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宝典]矛盾分析法

2017-09-19 22页 doc 44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宝典]矛盾分析法[宝典]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运用矛盾分析法,巧解“五四”成因论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潜卫专 315192 摘要:抓住中国近代社会两大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剖析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深刻提示“五四”成因,以求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近代社会矛盾,矛盾分析法,五四成因。 众所周知,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与动力,认识事物可以说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由此,笔者经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运用矛盾分析法,探讨历史事物的发生,往往收效良好。“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中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一目...
[宝典]矛盾分析法
[宝典]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运用矛盾分析法,巧解“五四”成因论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 潜卫专 315192 摘要:抓住中国近代社会两大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剖析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深刻提示“五四”成因,以求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近代社会矛盾,矛盾分析法,五四成因。 众所周知,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与动力,认识事物可以说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由此,笔者经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运用矛盾分析法,探讨历史事物的发生,往往收效良好。“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中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一目的讲解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2002年人教版)第112-113页,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向大家展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笔者在上这一目时,就和学生们一起运用矛盾分析法,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的成因。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和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所有近代历史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两大矛盾作用的结果,要么是同时发生作用,要么其一发生作用。当然,矛盾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千差万别的。 五四运动是近代两大矛盾同时作用的结果。以五四运动发生原因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是为正面力量,该时期它的形成和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新文化运动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促进民族的觉醒;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为反面力量,该时期它的形成和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一战期间,美日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剧,尤其是日本成为了主要侵华国家,激起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情绪日益高涨;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帝国主义战胜国无视中国主权,山东问中国政府外交失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方面,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另一方面,对内政治独裁,经济掠夺,军阀混战,促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五四运动发生原因简单地说就是正反两方面力量斗争的结果。正面力量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促成事物发生的条件,反面力量就是促成事物发生的原因。从哲学意义说,条件当然归于原因。不过,在课堂上沿着大家的习惯思维和用语,更容易打开同学们的思路,活动课堂的气氛。笔者在课堂上,边与同学们讨论,边在黑板上构建了如下的图示。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矛盾的不平衡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规律的原理,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及其运动,达到认识和 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存在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 的一切领域之中,并且每一事物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任 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 第 一 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导入新课]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在古希腊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万事万物都包含着这样的道理吗,你能用其他的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吗, 不论是老子的思想,还是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及同学们举的几个例 子,都包含了事物一分为二的合理思想。 既然事物本身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如实地反映它们的本来面目,也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2)“对立”的含义?“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统一”的含义:(板书) ?“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统一”的两种情形: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板书)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板书) ?理解: 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B、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 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 C、转化的含义。教材上讲“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D、转化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什么是矛盾, [思考]:下面这些诗句,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们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些诗句之所以具有烩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它透过具体形象,揭示出了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的联系,包含了辩证法有关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 第一框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复习导入] 矛盾特殊性的特殊性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那么复杂事物内部并不只包含着一个矛盾,它的性质和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节。 录像:电影《辽沈战役》片断(林彪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 (1)设疑: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战局有何重要意义,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2)问:当时东北战场存在着哪几对敌我矛盾,——我军与锦州守敌的矛盾;我军与长春守敌的矛盾;我军与沈阳守敌的矛盾。决定整个东北战局的是哪一对矛盾,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1、主、次矛盾的含义(板书) [问]?什么是主、次矛盾, ?主、次矛盾是不是一个矛盾,它们存在的环境是什么, ?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怎样的, (1)主、次矛盾存在的条件是一个复杂事物,表现的是诸多矛盾(而非一个矛盾)之间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关系,它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情形之一。 (2)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问]是否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不是的。因为简单事物只包含一个矛盾,这里是指复杂事物。 (3)主、次矛盾的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它们有支配与从属地位、决定与非决定作用之 分,其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思考]主要矛盾是否等于首先要解决的矛盾或“紧要”矛盾, 前者是根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确定的;后者是根据解决矛盾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的。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必须首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最终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2、主、次矛盾的关系。 (1)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板书) [问]:在实施锦州战役的时候,我军对东北其它战场的敌人采取了什么策略,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有重要影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问]攻克锦州后,我军与锦州之敌这一矛盾已解决,而我军与沈阳之敌的矛盾上升为主要 矛盾。这体现了什么, (2)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板书) ——主次矛盾的地位不是绝对的,永远不变的。 [问]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有哪两种情形,这里的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 表明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后, 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次要矛盾转 化为主要矛盾; 表明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导致主次矛盾的转化。 3、方法论要求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板书) “重点、中心、关键” [问]:为什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哲学依据:这是由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重要性:如果不分主次,抓不住中心和关键,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 “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 【看漫画】: “投哪个好”。请学生讨论并分析其哲学寓意,教师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主次不分或抓不住中心或多中心都是不正确的,会对工作带来危害。 [分析实例]: 学生阅读教材P108,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 思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有哪些, ?什么矛盾决定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应该是什么, ?把经济建设作为目前工作的中心有什么重大意义, [热点联接]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相当大的比例(2004年投入“三农”300亿,比上年增长22%)。《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中,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增收问题最突出。 这段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哲理,——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思考]:在辽沈战役中,当我军集中主力70多万兵力打锦州时,也用了12个师的兵力围困长春,以2个纵队配置在锦州南面塔山一带,阻击锦西等方面的敌人,以11个师配置在沈阳和锦州之间,对付沈阳援锦之敌。正是这一合理安排,才使我军迅速攻克锦州。 说明了 (2)要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板书) [问]:为什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这是由主、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如果把主要矛盾看成是唯一的矛盾,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思考]:请学生找出教材中的俗语和成语。 [热点联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A、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因此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由于主、次矛盾之间是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在主要矛盾同时,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思考]: 毛语:P109这段话说明了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小结]: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概念;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与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 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反对:主次不分、忽视次要矛盾的一点论。 [巩固练习]: 辩证分析:《孙子兵法》中“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这句话体现的哲学观点。 第二框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复习]:主、次矛盾的相互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论要求, [导入]:核电站的建立,从而结束我国有核无能的历史,但核能有可能带来放射性污染,人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和运用核能呢,这里有一个权衡利弊得失、分清主流与支流的哲学问题。 [新授]: 二、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板书)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板书) (1)前提:每一种矛盾中。主要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次要矛盾双方也有主次之分。 (2)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思考];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它们存在的前提不同,即外延不同。主次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后者从属前者。 [问]:那么;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是怎样的呢? 2(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板书) (1)两者相互排斥。(板书) ?矛盾的主次方面无论地位、作用都是有差别的,这是二者相互排斥表现的第一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二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复杂事物中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这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不是由其它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这是相互排斥的第三方面。 [注意]: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板书) [例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和飞公有制经济这一对矛盾。但主要方面是公有制经济,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两者又相互依赖。(板书) ?两者相互依存。(板书) 即没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就没有无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总之,它们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不能孤立的存在。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地是由矛盾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在理解这一点时需要注意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板书) [例]:在澳大利亚,苍蝇“改邪归正”。由于苍蝇失去了滋生的场所,苍蝇进化成了吸食花蜜、植物汁液的昆虫,可以为牧场、果树和农作物授粉。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变化。澳大利亚的苍蝇体内存在维持原状和改变原状的矛盾,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矛盾双方的地位和力量发生了变化,改变原状的方面逐渐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使澳大利亚苍蝇改变了原来的性质,由害虫变成了益虫。 [问]: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有什么指导意义, 3(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板书) (1)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原因: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就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如果不分主次,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 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和缺点,还是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从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热点联接]:执政五十五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等方面。 [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一分为二的观点 ?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分清主流和支流。 [例]: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同样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问]: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是不是就可以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呢? (2)不能忽视次要方面 原因: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支流也能促进或阻碍主流的发展。如果任其自流,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说“要促进矛盾转化”,有时说“要防止矛盾转化”,这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矛盾的转化是有两重性:促进的是指向好的、有利的方面转化;防止的是指向坏的、不利的方面转化。 [过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总体上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5、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板书) (1)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 见P112。 (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点谈两点是“均衡论”因而都是形而上学的。 (3)要求:我们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思考]:这里讲的两点论与前面讲的两点论、两分法是否有矛盾, 不矛盾。前面讲的两点论是指全面地看问题地观点,即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地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而本框讲的两点论是对前者的深化,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讲的“两点”不是均衡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从而与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划清了界限。 [巩固新课 ] 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了哲学的什么道理,请联系你自己实际具体分析说明。 2、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系。(见《新导学》P119) [本课小结]列宁: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这话强调对立统一的重要地位,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 是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动力;联系又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发展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 是联系的内容 联系 ( 是矛盾的表现形式) (构成) 矛盾 引起 (引起)发展 (是矛盾运动的结果) 是发展的动力 二: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有哪些矛盾分析方法, 1、一分为二观点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抓住重点、统筹兼顾 4、分清主流和支流 5、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2)“对立”的含义 [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6页第4自然段回答: ?在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两个方面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如何对立的? ?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否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 [例如]:生物学上讲的遗传和变异就各有不同特点,他们的对立表现在:遗传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我国民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我国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指的是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其它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 因此 ?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士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第4自然段至第88页最后。 [思考]?统一的两种情是什么??分析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的? (3)“统一”的含义:(板书) ?“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统一”的两种情形: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板书)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板书) ?理解: 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s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梧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 C、转化的含义。教材上讲“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D、转化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热点联结]: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分析]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体现了矛盾的什么观点, ?条件即主要任务有: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 ?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要注意(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5页第 l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 (l)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统一离不开对立。A、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常说的“相比较而存在”。 B、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对立离不开统一。什么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注意]矛盾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因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人们对各个领域中的矛盾都揭示无遗了。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扼要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 “统一”的含义;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的两点。 [讨论]:见教材P88,“议一议 ”?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天下事、做学问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因而学习贵在立志、贵在实践。 [思考]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教材P93)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 什么是矛盾, [思考]:下面这些诗句,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们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些诗句之所以具有烩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它透过具体形象,揭示出了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的联系,包含了辩证法有关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 那么其它领域的事物也都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 [思考]:请同学们阅读第90页的三段小字体,思考:(1)三段材料各自说明了什么, (2)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1)说明自然界运动中都包含着矛盾,社会运动中也都充满着矛盾,思维领域中也充满着矛盾。(2)三段材料共同说明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板书) [设问]:世界上有没有不存在矛盾的事物? 提示:在分析一个事物的矛盾时,一定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要把它放在运动的过程之中,放到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事物只要处在运动中,事物就存在着矛盾,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矛盾也必然是普遍存在的。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有些时候有矛盾,有些时候没有矛盾。例如同学之间吵架时、闹意见时有矛盾,大家意见一致时就没有矛盾了。是这样的吗? (都有矛盾。如性格特点的差异) [思考?]人从生到死是否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人死后,还有矛盾吗, [分析]人,从生到死,时时刻刻存在着矛盾,刚才同学们所举学习、 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从生理角度看,人们每天有一部分细胞在死亡(数十亿细胞),同时新的细胞又在产生。人体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体中的组织蛋白平均80天有一半死亡;人体中所有原于,过一年以后98,都已经更新了。其实,就是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内都同样发生着旧的死亡、新的产生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矛盾斗争,人就停止生命了。 人死后仍有矛盾。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 [思考?]无阶级社会,社会矛盾是不是就没有了? [分析]将来无阶级的社会,只是没有阶级矛盾了,社会的其它方面如保守与改革、落后与先进、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差别„„仍然存在着矛盾。 [过渡]所以矛盾不仅事事有,而且时时有,吵架的时候、闹意见的时候有,不吵不闹的时候也有,毛泽东同志说:“差异就是矛盾”,只不过有时缓和,表现不明显;有时激化、表现明显,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板书) ?开始萌芽时有矛盾——发展壮大时有矛盾——将要灭亡时也有矛盾 ?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开始新的矛盾运动。 ?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其实要承认矛盾事事有,必须承认矛盾时时有,因为“时时”即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过渡]: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中蔡桓公是如何对待疾病与健康这一对矛盾的,(请“巫婆”来治病。)一个人生了病必然客观地看待存在着疾病与健康这一对矛盾,像蔡桓公讳疾忌医,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病人膏盲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既然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那么要想解决它,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正确对待矛盾(板书) (l)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板书) 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 [思考]:?矛盾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是什么?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过害怕、回避、掩盖矛盾的时候吗? ——如弄虚作假、作业抄袭、不懂装懂、文过饰非等。其后果必然是搞不好学习、工作,甚至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 ?反对:否认矛盾的观点。 正确对待矛盾,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请同学们看P89的漫画。 [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方法? ?什么是两点论、两分法?两点论是否仅仅指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 ?什么是一点论?它的表现及危害是什么? 怎样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板书) ?两分法、两点论的含义、实质 实质——全面的看问题的观点。 ?两点论的依据: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 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告诫我们,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搞“单打一”。 周恩来同志告诫我们切不可偏听偏信,他说“一个人如果听不到不同的意见,就等于只有一只耳朵了,生两个耳朵,就是要听两种不同的意见。” ?怎样坚持两点论, A、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注意: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自然界、人类社会所有的事物和人们的思维领域都存在两个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事物确立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B、反对一点论。 一点论含义及实质:看问题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或看了这一面又丢了那一面,割裂对立与统一,就叫一点论,实质是片面的看问题 一点论危害:一旦在思想方法上陷入了片面性,看问题办事情就会犯以偏盖全,好走极端,割裂事物联系的错误,就难以明白事理,难以搞好工作。 [问]:那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呢? 3(运用 (l)首先对自己要一分为二。 (学生议一议,如何正确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2)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板书) [投影]:请同学们运用两点论的观点,分析下面这段话: [问]:“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如果贯彻执行时只是“一手抓”,后果会怎么样? [小结]:矛盾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并要求我们不但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才能正确解决矛盾。 [热点联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执政五十五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 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 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
/
本文档为【[宝典]矛盾分析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