内涵 2.城市地理信息概述 3.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 4.城市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说明和要求: (1)教学重点:城市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2)教学要求:知道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内涵;了解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 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2.城市地理学 3.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 4.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与编码 说明和要求: (1)教学重点: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与编码 (2)教学要求: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主要特征和功能;了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理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与编码。 第三章 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1.城市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概要分析 2.需求分析 3.系统分析 说明和要求: (1)教学重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系统分析 (2)教学要求:知道城市规划与建设信息系统的目标、数据、业务功能和支撑平台分析;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系统分析。 第四章 城市规划与建设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1.空间数据库设计概述 2.城市规划与建设空间数据库组织 3.城市规划与建设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 4.城市规划成果数据库设计 5.城市综合管线数据库设计 说明和要求: (1)教学重点:城市规划与建设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规划成果数据库设计 (2)教学要求:知道空间数据库的特点、设计目标等;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空间数据库组织,城市综合管线数据库设计;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以及城市规划成果数据库设计。 第五章 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1.开发的原则与任务 2.系统的软件体系框架与分步实现策略 3.系统集成 4.数据库实施与测试 5.项目的开发管理 说明和要求: (1)教学重点:系统集成、数据库实施与测试 (2)教学要求:知道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与任务;了解系统的软件体系框架与分步实现策略;理解系统集成、数据库实施与测试,以及项目的开发管理。 第六章 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1.系统维护 2.数据维护与更新 3.人员培训 说明和要求: (1)教学重点:数据维护与更新 (2)教学要求:知道系统维护人员培训;了解系统维护的内容,系统开发与维护方式选择;理解城市规划与建设GIS数据维护与更新。 第七章 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 说明和要求: (1)教学重点: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教学要求:知道数字城市、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了解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理解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张新长,马林兵.城市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宋小冬,叶嘉安,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0. 3.孙毅中.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7. 4.汤国安,杨昕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秦其明等.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郭仁忠.空间分析.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版社,2000. 制定人:孔伟、贺巧宁 审核人:刘传明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经济学原理、经济地理学 总学时 40 总学分 2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产业经济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之一。 通过《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产业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发展的规律,基本掌握产业经济管理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领会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产业经济管理的政策,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辅助教学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通过联系现代产业实践、以作业和案例探讨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产业发展的规律、理解和有效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内,涌现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研究本学科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性、产业管理科学性均有重要意义。 产业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它是随着现代先进国家经济发展而形成发展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是经历过漫长的微观经济学的成熟到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再到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这一演进的过程,也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层次,在进行“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管理”、“产业发展”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由此,也可以说,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现经济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产业经济学逐步为我国政府部门和各界专家学者所重视,而加以发展运用,并形成为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实质上也是研究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组织、结构、政策及管理、发展的问题。我们综合中外产业经济学的学说与实践,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分析,以便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经常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平时作业布置与及时批改,强化教学过程质量;与学生即时沟通,根据其反馈意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四)考核方式 考查,平时作业成绩和课程论文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 1 绪论 2 2 产业结构理论 4 3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 2 4 产业组织理论 4 5 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 4 6 产业组织形态 2 7 产业发展理论 4 8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 9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 2 10 产业发展资源及配置 2 11 产业布局 2 12 产业集聚 4 13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 14 产业政策 4 二、大 纲 内 容 绪论 1. 产业的形成与分工 2.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4.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与方法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产业的概念。 (2) 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历程。 (3) 初步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4) 了解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及基本方法。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1. 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3. 产业关联及其效应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2) 掌握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3)了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演变特点。 (4)掌握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结构演变。 (5)掌握产业关联的含义、种类及其效应。 第二章 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 1. 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2. 产业结构优化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3)掌握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4)掌握主导产业群及其更替。 (5)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标志、途径与策略。 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 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概念。 (2) 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形成和发展。 (3) 掌握市场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测量。 (4) 掌握市场行为的概念及内容。 (5) 掌握市场绩效的概念及其反映指标。 (6) 了解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模式分析。 第四章 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 1. 规模经济 2. 有效竞争 3. 企业规模结构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规模经济的含义、种类、成因以及利用规模经济的途径。 (2) 掌握竞争的含义和类型。 (3) 理解有效竞争的含义及其衡量基准。 (4) 了解确定企业最佳规模的方法。 (5) 掌握规模结构的含义、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 产业组织形态 1. 现代产业组织形态及其演变 2. 若干典型产业组织形态 说明和要求: (1) 了解产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及类型。 (2) 理解竞争态势变化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 (3) 了解企业集团、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等典型产业组织形态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第六章 产业发展理论 1. 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 产业发展模式 3. 产业发展战略 4.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5. 产业衰退与产业调整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产业发展理论基础。 (2) 理解产业的雁形发展模式、梯度转移模式的内涵。 (3) 掌握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体系及其制定与实施。 (4) 掌握产业衰退与产业调整的内涵。 第七章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 技术创新 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技术创新的概念、特征、类型及过程模式,了解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2) 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特征。 (3)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发展模式及其与传统产业改造的关系。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 1.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2.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安全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2) 掌握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特点及其衡量指标体系。 (3) 理解提高产业竞争力对维护产业安全的意义。 第九章 产业发展资源及配置 1. 资本资源及配置 2. 人力资源及配置 3.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4. 自然资源与能源的配置 5. 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资本资源在产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固定资本资源、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的 特征及其配置、管理。 (2) 掌握人力资源的特点以及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途径。 (3) 掌握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及其开发利用途径。 (4) 掌握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途径。 (5) 掌握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管理的关系。 第十章 产业布局 1. 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3. 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说明和要求: (1) 理解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均衡与非均衡理论等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2) 掌握地理位置、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3) 掌握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产业集聚 1. 产业集聚及其基本特征 2. 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3. 产业集聚政策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产业集聚的概念、特征、形成类型,了解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 (2) 掌握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3) 掌握产业集聚政策的内涵及其作用。 第十二章 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 产业政策概述 2. 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批评与争议 3. 推行产业政策的成功要点 4. 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价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产业政策的概念、内容、性质、目标和类型。 (2) 理解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3) 掌握影响产业政策制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产业政策推行效果的主要因素。 (4) 理解产业政策效果评价的内涵和方法。 第十三章 产业政策 1. 产业结构政策 2. 产业组织政策 3. 产业布局政策 4. 产业发展政策 说明和要求: (1) 掌握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2) 掌握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类型和主要内容。 (3) 掌握产业布局政策的基本目标的手段。 (4) 掌握产业发展政策的概念、特点。 (5) 掌握产业技术政策的概念、类型及其必要性。 三、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 苏东水. 产业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邬义均等. 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4.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5. 李悦等.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 简新华等.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修订人:朱国传 审核人:刘传明 《ArcGIS方法与应用》实验大纲 一、 说 明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先修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总 学 时 34 总 学 分 1 (一)实验目的、要求 本实验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ArcGIS9框架体系的了解,掌握ArcGIS9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使用,通过给定具体实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ArcGIS的强大功能及其主要应用方面。课程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掌握ArcGIS Desktop软件的操作方法,包括ArcMap、ArcCatalog和ArcToolbox的基本操作,理解ArcGIS的空间数据表达模型,掌握地理数据库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以及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个方面。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介绍ArcGIS的基本模块和空间分析方法。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化语言和多媒体,密切联系生产、科研、实际,着重讲清ArcGIS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着重培养学生利用GIS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应用实例进行分析与讲解。同时适当的布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 做作业(至少3次),作业成绩占30%。期末上机操作解决某一具体的GIS应用问题(成绩占70%)。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 序号 实验名称 教学时数 备注 1 ArcGIS系统简介与安装 3 2 ArcMap基础与地图编辑、制图输出 9 3 ArcMap分析操作 3 ArcCatalog基础与目录树创建、地4 3 理数据库的建立 5 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 3 6 ArcMap网络分析 3 7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3 8 三维分析 3 9 水文分析 4 二、实 验 内 容 实验一 ArcGIS系统简介与安装 1(ArcGIS 9的结构体系 2(ArcGIS 9的数据模型 3(ArcGIS 9的功能特点 4(ArcGIS 9的安装过程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ArcGIS 9的结构体系,掌握ArcGIS 9的数据模型,熟悉 ArcGIS 9的安装过程。 实验二 ArcMap基础与地图编辑、制图输出 1(ArcMap的窗口组成与操作 2(ArcMap数据层加载、数据层操作 3(ArcMap图形的绘制与编排 4(ArcMap制图输出与符号操作 说明和要求: (1)了解ArcMap的窗口组成与操作,掌握数据层的加载与操作、数据符号化设置、数据 层的标注操作等。 (2)熟悉ArcMap图形的绘制与编排方法,掌握运用ArcMap的编辑工具进行地理要素数 据采集和编辑的过程。 (3)掌握ArcMap制图版面的设置方式、各类地图整饰要素的设置与修改方式,以实现精 美地图的输出;熟悉地图符号制作、管理与色彩应用的方式。 实验三 ArcMap分析操作 1(ArcMap属性表操作 2(ArcMap统计制图 3(ArcMap统计报告 4(ArcMap统计查询 5(ArcMap空间分析 说明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基本统计制图方法和统计查询方式,掌握各类空间分析的 操作过程。 实验四 ArcCatalog基础与目录树创建、地理数据库的建立 1(ArcCatalog窗口组成、ArcCatalog目录树 2(文件夹的连接操作、地理数据库连接操作 3(文件夹与文件类型操作 4(栅格数据显示操作 5(地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说明和要求: (1)掌握ArcCatalog的作用、窗口的组成、目录树的各类连接操作和栅格数据的显示操 作。 (2)理解地理数据库的概念以及要素数据集、要素类、关系类等的构建过程。 实验五 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 1(缓冲区的建立 2(叠置分析的基本操作 3(应用实例 说明和要求: (1)掌握缓冲区的建立与叠置分析的基本操作过程。 (2)结合前面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市区择房分析缓冲区与叠置分析的具体应用。 实验六:ArcMap网络分析 1(网络的组成和建立 2(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3(应用实例 说明和要求: 掌握网络分析的基本操作过程,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最短路径问题的分析与应用。 实验七: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1(距离制图 2(密度制图 3(表面分析 4(统计分析 5(栅格计算 说明和要求: 掌握栅格表面分析中的等值线绘制与地形因子的提取功能。能够根据要求实现DEM数据山顶点的提取与分析。 实验八:三维分析 1(栅格表面的创建 2(TIN表面的创建 3(表面分析 4(ArcScene三维可视化 说明和要求: (1)掌握数字地形的指标提取,掌握地形特征信息的提取。 (2)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设计模拟场景飞行功能。 实验九:水文分析 1(无洼地DEM生成 2(汇流累积量 3(河流长度 4(河网的提取 5(流域的分割 说明和要求: 了解ArcGIS水文分析模型的基本功能与操作,能够根据提示进行山脊、山谷线的提取,利用水文分析模块功能实现沟谷网络的初步提取。 三、实验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汤国安,杨昕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王法辉著,姜世国,滕骏华译.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北京:上午印书馆,2009. 3.秦其明等.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郭仁忠.空间分析.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版社,2000. 制定人:蔡安宁 审核人:宋仁波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学 时 17 总 学 分 1 应开学期 第六学期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专业模块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横纵断面、平面交叉和城市道路排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道路总宽度、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管理、立体交叉和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布置的原则。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结合我国城市道路特点和城市建设现状讲授有关设计原理,增加学生见习和设计课时,做到学以至用,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独立完成城市道路初步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某城市道路线型设计 设计内容:(1)进行通行能力预估和验算,进行横断面规划。 (2)进行纵横综合设计、平曲线竖曲线要素计算,绘制平面、纵断面成果图。 (3)弯道视距验算。 (4)交叉口设计 四、教学方式 学生分散设计,每个同学单独完成道路线行设计,老师每节课辅导 五、设计报告要求 目的及要求: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进行城市道路的简单设计。要求线形设计合理、计算准确、图形清晰,设计各项指标满足有关技术要求。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计,平时成绩以课程设计(20分)+上课考勤(10分)评分。 七、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沈建武、吴瑞麟编著.《城市道路与交通》第二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2007.2 2. 周荣沾主编.《城市道路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6 修订/制定人: 卢中辉 审核人:刘传明
/
本文档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