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科技计划- 补充至《肇庆金科信息网》——肇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栏

2018-01-15 31页 doc 59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科技计划- 补充至《肇庆金科信息网》——肇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栏科技计划- 补充至《肇庆金科信息网》——肇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栏 肇庆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肇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肇庆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肇庆特色的科技发展路子,全市科技综...
科技计划- 补充至《肇庆金科信息网》——肇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栏
科技- 补充至《肇庆金科信息网》——肇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栏 肇庆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肇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肇庆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肇庆特色的科技发展路子,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5年来,我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528项,其中国家级61项,省级294项,市级173项。肇庆市及下属有6个县(市、区)先后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我市被评为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德庆县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端州、四会、高要、鼎湖被评为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 (一)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 1(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成绩显著 至2005年底,全市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共组建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7家,市级14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建立,加速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确立。各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心中心建设总投资2.5亿元中,企业自身投入占88.1%,各级政府投入占11.9%。各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已有研发人员共155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66人,中级职称人员715人,本科以上学历占60%。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承担国家级项目63项、省部级项目6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广东省重大招标项目4项,累计获得科研成果180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获市级奖励41项。 2(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各项指标在全市科技活动机构中的比重均占绝对优势。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研经费筹集、科研经费使用、科技人员数量以及企业所承担的科研课分别占全市总量的94.3%、95.1%、76.0%和76.7%。企业在利用自身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积极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十五”期间,我市企业已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等138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科研 开发、共建实验室、人才交流和培训、筹建研发机构等形式,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相结合”网络。 3(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我市实现“科教兴市”战略的新生力量,近年来发展迅速。至2005年,全市各级民营科技企业共77家,工业总产值3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技工贸收入35.76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出口创汇83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7%;上缴税金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首批7个省级民营科技园之一落户四会市。“十五”期间,民营科技企业申请专利126项,占全市申请专利的10.3 %,专利授权98 项,占全市13.4 %。民营科技企业成为肇庆市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的新生力量,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科技活力和扩散效应。 (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推进 1(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 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8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50家,市级31家。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以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肇庆德通股份有限公司、怀集汽车配件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广东四会互感器厂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型高新技术企业,以广东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肇庆香料厂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利用高新技术对资源进行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原料、机械制造、新材料和高技术轻纺化工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7.33亿元,比2004年增长19.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21.8%。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进了美国、韩国、日本、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到园区投资,累计引进项目143项,注册各类企业158家,其中世界500强和海外著名企业6家,合同投资额2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9亿美元。 3(科技园区建设日新月异 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广东四会民营科技园、广东高要农业科技园、风华科技园、星湖生物科技园、中巴软件园以及分布于全市各地的各类科技及其他园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端州区、鼎湖区以及四会市、高要 市已融入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三)科技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1(专业镇实现突破性发展 积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依靠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到2005年底,全市有高要五金、德庆贡柑、四会玉器专业镇等省级技术创新试点8个、市级6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了山区县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接近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部分县(市、区)在全省县级综合增长率的排名大幅提高。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我市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不断加强新品种繁育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技术综合示范、农业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十五”期间承担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推广项目80多项,有力地促进了肇庆市畜禽、水产、蔬菜、水果等产业的发展,为我市的中心板块和东南板块成为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重要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地和集散地,为用材林、经济林和南药、林产化工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果品星火技术产业带1个,建设了8个星火技术培训学校,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个。农业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我市被列为全省农村信息化直通车试点市。 (四)科学技术普及成效明显 1(科普领导工作得到强化 为适应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的需要,2004年,我市适时调整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进一步明确了21个成员单位的职责及制度。每年召开科普工作联席会议,部署年度科普工作;评选、表彰科普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为了保障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财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政府财政的科普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科技、学术交流、科普设施建设等活动。 2(科普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在全面规划和建设科普基地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两个科普基地,并被批准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两个基地针对青少年学习的特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通过组织青少年参观、多媒体培训、野外环境教育、标本、科普橱窗宣传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森林生态和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普教育,成为我市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阵地。 3(科技下乡活动蓬勃开展 “十五”期间,针对我市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市科技局、科协、农业局多次联合组织大型科技下乡、科普集市活动,并形成了常规化和制度化,每年都组织省内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市内的科技专家进行咨询和现场指导。每年科技下乡和科普集市活动都吸引了超过5万人次参加,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接近10万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五)科技创新环境日益完善 1(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成效显著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科教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全市的科技进步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肇庆市、县(市、区)党政领导推进科技进步实绩考核工作实施》,建立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班子的主要成员,并对各县(市、区)进行科技进步考核,保证了各级党政班子尤其是第一把手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2(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2001年出台了《肇庆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考核暂行办法》,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2002年3月8日出台并实施了《肇庆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以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为未来发展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各类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和面向全社会科技进步的科技管理体系”的发展目标。 2002年12月23日印发了《肇庆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了中心区和山区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2005年4月出台了《中共肇庆市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 市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将我市建设成为广东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决策。 3(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在推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科技我市 部门积极开展改善办公条件、加强内部管理、优化队伍素质、提高服务能力建设的活动。2003、2004两年,投入科技管理部门能力建设的资金达到4500多万元,其中由市、县科技局筹集投入支持的资金达1300多万元。通过能力建设,全市科技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在2003年全省县(市、区)科技工作会议和2004年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我市作为地级市的唯一代表,连续两年在会议上作了科技能力建设的经验介绍。 “十五”期间我市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市的科技事业发展还未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科技工作的观念、管理手段和体制还相对落后,科技创新体系还没有健全,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看,全市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只占30%左右,制约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从高新技术产业看,我市的产业链不长,企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偏低,发展速度缓慢。从科技投入看,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比例虽已达到省规定的,但绝对数不大,还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2005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与,,,经费支出仅占全省0.9%和0.6%;从科技人才上看,我市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仅30.2人,低于全省平均35人/万人。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发展环境与需求分析 (一)科技发展环境分析 1.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但是,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有组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事实说明,全球化不是“免费的午餐”,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很难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下,后发展国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挤压。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百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位居全球 第一,许多人开始把中国奉为“世界工厂”。但是,认真分析这个“世界工厂”的内涵,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0,是“三资”企业实现的;我国绝大部分的光纤制造装备、医疗装备的95,、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依赖进口。此外,有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而且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位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后,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这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课题和核心动力。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方针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广东、把广东建设成科技强省的重大决策,以科技强省建设来推动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建设创新型广东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努力推进“三个转变”:即科技工作要从科技研究开发的小循环向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转变;科技创新要从单个部门单打独斗向集成优势资源联合作战转变;科技管理要从科技部门单家行动向组织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创新型广东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就是要在科研体制改革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有新突破;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有新突破;在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和建设和谐广东方面有新突破。 3(建设科技强市是我市实现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日益加深,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推进,科技革命为后发地区实施赶超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积极承接 国际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人均自然资源并不十分丰富,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因此,快速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又要保护好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既要开发利用资源,又要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通过促进科技发展,为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的肇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我市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五年内GDP翻一番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和“向东看、往东赶”的战略部署,走“优先发展工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市委、市政府新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全市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经济运行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目前我市既面临着扩大经济总量问题,又要解决产业优化升级问题。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市科技发展必然采取以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发展相结合的策略。 1. 高新技术的发展亟需高端技术和人才的支撑 目前,我市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今后的发展重点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轻纺、精密铸造、汽车关键零部件、软件、松香资源深加工等产业领域,同时努力培养新能源、智能制造业、精细化工、环保、现代文化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领域不但是广东其他地区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是国内其他省份和国际上主要的竞争焦点。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要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在这些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和高端人才来支撑。 2(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新技术促进其升级 目前,我市传统工业的发展处于内源性和外源性相结合的阶段。企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品种少、档次低、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集约化程度低,企业的发展处于向更高级经济发展过渡的一个初级阶段。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企业,壮大原有的优势和特色行业,达到增加品种、改善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是我市传统工业向科技进步提出的迫切要求。 3(农业发展需要新技术的保障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化学肥料和农药大量使用、废弃物大量排放,已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市农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发展效益农业,并保持食品的安全性,以及承担起相应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我市农业的科技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肥力保持和节水农业技术;病虫害农业生态控制技术;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料等环保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制与产业化;高效、低耗、清洁、健康的畜禽水产生产技术等;大力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技术研究以及建立农业生态环境预警系统。 4(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新技术的拓展应用 我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将是我市今后几年重点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大体来说,现代服务业对科技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造传统服务业。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以及新技术装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商业、餐饮、劳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初等教育等通过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及技术含量的提高依然可以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金融业与保险业、文化产业、健康与高教业、研究开发与设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科技要为其发展提供技术、装备、工具与方法;三是支持服务业的教育培训。越来越多的新型服务业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业人员必须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才能胜任,培训的过程也是知识和技术传播的过程。 5(生态与环境的压力急需科技进步来缓解 良好的生态和优良的环境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之一,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摆上突出的位置,保护和提升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达到“碧水、蓝天、绿地”的目标。为此,要大力开展环保科学基础研究、污染控制技术及环保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三废”处理及循环利用高新技术、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区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具体工作重点,一是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二是做好工业污染防治;三是研究解决目前广大农村存在人畜粪便、垃圾、污水孽生蚊、蝇传播疾病的三大污染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四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和谐肇庆”的观念深入人心。 6(提高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要求科技的全面渗透 公共卫生事关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维护。目前我市公众的卫生 /千人,远低于现代化水平的与健康保障条件仍十分不足,平均医生数仅有1.1人 3人/千人的要求。社会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形势严峻,急需建立符合我市城乡实际情况的公共卫生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持体系。要形成以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卫生应急为主要内容的自下而上的医疗卫生与预防预测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无论从科技还是从体制上都具有很大的需求。 7(公共安全依靠科学技术提供保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的增长,保障我市公共安全的任务日益繁重。除了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交通与道路安全、社会安全等传统安全外,经济安全、水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比如,信息技术在为国家和个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安全威胁。在信息时代,一旦信息网络系统发生问题,轻则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生活不便,重则会出现使经济、社会秩序发生混乱的局面。 三、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肇庆特色的知识创新、区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三大创新体系,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对外合作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步伐,以科技强市建设,推动经济强市和文化名市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创新与集成相结合。根据目前全市的技术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关键技术、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和集成; 2(有所为、有所不为。打破常规和传统思维定式,选择少数重点和关键性领域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创新的局部突破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以人为本。人才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创造企业内部以人为中心、重视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 4(分类指导。充分考虑我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科技工作必须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5(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相互促进。 (三)发展目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竞争力的新路子。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省的中上水平。部分优势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省内、国内甚至国际的先进水平,把我市建设成为珠三角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技术自给率达到48%,力争建成科技强市。 ——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 ——科技人才建设。大力推行人才软引进和硬引进的双轨制,引进前沿技术领军人物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育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研发团队。万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全省的平均数以上水平,人才队伍的素质得到根本提高,结构趋于合理。 ——科技投入比重。到2010年,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全市R&D占GDP的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达3 %以上。人均年科普专项经费投入达到珠三角地区平均数以上水平。 ——科技条件建设。到2010年,全市要拥有40家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占总数的40%以上。在电子元器件、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水产养殖等行业建成具有辐射同行业科技服务能力的共性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良好法制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专利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服务体制;较大幅度地提高全社会专利及其保护意识;推动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 全专利行政执法队伍,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增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我市产品中的比重。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12件。 (四)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肇庆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总目标,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全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建设和谐肇庆的重要支撑,致力于加强科技攻关,获取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色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把肇庆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1(在科技发展方向上,由引进和模仿为主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转变。针对目前我市仅有风华电子、星湖生物等少数的大中型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多数的企业依靠引进技术和模仿为主的现实情况,在支持大型科技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同时,大力鼓励众多的中小科技企业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提升和再创新,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2(在科技创新方式上,由单项创新为主向集成创新为主转变。围绕产业发展的实际技术问题,根据产品开发、技术提升的要求,综合加工、处理所选择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将不同的技术有效地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有效的综合加工处理和高效融合,使所重构的新技术效率倍增,进而加快产品开发技术的步伐。 3(在科技战略主线上,由产品技术创新为主向公共技术创新为主转变。为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增强科技发展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促进新型科技体制的建立,在继续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服务于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服务区域内行业的创新平台,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在科技创新体制上,由少数企业创新为主向全社会共同创新转变。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市在人才集聚程度、掌握技术创新源泉、企业家队伍(包括科技企业家)的素质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创新意识不浓,严重地制约了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层次合作,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 (五)区域布局 中心板块要继续加强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等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突出抓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以建设“数字肇庆”为契机,打造集高新技术产业、教育文化产业、旅游、现代服务和物流业为一体的新的经济产业,努力使其成为国际新型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东南部板块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再创新,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软件及封装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承接国际及珠三角产业转移,建设成为珠三角配套产业重要基地,与中心板块一道成为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区板块重点是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抓好“星火计划”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实施,要加强区域创新合作,建设星火产业带及“泛珠”产业带,加强科技示范,全面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促使我市成为珠三角、泛珠三角的黄金通道和桥头堡。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 1(高新技术产业关键技术 为巩固提高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轻纺等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1)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关键技术:专用处理器技术;IC的设计与制造(包含通信类产品、计算机类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家电类产品的集成电路芯片)。 (2)生物和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新型生物农(兽)药和生物肥料、绿色环保型饲料等。 (3)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技术、新型片式电子元器件技术、新型光电材料技术、精细化工材料与技术、新型节能材料开发技术等。 (4)装备制造产业关键技术:精密制造装备及关键技术、高性能机械基础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新一代控制系统与仪器及其关键技术,高性能、节能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等。 2(农业和农村发展技术 (1)高效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超高产作物新品种(超级稻、高油料花生、高产甘薯、玉米等)推广应用,强化栽培技术,农作物专用肥料和根外施肥技术, 立体高效作物及大田稻菜轮作技术,集约化、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营养和饲料生产技术,畜禽水产饲料营养调配技术,动植物病虫高效控制技术等。 (2)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粮油食品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果蔬切割、整理、保鲜新技术,特色水果加工利用技术,特色蔬菜深加工技术,特色作物深加工技术,畜禽产品深加工技术,水产品深加工技术,林产加工技术等。 (3)新农村建设技术。主要包括:小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技术,节能型乡村住宅设计和建设技术,小城镇和乡村管理技术,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技术,乡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技术等。 (4)农业标准化技术。主要包括:主要园艺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种植、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制订和技术规程研究,主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制订和技术规程研究,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国际标准检测技术等。 3(现代化旅游技术 现代化的旅游业应采取“科技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发展模式取代目前旅游业发展中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最终解决优良旅游资源被低层次开发的不良状况。 (1)管理技术:重点引进、研究和开发电子政务和商务、旅游信息的数据库建设; (2)宣传技术:重点引进、研究和开发网络建设、问讯触摸电脑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 (3)交通技术:重点引进、研究和开发电子门票、电子收费卡等技术和设备; (4)旅游商品技术:重点引进、研究和开发旅游商品的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含量。 4(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加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力度。 (1)新型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工业生产节能技术;沼气等生物节能的转化和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建筑物节能技术及家电节能技术等。 (2)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水型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发,节水型生活设施开发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技术和设备开发,循环用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等。 (3)土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城镇和乡村用地高效开发模式和技术; 城市旧区重建模式与技术;废弃土地的开发利用技术;风景区保护规划技术;端砚、黄金、高岭土等矿藏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技术。 5(公共安全保障技术 针对自然灾害、生产建设中多发性灾害等影响居民安全发生的灾害特点和规律,以人为本,建立公共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1)灾害预防及救援技术:加强地震、洪涝、火灾等灾害的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多发性灾害预警和应急反应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救助技术系统、应急指挥体系,开发实时灾害监测技术,减少灾害引起的社区损失技术,完善城镇间应急求援联动体系等。 (2)大型设施、建筑安全保障技术:工程和设备的基础隔震技术和装置,工程和设备的阻尼消能技术和部件,工程和设备的智能控制技术与产品,重大工程监测与评估技术和软件。 (3)治安安全保障技术:建立数字化、信息化协调指挥调度系统,包括计算机骨干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无线移动数据传输系统、有线通讯系统、车辆定位系统、图像监控及显示系统等,形成城市公安、交警、消防、急救等公共事业的统一指挥调度平台。 6(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 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建立有效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技术体系,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区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恢复技术:水环境类型划分,城市水环境保护理论与方法,水环境修复技术研究,水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生态湿地保护技术。 (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技术和设备开发,循环用水处理工艺和成套设备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利用技术等。 (3)生态保护和恢复技术:环境友好型肥料、农药的开发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再生利用,水土保持,病虫害农业生态控制技术,土壤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检测技术。 7(食品安全技术与示范 针对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技术环节,以建立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区重要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集散地为目标,建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示范基地。 (1)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畜禽生物制品的研制开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清洁健康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快速准确的质量安全监控技术等。 (2)食品生产标准化: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 8(公共卫生和健康保障技术 根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卫生和健康保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卫生和健康保健技术研究。 (1)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源保护与传输、饮用水处理技术、饮用水储存和安全配送体系等保障体系与技术。 (2)流行性和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预警监督技术:早期预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技术;监控体系建设。 (3)妇女和婴幼儿保健技术,生殖健康技术。 (4)人口调控与生育调节技术:计划生育技术。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以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为重点,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生产技术的管理水平。 1(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1)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高新技术。通过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改进传统产品的质量,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引导企业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和管理现代化,使传统产业经过技术示范,改造、提升为高新技术企业。 (2)按照“整体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整合资源,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平台信息内容;探索基层信息网络建设模式,创建农业信息服务品牌;建立有效的信息员培训和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和管理,扩充基层信息员队伍。 (3)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先进装备,用现代化的装备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使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大产学研基地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和再创新。 2(积极推进服务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 在服务行业中加快应用自动化设备、高科技设备,以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能力,促进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3(挖掘和开发传统文化和技术 加强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快端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砚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对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环境的研究,探索、开发与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 (三)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积极培育龙头创新企业 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究开发院。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绩优股”和“潜力股”企业,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对产业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的“旗舰型”企业,提升其抗衡国际巨头能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能力,使其发展成为国际级的跨国企业,并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大力建设企业研发机构 规模以上企业,在现有基础上,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和“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需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场推动、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努力建设和完善一批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公共技术创新机构,着力组建一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支持其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扩大企业规模,巩固行业优势地位,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开拓国际市场。 3(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和源泉。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完善公共研发平台,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孵化条件,支持企业的创业活动,通过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模式的决策者,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者,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企业家对产品创新的捕捉能力和技术鉴别能力决定企业创新的成败。要培育合格的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关键在于培育企业家群体自主创新的意识、责任、胆识与胸怀。要珍惜、爱护企业家,为企业家群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首先,要努力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冲动,增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内驱力。既要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意愿,解决企业家愿不愿创新的问题,又要提高企业家的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家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政府、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向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的方向转化,增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外驱力。 (四)搭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1(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采取省、市共建的方式,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金属新材料及水产养殖等领域,有选择地支持若干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基础较强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设,发挥其仪器设备和人才队伍优势,带动我市主导产业前瞻性研究的开展。 2(重点建设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选择从事共性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产品测试方面的机构,建立行业性的专业化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平台,提高其配套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等配套技术服务;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提高技术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其他科技产业园区、创业孵化器的服务与孵化功能,构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 3(进一步完善科技园区建设 继续加强各科技园区建设的分类指导,切实抓好各类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全面提升各类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水平,使之成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区和辐射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以中巴软件合作基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培育集软件成果研发、转化、生产、出口、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软件产业基地。 (五)建设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1(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发展功能多样、服务到位的中介服务机构,发挥中介机构在政府与各类企业、研究机构间的桥梁作用。重点发展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无形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成果转化和推广等多种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开展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等业务;鼓励开展创业策划、投资管理、法律咨询、财务代理等创业服务。 2(积极引进外部技术服务机构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引导和鼓励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担保机构、资产评估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各类咨询顾问公司、科技交流机构等在我市设定联络或办事机构,主动配合企业服务。制订与社会化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快科技中介组织规范化进程。 3(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技术转让、合作研发、共建实体、人才交流和培训、信息交流、设备仪器共用和技术与咨询服务等方面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推进科研设施的重组、联建、共享、对外开放和科技人才的优化组合,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利用效率。 (六)推进区域知识产权工作 1(加强专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通过不断推进专利产业化、市场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制,构建面向行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着力培养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企业,开展专利优势示范区培育,专利技术孵化和知识产权社会教育等提升工程。 2(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工作的步伐,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加强各级名牌产品和著名、驰名、原产地商标的培养与保护。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高校承担或参与国家、省技术标准的制定,掌握技术标准的主动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1.建立新型的科技发展模式 在政府管理部门层面,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打破部门界限,设立统一配置公共财政科技资源和协调全市科技工作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实现政府在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由政府主导,有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科技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引入和完善科技评估、科技招标和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制度,重视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使用效率,强化科技工作各个主要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企业层面,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通过优惠政策、财政杠杆和示范引导等手段引导企业走以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自主创新道路;鼓励和扶持大企业集团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我市一直注重科技进步的政策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技进步政策体系,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条件。“十一五”期间的科技政策体系建设,要以激励自主创新为核心,在国家和省科技政策总体框架下,针对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重点调研和政策研究,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我市实际情况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未来发展需求,一方面对现有的政策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科技政策,发挥其最大潜力;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科技发展趋势和政策体系,针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政策的缺位,完善科技进步政策体系。 3(建立科技工作联动机制 我市作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其科技发展要与发挥我市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需求相结合,融入到整个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之中。要建立与深圳市、广州市以及泛珠三角经济区主要省会城市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有效利用区位优势吸引各种科技资源,同时,学习和吸收其他地方在政策、机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全市科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障作用 1(突出专利保护的核心地位 在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时首先要以实现专利的市场价值为核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在政府科技管理中依法规范科技人员在从事知识、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依法处理单位与个人之间在职务技术发明和创新转化中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构筑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机制,对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与其发明创造的效益挂钩,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 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要完善专利管理、中介服务和法律保护体系,提高专利申报、审查、授权以及开发利用的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全社会的专利保护意识,形成专利保护氛围浓厚、中介服务兴旺发达、推广应用快速便捷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1(吸引优秀人才,并保持人才良性流动的态势 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科技计划和项目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包括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对高层次人才要采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允许流动”的灵活政策,构筑“人才高地”。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改革用人制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到我市创业。 2(稳定现有人才,立足培养现有人才 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对人才激励政策的研究,使现有人才发挥更大的 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科技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增强各类人才的持续创新能力。立足于培养现有人才,制定组织实施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 3(加强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技发展不仅要吸引现阶段需要的人才,还要加大未来人才的储备力度,这是实现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应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点推进强师振教、优质高中、双高普九、职教基地、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等六大工程,提高社会整体的科技素质;加快广东省肇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抓好职教实训中心建设,继续抓好职校新建、扩建和重点专业创建,理顺职业教育管理制,促进现有高等院校加快发展,发挥其培养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对专业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再培训,使其不断充电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企业和集团,通过在大学设立专项奖学金的方式及早培养一批立志为我市创业的人才。 4(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对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要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奖。全面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积极试行股权、期权等产权激励制度,充分保证知识资本持有者的合法权益,推进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 (四)积极推进信息建设步伐 1(完善信息网络体系 加快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用足用好现有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资源,淘汰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网,适时引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超常规建设发展因特网,采用新技术组建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初步形成融合多种业务及现有网络的核心网络。加快建设信息网络互联中心,提高本地互联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根据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制定我市的实施办法,使我市的网络安全标准、规范和组织体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并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全面提高全市在信息安全保护、安全检测与监控等方面的能力。 2(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信息管理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推进外贸企业、零售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的进程,制造业领域选择试点,逐步提高网上交易规模。 3(深化电子政务建设 建设政府宽带多媒体综合信息网络工程,建成政务信息主干网,为政府部门内部提供一个崭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联通各职能部门的MIS系统或局域网,及时对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加快电子公文和电子表格等业务的网络传输。 4(拓展电子公务领域 重点抓好金融、工商税务管理、农林水利、科技教育、交通、公安管理等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向消费者提供教育、娱乐、购物、旅游、纳税等多方面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开展与企业联网和网上申报业务,对企业进口付汇进行全面管理,实现企业出口收汇核销联网核查。 5(启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重点推进城区信息化的建设,初步形成就业、治安、社区、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础数字化环境;初步实现各社区规划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建立城区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防灾抗灾应急调度信息系统。 (五)加强科技投入绩效评价 在确保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科技三项费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努力提高政府资源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投入对全市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建设。 1. 加强技术预见研究 深入开展产业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调查和预见性研究,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的同时,要侧重支持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技术企业创业期的引导资金以及利用高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补助资金等。 2. 完善科技计划和立项决策程序 要进一步改革政府科技投入的管理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和效率。按照项目预算管理的方式,对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加强管理,结合财力情况,编制科技经费的年度用款计划,强化预算约束力。 3. 建立科技计划监督评价体系 要建立严格的科技经费投入责任制和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成果验收与转化制度,对立项的项目实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并按规定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改变过去那种“重投入,少管理,轻验收”的状况。并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我市科技发展方向,以利于制定下年度的科技项目发展计划和指南。 (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某一产业链的各个不同环节之间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经济的特征,也是新产业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聚集,更好地吸引相关企业进驻我市,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市产业发展。 1. 激励和协助集群中的大型主导企业对其配套企业进行扶持 为使集群中的大型主导企业更好地发展,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和协助这些企业对其配套企业进行包括资金和技术上的扶持,与和它们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完整的供应链,组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以达到双赢的局面。一方面通过大企业的评价体系和技术保证体系保证配套企业的技术,对配套企业的生产进行监督,为中小企业提供部分生产设备,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配套企业通过从大企业获得行业技术发展信息,并根据主导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自身的技术发展规划,不断进行策略调整和产品升级,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技术进步的利益共同体。 2(对配套产业的发展给予相关的支持和帮助 根据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利用优惠、快捷、便利的投资政策吸引新企业进驻我市,以填补我市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为我市集群中的大型主导企业提供配套产业服务。另一方面鼓励集群中的分工合作,通过开展技术项目引导科研力量投向配套产业,并促进技术成果与资本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在今后建设新的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等园区时充分考虑产业的配套问题,做好园区的规划,促进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1.营造良好科普工作环境 制定市民科技素质基本标准,抓好干部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出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项目。健全科普工作政策法规体系。拓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科普工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我市科普基金,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科普事业,形成多渠道科普工作投入体系。 2.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要加大科普投资力度,建立若干座具地方特色的专业性科技博物馆、科技主题公园,促进县(市、区)及乡镇(街)建设相应的科普设施与科普阵地。办好市科普画廊,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和科技教育队伍建设,实施科普志愿者行动,努力吸引各类专业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健全县(市、区)、镇(街)、村、企业、学 校五级科普促进机构。 3.办好各类科普活动 重视科普创作,加强对优秀科普读物创作、出版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加强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书籍,抓好报刊科普宣传,加强科普报刊管理。积极开展有影响、有特色、效果好的各类科普活动。利用世界人口日、环境日、卫生日、电信日、地球日、气象日、植树节和安全宣传周等节庆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每年举办几次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不种方式的科普活动。 (八)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1. 鼓励企业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一方面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到国外投资办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克服过去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鼓励企业认真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依托我市的研发条件,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大力引进国外优势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有实力的公司来我市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境外企业在我市创办综合或专业性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外资研发机构可独立或联合申请我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外资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的实验仪器设备可为地方提供有偿服务。 3(加大主导产业的技术合作和引进力度 加强境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境、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对外科技合作。
/
本文档为【科技计划- 补充至《肇庆金科信息网》——肇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技计划”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