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腹部诊断知识

2017-11-18 24页 doc 49KB 1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腹部诊断知识腹部诊断知识 76、腹部九分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线将腹部划成9个区.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为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 左上腹部:胃,脾,结肠脾曲,胰尾,左肾上腺,左肾 ? 左侧腹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下部 ? 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淋巴结 ? 上腹部:肝左叶,胃幽门端,十二指肠,胰头和胰体,大网膜,横结肠,腹主动脉 ? 中腹部:大网膜,下垂的胃或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或回肠,输尿管,腹...
腹部诊断知识
腹部诊断知识 76、腹部九分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线将腹部划成9个区.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为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 左上腹部:胃,脾,结肠脾曲,胰尾,左肾上腺,左肾 ? 左侧腹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下部 ? 左下腹部,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淋巴结 ? 上腹部:肝左叶,胃幽门端,十二指肠,胰头和胰体,大网膜,横结肠,腹主动脉 ? 中腹部:大网膜,下垂的胃或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或回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膜及淋巴结 ? 下腹部,回肠,输尿管,乙状结肠,胀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宫 ? 右上腹部;肝右叶,胆囊,部分十二指肠,结肠肝曲,右肾上腺,右肾 ? 右侧腹部: 升结肠,空肠,部分十二指肠,右肾下部 ? 右下腹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右精索 77. 蛙腹 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乎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状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腹水量多亦可见于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腹膜癌转移 78.舟状腹:前腹壁凹陷儿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腹外形如舟状 79、腹壁静脉方向(上,下腔梗阻,门脉高压,正常) 正常时脐水平线以上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下向上胸壁静脉和腋静脉而进入上腔静脉,脐水平线以下的腹壁静脉血流自上而下经大隐静脉而流入下腔静脉。 门脉阻塞高压时,腹壁曲张静脉常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血液经脐静脉脐孔而入腹壁浅静脉流向四方。 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胸壁的浅静脉曲张血流均转向下方。 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静脉大都分布在腹壁两侧,有时在臀部以及股部外侧,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也转向上。 80、腹膜刺激征的检查方法及意义(板状腹,揉面感,压痛点,反跳痛,麦氏点,胆囊点) 腹膜刺激征: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为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 检查方法 意义 板状腹 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 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揉面感 全腹紧张,触之犹如揉面的柔韧之感,不易压陷,如面团感 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压痛点 压痛局限于某一部位 某些病变特征性现 反跳痛 检查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 提示炎症已及腹膜壁层 麦氏点 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 麦氏点压痛见于阑尾病变 胆囊点 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胆囊病变 81、腹部包块的检查内容: 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及与邻近器官关系(腹部皮肤出现玫瑰疹见于伤寒; 腹痛向右肩放射为胆囊炎) 腹部触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l 触诊时,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以便检查。肝脏,脾脏触诊时还可以采取侧卧位;肾脏触诊时还可以采取坐位或立位;触诊腹部肿瘤时,可采取肘膝位。 医生应位于患者右侧,面对患者,前臂与腹部表面呈一水平;触诊时指甲剪断,手要温暖,动作轻柔,由浅入深,先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痛区,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对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边触诊边观察患者的表情,以进行比较;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可采取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以减少腹肌紧张。 82、液波震颤的意义: 提示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 83、肝脏触诊应注意哪些内容, 答: 大小. 质地. 表面形态于边缘. 压痛. 搏动. 肝区摩擦感. 肝震颤。 84.肝触诊的方法,正常大小 (单手) (1)并拢四指中最敏感的触诊部位是示指前端的桡侧,并非三指尖端.(2)检查腹肌发达者时,右手宜置于腹直肌外缘稍外处向上触诊 (3)吸气时手指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这样才可能触到肝缘 (4)当右手示指上移到肋缘仍未触到肝脏时,如右腹部较饱满,亦应考虑肝脏巨大 (5)如遇腹水患者,深触诊法不能触及肝脏时,可应用浮沉触诊法 腹部叩诊时,正常成人肝界:匀称体型者,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右锁骨中线上肝浊音区上下径之间的距离约9~11cm;在右腋中线上,肝上界位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肝上界在第10肋间,下界不易叩出. 正常人肝下界呈实音.肝浊音区叩诊见于肝硬化. (肝脏高度肿大,质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应首先考虑为肝癌) 85、莫菲氏征检查方法及意义: 莫菲氏征检查方法: 医师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先以左手拇指指腹用适度压力勾压右肋下部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吸气.在深吸气时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称莫菲征阳性.莫菲氏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胆总管渐进阻塞征:见于黄疸进行性加深 86. 脾脏肿大时的测量法及分度及临床意义 A. 脾脏肿大的测量: 第I测量(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及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第II测量(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第III测量(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B. 脾脏肿大的分度: 轻度肿大: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一般质地柔软)(急慢性肝炎,伤寒,粟粒型结核,急性疟疾。脑出血等) 中度肿大:脾缘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一般较硬)(肝硬化、疟疾后遗症、慢淋白血液、慢性溶血性黄疸、淋巴病、SLE等) 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即巨脾(质地硬)(慢粒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症、淋巴肉瘤、等) 87、泌尿系有炎症时的压痛点 ?季肋点:第10肋骨前端; ?上输尿管点:; ?中输尿管点: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 ?肋脊点:背部第十二肋骨与脊柱的夹角(肋脊角)的顶点 ?肋腰点第十二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 肋脊点和肋腰点是肾脏一些炎症性疾患如肾盂肾炎,肾脓肿和肾结核等常出现的压 痛部位. 88、肝上界位置: 匀称体型者正常肝上届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 浊音宽度: 右锁骨中线上肝浊音区上下径之间的距离约9~11cm(肝浊音界消失提示急性胃肠穿孔) 89.脾界浊音宽度: 正常脾浊音区在该线上第9~11肋间,宽约4~7cm. 90.胃泡鼓音区(traube)明显扩大见于: 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患者胃酸正常) 91. 移动性浊音及腹水: 腹腔内游离液体在1000ml以上,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及腹水.(腹水叩诊腹中部为鼓音,两侧为浊音) 92.移动性浊音及腹水与巨大卵巢囊肿的鉴别 A.患者仰卧位时,卵巢囊肿所致的浊音常位于腹中间,而鼓音在腹两侧,与腹水相反; B.尺压试验:当患者仰卧时,医师将一硬尺横置于腹壁上,两手将尺下压,如尺发生节奏性跳动,则为卵巢囊肿;如尺无此种跳动,则为腹水. (腹部弥漫性膨胀见于卵巢囊肿) 93、振水音的意义: 若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者仍有此音,则提示胃内有液体潴留,见于胃扩张,幽门梗阻及胃液分泌过多等. 94.腹部听诊内容: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弹音. 95、肝硬化肝功能失低偿期,门脉高压的全身综合体征: 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腹水为漏出液见于肝硬化) 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开放 (1)经胃冠状静脉,食管静脉,奇静脉而入上腔静脉. (2)经再通的脐静脉,腹壁静脉,胸廓内静脉与上腔静脉相连 (3)门静脉系统的直肠上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直肠下静脉及肛门静脉吻合 脾肿大及功能亢进 有显著而固定的压痛 96、胃肠穿孔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的综合体征:(全腹腹壁板硬见于:急性弥漫 性腹膜炎) 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腹壁紧张,压痛,反跳痛及板状强直 有较多液体时,呈移动性浊音 叩诊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 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97、匙状甲: 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有条纹.见缺铁性贫血,高原疾病 98. 杵状指(趾): 末端指节明显增宽,增厚,指甲从根部到末端呈拱形隆起.与肢体末端慢性缺氧,代谢障碍及中毒性损害有关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慢性肺脓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慢性心功不全) 神经系统诊断知识 ?99. 颅神经分布及其核位置 ? 1)嗅神经, 传导嗅觉感受器在鼻粘膜;核位于大脑颞叶; ? 2)视神经, 传导视觉,感受器在视网膜;核位于大脑枕叶; ? 3)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其核分别位于中脑和脑桥; ? 4)三叉神经,传到感觉为主,头面部;其核位于脑桥 ? 5)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及舌前2/3的味觉;其核位于脑桥; ? 6)位听神经,感受器在内耳;其核在中枢颞叶; ? 7)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分布在舌后1/3和咽部,软腭和咽肌。迷走 神经广泛分布于内脏;其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 ? 8)副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其核受大脑双侧脑神经支配 ? 9)舌下神经,分布于舌肌;其核只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 100.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为单纯感觉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 神经和舌下神经为单纯运动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为混合 神经. ?区别中枢型面神经麻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共同点: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不能吹口哨和鼓腮) 鉴别 中枢型面神经麻痹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原因 为核上组织(皮质等)受损引起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引起 总体表现 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病灶同侧全部面肌麻痹 从上到下表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 现 不能吹口哨和鼓腮 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 腮,吹口哨,口角下垂;舌前2/3 味觉障碍 意义 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 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 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101.区别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即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鉴别 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 瘫痪分布 范围较广,偏瘫,单瘫,截范围较局限,以肌群为主 瘫 肌张力 过高 过低或缺失 病理反射 有 无 肌萎缩 不明显 较明显 肌束颤动 无 可有 深反射 亢进 减弱或消失 102.肌力及肌力的分级 肌力:指肢体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 肌力的分级采用6级分级法: ? 0级 完全瘫痪. ? l级 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 2级 肢体在床面上能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 ? 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 4级 能作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 ? 5级 正常肌力 103、肌张力,震颤(静止性,运动性,粗颤与细颤) 震颤: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 分类: u 静止醒震颤:静止时表现明显,而在做意向性动作时则减轻或消失,常伴有肌张 力增高。见于震颤麻痹。 u 动作性震颤:系动作时发生,愈近目的愈明显。见于小脑疾患。 u 老年性震颤:与震颤麻痹类似,为静止性震颤,发生于老年人,常表现为点头或 手抖,通常肌张力不高。 u 扑翼样震颤:将患者两臂向前平举,使其手和腕部悬空,可出现两手快落慢抬的动作,与鸟扑翼相似.主要见于肝性脑病(即肝性脑病),也可见于肺性脑病和尿毒症. 104、共济运动的检查方法和意义 检查方法:1(指鼻试验 2(跟一膝一胫试验 3(其他 ?快复轮替动作;?对指试验;?闭目难立试验 意义:A.小脑性共济失调,多见于小脑肿瘤,小脑炎等; B.感觉性共济失调,多见于感觉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病,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及脑部病变等; C前庭性共济失调,多见于Meniere病,桥小脑角综合征等.. 105、生理反射:生理反射即浅反射,是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射,健康人存在,故称生理反射.(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106.病理反射(巴氏征)的意义(锥体束损伤,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如巴宾斯基征 巴宾斯基征检查方法:患者仰卧,髋.膝关节伸直,医师以手持患者踝部,用叩诊锤柄末端的钝尖部在足底外侧从后向前轻快迅速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正常出现足趾向趾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 107、脑膜刺征 ? 脑膜刺激征: 指脑膜病变或其附近病变波及脑膜时,刺激脊神经根,使相应肌群发生痉挛,当牵扯这些肌群时出现防御反应的现象. ? 表现(或检查法): 颈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 ? 临床意义: 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 第五篇 实验室检查 血液 1、 血常规内容: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监测;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2,血液三大系例正常值: 血红蛋白测定: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x10^12/L(400万~500万/mm^3) 女(3.5~5.0) x10^12/L; 新生儿:(6.0~7.0) x10^12/L (两者临床意义基本相同,降低见于贫血,白血病等) 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x10^9/L (4000~10000)/mm^3; 儿童:(5~12) x10^9/L 新生儿:(15~20) x10^9/L (伤寒病不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 白细胞分类计数:N中性粒细胞0.51~0.75(中性杆状核0.01~0.05,中性分叶核0.50~0.70); E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B嗜碱性粒细胞0~0.01; L淋巴细胞0.20~0.40; M单核细胞 0.03~0.08 血小板计数 PC/Plt : (100~300)x10^9/L (生成障碍见于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白血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15%~17%; 血小板粘附率PadT:62.5%+8.61%(降低见于急性白血病); 3、绝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慢阻肺;慢性肺心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肝细胞癌;肾癌等 4.碱性点彩红细胞的出现提示红细胞再生加速且紊乱,见于增生性贫血,骨纤维化,铅中毒等 5. 中性粒细胞增减意义 A.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与异常增生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异常增生性增多:?。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真 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性RBC( B.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等 6,中性粒细胞中毒性(病理形态)改变见于: 大小不均 空泡形成 中毒颗粒 核变性 7、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8、E的增减意义 A,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银屑病,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肺吸虫病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其他,如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减退症 B,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休克,应激状态等 (伤寒病白细胞分类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改变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9、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感染性疾病,如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 某些血液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 10. 异形淋巴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诊,某些细菌感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等. (伤寒的血象学特点有: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11. 网织红细胞(Rct)计数: 成人:0.005~0.015(0.5%~1.5%),绝对值(24~84)x10^9/L; 新生儿:0.03~0.06(3%~6%) 网织红细胞减小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12.红细胞沉降率(ESR),即血沉,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13,血沉增快意义: A.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年老等 B.病理性增快: ? 各种炎症,如风湿热;活动性结核, ? 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 恶性肿瘤; ? 高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 贫血 贫血类型的不同.) (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不完全平衡是出于: 14,Hct:红细胞比积PCV,又称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比积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 红细胞比积减小见于贫血和稀血症. 15,红细胞平均值测定: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16,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 MCV MCH MCHC 病因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27~34 320~360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0~360 巨幼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7 320~360 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0 缺铁性贫血,朱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7、血浆中有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提示:溶血性贫血.(周围血图片中出现幼红细胞最可能是溶血性贫血) 18,凝血过程分三期,在凝血的第一期中,因启动因子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分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XII激活开始),第二,三期为共同途径.(血小板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血小板第三因子) 19, BT,即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初期出血时间).超过9分钟为异常.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显著减少;?毛细血管壁异常;?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120. CRT:即血块收缩试验. CRT值:55%~77% 血块收缩不良:见于 A 血小板减少症; B 血小板功能异常; C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或其他凝血因子严重减少; D 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E 浆细胞病 21、APTT, PT,PPP(3p) l APTT:延长见于见于血浆VIII,IX,XI因子严重减少,凝血酶原严重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是检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APTT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l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11~13秒.PT延长见于先/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PT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l PPP(3P).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参考值:阴性. PPP值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假阳性见于恶性肿瘤,大出血,败血症,创伤,大 手术,;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 22. G/E:即粒细胞系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G/E比值正常人约为3:1(红细胞的发育规律是:胞体由大到小,胞核由大到小,核仁由清楚到消失) 23.骨髓增生度分级:(确定骨髓增生程度主要根据: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即G/E) 增生程度 G/E 有核细胞百分比 常见病因 极度活跃 1:1 >50 各型白血病,特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明显活跃 10:1 10~50 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 活跃(正常) 20:1 1~10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减低 50:1 0.5~1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极度减低 200:1 <0.5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坏死 24.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其血液学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呈低色素性改变) 增生明显活跃; 粒红比值减低; 红细胞系明显增生, 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边缘不规则,胞核小而致密,胞浆量少;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可呈环状红细胞 ? 骨髓铁染色阴性. <海洋性贫血常见靶形细胞增多>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的血液学特点: 全血细胞减少; 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淋巴细胞增多; 粒细胞中以成熟粒细胞多见; 红细胞中以成熟红细胞多见;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浆细胞等. 25.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血细胞过度增生,并可浸润或破坏其他组织.骨髓和周围血中常有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染,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急慢性白血病主要区别是:骨髓白血病细胞所处的阶段) 各类型白血病的区分如下: 区别 骨髓白血病细胞及所处阶段 血象 骨髓象 急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 ?白细胞计数不定,多增高,可达100x10^9/L,分类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为主粒细胞明显减少;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A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B淋巴细胞系过度增生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为主; C粒细胞系受抑制; D巨核细胞系受抑制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粒系原粒细胞 A白细胞计数不定,分类以原粒细胞为主; B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升高;?粒细胞系过度增生,以原粒细胞为主; ?红细胞系受抑制; ?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 ?白细胞计数多增高,分类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为主;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A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 B单核细胞系过度增生,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为主; C;粒,红两系均受抑制. D巨核细胞系受抑制 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中.晚期粒细胞 A白细胞显著增高为突出表现,分类以中性中幼粒一下各阶段细胞为主,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增多; B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早期正常,晚期减少 ?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细胞比值显著增高; ?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增多为主; 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增多 ?红细胞系受抑制; ?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淋巴细胞 ?白细胞计数增高,分类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晚期减少. A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B淋巴细胞系高度增生,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占有核的0.50以上; C粒系及红系细胞明显减少; D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尿液及肾功能 26、正常尿量:1000~2000ml/24h; 超过2500ml/24h为多尿; 少于400 ml/24h为少尿;少于100 ml/24h为无尿或尿闭. 27、血尿的概念,尿比重固定: 血尿:指尿液呈淡红色,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等 尿比重固定::常在1.010左右,称为等张尿,见于肾实质严重损害. 28、蛋白尿的概念:当尿液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蛋白呈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20mg/24h者,称为蛋白尿.三种蛋白尿的区分如下: 肾小球性蛋白尿,炎症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以致孔径增大,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进入肾小囊,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 肾小球蛋白尿特征为其白蛋白大量增多;肾功正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使肾近曲小管受损而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的功能减退所产生的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中毒性肾病,肾移植术等 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骨骼创伤和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29,尿糖,酮体阳性的意义 糖尿: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89mmol/L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时,尿糖定性检测呈阳性,称为糖尿 酮体阳性意义:提示糖尿病酮酸症中毒或妊娠剧烈呕吐.重症不能食等导致脂肪分解加强的情况. 26、白细胞尿,脓尿的意义: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肾结核等 30. 管型尿的意义:(大量管型尿最能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程度) 透明管型:提示肾实质病变; 细胞管型:表示肾脏病变在急性期 .红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球疾病; 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病变,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病变,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指征,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等 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等 蜡样管型:说明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 肾衰竭管型:肾衰竭 31、肾小球滤过功能 内生肌肝清除率Ccr 测定,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其正常值为80~120ml/min,当其下降到70-51时,为早期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肝Cr测定, 血清尿素氮BUN测定,BUN升高,见于各种肾病晚期,有效肾单位损害达60%~70% 血清尿酸测定,,血清尿酸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 32,浓缩稀释试验的意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病变 33. 肾小球滤过分数:18%~22%,增加见于高血压病或心功不全; 减少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34.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尿液特点:(诊断泌尿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项目是:尿常规检查) 病名 颜色 比重 蛋白定性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蛋白尿性质 急性肾小球肾炎 较深,黄色或洗肉水样 1.020~1.030 +~++ 多量,变形,红细胞为主 少量 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为主,也可见红细胞及肾上皮细胞 肾小球蛋白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 淡黄 1.010~1.020 ++~+++ 少量,变形红细胞为主 少量 细.粗颗粒管型,偶见脂肪管型,蜡样管型 混合性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 淡黄 1.020~1.040 +++~++++ 少量 少量 脂肪管型,细.粗颗粒管型 肾小球蛋白尿 急性肾盂肾炎 淡黄或血色 1.010~1.020+~+ 少量或多量 多量 白细胞管型 肾小管蛋白尿 慢性肾盂肾炎 淡黄 1.010~1.020 +~++ 少量 多量 较多,可见白细胞管型,粗颗粒管型 肾小管蛋白尿,晚期为混合性蛋白尿 急性膀胱炎 淡黄或血色 1.015~1.025 + 少量或多量 多量 无 偶然性蛋白尿 35、OB试验的意义:OBT,即胃肠隐血试验,正常人为阴性,阳性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的活动期.胃癌.钩虫病以及消化道炎症.出血性疾病. 消化性溃疡OBT呈间断性阳性,消化道癌(如胃癌)症呈持续阳性.故本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查及消化道肿瘤的普查.初筛和检测有重要意义. 36.血性痰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大量痰液见于支气管扩张. 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左心衰竭而致的肺水 肿. 37.铁锈色丝痰见于肺梗死; 38、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 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 比重 低于1.018 高于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少于25G/L 大于25G/L 蛋白数量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常<100x106/L 500x106/L 细胞分类 以淋巴,间皮细胞为主 不同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为主 细菌检查 , + 细胞学检查 , + (腹水为漏出液见于:肝硬化腹水.) (胃液呈咖啡残渣样外观见于胃溃疡) 39、几种常见脑膜炎的脑脊液的特点, 鉴别 压力mmH2O 外观 细胞数及分类 蛋白质定性 蛋白质定量g/L 葡萄糖mmol/L 氯化物mmol/L 细菌 正常 侧卧位70~180 无色透明 0~8个,多位淋巴细胞 阴性 1.15~0.45 2.5~4.5 119~129 无 化脓性脑膜炎 显著增高 混浊,脓性,可有脓块 显著增加,数千,中性粒细胞为主 ++以上 显著增加 明显减少或消失 稍低 可发现致病菌 结核性脑膜炎 增高 混浊,毛玻璃样,静置后有纤细网膜形成 增加,数十或数百,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阳性++ 增加 减少 明显减少 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杆菌(阳性) 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 稍增高 清晰或微浊 增加, 数十或数百,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增多,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阳性+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无 脑脓肿(未破裂) 增高 无色或黄色微浊 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阳性+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有或无 脑肿瘤 增高 无色或黄色 正常,或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 轻度增加 正 常 正常 无 蛛网膜下腔出血 稍增高 血性为主 增加,以红细胞为主 +~++ 轻度增加 正常 正常 无 肝脏检查 40、肝功能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蛋白质代谢检查,如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测定; 胆红素代谢检查,如结合胆红素和总胆红素,尿胆原; 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映胰腺疾病的酶是:淀粉酶) 肝纤维化常用标志物测定;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如乙肝五项 41. 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低于60g/L或白蛋白减少到25g/L以下,称为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易出现腹水,A/G比值倒置(A/G<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 42. 血氨升高是诊断肝性脑病,即肝昏迷的依据. 43 健康人及3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鉴别 血清胆红素定量umol/L 尿液 粪便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颜色 粪胆原 健康人 3.4~17.1 1.7~10.2 0~6.8 1:20(-) - 黄褐色 正常 溶血性黄疸 轻度或正常强+ - 加深 增加 阻塞性黄疸 轻度或正常 - + 变浅或灰白色 ?或消失 肝细胞性黄疸 +或- + 变浅或正常 ?或正常 (尿胆原增多见于重症肝炎) 44. 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病时肝功能有何变化, l 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与AST均显著升高. l 慢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并可随病情加重而愈见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 l 谷-丙转氨酶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最具意义. 45. “胆-酶分离”现象:指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严重,线粒体大量破坏,AST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46、AFP、ALP、γ-GT的临床意义 AFP阴性的肝癌其阳性率达86.4%; ALP,可见于生理性增加;胆道阻塞或阻塞性黄疸时,ALP明显升高; 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恶化,急性肝炎 g-GT呈中等度升高;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g-GT可呈明显或中等以上升高. 47.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意义. 肝脏疾病,如肝硬化, 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LDH显著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 其他疾病,如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48.HBV标志物检测与分析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HBV-DNA 临床意义 + -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强(俗称”大三阳”) + - - - + + 急慢性乙肝,或慢性HbsAg携带者 + - - + + + 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传染性低 - + - - + - 急性乙肝感染恢复期,或既往感染乙肝,有免疫性 - - - + + + 乙肝恢复期,传染性低 • - - - + + 急性乙肝感染诊断空白期,或乙肝平静携带期 -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 + - + + + 急性乙肝恢复中,正在产生免疫性 - - - - - - 排除乙型肝炎 (常出现在乙肝的恢复期,表明患者感染过HBV,病毒多被清除的指标为抗-HBs) 49.HCV-RNA的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治愈后很快消失. 50.糖尿病诊断依据: u 1,空腹血糖>=7.0mmol/L u 2,服糖后两小时血糖>=11.1 mmol/L u 3,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意静脉高血糖浓度>=11.1 mmol/L 51.血清钾增减意义 A.血清钾增加,见于 肾脏排钾减少,如急慢性肾功不全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摄入或注射过量钾盐 严重溶血或组织创伤 组织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 B.血清钾降低,见于: 钾盐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钾饮食,禁食或厌食 钾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或应用排钾利尿剂 钾在体内分布异常 52.血清钠增减意义 ?血清钠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等 ?血清钠降低:见于:胃肠道失钠;尿钠排除增多;皮肤失钠;抗利尿激素过多 53.血清氯化物增高见于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等. 54.淀粉酶AMS升高见于:急性胰腺炎. 55.血清肌酸激酶C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12~36小时达高峰. 56.诊断心肌缺血和坏死的标志物是:心肌蛋白和酶;肌钙蛋白I,即Tn-I诊断AMI 特异性升高,是AMI的真正标志物.临界值:>1.5ug/L 57.滴虫及化脓性阴道炎,白带多呈黄色或黄绿色,有臭味;念珠菌性阴道炎时,白带呈豆腐渣或凝乳状小碎块. 58,血沉及抗o试验有助于风湿病活动期的诊断. 59,葡萄糖耐量试验反应垂体内分泌功能. 60.有关DIC筛选试验是: 血小板计数;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血浆凝血酶原及时间;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
/
本文档为【腹部诊断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