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常德牛肉米粉

2017-09-28 7页 doc 20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070

暂无简介

举报
常德牛肉米粉常德牛肉米粉 如果相信轮回,我的前世应该是饿死的,我发现自己对吃特感兴趣,我觉得对一个地方的吃的东西了解了,那么就知道了这里的风物、人情、特产,比那种走马观花的旅游来说更实在更深刻。只可惜我在常德生,在常德长,在常德读书,在常德工作,唯一在外两年生活经历就是在花岩溪,也没跳出常德,所以比起吃遍全中国的大吃匠来说,我无法对常德的饮食文化品评。也正是这个原因,我走遍了常德的大街小巷,能说到吃的也是常德的特色---米粉。 一 我就住在沾天湖边,读小学的时候每年学校的老师都会带我们进城看电影。看电影的那天如同节日,我们都会穿上新...
常德牛肉米粉
常德牛肉米粉 如果相信轮回,我的前世应该是饿死的,我发现自己对吃特感兴趣,我觉得对一个地方的吃的东西了解了,那么就知道了这里的风物、人情、特产,比那种走马观花的旅游来说更实在更深刻。只可惜我在常德生,在常德长,在常德读,在常德工作,唯一在外两年生活经历就是在花岩溪,也没跳出常德,所以比起吃遍全中国的大吃匠来说,我无法对常德的饮食文化品评。也正是这个原因,我走遍了常德的大街小巷,能说到吃的也是常德的特色---米粉。 一 我就住在沾天湖边,读的时候每年学校的老师都会带我们进城看电影。看电影的那天如同节日,我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排成两队,老师如同赶鸭人一般赶群湖鸭,带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走进城里。父母出门会给我们二、三毛钱,对于除了交学费拿过钱以外的孩子来说,那几毛钱是笔巨款,在手里都能捏出汗来,放口袋里走在路上还不时的摸摸。 记得走到邮电三厂那里才有楼房,邮电三厂那条路很乱很多石头,路边长着高大的泡桐树,开花的时节落一满地白花。过邮电三厂就进了北门的长巷子,那巷子曲曲折折还真是长,怀孕前期,两边全是低矮的板壁屋,屋檐下摆有小摊,修伞的、补鞋的、换锑锅底的。有些屋子把门板卸了,开小茶馆、小饮食店或者是卖些花花绿绿小东西的商店。长巷子的出口在一中那里,当时街道还只修到一中,走到这里才算上街了。 我们看电影一般在滨湖影剧院或者人民电影院,对于我们来说看的什么并不重要,也大抵记不住了,看完电影后老师把我们带到一中那里就放羊了,让我们自行走回去,这才是属于我们的时间。我们会在长巷子里数着花那几毛钱,买粒糖、买颗花玻璃弹珠,口渴了会在路边摊子上买杯凉茶。那时自然没卖瓶子水,卖凉茶的一般是白头发的老婆婆,在路边支个小桌,摆上几满杯老茶叶煮的茶,用个透明的玻璃片盖着,那茶杯大,一杯可以喝二、三个人。 滨湖公园在长巷子里开了个门,那时候进公园要收钱的,那几个收门票的见我们一群乡下孩子也很紧张,逃票很是不容易。既然要花钱进去我当然是不舍得的,那里面除了一湖水和几棵我们这里没有的树,也没什么好看的,能留恋的就是几只无精打采的猴子,我的注意力在对面的小饮食店里。 饮食店就开在板壁屋里,有很高的门槛,门的一边是几个火炉,支口烧水的锅,另一边摆有炸油粑粑的小摊。店子里面很暗,放几个小桌,桌上放有筷子筒和几个小碗,碗里分别放着酱油、盐、辣椒末,在这里八分钱可以吃到一碗光头粉。光头粉很简单,把粉淘热,舀一瓢漂点油花的汤,撒几棵葱花就成了,酱油和盐、辣椒在桌上自己放。我在家时也有粜粉的,母亲用米粜粉了就会叫我去打酱油,我从小最爱做的家务事就是打酱油,在常德说到人长大了会有句俗话:"伢儿都打得酱油来哒",打酱油这个活属于消失了的事,我都想不明白前两年怎么会成为网络的热门。能吃到闻着有点肉味的粉比在家吃的酱油粉当然要香,特别是粉吃完了,摸摸口袋还有余钱,在门口买个穿眼粑粑泡到汤里吃下,那是又香又有滋味。 再长大看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提到有种叫"阳春面"的小吃,想想这么文绉绉的名字应该是顶好吃的面,让我想入非非很多年,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碗"光头面",取意阳春白雪,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的白面。我觉得还是常德对没浇头的粉叫"光头粉"好,形象、直白、幽默,这似乎也是常德人的性格吧,还真是应了那么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 我父亲原来在搬运社做过事,算起来是最早的农民工。那时候沅江上没有桥,汽车就在青年路那里轮渡过江,搬运社就在渡口的东边,门口是个很陡的坡,从街道一直伸到沅江边,母亲曾经带我去那里看过父亲,我还帮父亲在那坡上推过板车。对于我们的到来父亲很高兴,不肯让我们和那群浑身老汗的工友们抢食,就带我和母亲去下馆子。去的地方在青年路那十字路口,位置在现在的卫校那角上,具体什么样子很模糊了,好像记得门口有几个立柱显得有点味道。父亲当然没能力带我们吃什么像样的东西,就给我和母亲一人端了碗牛肉粉,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有浇头的粉,当时并不知道是牛肉粉,但是那种浓郁的香味定格在记忆里了。后来我曾找过那地方,上面立着很大"新潮"两个字, 也不像个卖粉的地方,是不是我记错了,我都不能确定传说中的常德大饭店是不是这里。 原来气派热闹吃粉的老地方现在只剩两个了,一个是清真第一春,另一个就是常德宾馆。这两个地方当年应该是常德最高档的场所,因为粉是无论高低贵贱的人都吃的东西,有钱的在楼上寻个安静的坐处,钱少的在大堂端碗粉凑合,没钱的蹲在墙角捡汤喝,也都是混个饱,所以常德的老门店绝不会像现在有些地方在门口立块牌子"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这也许是常德人的生意理念--进门都是客。 清真第一春在水星楼那里,一个金色的伊斯兰风格的圆顶在周围现代建筑中很显眼,那栋五、六层的楼在高楼大厦中是鸡立鹤群,我想这里能够保留应该要进行一场拆迁保卫战。在清朝有很多回维人随军队在常德屯田驻守,因此在常德有很多回维乡,在城里有沙河街、清真寺和清真第一春也就有历史来由了。清真第一春当然是只卖牛肉系列的粉,那里的粉比其他店子的细,据说原来是自己专门的作坊做的粉,店内干净整洁,大师傅和跑堂的多是回族人,有的还戴个小白帽,在这里吃粉和常德别的地方不同就是店子很安静,我想要是我是回族人,在这里吃粉心里是虔诚的。 常德宾馆在下南门十字路口那里,这里应该自古就是黄金商铺,过去往北是常德的主城区,常德府衙所在地,往南是沅江客运码头,大河街、小河街十分热闹,现在更是扼步行街东入口,人流如织,生意自是不愁。也许正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常德宾馆餐饮的店面几经改造越来越小,腾出的地方转租,原来的小隔间也没了,那通道也利用起来做收银台。这里生意好除了地利外,应该还是延续那种老店的经营品质,肉包子个大馅多,牛排粉实在的灵灵醒醒两块大牛排,后来还不断改进做的沅江活鱼粉也有特色。在这里吃粉就是有点拥挤,最好几个人一起去,排队的、交钱的、占桌的安排好才能顺利地吃到。 早餐吃粉在常德是很普遍和很有历史的习惯,因此在过去常德城里除了前面说到几家有档次的店子外也遍布吃粉的小店子,但是这几年随着城市改造加快,原来的老店子已经不多了,只有几个老店子留在城市的边缘未来得及拆迁的角落,生意也都还不错。这些店子店面都是临街的老门店,一层的旧房子,谈不上任何的装修,门口没有大家手笔的金字招牌,一般是哪代店主的涂鸦之 作,桌子是实木方桌,坐的是木长板凳,这桌子板凳再放些年估计都能成为文物。店子一般伴生着一个炸油粑粑的小摊,或自己经营,或亲戚合伙,或者是为了照顾一个生活有困难的街坊。他们卖的粉,一般量多、味浓,购买童装,几十年一个味,现在去吃,可能你还能想起小时候在这里吃粉的味道来。 东门的大米厂现在拆迁了,大门东边的一排门面还没有拆,这里有一家罗记排骨粉就是这样的老店,我觉得那里的排骨粉的汤很好喝。大米厂西边的门面已经拆了,原来的魏记老粉店搬到对面,那里的牛肉粉用土陶钵子装的,每天吃粉需要排队。西门的春园粉馆在龙港巷市场对面,我觉得这里的牛杂粉的味道最好。北门的长巷子现在只丹阳楼到洞庭大道那一截没拆迁了,在洞庭大道口上有一家南北餐馆,那里的肉丝粉汤是用白花花的肥膘肉煮的,做浇头的瘦肉丝好像没炒过也是清煮的,没什么下作料,但是肉香浓郁。中药厂那里的桂元粉馆当街只一门一窗,桌子板凳摆在房子的禾场里,上面盖个顶了黑呼呼的,原来桌子摆在街道上和城管的打了不少交道了,后来变通放个方木凳和小马扎,食客一人一凳也成特色。 不知道哪一年起,常德冒出很多津市米粉的店子,似乎津市米粉盖过常德的粉,我也曾经跑到津市刘聋子的老店吃过粉,津市米粉也是百年老店。我认为津市米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引用了现代快餐店的克隆模式,常德的津市米粉无论熊记、贺记等经营模式、店内设置、口味花式基本一致。这也许是常德的米粉老店真正不如津市米粉的原因吧,清真第一春曾经在丹阳路车站对面开了家分店,好像不是很成功,现在已经关闭,其他的别无分店。 常德的城市发展肯定不会停滞,那些面对拆迁的老粉店何去何从当然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也许你现在吃到闻到的那种地道常德米粉的香味永远就会定格在你的记忆里,这也许会成为一种遗憾吧~ 三 说到吃粉,汪涵就会别起常德腔策一句:"您是要七圆滴还是要七扁滴",每次听他这么策我都想笑,据说他和常德人还有点亲缘,但是问这样的话说明他还是不怎么懂常德的粉。在常德吃粉,圆的叫粉,扁的叫米面,进店子老板只会问:"七点么得?",这话是问你吃什么浇头的粉,如果你要吃米面,那自己 就要特意叮嘱一下了。按你点的东西,老板会给你一个刻记号的小竹片或者写个小纸片,拿这东西自己去下粉的窗口端,没人伺候你的。 过去的浇头基本两大类猪肉系列和牛肉系列,特别是牛肉粉,店家会在头一天把料炒好,放在火上炖一晚,第二天吃的时候软乱浓郁。据说重庆的火锅老店有百年的陈汤,我不知道在常德做牛肉粉的汤是不是能用那么久,就觉得老店的味道一直就是那么个味。所以吃传统浇头的粉最好去那些老店子,就像罗记的排骨粉和鸡鹅巷里面的清汤排骨粉那就是两个味道,虽然都是清淡味的,罗记的吃起来有种醇厚的香味,鸡鹅巷的香味就有些清新。 人在吃上面创新是无穷的,粉虽然是一个很普通是食物,高成本的山珍海味当然市场不能接受,但是经许多人的琢磨,在常德现在吃粉选择的花样还是很多了。老国土局巷子里有一家羊肉粉馆,老板还好像是外地人,那里羊肉被切成细片,汤就是用煮羊肉了的汤,配上泡酸的尖椒和包菜,自有别样的鲜味,后来东门那里也开了一家,味道大致一样。十一中对面的牛肚粉,配的是新鲜腌制的姜片那就是另一种味道了。碧波那里的猪大排粉用的带肉的脊骨那是实实在在的,我就是觉得那价钱也是价钱。我在丹阳楼那里还看到有家鱼头粉店了的,只是没进去吃过,想象不出那鱼头粉是怎么做的。鸡鹅巷的重阳菌粉和西园后面的鸡汤粉味道也不错,大致也是创新了的做法。 在常德一般人家里早上也粜粉吃,只是没工夫熬那浓浓的汤,就弄点辣椒炒肉丝来做浇头,有的干脆用头天剩菜往粉碗里一拌了做浇头,方便快捷味道也不错,这样两样吃法也被精明的商家利用,于是常德便有了炒码粉和干腌粉两种新吃法。炒码粉就是把粉淘热,做浇头的原材料都是切好新鲜的,自己点什么立即炒好盖在粉上面,干腌粉的浇头是先炒好的,吃什么浇头的往粉里一拌就成。吃这两种分店家都会送汤,汤是用小碗单独装,不泡在粉里,多是骨头熬的海带汤。 芙蓉炒码粉和紫桥炒码粉两家是专门卖炒码粉的,芙蓉炒码粉在宏大圆盘那里,还在青阳阁开了家分店,紫桥炒码粉在紫桥小区的入口,原来在杨家牌坊开了分店却没成功。紫桥炒码粉的味道更接近家常味些,芙蓉炒码粉我吃起来觉得那里的原料是不是用种特别的酱料腌制了的,别的地方一般吃不到那味 道。芙蓉炒码粉的配汤也很有特色,乳白色的汤似乎是心肺做的,似乎还放了胡椒粉吧,喝来很发汗,那里通宵营业,天气冷的晚上喝喝很暖身子。 干腌粉的起源应该在好吃街,那里是常德的商业区,经商的人可能很节约时间,有许多要打包带走或者送到店里,汤汤水水自然不很方便,所以就有了干腌粉。后来好吃街拆了,婴儿厌食牛奶,那里的店子四散到城区各处,在西园、二村等巷子里可能会看到有店子挂着"好吃街老店"招牌的小粉店,那就是现在的人对好吃街曾经的红火热闹地留恋吧。 现在吃粉不能不说壹德壹了,壹德壹应该成了常德吃粉的品牌,不到十年时间,开了好几家分店,还在其他区县有店子,生意很是火。说到壹德壹的粉就是"拿来主义",牛肉粉像清真第一春的,炖粉像刘聋子的,干腌粉像好吃街的,但是壹德壹能做成功也自有道理。壹德壹的经营风格还是尊重了吃粉的传统,店外装修飞檐斗拱琉璃瓦,店内木窗棂长柜台,红木方桌红漆木椅,价格平民化通宵营业,无论消费多少一律平等接待。特别是壹德壹还经营麻阳坨、酥油饼、心肺汤圆、黄婆擂茶、穿眼粑粑等等只要你在常德能叫得出名字的小吃都有,而且味道也显得比较正宗,这种以企业的形式保存当地传统小吃文化也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最好方式吧。 有传言说常德的粉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这种鲜湿米粉只有常德才能生产,连长沙的米粉都是常德送过去的,是不是真有这种"南橘北枳"的神奇我当然不能考证,但是常德沅江的水比长沙湘江的水肯定是要好的,沅江水没有大型工矿企业的污染,也不会断流,这是我们常德人的幸运,我们应该倍感珍惜才是。
/
本文档为【常德牛肉米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