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

2017-09-30 26页 doc 49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论文 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 _______________ 摘 要 我国企业融资体制改革从1984年之前的企业资金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1984-1989年以银行信贷为主,直接融资市场的萌芽,1990年到现在银行信贷比例的下降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迅速发展,可以发现我国企业融资方式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
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
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 _______________ 摘 要 我国企业融资体制改革从1984年之前的企业资金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1984-1989年以银行信贷为主,直接融资市场的萌芽,1990年到现在银行信贷比例的下降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迅速发展,可以发现我国企业融资方式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即使是这样,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由于国有企业在融资体制上的不健全致使银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银行业危机四伏。 关键词: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不良贷款, 银行危机 STATE-OWNED ENTERPRISES’S FINANCING EFFICIENCY AND BANKING RISK ABSTRACT State-owned firm’s reform of financing regime has phases as follows. Before 1984,the main source of capital was appropriate by government; in 1984-1989, the main source of capital was credit, while direct financing market was sprout out; from 1990 to now, the proportion of credit has been began to diminish, while direct financing market has rapidly developed. Based on these change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ethod of state-owned firm’s financing is trend to diversity. But, the fact that state-owned firm’s over rely on the bank loan is not improved. Because of the unhealthy regime, the banking is much impacted. Banking in our country is full of conjunction. Key words: financing mode,indirect financing,bad loan, banking risk 目 录 1摘 要 2ABSTRACT 3目 录 4第一章 概述 4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41.2 文献回顾 51.3 文章结构安排 7第二章 企业融资 72.1 融资概念及层次 82.2 我国融资现状 11第三章 企业融资对银行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 113.1 融资发展的变迁 123.2 间接融资对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分析 133.3 企业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影响 15第四章 银企危机的解决途径 154.1 国外的经验 154.2 解决方案 第五章 融资市场的展望与文章的局限 18 185.1 融资市场的展望 195.2 文章的不足 20参 考 文 献 21致 谢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在传统的体制下,计划一直被认为是解决资金短缺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手段,于是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主体,而作为国民经济最主要的成分的国有企业,其实质就是政府部门的一个附属,企业既没有自主融资的条件也没有自主融资的必要性,他们关心的只是计划是否完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调拨局面已不存在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和较强烈的发展愿望,现代市场经济中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资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因此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的筹集到资金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虽然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 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目前,由于我国企业和金融体制还不完善,资金的使用率低下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一方面,企业缺乏生产周转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三角债”等问题又使大量的资金沉淀在企业里,银行的贷款得不到利用,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8>研究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2 文献回顾 国外对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到莫迪利亚尼(Modiliany)和米勒(miller)的MM理论,都对企业融资予以关注,他们的MM理论内容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信息的有效性是充分的,企业对于资本结构的选择在不考虑各种融资方式,不同税收负担的情况下,对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及其资本的市场价值没有影响。根据他们的理论,不管融资结构是选择股份资本还是债务资本,市场融资还是银行融资,对企业都是等价的,所以没有最优的融资结构。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权衡理论则认为:制约企业无限制追求免税优惠或负债的最大化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的企业风险和费用。企业债务的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加,随着企业债务的增加而提高的风险和各种费用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从而降低市场价值。因此,企业最佳融资结构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间选择最适点。虽然权衡理论比较接近实际,但仍局限于破产成本与税收利益的框架内,事实上企业融资的决策受企业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的影响,由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各自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不同的融资结构影响到经理人员的行动的选择,从而影响企业市场价值。正因如此,随着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演化。 我国对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当时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通过怎样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来集中,分配和使用工业资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了国外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我国的金融理论。如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产权理论等。80年代末、90年代初关于如何化解银企债务对企业、银行、国家金融体系的不良影响,成为90年代经济理论中的一大难题。 在国内的研究中,刘彪是较早开始研究的人之一,他将企业融资机制和经济 体制紧密结合起来,对不同体制下企业融资机制的运行效果、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刘彪(1995)在《企业融资机制分析》中指出:企业融资机制变革集中体现在资金约束形式的变化上,从财政拨款型融资机制下的资金无约束,到银行贷款型融资机制下的资金软约束,再到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下的资金硬约束,充分反映了企业从既不负盈也不负亏,到只负盈不负亏,再到自负盈亏的演进过程。方晓霞博士对企业融资过程的资本结构,融资决策,国有企业融资行为规范等问题深入的研究,并且还比较了发达国家的融资方式的特点。她认为“对于我们一个在传统体制下运行了几十年的大国来说,要研究新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追根溯源,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昨天”(方晓霞 1999),徐宝林博士则对中国融资模式的历史发展变迁,中国市场型融资模式的建构等问题进行研究。 1.3 文章结构安排 以上的这些研究,在融资方式、融资结构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的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但是既然是企业的融资,他们谈到的问题更应该结合企业产权改革,治理结构等企业0>内部问题,应该突出企业融资对经济生活各个层面的影响。因此,除了对总体的融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介绍之外,我还会谈到企业融资对银行的影响,从银行这个角度来观察我国企业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如大力发展1>资本市场等。 本篇文章除了概述部分外还有4章: 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大家对融资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我会介绍融资方式的三个层次,其中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并就各种融资方式的优劣做简单的说明。然后就我国的融资情况——间接融资过剩,占比例极少的直接融资中也有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主要是写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对银行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由于我国长久以来的体制问题,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银行那里获得的,国家作为最终担保人,不仅没有给企业的还贷造成压力,反而因为这种软约束,使企业更肆无忌惮的贷款,于是银行积累了巨大的不良贷款,致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低,资本的流动性也不足,可以说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脆弱的,一旦有风险来临,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都将产生不难以想象的后果。 第三部分分析国外企业面对融资上的银行危机是怎样解决的,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一些可取之处提出缓解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的途径与方法。 第四部分是说明该融资领域的展望以及本篇文章的局限性。 第二章 企业融资 2.1 融资概念及层次 融资,顾名思义就是资金的融通,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融资:资金在持有者之间的流动,是赢余部门的资金弥补资金缺乏部门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资金 双向湖动的过程,不只包括融入也包括融出,也就是说,包括了资金的来源,还包括了资金的运用。 狭义的融资:就是指资金的融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金的来源,具体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考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策略与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及债权恩筹集资金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这里我主要是讨论狭义的融资,即资金的融入,企业的融资方式根据资金注入企业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1.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部融资即是企业内部组织和调剂的过程,从财务的角度看,它属于企业的权益性资本,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部融资就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包括国内和国外)间的资金供求过程,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集中性等特点。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金融体制尚处在初级阶段,还很不完善,金融工具单一,因此企业更多的是以来自身的资本来积累资金既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可以利用外源融资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为了减少风险、融资成本、交易费用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3>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 2.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融资是直接还是间接主要是看是否先通过中介结构。资金的盈余部门在金融市场购买出售短缺部门的直接证券,资金直接从盈余部门流向短缺部门而没有通过金融中介,这种就称为直接融资。它的特征是(1)直接性,资金需求者直接从资金短缺者手中获得,并在两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或以股权形式直接获取资金。(2)长期性,相对于间接融资而言,其使用期限长于间接融资。(3)不可逆性,直接融资如果是以发行股票的形式存在,那么它取得的资金是不需要还本的,投资人若想变现就必须借助流通市场,与发行人无关。(4)流通性,由于直接融资工具主要是股票与债券,他们是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的。 资金在赢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流动是通过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来实现的,这种方式称为间接融资,它与直接融资有着截然相反的特性,即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和非流通性。 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过程: 资金短缺企业 资金赢余部门 企业部门 政府部门 居民 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 保险 信托 投资 互助基金 (间接融资) 金融市场 购买直接证券 3.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在直接融资市场中又可根据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是否有产权关系划分为股权 融资和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通过增资配股等方式来聚集众多散户的资金,道德风险极易发 生,而且这种方式也摊薄了股东的利益,相比之下,债权融资的合约规定筹资须 向贷款者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投资者更偏好于债权融资。从筹资者角度来说,发行债券成本较低,债券利息是计入成本的,在税前扣除,避免了税收负担,而股权融资中政府要对股东的收益及法人的收益双重征税。 2.2 我国融资现状 我国是典型的外源融资国家,其中间接融资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对国有银行信用贷款的偏好 。 1.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不平衡。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上世纪我国的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一直保持很高的比例,特别是在1996年,间接融资额占融资总额96.2%,之后的几年,这一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扩大直接融资的战略要求,在实践中,证券市场确实乘着这一政策的势头迅速发展,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多年内已经发展到流通市值1万多亿的规模,为近1400家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平台,但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融资情况,以证券市场市值和GDP比率的证券化比例来看,我国证券化比例依然较低,尤其是流通市值占GDP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17.07%下降到2004年的8.16%,这一现状与我国企业对直接融资的要求不符,也不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GDP(亿元) 证券市场总市值(亿元) 总市值/GDP 流通市值(亿元) 流通市值/GDP 2004 13.65万 39906.4 29.2% 11143.83 8.16% 2003 11.67万 45497.86 38.99% 12456.15 10.67% 2002 10.24万 40854.54 39.89% 11807.25 11.53% 2001 9.59万 54897.05 47.85% 13456.48 14.03% 2000 8.94万 49915.97 55.83% 15258.10 17.07% 2.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如果用每年的融资规模来衡量,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的十多倍,用企业外部融资规模来衡量,企业的债券融资通常是股票融资额的3~10倍,然而,在中国则相反,企业的直接融资中出现了股票融资一边倒的情况,首先让我们来看下图: 上图是1999年-200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筹资情况,数据显示,2001年融资总额为957.49亿元,在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翻,之后几年,该股热潮逐渐退去,但之后的三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向,股票融资情况也随之理性,呈稳步下降趋势。但即使是在2004年股票融资相对较少的时候,当时我国的GDP为13.65万亿元,同期的股票总市值为39906.4亿元,相当于GDP的29.2%,而2004年公司债余额仅占GDP 0.9%。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情况,2004年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510.9亿元,通过债券筹资326.24,债券筹资仅是股票筹资的五分之一,而在美国,发行债券与股票的融资比为14.19:1。由上述的数据可见,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的结构性失衡状态。 即使是在为数不多的债券市场中,也存在着不平衡,特别是与企业融资紧密联系的企业债的发行额相对于债券的发行是微乎其微的。1999年债券的成交额为18284.12亿元,其中企业债发行额只有158.2亿元,占债券总成交额1%还不到,之后的两年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的下降,2000年只占0.43%,虽然在02年有所好转,比例接近与1%,但2003,2004年这个比例有开始下降了,总的来说近几年企业债的发行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而且还有愈来愈恶化的趋势。 第三章 企业融资对银行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 3.1 融资发展的变迁 造成国有企业这种融资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深入的了解首先要从我国企业融资制度的变迁情况开始。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独特的企业融资制度,即财政主导型的企业计划融资制度,国家主要依靠财政手段,以低价或无偿的方式直接进行社会资金的集中和分配,银行完全听命于计划和财政部的资金安排,银行实际上成了财政部门的“出纳”,国家的经济主体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在这一时期,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一小部分资金贷款,可以说几乎是无成本的,银行信贷对企业的约束也只是一种软约束,政府所关心的是企业是否按规定完成计划,而不是企业是否如期还贷。同时,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直接所有者和国有企业经营亏损的最终承担者,在监控能力方面,政企不分开使得政府的行为有着浓重的行政色彩,一方面,由于国家是以政治的来代替经济标准,国家投资金额更多的集中在国有企业,对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考虑甚少,因此很难选出真正有能力的经营者。另一方面,如果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控,会产生对经营人员过多的行政干预,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但是要让企业提高效率,就要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这样又会导致内部人失控。国家在扮演监控者角色时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改革开放后企业的融资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此期间我国处于由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轨经济体制”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2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是“放权让利”,就是将更多的决策权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单位,企业和劳动者,给他们以更多的利益, 以调动地方政府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在此阶段主要采取“扩大自主权”,“利润留权”,“承包制”等一系列做法。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今,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经过这些改革后,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化,出现了商业融资,银行融资,证券融资,财政融资等;融资工具的多样化,有国债,企业债,金融债,股票等。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改革的另一个结果上随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从1978年的30.9%——1990年的15.8%——1997年的11.5%),我国企业资金来源和融资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信贷资金已经取代了财政资金成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企业的负债比率高达70%~80%,从负债结构来看,国企负债中85%是银行贷款,有资料显示,当前国有企业流动资金中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这说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银企的高银行负债化。 3.2 间接融资对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依赖关系的形成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是这种融合要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信贷软约束的基础上的,这直接导致企业负债行为的不规范,使得银贷不能获得有效的利用和回报。 我国的银企不良债务的规模有多大,赵晓菊(1996)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不良贷款约占25%~30%,并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高盛(2003)估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0年后的不良资产仍为15%,Standard&Poor’s(2003)估计从25%的不良资产率下降到15%及5%分别需要6年和11年,处置成本将达到5000亿美元,可见,银行的不良贷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从浅层次来看:1)企业的效率差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积累不足。2)国家作为所有者没有给予企业足够的资本金。3)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在外源融资中又不得不依赖银行的间接融资。从深层次来看主要有: (1)企业的“软约束” 在“拨改贷”之前,国有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拨款,我们都知道一个传统的企业其资本结构可以分为“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其中自有资本是财政 拨款和企业自身的增值部分,借入资金即是银行贷款,如果把企业的自有资本看成是国有资本的话(在我国实际上就是如此),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益或者净资产都是国有的,而企业的投资计划都是上级部门给定的,万一政府在决策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失误,企业既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承担,对于其可能给企业财务状况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地位,企业一旦亏损,责任要由国家来承担,国家追加资金对其进行补贴,企业自身不承担任何责任。 (2)国家对银行的“软约束” 长久以来,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微妙,政府对银行的控制局面始终存在, 新中国依始,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银行是财政的附属,缺乏独立性,缺乏金融的微观创新,“拨改贷”之后,企业的资金由国家财政和银行的双轨供应改为了银行单轨供应,银行看似独立于财政,但实际上由于政企不分开,银行是半政府,半银行,银行的贷款规模还是依赖于国家下达的指令,不管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如何,银行也照样放贷,银行不需要真正承担风险,所以说国企的资金来源实质上依旧是来自于国家,国企的控制结构并没有改变,最终风险还是在国家那里。就这样,国家始终扮演着“隐型担保人”的角色,这一“无所无能”的担保人让国有企业的贷款更加肆无忌惮。 (3)制度的缺陷 在传统的国有产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产权主体虚置,这是我国国企改革一直试图解决,但迄今为止,仍未能很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正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下使得银企债务转化为不良债务。 国企业和国有银行属于同一国有主体,却未能成为规范,独立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长期以来都把国有银行的资金当做国家资金来使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认为国有银行和企业之间“借贷”是同一个所有者,即国家“自己给自己出钱,自己负自己的债”,因此,国有企业从一开始就是 打算只借不还的。因此,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和银行属于同一个产权主体,向银行“借钱”等于向国家“拿钱”,,结果出现了赖帐的情况,从而使银行贷款变成了不良贷款。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由于政府认为银行是国家的,银行的资金可以随便使用,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决定或者控制银行的经营活动,利用所有者的身份迫使国有银行对企业进行各种贷款。 银行和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所经营的资产没有真正的所有权,这样,国有银行和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对自身的债权和债务负责,相互连累,并且这个怪圈越来越大。 (4)利益目标的驱动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牵涉到多了利益主体,其本身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任何一项改革和政策的出台和执行都需要一个耦和的过程,最终的效果是各种利益主体均衡的结果,影响银行和企业之间债务关系的利益主体主要有国企,银行和各级部门,他们的利益即有一致又有矛盾和冲突,他们都影响着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银行和企业不良债务的规模,甚至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效率。可以说国有企业和银行的不良债务反映了国家及其所属经济部门和相应的利益集团追求租金最大化的“个体行为”与提高金融资源总体配置效率之间的冲突。 3.3 企业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影响 由于企业一旦发生资产不足等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银行贷款,银行几乎包揽了企业全部的资产供应,再加上间接融资市场的起步晚,发展滞后和企业自身积累能力差,企业把筹资的重担都压在银行身上,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对公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90%左右,成为推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信贷仅占10%左右。同时,国有银行的大量政策性贷款都是企业和银行无法回避的选择,长此以往,银行财务结构恶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国有弱点连续暴露,市场分额委琐,大批企业失去竞争力。陷入经营危机,企业无法还贷,高的贷款呆坏帐比例加大,资料显示,1999年~2003年,我国14家银行平均信贷增长率为16.35%,高于GDP平均增长率8.41个百分点,截至2004年底,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3.21%,毋庸质疑,高额的不良贷款会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而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在我国目前130多家银行中只有25家达到《巴塞尔》中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然而资本金是银行抵抗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任由这种态势发展下去,那么银行的危机迟早会发生。 下面我门来看一下我国四个商业银行的贷款情况: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中国建设银行 贷款 17663.88 15059.06 13863.86 12009.45 12579.43 不良贷款额 2679.6 2913.93 2810.2 中国工商银行 贷款 29578.37 26594.66 24135.91 24271.22 22715.39 不良贷款额 7598.78 7919.89 8309.99 中国农业银行 贷款 19129.6 16461.78 14782.93 15896.66 14055.35 不良贷款额 6982.03 6933.70 中国银行 贷款 18161.89 15853.21 15058.07 13692.3 14939.12 不良贷款额 4085.31 4360.2 4096.04 3940.17 5877.68 第四章 银企危机的解决途径 4.1 国外的经验 银行的不良贷款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银行也的生存,也关系到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是国家的兴衰,从国际上看,无论是以证券融资为主的英美国家还是以银行融资为主的日德国家,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他们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他们在泡沫经济破裂后,因为数额巨大的不良债权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日本经济衰退,为了振兴经济日本的政府就从解决不良债权入手,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资金和金融结果的重组,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具体措施有:首先,摸清到底有多少不良债权存在,其次就重点解决大型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然后成立同意管理不良债权的机构,即金融再生委员会,管理不良债权的处理并组建了专门承担不良债权的回收的过桥银行,当政府认定某家金融机构破产时,金融再生委员会即确定其债权收购价格为零,然后过桥银行回收全部债权,并接管全部业务,然后是改组金融机构领导班子,防止新的不良债权的出现。 除了日本在关于不良债权上的解决方法外,总结其他国家的处理方法还有:(1)政府给予适量的财政支持。如韩国政府在1998年5月为了处理不良资产提出了财政支援计划,日本政府对其15家大银行进行注资等。(2)银行设立呆帐 准备金,用来冲销呆帐,东南亚危机后,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银行不良贷款准备金的数量增加了10%~40%。(3)成立专门的不良资产清理机构,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当前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最常用的方法了。如,美国成立的重整信托公司,法国为处理里昂信贷银行危机而成立的公共融资与整顿公司。 4.2 解决方案 以上是发达国家在解决银行不良债务上的成功经验,但是这毕竟是其他国家的,对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别国的经验只是做一个参考,盲目的照搬只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找一个真正有效的方法就必须呀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由于产生银行呆坏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1)硬性预算。银行与企业是相互联系,犹如鱼水,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影响另一方的经营活动,因此,作为平等的经济主体,市场要求双方的预算约束硬化。反映在银行上就需要银行高度重视贷款客户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因为商业银行要减少不良贷款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贷款客户。企业通过改革,整体素质提高了,赢利能力就提高了,这样,自然还贷的能力也提高了,违约率就小了,不良贷款也少了。反映在企业融资行为上就要求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融资成本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优劣,还要提高企业自身的资本实力,从全国来看,我国企业总体上资本金不足现象比较严重,这有社会的融资结构有关,也与企业自身有关,企业自身的资本金比较低的话,就意味着向银行贷款比例高,因此银行要根据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情况,对杠杆率有充分的掌握。 (2)要逐步实行市场利率化,让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在前一段时间,利率浮动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但总体来讲,浮动的范围还不能充分符合市场需求。 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贷款不可能百分之百都收回,那么收不回的那几个百分点就可以用利率收入来消化。如果不能实行利率市场化,用一刀切的利率来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那么就会使一些损失的不到覆盖,不良资产就会产生。 (3)继续实施银行的商业化改革。2000年,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欢迎金融企业发行上市”。它还指出金融企业上市不仅有利于改善资本结构,规范内部管理,增强竞争实力,也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机构。它是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桥梁,更能使两者高度融合。放眼成熟的市场经济,银行上市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纽约证券交易所约有900家上市银行,占上市公司总数30%;在NASDAQ上市的银行也有900多家,占上市公司总数19%;东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在美国,著名的商业银行如花旗、大通曼哈顿、道富等均为上市银行;香港市场上的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更是著名的蓝筹股。同时,要彻底切断行政对银行业务的干预,应该把各级行政机构所要求与实施的融资,如封闭贷款,流动资金周转贷款纳入政策性业务,将其从商业银行业务上剥离,使银行与企业的融资关系走向商业化。 (4)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与银行产权主体的同一性,银行在与企业的博弈中的被动地位,使国有企业把生产经营中的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形成只有利益享受主体而没有风险承担主体的现象。 因此政府就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市场不能做,市场不好做,不能让市场做”的事,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的稳定,国有企业应把精力集中在关系民生民机,公共物品。同时要让国有产权的真正所有者对国有资产有效利用,避免低效和损失,能够有效的行使国有产权的确立,承担责任。 (5)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之前我也提到了,我国企业的融资就等同于国家融资,对于企业来讲,有的时候不是他们不想用其他方法融资,而是没有这个平台,因此,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能够减轻银行的贷款压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筹资机会,有效的提高资源配置。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国的债券市场品种少、规模小,但是积极的方面来看,其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债券融资不论在成本上还是“道德风险”上都有着其市场优势,因此,发展债券市场是可行的,也是大势所趋。具体可以有以下的做法:适当放开企业发行债券的限制,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负债经营,以获得杠杆收益;增加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使效益好的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兼并劣势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提高规模效益;丰富债券品种,实现利率市场化,如多发行利率债券,降低国债利率,缩小与企业债券利率的差距。 第五章 融资市场的展望与文章的局限 5.1 融资市场的展望 虽然由于历史问题使得我国的融资体制有着不少的缺陷,导致企业历史包袱多,经营效益差,近年来,政府也意识到了解决融资问题和银行问题的紧迫性,采取了不少措施,其中最重大的改革就是四大国有银行先后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标志着我国国债转股工作正式启动,确定实施债转股的企业580户,债转股总额奶50亿元,占各商业银行和开发银行剥离贷款总额13939亿元的29,。截至2002年9月底,我国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930(8亿元,回收资产377(7亿元,其中现金232(8亿元,并对580户企业总额为4050亿元的债权实施了债转股。 企业融资方面,政府拓宽了融资渠道,央行在2005年岁末,准许公司债进入银行间市场。短期融资券半年发行量接近1200亿,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诞生 伊始便出现迅速扩张势头,接下来再推出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品种。央行的这种绕开发改委,大力发展有支持的固定收益产品,加大债权融资市场的扩容,这个步伐是迅速的。 在银行的改革方面,随着2004年9月建设银行改制成商业银行后,2005年10月27日上午10时,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是国务院决定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两年来,首家实现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这次建设银行IPO,为未来银行业的上市项目和中国金融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吴长根说:“建设银行成功上市的经验对中行、工行等上市极具参考价值。” 虽然对于银行发行上市在初期还有许多的顾虑,但是事实证明现在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2005年6月9日国建设银行公布了经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2004年年报,这是中国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后的首份年度。年报披露的数据表明,建设银行2004年度的主要经营指标已经接近国际上100家大银行中上等水平,显示了股份制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其次,以下表格中的数据也表明了银行的改革成绩显著。 银行的资产充足率 2004 2005 建行 11.2% 13.57% 工行 8.96% 10.26% 交行 9.72% 11.20% 农行 8.69% 9.23% 5.2 文章的不足 (1)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查阅,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还是没能获得最新的,这对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融资现状的研究多少有点时滞。 (2) 在融资方面,对银行危机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间接融资,因为它与银行的关系最密切,但是直接融资对银行危机也有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85%以上的赢利仍然来自于传统的贷款业务,如果直接融资过热的话,企业把眼光都瞄准了直接融资,银行的贷款融资市场缩小,可以预见,随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速度加快,商业银行将面临与市场双重的压力。 在这里,由于文章的主题主要是揭示企业间接融资与银行的关系,因此,对于直接融资就不做过多的展开了。 参 考 文 献 [1] 刘红梅 王克强 《中国企业融资市场研究》 2002(1) [2] 李扬 《中国金融论坛》 2004 [3] 万解秋 《企业融资结构研究》 2001 [4] 戴国强 《融资方式5>与融资政策比较》 2002 [5] 刘淑莲 《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 2005 [6] 方晓霞 《 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 1999 [7] 邹薇 《银行体系稳定性——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 2005 [8] 吴敬琏 《吴敬琏自选集(1980-2003)》 2004 [9] 王光伟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焦点问题研究》 2003 [10] 王丽娅 《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 2005 [11] 卢福才 《企业6>融资效率分析》 2001 [12] 曹晋生 《企业发展中的银行融资》 2002 [13]《中国统计年鉴》 2005,2004,2003 [14]《中国金融年鉴》 2005,2004 致 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何玉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修改、定稿都倾注了老师辛勤的劳动,导师的教育使我受益匪浅。在上海交通大学夜大学就读的三年中,交大的各位任课老师给予我许多教诲,使我在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上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班主任周陆瑛老师,她为人正直、待人宽厚,这几年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了我许多关心和帮助,也给了我许多做人的教诲,这些教诲将是我毕生拥有的财富。在此我要真诚的向何玉老师和周陆瑛老师说声谢谢!同时对就读期间给予我帮助的同学们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交通大学夜大学严谨的校风熏陶了我,在我做论文的过程中,我不得一 次又一次认真的反复的修改,终成此文。这种严谨的治学风格将永远指导我今后 的学习和工作。 诸 奉 2006年11月12日 PAGE PAGE 4 - - 图表3 486.34 919.95 957.49 614.3 557.412 456.9 年份 亿元 1999年-2004年股票筹资总额 Sheet1 1999 486.34 2000 919.95 2001 957.49 2002 614.3 2003 557.412 2004 456.9 2005 29.97 Sheet1 0 0 0 0 0 0 年份 亿元 1999年-2004年股票筹资总额 Sheet2 Sheet3
/
本文档为【国有企业融资与银行危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