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

2017-11-28 14页 doc 34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 “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 美 2002年10月 第1卷第3期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xiaI】gfanVocationalandTechnical?Uege Oct.2002 V01.1No.3 “哀”与”物哀” —— 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 王咏梅 (江汉大学人文系,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哀”与”物哀”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从万叶歌的”哀”,<源氏物语> 的 “物哀”到本居宣长的”知物哀...
“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
“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 “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 美 2002年10月 第1卷第3期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xiaI】gfanVocationalandTechnical?Uege Oct.2002 V01.1No.3 “哀”与”物哀” —— 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 王咏梅 (江汉大学人文系,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哀”与”物哀”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从万叶歌的”哀”,<源氏物语> 的 “物哀”到本居宣长的”知物哀”等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揭示日本古典文学感伤悲美的的独特 性. 关键词:哀;物哀;知物哀 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4x(2O02)O3—0043一O3 以自然美为基点的日本美学范畴中很早就有 “哀”,”物哀”.这是与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同情观 分不开的.古代日本人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与亲 和的感情,认为自然与人是相互依存,和谐相融的 关系.他们从自然物的生命形态,色彩上能够感知 丰富而敏锐的审美体验,从自然色彩之美中感受到 生命的神圣美好,从自然四季之美中又感受到生命 的短暂无常.这种对美好生命短暂消逝的真切地 悲哀感伤,渗透在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中,根深蒂 固,形成了”哀”,”物哀”等美范畴,奠定了日本古典 文学感伤性的悲情审美基调. 1<万叶集>…1的”哀” “哀”的内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据叶渭渠先 生介绍:在日本古代,”哀”内涵的演变有四个阶段: 从上代至奈良,平安时代,主要用于可怜,亲爱,有 趣等意思,TXiOrt-/..,.朝主要用于情趣的感动;镰仓时代 分为两种意义,一是勇壮之意,—是悲哀之意;至室 町时代两种意义又调和使用,德川时代再次一分为 二,对义理的胜利者称赞为”勇壮”,对失败者同情 为”哀”,专用作”怜悯”之意【2J.可见”哀”的内涵的 丰富性,远远超过汉字”哀”的悲哀伤痛之意.”哀” 内涵的演变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有着非常明晰的印 记. 日本文学从”记?纪”0~4-~,就已经产生了”哀” 的美理念.这时的”哀”只是太阳神,自然神的共同 感动而产生的,与柿本人麻吕的歌现的”哀”情是 不同的,后者具有对生命的完全自觉的意识.<万 叶集>是日本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4000多首诗 歌,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四百多年.真正的万叶时代 始于645年大化革新,止于<万叶集>成书的公元 759年【3J.到<万叶集>中后期,万叶歌从客观叙述 发展到主观抒情的阶段,开始抒发个人感情的感伤 性.开辟了日本固有的”哀”的美范畴.日本作家 井上靖认为:”日本的<万叶集>,不论那一首诗,都 只是心灵的歌颂.……即使是短诗,也能使心灵得 到充分的体现.”【41 <万叶集>”哀”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是源于本土 的文化承传,另一方面也不乏儒佛教思想的影响. 如奈良时代的歌人山上忆良的歌就带有浓重的佛 教色彩.下面列举他的<哀世间难住歌>: 世间烦恼多,何事令人莫奈何? 最是时难住. 岁月流如东逝波. 人生已苦短. 紧逼又有数波折; 生老复病死, 忧愁种种相缠磨.【5】 山上忆良的歌以抒写人生之”苦”以及对妻和子的 “爱”为主,咏叹人世的无常和”无可奈何”.他对 严酷人生的觉悟,也就是认识了人生难以拯救的苦 境,因此才会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山上忆良伤 感人世无常,悲叹人生之苦的主题,明显具有奈良 朝初期儒教伦理和佛教教义的影响深刻存在的背 景.到<万叶集>末期,佛教思想被灵活地吸收了. 人们知晓人世的无常,欣求纯洁净土的出现.大伴 家持的歌就以表现人世的”空”和欣求净土为主题. 以下面这首<悲世间无常歌>为例: 仿佛一阵风. 有目难睹去无踪; 仿佛水流逝. 滔滔滚滚难留止. 万物皆女,斯. 观此无常起忧思. 君看庭中水. 分明尽是伤情泪, 滴滴不断人心碎.【l】 大伴家持的这首<悲世间无常歌>不仅代表了当时 知识分子对佛教无常感的理解,而且体现了万叶末 期抒情歌浓郁,深刻的表现个人的”哀”的美意识. 万叶末期,随着抒情歌表现的人的主体精神的 加强,”哀”的主观感情日益加大,逐渐从情绪性推 移到情趣性的感动.感动的对象不仅限于人.也有 自然风物.这样一来,单是一个”哀”字,已经不能 完整地表达审美体验中复杂的感动情绪,情趣和美 收稿19期:20o1一o4—19;修订日期:2002—09—20 作者简介:王咏梅(1965一),女,湖北襄樊人,江汉大学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 究. 43 王咏梅:”哀”与”物哀” 理念.因此,日本人开始尝试增加字,用复合词的 方式来扩大这种情感的内涵.如(万叶集>中有的 歌表现”爱怜”的感情就没有用”哀”,而是直接写作 “可怜”,含有爱和哀两种意义;还有的文献,如(正 仓院文书>中用”春雨之哀”.而在”哀”字前冠之于 “物”成为”物哀”是由紫式部在<源氏物语>的创作 实践中完成的.从”记?纪文学”中以原初的真意-i,R 为基点的单纯感动的”哀”情,发展到(Tyo~-集>中以 个人意识为基点的悲哀,感动,爱怜等混合情感的 “哀”意识,到<源氏物语>中表达更为复杂情感的 “物哀”美意识,达到”C,-物合一”,这是日本古代文 学—个飞跃性的发展. 2<源氏物语)t6】的”哀”与”物哀”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 说之一,诞生于十一世纪初的日本平安朝中期.在 此之前日本已有虚构物语和歌物语两大类的多部 物语作品问世,<源氏物语>的巨大成就在于中和了 两类物语的基本特性,促成了日本古代”物哀”文学 观和审美观.日本当代文学史家市古贞次这样评 价<源氏物语>:它”是<竹取物语>的虚构性,以(伊 势物语>为代表的歌物语的抒情性和由<蜻蛉日记> 为开端的女性日记特有的心理表白的集大成 者”.[7】 <源氏物语>以”真”为基点,将<万叶集>的个人 的”哀”意识发展为”物哀”.从简单的感叹到复杂 的感动,”物哀”的内涵比”哀”更为丰富和充实,包 含赞赏,爱怜,亲爱,同情,共鸣,哀伤,悲悯等各种 感动的情绪.”物哀”感动的对象也远远超出入和 自然物,而扩大为社会世相等等.并且感动具有观 照性.这里的”物”,就是客观存在,是外在的自然 界及现实社会.”哀”是以”物”为基础的,是主体同 外在世界情感互渗或者说与外在自然”心物同一”, “同情同构”之后的情感表现.”物哀”就是触物的 感动之心,感动之情;就是将主观的感情与客观的 存在调和为一,达到”心物合一”的审美境界.从 “哀”到”物哀”的演进在审美思想上是一个较大的 发展.”物哀”把单纯的情感描述的”哀”-~#l-部世 界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心与物出现交织和互渗,更 加丰富和深化了”哀”原有的情感内涵.例如(源氏 物语>第十/k.回”松风”卷这样写道: 正直秋天季节,心境万端物哀.出发那天拂 晓,秋风萧瑟,虫声烦乱,明石姬向海那边望去.只 见明石道~’--vL4./:.常的后夜颂经时刻起得还早.一边 抽着鼻涕,一边诵经拜佛. 再如第二十四回”槿姬”卷写道: 源氏反过来一想,又觉得此人很可怜.他回忆 往事:在这老婆婆青春时代,宫中争宠竞爱的女御 和更衣,现在有的早已亡故,有的零落漂泊,生趣全 无了.就中象尼姑藤壶妃那样盛年天逝,更是意料 不到之事.像五公主和源内侍之类的人.残年所余 无几,情趣也不足道,却长生在世问,悠然自得地诵 经念佛.他不禁感到世事不定.便露出了物哀之 情. 这两段文字中都用了”物哀”,细细体味.又略 有不同.前一段以草木凋谢的深秋衬托明石姬的 “心境万端物哀”,用”物哀”表现明石姬别父赴京前 的复杂心境,是一种多愁,无常的哀怨感.后一段. 写源氏得知自己遇见的老婆婆竟是父皇当年相恋 的女人时,”不禁感到世事不定,便露出了物哀之 情”.此处的”物哀”表现了主人公源氏对生命,世 事的变化无常的悲戚,哀伤之感,是一种孤寂和虚 空的情绪.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既使用”哀”,也使用 “物哀”.据日本学者上村菊子,及川富子,大川芳 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共出现了1044个”哀”和 13个”物哀”.叶先生将<源氏物语)的”哀”和”物 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 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 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作者所说的”天下大事” 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的感动,尤其是季 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从审美意 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整个一部<源氏物语>都是 为了挖掘这三个层次的”物哀”之情的美和”知物 哀”之心的美.紫式部的”物哀”审美观贯穿<源氏 物语>的全书,以悲哀与同情为主体,以真实为根 本,力求通过艺术表现人的内C-世界的深层感情, 达到知人性本质的真实性的创作目的. 3本居宣长的”物哀”美理论——”知物哀论” <源氏物语>是紫式部的”物哀”审美观的具体 实践,它确立了古代日本民族”物哀”美的情感表达 模式,具有典型性.但紫式部并没有对”物哀”进行 理论上的和阐述.直到江户时代文学批评家 本居宣长才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物哀”的精神 实质,总结出”物哀”的美理念,并提出了”知物哀 论”. 本居宣长对<源氏物语>进行了长期,细致地研 究,对物语中所描写的1044个”哀”和13个”物哀” 的涵义,”本居宣长认为”这个’哀’不限于悲哀一种 感情,’哀’是多种形态构成,’哀’的感动有时是悲, 有时是怒,有时是喜,有时是乐,有时是爱,有时是 恨等种种心绪.”【2】当代日本学者这样解释本居宣 长的”物哀说”:”物哀就是善于体昧事物的情趣,并 感到渗入心灵的事.”因此本居宣长认为,<源氏物 语>最突出的特点与成就就在于它非常真实地描写 出了人生世相以及种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源氏 物语?玉小栉>一文中,他写道: <源氏物语>写出了世上所有的善事恶事,稀奇 的事,高兴的事,有趣的事.写出了各式各样的人生 世相.……这是为了通达人情,知物哀而写的.作 者对世上存在的,见闻过的事物,在心灵上引起深 深的感动,不能不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就通过虚构 人物,事件,让作品中的人物去想,去说.以此表现 作者关照的事物. 本居宣长所理解的”物哀”,主要指”真情”,即 对自然及人生世相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以对 生命,生活的变化无常和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悲哀 情绪为基调,为核心的. 关于”知物哀”,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这样 阐释:”对于事物,善的就是善的,恶的就是恶的.悲 的就感到悲,哀的就感到哀,懂得体味这些事物.就 叫做知物哀,叫做知物之C,-,叫做知事之心.”“一切 和歌都是出自知物哀.(伊势物语>,(源氏物语>都 是写物哀的,都是为了让人知物哀的.”[2】’’物哀” 重在情,”知物哀”重在主体感情. 本居宣长主张”知物哀”就是通达人情,就是要 表现最人性的真,最真实的情.他认为原始神道精 神是这种”真”,”情”的源头,”物哀”的感情只是神 道朴素,自然,强烈的感情经过洗练后的技巧化或 第l卷第3期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者说形式化,而完全排斥中国儒佛道思想对”物 哀”,”知物哀”文学和审美意识形成的影响. 4儒佛道思想对”物哀”审美观的影响 紫式部的”物哀”文学观和审美观,并不是单一 的原始神道的”真”意识流变的产物,而是本土神道 思想和外来儒佛思想融合的产物. 日本民族是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创造性的民 族,它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引进和吸收是经过不断的 筛选和扬弃的.中国的儒学和佛教大约在公元五 世纪,六世纪先后传入日本.早期的儒学在日本影 响面非常小,仅限于皇室贵族文化圈;早期的佛教 受到日本社会的极力排斥.经过几个世纪的磨合, 到了平安时期,具有”中和意识”和开放,创造精神 的古代日本人用自己民族的思想和观念将儒学,佛 教与神道融合起来,使儒学和佛教本土化,逐渐形 成了日本化的儒学和日本化的佛教.<源氏物语> 诞生的平安朝时代正值神道,儒佛思想的大融合时 期,”物哀”审美观中打下儒佛道思想(特别是佛教) 烙印是不足为怪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第一,对”物哀”观生命意识和现世精神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现实的人生哲学,以伦理学 为基础.强调在现实行为中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自 律精神.这种伦理观一方面促成了中国儒学观照 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的现世精神,另一方面也使之 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压抑人的自然天性.平安 时期的日本儒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法.与中 国儒学有了很大的不同.日本儒学接受了中国儒 学的现世精神,并把它转化为日本独特的享乐主 义.”物哀”之所以”哀”,正是感伤现世的短暂,生 命的无常,美的事物难以永驻.源氏的一生完全可 以用”享乐”两个字来概括,虽然他一直有遁世,出 家的念头,但一直为现世享乐所羁绊.这是日本化 的现世精神在<源氏物语>中的表现.日本儒学出 于神道和传统的民族性,也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 响,主张自然之道,抵制中国儒学的禁欲主义倾向, 反感对人的自然情欲的压抑.<源氏物语>中有大 量的性爱描写,日本学者熊泽蕃山认为,<源氏物 语>表现了日本古代传统的人性质朴之风,不是淫 乱不节之书,而是传礼乐之书.【7】这种对人的自然 情欲的尊重的人本精神是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 第二,对”物哀”观无常感的影响 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 哀”,”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 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 观和厌世观的影响.”佛教是宣扬消极厌世和出世 的人生哲学,与日本神道的现世精神相去甚远.经 过很长时间的适应,日本民族终于没能抗拒具有神 秘和神奇色彩的佛教的巨大吸引力.按照唯我所 用的原则,废弃了中国佛教的种种清规戒律,使中 国佛教变形为日本佛教.由于日本古代美意识缺 乏思想意识体系为后盾,因而佛教的悲世人生观很 快渗透进去,乐观面对现世的”真”,”诚”的美学观, 被充满悲哀的”物哀”美意识所取代.正如日本学 者西田正好所指出:”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从根本上 动摇了’诚’的美学观,实实在在地给了它以致命的 冲击.特别是强调万物流转和必灭的佛教无常观, 视现实世界为应予厌离的苦界,这种净土教秽土观 的广泛普及,使古代日本民族开始深入思索,认识 现实.自古以来支起’诚’的美意识的,朴素的’常 世’观念被无情粉碎,代之以痛感现实的空幻和污 浊,以至于对’诚’之美报以极度的怀疑和失望.” …物哀’从本质上看,其作为一种慨叹,愁斥’物’的 无常性和失落感的’愁怨’荚学,开始显出了其悲哀 美的特色.” 紫式部”物衰”文学观和审美观中儒佛道思想 的印记是平安以后日本民族对中国儒佛道思想的 批判式地接受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参烤文献: [1]杨烈(译).万叶集(上,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卷2—223.卷5—804. [2]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7—12.184. [3]吕元明.日本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28. [4]井上靖.日本人与日本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7—28. [5】丰子凯(译).紫式部(上,中,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市古贞次.日本文学史概说[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65. [7]吉田精一.日本文学的特点[J].日本文学,1983,4. WANGYOng—mei (HumanitiesDept.JianghanUniversity,Wuhan441021,China) Abstract:Thisartidediscusses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aestheticstandardsinthe’’SDr?wand SOITOWforObjects’’Thetheoryandthepracticefromsorrowof’’SorrowPoem”,sorrowforobjectsof ”TheT . aleofGenji’’tosorrowforobjectsessenceBenjuxuanchangdelineatesthecteristicsofJapaneSeclaSsica l literatureandsorrowaethetics. keywords:sorrow;sorrowforobjects;sorrowforobjectessence. (编审:杨毓敏校对:聂国朝) 45
/
本文档为【“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