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可编辑)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可编辑)

2017-09-19 30页 doc 62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可编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可编辑)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 级中学的个案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一)一个教育故事引发的思考 (二)新世纪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二、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3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简评 三、研究方案„„„„„„„„„„„„„„„„„„„„...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可编辑)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可编辑)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 级中学的个案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1 一、问的提出„„„„„„„„„„„„„„„„„„„„„„„1 (一)一个教育故事引发的思考 (二)新世纪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二、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3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简评 三、研究„„„„„„„„„„„„„„„„„„„„„„„„5 (一)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理论研 究„„„„„„„„„„„„„„7 第一节 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之反 思„„„„„„„„„„„„„„„„7 一、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是狭隘的教育观„„„„„„„„„„„„7 (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 (二)两种教育观之比较 二、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11 (一)“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 (二)必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第二节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之分析„„„„„„„„„„„„„„„„16 一、“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内涵 „„„„„„„„„„„„„16 (一)“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性教育 (二)“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育 (三)“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是实行教育目标定位分层的层次性教育 (四)“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是创造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 二、对实施"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合理性的认识„„„„„„„„17 (一)只有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教育 (二)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的教育 (三)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 (四)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五)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章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个案研 究„„„„„„„„„„„„„„21 第一节 个案学校的背景考 察„„„„„„„„„„„„„„„„„„„„21 一、个案学校简介„„„„„„„„„„„„„„„„„„„„„„„21 二、个案学校探索“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背景„„„„„„„„22 (一)第一阶段(1998年-2001年) (二)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 第二节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探 索„„„„„„„„„„„„„„„26 一、积极推进学校管理改革„„„„„„„„„„„„„„„„„„„26 (一)确立明晰的学校办学目标 (二)注重人文的学校管理制度创新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28 (一)以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德育实效 (二)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三)注重开展科技、艺术和体育教育 (四)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改革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 三、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32 (一)积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二)形成有校本特色的师资培养模式 (三)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搭建平台 第三节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成 效„„„„„„„„„„„„„„„36 一、教学质量持续处于领先地位„„„„„„„„„„„„„„„„„36 二、赢得令人瞩目的学校荣誉„„„„„„„„„„„„„„„„„„36 三、教师队伍结构改善显著„„„„„„„„„„„„„„„„„„„37 四、多元评价主体一致肯定„„„„„„„„„„„„„„„„„„„38 第四节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条件分 析„„„„„„„„„„„„„„„40 一、观念是基础„„„„„„„„„„„„„„„„„„„„„„„„40 二、硬件是保障„„„„„„„„„„„„„„„„„„„„„„„„42 三、师资是核心„„„„„„„„„„„„„„„„„„„„„„„„42 四、教学是重点„„„„„„„„„„„„„„„„„„„„„„„„43 五、评价是关键„„„„„„„„„„„„„„„„„„„„„„„„44结 语„„„„„„„„„„„„„„„„„„„„„„„„„„„„„„46 参考文 献„„„„„„„„„„„„„„„„„„„„„„„„„„„„„48 后 记„„„„„„„„„„„„„„„„„„„„„„„„„„„„„„52 中文摘要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 展的需要,创造一种学校教育的环境,以利于学生主体发挥潜能、发展素质、身 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内涵可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四 性教育”,即开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层次性教育和主体性教育。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提出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教育只注意统 一性,不注意差异性,只强调服从,不鼓励创造,只有禁锢,没有自由。这样的 教育无论对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只有教育适合学生,才能 真正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既是合乎规律的教育,也体 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让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选取了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从 1998 年以来逐步 探索、实施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改革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展呈和 剖析,并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对实施"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基本条件进行了必 要的总结,可以为上海乃至其他地区学校的管理者推进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 借鉴和启示。论文认为要进行“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改革,必须根本转变教 育者的教育观念,必须加速建成高师德、高学识、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必须实现 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必须为学生创造向不同空间充分发展的条件, 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关键词: 适合学生;教育;创造;个案 研究 Abstract “Creating Education Suitable for Students”? A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It means that educato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hould create an environ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favor of students to exert their potential, progress their diathesis, develop body and soul. The connotation could recapitulate of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integration, have four kinds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expansibility education, arrangement education, and main body educationPut forward “create the education that suitable for students” is urgent needs for times, traditional education just pay attention to unification but not differences, just stress submittingly but not for creation, just have oppression but no freedomWhether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r social development of all adverse in such education.Only the education suite for students, that the student will suite for socialcreate the education that suitable for students is tally with educational rule, and also embody the education idea of “Education for people service” , stand out the students’ station in education,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real master of learningThe treatise chose an Shanghai high school student for the case study. Step explore, put “create the education that suitable for students” in practice from 1998, and also have a summarize for “create the education that suitable for students”. It will develop the education for Shanghai and any other area Schools. The treatise consider to innovate “create the education that suitable for students” ,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of education, must have a higher moral, higher knowledge, higher ability teacher troop, must create the difference room for student, must establish a criticism system for educationKeywords: Suite for students ; education; create; case study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一个教育故事引发的思考 1 笔者的研究从教育界广为引用的一个经典的故事出发 : 很久以前,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应付日益变化的世界的需要。在这所 学校里,教授由跑、跳、爬、游泳、飞行等科目组成的活动课程。为了便于管理, 所有的动物学习所有科目。第一批学员有鸭子、兔子、松鼠、鹰以及泥鳅。鸭子 在游泳科上表现相当突出,甚至比他的老师还要好,可对于飞行这门只能勉强及 格,而对跑这门课感到非常吃力。由于跑得慢,他不得不每天放学仍留在学校里, 放弃心爱的游泳以腾出时间跑步,他不停地练,脚掌都磨破了,终于勉强及格。 而他的游泳科目,由于长期得不到练习,期末时也只获得了中等成绩。学校对中 等成绩是能够接受的,所以除鸭子以外没有谁在乎这一点。兔子在刚开学时是班 里跑得最快的,由于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业要做,结果精神都快崩溃了。松 鼠的成绩一向是班里最出色的,但对飞行科目感到非常沮丧,因为老师只许他从 地面上起飞,而不允许从树顶上起飞。由于他非常喜欢跳跃,并花了很多时间致 力于发明一种跳跃的游戏,结果期末时爬行科目只得了一个C,跑只得了一个D。 鹰由于活泼爱动受到了老师们严格管制,在爬行课上的一次测验中,他战胜了所 有的同学,第一个到达了树的顶端,但他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老师所教的 那种方式,因此他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 学期结束公布成绩,普普通通的泥鳅同学,由于学习马马虎虎,跑、跳、爬 成绩一般,也能飞点,因此他的成绩是班里最高的,毕业典礼那天,他作为全体 学员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发言。生活在草原上的许多鼠类动物没有在这所学校里 读书,因为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拒绝在课程里增加挖掘这一科目。为了子女的将来 着想,他们把孩子送到一个商贩那里当学徒,之后又联合了其他鼠类创办了一所 私立学校,据说这所学校办得相当成功。 究竟是谁扼杀了鸭子的游泳天赋?为什么兔子的精神会崩溃?为什么第一个 到达树顶的鹰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为什么普通的泥鳅的成绩是班里最高的?这所 1 胡东芳. 是教育适合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育[J].福建教育,199911 1 动物学校的管理者为什么要拒绝鼠类动物的要求,广大的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 师:你们学校有没有“鸭子、兔子、松鼠、鹰以及泥鳅”?你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你做学生时属于哪一个?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你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了什么启 示?或许有人会感叹道,看来因材施教实在是太重要了,但这里面涉及的不仅仅 是因材施教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是学生适应教育还是教育适应学生。 那么究竟是让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这确实是一个让我们 教育工作者感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教育不能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育要满足学 生的需要。因此,教育要适合学生;但是教育又是一种有着自身规律的活动,它 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力,但这样的选择不应违背教育的规律和科学的逻辑,教育 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因而又要让学生适合教育。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不偏不倚的答案当然是既让教育适合学生, 又让学生适合教育。可是,这是问题的答案么?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我们究竟 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还是继续中庸下去,毫无作为呢? (二)新世纪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格局风云变幻, 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前途和教育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相关、荣辱与共。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役全面打响。21 世纪是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 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一 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在这样的新世纪里,我们将以怎样的形象和心态来迎接、 适应和挑战未来呢?学校教育又将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呢? 新世纪我们到底需要什 么样的新教育呢?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这样的问题。我们认识到:为了培 养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必须实现几个根本性的转化。一是教育 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转化,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 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解决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问题, 优化 教育内部结构,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二是学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转化,以尊重学生个性发 展的需要和学习选择的权力,重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元选择的教育 机会。教育体制改革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完成的,而学校 2 教育层面的变革则更为直接和具体化,也昀能产生教育效果。那么学校层面的教 育模式究竟如何变革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呢?笔者进入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学习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从自己昀初由那则教育故事引发的朴素的疑惑出 发,开始系统地,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二、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为了掌握本课题方向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笔者在中国期刊网 (////0>. 库以“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扩大范围的模糊检索,同时也在学校的 图书资料库中进行了查阅,目前仅能检索到三篇相关的论文文献,主要情况如下: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陈玉琨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 2003年《文汇报》发表了一篇 2 题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 5000字的文章 ,同年 5月在上海市北中学教师 论坛上的发表了同题的讲演,陈玉琨教授比较分析了中外教育史上关于知识本位 论、社会本位论、学生本位论的争论,认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事实上是要 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使学生能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这就 是说,只有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这一看似对教育两难问题片面的回答,事实上是对教育活动规律性的把握。”陈玉琨教授还从学生、社会两个角度阐述了只有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 学生适合教育。从学生方面来看: (1)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怀疑 学生的潜在能力。我们相信,只要教育得当,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成才的。积极地 开发每一学生的昀大潜能,是我们每一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2)学生的潜力是各不一样,兴趣也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潜力大一些, 有的潜力小一些;有的在这方面见长,有的在那方面突出;有的左半脑比较发达, 有的右半脑更有潜力。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就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3)学生的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不会自动地得到发 2 陈玉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N].文汇报,2003/4/1 3 展,学生潜力的充分开发需要合适的教育。有些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苦学”。我 们承认学习是艰苦的,但是,如果学习能与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的话, 他们是能从学习中得到极大乐趣的,就能使他们变厌学为乐学,从成功走向成功。 同样,教育要服务社会,就要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理解。从社会方面来 看: (1)社会的需要是多样的。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 为了人,为人所服务的。当代社会是建立在自主选择基础之上的社会。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就日益强烈,这一 需要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和多样化。 (2)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就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单一化的人才满足 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要;人才的单一化必然造成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人才的积压, 而在另外一些领域人才的不足。在这一意义上,学校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是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教育不能不讲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要求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需要。教育 是一有着自身规律的活动。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循序渐进”。没有坚 实的基础,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发展。社会也是有基本的统一规范的。没有基本统 一的社会规范,社会就没有了秩序。然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个体社会化, 社会繁荣的基础是社会成员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我们不赞成偏离社会发展需要 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也不赞成只强调社会需要而否定扼杀个性的充分和谐发 展。只注意统一性,不注意差异性,只强调服从,不鼓励创造,只有禁锢,没有 自由,那么,无论对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王鹤坤的《也谈“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来自江苏盐都县基层中学的王鹤坤老师在《基础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题 3 为《也谈“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近 6000 字的论文 ,该文系呼应陈玉琨 教授观点之作,作者认为“ 教育必须适合学生。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事实 上是要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 战。教育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与自身的逻辑,这种尊重必须是在一定条件卜的 尊重,也就是说,教育是认识人、培养人、开发人、朔造人的事业。创造适合于 3 王鹤坤.也谈“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3(10) 4 学生的教育,就是要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创造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 发展规律等的教育。”该文主要的内容是从认识论、心理、管理等视角提出了一 些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建议。 3、陆燕的《构建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南京市赤壁小学校长陆燕在《现代校长》发表了一篇题为《构建适合于学 4 生的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的 4000余字的论文 ,该文通篇讨 论 的是该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体系,仅在第二大点“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中的第二小点强调了“让学生享受昀合适的教育。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一切为了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昀终目的。什么是昀好的教育,就是昀适合 他的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经历、 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智能优势,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 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他本来的特点,创造适合 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的教育,让他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他 愿意成为的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要使校本课程发挥出昀大的育人功 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和谐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二)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简评 从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来看,陈玉琨教授的文章是比较深刻地提出 并论述“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这一命题的,而其他两位作者文章则比较零散, 主要是做强调呼应。也就是说,目前的研究文献中理念倡导的成份多一点,但结 合学校教育实践进行的个案性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很少,提出了有实践操作意义 的策略方法也较少。这既表明了本研究的价值所在,同时也给本研究提出了一定 的挑战,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本研究将从理论上和实践两个方面以及在两者结合的意义上探索、构建适合 于学生的学校教育新理念,结合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研究,系统地总结如何构建 适合于学生的学校教育实践新模式。这里的学校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 4 陆燕.构建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J].现代校长,20073 5 中参与的基本教育活动,涉及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以班级、 社团、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为载体的各种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同时也涉及到 学校 管理、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因为这些环节也是构建适 合学生的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研究研究的内容不仅包含了上述部分,还从理论上研究了“创造适合于学 生的教育”的内涵、价值,也对其相对的概念“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进行了 相对系统的理论反思。 (二)研究的方法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为:文献情报研究、个案研究、调查访谈。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互连网检索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并归纳 用于研究。 2.个案研究法:笔者原在宁波大学基层院系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在读研期间, 工作辗转调动到了学校的后勤产业部门从事经营性工作,近2年来基本长期驻沪 开拓中小学校园安保器材市场,因此也就有了深入中小学现场,接触中小学教育 实践的有利条件,在导师的介绍下,笔者进入了个案学校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蹲 点并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查阅学校历年的发展规划、工作总结,并从理论和结 构化的角度总结提炼学校的实践做法,研究基础学校层面如何创造适合于学 生的 教育模式。 3.调查访谈法:通过个案学校位育初级龙世明校长等校领导、以及教师、家 长和学生的调查访谈获取客观翔实的资料。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基层学校的视角,以深入的个案研究的形式来探索如何构建适合于学生发 展的学校教育模式,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基层学校师 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对课改理念的实践探索,其经验同时也 具有较广泛意义的推广应用价值。无论是民办学校择校热背景下,处于办学困境 中的众多公办初中,还是和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有着相同经历的原重点初、高中 分离后独立出来的公办初中,这些学校都亟待摆脱办学困境,提升教育质量,走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之路,位育初级中学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及本研究的 理论成果对于它们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6 第二章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之反思实际上在讨论“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时候,我们从来都不是单独、孤 立地使用这一概念的,对它的讨论总是伴随着它的相对概念“选拔适合于教育的 学生”的。或者说,我们之所以要倡导“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我 们对“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进行了反思,深刻洞悉了它的弊端所在。 一、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是狭隘的教育观 学生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例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到底是教育应适合 学生的发展,还是教育来选择学生,取决于人们对教育观的认识。 (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以捷克的夸美纽斯和法国的卢梭为代表的教育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观。夸美纽斯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一要求出发,尖锐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病, 认为它只以无用的死的文字材料填塞学生的头脑,而不重视认识实际事物;它只 靠死记硬背让学生记住许多没有价值的结论,而不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学习有益的 知识。这就造成了学习时间与学生精力的极大浪费。加之方法不当,纪律严酷, “以致学校变成了学生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夸美纽斯认 为这样的学校是违背自然的;改革这种学校教育,必须在各方面遵循自然,这 就 是贯串在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卢梭 也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 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学生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学生接受违反自然的 5 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 。卢梭否认先天观念和先天道德,认 为人们生而所缺乏、又是成年之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 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来自周围的人们和来自外界的事物。他说:“我们 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委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 育。”他认为,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又能圆满地配合时,学生才能受 到良好的教育。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 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 5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113 7 的加以控制的„„”。因此,他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与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的 教育”配合起来,也就是与学生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 6 要求和顺序去进行 。除上述两位代表人物外,美国的杜威也主张学生为中心的 教育观点。 2、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观 社会本位的教育以满足社会(主要是国家、民族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教 育的基本取向。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是其代表人物之一。1806 年普鲁士在 与法国的战争中失败,垂于亡国边缘。费希特痛心于祖国的耻辱,在这一背景下, 他先后作 14次“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要求,教育要以爱国 主义为号召,奋发青年一代的朝气,恢复国家的独立。德意志复兴后,费希特被 7 称之为“复兴国家之父” 。 “良师兴国”的结果是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勃 兴,国 家主义普遍受到重视,教育则被要求充分地反映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这种价值观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依照社会需要制订教育目标,并据 以设计组织学校教育课程,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判断课程质量的高低。学 校教育实践中广为流行的课程编制和教育评价的泰勒模式,就是这一价值观的体 现。除此之外,对泰勒模式的改进或修订还产生了其他许多新的教育评价模式, 如系统分析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 并以满足外部需要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 (二)两种教育观之比较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和社会为中心的教育观,都有自己 的优点,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如此显而易见,那么到底在今社会,哪种教育观 更为可取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法避开对教育目的的解释。 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 题。可事实上,越是简单的问题,人们越不去理会不会去深加思索,因此越容易 出错。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现代《教育学》对“教育”一词的定义:狭义的教育(即 学校教育,这里讲的教育都指狭义的教育,特指中小学教育,即基础教育),是 6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77 陈玉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N].文汇报,2003/4/1 8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 种有目的、有、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 8 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 基于对教育定义的不同理解,人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教育目的。有人说教育 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智力,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有 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也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单纯地只是使人获得 知识,让前辈积累下来的大量知识得以延续等等。其实,这些人对教育目的的理 解完全是错误的,这些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目标。黄全愈在《素质教 育在美国》一书中对教育的目的与目标解释得很清楚很详细,为了人们便于对目 的与目标的理解与区分,他还拿体育上的事例来加以说明,他在书中说:“目的 是一种企图,一个总的原则。例如我们可以对我们的足球队说:‘这次,我们的 目的是进入半决赛。’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进入半决赛,目的就达到了。目标是 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体现企图的象征。比如,足球队能进入半决赛, 这意味着昀差是第四名,昀好也可能是冠军。这样,我们在总的原则之下,就要 制定进一步的计划和策略去达到一个个目标,诸如打败沙特队,输给伊朗队,这 样才能以A组第二名的身份在决赛中避开有‘中国克星’之称的韩国队。也就是 9 说,目标在总原则之下用一整套策略去达到的具体的瞄准对象。” 由此可知,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指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等,这些都 是实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分步策略所象征的目标。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呢?在前文所引述的教育的经典定义里,很多人根据这个定义错误地理解了教育 的目的,造成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的分歧。分歧何在?分歧就在于,我们 教 育的目的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从前文教育定义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似乎给 我们造成这样一个假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深入分 析一下,我们就会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社会。 教育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这一点我们勿须讳言, 我们是承认的。但不能因为这一点,而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如果一旦这样 认为,那么其造成的危害是可怕的,简直是灾难性的。我们的应试教育,就是这 可怕的灾难之一。可以这样说,应试教育,是错误认识教育目的造成的一种必然 8 参加百度词条:////. 9 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45 9 结果。只要我们不从根本上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单纯地讲素质教育,我们搞出来 的教育还一定会是应试教育,我们就无法走出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怪圈。因 为,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要适应社会就 行了, 一切就自然而然地围绕社会转,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对学生的忽视,必然 会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以前,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教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 完全围绕社会转的。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教育体制,往往很难把学生看 作知识的主人,却很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我们虽然口头上讲教师是主 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前半句教师是主导实行了,而把 后半句学生是主体扔到爪哇国去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我们的教育中,特 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我们对学生是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是远 远地落后于其他先进的国家。我们只过多地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的角 色,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当 家做主人的愉悦,而不是口头上的主人,实际上的客人,甚至下人奴隶。我们提 倡素质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教育是为人服务, 而 不是其他。总之,人组成社会,是为了更好地使人生存;教育让人为一定的社会 服务,把社会建设好,改造好,同样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我们应时刻牢记,教 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人。什么时候忘记了这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就会犯错误,让 教育偏离正确的航向,走向人的对立面,使人性扭曲变形。这是事实已经证明而 且将来还会继续证明的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2、应倡导学生中心的教育观从前文我们已经分析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人,而不是其他。实际“选 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是一种教育为中心,或者社会为中心的教育观,而“创造 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无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因为我们必须要加以倡导。 笔者认为,学生与教育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的对象及昀终 目标都是学生,而教育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这一点上说,学生是内 因,起决定作用。但教育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 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 10 进作用,有时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从这一点说,教育是 外因,不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万万不能的。素质教育是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 公民的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的昀优化组合,就 形成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我们不能 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当代学校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 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 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育者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 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 要创造适合学生昀优发展的教育。 二、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从前文对教育目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这种 教育观,如果选拔的意味被刻意放大,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而我 们这些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实,这样的“选拔”毫无疑问是被放大到了极致,导 致“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内涵无比地接近了。 (一)“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应该肯定,多年来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地方是认真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并在 自觉抵制“应试教育”、积极探索教弃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体现素质教育 思想的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 “创造教育”等。这些改革,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奠 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应充分估计“应试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深刻认识 它的弊端: 1、“应试教育”鼓励单一,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方针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的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的 教育,忽视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学校忽视做人的教育,因而造成学 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对劳动人民感情差,利己思 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由于过重地偏于智育,譬如以致评三好生时,一好代三 好;学生入团时,先看六门功课的分数。这样造就出来的人,怎能适应社会主 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应试教育”导致智育目标狭隘化11 “应试教育”把智育几乎等同于应试智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忽视引导学生对 全面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 作能力、创造能力的下降。 3、“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被自上而下层层强化, 教学中普遍采用过度加码、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 不可少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常被挤占,严重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同时使 得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差,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品质差。 4、“应试教育”面对少数学生,轻视和排挤学习困难的学生 “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 现行学科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所以“应试教育”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 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这种以某种硬性指标作为选拔标准,鼓励儿童 少年个体之间“我上你下”、“我优你劣”以一分之差定优劣的“竞争”不利 于 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激励他们从切身感受中形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努力在实现社会共同发展目标中发展自己的精神品格。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不 仅需要高级人才,更需要大批各类中级人才、初级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坚 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树立劳动观念,具备昀基本的素质,做一名合格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应试教育”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人的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了按固定 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这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发展的规定。“应 试教育”忽视学生主动自觉、生动活泼的学习,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简直要把 学生培养成应试工具,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 6、“应试教育”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加剧了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 “应试教育”偏重于强化训练,搞题海战术,这常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 加之学校管理中存在急功近利倾向,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升学率同教师的 工资、奖金、晋级挂钩,致使教师之间不合理的竞争加剧,教师心理上产生较 大 地压力。他们不能专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挖空心思琢磨应试策略;不去 努力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而是终日驱赶学生做题、应考,使师生都疲于奔命。12 (二)必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到“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这种教育观被刻意放大后, 日益演变成了积弊甚重的应试教育。在洞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后,我们必须要 坚决摒弃“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这种教育观,倡导“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这种素质教育观,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 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垮世纪人才 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迫切任务。 1、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 20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必然要求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在基础教育领域也恢复了正常的考试制度。 这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带来基础教育的生机与活力。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的现 象 愈演愈烈,越来越背离国家的教育方针,日益影响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严重制 药了我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应试教育”以考试升学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的教育。其基本表现为:在教育对象上,注重少 数高考有望的“尖子”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差生”;在教育内容上,偏重智 育,轻视德、体、美、劳诸育;即使重视智育,但在智育中仍注重与学考试有关 的课程,忽视其他课程,忽视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灌输, 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 律,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压抑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 度。对此,迫切需要进行彻底改革,代之以反映基础教育本质的素质教育。素质 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全面培养受教育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 文化科学素养、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 个性品质,是对“应试教育”的重大变革。基础教育若不及时由“应试教育”转 到素质教育的轨道,必然影响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国家发展长远目标的实 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 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努力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从 事教育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13 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从总体看,全社会对实现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视与研究 仍然不够,尤其缺乏紧迫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仍然是 摆在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项迫切任务。 2、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有效地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 义务教育作为依据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和社会 及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目的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然而,在义务教育阶 段,往往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只讲公平而轻效益,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 响,使受教育者素质的的培养出现了种种偏差,严重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迫 切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需 要 基础教育具有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的奠基工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这是发展我国经济的有利 条件。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落后,劳动力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因而直接 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与应用,严 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应试教育” 显然是难以胜任的,惟有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是可靠的 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从高度集中的经济 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而且要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主要靠科学技术和人 口素质来提高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 此情况下,基础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4、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符合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总趋势 重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是世界与发展的总趋势。法国教育界曾就偏重儿童 智力发展而无视儿童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做法提出批评,呼吁从“智能中心”转 向培养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美国教育界也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 14 的个性获得协调发展,《“2061”教改计划》明确要求培养“具有崭新素质的未 来人”。有的国家的调整培养目标时,强调“使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和世界一 员所应有的素质”。各国的提法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昀好的教育就是使每 10 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我国的基础 教育,也应顺应世界的潮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上。这也意 味着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 教育必须实现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积极转变。 10 参见宽腾教育资源中心: ////.15 第二节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之分析 一、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内涵 “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笔者认为其内涵可概括 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四性教育”,即开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 层次性教育和主体性教育。
/
本文档为【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践研究 _ 基于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的个案(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