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语背诵内容注释及译文doc

2017-10-07 5页 doc 17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语背诵内容注释及译文doc论语背诵内容注释及译文doc 论语背诵内容注释及译文 背诵篇目“ 《论语》十则”解说 1.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出处】 《论语?学而》 【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 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礼的作用,以遇事都讲究和谐为可贵。古代...
论语背诵内容注释及译文doc
论语背诵内容注释及译文doc 论语背诵内容注释及译文 背诵篇目“ 《论语》十则”解说 1.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出处】 《论语?学而》 【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 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礼的作用,以遇事都讲究和谐为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 讲究和谐。 (但是如果都死板地按照和谐来做, )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 也是不可行的。” 【解说】孔子认为,如果用他们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就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 。但是西周是以武为先,然 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孔子在春秋时期还幻想着用西周的礼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有刻舟求剑之嫌。 2.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出处】 《论语?为政》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此处后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 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解说】“道之以德”,用道德来教导人民,又“齐之以礼”。“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要人民的思想 行动,都合乎规矩。老百姓会“有耻且格”,既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又知道正确的做法是循规蹈矩,那就可以知过 必改,口服心服。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 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出处】 《论语?八佾》 【注释】(1)而:表假设关系。 (2) 如„„何:固定句式,可译为“把(拿)„„怎么样” 【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解说】这句话是针对季孙氏八佾舞于庭说的。季氏用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八行八列,共 64 人,指 64 人的舞蹈) ,僭用了周天子的礼制,所以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礼乐制度是周朝建立初期立下的制度, 但到了春秋时期,王权式微,连鲁国的公卿都敢僭用天子之礼,孔子对此非常痛心。 4.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出处】 《论语•尧曰》 【注释】(1)知,懂得,了解。 (2)无以,固定句式,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 没有可能认识人。” 【解说】这是《论语》最后一章中的最后一句,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 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 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5.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出处】 《论语•颜渊》 【注释】(1)克,克制,抑制。(2)复,恢复,归于。 (3)礼,本义是敬神,绰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这里泛指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 (4)由,靠,凭。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 许你是 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解说】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自己和仁不是对立的,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 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就此化解。这里强调人的主动性 是实践仁的关键。实行仁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知,子曰: “知人。 ” 樊迟未达。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出处】 《论语•颜渊》 【注释】(1)知,通“智” ,智慧。(2)达,了解,明白。 (3)举,提拔。 (4)错,通“措” ,安置,放置。 (5)诸,兼词,之于。 (6)“直”和“枉”是反义词,枉,弯曲,不正。 樊迟,孔子学生,从小贫穷,读书刻苦。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兴趣广 泛,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受到孔子的斥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智,孔子道:“善于鉴别人物。” 樊迟还不够透彻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正直。” 【解说】 樊迟曾做季氏家臣, 协助任季氏宰的师兄冉有。 雍也篇记载的樊迟问知、 问仁, 估计发生在他出仕前。 “爱 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有爱人之心,二是有爱人之德。一个是内在内在的品质,一个是外化的实际表现。了解人就是 智慧,了解人是最难的,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樊迟想要出仕,知人是很有必要的。 后一句是紧跟着上一句来的。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人,提拔上来,给他们一 个好的空间,这是共识。所谓“亲贤臣,远小人” 但是“枉者”,也不是完全屏退,但是 “直者” 要有一种力量, 。 让“枉者” 表现得正直坦荡。 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 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 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 7.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出处】 《论语?雍也》 【注释】 (1)立人的“立”和“达人”的“达”都是使动用法。 (2)能近取譬:能够就近用自身做比喻,即推己 及人,为别人设想。譬,比喻。 【译文】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凡事 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 ,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解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能够“推己及 人”,这也是孔子 对于“仁”的看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 。自己的“欲”和他人也不是对立关系,如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 “人” 和 “己 ”是有机不可分的整体。 8.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出处】 《论语?子罕》 【注释】 “知”,同“智”,智慧,聪明。 【译文】 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解说】 这段话是孔子讲给学生子贡的, 他认为仁、 智、 勇这三件事都是君子应该做到的。 孔子倡导“智者不惑”, 就是要人们通过学习都变得聪明起来。一个人要使自己变得聪明,相对地少有迷惑或者没有迷惑,除了学习之外别无 他途。 仁者是人,不可能没有忧,但“仁者不忧”,指的是仁者不为私而忧。 要心怀天下,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勇者不怕死,但除了不怕死,还有种种的不怕。困难、挫折、失败、怀疑、误解等,能够做到这种种不怕,才是 真正的勇者。 仁、智、勇,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9.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出处】 《论语?雍也》 【注释】 乐 yào,喜欢。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解说】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 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 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 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10.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出处】 《论语? 卫灵公》 【注释】 以,相当于“而”。 【译文】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解说】这句反映了孔子“仁”的重要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与可贵的精神品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仁”的信念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为社会公正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孔曰成仁,孟曰取 义,从此以后二千余年的各阶层中国人都熟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对词组,并且历代都不乏为着道义与信念而 慷慨捐生的人物。
/
本文档为【论语背诵内容注释及译文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