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2018-03-19 5页 doc 16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 操作方法 取两支洁净试管各加入2mL 1mol/L盐酸,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分别投入两支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镁,铝与盐酸反应均有气泡放出,但铝与酸反应不如镁与酸反应剧烈(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不如镁强( 实验结论 金属镁的金属性比金属铝强。 实验考点 1、金属性强弱判断; 2、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计算。 经典考题 1、第三周期的三种金属Na、Mg、Al分别与适量盐酸恰好反应后, 放出H的质量相等。设 2 所得三种溶液体积相等,则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依次是 ...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操作 取两支洁净试管各加入2mL 1mol/L盐酸,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分别投入两支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镁,铝与盐酸反应均有气泡放出,但铝与酸反应不如镁与酸反应剧烈(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不如镁强( 实验结论 金属镁的金属性比金属铝强。 实验考点 1、金属性强弱判断; 2、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计算。 经典考 1、第三周期的三种金属Na、Mg、Al分别与适量盐酸恰好反应后, 放出H的质量相等。设 2 所得三种溶液体积相等,则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依次是 A、6:3:2 B、1:1:1 C、3:2:1 D、1:2:3 试题难度:易 2、下列各组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酸性 HClO,HBrO,HIOB、碱性 Ba(OH),Ca(OH),Mg(OH) 444 222 ,,,C、稳定性 HCl,PH,HS D、还原性 Cl,Br,I 32 试题难度:中 3、已知X、Y、Z三元素为同周期中相邻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按X、Y、Z依次增大。已知X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弱碱性,Z是同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的非金属元素,关于元素Y,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Y的氢氧化物一定具有两性 B、Y是金属元素,且既溶于酸,又溶于强碱 C、Y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氢气 D、Y元素能与氢元素形成稳定的氢化物 试题难度:中 1 A 2 B 解析:根据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进行判断即可。 3 AB 解析:Z是同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的非金属元素;说明Y是金属元素;X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弱碱性,说明X是一种金属元素;则Y处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应该表现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钝化 钝化的定义:一种活性金属或合金,其中化学活性大大降低,而成为贵金属状态的现象,叫钝化。金属由于介质的作用生成的腐蚀产物如果具有致密的结构,形成了一层薄膜(往往是看不见的),紧密覆盖在金属的表面,则改变了金属的表面状态,使金属的电极电位大大向正方向跃变,而成为耐蚀的钝态。如 ,,Fe?Fe时电位为,0.44V,钝化后跃变到,0.5,1V,而显示出耐腐蚀的贵金属性能,这层薄膜就叫钝化膜 钝化的机理:我们知道,铁、铝在稀HNO或稀HSO中能很快溶解,但在浓HNO或浓HSO中溶解现象324324几乎完全停止了,碳钢通常很容易生锈,若在钢中加入适量的Ni、Cr,就成为不锈钢了。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由某些钝化剂(化学药品)所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如浓HNO、浓HSO、HClO、KCrO、KMnO等氧化剂都可使金属钝化。金属钝化后,其电极32432274 电势向正方向移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如钝化了的铁在铜盐中不能将铜置换出。此外,用电化学方法也可使金属钝化,如将Fe置于HSO溶液中作为阳极,用外加电流使阳极极化,采用一定仪器使铁电位24 升高一定程度,Fe就钝化了。由阳极极化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叫阳极钝化或电化学钝化。 金属处于钝化状态能保护金属防止腐蚀,但有时为了保证金属能正常参与反应而溶解,又必须防止钝化,如电镀和化学电源等。 金属是如何钝化的呢,其钝化机理是怎样的,首先要清楚,钝化现象是金属相和溶液相所引起的,还是由界面现象所引起的。有人曾研究过机械性刮磨对处在钝化状态的金属的影响。实验表明,测量时不断刮磨金属表面,则金属的电势剧烈向负方向移动,也就是修整金属表面可引起处在钝态的金属活化。即证明钝化现象是一种界面现象。它是在一定条件下,金属与介质相互接触的界面上发生变化的。电化学钝化是阳极极化时,金属的电位发生变化而在电极表面上形成金属氧化物或盐类。这些物质紧密地覆盖在金属表面上成为钝化膜而导致金属钝化,化学钝化则是像浓HNO等氧化剂直接对金属的作用而在表面形成氧化3 膜,或加入易钝化的金属如Cr、Ni等而引起的。化学钝化时,加入的氧化剂浓度还不应小于某一临界值,不然不但不会导致钝态,反将引起金属更快的溶解。 金属表面的钝化膜是什么结构,是独立相膜还是吸附性膜呢,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即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 成相膜理论认为,当金属溶解时,处在钝化条件下,在表面生成紧密的、履盖性良好的固态物质,这种物质形成独立的相,称为钝化膜或称成相膜,此膜将金属表面和溶液机械地隔离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而呈钝态。实验证据是在某些钝化的金属表面上,可看到成相膜的存在,并能测其厚度和组成。如采用某种能够溶解金属而与氧化膜不起作用的试剂,小心地溶解除去膜下的金属,就可分离出能看见的钝化膜,钝化膜是怎样形成的,当金属阳极溶解时,其周围附近的溶液层成分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因扩散速度不够快(溶解速度快)而有所积累。另一方面,界面层中的氢离子也要向阴极 ,,迁移,溶液中的负离子(包括OH)向阳极迁移。结果,阳极附近有OH离子和其他负离子富集。随着电解反应的延续,处于紧邻阳极界面的溶液层中,电解质浓度有可能发展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于是,溶度积较小的金属氢氧化物或某种盐类就要沉积在金属表面并形成一层不溶性膜,这层膜往往很疏松,它还不足以直接导致金属的钝化,而只能阻碍金属的溶解,但电极表面被它覆盖了,溶液和金属的接触面积大为缩 ,小。于是,就要增大电极的电流密度,电极的电位会变得更正。这就有可能引起OH离子在电极上放电, 其产物(如OH)又和电极表面上的金属原子反应而生成钝化膜。得知大多数钝化膜由金属氧化物组成(如铁之FeO),但少数也有由氢氧化物、铬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及难溶硫酸盐和氯化物等组成。 23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表面并不需要形成固态产物膜才钝化,而只要表面或部分表面形成一层氧或含氧 2,,粒子(如O或OH)的吸附层也就足以引起钝化了。这吸附层虽只有单分子层厚薄,但由于氧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改变了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结构,使电极反应的活化能升高,金属表面反应能力下降而钝化。此理论的主要实验依据是测量界面电容和使某些金属钝化所需电量。实验结果表明,不需形成成相膜也可使一些金属钝化。 两种钝化理论都能较好地解释部分实验事实,但又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金属钝化膜确具有成相膜结构,但同时也存在着单分子层的吸附性膜。目前尚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形成成相膜,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吸附膜。两种理论相互结合还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因而钝化理论还有待深入地研究。
/
本文档为【金属与酸反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