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青囊秘诀

2017-09-18 31页 doc 57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青囊秘诀青囊秘诀 傅山(1606 年,,1684 年) 山西太原人, 初名鼎臣, 又字乔山, 后改名山。 原字青竹, 后改青 主。 自号公它、 朱衣道人、 石道人等。 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被称为“清初六大师” , 同时代人评价 他“学究天人, 道兼仙释” , “博极群书, 时称学海” 。 同时他还是名医, 在书法绘画艺术也有 非凡的造诣。 傅山是个奇人。 他的事迹生平, 不见于正史记载, 甚至连地方县志、 府志, 也只见廖 廖数语。 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是相当之大, 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 妇孺皆 知 。 ...
青囊秘诀
青囊秘诀 傅山(1606 年,,1684 年) 山西太原人, 初名鼎臣, 又字乔山, 后改名山。 原字青竹, 后改青 主。 自号公它、 朱衣道人、 石道人等。 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被称为“清初六大师” , 同时代人评价 他“学究天人, 道兼仙释” , “博极群书, 时称学海” 。 同时他还是名医, 在书法绘画艺术也有 非凡的造诣。 傅山是个奇人。 他的事迹生平, 不见于正史记载, 甚至连地方县志、 府志, 也只见廖 廖数语。 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是相当之大, 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 妇孺皆 知 。 袁继咸世出官宦书香之家, 家学渊源, 自幼颖悟, 博闻强记, 赋性刚直不阿。 崇祯年间曾以一介 布衣, 发动诸生数十人上书为山西提学袁继咸讼冤, 勇挫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 袁继 咸解送京师, 傅山背着干粮, 顶风冒雪步行陪囚车千里赴北京。 到京城后, 他到处散发, 《辩诬 公揭》的揭帖(传单) , 并先后拦住御史孙贤、 大学士温体仁等请愿。 终于袁继咸得以昭雪, 而傅 山 名 震 朝 野 。 明亡后, 傅山一度出家为道士, 并与顾炎武等人秘密从事反清活动, 并曾被捕。 在狱中“抗词不 屈, 绝食数日, 几死” 。 为了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 康熙十七年( 1678 年) 开博学鸿词 科, 傅山也在被推荐之列, 他称病推辞, 阳曲知县戴梦熊还是奉命强行把他送到北京。 至北京后 傅山继续称病, 卧床不起。 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 多次拜望诱劝, 傅山靠坐床 头淡然处之。 他既以病而拒绝参加考试, 后来康熙皇帝批准免试, 封他为“内阁中书” , 允许还 乡。 有关部门又要求傅山必须到午门前叩谢皇恩, 把他连人带榻抬去, 傅山先是不肯下来, 后来 被逼急了, 索性躺到地上。 主持的官员又是尴尬又是敬佩, 赶紧打圆场说: “行了行了, 就算谢 过 了 罢 。 ” 据 说 傅 山 出 京 时 , 送 行 者 极 多 , 道 路 为 之 堵 塞 。 傅山通晓经史、 诸子、 释老之学, 可惜所著宏论, 大都散失, 只存书名和篇名, 留存于世的仅《霜 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 傅山在医学上, 也有着巨大的成就, 他内科、 妇科、 儿科、 外科, 均 有很高的技术, 而尤以妇科为最。 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 , 至 今流传于世, 造福于人 。 傅山长于书画, 精鉴赏, 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 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说他“工书, 自大 小篆隶以下, 无不精, 兼工画。 ” 他提出的“四宁四毋” 理论: “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 宁支离 毋 轻 滑 , 宁 真 率 毋 安 排 。 ” 的 艺 术 主 张 , 三 百 多 年 来 一 直 备 受 推 崇 。 傅山著述甚多, 散失达十之七八。 现存清张思孝辑《霜红龛集》 12 卷, 清刘 辑《霜红龛备存》 40 卷, 清丁宝铨辑《霜红龛集》40 卷、 戴廷 编《霜红龛诗略》, 《两汉姓名韵》、《金刚经批注 》、 《荀子评注》、《荀子校改》、《庄子批点》、《淮南存隽》、《淮南子评注》、《楞严经批注》、《杂著录》 、 《 傅 青 主 女 科 》 、 《 红 罗 镜 》 等 。 序 石道人传《青囊秘诀》, 余阅之, 未知其果效与否, 而其议论纯正, 望之而知为异书也。 因挥 汗抄录, 带入都门, 试之对口、 痔漏等症, 无不应手而愈。 虽扁卢神术, 无逾乎此。 潘子原本, 失其姓氏, 书传而人不传, 是谁之咎, 余闻君子不没人善, 异日者当以《无名氏青囊秘诀》 弁 其 眉 而 付 诸 梓 头 。 大 清 雍 正 元 年 岁 次 癸 卯 巧 月 帆 川 王 大 德 撰 于 金 堂 之 旅 次 。 河 南 怀 庆 济 源 庙 道 张 士 学 秘 藏 全文以抄本《青囊秘诀》 为底本, 参校山阴朱华子陈士铎洞垣秘笈之洞天奥旨 。 七 情 六 欲 六 淫 论 : 七情者喜伤心, 怒伤肝, 忧伤肺, 思伤脾, 恐伤肾。 惊伤胆、 悲伤魄。 六欲者, 耳听声音、 眼 观物色、 鼻闻香臭、 舌贪滋味, 心离天地, 意幄万方。 六淫者: 风乃四时不正之气, 寒乃节候 不调、 疾风暴雨、 冰雪严寒及口贪生冷之味, 暑乃元阳酷日烁火, 流金热气薰蒸, 湿则坐卧 久阴卑湿之地或骤临风雨潮气之所, 燥乃阴虚内热烁津液, 不能滋润脏腑, 以致皮肤枯槁、 大 便 燥 结 , 火 为 生 于 心 绪 、 烦 扰 、 醇 酒 膏 梁 、 房 欲 不 节 之 事 。 痈 疡 总 歌 : 初 生 外 如 粟 , 可 内 以 容 谷 , 外 面 小 如 麻 , 内 里 大 如 瓜 。 起 势 高 且 大 , 终 可 保 无 害 , 未 老 先 白 头 , 无 脓 顿 陷 休 。 疮 从 疙 瘩 起 , 有 脓 方 可 喜 , 根 高 顶 又 高 , 不 药 也 逍 遥 。 焮 肿 易 腐 烂 , 任 大 终 无 恙 , 疮 高 热 焮 疼 , 虽 苦 必 长 生 。 疮 软 无 神 气 , 速 补 乃 可 济 , 肉 肿 疮 不 肿 , 必 竟 生 疑 恐 。 疮 色 猪 肝 紫 , 无 脓 必 定 死 , 脓 秽 不 进 食 , 一 泻 便 费 力 。 仰 卧 不 知 疼 , 阴 症 命 当 倾 , 腐 尽 有 败 气 , 笑 里 终 有 泪 。 根 散 疮 平 塌 , 神 仙 无 法 治 , 久 病 目 露 神 , 必 竟 命 难 存 。 醢 气 不 瀹 气 , 此 病 多 生 气 , 眼 眶 黑 气 浓 , 病 人 怕 此 逢 。 房 中 无 秽 气 , 上 病 终 为 利 , 疮 热 身 微 热 , 轻 症 何 须 说 。 阴 阳 须 认 真 , 下 药 必 然 灵 , 虚 实 与 凝 滞 , 医 观 仔 细 论 。 疮 毒 有 五 善 : 毒 成 后 动 止 饮 食 如 常 者 , 此 一 善 也 。 大 小 便 如 常 无 热 闭 塞 者 , 此 二 善 也 。 肌 肉 好 恶 分 明 不 苦 痛 者 , 此 三 善 也 。 精 神 如 常 声 音 更 清 亮 者 , 此 四 善 也 。 形 体 和 平 内 外 无 杂 症 者 , 此 五 善 也 。 疮 毒 有 五 恶 性 : 毒 未 溃 而 先 臭 、 鼻 干 而 脉 滞 者 , 此 一 恶 也 。 口 渴 烦 躁 、 腹 痛 泄 泻 或 秘 淋 者 , 此 二 恶 也 。 气 喘 神 昏 目 不 正 视 、 瞳 仁 上 吊 者 , 此 三 恶 也 。 眼 眶 黑 陷 肩 背 强 直 、 四 肢 肿 硬 者 , 此 四 恶 也 。 肉 色 臭 烂 焮 肿 甚 痛 、 脓 血 大 溅 者 , 此 五 恶 也 。 上 卷 背 痈 论 人有背心间先发红瘰, 后渐红肿, 此发背之兆也, 最为可畏。 古人云? “外大如豆, 内大如 拳, 外大如拳, 内大如盘” ; 言其外小而内实大也。 然而痈疽等毒, 必先辨其阴阳? 有先阴 而后阳者, 有先阳而后阴者, 有先后俱阴者, 有先后俱阳者。 阳症虽重而实轻, 阴症虽轻而 实重。 先阴而变阳者生, 先阳而变阴者死。 病症既殊, 而何以辨之也, 阳症之形, 必高突而 肿起; 阴症之形, 必低平而陷下。 阳症之色必纯红, 阴症之色必带黑。 阳症之初起必痛, 阴 症之初起必痒。 阳症之溃烂必多脓, 阴症之溃烂必多血。 阳症之收口, 身必轻爽; 阴症之收 口, 身必沉重。 至于变阴变阳, 亦以此消息之, 断断不差矣。 倘见红肿而高突者, 乃阳症之 痈也, 乘其内毒初起, 毒尤未化, 急以败毒之药治之, 可随手而解也。 发背而至于横决者, 皆因循失治, 以至于破败而不可救, 阳变阴者多矣。 救痈如救火, 宜一时扑灭, 否则延烧屋 庐 , 不 尽 不 止 , 切 勿 见 为 阳 症 无 妨 , 而 轻 缓 治 之 也 。 方 用 急 消 汤 ? 忍冬藤(二两) 紫花地丁(一两) 天花粉(三钱) 桔梗(三钱) 青蒿(三钱) 甘草(三钱) 茜草(三钱) 甘菊花(三钱) 贝母(二钱) 黄柏(一钱) 水煎服, 一剂轻, 二剂又轻, 三 剂全消, 不必四剂也。 此方消阳毒之初起者最神, 既无迅烈之虞, 大有和解之妙。 世人不知 治法, 谓阳毒易于祛除, 孟浪用虎野狼之药, 虽毒幸消散, 而真元耗损于无形, 往往变成 别 病 , 乃 医 者 成 之 也 。 何 若 此 方 王 霸 并 施 , 有 益 无 损 之 为 妙 哉 。 秘 诀 ? 背 痈 急 消 两 地 丁 , 花 粉 三 钱 与 桔 梗 , 蒿 草 茜 菊 同 上 用 , 忍 冬 二 两 齐 煎 冲 , 贝 母 二 钱 钱 黄 柏 , 初 起 三 剂 见 奇 功 。 方 用 神 散 阳 痈 汤 亦 效 ? 车前子(五钱) 贯众(五钱) 甘草(五钱) 天花粉(五钱) 赤茯苓(五钱) 生地(一两) 柴胡(一钱) 羌活(二钱) 黄芩(三钱) 紫菀(三钱) 水煎服, 一剂消大半, 二剂全消矣。 秘 诀 ? 神 散 阳 痈 阳 疽 用 , 急 投 车 前 与 贯 众 , 甘 粉 赤 苓 各 五 钱 , 生 地 一 两 柴 钱 攻 , 羌 活 二 钱 芩 菀 三 , 服 止 两 剂 可 奏 功 。 人有背心发瘰痒甚, 已而背肿如山者, 隐隐发红晕如盘之大者, 此阴痈初起之形象也, 最 为可畏, 非前症阳痈可比。 盖阳症有可救之术, 而阴岂无可生之理, 亦在救之得法否耳。 盖 阴痈之症, 必正气大虚, 邪得而入之也。 设正气不虚, 邪将安入, 故救阴痈之症, 必须大用 补 气 补 血 之 药 , 而 佐 之 散 郁 散 毒 之 品 , 则 正 旺 而 邪 自 散 矣 。 方 用 变 阳 汤 ? 金银花(八两) 人参(二两) 黄芪(二两) 附子(一钱) 黑荆芥(三钱) 天花粉(五钱) 甘草(五钱) 白芍(一两) 柴胡(二钱) 水十碗, 煎汁二碗, 先服一碗后, 少缓, 再服一 碗, 服后阴必变阳而作痛; 再一剂而痛亦消, 再服一剂而痊愈, 竟消灭于无形也。 然而世人 不致皮破血流, 断不肯信, 谁能用此等之药, 以治发背之阴痈乎, 无论病患不肯服, 即医 生亦不肯用。 或医生知用此治疗, 而病患之家亦不肯信, 往往决裂溃烂, 疮口至如碗大而不 可收拾, 始追悔参之迟用, 晚矣~ 余所以既论此证, 又多戒辞, 劝人早服此方, 万不可观 望狐疑, 以丧人命也。 盖阳毒可用攻毒之剂, 而阴毒须用补正之味。 此方用人参、 黄芪以补气, 气旺则阴幽之毒, 不敢入心肺之间。 而金银花性补, 善解阴毒, 得参而其功益大。 然非得附 子则不能直入阴毒之中, 而又出于阴毒之外。 毒深者害深, 又益以甘草以解其毒。 然而毒结 于背者, 以气血之壅也, 壅极者, 郁之极也, 故加柴胡、 荆芥、 白芍、 天花粉之类, 消其痰而 通 其 滞 , 开 其 郁 而 引 其 经 , 自 然 气 宣 而 血 活 , 痰 散 而 毒 消 矣 。 秘 诀 ? 变 阳 阴 疽 初 起 方 , 银 八 参 芪 二 附 钱 , 荆 芥 三 钱 炒 黑 用 , 花 粉 五 钱 同 在 甘 , 白芍一两柴二钱, 变阳三剂自无难。 此 症 用 锦 庇 汤 亦 效 ? 茯苓(一两) 甘草(一两) 黄芪(三两) 黑荆芥(三钱) 天花粉(三钱) 肉桂(三钱) 贝 母 ( 二 钱 ) 锦 地 罗 ( 五 钱 ) 水 煎 服 , 一 剂 而 散 大 半 , 三 剂 痊 愈 。 秘 诀 : 气 血 壅 滞 用 锦 庇 , 苓 草 一 两 芪 三 两 , 荆 芥 粉 桂 各 三 钱 , 贝 母 二 钱 研 去 心 , 地 罗 五 钱 同 煎 服 , 三 剂 阴 毒 去 十 分 。 人有背痈溃烂, 洞见肺腑, 疮口黑陷, 身不能卧, 口渴思饮者, 人以为阳症之败坏也, 谁 知是阴虚而不能变阳乎, 夫背痈虽有阴阳之分, 及至溃烂之后, 宜补内而不宜消外, 则阴 阳之症一也。 溃烂而至于肺腑之皆见, 此乃从前失补之故, 使毒蕴而延烧, 将好肉尽化为瘀 肉耳。 肉瘀自必成为腐肉, 而腐则必洞见底黑, 此等症候, 九死一生之兆也。 倘胃气健而能 食者, 犹可救疗; 倘见食即恶者, 断无生理。 虽然, 能用参、 、 归、 熟, 亦往往有可生者, 正 不 可 弃 之 而 不 救 也 。 方 用 转 败 汤 : 金银花(四两) 白术(四两) 肉桂(三钱) 远志(三钱) 茯苓(三钱) 熟地(二两) 人参 (二两) 黄芪(二两) 麦冬(二两) 当归(一两) 山茱萸(二两) 五味子(一钱) 水煎服, 一剂而胃气大开者, 即可转败为功也。 倘饮之而稍能健饭, 亦在可救。 惟饮之而杳无应验者, 是胃气已绝也, 不必再治之矣。 或饮之而饱闷, 少顷而稍安者, 亦有生机。 此方补其气血, 而更补其肺肾之阴。 盖阴生则阳长, 阴阳生长, 则有根易于接续, 而后以金银花解其余毒, 则毒散而血生, 血生而肉长, 肉长而皮合, 必至之势也。 倘日以解毒为事, 而不补气血之阴 阳 , 则 阴 毒 不 能 变 阳 , 有 死 而 已 , 可 胜 悲 叹 哉 ~ 秘 诀 ? 背 痈 危 症 转 败 汤 , 银 花 白 术 四 两 尝 , 桂 志 茯 苓 各 三 钱 , 二 两 熟 地 参 与 黄 , 麦 冬 山 萸 量 同 上 , 归 两 味 钱 一 剂 良 。 此 症 方 用 变 阳 汤 亦 可 效 ? 黄芪(三两) 当归(二两) 山药(二两) 肉桂(五钱) 半夏(三钱) 人参(一两) 茯苓 ( 一 两 ) 锦 地 罗 ( 五 钱 ) 水 煎 服 , 四 剂 愈 。 秘 诀 ? 阴 毒 不 起 变 阳 汤 , 三 两 黄 芪 二 两 当 , 二 两 山 药 五 钱 桂 , 三 钱 半 夏 草 同 尝 , 一 两 参 苓 五 钱 锦 , 四 剂 毒 化 病 自 康 。 人有背痈将愈, 而疮口不收, 百药敷之, 绝无一验者, 人以为余毒之未尽也, 谁知是阴虚 而不能济阳乎, 夫痈疽初起则毒盛, 变脓则毒衰, 脓尽则毒化矣。 疮口之不收者, 乃阴气之 虚, 非毒瓦斯之旺也。 世人不知治法, 尚以败毒之药攻之, 是已虚而益使之虚也, 欲求肌肉 之长, 何可得乎, 然亦有用补法治之而未效者, 何也, 以但用阳分之药以补其阳, 而不用 阴分之药以补其阴故也。 盖独阴不长, 而独阳亦不生也。 凡痈疽至脓血已净, 则阴必大虚。 若 止补其阳, 则阳旺阴虚, 阴不能交于阳矣。 虽阳有济阴之心, 而阴无济阳之力, 所以愈补阳 而阴愈虚, 则疮口愈难合矣。 治之法, 必须大补其阴, 使阴精盛满, 自然能灌注于疮口之中, 不 用 生 肌 外 敷 之 药 , 而 疮 口 之 肉 则 内 生 矣 。 方 用 生 肤 散 ? 人参(五钱) 焦白术(五钱) 熟地(二两) 肉桂(一钱) 忍冬藤(一两) 麦冬(一两) 当 归(一两) 山茱萸(一两) 水煎服, 二剂而肉自长, 又二剂而疮口自平, 又二剂而痊愈矣。 此方补阴之药多于补阳, 使阴胜于阳也。 然而补阳之药, 仍是补阴之助, 以其能入于阴之中, 而 交于 阳 之 内 也 。 忍 冬藤 非特 其能 解余 毒 , 尚 取 其能 领诸 药至 于 疮 间 也 。 秘 诀 ? 疮 口 不 收 生 肤 散 , 人 参 焦 术 整 五 钱 , 二 两 熟 地 一 钱 桂 , 忍 冬 麦 归 一 两 山 , 水煎连来六剂服, 生肌长肉自不难。 此 症 方 用 收 肌 饮 亦 效 ? 白术(二两) 熟地(二两) 人参(一两) 山茱萸(一两) 麦冬(一两) 当归(一两) 甘草 (三钱) 肉桂(三钱) 菊花(三钱) 花粉(三钱) 水煎服, 切戒房事一月, 否则变生不测 矣 。 秘 诀 ? 收 肌 二 两 术 熟 地 , 一 两 参 萸 麦 当 归 , 草 桂 菊 花 各 三 钱 , 花 粉 三 钱 服 四 剂 。 人有背痈长肉, 疮口平满, 忽然开裂流水者, 人以为疮口之肉未坚也, 谁知是色欲恼怒之 不谨乎, 大凡疮痈之症, 最忌者房事, 其次者恼怒也。 犯恼怒者, 新肉有开裂之虞, 犯房事 者, 新肉有流水之患, 然此犹些小之疮节也。 其在背痈, 犯恼怒者不过疾病, 而犯房事者必 致死亡~ 其疮口开裂者, 必然色变紫黑; 而流水者, 必然肌肉败坏矣。 当是时, 必须急补气 血, 万不可仍治其毒。 盖前毒未尽, 断难收口, 既经收口, 复至朽坏, 实新肉不坚, 而自决 裂也。 况发背新愈之后, 其精神气血, 尽皆空虚, 所以交合泄精, 遂至变出非常, 舍补气血, 又安求生再活乎, 然而即补气血, 以些小之剂, 欲收危乱之功, 无异大厦倾颓, 岂一木所 能 支 哉 , 故 又 须 大 剂 补 之 而 后 可 。 方 用 定 变 回 生 汤 ? 人参(四两) 黄芪(三两) 山茱萸(一两) 茯苓(一两) 忍冬藤(二两) 麦冬(二两) 白 术(二两) 当归(二两) 五味子(三钱) 肉桂(二钱) 水煎服, 一剂而肉不腐, 二剂而肉 生, 三剂而皮合, 四剂而疮口平复矣。 切戒再犯, 再犯无不死者, 即再服此方, 亦无益也, 可不慎乎, 此方实救疮疡坏症之仙丹, 不止疗发背愈后犯色怒之败腐也。 人疑泄精以致决裂, 宜用熟地以大补之, 何故反置而不用, 以熟地补阴最缓, 而症犯实急, 所以舍熟地而用气 血之药, 急拯其危, 非熟地不可用而轻弃之也。 此方服数剂之后, 各宜减半, 而多加熟地, 以 为 善 后 之 计 可 耳 。 秘 诀 ? 怒 欲 疮 裂 回 生 方 , 人 参 四 两 芪 三 两 , 萸 苓 一 两 桂 二 钱 , 忍 冬 麦 术 二 两 当 , 五 味 三 钱 四 平 复 , 再 犯 色 戒 定 不 长 。 此 症 汤 用 补 缝 饮 亦 佳 ? 人参(二两) 熟地(二两) 白术(二两) 当归(一两) 麦冬(一两) 山药(五钱) 肉桂 ( 二 钱 ) 附 子 ( 一 钱 ) 白 芍 ( 五 钱 ) 五 ?子 ( 三 钱 ) 水 煎 服 , 十 剂 愈 。 秘 诀 ? 前 方 既 用 服 此 药 , 参 术 熟 地 二 两 着 , 归 麦 一 两 药 五 钱 , 桂 二 附 一 五 钱 芍 , 惟有五味用三钱, 服之十剂可安乐。 人有夏月生背痈, 疮口不起, 脉大无力, 发热作渴, 自汗盗汗, 方用参大补之剂, 更加手 足逆冷, 大便不实, 喘促呕吐者, 人以为火毒太甚也, 谁知是元气太虚, 补不足以济之乎, 夫痈分阴阳, 疮口不起者, 乃阴症而非阳症也。 脉大似乎阳症, 大而无力, 非阴而何, 发热 作渴, 此水不足以济火, 故随饮随汗也。 既是阴症似阳, 用参阳药以助阳, 正气足以祛阴而 返阳矣, 何以愈补而反作逆冷呕吐之状也, 此阴寒之气甚盛, 而微阳之品力不能胜耳。 非助 之 以 附 子 辛 热 之 品 , 何 能 斩 关 入 阵 , 以 涤 荡 其 阴 邪 哉 ~ 方 用 助 阳 消 毒 汤 ? 人参(八两) 黄芪(一斤) 当归(四两) 白术(四两) 附子(五钱) 陈皮(五钱) 水煎成 膏, 分作两次服, 凡自汗盗汗、 逆冷呕吐诸症, 俱可顿除。 连服数剂, 疮起而溃减半, 又用 数剂而愈。 此方非治痈之法也, 然以治痈之法而轻治此等之症, 鲜不立亡, 可见治痈而不可 执也。 大约阳痈可服消毒化疾之药, 而阴痈不可用消毒化痰之药, 舍痈从症, 实治痈之变法, 医 者 不 可 不 知 也 。 秘 诀 ? 夏 月 喘 促 背 生 疮 , 盗 汗 冷 逆 方 无 阳 , 急 取 消 毒 参 八 两 , 一 斤 黄 芪 四 两 当 , 白 术 亦 四 附 五 钱 , 陈 皮 二 剂 分 服 康 。 此 症 方 用 起 陷 丹 亦 效 ? 人参(二两) 白术(二两) 熟地(二两) 附子(一钱) 当归(一两) 麦冬(一两) 五味子 ( 三钱 ) 肉 桂( 二 钱 ) 山 药( 五钱 ) 白 芍 ( 五钱 ) 水 煎服 , 连服十 剂 愈 。 秘 诀 ? 补 虚 起 陷 用 参 术 , 二 两 熟 地 一 钱 附 , 归 麦 一 两 味 三 钱 , 肉 桂 二 钱 山 芍 五 , 若 能 一 连 服 十 剂 , 疮 口 下 陷 患 自 除 。 人有背生痈疽, 溃烂之后, 或发热, 或恶寒, 或作痛, 或脓多, 或流清水, 自汗盗汗, 脓 成而不溃, 口烂而不收, 人以为毒瓦斯之未尽也, 谁知是五脏亏损, 气血太虚之故乎, 凡 人气血旺盛, 阴阳和平, 何能生毒, 惟其脏腑内损, 而后毒瓦斯得以内藏, 久之外泄, 及 至疮痈发出, 其毒自不留内。 然而脏腑原虚, 又加流脓流血, 则已虚而益虚矣。 观其外而疮 口未敛, 似乎有余; 审其内而气血未生, 实为不足。 治之法, 当全补而不宜偏补, 恐脏腑致 有偏胜之虞也。 方用十全大补汤最妙, 以其合气血而全补之耳。 然而用之往往不救者, 非方 之不善也, 乃用方之不得其法耳。 夫背痈何等之症, 岂寻常细小之剂所能补之乎, 故必须多 其 分 两 , 大 剂 煎 服 , 始 克 有 应 验 之 效 。 余 因 酌 定 一 方 , 以 求 正 于 同 人 ? 人参(一两) 当归(一两) 黄芪(二两) 熟地(二两) 白芍(五钱) 茯苓(五钱) 白术 (五钱) 肉桂(二钱) 川芎(三钱) 甘草(三钱) 水煎服, 一剂有一剂之效也。 世疑此方绝 不败毒, 如何化毒而生肉也, 不知痈疽未溃之前, 以化毒为先; 既溃之后, 以补正为急。 即 有余毒未尽, 不必败毒也。 盖败毒之药, 非寒凉之品, 即消耗之味也。 消耗则损人真气, 寒 凉则损人胃气。 真气损则邪气反盛, 胃气伤则谷气全无, 何能生肌长肉哉, 惟十全大补汤专 补真气, 以益胃气, 故能收全效耳。 且此方不特治背痈之未溃, 即疮疡之已溃者, 皆宜用之, 惜 世 人 未 知 之 也 。 秘 诀 ? 还 有 人 参 一 两 当 , 黄 芪 熟 地 整 二 两 , 白 芍 茯 苓 术 五 钱 , 桂 二 芎 草 三 钱 当 , 此 是 十 全 大 补 剂 , 自 然 毒 化 气 血 刚 。 此症或疑十全大补汤无化毒之品 , 又有加 减十全大补汤亦可用 , 备载于后。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当归(一两) 熟地(一两) 麦冬(一两) 甘草(三钱) 五味子 ( 三 钱 ) 锦 地 罗 ( 三 钱 ) 茯 苓 ( 五 钱 ) 黄 芪 ( 二 两 ) 水 煎 服 。 秘 诀 ? 加 减 大 补 亦 妙 方 , 参 术 归 地 麦 两 襄 , 甘味地罗俱三钱, 茯苓五钱芪二两。 肺 痈 论 人有胸膈之间作痛, 咳嗽之时, 更加痛极, 手按痛处, 尤增气急者, 人以为肺经生痈也, 谁知是肺热以成痈乎, 夫肺为娇脏, 药石之所不能到者也, 故为治甚难。 肺受热害, 既已成 痈, 将何法以疗之乎, 治之法, 似宜泻火以救肺, 然而肺药不可入, 而肺之母为脾, 脾经 未尝不受药也, 肺之克为肝, 肺之贼为心, 二经未尝不受药也。 补其脾经之土, 则土能生金 也。 平其肝经之木, 则金不能克木也。 清其心经之火, 则火不来刑金也。 三经皆有益于肺而无 损乎金, 则肺气得养, 而后以消毒之品, 直解其肺中之邪, 何患肺痈之不治乎, 方 用 完 肺 汤 ? 金银花(五两麦冬(二两) 玄参(三两) 甘草(五钱) 天花粉(三钱) 茯苓(三钱) 白芍 (三钱) 水煎服, 一剂而痛减, 二剂而内消矣。 大凡肺痈之症, 必须内消, 而不可令其出毒。 内消之法, 总不外脾、 肝、 心三经治之, 而别无求消痈之道也。 或曰? 肺之子肾也, 独不可治 肾以消痈乎, 不知肺痈之成, 虽成于火烁肺金之液, 实因肺气之自虚也。 补肾虽能使肺气不 来生肾, 惟是肺肾相通, 补肾之水恐肺气不降, 而火毒反不能速散, 不若止治三经, 使肺 气 得 养 , 自 化 其 毒 , 不 遗 于 肾 之 为 妙 也 。 秘 诀 ? 肺 金 生 痈 五 两 金 , 麦 冬 二 两 三 玄 参 , 甘 草 五 钱 三 花 粉 , 苓 芍 亦 然 痈 自 泯 。 此 症 方 用 地 罗 甘 桔 玄 参 汤 亦 效 ? 麦冬(二两) 玄参(二两) 甘草(一两) 锦地罗(一两) 桔梗(五两) 贝母(五钱) 水煎 服 , 二 剂 愈 。 秘 诀 ? 又 有 二 两 麦 玄 参 , 一 两 甘 草 一 两 锦 , 桔 梗 贝 母 五 钱 研 。 二 剂 毒 化 妙 如 神 。 人有胸膈作痛, 咳嗽吐痰, 更觉疼痛, 手按痛处, 痛不可忍, 咽喉之间, 先闻腥臭之气, 随吐脓血, 此肺痈不独已成, 而且破矣。 夫肺痈未破者易于消, 已破者难于治, 以脓血未能 遽消耳。 然治之得法, 亦不难也。 盖肺之所以生痈者, 因肺之火不散也。 然肺火之来, 因肺气 之虚也。 肺虚而后火留于肺, 火盛而后肺结为痈, 不补虚而散火, 而未成形者何以消, 已成 形者何以散, 既溃烂者又何以愈哉, 是虚不可不补, 而补虚者将补何脏乎, 必须补肺气之 虚, 而肺不能直补其气, 补脾胃之虚, 则肺气自旺矣。 今痈已破矣, 多吐脓血, 则肺气愈虚, 虽毒瓦斯犹存, 不可泻其毒瓦斯, 于补气之中而行其攻散之法, 则毒易化而正气无伤也。 方 用 完 肺 汤 ? 金银花(二两) 人参(二两) 玄参(二两) 天花粉(三钱) 蒲公英(五钱) 甘草(三钱) 桔梗(三钱) 黄芩(一钱) 水煎服, 一剂而脓必多, 二剂而脓渐少, 三剂而痛轻, 四剂而 又轻, 五剂而疼痛而脓血亦止也, 六剂而奏全功矣。 此方补胃中之气, 而即泻胃中之火, 胃 气旺而肺气自不能衰, 胃火衰而肺火自不能旺, 所以既能败毒, 又能生肉耳。 虽诸药不单走 胃, 然入胃者十之八, 入肺者十之二, 仍是治胃以治肺也。 或问? “肺痈已破, 病已入里, 似不宜升提肺气, 喻氏(《辨证录》 作“南昌喻嘉言” ) 谓宜引之入肠, 而先生仍用桔梗以 开提肺气, 恐不可为训” 。 嗟乎~ 余所用之药, 无非治胃之药, 药入于胃, 有不下引入肠者 乎, 然而肺气困顿, 清肃之令不行, 用桔梗以清肺, 上气通而下行更速, 是则上之开提, 下之迅速, 可断言矣。 秘 诀 ? 肺 痈 已 破 银 花 参 , 玄 参 二 两 粉 三 钱 , 蒲 公 五 钱 甘 桔 三 , 黄 芩 一 钱 一 同 煎 , 二 剂 三 剂 脓 渐 止 , 服 至 六 剂 痈 自 痊 。 方 用 肺 痈 救 溃 汤 亦 神 效 ? 玄参(一两) 蒲公英(一两) 金银花(四两) 紫花地丁(五钱) 菊花(五钱) 甘草(五钱) 陈皮( 五钱) 黄芩( 三钱) 桔梗( 三钱) 款冬花( 三钱) 水煎服, 七剂愈。 秘 诀 ? 消 痈 救 溃 参 蒲 银 , 地 丁 菊 甘 五 钱 陈 , 芩 桔 款 冬 三 钱 入 , 水 煎 七 剂 痈 回 春 。 人有久嗽之后, 肺管损伤, 皮肤黄瘦, 咽喉雌哑, 自汗盗汗, 卧眠不得, 口吐稠痰, 腥臭 难闻, 惟闻喘急, 毛悴色焦。 喘嗽之时, 必须忍气须臾, 轻轻吐痰, 始觉膈上不痛, 否则大 痛难堪, 气息奄奄, 全无振兴之状者, 人以为肺中痈也, 谁知是肺痿而生疮乎, 此等之症, 不易解救, 然治之得法, 调理又善, 亦有生者。 夫肺痈与肺痿不同, 肺痈生于火毒, 治之宜 速, 肺痿成劳伤, 治之宜缓。 大约火毒当补中而用泻, 劳伤宜补中而带清。 泻与清不同, 而 补亦不同。 惟是泻中用补, 可用大剂; 清中用补, 当用小剂, 勿忘勿助, 若有若无, 始能奏 功 也 。 方 用 养 肺 去 痿 汤 ? 麦冬(三钱) 金银花(三钱) 紫菀(五分) 百部(五分) 甘草(五分) 生地(二钱) 百合 (二钱) 天冬(一钱) 款冬花(一钱) 贝母(一钱) 白薇(三分) 水煎服, 服十剂而膈上 痛少轻者, 便有生机矣。 再服十剂而更轻, 再服十剂而渐愈, 共服五十剂, 而始痊愈也。 此 方不寒不热, 养肺气于垂绝之时, 保肺痿于将弃之顷, 实有奇功。 倘求捷效于一旦, 必至轻 丧 于 须 臾 , 宁 忍 耐 以 全 生 , 切 勿 欲 速 而 送 死 也 。 秘 诀 ? 养 肺 救 痿 麦 三 银 , 紫 菀 百 部 草 五 分 , 生 地 百 合 二 钱 着 , 天 冬 一 钱 款 贝 存 , 白 薇 三 分 水 煎 服 , 服 五 十 剂 病 回 春 。 起 痿 延 生 丹 亦 效 ? 款冬花(五分) 百部(五分) 白薇(五分) 山豆根(五分) 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 生 地(五钱) 天花粉(五钱) 麦冬(五钱) 玄参(二钱) 天冬(一钱) 水煎服, 连服十剂愈。 秘 诀 ? 起 痿 延 生 款 五 分 , 百 部 白 薇 山 豆 根 , 甘 桔 一 钱 生 地 粉 , 麦 冬 五 钱 二 玄 参 , 天 冬 一 钱 劳 伤 去 , 连 服 十 剂 渐 回 春 。 世有膏粱子弟, 多食浓浓气味, 燔炙煎炒之物, 时时吞嚼, 或美酝香醪, 乘兴酣饮, 逐至 咽干舌燥, 吐痰吐血, 喘息膈痛, 不得安眠者, 人以为肺经火热也, 谁知是肺痿已成疮乎, 夫肺为五脏之盖, 最喜清气之熏蒸, 最恶燥气之炎逼。 今所饮所食, 尽为辛热之物, 则五脏 之中, 全是一团火气。 火性炎上, 而肺金在上, 安得不受其害乎, 肺既受刑, 不能下生肾水, 肾水无源, 则肾益加燥, 势必取资于肺金, 而肺金又病, 能不已虚而益虚, 已燥而益燥乎, 况各经纷纷来逼, 火烈金燥, 肺间生痈, 必然之势也。 治之法, 化毒之中益以养肺, 降火之 中 济 以 补 肾 , 庶 几 已 成 者 可 痊 , 未 成 者 可 散 也 。 方 用 扶 桑 清 肺 散 ? 金银花(一两) 熟地(一两) 阿胶(三钱) 桑叶(五钱) 紫菀(二钱) 甘草(二钱) 人参 (三钱) 贝母(三钱) 百合(三钱) 杏仁(十枚) 款冬花(一钱) 犀角末(五分) 水煎服, 调犀角末服, 数剂可奏功也。 此方肺肾同治, 全不降火。 盖五脏之火, 因饮食而旺, 乃虚火 上升而非实火也。 故补其肾而肺气坚, 肾水足而虚火息矣。 况补中带散, 则补非呆补, 而火 毒 更 易 解 也 。 秘 诀 ? 肺 痿 扶 桑 清 肺 散 , 银 熟 一 两 阿 胶 三 , 桑 叶 五 钱 菀 草 二 , 参 贝 百 合 用 三 钱 , 杏 仁 十 枚 款 钱 重 , 犀 角 五 分 冲 服 安 。 方 用 银 花 甘 桔 汤 亦 效 ? 丹皮(一两) 金银花(一两) 生地(一两) 玄参(一两) 甘草(三钱) 桔梗(三钱) 贝母 ( 三 钱 ) 水 煎 服 , 四 剂 痛 减 , 再 用 减 半 药 料 , 服 数 剂 而 痛 乃 止 。 秘 诀 ? 银 花 甘 桔 丹 皮 金 , 生 地 一 两 与 玄 参 , 甘桔贝母三钱服, 四剂减半再留心。 肝 痈 论 ( 原 缺 秘 诀 , 今 仿 之 ) 人有素多恼怒, 忽然两胁胀满, 恶寒发热, 已而至胁痛不可忍, 人以为肺火之盛也, 谁知 肝亦能生痈乎, 而灵素诸书亦未言及者, 以其肝经生痈世不常有, 所以略而不言, 但古今 运气不同, 而痈毒之生长不一, 而肝之生痈, 岂可缺而不论。 盖肝因恼怒, 则肝叶无安贴之 日矣。 况恼怒后必然动火, 怒越多而火越甚, 必烁肝津血, 无血养肝, 则易发怒, 怒气频繁, 欲不郁积而成痈, 其可得乎。 若肝痈生于内, 亦可辩之于外, 凡生肝痈者, 胁痛必在左而不 在右, 胁之皮必现红紫之色, 而舌必现青色也治疗之法, 必以平为主而佐以泻火去毒之药, 不 可 因 循 时 日 , 令 其 溃 烂 而 不 救 。 方 用 化 肝 汤 : 白芍(三两) 当归(三两) 炒栀子(五钱) 生甘草(三钱) 金银花(五两) 水煎服, 一二 剂而痛轻, 三剂而不痛矣, 减半再服数剂全愈。 此方归芍直入肝中以滋肝血, 肝血旺则可解 肝气之燥, 又得甘草以缓其急, 栀子清其火, 金银花解其毒, 安得不效乎。 盖毒火既盛, 肝 血大亏, 若不用如此大剂, 是徒然也, 倘不识肝痈之肝火之旺, 单用归芍发治胁痛, 必误 也 。 秘 诀 : ( 仿 造 ) 金 花 五 两 须 准 量 , 芍 归 三 两 各 相 当 。 栀 子 五 钱 亦 羽 党 , 甘 草 三 钱 救 肝 亢 。 此 症 用 锦 草 汤 亦 效 : 白芍( 一两) 锦地罗(一两) 生甘草( 五钱) 栀子( 三钱) 水煎服, 一剂可止痛。 秘 诀 : ( 仿 造 ) 锦 草 救 肝 最 称 良 , 地 罗 白 芍 各 一 两 , 甘 草 五 钱 栀 子 三 , 定 叫 痈 毒 遁 无 藏 。 人有四肢之间或左胁疼痛, 手按之更甚, 人以为胁痛而不知亦是肝痈也。 夫肝生痈得于恼怒 为多, 然亦有生于忧郁者, 但因恼怒而得者其痛骤, 因于忧郁者其痛缓。 若初之时大剂逍遥 散煎服, 其痛可止, 何至于成痈乎, 盖因失于速治, 而肝郁不能宣, 乃血亦因之结而不通, 遂化脓而成痈, 其毒以最骤, 世有胁痛数日而死者, 亦生痈毒败坏而死耳, 岂胁痛可死人 者 , 方 用 宣 郁 化 毒 汤 : 柴胡(二钱) 白芍(一两) 香附(三钱) 薄荷(二钱) 当归(一两) 阵皮(一钱) 枳壳 (一钱) 天花粉(三钱) 金银花(一两) 生甘草(三钱) 水煎服, 二剂痛减, 四五剂全愈。 秘 诀 : ( 仿 造 ) 宣 郁 化 毒 解 忧 伤 , 金 银 芍 归 一 两 当 , 更 须 柴 荷 二 钱 商 , 三 钱 天 花 附 草 香 。 陈 皮 枳 壳 各 一 钱 , 调 肝 化 怒 志 气 昂 。 此 症 用 金 银 平 怒 散 亦 效 : 金银花(二两) 白芍(五钱) 柴胡(一钱) 白芥子(三钱) 生甘草(三钱) 栀子(三钱) 丹 皮 ( 三 钱 ) 水 煎 服 , 一 二 剂 为 要 而 安 。 秘 诀 : ( 仿 造 ) 金 银 平 怒 二 两 正 , 芥 子 国 老 丹 栀 臣 。 各般三钱皆要清, 柴胡一钱作卒兵。 无 名 肿 毒 论 人有头面无端, 忽然生小疮甚痒, 第二日即头重如山, 第三日即面目青紫, 人多不知此症, 乃至险至危, 若不急救, 数日内必然一身发青而死。 但青不至胸者, 尚可治疗。 因其人素服 房中热药, 热极而变为毒也。 (原文脱衍) 结于阴之部而成痈, 结于阳之部而成毒。 出于头 面者, 乃阳之部位也, 较之生于阴之部位者, 更为可畏, 非多用化毒之药, 安能起死回生 者 哉 , 方 用 回 生 丹 ? 金银花(八两) 甘草(五钱) 玄参(三两) 蒲公英(三两) 天花粉(三钱) 川芎(一两) 水煎服, 一剂而头轻, 青紫之色淡矣。 再服一剂青紫之色尽消而疮亦愈, 不必三剂也。 此方 犯毒而不耗气, 败毒而不损阴, 所以建功甚奇也。 此毒原系水亏之极, 而泻毒之药, 无不有 损于阴阳。 惟金银花攻补兼妙, 故用以为君, 若少用其味单而力薄, 多用则味重而力浓, 又 加玄参以去火, 甘草以泻毒, 蒲公英以清热, 天花粉以消痰, 川芎以散结, 自然相助而奏 效 也 。 秘 诀 ? 无 名 肿 毒 回 生 丹 , 银 花 八 两 草 五 钱 , 玄 参 蒲 公 三 两 整 , 花 粉 三 钱 芎 两 添 , 一 剂 肿 毒 尽 消 去 , 二 剂 痊 愈 效 如 仙 。 方 用 花 锦 散 亦 效 ? 锦地罗(八两) 金银花(八钱) 当归(二钱) 天花粉(五钱) 甘草(五钱) 水煎服, 一剂 效 , 再 续 服 。 秘 诀 ? 花 锦 散 用 锦 地 罗 , 银 八 二 当 粉 五 挪 , 五 钱 同 粉 有 甘 草 , 一 剂 回 生 效 无 讹 。 人有无名肿毒, 生于思虑不到之处, 而情势凶恶, 有生死之关, 皆可以无名肿毒名之, 不 必分上中下也。 前条止言头面, 而在身之左右前后, 与手足四肢尚未言也。 不知得其治法, 无不可以通治; 不得其法, 不可妄治; 失其治法, 则害大矣。 然在上者不可以治中, 在中者 不可以治下, 在下者不可以上中也。 大约上中下之生毒, 多起于淫欲无度之人, 加之以气怒 忧愤, 火乘其隙而蕴, 故一发而不可制。 所以言无名肿毒者, 尽阴症而绝无阳症也。 然则治 法, 宜用解阴毒之药矣。 惟是解阴毒之药, 多半消烁真阴, 因虚而结毒, 复因解毒而亏阴, 宁有阴乎, 世之患是症者, 往往不救, 职是故也。 余得异人之传, 仍于补阴之中而行其散郁 之法, 少佐解毒之品而微助其引经之味, 是以多收奇功。 余不敢秘, 传之书册, 以救万世之 人 也 。 方 用 黑 虎 汤 ? 玄参(一斤) 甘草(一两) 柴胡(三钱) 三味煎汤, 十碗为善。 若头面肿毒者, 加川芎一两、 附子二钱; 生于身前后左右者, 加当归一两、 菊花一两、 附子三分; 生于手足四肢者, 加白 术二两、 茯苓二两、 附子五分。 入药汤中, 再煎汁取三碗, 二日服完。 未破者立消, 已破者生 肌, 不必二剂也。 此方名黑虎汤, 言恶毒得之尽散也。 玄参能退浮游之火, 得甘草之助, 能 解其迅速之威; 得柴胡之辅, 能舒其郁结之气。 且又各有引经之味, 引至结毒之处, 大能为 之祛除。 妙在玄参一斤则力量更大, 又妙在补中带散, 则解阴毒而不伤阴气, 所以奏功最神。 万勿惊其药料之重, 而不敢轻试也。 若些小之症, 又非阴毒, 俱不必用此重剂, 则又不可不 知 也 。 秘 诀 ? 黑 虎 汤 中 一 两 甘 , 三 钱 柴 胡 一 斤 玄 , 若 是 头 面 肿 毒 者 , 川 芎 一 两 附 二 钱 , 生 身 前 后 左 右 者 , 归 菊 一 两 附 子 添 , 手 足 四 肢 术 二 两 , 茯 苓 二 两 附 五 煎 。 方 用 七 圣 汤 亦 治 之 ? 蒲公英(四两) 紫花地丁(四两) 金银花(四两) 锦地罗(四两) 当归(三两) 天花粉 ( 五 钱 ) 甘 草 ( 四 钱 ) 水 煎 服 。 秘 诀 ? 七 圣 汤 用 蒲 地 丁 , 银 锦 四 两 归 三 从 , 粉五甘草四钱入, 阴毒轻症急煎攻。 对 口 疮 论 人有对口之后, 忽生小疮, 先痒后痛, 随至溃烂, 人以为至凶之痈也。 然而痈生正对口者犹 轻, 生于偏对口者乃重。 盖颈项之上, 乃肾督脉之部位也, 其地属阴, 所生痈疽, 多属阴痈, 而非阳疽也。 以阳症必高寸许, 其色红肿发光, 疼痛呼号。 而阴症则不然, 色必黑暗, 痛亦 不甚, 身体沉重, 困倦欲卧, 呻吟无力, 其疮口必不突起, 或现无数小疮口, 人皆不知从 何处觅头。 然阴阳二毒, 皆可内消, 何必令其皮破肿溃而后治之哉。 至于内消之法, 初起之 时, 不须分别阴阳, 可俱用三星汤。 惟既破溃肠, 阴阳不分, 而漫投药饵, 则祸生顷刻矣。 若阳症溃烂, 仍以三星汤治之; 若阴症溃烂者, 则须用神效汤(按? 本方《辨证奇闻》、《 辨 证 录 》 俱 改 名 为 七 圣 汤 ) 。 三 星 汤 ? 金银花(二两) 蒲公英(一两) 甘草(三钱) 水煎服, 未破者, 服之可消。 已破者, 三剂脓 尽 而 肉 生 矣 。 秘 诀 ? 三 星 汤 可 治 阳 痈 , 二 两 银 花 一 两 英 , 甘 草 三 钱 服 三 剂 , 自 然 脓 尽 好 肉 生 。 神 效 汤 ? 当归(一两) 黄芪(一两) 人参(一两) 金银花(二两) 白芍(一两) 肉桂(一钱) 荆芥 (三钱) 水煎服, 一剂而血止, 二剂而肉生, 三剂而口小, 四剂而皮合, 再服二剂而痊愈 矣。 此方治各处痈毒, 凡低陷不作脓而不能收口者, 急服此药, 无不神效, 不 止治对口之阴
/
本文档为【青囊秘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