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

2018-03-02 15页 doc 35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 拟 第32卷第4期 2010年8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Edit ion) Vo1.32No.4 Aug.2010 文章编号:1674—5086(2010)04—0082—05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 徐晖,王长江,潘校华,姜汉桥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83;...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 拟 第32卷第4期 2010年8月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Edit ion) Vo1.32No.4 Aug.2010 文章编号:1674—5086(2010)04—0082—05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 徐晖,王长江,潘校华,姜汉桥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83;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学院,北京昌平102249) 摘要:以长期水驱实验为基础,建立了等效水驱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模型,结合三维微粒运移机 制和有限差分求解方法,得到了长期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规律:(1)冲刷后喉道半径呈增加趋势,喉道半径变 化范围变大,极小喉道半径呈微弱减小趋势;(2)孔隙网络模型中冲刷半径扩大的孔道分布形式与原始孔隙网络结 构密切相关,并非所有的大孔道都串联起来贯穿岩芯孔隙网络的两个端面,但入1:1端和出口端部分大孔道相互连通, 形成端面上的大孔道网络群.网络模拟注水结果结合采油井测试,可 为注水剖面的调整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水驱实验;网络模拟 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DOI:10.3863/j.issn.1674—5086.2010.04.015 砂岩油藏经过长期水驱开发,宏观上主要表现为 形成了注入水流动的优势通道,注入水沿油层的高渗 透部位无效,低效循环;微观上主要表现为孔喉结构 相对于开发初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注入 水长期冲刷原始非均质性储层,往往会导致储层渗透 性发生两极分化?.调研有关长期水驱砂岩油藏孔 喉结构变化规律得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 面:利用原始储层条件下的天然岩芯或人造岩芯,进 行室内物理模拟,观察长期水驱对岩芯孔喉结构 变化的影响;获取长期水驱后期储层岩芯,运用CT成 像等技术进行数据数值化,研究长期水驱后期储 层的孔喉结构.以上方法能够直观地认识长期 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的变化情况,但存在手段单 一 ,推广性受限等局限.本文提出以长期水驱实验为 基础,建立等效水驱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 络模拟模型,结合三维微粒运移机制和有限差分求解 方法,建立了量化分析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的 一 种有效方法. 1岩芯长期水驱实验 1.1实验条件 实验温度:室温20?.实验用油:白油,模拟油 的黏度为4.8mPa?S.实验用水:矿化度为31332 mg/L.实验岩芯:选用天然岩芯,岩芯参数见表1. 表1实验岩芯资料 Table1Coredataofexperiment 1.2实验装置 自行设计组装长期水驱实验装置,实验系统包 括恒温箱,电动泵,环压泵,岩芯夹持器,中间容器及 油水分离计量管等,微观模型实验系统分为4个部 分,包括:显微观察系统,加压系统,图像采集系统和 抽真空系统,如图1所示. 1.3实验方法 图2为长期水驱物理模拟实验流程(实线为水 驱之前,虚线为水驱之后).即先将洗油,烘干的岩 样测空气渗透率,饱和水测孔隙度,做毛管压力和相 对渗透率的实验数据测定,然后进行长期注水冲刷 物理模拟实验.水驱速度控制在临界流速范围内, 注水冲刷倍数根据设计需要确定,达到一定的注水 冲刷倍数后,将样品再烘干,并测渗透率,孔隙度,毛 收稿日期:2009—10—26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2006AA09Z341);中国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资助项目(04E7029). 作者简介:徐晖(1972一),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博士,主要从事国际项目评价研究. 第4期徐晖,等: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83 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在注水前后借助压汞,图像, 隔板等分析手段,为描述长期注水冲刷过程中不同 含水时期对储层参数(渗透率,孔隙度,孔隙结构 等)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图1长期水驱实验装置 Fig.1Layoutoflong-termwaterfloodingmodel . 曼抒I. _-_-.--’--. ,. 譬互啤,扎艘 ,_jlll,乱;拘分,( l蠢}潮t :jJ永r撤爻蟾 图2长期水驱买验流程 Fig.2Processoflong—termwaterflooding 实验步骤如下: (1)将岩芯分成若干块,以备进行不同的实验. (2)对岩芯进行孑L隙度,渗透率,毛管压力曲线 测定. (3)进行非稳态法相对渗透率测定. (4)取一块烘干的岩样称重,抽空饱和地层水, 然后称重,求得岩样的孔隙体积. (5)将已饱和地层水的岩样装入岩芯夹持器中. (6)用模拟油驱替岩芯,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油 驱水结束时,记下被驱出的水量. (7)再用水恒速驱油,连续驱替一定的孔隙体积. (8)实验结束后,将岩芯中的流体洗出,烘干, 测定岩芯的常规物性,即孔隙度,渗透率;然后将岩 芯柱切开,分别进行相对渗透率,压汞分析,并与实 验前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2水驱储层孔喉变化的网络表征 2.1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 自从1956年Fattl6提出网络模型以后,网络模 型已成为研究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性的 重要手段.孔隙级网络模型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为孔 隙和与其相连的喉道J.孔隙和喉道的截面形状 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带角的形状可以考虑 润湿性,两相界面性等的作用.对于相对规则的 网络,Mason和Morrow提出了用形状因子(G)来 描述孔隙截面的几何形状.形状因子的定义为 G=A/C(1) 式中,G一形状因子,无因次;4一孔隙或喉道截面面 积,m;C一周长,m. 孔隙形状越规则,形状因子就越大.圆的形状因 子最大,为1/(4,rr);正方形的形状因子为1/16;三角 形的形状因子变化范围为0,4X/36,如图3所示. ,G=1/(4G=A/C2,,Iu. 口 图3真实孔隙空间与截面为多边形单元的等效图 Fig.3Actualporegeometryandtheequalmulti-rectangularunit 84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正 网络模型中孔隙和喉道的大小和分布有多种选 择方式,通常采用满足某种分布函数的形式.前期 研究表明,截断威布尔分布最具代表性,其喉道 半径分布为 ,, 上 rf=(--rt一){一61n[(1一e百1)+e1]}+ (2) 式中,rf一喉道半径,m;r,rtmin一最大和最小喉道 半径,m;6一尺度参数,无因次;__0,1的任意数; 一 形状参数,无因次. 喉道参数如喉道半径,长度,形状因子均根据截 断威布尔分布得到,三角形的形状因子分布也遵循 威布尔分布. 孔隙长度:L=2r n r 孔隙半径:rP=×max(?,Inax(Fti))(3)i1 式中,,一孔隙长度,m;rp一孑L隙半径,m;一孔喉 比,遵循威布尔分布,无因次;rti一与孔隙连通的喉 道半径,m;n一配位数,无因次. 建立的孔隙网络模型为立方体,与图4类似,为 便于显示单元截面均采用圆形.最大配位数为6, 根据要达到的配位数,可随机断开某些喉道. 喉道 孔隙 图4立方体网络 Fig.4Cubenetwork 2.2三维微粒运移模型 假设条件:(1)砂岩孔隙网络中存在固,液两相 流动;(2)孔隙网络的喉道,孔隙以及流体均等温,不 可压缩;(3)孔隙网络中流体渗流符合层流Poiseuille 方程?,管壁处无滑脱;(4)孔喉壁面上微粒的释 放,捕获以及微粒在流体中的悬浮,运移符合改进的 Khilar模型,微粒在孔隙中的分配符合条件?昆合 原则;(5)考虑孔喉壁面上微粒的释放,捕获引起的 孔喉尺寸的改变;(6)不考虑流体重力的影响. 首先,对于单个毛细管来讲,考虑微粒运移的物 质平衡方程为 1T(P一P)Q= (4) qG一.一qG+(r一7)A一=(zG) m (5) r| (dC)=4(r一丁)一c(6) U 式中,Q一体积流量,cm/s;r0一毛细管半径,cm; P,P:一毛细管两端压力,Pa;一流体黏度,Pa?s; z一毛细管长度,cm;g一流速,rrgs;C一第i段毛细 管内携砂液中微粒浓度,kg/m;C一孔隙壁上微粒 浓度,kg/m;C一单根毛细管内微粒的平均浓度, kg/m;一第i段毛细管内微粒释放速率系数, kg/(N?S);Tw一孔隙壁上剪切应力,Pa;7”c一临界 剪切应力,Pa;4一第i段毛细管内壁表面面积系 数,1/m;咖一第i段毛细管内孔隙度,无因次;一 各毛细管分段内微粒捕获系数,1/s;一时间,S;d一 单根毛细管直径,m. 对孔隙节点建立物质守恒方程:由于孔隙和流 体均不可压缩,流入节点的流量应等于流出节点的 流量.u表示中心孔隙节点k的上游节点,表示中 心孔隙节点k的下游节点,如图5所示. ?., ? 图5节点k流量守恒示意图 Fig.5Schemeofflowconservationofnodalk ?Q+?Q=0(7) iJ C=?Ck,.iQ/?Q蛐 Cp/pp+C1/pl=1 Cl=0 Cl=Ci !,in==pi”()i>P.).pi>.t PIrnlIP叭n (8) 第4蝴徐晖,等: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85 式中 i,. 产一孔隙节点的上,下游节点序号; Q,Q,,流入,流出节点的微粒和液体的混 合流体体积流量,cm/s; C,一经过中心孔隙节点进入下游喉道单元的 微粒浓度的加权平均,kg/m; C一中心孔隙节点上游吼道单元的微粒浓 度,km; P,Pkjj一上,下游孔隙节点两端的压力,Pa; C.,C一微粒和流体的质量浓度,kg/m; P.,P.一微粒和流体的密度,kg/m; C.一孔隙壁上的初始微粒浓度,kg/m; Pf,Pf一入口,出口边界压力,Pa; Pi,P.,一入口,出口边界初始压力,Pa. 设三维孔隙网络模型的孔隙节点序号为k(k= 1,2,…,?),如图5所示,令u表示中心孔隙节点k的 上游孔喉单元,l表示下游孔喉单元,则 <p , u p>P .b ?gk,uiP+?gkj~P蛐i p———, ?g+gk,uJ (9) O/k , ui(1j)=(1o) ?g+?gk, 由式(9)和式(10)可得 ?OLk,uiP+?OLk,一P–0(11) 式中Pk一中心孔隙节点的压力,Pa;g,gkjj一 上,下游喉道的导流率?,cln/(Pa?s);,Olk, lj一 毛细管内上,下游微粒释放速率系数,kg/(N?S). 式(11)为孔隙网络模型中的任一中心孔隙节 点的压力方程,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系数矩阵为大 型稀疏矩阵的方程组,设其系数矩阵为A,而其未知 列向量为压力P,方程右端常数向量为,其中P= (P,P:,…,P),可得线性方程组 A?P=B(12) 求解该线性方程组,即可得到节点处的压力. 3模拟结果及讨论 运用建立的模型,首先进行渗透率和孔隙度两 个主要参数的拟合,再采用微粒在孔隙网络中的运 移模拟程序模拟水驱岩芯的过程,然后计算注入8 倍孔隙体积水驱后孔隙网络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最 后与实验水冲刷后的参数进行对比,验证模拟结果 的准确性.对比结果见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与实 验室结果相比,水冲刷后的误差在5%之内,符合工 程精度误差要求,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可靠. 表2实验测量与孔隙网络模拟渗透率对比 Table2Permeabilitycomparisonofexperimentandmodeling 表3实验测量与子L隙网络模拟孔隙度对比 Table3Porositycomparisonofexperimentandmodeling 根据砂岩岩芯水冲刷实验模拟结果,绘制了岩 芯I.1冲刷前后的孔隙网络结构图,如图6所示. 图中分别用线宽和颜色描述了喉道半径的大小,其 中冲刷前喉道半径的分布范围为0.87,60.85m, 平均值为12.32p.m;冲刷后喉道半径的分布范围为 0.10—69.72m,平均值为13.73pum.为了进一步 分析大孔道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对冲刷后的孔隙网 络结构图进行了抽稀(图6b),只显示出了半径大于 50m的喉道及相应的孔隙节点,如图7所示. 在统计喉道半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大 孔道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冲刷后喉道半径呈增加趋势,喉道半径变 化范围变大,主要是因为部分原生的大喉道半径冲 刷后继续变大,而部分半径小于1p.m的小喉道冲 刷后半径减小,其余的则不变或增加. (2)孔隙网络模型中冲刷半径扩大的孔道分布 形式与原始孑L隙网络结构密切相关,并非所有的大 孔道都串联起来贯穿岩芯孔隙网络的两个端面;但 入口端和出口端部分大孔道相互连通,形成端面上 的大孑L道网络群. 86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拄 b 图6岩芯I一1模拟冲刷前后的孔隙网络结构 Fig.6NetworkframeofcoreI一1beforeandafterwaterflooding 图7岩芯I.1模拟冲刷后大孔道分布图 Fig.7ChanneldistributionofcoreI-1afterwaterflooding 4结论 (1)长期注水冲刷后,砂岩储层喉道半径呈增 加趋势,喉道半径变化范围变大,极小喉道半径有减 小趋势. (2)孔隙网络模型中冲刷半径扩大的孔道分布 形式与原始孔隙网络结构密切相关,并非所有的大 孔道都串联起来贯穿岩芯孔隙网络的两个端面;但 入口端和出口端部分大孔道相互连通,形成端面上 的大孔道网络群. (3)长期水驱油藏储层孔喉结构的变化,从微 观上揭示了油藏注水井网储层吸水指数,驱油效率 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运用采油井测试和网络模拟 注水结果进行对比,可为注水剖面的调整提供更加 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涌沂,汪勇,田同辉,等.改善平面非均质油藏水驱 效果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4): 82—85. [2]林光荣,张富田.马岭油田长期注水对油层孔隙结构 的影响[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 (6):33—35. [3]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用分形方法研究水驱前后岩石 的孔隙结构[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3):240—241. [4]蒲秀刚,吴永平,周建生,等.低渗油气储层孔喉的分 形结构与物性评价新参数[J].天然气工业,2005,25 (12):37—39. [5]王长城,陈布科,叶泰然,等.矩法在研究低渗透储层 孔隙结构中的应用及软件开发[J].成都理工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3,30(3):280—284. [6]FattI.ThenetworkmodelofporousmediaI.Capillarypres— surecharacteristics[J].TransAIME,1956,207:144—159. [7]OrenPE,BakkeS.Extendingpredictivecapabilitiestonet— workmodels[C].SPE38880,1997. [8]姚军,陶军,李爱芬.利用三维随机网络模型研究油水 两相流动[J].石油学报,2007,28(2):94—96. [9]MasonG,MorrowNR.Capillarybehaviorofaperfectly wettingliquidinirregulartriangulartubes[J].Journalof 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1991,141(1):262—274. [10]王金勋,刘庆杰,杨普华.应用Bethe网络研究孔隙结 构对两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0,23(增刊):130—132. 『11]BluntMJ.PoiseuilleK.Relativepermeabilitiesfromtwo —. andthree-.dimensionalpore??scalenetworkmodeling 『J].TransportinPorousMedia,1991,6:407—433. [12]KhilarKC,FoglerHS.Migrationsoffinesinporous media『J].DordrechtNetherlands: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1998. l3]GeertsmaJ.Estimatingthecoefficientofinertialresist. anceinfluidflowthroughporousmedia[J].SPEJ,Oct. 1974:445—450. [14]尤启东,陆先亮,栾志安.疏松砂岩中微粒迁移问题的 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6):104—107. [15]胡建国,张栋杰.油气藏工程实用预测方法文集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编辑:宋艾玲)
/
本文档为【水驱砂岩油藏孔喉结构变化的三维网络模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