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

2017-12-06 4页 doc 15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 英国文学中有许多描写受困于岛屿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描写一个被篡位的公爵流放到小岛的故事;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描写一艘贩运黑奴的船倾覆后水手被困孤岛长达20余年的故事;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描写了飞机失事后一群儿童被困孤岛野性暴露的故事。被困孤岛的故事情节对于英国人似乎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似乎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为英国本身就是一个岛屿。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著名莎剧电影改编演员肯尼斯?布兰纳格(Kenneth Branagh)朗读了莎士比亚《暴风雨》...
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
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 英国文学中有许多描写受困于岛屿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描写一个被篡位的公爵流放到小岛的;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描写一艘贩运黑奴的船倾覆后水手被困孤岛长达20余年的故事;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描写了飞机失事后一群儿童被困孤岛野性暴露的故事。被困孤岛的故事情节对于英国人似乎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似乎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为英国本身就是一个岛屿。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著名莎剧电影改编演员肯尼斯?布兰纳格(Kenneth Branagh)朗读了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著名台词,把英国描绘成一个"神奇的岛屿",从而更加强化了英国人的岛国意识: 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和悦耳的乐曲, 使人听了愉快,不会伤害人。 有时成千的叮叮咚咚的乐器在我耳边鸣响。 有时在我酣睡醒来的时候, 听见了那种歌声,又使我沉沉睡去; 那时在梦中便好像云端里开了门, 无数珍宝要向我倾倒下来; 当我醒来之后,我简直哭了起来, 希望重新做一遍这样的梦。 (朱生豪译) 在中国,英国常常被称为英伦三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但是英国的领土远不止所谓的"三岛",它包括不列颠本岛和附属岛屿。所谓的"三岛"不是三个岛屿,而是不列颠本岛的三个区域。此外,英国的领土还包括北爱尔兰和分布在南部、西部和北部海面的许多岛屿,如怀特岛、马恩岛、斯凯岛、赫布里底群岛、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等,所以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由于英吉利海峡的阻隔,双方的交流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通畅。文化地理的差异造就了英国人的内敛和沉稳,同时也造就了欧洲人的浪漫和热情。英国人在自我感觉上往往与欧洲大陆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如英国人认为自己更擅长实用思维,而欧洲人更擅长抽象思维。英国的哲学家大多专注于实证主义,而欧洲的哲学家大多专注于形而上学。英国人在想象、思维和创造力方面的确与欧洲有一定的差别。 英国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也曾经多次使它幸免于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曾经燃遍欧洲大陆,但是对英国没有太大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但由于有英吉利海峡的阻隔,希特勒最终没有能够征服英国。欧洲大陆所发生的那些大屠杀、种族清洗等可怕事件也没有在英国发生,因此英国有一点置身事外的超然感觉。 对于英国人来说,孤岛的状况可能是一件幸事、一种福气。但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局限、一种束缚。鉴于英国是漂浮在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与欧洲大陆有大洋相隔,有些英国人就感觉他们并不属于欧洲,从而更倾向于强调他们自身的文化和身份差异性。这种孤岛意识导致了英国人对欧洲一体化、对欧元示出巨大的抗拒,他们认为加入欧盟就等于放弃他们的主权,加入欧元区就等于放弃了他们对自身经济发展的话语权。 当我们谈论东西文化差异时,我们常常将西方国家描述为海洋型国家,将东方国家描述为大陆型国家。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它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向海外扩张。这曾经使英国走向世界,建立了全球视野和"日不落帝国"。在这一点上,地处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与它有一些相似之处。由于领土和资源的局限,日本也曾经向海外寻求扩张,建立起一种外向型经济和海外扩张的侵略策略。可以说,孤岛的状况倾向于催生一种走出去的冲动,一种外向型 的思维。 然而另一方面,孤岛的状况也可能产生一种岛国意识,一种自我封闭的、置身事外的超然心态。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美国的崛起逐渐取代了英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在愤怒和绝望中,英国人的意识逐渐回归了英国本土,在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中寻求力量。英国的乡村、庄园、没有受到工业化污染的田园、没有受到全球化冲击的英国国民性成为人们怀旧的主要对象。英国人的思维产生了一种向内,而不是向外的倾向,一种抵御外来干扰的自我保护倾向。 这种倾向在英国文学中尤为突出。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诗歌一反先前的世界视野和全球意识,产生了一种关注邻居、回归社区的倾向。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在作品中写个人幻想的破灭、写老城区的拆毁、树木和草坪的消失、写性解放、宗教意识的侵蚀、写海滨度假、结婚生子等等,但对于当时被揭露出来的法西斯集中营和大屠杀等世界性的话题却漠不关心。对于他来说,诗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先知",或者"世界的立法者",而仅仅是像邻居一样的平常人。他这一代诗人曾经因为这种"小国寡民"的意识而备受诟病。 1998年,英国著名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出版了小说《英格兰、英格兰》。小说讲述了一个富豪企图在英国的怀特岛上建造一个小英格兰,通过再现的方式复制传统英国的所有名胜。作为一个商业行为,它希望从游客身上赚钱。作为一个寻根行为,它希望复制那个已经消失的传统英国,找到其最根本的国民性。这样的寻根行为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也在发生。虽然它们寻找的根可能与英格兰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讲,英国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关注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身份等议题。这样的倾向与英国拒绝加入欧盟和欧元区似乎有着同样的思想根源。 19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是的~在生活的海洋里,岛屿无数/ 我们之间有回响的海峡/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 我们纵有千万却孤独地生存着"。诗歌把这个世界上的个人比喻为岛屿,个人与个人之间被海洋隔断,充分地展现出个人的孤岛感。从某种意义上讲,阿诺德为我们展现了英国人对自己的生存状况的一种感觉。可以说,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的英国。 然而,我们需要防范的是把一种倾向普遍化、总括化。虽然我们说战后的英国存在着孤岛心态,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就是一个英国心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国的思想也有着走向世界的冲动,它的全球视野并没有在当今完全泯灭。英国人自己也在寻求深厚传统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平衡,他们自己也在批评那种狭隘的岛国意识。应该说,英国是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多的民族之一,英国人的智慧能够超越他们的局限,使其继续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
本文档为【英国的文学与岛国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