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2017-09-29 20页 doc 37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3143

暂无简介

举报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1、青春期心理辅导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青春期比人生的任何一个发展期都表现得动荡、激烈和变化多端,正常的青春期发展可能伴随着 很多难以预知的想法、感情和行为,这在很多人看来,青少年好象有太多的易变的行为甚至行为出现障碍, 许多人甚至把青春期就看成有问题的阶段。其实这些所谓的症状,放在成人身上是病态的,而在青少年身 上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状态。 这就要求青少年心理辅导者做到:一是要注意不要把某些典型的也许怪诞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解 释为严重病态;二是要对辅导过程中的困难、不可...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1、青春期心理辅导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青春期比人生的任何一个发展期都表现得动荡、激烈和变化多端,正常的青春期发展可能伴随着 很多难以预知的想法、感情和行为,这在很多人看来,青少年好象有太多的易变的行为甚至行为出现障碍, 许多人甚至把青春期就看成有问题的阶段。其实这些所谓的症状,放在成人身上是病态的,而在青少年身 上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状态。 这就要求青少年心理辅导者做到:一是要注意不要把某些典型的也许怪诞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解 释为严重病态;二是要对辅导过程中的困难、不可预测性和挫折有心理准备。 青春期心理辅导有其独特性。青少年主动寻求和接受心理辅导的并不多,他们常常不承认或者没 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般都是由周围的成年人来决定。这种非自愿的特点有可能导致他不愿意与辅导者 建立关系,他也可能否认问题而认为没必要改变,对于缺乏辅导动机和意愿的青少年,谁会有好办法呢? 所以Weiner(1992)指出,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是项棘手的工作,接受心理治疗的青少年大多显得不 耐烦,不愿与辅导者交流。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当前的处境和问题,拒绝或推卸对问题的责任。这种不合作 的态度让辅导者觉得很困难。但同时Weiner也认为,在青春期这样一个个性发展的阶段,其防御有着相当的作用,因此对成人的干预方法,如经历重现之类以洞察为主的深度治疗方法,对大多数青少年可能并 不适合。 迅速与青少年建立关系对辅导和治疗的成功尤其关键,热情、同理和真诚对辅导效果有着显著的 积极作用,令当事人产生被接纳和被理解的体验。适用于成人的一些方法,如对情感的深入探究、要求解 释、结构化的提问和引导、长时间的沉默或长篇大论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阻抗、不合作以及强烈的情绪反 应。似乎这些方法是在挑战他的独立性、他的智慧以及藐视他的自主能力。 辅导者应以这样的态度才有助关系的建立呢?辅导者应以直接的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疑问、看 法和解释;真实地表现自己,最好使用自发的、类似于朋友间交谈的方式进行沟通;乐意分享自己的观点 和态度,对他们的询问坦诚以对,不推脱不回避;辅导者尤其要了解时下青少年价值观、流行风尚、口头 禅等,对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保持敏感;辅导者还应让青少年体会到辅导者喜欢他、对他有兴趣;最后辅导 者必须努力保持独立与依赖的平衡,既不把青少年当孩子,也不把他们当完全的成人。 辅导者对青少年的父母(家长)也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可能是引发孩子出现问题和维持问题 的因素,但辅导者要理解他们不是有意为之,背后还有着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原因,避免归咎和责备当事人。 要知道,理解并不等于赞同或原谅他们的过错。 Meeks(1971)指出辅导者与青少年之间成功建立辅导关系的指标在于:(1)青少年确实关心自身 心理状况;(2)青少年能准确观察自身并如实;(3)家庭支持辅导的程度。达到这几点,可以预期能促成青少年有比成人更积极的改变。 2、青春期的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 心理问题指人在生活中遭遇到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上的困难,是受心理上的刺激或困难所发生, 精神障碍除了心理因素而外,还可能受生物性因素导致。我们主要从心理因素来看青春期的常见心理问题 和精神障碍。 1)学习问题 指在学业表现和认知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学习问题更多表现在婴幼儿及儿童早期,当然也可能 延续到青春期乃至成人期。学习问题主要包括智力落后(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阅读、数学、书面 表达障碍)、运动障碍(协调)、交流障碍(语言表达、语音、口吃)、遗忘障碍等。另外注意力和多动症 问题(表现为注意力控制困难、多动和冲动)也会导致学习困难。 青春期的社会身份是学生,学习对注重教育的中国的青少年尤其重要。社会注重学历,升学只看 考试成绩,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态,给青少年多重压力,很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不同的心理问题,如适应 问题、疑病症、强迫症等,反过来又影响学业,带来学习方面的问题。 2)躯体健康问题 这里所指的躯体健康问题,排除了那些医学原因即器质性病变所导致的疾病。青少年会将自己的 心理问题躯体化,即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自己的心理痛苦。如果把这类问题完全根据生理因素来解释,可 能会失去找到促发和维持躯体症状的因素的机会。 病患是有意义的。担心考试而头疼或失眠,和朋友吵架而胃口败坏,失恋了觉得精神恍惚,心情 不好令身体不适,而不适的身体表达出了他的焦虑、沮丧和痛苦,这些身体不适会缓解心理问题,还可能 带来其他的好处,比如减低冲突带来的焦虑,吸引关注、获得关怀和照顾,逃避困难或不快的事情,弥合 及平衡家庭的冲突等等。生活应激常常是问题的促发因素,而意义正是问题的维持因素。辅导者不从此入 手,可能只作出治标不治本的努力。 青春期最常见的主要躯体化症状有:头痛(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头昏眼花等)、腹 痛(伴随恶心、肠胃不适、口臭等)、肢体疼痛(麻木、麻痹、步态反常等)、疲倦、皮肤问题等。 癔病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躯体化问题。癔病是因心意而引发的急病。当遭遇强烈的应激,情绪上 觉得非常尴尬、难为情、生气或害怕,而无法接受和面对时,突然发生躯体功能的障碍或意识上的变化。 如作坏事或难见人的事被撞见、揭发或被当众训斥,突然昏倒意识不明;遇到恐惧的事,精神恍惚或失明、 失声、失聪;交通事故后过马路忽然感觉挪不动腿等等。按精神分析的说法,是当事人把强烈的不能接受 的情绪转化为躯体障碍。 疑病症是另一种显著的躯体化问题。疑病症是总觉得有许多躯体的不适,总怀疑或忧虑患了什么 病,喜欢向人申诉以获得安慰和关照。如考试不及格而头疼,怀疑有脑瘤,以此转移责备并获得安慰;被 老师训斥害怕去学校,腹部疼痛在家休息,以后有类似状况也怀疑又腹痛;被忽略的孩子或配偶也会疑病 以博取关注和安慰等等。疑病症常常基于当事人面对困难无法适应,用这样的方式来避免应激,并获得免 责、安慰和关照等附带收获。 青少年的生物易感性、情绪表达的压抑,家庭成员的疾病行为、高度的易受暗示性,都令青少年 容易产生躯体化症状。较理想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方法,是以家庭为基础,对青少年及其家庭作全面评估, 可采取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及家长的解释和说明)、自我管理及放松技能训练、家庭干预、参与支持性团 体等方式。 3)品行问题 品行问题指青少年在遵守规则方面出现的问题。这是青少年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男孩的发生率高 于女孩,青春期后男孩的发生率会降低。品行问题比较难治疗;调查显示60%以上有品行问题的青少年在 成年后可能会出现犯罪行为、反社会人格、酒精依赖及各种心理障碍,他们在健康、学业、工作、婚姻、 社会适应等方面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品行问题还可能传递给下一代,有品行问题史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出 现行为障碍的几率很高(Kazdin,Farrington,1995)。所以品行问题是一个代价相当高的问题。 青春期品行问题的表现为超出常规的攻击性行为(吵架打架、破坏财产、虐待动物或他人、骚扰 戏弄或威胁他人、无礼不合作、不听话、炫耀、坏脾气、怨恨、嫉妒、归咎他人等)和违规性行为(加入 不良团体、撒谎欺骗、纵火、盗窃、行凶、逃学或出走、滥用酒精和毒品、强迫性性行为或滥交等)。有 品行问题的青少年存在社会认知的困难,容易愤怒和被激惹,具反抗性、攻击性、破坏性,甚至具有反社 会性,他们在家庭、学校、社区都会存在人际关系问题。 品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过分溺爱的教养导致没有规范的意识,过分严厉的惩罚和专制 的教养会内化为攻击行为模式,对家庭成员的坏榜样的模仿都可能导致品行问题;解体家庭、劣势地位、 不良社区可能会导致反社会倾向。与躯体问题一样,孩子的违纪违规行为很有可能具有平衡家庭冲突、防 止家庭分裂的功能,即家庭混乱、父母婚姻不和谐也可能更容易出现孩子的品行问题。 对品行问题的辅导和治疗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对其易感、促发、维持和保护因素的分析 和全面评估之后,有效的治疗应以教育和训练为主,包含心理教育、问题行为监控、对家长的行为训练、 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的训练、青少年社会问题解决的训练、为家长提供心理和婚姻的咨询建议、家庭和学 校间的协调等要素。 4)焦虑与恐惧问题 焦虑和恐惧,是人们面对威胁自身安全、健康和幸福的刺激时作出的自然反应。从婴儿期经童年 期到青春期,所面对的刺激不断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和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能力以及关注点的发展 同步,焦虑和恐惧的对象及表现也随之不断变化。如6个月以内的婴儿害怕大的声音;半岁婴儿害怕陌生 人,害怕与父母或看护者的分离;幼儿期害怕想象中的怪物、黑暗,也怕小偷;童年时期随着对世界的关 注,会害怕自然灾害(洪水、雷电)、动物、受伤,学习成绩差或体育运动不好也会成为害怕考试和学校 的原因;青春期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预想未来,害怕被孤立和拒绝,表现为社交恐怖、广场恐怖及 惊恐障碍等。 焦虑症的主要情绪表现为担忧、焦虑、不安,伴随短期躯体症状(心悸、出汗、发抖等)或长期 躯体症状(头痛、腰酸背疼、注意力难集中、疲倦等),也可能有失眠、噩梦等现象。 A、分离焦虑:是儿童与依恋对象离别时出现过度的恐惧,如害怕分离不愿上学或住院、对独处 的持久恐惧、不愿与依恋对象分开睡等等。分离焦虑预后容易出现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怖症。 B、恐惧性焦虑(恐惧症):指面对特定的物体、事件或情境时产生强烈的恐惧,其恐惧程度远远 超过刺激可能带来的危险,如恐高、恐蛇、恐注射、恐公厕、晕血、恐电梯、恐爱滋病、广场恐怖、社交 恐怖等。这类恐惧导致青少年持久地尽可能地回避恐惧对象,甚至延续到成年。 社交恐怖症,对人际交往胆怯,害怕在人群中被人端详审视,导致对社交场合和情境的回避。如 果不能回避,就会感到极度的焦虑和痛苦。 C、广泛性焦虑:总是难以控制地担心会有各种不幸的事情发生,其焦虑并不限于特定的物体或 情境,如经常害怕自己或相关的人很快会生病或出事,并伴有对此的相关的想法和预感。 D、惊恐障碍:表现为反复性、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当事人体验到短促而强烈的焦虑以及极度 的悲伤,他们可能因担心再次惊恐发作而十分害怕独处和公众场合。他们觉得惊恐发作可能会死,会脱离, 会失控或者发疯。广场恐怖通常伴随惊恐发作。 广场恐怖症,包括对离家在外、置身某处(商店、人群和公共场所)、乘坐交通工具(公交车、 火车、飞机)旅行的恐惧。患者可能完全足不出户,对置身某处时觉得焦虑、难堪,因担心惊恐发作时无 法解脱的无助感而逃避上述情境。 E、创伤后应激障碍,指在经历某种灾难性创伤(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几乎招致死亡、严重伤 害或极具威胁的事件,并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之后,持续反复地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或梦到 创伤事件,因此努力避免与可能与创伤相关的任何线索,表现为过度警觉、过分惊吓反应、失眠等。 对于焦虑和恐惧问题的原因有各种解释和治疗: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恐惧对象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替代,比如青少年害怕某个特定物体或情境时, 其实他真害怕的是别的被隐藏了的东西;当自我防御机制遭破坏,就可能被任何目标来替代他所真正焦虑 的对象(广泛性焦虑)。治疗时需要解释其防御机制,揭示其隐藏的压抑的情感和相关的焦虑。 认知理论认为童年的应激经验扭曲了认知,从而对焦虑情境作出夸大的危险性假设(Beck,1985), 可以采用认知疗法挑战和改变其假设。 孵化理论认为恐怖事件与某物相连时,形成条件反射,反复接触某物会不断增加和强化恐惧和焦 虑。采用脱敏疗法治疗可能非常有效。 家庭系统理论则认为由于家长不断引发、示范和强化与焦虑相关的行为和信念,青少年会内化出 充满危险性的个人信念系统,在生活转折和应激事件出现时,他会视为严重威胁而以焦虑和逃避来应对。 大多数有焦虑问题的青少年,其父母也有同样问题,家长的示范和教养方式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所以可 以采用家庭干预的方法帮助父母和孩子。 5)抑郁与自杀问题 抑郁问题也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青少年的抑郁不仅令其本人,也令父母烦恼不已。抑郁问 题的核心症状有抑郁心境、抑郁认知和自杀观念,表现出精力丧失、睡眠紊乱、食欲紊乱、体重改变、行 为退缩,人际关系恶化等特征。患抑郁症的青少年成年后也容易出现抑郁发作。抑郁亦是与自杀关系最为 密切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经历过某种丧失体验(如失去重要的亲人或同伴、健康或运动能力、社会地位、偶像或心 爱之物等)的痛苦之后,倾向于认为将丧失更多乃至失去所有,感到悲伤、孤独、绝望和无法体验到快乐, 从而产生抑郁问题。他们对自己、世界和未来都非常消极。他们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自责自罪,对自己的 各方面表现十分苛刻;认为周围世界(家庭、学校、朋友)充满指责、批评和敌意,人们冷漠缺乏同情心; 认为未来没有希望,什么都不会变好。极度绝望时的罪责感让他们相信自己该受到惩罚,可能出现自杀观 念和企图。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随着对象的丧失,个体把愤怒转向自我而产生了抑郁,那些口唇期没有 得到依赖满足和受到过分溺爱的个体更易出现抑郁症状。自我心理学理论认为,童年早期父母对孩子的严 厉苛求或完美化的训诫,被孩子内化形成特别不现实的理想自我,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巨大差距会导 致低自尊,进而导致抑郁。 Blatt(1992)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早期被忽略或被娇纵的孩子会预期会遭抛弃,他们以否定和 压抑作为自我防御机制,在面对丧失或被拒绝的应激事件时非常脆弱,其抑郁表现为极度关注抛弃、无助 感的特点;而早期被批评和惩罚教养的孩子会以成败、责任感为重,以投射和反向作用作为自我防御机制, 在青春期和成年后面对批评、失败或失去控制能力时非常脆弱,其抑郁以自责、自卑、无价值感和负罪感 为主要特征。所以治疗过程可建立移情关系,再对移情给予解释,以释放和解除强烈的抑郁和愤怒情绪。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抑郁的产生是因为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方面存在缺陷。抑郁是由 于缺乏积极强化所致,因而可通过社会技能训练获得积极强化的社交技能。 Beck(1976)的认知理论认为,否定认知植根于童年的丧失经验,倾向于用否定性、压抑心情的方 法来应对应激,从而导致抑郁。其认知曲解包括极端化思维(人人都喜欢我时我才有价值)、选择性提取 (我犯了这个错,所以我做的一切皆错)、过度概括或扩大化(他没有对我笑,所以他一定恨我)、个人化 归因(他看来很生气,我一定做错了什么)等等。Siligman认为个体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因素,而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特定的、不稳定的因素时,就会感到抑郁。认知疗法的目标是通过改变 认知的训练来缓解抑郁。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青少年的抑郁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家庭结构和功能不能让其完成与年龄相 符的发展任务;亲人亡故、父母冲突和离异、虐待和教养安置导致家庭结构的破坏;父母的过度批评,只 在其失败时关注而忽视其成功;青春期时父母的过度干涉、家庭冲突、家庭困境等等。家庭干预的重点在 于帮助家庭成员与青少年形成支持性的关系。 自杀问题在青少年中也并不罕见。与青少年关系密切的容易导致自杀的诱发因素有应激事件或丧 失、社会孤独、失业或被学校开除、考试失败、虐待等;易感因素有抑郁、自我伤害史、酒精药物滥用、 反社会人格、慢性病等。 对自杀的青少年的危机干预中,最主要的是进行专门看护,调整和改善那些引发自杀尝试或自杀 观念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在学校开展预防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理解抑郁症,进行归因、 自我引导、社交和放松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学习正面、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家长训练以建立支 持性的亲子关系,也是防止青少年抑郁的另一有效途径。 6)进食问题 虽然经济发展、食物充足,但是进食问题(自我节食和暴食)却成为影响青少年(尤其是女性) 乃至成年女性的重要问题。儿童和青少年的进食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关心控制自己的体重和体形,并采 用了不恰当和不健康的进食模式。 神经性厌食症,以自我饥饿为特征,表现为对自身形体存在歪曲表象,拒绝保持正常体重(低于 正常值15%以下);害怕发胖,采用多种方法(关注食物摄取量、呕吐、药物催泻、超强运动)使体重下降, 即使体重已经很低。青春期前发病会影响身体发育。青春期和成人期会出现停经、性欲减退等身体变化。 神经性贪食症,以节食-暴食-催泻为特征,表现为过分关注食物,对食物有不可抗拒的欲望,对 进食感到无法控制,短时间里吃下比常人多得多的食物;害怕发胖,并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呕吐、药物催 泻、过量运动)以防止体重增加。患者早期多发生过厌食症。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厌食问题源于童年经验,Hilda Bruch(1973)认为厌食症女孩的父母通常控 制孩子要求孩子顺从,青春期的害怕肥胖、拒绝食物和进食内疚正好表现出她们应对自主和自我认同的需 求的深层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低自尊与追求完美。 认知行为理论的Slade(1982)认为,在特定的背景事件下(在家庭争取自主受挫、同伴交往的失 败、学业失败),体重减轻是一种成功和控制的标志。Ganner & Bemis(1985)强调认知歪曲起着维持进食 障碍的作用,如“如果我控制不了体重,那我什么也做不好”,“除了瘦下来,什么也不重要”,“我体 重又增加了,我永远也不能穿迷你裙了”,“我太胖了,他们看到我会不高兴的”等。这些信念背后是儿 童早期发展不良的认知促成的,里面包含着如“我很坏”“我不被爱”这样的自我描述(Freeman,1995)。 家庭系统理论指出了家庭可能促发和维持进食障碍的因素,溺爱和僵化是厌食症青少年家庭的共 有特征(Minuchin,1978)。Eisler(1995)研究发现,厌食症青少年家庭的特点有:父母的冲突和家庭三角关系、很少的情感表达、以回避的态度和方式应对冲突。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如社会对女性苗条身材的理想化,对促成进食问题起了重要 作用。进食障碍在把苗条看作审美理想的特殊群体(如模特、舞蹈演员、电影演员等)中更为普遍,青少 年若以他们为偶像也会模仿。 对青少年进食问题的治疗包括:住院治疗(安排躯体症状严重的青少年住院治疗);家庭治疗(与 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心理教育,恢复体重后帮助培养其相应的独立自主性);团体治疗(采用团体或自助小 组治疗方法)。进食障碍在所有心理障碍中死亡率最高,因此预防非常重要,主要针对女性青少年和他们 的家庭。 7)成瘾问题, 指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从依赖到上瘾到沉溺,觉得难以自拔,如烟、酒、药物或毒品成瘾,网络 成瘾、赌博成瘾、黄色书刊成瘾、手淫等。 成瘾的特征在于滥用或有害性使用,并形成依赖,沉溺于此,即使知道它的有害后果也坚持或觉 得无法控制。成瘾者需要借助成瘾物或成瘾行为来解除一切负面的感受;离开它会感到痛苦、焦虑、不知 所措,借此获得快感、刺激、兴奋、成功感,甚至获得脱离现实的幻觉(事实上成瘾行为确有逃避现实的 功用,如网络成瘾可以逃避令之不安的家庭或学校);更深的成瘾在得到生理满足后产生羞愧、不安和焦 虑,又需要它来缓解,导致更深的新的羞愧、不安和焦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缺陷理论认为成瘾问题显示了心理的脆弱和缺陷。严厉甚至虐待子女的父母让儿童的依赖需 求得不到满足,成瘾是为了平复那些伤害性体验带来的负面情绪,把它当作一种抑制剂 (Wieder&Kaplan,1969;Chiavaroli,1992)。埃里克森(Erickson)认为青春期缺乏自我身份认同是一种 常见的心理缺陷,成瘾是寻求独立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对成瘾问题的治疗最有效的是进行多系统的家庭干预治疗,其核心假设是成瘾问题是由不正常的 家庭功能模式维持的。问题型家庭的互动关系模式包括批评指责、过度保护、过度关注或否认问题等。家 庭干预治疗是把家庭纳入治疗系统,,通过改善家庭功能模式,来改善相关的成瘾行为问题。 8)适应问题 青少年处于生命的成长期,常常会面对一些生活的转变和环境的变化,如何去适应各种变化,对 他们是新课题。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主要有寄养问题、父母分居或离异、亲人亡故、患重病或残疾、转学升 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A、寄养问题,即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如父母死亡或失去照看能力时被寄养,父母工作繁忙 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照看,青少年在寄宿学校等)出现的适应问题。寄养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出现依恋障碍、 健康问题和适应困难。 儿童和青少年被寄养尤其是长期寄养,就中断和破坏了亲子关系,若不能找到合适的替代父母, 他们就不能建立依恋关系,没有安全感,产生依恋障碍。被抛弃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依赖需要会令他们产 生自责和愤怒,形成无助感、低自尊、抑郁和自我伤害的心理。他们在长大后会表现出冷淡、无情、挑剔 和批评的特点,既不会爱他人,也体验不到他人的爱。他们难以建立并会避免人际的亲密关系,他人只是 满足自己愿望的工具(Steinhaver,1991)。 B、父母分居或离异后儿童和青少年的适应问题,是在离婚日益普遍的现实下的常见问题。分居 和离婚的主要原因是夫妻在沟通、理解和亲密关系方面出现困难或在家庭婚姻角色结构上出现问题 (Kitson & Sussman,1982)。分居和离婚前的家庭多陷入彼此互相指责、轻视、防御和隔膜的互动模式, 冲突或冷战不断,亲子关系也会出现严重问题。 儿童和青少年在父母分居和离婚后的短期内(2年内)就会表现出适应问题,男孩表现为行为问 题,女孩表现为情感问题,都会在学业上遇到困难,还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中期(3-10年)可能更多地 存在品行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低自尊和亲子关系问题;长期影响则是可能在婚姻关系方面的困难 以及社会适应心理问题(Amato,1993)。 儿童和青少年在再婚家庭的适应状况通常与其年龄、性别和新父母对婚姻的满意程度有关 (Hetherington等,1993)。青春期前期及以前的青少年和儿童会抵制继父或继母,尤其是女孩会以不断 增加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回应继父。因而成人等孩子长大后(16岁后)再婚更好。若再婚时孩子已进入 青春期,再婚满意度越高,孩子的生活适应也越好。 C、遭遇亲人亡故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适应带来巨大影响,尤以父母的死亡对其打击最大, 最感痛苦。适应问题的表现有不良行为、躯体疾病、学业问题、人际相处困难等。他们会经历这样的悲伤 过程:震惊、否认(怀疑、不相信)、怀念和寻找、忧伤(我失我爱)、愤怒(我被抛弃)、焦虑(怎么办)、 自责(是我的错)和接受现实。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悲伤的处理很象脱敏的过程,最好逐渐完成。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丧亲后人 们可以通过压抑、回避的认知行为方式让自己轻松些,但痛苦和悲伤不加处理会带来适应问题,要“在痛 处哀伤”。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亲人亡故是正常事件,家庭成员要承认并表达悲伤,还要帮助家庭的重新 组织。 小结: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完成从儿童到成人期的过渡。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发展任 务有: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 择职业并为其作准备;发展智力技能和概念;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作准备; 建立与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 关于青春期的理论有霍尔的大动荡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米德的文化影响说,班杜拉的 社会角色说,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阶段说等。 青春期开始经历迅速发育的发身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并对此有一些特别的反应。 青春期到达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特征表现有:自我意识的高涨;充满幻想;自我表达的需 要;充满哲学抽象、理论与理想;对性感兴趣;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从众。 青春期的个性发展的核心是把情感和思想内在化,形成整合的自主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情感 具有矛盾、敏感、理想化的特点。 青春期的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寻求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确认自我价值和获得自我认同能更好地走 向成熟。 青春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和同辈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同辈关系是社会支持的基 础,能使青少年以后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和亲密的婚姻关系。 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易感因素,环境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环境维 持因素,个人和环境保护因素。 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有其独特性,一是不把某些典型甚至怪诞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解释为严 重病态;二是要对辅导过程中的困难、不可预测性和挫折有心理准备。迅速与青少年及其家庭建立关系对 辅导和治疗的成功尤其关键。 青春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有:学习问题、躯体问题、品行问题、焦虑与恐惧问题、抑郁 与自杀问题、进食问题、成瘾问题、适应问题等
/
本文档为【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