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2017-09-27 4页 doc 15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 闲来无事从书架上取下那本早已盖上了一层薄薄灰尘的《道德经》,记得在与它的第一次接触竟然是因为小的时候看到电视剧中武当派口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而好奇,看完就随手丢在了一边。现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想也渐渐成熟,再一次品读这部中国最...
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 闲来无事从架上取下那本早已盖上了一层薄薄灰尘的《道德经》,记得在与它的第一次接触竟然是因为小的时候看到电视剧中武当派口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而好奇,看完就随手丢在了一边。现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想也渐渐成熟,再一次品读这部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也慢慢开始领略到了其中迷人的哲学魅力。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仅有5000字的著作《道德经》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道德经》中的“道”思想即为哲学思想。 在《道德经》一开始的几句诗行之后不久,我们就会碰到反映老子思想特征的“无为”的概念。圣人理应学会“无为”。 人们该如何从这里着手呢,“无为”难道应该成为经理人的准则吗,“无为”难道是经理人的职责吗,老子回避日常生活,是一个对自己周围的生活不感兴趣的遁世者,人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印象。不,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完全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思想家。我们必须多多研究老子的忠告“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道德经》中也蕴含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我们当今党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试图解释,和谐和平衡通过调解相互受到制约的矛盾而产生。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很好地揣摩他的思想: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不善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出现。 《道德经》认为,事物之对立两方面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事物无不向自己对立方面转化而去。这与马克思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是一致的。老子提出了在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的“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道”是老子哲学的宇宙本原,但本原向现实转化,道必须有物,无必然生有。道之运动就体现在相反即对立面的转化中。因此,人们的任何认识都是相对的,都不能执着、拘泥。因为就在认识的内部,就已经孕育着向对方转化的种子。 另外,《道德经》强调,对同一性质的事物,也有它的对立方面,这即它的时间联系,和历史发展,这里就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他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生二”,不仅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不仅是同时的,也是异时的。如果这种联系和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的量变与质变原理,如:木之合抱与毫末,台之九层与累土,行至千里与足下,都是对立的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无不由后者发展而来;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质变是两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果,这种变化不具备那些条件,就是一般的转化。“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人们理想目标的对立方,是从现实世界的另一方发展而来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也有点类似于儒家所说的“谦受益,满招损”的思想。同理,所谓“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身先,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这争”;所谓“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很多例子,无不如此。 他认为事物的内在否定性是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最深厚的源泉,这与马克思主义中辩证的否定观有许多相通之处。在这里,转化意味着事物的自我否定,故“反者道之动”不仅仅是对道本身的存在特性的规定,用于道的本原意义,它实际上决定了由道而生的全部宇宙万物,都以此“反者道之用”为自己的根本规定,是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老子认为道的这一特征很难用普通概念说出来,必须借用否定的表达方式,这就叫做“正言若反”。例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形容“直”的最恰当用语不是“最直”,而是“若屈”,这种表面上看似错误的观点,其实是基于辩证的否定观的,是正确的。及时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注意从对立方面把握事物,是《道德经》辩证思维最显著的特征。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由于,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道德经》中一些观点不可能和马克思主义完全相同,比如《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而马克思主义是以物质为世界本源的,这点就是根本区别。但《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能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如此程度,已经是非常了不 起了,对于《道德经》中的优秀合理成分,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和借鉴,不断补充中华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不断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坚持的。 艺术学院 12形设2班 秦国恒 120210213
/
本文档为【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