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L-Q公式无法有效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分次效应

L-Q公式无法有效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分次效应

2017-11-10 4页 doc 15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L-Q公式无法有效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分次效应L-Q公式无法有效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分次效应 李大梁(2015.11.25) 对于常规放疗,由于正常组织与病灶接受同样的照射剂量,L-Q公式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分次照射能够保护正常组织。但对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由于靶区内剂量远高于靶区外正常组织的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用L-Q公式解释将得出矛盾的结果。推导可以证明(当剂量不高时,L-Q公式是可以使用的。),当靶区等效生物剂量不变时,只有当正常组织剂量与靶区剂量的比值?满足式(1)时,分次数才与正常组织细胞存活数呈正相关: ??1??2τ>? (1) 12 式中...
L-Q公式无法有效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分次效应
L-Q公式无法有效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分次效应 李大梁(2015.11.25) 对于常规放疗,由于正常组织与病灶接受同样的照射剂量,L-Q公式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分次照射能够保护正常组织。但对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由于靶区内剂量远高于靶区外正常组织的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用L-Q公式解释将得出矛盾的结果。推导可以(当剂量不高时,L-Q公式是可以使用的。),当靶区等效生物剂量不变时,只有当正常组织剂量与靶区剂量的比值?满足式(1)时,分次数才与正常组织细胞存活数呈正相关: ??1??2τ>? (1) 12 式中:?1、?1对应于靶区外组织,?2、?2对应于靶区内组织。以肺癌为例,?1/?1为3.3?1.5,?2/?2取10(参阅胡逸民老师的《肿瘤放射物理学》),则只有当靶区外的正常肺组织所受剂量大于靶区剂量的33?15%时,增加分次数才能提高正常组织细胞的存活率。 这显然与临床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矛盾的。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曾加分次数可以有效地预防正常组织放疗副反应的发生。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在炎症过程中,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将坏死细胞分解代谢排除体外。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这一————————————————————————————————————————————————————— 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当损伤轻微时,坏死细胞分布密度低,炎症反应轻微,不会有临床表现。而当损伤严重时,坏死细胞分布密度高,炎症反应强烈。在分次放疗中,大量的坏死细胞断续出现,如果坏死细胞生成的速度超过组织的分解、代谢、修复速度,则坏死细胞在组织内的聚集密度(浓度)增加,炎症反应逐渐强烈。只有当坏死细胞的生成速度与组织的修复速度达到平衡,坏死细胞在组织内的分布密度才不会继续增加,炎症反应才能得到控制。当坏死细胞分布密度超出某个阈值时,功能细胞的再生分裂无法满足修复需求,代之纤维细胞修复,最终形成组织纤维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妨建立以下残余损伤公式,残余损伤是指,在组织修复的某一时刻,尚未修复的损伤: ?? RD=?(?DR??????)????????? (2) ??=00?? 式中: RD——Residual damage,残余损伤; N——已经执行的照射次数; V——体积; DRi——Damage Rate,体积元dv第i次照射的损伤率,用L-Q公式计算时, DR??=1????????????????? ————————————————————————————————————————————————————— di——体积元dv受到的第i次照射剂量; c——组织修复速度系数,这里假设坏死细胞液的稀释与代谢是一个指数过程, 这符合自然界的大多数情况; ti——从第i次照射到计算时点的时间。 接下来,用100mL的肺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假设该组织受到0.17Gy/f—30 fractions的照射,靶区处方剂量60Gy,每日1次,取?=0.103,?=0.018,假设c=0.2(无依据),RD峰值的计算结果为8.05;将分次数减少到10 fractions,对应的处方剂量为48.5Gy,模拟肺组织受到的单次剂量为0.41225Gy,RD的峰值则达到17.38。由此可见,当把照射次数从30次减少到10次并保证靶区得到相同的生物效应时,模拟肺组织的残余损伤的峰值增加了1.16倍。以c=0.2继续模拟计算发现,如果将一天的剂量分两次在一天内完成,RD峰值几乎不变,也就是说,对于降低RD的峰值是无意义的。 如果用RD除以器官体积可以发现,当照射受累区域减少时,残余损伤的平均分布密度下降,组织代谢与修复压力减轻,有利于控制放疗副反应,这对应了V5、V20、V30在临床上得到的经验。 从以上分析看,缩短疗程导致放疗副反应(如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上升的更大可能性是坏死细胞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密度上升,组织代谢与修复剧烈导致的。 2 继续分析。 由于剂量是分次给予的,因此损伤也是逐次产生并累加的。如果————————————————————————————————————————————————————— 分次数足够多,当损伤的生成速度与分解代谢速度达到平衡时,组织内的损伤密度进入稳定状态。治疗结束后,没有新的损伤产生,分解代谢继续,损伤密度逐渐下降。由此可见,组织内的损伤密度是一个逐渐增加?平衡?下降的过程,如下图: 如果这种分析是正确的,那么显见,在保证靶区具有相同等效剂量的前提下,加大首次照射剂量,减少后续照射剂量,可以降低损伤密度的峰值。依然用上述计算例进行模拟计算,分次数保持30次不变,将靶区的首次剂量从2Gy提高到7Gy,后续各次剂量从2Gy减少到1.72Gy,靶区的等效剂量相等(靶区?取值0.4,?取值0.04,引自胡逸民老师的《肿瘤放射物理学》),模拟组织的首次剂量从0.17Gy增加到0.595Gy,后续各次剂量从0.17Gy减少到0.1462Gy,经模拟计算,RD峰值从8.05减少到6.917,是调整前的86%,下降明显。如果放射性副反应真与残余损伤呈正相关,那么,这种剂量分割方案应该可以减轻放射副反应。 说明:以上模拟计算中的参数C取值0.2,这是个毫无依据的假设值,该值对计算结果有影响,不排除采取正确值计算的结果使上述结论不成立的可能性。 —————————————————————————————————————————————————————
/
本文档为【L-Q公式无法有效解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分次效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