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喧嚣中必有人向往独处与沉静-北京青年报

2017-11-14 4页 doc 17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喧嚣中必有人向往独处与沉静-北京青年报喧嚣中必有人向往独处与沉静-北京青年报 ◎孙璐 黑框眼镜,蓬松的灰发,印记清晰的胡楂,乔纳森?弗兰岑呈现在公众视野的永远是一张冷酷而凝重的脸,哪怕是出现在2010年8月23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红框里,“伟大美国小说家”的醒目字眼依然遮挡不住他紧皱的眉头和忧郁的双眼。伟大的为何是他,他又何以这般沉静自若,毕竟2010年还是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品钦这样的文坛常青树宝刀未老、唐?德里罗、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这样的多产文豪风采依旧的年代,而弗兰岑是个不过50岁出头,尽管“出道”已有二十余年,却仅有四部小说问世,这其中还包括...
喧嚣中必有人向往独处与沉静-北京青年报
喧嚣中必有人向往独处与沉静-北京青年报 ◎孙璐 黑框眼镜,蓬松的灰发,印记清晰的胡楂,乔纳森?弗兰岑呈现在公众视野的永远是一张冷酷而凝重的脸,哪怕是出现在2010年8月23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红框里,“伟大美国小说家”的醒目字眼依然遮挡不住他紧皱的眉头和忧郁的双眼。伟大的为何是他,他又何以这般沉静自若,毕竟2010年还是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品钦这样的文坛常青树宝刀未老、唐?德里罗、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这样的多产文豪风采依旧的年代,而弗兰岑是个不过50岁出头,尽管“出道”已有二十余年,却仅有四部小说问世,这其中还包括了无甚影响力的两部。倘若就此断定弗兰岑是个惜墨如金的作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在小说创作世界可是名副其实的“话痨”,两部代作都是近600页的“砖头书”,那“恨天高”的姿态仿佛在挑战这个快餐阅读盛行的时代。不仅如此,在充斥着炫目的文字表演的后现代文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材和循规蹈矩的叙述使弗兰岑显得更加“不合时宜”。说来也怪,正是这些“格格不入”使弗兰岑成为当代美国文坛一个耀眼的存在,而他所有的“特立独行”却无一不在诠释伟大文学的普适情怀。 然而,弗兰岑并非从一开始就气质非凡。事实上,出道时的他只是个卖力学艺的“好学生”,尽管成绩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作为弗兰岑小说的首秀,1988年出版的《第二十七座城》被渴望一鸣惊人的他给予了厚望,夸张炫目的想象、荒诞离奇的情节、还有敏锐犀利的语言让弗兰岑的后现代技艺在这部惊悚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在多年后的访谈中,连他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当年)我只是一个瘦弱、怯懦的孩子,努力想要创作一部„大作?。为此我戴上了面具,佯装那些在语言上无懈可击、极其睿智、极具才识的中年作家。”不可否认,卖力的炫技确实使这部小说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但1992年出版的《强震》大抵由于因循技艺的套路,收获的反响远远低于他的期待。 直到1996年,弗兰岑在《哈波氏》发表长文,其中,他针对高科技、多媒体和消费市场重创严肃文学权威地位的讨伐使他声名大噪;再到2001年,他凭借《纠正》对普通人物的平实刻画、对生活琐事的戏剧化呈现和对社会问题的审慎聚焦,实现了他重振现实主义社会小说的志 向,并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青睐;再到2010年,他以《自由》更为娴熟地诠释了其“悲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那其中沉淀了剖析世界复杂性的现实主义意味,更怀揣了深谙世事人心后对生活的全新认识和对未来一如既往的饱满热忱,以此实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言的悲剧独具的“心灵荡涤”的意义。 当然,受得起多少赞美,就要经得住多少质疑,无论是其本人的锋芒个性,还是其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都使弗兰岑难逃非议。《纠正》出版后,和名嘴奥普拉?温弗瑞有关文学品位的公开冷战为充满戾气的他扣上了“精英主义”的帽子;尽管已步入“当代美国伟大作家”的圣殿,但两部皇皇巨著却让坚持为严肃文学代言的他感受到众口难调的无奈:一本正经的严肃、煞有介事的批判、还有啰唆臃肿的语言为弗兰岑引来了不少争议。不过,想必弗兰岑也早有心理准备,毕竟,这是通俗文化横扫天下的时代,当芸芸大众痴迷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饮食男女沉浸在《五十度灰》的快感刺激时,弗兰岑对日常琐事的深入书写、对生活纠葛的娓娓叙述难免会消磨、甚至耗尽不少读者的耐心。但吊诡的是,《纠正》在文学市场的不菲业绩、《自由》在各大畅销书榜的稳居地位,似乎又同时印证了弗兰岑早在高科技—多媒体信息大爆炸之初的预言——喧嚣与浮华之中必有人向往独处与沉静的存在。 在这些人看来,弗兰岑对现实的温婉再现并非味淡如水,而是余味回甘,他不疾不徐的故事讲述并非拖沓散漫、不得要领,而是言之有物、意味深长。在弗兰岑的笔下,没有史诗般的英雄塑造,只有真实如己的肖像写作,就像《纠正》中固执守旧的老先生、抱怨喋喋的老太太,还有一群叛逆不羁的孩子;没有气势磅礴的宏大主题,却充满了对平凡世界最精妙的呈现,就像《自由》围绕一个美国中产家庭而展开的离心式叙事,看似发散却又环环相扣的故事触及到生活的细枝末节、人性的挣扎踟蹰、时间的更迭莫测。在弗兰岑的小说中,没有品钦《梅森和迪克逊》那样百科书式的回旋往复,或是德里罗《地下世界》那样汪洋一般的铺张弥散,却有着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式的“比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历史还要多”的包罗万象,就像《纠正》演绎着在当代美国,清教精神如何被享乐主义取代、个人主体意识又如何被资本消费市场裹挟,就像《自由》诠释着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环保主义等语境下,“自由”这个人们早已习焉不察的高贵理想到底带来的是肉体的放纵,还是灵魂的困顿,所谓大隐隐于市,倘若真正的独处与沉静存在于喧嚣与浮华, 弗兰岑小说的魅力便在于其虚构立足于真实,壮阔来源于细微,想象根植于现实。 但是另一方面,在弗兰岑的小说创作观中,现实主义与“社会变革的推手”、“拯救世界的布道坛”这样政治正确的字眼相去甚远,对他来说,社会小说的价值在于剥落理想诱人的假象,袒露现实真切的疮痍,从而使人明目。因此,相比于那些自命为时代的诊疗师和批判者愤怒的咆哮,弗兰岑的语言丰富、恳切而富有耐心,倘若报之以同样的阅读耐心,弗兰岑的叙述便犹如一首汨汨流淌的协奏曲——时而激昂却不失安稳。哪怕是《纠正》中对社会时弊最激愤的讨伐;时而舒缓却不失力量,哪怕是《自由》中对情爱色欲最露骨的抒发。当所有的阅读结束,难免会有恍惚之感,仿佛身处一片广袤无垠的荒芜,没有狂喜和歇斯底里,没有义愤填膺和信誓旦旦,只有内心被撩拨后的静默沉思,还有回归现实后对自我和生活的重新审视。 和弗兰岑打交道,注定要倾其耐心,因为不仅要“忍受”他在作品中翻来覆去的“絮叨”,还要承受等待他新作时望眼欲穿的煎熬。《纠正》之后,等了近十年,《自由》之后,一等又是五年。2015年,弗兰岑凭借《纯真》再度强势回归。又是一部近600页的皇皇巨著,又是一如既往的包罗万象,同样细腻绵密的语言,同样犀利有力的反讽,同样睿智深刻的洞见。如同《自由》讲述的是无法挣脱的牵绊,《纯真》书写的是无处不在的污秽和堕落——分崩的家庭、失衡的自我、乌烟瘴气的社会;如同《自由》的女主人公因对“自由”的偏执而使她最终走向了自由的反面,《纯真》中的人物对“纯真”的疯狂使他们最终与理想背道而驰。不可否认,时过境迁之后的弗兰岑多多少少还是变了,公众视野里的他少了当年和奥普拉公开叫板的桀骜不驯,小说世界中的他多了写作技艺的炉火纯青。《纯真》中,纵横捭阖的春秋笔法支撑起跌宕起伏的故事,深入肌理的立体笔触塑造出个性饱满的人物,但无论故事发展多么离奇,人物性格多么极端,弗兰岑的叙述总是从容不迫,先是抛出引人入胜的“挑逗”,再是摆出一副“且听我慢慢道来”的气定神闲,使刚刚躁动的神经在平复之后依然保持感知的清醒。 于是,弗兰岑的“絮叨”反倒为阅读增添了一种延缓的满足感,而认真咀嚼和反复回味他业已公认的经典也让那些搓手苦等其新作的时光并不显得焦灼与干涸。如今,当大众文化演变为虚张声势的狂欢,消费 主义催生出言不由衷的虚幻,弗兰岑用他“不合时宜”的耐心诠释了伟大文学能够给予的持续滋养:不断认识自我,不断看清世界,不断寻觅一片独处的净地,不断守护一隅内心的静谧。现在,镜头前的弗兰岑依然不苟言笑,岁月为他原本犀利的眼神增添了更多的淡定与释然,仿佛他在劝慰自己和这行色匆匆的世界:“慢点走,不用急,你想要的,都会给你。”
/
本文档为【喧嚣中必有人向往独处与沉静-北京青年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