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

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

2018-04-04 34页 doc 64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 摘要 华侨华人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他们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过 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他们也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力量 。 本文对泰国华人社会以及泰国华人与中国的互动进行研究, 从而对中国软实 力的建构提出启示。 通过对泰国华人社会的考察发现, 泰国华人社会是存在的, 并且泰国华人 具有三种身份属性, 即“ 传统 性” 、 “适 应性 ”和 “现 代性 ” 。泰 国 华人并非被“同化”而是主动“融入”泰国社会 。 通过对泰国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 ...
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
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 摘要 华侨华人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他们曾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起过 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他们也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力量 。 本文对泰国华人社会以及泰国华人与中国的互动进行研究, 从而对中国软实 力的建构提出启示。 通过对泰国华人社会的考察发现, 泰国华人社会是存在的, 并且泰国华人 具有三种身份属性, 即“ 传统 性” 、 “适 应性 ”和 “现 代性 ” 。泰 国 华人并非被“同化”而是主动“融入”泰国社会 。 通过对泰国华侨华人与中国的互动 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 泰国华人与中国并 未形成过真正的“集体认同”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双 方没有建构或者没有按 照顺序建构彼此间影响 “集体认同” 的重要变量,即 : 经济 相互 依赖 , 政治 约束 性,文化同质性和共同命运。 本文的研究给中国软实力的启示有两个方面: 一 、 泰国华人的认同并非是 基 于政治规范下的国家认同,而是基于经济规范下的阶层认 同 ;二、 “集体 认同” 主变量的缺失会导致华侨华人与中国在集体认同上的“缺 失” ,且“集体 认同” 主变量没有按照一定顺序进行 建构更会对华人和中国双方都带来损害。 关键字 : 泰国华人,中国,身份属性,集体认同,软实力Abstract Chinese overseas is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s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They had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China to the world past and future In order to revelation China's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overseas in Thailand and China. We found that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is existence, and that Chinese overseas in Thailand has the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roles, namely,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adaptive” and “modern”. The Chinese overseas are not "assimilation" bu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ntegrate into Thai society We found that 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a do not form a “collective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a.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a did not construct or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of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namely: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political constraints, cultural homogeneity and common destiny The revelation of China's soft power has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overseas in Thailand is not the country identity based on political norms, but the class identity based on economic nor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ck of variable factor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will lead to the “missing” of “collective identity” between 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a, and that 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a will all damage if the main variables of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did not follow a certain order to constructKeywords Chinese overseas in Thailand; China; identity; collective identity; soft power 目 录 绪 论. 1 一、研究目的. 1 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2 四、本文特点12 第一章 核心命及论文框架 13 一、本文核心命题 13 二、相关概念界定 17 三、研究框架21 第二章 泰国华人身 份属性及认同类型对 中国软实力的启示24 一、泰国华人身份属性的来源. 26 二、泰国民族融合政策下的华人身份属性及其体现. 32 三、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对中国软实力的启示:泰国华人认同的是什么41 四、小结. 46 第三章 泰国华人与中国的“集体认同”研究 对中国软实力的启示49 一、中泰(暹)关系与华侨华人 49 二、泰国华人认同变化及建构主义的解释 56 三、 泰国 华人的认同对中国 软实 力的 启示 : 应该 如何 建立 中国 与 海 外华 人之 间的 “集体认同”意识 65 四、小结. 69 结语 71 参考文献. 73 致谢 79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 论 一 、研究目 的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 响力日益增大,学界对中国 软实力的研究也日益 兴盛 。 华侨 华人 是中 国和 平发 展的 重要 人力 资源 , 他们 曾经 为中 国的 经济 发展 起 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未来, 他们也将成 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力量。 所以, 中国的和平发展一定 “要谈” 华人与中国的软实力建构。 然而, 中国的和平发展 也一 定要 “慎 谈” 华人 与中 国的 软实 力建 构, 不能 不分 国别 、 不分 国情 、 不分 阶 段、不分步骤地实行统一的华人政策。 本文从华人较多的国家 ??泰国来进 行 分析 , 研究 泰国华人的身份属性和认 同类型,以及泰国华人与中国的“集体认同” ,通过对这 两个方面的研究得到对 中国软实力 建构的启示。 二 、研究意 义 1 、现实意义:研究学科和研究角度 首先 , 华侨 华人 研究 学科 问题 。 学界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大多是从历史学、 民 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较少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华侨华人 问题进行研究。近年来,虽然有学者开始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华侨华人, 但相关研究仍然较为宏观, 多从政治、 经济、 文化的角度对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 系进 行研 究。 在这 些研 究中 , 涉及 “华 侨华 人与 中国 软实 力” 这一 主题的研究更 少, 仍然 处于 研究 的起 步阶 段。 其次 , 华侨 华人 研究 的角 度问 题。 我们 从国 内学 者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对华侨华人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者 仍然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研究华侨华人问题, 。鲜 有学 者 从华 侨华 人所 在国 和华 侨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他们真正的需求。 2 、理论意义:国际关系理论 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华侨华人研究的理论问题。 现阶段对华侨华人研究的理论多涉及社会学、 民 族学 等相 关学 科领 域的 理 论 ,从 国际 关系 理论 研 究华 侨 华人 问题 的学 术 著作 较 少。 如: 代帆 通过 建构 主义 理论 对中 国与 东南 亚华 侨华 人认 同之 间的 关系 进行 研 1 2 究 、易明刚从国际体系结构理论对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进行研究 等。 以上研究有共同的特性, 即通过华侨华人的历史来验证相关理论。 因此, 现阶段 还未有建构华人与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综上 所述 ,现 阶 段的 华侨 华 人问 题研 究仍然 存在 研究 学科 、研 究 角度 、研 究国 别、 研究 理论 等方 面的 不足 , 这给 本文 的研 究带 来了 一定 的研 究空 间。 为此, 本文将通过国际关系的角度, 以泰国华人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泰国华人与中国软 实力建构之间的关系, 从而给中国软实力建构、 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理论建构 提出启示。 三、国内外 文献综述 1 、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 国内外关于泰国华侨华人的研究现状。 第一 , 早期 的关于泰国华侨华人的经典研究 。 在 对 早期华侨华人研究中, 斯 金纳 (skinner ) 通过 详实 的史 料对 泰国 华人 社会 的历 史发 展进 行研 究, 在他 看来 , 华侨 华人 与泰 国有 着很 深 的渊 源 ,他 认为 早期 移 民至 泰 国的 华人 已经 成 为了 泰 人, 而后 期移 民至 泰国 的华 人 (指 十九 世纪 中至 二十 世纪 中) 在泰 国同 化政 策的 影响 下, 数量 将会 越来 越少 , 泰人 的数 量将 会越 来越 多。 随着 泰国同化政策的持 续实施以及该政策充分发挥效应下 , 第三 代第 四代 以后 的泰 国华 人将 会完 全被 同 化成 为泰 国人 。 他 还 认为 , 泰国 的华 人社 会将 会最 终消 失并 融进 泰国 文化和社会, 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第一代华人的老龄化,中国移民的数量将会减少; 3 另一方面,泰国政府制定 的减少中国移民 的政策是有效力 的 。斯金纳对泰国华 人社会的研究非常深入, 特别是 他的 《泰国华人社会: 史 的分析》 一书不仅成为 1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 ,暨 南大 学 2003 年硕士论文。 2 易明 刚, 东南 亚华 侨华 人与 中国 的关 系??一种国际体系结构分析[D] , 暨南 大学 2010 年 博士论文。 3 参考:施坚雅,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正 文第一章。 2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泰国华侨华人的典范, 也成为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 后人将斯金纳 对泰国华人同化政策的研究称为“斯金纳模式” (Skinnerian paradigm ) 另一位对泰国早期华人华侨的著名研究者是考福林 (Richard J. Coughlin ) ,在 他的 代 作 《双 重认 同: 现代 泰国 的华 人》 中 , 他 通过 田野调查的方式对泰国华 人社会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 泰国华人的身份认同具有双重性, 即一方面他们已 经融入了泰国社会,但是在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方面仍然保持了华人特 性。 他通过对泰国华人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 精神信仰、 节日习俗、 经济组织、 华人 学校及政治利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后认为, 泰国华人并未被完全同化, 他们为 了生存不得不与泰国的华人政策保持同步,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同化, 他们在很多 4 方面仍然保持着华人的特性 。为了跳出“斯金纳模式” ,唐和陈(唐志强和陈国贲,Tong and Chan )主编 了一本关于泰国华人认同的书籍 ,这本书收录了 12 篇关于泰国华人身份认同研 究的 文章 。 作者 们分 别从 不同 的角 度对 泰国 华人 认同 问题 进行 研究 , 他们 尝试 着 跳出“斯金纳模式” ,通过各学科角度来证明泰国华人认 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5 并非单一地朝着斯金纳认为的同化成泰人的模式发展 。 6 第二 ,泰 国 华侨 华人 历史 研究 。台 湾学 者 曾建屏 在《 泰国 华侨 史话 :华 侨 海外开发史之十四 》 一文 中, 对泰国华人的历史进行研究, 他通过对华 侨移居泰 国的 原因 、 华人 的现 状、 对泰 国和 中国 的贡 献以 及华 人的 未来 四个 方面 进行 研究 , 虽然 篇幅 很短 , 但是 他开 启了 中国 学者 对泰 国华 人问 题的 研究 。 在台 湾华 侨协 会 7 总会的资助下,台湾学者沈 英名 在《泰国华侨概况》一文中, 从泰 国华 人的 社 会背景(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泰国华人的国际 背景(中泰关系)以及 泰国华人社会的现状 (文、 经、 宗等华人组织 ) 三个方面对泰国华人社会进行研 究。 以上 两名 台湾 学者 的研 究背 景具 有一 定的 相似 性, 即台 湾当 时政 府的 华人 政 策以及抢占华侨资源的战略背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 两个 学者 仅对 泰国 华人 的 概况 进 行了 论述 ,并 未 对泰 国 华人 社会 进行 深 入的 研 究。 4 Richard J. Coughlin. Double identity: the Chinese in modern Thailand.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60 5 Tong Chee Kiong & Chan Kwok Bun, Alternate Identities: the Chinese of contemporary Thailand, Singapore : Times Academic Press,2001 6 曾建屏,泰国华侨史话[M] ,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1958 。 7 沈英名著,泰国华侨概况[M] ,华侨协会总会主编,1988 年第一版。 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十 世纪 八十 年 代, 在郑 午 楼的 支持 下, 泰国 华人 学 者成 立了 泰 中学 会, 并出版了《泰中学刊》 ( 合集)两本,学刊中收录了一批 泰国华人学者关于泰国 的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章。 在 《学刊》 中, 泰国学者从移民历史、 政治、 经济、 文 化、 人口 、 社会 等多 个角 度, 运用 多种 学科 的研 究方 法对 泰国 华人 社会 的历 史进 8 行全面综合的阐述 。虽然许多论文并不十分规范(史料和引用并未标明出处) , 但是泰国华人学者的优势是能够运用中文、 泰文和英文三种语言的史料, 这对泰 国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来说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相比 之下 ,中 国 大陆 学者 对 泰国 华人 问题 的研 究起 步 较晚 。早 期 的中 国学 者主要集中对泰国 (暹罗) 历史的关注, 并未形成专门对泰国华人进行研究的论 著 , 对泰 国华 侨华 人的 研究 散落 于各 种对 东南 亚华 人研 究的 论著 当中 。 随着 中国 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由于中国招商引资等政策 9 的支持下,学者们开始关 注并研究泰国华 侨华人问题。 其 中, 邓正水 的研究颇 具代表性,他通过研究现任政府(1990 年) 的华 人 政策 后认 为, 泰国 的华 人政 策已经完全放开, 而且中泰关系特别是中泰经贸关系持续发展。 泰国华人政治家 开始承认自己的华人身份, 这对中泰两国的经济合作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对泰国 潮汕人的研究也与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的导向相关。 学者们开始将东南亚潮汕人 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 研 究潮汕人移民的历史、 原因、 分 布、 职业构成以及对祖 10 国和家乡的贡献等。 如: 《潮人在泰国》 (潮人在东南亚各国的系列丛书) 、 《海 11 12 外华侨华人与潮汕侨乡的 发展》 《东南亚海外潮人研究》 等。 对东 南亚 各 国 潮汕人的研究中, 资料最全研究最多的国家是泰国,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潮汕 人移民中的 70% 都移民到了泰国。 冷东在 《东南亚海外潮人研究》 中对东南亚潮 人的 移民 原因 、 潮人 的职 业构 成、 对当 地以 及对 中国 的经 济贡 献等 进行 综合 研究 , 但是从研究的布局上来看, 各章节都偏重于对泰国潮汕人的研究。 《潮人在泰国》 一书 虽然 是专 门研 究泰 国 潮汕 人 的著 作 , 但是 该 书并 不 是严 格意 义上 的 学术 著 作,更多的是对泰国潮汕人的概况进行介绍。 8 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 泰国华侨华人史 (第一辑) 泰中研究[M] , 泰国 华侨 华人 (第 二辑)泰中研究[M] ,[ 泰国] :??崇?大?泰中研究中心,2003 。 9 邓正水,泰国现政府的华人政策与中泰经贸关系展望[J] ,东南亚纵横,1990 年第 4 期。 10 杨锡铭,潮人在泰国[M] ,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 。 11 王本尊,海外华侨华人与潮汕侨乡的发展[M]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 12 冷东,东南亚海外潮人研究[M] ,北京:中国华侨 出版社,1999 。 4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 学 界 与学 术 界 对泰 国 华 人的 第 二轮 研 究 高潮 出 现 在东 南 亚 金融 危 机 后。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泰国爆发,随后蔓延整 个东南亚。金融危机对 泰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而华人商业又是泰国经济的支柱, 因此在这次金融 危机 下, 泰国 华商 损失 惨重 。 为此, 国内学者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泰国华商和华 13 商企 业, 相关 研 究如 : 《 泰国 经济 复 苏与 华人 企 业发 展趋 向 》 《金融危机以来 14 15 泰国华人商业银行的变化 及影响》 《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 与发展》 《泰 16 17 国华人经济状况及其走向》 《泰国华商资本积累的兴起和发展 研究》 等。 其 中石 维有 的 《泰 国华 商资 本积 累的 兴起 和发 展研 究》 最具 代表 性, 这本 著作 对泰 国的华商资本进行 了 研究 , 属于 专门 史的 研究 范畴 。 石维 有敏 锐地 发现 , 泰国 华 商资本的积累和发展经历了 6 个历 史时 期, 即: 商业 资本 、 银行 资本 、 工业 资本 、 农业 资本 、 房地 产业 资本 、 高科 技资 本。 泰国 华商 资本 的发 展与 泰国 经济 的发 展 密切 相关 。 这本 著作 梳理 了亚 洲金 融危 机以 前泰 国商 业资 本形 成于 发展 模式 , 使 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金融危机会由泰国引爆。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学界对泰国华人问题的研究改变了以往粗框架 、 粗线条和政策性的研究, 开始转向对泰国华人的专项研究, 如: 对泰国华人团体 18 19 20 21 进行研究 、 对泰 国华 人宗 教信 仰的 研究 , 华人 参政 研究 , 华人 社团 研 究 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为专门史学术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厦门大学、 暨南大学、 云南 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如: 厦门大学博士生潘少红对泰国华人社 团史进 行研 究, 她通 过收 集社 团刊 物、 档案 以及 到泰 国获 得的 一手 数据 , 对泰 国华 人社 团的 产生 、 发展 和现 状进 行研 究, 论文 史料 殷实 , 较多 运 用一 手材 料, 研究 具有 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暨南大学硕士生范锦荣对泰国华人参政的历史进行了 梳理 和研 究。 华人在泰国的地位较高, 政治参与程度较高, 参政的历史也相当久 远。 早期 的泰 国华 人参 政主 要是 与泰 国王 室与 中国 之间 的朝 贡贸 易有 关, 后期 特 13 张秀三,泰国经济复苏与华人企业发展趋向[J] ,八桂侨刊,2001 年第 4 期。 14 李毅,金融危机以来泰国华人商业银行的变化及影响[J] ,南洋问题研究,2000 年第 3 期。 15 吴崇伯,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 年第 2 期。 16 朱芳,泰国华人经济状况及其走向[J] ,当代亚太,2001 年第 9 期。 17 石维有,泰国华商资本的兴起与发展研究:1855-1996[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8 潘少红,战后初期泰国华人进步团体探析[J] ,东南亚纵横,2007 年第 10 期。 19 李天锡,潮汕籍华侨与泰国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J] ,莆田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 20 范锦荣,泰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D] ,暨南大学 2011 年硕士论文。 21 潘少红,泰国华人社团史研究[D] ,厦门大学 2008 年博士论文。 5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的华人参政则是由于华人政治参与能够保护华人 (特别 是华商)的利益。中国社科院博士生洪源善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式, 对当代泰国和印尼华人社会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从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对泰 22 国与印尼的华人进行比较研究 。以上 是对 国内 外 的泰 国华 人 华侨 的研 究现 状做 了梳 理 ,纵观 国内 外对 泰国 华人问题的研究, 发现这些研究有以下的特点 :?从 研究 时间 上 来看 ,国 外 研究 得早 ,国 内研 究的 晚 ;台 湾起 步 较早 ,大 陆起 步较 晚。 以斯 金纳 为代 表的 国外 学者 从二 十世 纪四 十年 代就 开始 对泰 国华 人 问题 进行 研究 ; 台湾 学者 在从 二十 世纪 五十 年代 开始 关注 泰国 华人 问题 ; 泰国 学 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关注泰国华人问题; 中国学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 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从研 究视 角来 看, 无论 是 国外 还是 国内 的研 究都 主 要集 中在 历 史学 、民 族学和社会学角度。 国外学者多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 到泰国收集一手资料进行 研究 , 著作 的学 术价 值较 高; 早期 的国 内学 者多 通过 中国 的古 籍资料来挖掘泰国 华人的历史,著作的史料研究价值较高。?从研究趋势来看, 国内对泰国华人的研究经历了史料研究、 政策性研究、 热点研究及专项研究四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中国学者多从古籍挖掘泰国华人的移 民历 史、 历朝 代泰 国华 人的 历史 等; 随着 中国 改革 开放 和招 商引 资政 策的 支持 下, 中国学者开始全面对泰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最大的特 点是:强调华人与祖国的联系,如:研究华人的移民历史、华人对中国的贡献、 华商对中国的投资等; 金融危机爆发后, 学术界开始将研究目光投向了泰国华人 经济;近年来的研究开始转向泰国华人的专门史研究。综上 所述 , 泰国 华人 问题 的研 究受 到国 内外 学术 界的 广泛 关注 , 不同 国家 、 不同时期学者对泰国华人问题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研究角度。 然而, 国内外 学术界鲜有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泰国华人问题进行研究, 这也使本文 提供了一定 的研究空间。 (2 )国内外关于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学界在研究华侨华人这一问题时, 运用 民族 学、 社会 学、 历史 学等 学科 视角 22 洪源善,当代泰国与印尼华人社会比较研究[D] ,中 国社 会科 学 院 2003 年博 士学 位论 文 。 6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居多 , 国际 关系 的视 角 则 较少 。 国际 关系 的视 角主 要是 分析 华侨 华人 与中 国之 间 的关 系, 以及 华侨 华人 在中 国发 展进 程中 的地 位和 作用 。 关于 这一问题, 海内外 学者的研究主要分成五种: “第五纵队论” 、 “竞争论” 、 “保护论” 、 “桥梁论” 、 “资 源论 ” 等 。 “第 五纵 队论 ” 主要 认为 , 华侨 华人 是中 国革 命的 输出 力量 。 这一 类 型 研 究 主 要 是 冷 战 时 期 西 方 学 者 受 冷 战 政 策 影 响 的 背 景 下 开 展 的 , 廖 建 裕 (Suryadinata Leo )否 认了 这一 观点 ,他 通过 研究 华族 与当 地共 产党 之间 的关 系后 指出 , 当时 东南 亚地 区的 共产 党并 非完 全是 由华 人组 建的 , 另外 , 华人 是务 23 实的,他们更懂得与当地政府打好关系而不是支持当地共产党 。因此,将东南 亚华人看做“第五纵队”是一种片面且有害的观点。 “竞 争论”认为,华侨 华人 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工具,是大陆和台湾争取的对象。 “保 护论”认为,海外华侨 华人是中华人民的一份子, 中国对海外华侨华人的保护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桥 梁论 ” 认为 , 华侨 华人 是联 系中 国与 所在 国之 间的 纽带 , 是中 国融 入国 际社 会的 桥梁 。 “资 源论 ”认 为, 华侨 华人 ,特 别是 华人 资本 对中 国经 济的 发展 有着 重要 的贡 献。 “桥 梁论 ”和 “资 源论 ”都 是在 中国 改革 开放 和 吸引 外资 等政 策背 景下 所形 成的 观点 。 “桥 梁论 ”和 “资 源论 ”多 是中 国学 者所 支持 的观 点, 这种 观点 多认为:华侨华人与中国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不管是过去、现在、将来, 华侨华人都将是中 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中国发展的重要资源。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 “第 五纵 队论 ” 、 “竞 争论 ” 、 “ 保护 论” 都带 有深 深的 时代烙印,而“桥梁论” 、 “资源论”则带有过于主观愿望和笼统性。 关于 “华 侨华 人与 中国 软实 力” 这一 课题 的研 究, 国内 外学 术界 正处 于起 步 阶段 。 在 陈遥 的 《中 国在 东南 亚的 软实 力与 华侨 华人 的作 用 》 中, 他指出华侨华 人与中国软实力提升这个领域的研究仍然没有得到重视, 他认为, 华侨华人在中 国对东南亚软实力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有: 加强经贸往来、 加强中华文化和中文教 24 育的传播以及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力 。 陈奕 平教 授认 为, 华侨 华人 在 中国软实 力推广过程中的作用为: 文化艺术的推广作用; 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 现实国 25 情和发展模式的推广作用;对外政策的解释作用 。许梅认为,东南亚华人在推 动中国软实力方面既有优势, 也有障碍,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 介绍发展模式、 传 23 Suryadinata Leo ,China and the ASEAN states: the ethnic Chinese dimension ,p2024 陈遥,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与华侨华人的作用[J] ,华侨大学学报,2010 年第 2 期。 25 陈奕平,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作用、机制与政策思路[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 年第 2 期。 7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播中 国文 化、 促进 中国 外交 等方 面; 其障 碍体 现在 : 所在 国政 策、 中国 政策 以及 26 华人自身因素等方面 。暨南大学有三位硕士生从国别的角度出发,对西欧、美 27 国和印尼的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 纵观现阶段 的研究,学者多认为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构建之间的关系是: 华侨华人是中国软实力的“承载者”和 “传 播者 ” ;华 侨 华人 是中 国文 化软 实力 的 “推 广者 ” ; 华侨 华人 是中 国发 展同 所在 国经 贸关 系的 “ 润滑 剂” ; 华人 参政 是 中国发展同所在国之间关系的有利因素等。 通过分析华侨华人与软实力构建的 研究现状可以发现, 现阶段对华侨华人在 中国软实力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还较为谨慎 和宏观。一方面,有学者认为, 由于 历史 上 “左 倾” 侨务 政策 对华 侨华 人与 中国 的关 系造 成了 损害 , 因此 在现 阶 段应 “慎 谈” 华侨 华人 与中 国的 软实 力之 间的 关系 。 另一 方面 , 由于 现阶 段学 界 对 “华 侨华 人与 中国 软实 力” 这一 命题 的研 究刚 刚起 步, 学者 们大 多从 宏观 的角 度进 行研 究, 即宏 观讨 论并 研究 华侨 华人 在中 国政 治软 实力 、 经济 软实 力和 文化 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现有研究多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来对华侨华人进行研 究,并未从华侨华人所在国的角度出发考察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2 、 文献梳理对思路 的启迪 (1 ) 关于泰国华人的认同问题的启示。 关于泰国 华人 的认 同, 现阶 段主 要有 四种 观点 , 一是 斯金 纳的 同化 模式 、 二 是考福林的双重认同模式 (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 三是唐和陈的变化认同模式、 四是王赓武的多重认同模式。 “斯 金纳 模式 ” (Skinnerian paradigm )虽然研究的是以泰国华人同化政策作 为研究对 象, 但斯 金纳 认为 的泰 国华 人社 会发 展模 式将 会是 朝着 华人 泰化 的趋 势 发展 , 他认 为, 随着 泰国 华人 政策 持续 有效 地实 施, 将来 的泰 国将 不会 存在 华人 社会 , 所有 的华 人都 会被 同化 成泰 人。 换句 话说 , 泰国 华人 的认 同是 基于 政策 规 范下的国家认同。 “考 福林 模式 ” (Coughlin paradigm )认为,泰国华人虽然融入了泰国社会, 26 许梅 , 东南 亚华 人在 中国 软实 力提 升中 的推 动作 用与 制约 因 素[J] , 东南 亚研 究,2010 年第 6 期。 27 参考:李天治,西欧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提升;宋敏锋,美国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 黄丽 嫦, 中国 与印 尼关 系发 展中 软实 力的 提升 及华 侨华 人的 推动 作用 。 以上 三篇 论文 均为 暨 南大学 2010 年硕士论文。 8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是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认同。 他认为, 泰国华人之所以保持一定的文化认同, 是因为华人具有传统的价值观念, 而这种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 很难被政策所同 化和 改变 。 因此 , 在他 看来 , 泰国 华人 的认 同模 式是 “双 重认 同” (Double identity), 即一方面在政治认同上认同泰国;另一方面,在文化认同上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唐 和陈 模式 ” (Tong and Chan paradigm )认为,泰国华人认同是多元的和 复杂的,并非单一地朝着同化成泰人的模式发展(斯金纳模式) 。王赓武提出了“多重认同模式” (multiple identities paradigm ) 。他 认为 ,之 28 所以学术界对华人认同问题有着不同的论调 , 是因 为认 同概 念的 模糊 性和 复杂 性所致。迄今为止,还未有一个概念能够全面地描述华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情况, 因此,如果“将不同的概念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我们能通过多种认同 29 (multiple identities ) 这个 观念 来处 理整 个问 题” 。 他认 为, 多重 认同 的研 究方 法应基于规范和标准进行展开, 即研究自然规范下的种族认同、 政治规范下的国 家认同、经济规范下的阶级认同、文化规范下 的文化认同。E D 经济规范范阶层 斯金纳、王赓 文 政 化 武模式:认为 治 A 国家 文化 规 规泰国华人只存 范 范A 在政治认同 种族 自然规范范 B C 来源于: 王赓武,东南亚华人的身份认同之研究,王赓武自选集,第 238-266 页 28 不同论调指:单重认同、双重认同等。 29 王赓武,东南亚华人的身份认同 之研究[M] ,王赓武自选集, 第 238-266 页。 9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虽然王赓武在认同问题研究的时候提出了“多重认同模 式” ,但是,在泰国 华人认同问题上,他还是支持“斯金纳模式” ,即认为泰 国华人的认同是“基于 强烈政治规范下的国家认同” 。 综上 所述 , 笔者 认为 前 三种对泰国华人认同模式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 原因 是因为国际形势、 泰国国内形势、 中国形势以及泰国华人社会的不断发展, 学者 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泰国华人社会进行研究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而 第四种模式是 关于认同模式的理论建构, 王赓武在综合了前面几种认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多 重认同理论和分析框架。 前三 种认同模式给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而王赓武的多重认同理论和 分析框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和思路。 在研究中, 笔者虽然运用王赓武的 30 多重认同分析框架, 但是并不赞同王赓武在泰国华人认同问题上的观点 。 本文 尝试通过多重认同分析框架在探索泰国华人的认同模式。 (2 )关于泰国华侨华人 属性问题的启示。 ?泰国华人身份属性提出的文献依据。 韩方明提出了华人身份属性的“三重性” ,他认为华人 “三重性” 在马来西 31 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随后 他进一步对“三重性”概念及理论来 32 源、 “三 重性 ”内 容和 意义 、 “三 重性 ”的 作用 进行 了详 述的 阐述 。 受到 韩方 明的 启 发, 笔 者尝 试 提出 一系 列假 设 :泰 国 华人 的 身份 属 性是 什 么? 泰国 华人 身份 属性 在 泰国 现 代化 进程 中又 发 挥了 怎 样的 作用 ?泰 国 华人 身 份属性是否与泰国华人的认同模式有一定的关联? ?泰国华人身份属性提出的理论依据。 本文在研究泰 国华人身份属性的时候发现, 要归纳泰国华人的身份属性必须 先归纳泰国华人身份属性的理论来源。 尹继武的 《政治心理学》 为本部分研究提 供了理论分析框架, 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认为,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心理素质, 即身 份特 性, 而这 些心 理素 质是 由于 这个 民族 在历 史上 经历 的共 同历 史事 件、 历 史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所造就的。 因此, 本文拟认为泰国华人身份 属性的形成于历 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关, 因此其理论来源可以通过民族政治心理理论来进行解 30 如前所述,王赓武认为,认为泰国华人的认同是 “基于强烈政治规范下的国家认同”。 31 韩方明,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M] ,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32 韩方明,海外华人三重性及其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 年 12 月。 10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 (3 )关于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理论问题的启示。 代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的关系进行研究 , 他认 为国 际 体系 、 华侨 华人 和中 国在 历史 发展 过程 中形 成了 三个 层次 的互 动, 正是 这种 互动 的过程让华侨华人和中国的观念都有一定的进化和发展, 而正是这种观念的进化 与发展,使中国与华侨华人之间的关系进入呈现良性发展的状态。 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启示, 即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来研究泰国华侨华人 与中国之间的集体认同问题。 综上所述,相关文献对本文的思路启迪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 个层 次: 研究 华人 与中 国软 实力 之间 的关 系要 从华 人的 角度 出发 。 如 果从中国的角度出发, 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推广过程中确实 发挥 了重 要的 作用 , 但 是, 在他 们愿意成为中国软实力推广的载体吗?因此, 如果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则 无法回答这一关键问题, 即华人的真正需求。 如果从华人的角度出发, 通过考察 他们的认同类型、 认同来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 那么将会使中国软实力的构 建更具针对性。 ?第二个层次:研究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要研究华人的认同问题。 只有了解华人的认同类型以及不同国家、 不同时期影响华人认同的因素, 才能够 了解什么因素会促进他们对中国的认同,什么因素会阻碍他们对中国的认同。 ?第 三个 层次 : 研究 泰 国华 人 的认 同问 题应 该 从泰 国 华人 身 份属 性 着手 研 究。 笔者 认为 , 泰国 华人 的认 同并 非是 朝着 斯金 纳的 单一 认同 模式 和考 福林 的双 重认同模式发展, 而是基于经济规范的阶层认同。 研究泰国华人的身份属性的来 源及其在泰国华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可以更好地证明经济规范对泰国华人认同 的主导作用。 ?第四 个层 次: 研究 泰国 华侨 华人 与中 国软 实力 之间 关系 的理 论。 笔者 认为 , 相关理论应该分成两个层次, 即: 在国内层次上, 应该采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对泰 国华人身份特性及认同内容进行研究; 在国际层次上, 应该采用社会 学在国际政 治上的相关理论对泰国华人与中国之间的集体认同模式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1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本文特点 1 、从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 示。本文主要研究泰国 华人的身份属性以及认同类型, 从而了解泰国华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什么因 素会促成和阻碍他们与中国之间的集体认同。 从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给中 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将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客观性。 2 、运用国际关系理论来研究泰国华侨华人与中国的 集体认同形成和变化趋 势。 本文 通过 国际 关系 建 构主 义 理论 来研 究泰 国 华侨 华 人与 中国 在历 史 上的 互 动, 从而 研究 华侨 华人 与 中国 集 体 认同 缺 失的 原 因以 及 良性 集体 认同 建 构的 步 骤。 3 、本文通过泰国华人身份属性来揭示泰国华人的认 同类型。本文通过民族 心理理论归纳了泰国华人身份属性的来源, 研究了华人身份属性对泰国华人融入 泰国社会的作用, 从而揭示泰国华人的认同类型。 本文认为: 泰国华人的认同类 型是基于经济规范下的阶层认同。 12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核心 命题及论文框架一、本文核心 命题 本文的核心命题是: 以泰国华侨华人为例, 分析华侨华人的身份属性及对中 国的 看法 , 从而给中国的软实力建构提出启示。 在阐述核心观点之前, 必须要回 答以下两个问题:(1 ) 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构建之间的关系。 (2 ) 为什 么选 择 泰国华侨华人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构建之间的关系。 以往 , 学界 在研 究华 侨华 人这 一问 题的 时候 , 民族 学、 社 会 学 、 历史 学等 学 科视 角居 多, 国际 关系 的视 角较 少。 国际 关系 的视 角主 要是 分析 华侨 华人 与中 国 之间 的关 系, 以及 华侨 华人 在中 国发 展进 程中 的地 位和 作用 。 海内 外学 者对 这一 问题的研究主要分成五种: “第五纵队论” 、 “竞争论” 、 “保护论” 、 “桥梁论” 、 “资 33 源论 ” 等 。 现阶 段对 华侨 华人 在中 国软 实力 构建 过程 中的 作用 的研 究还 较为 谨 慎和 宏观 。 一方 面, 有学 者认 为, 由 于历 史上 “左 倾” 侨务 政策 对华 侨华 人与 中 国的关系造成了损害, 因此在现阶段应 “慎谈” 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软实力之间的 关系 。 另一 方面 , 由于 现阶 段学 界对 “华 侨华 人与 中国 软 实力 ” 这一 命题 的研 究 刚刚 起步 , 学者 们大 多从 宏观 的角 度出 发进 行研 究, 即宏 观讨 论并 研究 华侨 华人 在中国政治软实力、 经济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换句话说, 现阶 段的研究还未重视“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建构”的阶段问题。 笔者 认为 , 首先 有一 点是 肯定 的, 即 “华侨华人与中国软 实力建 构” 之间一 定是 有联 系的 , 如果 放弃 研究 或者 “不 谈” 这一 联系 , 将会 在中 国和 平发 展过 程 中损失重要的人力资源 。 就中国软实力建构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中国软实力建 构是应该分阶段进行的: 第一个阶段是较低级的经济软实力; 第二个阶段是中级 的文 化软 实力 ; 第三 个阶 段是 高级 的政 治软 实力 。 这是 因为 , 政治 软实 力涉 及主 权敏 感性 问题 , 文化 软实 力的 构建 需要 长期 性。 因此 , 中国 的软 实力 构建 仍然 处 33 吴前进在《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中,归纳了海外学界对中国侨务政策的五种看法, 分别是: “ 第五纵队说 ” 、 “ 竞争论 ” 、 “维护海外华侨的利益 ” 、 “ 强调华侨华人 ‘ 友谊大使 ’ 作用” 、 “ 科技兴国论 ” ,参考: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 华侨华人和华族[M] ,北京:新华出 版社, 2003 。 1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较低级大的经济软实力阶段。 在这一阶段, 夸大华侨华人的作用以及超越软实 力构建的步骤都是百害无一利的,这不仅会影响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之间的关系, 也会影响中国与所在国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不能 “不 谈” “华 侨华 人与 软实 力” ,也 要 “慎 谈” “ 华侨华人与 软实 力” 。在 研究 过程 中要 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国家的国情 ,将华侨华人放置于历 史的 范畴 中, 考察 和研 究他 们与 所在 国、 他们 与中 国之 间的 关系 互动 , 从而 归纳 出什么因素吸引了他们, 什么因素会导致他们的反感, 然后再来指导中国软实力 的建构。 其次,为什么选择泰国华侨华人作为研究对象。 (1 )泰国华侨华人人口较多,具有代表性。 34 根据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机构联合会在 2002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 海外 华人的数目是 3405.6687 万人,东南亚国家为 2588.11 万人 , 其中 文莱 10 万人, 缅甸为 20 万人 , 柬埔 寨为 30 万人 , 东帝 汶 1 万人 , 印度 尼西 亚为 730 万人 , 老 挝为 20 万人 , 马来 西亚 为 528 万人 , 菲律 宾为 220 万人 , 新加 坡为 229.11 万人, 泰国为 610 万人 , 越南 为 190 万人 。 根据 庄国 土教 授的 最新 估算 , 世界 华人 华侨 35 人数约为 4556 万人 。 如果 不考 虑其 他因 素, 只按 照这 个比 例来 调整 2002 年的 数据 , 那么 东南 亚华 人的 数量 应该 约为 3462 人, 占世 界华 人人 数的 76% 。 因此 , 研究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具有代表性。 在 2002 年的数据当中,泰国华人在东南亚华人中的比重是 18% 。江白潮指 出: “以 前中 国、 台湾 或香 港不 论是 官方 或民 间人 士, 提 及泰 国华 侨人 口时,常 常说有三几百万之多;现在曼谷华人团体有些领导人甚至估计 说,在上世纪 40 年代 , 华侨 人口 听说 已有 300 万, 依照 泰国历年来人口的增长率推算, 目前应该 36
/
本文档为【泰国华人身份属性及认同对中国软实力建构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