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2017-10-16 17页 doc 37KB 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1、《狂人日记》 人物形象及特点: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例如: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他有变态的心理与混乱的逻辑。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1、《狂人日记》 人物形象及特点: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例如: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他有变态的心理与混乱的逻辑。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思想主题: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 艺术特色:《狂人日记》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大胆采用写实与象征相调和的方法.象征和理想的紧密交融,象征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谐统一,也是<狂人日记>的突出特点。小说充满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画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词。对鲁迅自身的灵魂袒露和潜意识的表白,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品味的一个特点。<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各个章节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而言,<狂人日记>树立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楷模。 2、《阿Q正传》 人物形象及特点: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又明显地具有卑怯、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主题思想:(1)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即批判“阿Q相”;(2)揭露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3)比较深刻的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由,对革命前途进行了探索对革命前途问题的探索;(4)暴露国民的弱点及人类生活的困境,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艺术特色:《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同时并存。(1)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鲁迅娴熟地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采用了融现实与历史于一炉的手段,“杂取种种人”,创造典型形象,勾勒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从而使典型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量。(2)小说采用了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作品引起人们的阵阵笑声,但同时又是一出写得异常沉重的悲剧,寓庄于谐,亦庄亦谐,在笑声里隐含着深沉的忧郁与哀痛。 (3)用“传记”式结构,塑造了一个圆满的典型形象。小说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以叙述为主,把情景和场面描写融入叙述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命运和性格。 3、《沉沦》 人物形象及特点:(“多余人”或“零余者”=>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 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主题思想:无庸赘言《沉沦》要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思想,这种思想具体来说是一个客居敌国的游子对祖国的无限祈望,希望它强大起来。这么一个才华超群的人,居然被环境逼死,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祖国太弱小,到最后用生命发出对祖国的呼喊,无疑是极其震撼的。 艺术特色:(1)首先《沉沦》可以说是部真正意义上的“私小说”,因为他具有“私小说”的一切特点:第一,以作者自身的生活为题材,这点可以从我上文论及《沉沦》的自传性中可以看出。第二,侧重于人物的心理的剖析,小说中常常出现“他”的内心独白,如他偷听了男女幽会后,心里谴责自己:“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第三,不讲究情节的完整与结构的严谨,这点我想只要是看过小说的读者都能感觉出来,《沉沦》的情节简单,结构松散,而一以贯之的是充沛而奔放的热情。现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风格于此很像。(2)其次《沉沦》整部小说有着浓郁的忧虑、厌世和颓废。开篇先点出“他”得了忧郁症,使得“他”对小说中所有的事都思之再三忧虑起来;这是个悲剧小说,偌大个日本竟没有“他”生存的那一点空间,他讨厌这个世界,最后在道德的自责下,跳海自杀了;主人公在小说中,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能有个“伊夫”让他的肉体完全属于自己,才能让他继续活下去,而且别的可以代替。 4、《子夜》 人物形象及特点:吴荪甫是长篇小说《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中,放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这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因此,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们要联合工农对敌,具有一定的革命性,是具有“实业救国”精神的进步力量;在工农觉悟起来的时候,他们又要联合敌人反对工农,具有作为反革命助手的反动;他们更是软弱的,在买办资本竞争中失败后对工人进行镇压、转嫁危机。吴荪甫就是这种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艺术特色:(1)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2)心理描写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5、《骆驼祥子》 人物形象及特点:(1)祥子: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2)虎妞,,泼辣而且有些心理变态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厂管理的井井有条。(3)小福子,,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是祥子喜欢的人,但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思考。一步步走向毁灭。 主题思想:A.揭露了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旧社会对底层百姓善良人行的摧残,暴露了旧中国的地狱众生相。表现了作者对罪恶社会的痛恨和劳动人民的同情。B.回答了破产农民涌进城市之后的命运问题,表明了城市贫民要做生活和命运的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无出路的。同时,批判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人民的愚昧、保守、落后的国民性。C.小说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揭露了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说明了仅靠个人奋斗去摆脱贫穷是行不通的路。 艺术特色:(1)结构紧凑,落笔谨严。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2)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心理描写就补充了祥子不善言语的个性。以动作、情状写心理。从语言方面写心理。通过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 变化。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的心理。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鲜明突出的“京味儿”。对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写。“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提炼了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 6、《寒夜》 人物形象及特点:(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理想却最终没有实现。他们想献身教育事业,献身社会,但是社会环境却压得他们走向另一个悲惨的世界。他是一个有爱心又善良的人,忠厚老实,安分守己,但是自己确是极度痛苦。他胆小,懦弱,缺乏反抗意识。(2)曾树生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新式女性,她外向,热情,有活力,思想开放,追求自由与幸福。但是在家庭方面深受生活和婆媳矛盾的双重压迫,有着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3)汪母:一位旧式的知识妇女形象。自私,思想上顽固,保守,但又吃苦耐劳,自强不息。 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写有志青年汪文宣的悲剧结局,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更深刻地体会到黑暗社会对人的压抑和摧残,也达到了他自己的创作意图:“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艺术特色:(1)巧妙而严谨的构思。(体现在人物设置,结构安排——首尾照应,对话方式上);(2)细微的心理刻画,强烈的心理冲突;(3)成功的环境描写与氛围烘托出凄凉的意境;(4)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句式,语调。 7、《边城》 人物形象及特点:(1)翠翠:乖巧伶俐,淳朴活泼,天真善良,富有活力,是美的化身。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内心孤寂(爷爷不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命运自主者(没有接受爷爷的安排,争取自己的爱情),对爱执着,至死不渝;善解人意;(2)爷爷(老船夫):忠厚善良,勤劳坚强。忠于职守,恪尽本分;古道热肠,重义轻利;善良朴实,深爱至亲;慷慨豪爽;(3)天宝: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于爱情矛盾,又为成全弟弟孤独离开而死于意外;(4)傩送:多才多艺,外在俊美,坦白,心灵勇敢,无私,善歌,正直,为爱情不计物质得失;(5)船总顺顺:为人和气,大方,能济人之急。 主题思想: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讴歌人性之美。 艺术特色:A、(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B、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C、《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8、《金锁记》 人物形象分析:曹七巧是一个以青春的欢乐作为惨重的抵押,戴着金钱的枷锁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煎熬以至于心理变态的悲剧人物,尖酸刻薄,粗鲁泼辣。她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一个施害者,将她的不幸延续给她的一对子女。七巧本是活泼开朗的人儿,渴望正常的爱,可是她嫁给了一个病人。她用近乎变态的眼光怀疑着一切。她挑逗又怀疑季泽,她怀疑曹春熹与长安纯真的表兄妹情谊。在她眼里所有男女关系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肮脏的。她使长安成为她的傀儡,成为她的复制品,走她的旧路——一条没有爱,只有怨的路。七巧是一个变态的母亲,她这辈子得不到一个女人应得到幸福,长安也休想得到。她硬是将长安的婚姻大事耽搁了,将长安的幸福埋藏了。七巧是一个变态的婆婆。她生命就只有儿子长白这一个男人。儿子娶了媳妇,七巧内心纠结起来——害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她要与媳妇争夺这个男人,让夫妻俩分房,剥夺媳妇初为人妻的喜悦,让媳妇独守空房。还有,她探听长白他们夫妻俩的闺中秘事,并以此为乐,满足她低级的窥淫癖好。为了进一步套牢两个子女, 她相继让子女沾上鸦片。七巧成功了,她破坏了至亲至爱们的幸福。她相继逼死了媳妇寿芝、姨太太绢姑娘。一对子女将永远陪伴着她,直至终老。 主题思想:黄金的枷锁 艺术特色:(1)小说的语言特有韵味。张爱玲的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具有新旧雅俗的特点,文白相济,雅俗结合,有些像《红楼梦》的笔致。特别是工笔描绘的写实,带有浓艳、繁复的效果,又往往有些苍凉的意味。张爱玲的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暗含哲理。情节曲折动人,一环扣一环,具有通俗小说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2)《金锁记》整篇小说以时间为序,高超的叙事艺术展示了主人公七巧的风雨人生。它首尾呼应形成结构美,侧写、回忆、铺叙等手法穿梭其中。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也是它的一个亮点。小说安排情节、结构、塑造人物等承传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手法与意味。情节内容上写的是封建遗老的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非常的陈旧迂腐。结构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说书人的痕迹。(3)小说中给人的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意象的描写。有时用来点染人物的心理。如季泽来算计七巧的钱的时候,七巧虽然对昔日的欢爱还有些留恋,但又看破季泽在欺骗她,她恨季泽,狠心把他骂跑了,这时候,被打翻的“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这“酸梅汤”就是七巧当时复杂心情的描写,而且一滴一滴,跟七巧漫长的一生融合在一块儿。有时意象描写又用于定格、点题,突出印象,增强联想。如文中,共六次写到月亮,每次的含义都有不同。注意分析自然景物的的意象化描写,如何象征地烘托人物的情绪,营造作品的氛围。 9、《雷雨》 人物形象分析:(1)周朴园: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作为脱胎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他天生地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较早地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在他的身上,人们更多地嗅到了一种封建遗老的气息。他贪婪、残 。他表面忍、唯利是图,阴险,狡诈,虚伪,自私,“只要能弄到钱”“什么也做得出来”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极凶狠狡诈的伪君子。他行为放荡,道德沦丧。年轻时玩弄女佣侍萍,并跟她生了两个孩子,为了赶娶有钱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遗弃了。当“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在为人称道的“喝药”一场戏里,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的专横性格。老谋深算,冷酷(2)繁漪: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明慧,文弱。极端,彻底,有反抗精神的、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敢爱敢恨,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搏斗”。最具“雷雨”性格,对封建礼教也有一定的妥协性,例如屈于周朴园的逼迫,而服药。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最野性最不安分的女性。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服这样的处境。狠厉,决绝。(3)周萍: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懦弱,矛盾,是个十足的胆小鬼。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早年也叛逆过,渴望青春活力。是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纨绔子弟,社会和家庭的教养,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的性格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格。在地主资产阶级家庭成长起来的周萍,不管他最初曾有过怎样的良好愿望,也不管他后来还渴望能过一种新的、较有意义的生活,但是长期的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早已把他的一点点青年 人的朝气和雄心消磨殆尽了。(4)四凤:善良,富有同情心,孝顺,勤劳,乖巧听话,温柔单纯,有依赖性,(有些自卑),柔弱无助,小心谨慎,青春活力(5)鲁侍萍: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善良正直,却备受欺辱压迫,但又有着自己的刚毅顽强,宽容,信命,隐忍沉默,富有母爱,自尊倔强、清醒(6)周冲:冲动,孩子气,热情浪漫,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纯真,有活力朝气,充满梦想,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的青年,憨厚,积极乐观,有正义感。(7)鲁大海:鲁莽冲动,正义,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有中 “雷雨”性格)有骨气、刚强,但斗争经验不足,坦诚直率。(8)鲁国无产阶级的影子— 贵:谄媚,圆滑,贪婪,极端的肉欲放纵,猥琐龌龊,自私,卑鄙,奴才性格,趋炎附势、惟利是图 主题思想:《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艺术特色:(1)个性化的对话语言。语言洗练、含蓄而富有动作性。文中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特有的身份。(2)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方法,把现在的戏剧矛盾和过去的戏剧矛盾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并多方组织戏剧纠葛,使各种矛盾交叉汇集。剧中周朴园同意侍萍见周萍的要求后,戏剧本来完全可以以母子相会来展开新的戏剧情节,形成单线条的戏剧发展。但作者却没有这样安排,而是突然掐断这根发展的线索,插入新的戏剧情节,多线交织。这就是别开生面的周朴园的父子相会,周萍与鲁大海的兄弟相会,以及作为暗线伏在一旁的鲁侍萍与与周萍的母子相会。(3)鲜明的人物性格。(4)环境氛围的烘托。“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剧中环境的描写形成了《雷雨》的特殊的色彩氛围与情感基调。通过这种“郁热、低沉”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激化与升级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结局的悲剧,照应“雷雨”主题。(5)深刻的主题思想。(6)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例如,课文开头舞台说明是:“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个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舞台气氛同悲剧剧情紧密配合着,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从而感染了观众,使观众也随之产生了压抑感。又如,关于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的动作说明,“很自然地”,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而这一动作,又自然地勾起了周朴园对梅姑娘的回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衣着、表情等方面的说明,也都更好地说明了人物的身份、性格,是整个剧本不可缺少的部分。 10、《百合花》 人物形象分析:(1)通讯员:执着,倔强,又心地善良,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天真质朴,舍身为人、憨厚拘谨。(2)新媳妇:害羞、腼腆、善良淳朴、深明大义,对革命战士有深厚的阶级感情、美丽、多情又羞涩、真挚 主题思想:军民鱼水深情的赞歌,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哀悼美好生命死亡的挽歌。这个作品是反右派斗争的紧锣密鼓之际,“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是得来的产物”。作者时候作的这一阐释,道出了作品着意去表现战争坏境下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初衷。重点描写了军民之情、同志之情,抒发了人性之美、感情之美及人物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艺术特色:(1)表达方式: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娓娓地叙述故事,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顺叙、插叙、倒叙等多种表达方式。如开始的 情节用了顺叙,路上插入了通讯员在家乡的情况,为写通讯员的憨厚作了补充,是插叙。(2)中心表达:作品通过小通讯员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件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对战士的崇敬、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3)写作借鉴:在选材上,作者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来表现深刻主题。作者没有把眼光放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而是描绘生活激流中的一个小波澜、一朵小浪花来反映生活,表现战士的崇高。围绕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精心选取和细致描绘虽平凡而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画面,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4)在人物的刻画上,由表及里、由远而近、由淡而浓。(5)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百合花》运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传达人物内心的律动,刻画人物形象。(6)《百合花》采用第一人称,而且无梗塞板滞之嫌,有珠走泉流之妙。作者是通过“我”的一双敏锐而充满感情的眼睛和“我”的独特感受,使读者去接触和熟悉人物的。(7)独特的人物形象。 《百合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一个跟以往的小说不同的英雄形象,《百合花》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不是强壮有力,英俊潇洒,学识渊博的大人物,而是一个腼腆。憨厚,稚气,可爱,纯真的小通讯员,十九岁,没娶媳妇,参加革命以前在家帮人拖毛竹。 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英雄事迹不只是发生在伟大的人物身上。平平凡凡甚至有点傻气的小通讯员也能成为英雄。(8)独特的语言风格。 茹志娟的语言风格是清新、俊逸。 11、《受戒》 主题思想:《受戒》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对纯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的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小说是农家孩子明子当和尚及其朦胧的爱情故事以及菩提庵和尚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这一主题的。在小说中的人们包括和尚们看来,做和尚和种地、经商、做工一样,不过是一种职业,并不把和尚看作是一种异常的事件。菩提庵(叫讹为荸荠庵)的和尚们,也和常人一样,娶妻生子、赌钱吃荤,率性随意的生活。对待佛事,也只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明子当小和尚很自由自在,老往邻居小英子家跑。两小无猜,性格都纯朴可爱、乐观开朗。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共同劳动中萌发了朦胧的爱情。尤其是小英子,个性活泼,一天到晚叽叽呱呱像个喜鹊,对爱情大胆追求,要明子将来不要做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作者对小和尚明子和英子的纯真热烈的爱情,做了细腻的诗意描绘,表达了由衷地赞美之情,充分肯定了佛门子弟一对小儿女的这种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受戒》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世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艺术特色:《受戒》具有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有点像陶渊明的诗。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受戒》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他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完整性和很强的故事性,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会有什么矛盾、波折,会有怎样的发展和结局,小说全不作交待。《受戒》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自然洒脱的笔调,充满感情地抒写南方水乡的自然风光,写人的美(明子和小英子母女三人),写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写明子和小英子的富有情谊的共同劳动,薅草、车水、打场、看场,掰荸荠和他们萌发的朦胧的爱情,从而构成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清新的田园抒情风格。 12、《北岛》 1、北岛其人:诗人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2、北岛的诗: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 13、《舒婷》 1、舒婷其人: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2、舒婷的诗:A.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B.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朦胧诗】: 简介: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代表人物: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 内容:(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艺术特征: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 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本文档为【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