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

2017-09-19 12页 doc 64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种类和特点,以及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并详细地探讨了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风险管理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able outside the commercial banking business concep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off-balance sheet business risk of ...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种类和特点,以及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并详细地探讨了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风险管理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able outside the commercial banking business concep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off-balance sheet business risk of the concep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balance-sheet business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  OBSA  Risk Management 前  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处于动荡之中,市场利率、汇率起伏不定.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时而高涨、时而萧条。以此为契机,金融创新活动在西方高潮迭起,并迅速扩展到全球。这股金融创新热潮引发了商业银行业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时值不利的市场条件,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同时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资本与资产的比率,开始大规模从事表外业务活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起到了服务客户、联系客户、促进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作用。可以说,表外业务的发展程度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商业银行赢利的主要手段。金融业务表外化和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一样成为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表外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以其巨大的风险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表外业务金融杠杆性高、盈亏数目巨大、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潜藏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和商业银行纷纷在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框架下,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展开了理论研究和监管实践。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种类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一般在银行收入中占比重达30%以上,在银行收益中占越来越重要的比重,还可以提高银行社会化服务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 表外业务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所谓狭义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传统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银行在经办这些业务时,虽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或者只是少量垫付资金,但由于同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在将来随时可能因具备了契约中的某个条件而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因此需要在表外进行登记以便对其进行反映、核算、控制和管理。由于在风险成为现实时,这类表外业务就转变为表内业务,因此狭义表外业务又被称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大多数会计师要求或有项目在会计报表的脚标中予以揭示,但法规所要求的某些比率(如资产负债比例)中不包含这些项目。通常所指的表外业务就是指狭义的表外业务。 所谓广义表外业务,即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除了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风险小的经营活动。按照《巴塞尔协议》,广义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或有资产业务及或有负债业务,即前文所述的狭义表外业务,例如贷款承诺,多种担保业务,互换业务,期货业务,期权业务,远期合约等;另一类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支付结算业务,代理与咨询业务,与贷款有关的组织、审批等服务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一般只能为银行带来服务性业务收入,不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的质量。 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表外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种类 表外业务的分类很多,总结起来大致有四种分类方式比较科学。 按照业务性质分为四类: 贸易融通类,例如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 保证承诺类,例如备用信用证、保函、贷款承诺、贷款出售与证券化等; 金融衍生类,例如金融互换、期货、期权及远期交易等; 中介服务类,例如代理收付、信息咨询、结算和清算等。 按照表外业务功能和形式分为六类: 结算性表外业务,如进口押汇、信用卡、资金转帐等; 担保性表外业务,如担保、承诺、承兑、信用证等; 融资性表外业务,如出口押汇、代理理财等; 管理性表外业务,如代保管、代理融通以及现金管理等; 衍生类表外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业务等; 其他类表外业务,如咨询、评估、财务顾问、计算机服务等。 按照是否含有期权性质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银行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应承诺购买方的要求,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履行承诺。客户拥有一个期权,可以决定是否要求银行履行承诺。银行在售出承诺时通常获得一定的收入,相当于期权费。这类表外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金融期权和备用信用证等。另一类是不含期权的表外业务。银行和客户承担对等的义务,客户没有决定是否履行的权利。例如互换、期货、远期、无追索权的证券化和贷款出售,以及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 据西方权威教科书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界定,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能产生收益和费用但不会给银行带来潜在资产或负债;另一类涉及银行的各种承诺和或有债权。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区分,按照是否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可以做如下分类: 一类是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表外业务(狭义表外业务)。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保理(代理融通)、贷款承诺与担保、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券化、票据发行便利、远期协议、金融期货、互换、期权。 另一类是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即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以取手续费和佣金为目的,几乎不承担风险,也就不够成银行的或有资产或负债。主要是在满足广大客户需要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包括各种代理、信托、信息咨询、结算和清算等业务。 本文是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区分,按照是否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进行分类的。 (三)表外业务的特点 与商业银行传统的表内业务(资产、负债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表外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身资金来提供服务 商业银行在从事表外业务活动时,通常并不运用自身资金,而是依靠银行信誉、金融信息、设备、网络及人员,利用其特有的场地、人力、金融技术等,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从而实现对自身非资金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一点与表内业务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主要满足的是客户的非资金需求,如结算支付、规避风险、提高信用等级,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等需求。 2.操作灵活,发展迅速 跟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表外业务的监管要求相对较少,甚至一些表外业务的出现就是为了减少或规避监管成本,因此表外业务的发展在形式上显得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银行在业务操作上的灵活性。银行既可提供没有风险的金融中介服务,又可提供具有较高风险的或有负债服务:既可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操作,又可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既可能是无形市场,也可能是有形市场。这种灵活性,使银行表外业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在各个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相比之下,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也有创新,受金融监管环境的限制较大,在形式上相形见绌,并且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和市场的饱和在发展上也停滞不前。 3.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 表外业务的记录方式在各国之间差异较大。除一部分业务可以以脚注的形式标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外,其他的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使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体现,监管当局、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人员难以了解银行业务的真实状况,使银行的经营透明度降低。这种较低的透明度使得银行内部人员对表外业务的固有风险无法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而外部人员又无法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从而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在全球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导致大范围的市场动荡。而传统的表内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一定要有体现,透明度高,监管难度相对较小。因此,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金融杠杆高,盈亏数目巨大 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一般都会有保证金的要求,主要是或有债权/债务类业务领域,如开立信用证、担保、履约保函、备用信用证、远期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等业务,保证金虽然可以在发生损失时作为第一重保障,但保证金的比例通常较低,对于某些客户甚至可以是无保证金要求。这类业务虽然收益很高,但其高杠杆性决定了其高风险性,一旦控制不利,损失将很严重。 二、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表外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商业银行为了逃避金融管制,期望在降低或分散资产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较大的收益。但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一)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 尽管表外业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规避风险,但是表外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风险,这是由风险与收益的辨证关系所决定的。具体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经营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则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二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风险管理贯穿于每笔表外业务开展的整个过程,从业务的准备阶段开始,银行就应该估计和预测风险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并据以制定风险决策。而且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的管理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商业银行对风险必须进行连续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效果也应该进行不断的监督和检查。  (二)表外业务风险的类型 作为银行业务的一种,表外业务同样面临着各种风险。结合表外业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表现为: 1.信用风险 表外业务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表外业务的服务对象未能履行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最常见的风险,各种表外业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信用风险。例如,担保类的表外业务,当客户出现违约或资金断链等情况,无法履行合同时,银行则不得不用自有资金进行垫款,代为赔偿,从而造成损失,发生信用风险。 2.操作风险 表外业务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欠缺的或失败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表外业务自由度大,形式多样,受限制较少,银行从事表外业务不像传统业务那样受到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制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加大了银行违规违约操作的风险。同时一些高质量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对人员和系统的要求比传统业务更高,在系统和人员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更增加了出现操作风险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范围很广,运营、法律、流程、结算、人员、系统、执行、管理、内控等风险均属于操作风险的范畴。 3.市场风险 表外业务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导致金融机构表内和表外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等。例如在远期、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中,当利率、汇率等因素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动,就会使银行面临市场风险。在金融自由化、国家化、证券化的趋势下,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 4.流动性风险 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银行的表外金融工具不能以市场价格或接近市场的价格迅速转让变现,而使银行面临资金短缺或低价转让资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很多工具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在市场上难以定价或出售,流动性有限;另一方面,在市场发生危机时,人们都想转嫁风险,同时抛售金融工具,从而增加流动性风险。 5.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期和长远的影响。一些商业银行认为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业务不动用银行的资金,只是收取中介费用,不承担任何资金的风险,因此对银行来说,不存在任何风险。然而如果银行在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服务态度不好或者柜台人员业务不熟练,特别是对一些理财或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不了解,不能正确解答客户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大大影响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银行声誉受损甚至导致客户的流失。 上述风险是各类表外业务均可能面临的风险,但由于不同表外业务的服务对象,操作模式,技术要求,市场环境等均有所不同,因此每类表外业务面临的风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中介类业务主要面临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担保、承诺类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其他两类业务相对大一些;与金融衍生类业务关系最为密切的风险是市场风险。 (三)表外业务风险的特点 由于表外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因此表外业务风险同表内业务相比也具有自己的特性,概括来讲,表外业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透明度较差 许多表外业务并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现有的会计信息,很难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规模与质量,由于经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致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无法正确评价其经营成果,难以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2.风险分散、不确定性高 表外业务是多元化经营业务,涉及的流程多、部门广,商业银行的信贷、筹资、信用卡、国际金融、财务会计、信息电脑等部门都与表外业务有关,风险点较多,防范风险的难度较大。一项表外业务常常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于一身,各种风险之间的抵补或者替代关系也更为复杂,由此增加了风险决策的两难性。同时,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表外业务在金融市场动荡日趋频繁剧烈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表内业务,这会增加银行经营的难度和负担。而按现行银行制度规定,除一部分表外业务要以附注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外,大多数表外业务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使表外业务的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体现。结果,其复杂性限制了企业管理和监督风险的能力,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很难得以反映。 3.自由度较大、潜在风险大 许多表外业务的开展没有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无规模的限制,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这样容易刺激表外业务的扩张,潜伏巨大风险,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其微小的失误常常给银行带来难以估量的打击。像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具有极高的杠杆率特征,每笔交易动辙成千万上亿美元,一旦操作不当,亏损之巨足以威胁银行的生存。1995年2月26日,因为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执行经理里森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上的亏损,致使成立于1762年的英国巴林银行亏损10多亿美元,随即宣告破产。1996年9月,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证券交易部负责人井口俊英违规交易美国国债,损失11亿美元后,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勒令大和银行停止其全部在美业务,并处以3.2亿美元的罚款。 4.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突出 从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现行的银行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下,企业信誉总体水平较差,许多企业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从银行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相应的内控机制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不严和操作的漏洞、错误,加大了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担保类表外业务的风险较为突出。担保类表外业务虽然在出具之时不确立债权与债务关系,但一旦客户违约,所产生的风险与贷款风险无异,风险产生后银行往往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信用化的担保类表外业务风险触发点较多,其所涉及的不仅是对申请人资信等方面的审查,还要对法律契约性风险进行严格的防范,不易进行全面及时监测,这就为防范其风险造成了困难。目前,我国银行业担保类表外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比重明显偏高,同时信用证垫款也是一个问题。 正是由于表外业务风险的上述特点,使得某种程度上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三、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于表外业务风险的认识在逐步加深,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也逐渐起来,开始制定并实施了对承兑、保函、信用证甚至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业务的。监管当局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也在逐步加强,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表外业务所潜藏的种种风险直接危及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目标的实现,而且随着表外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金融监管当局宏观金融政策实施的效力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易于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的破坏性有时比表内业务更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动荡和危机更是敲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警钟。因此,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下面四种意义: 1. 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保障商业银行健康、快速发展 2. 积极管理表外业务风险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 3. 提高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4. 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监管的必然要求 (一)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 1.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发展中间业务,实现风险的有效分散 金融风险的管理问题日益显现,只有利用信用衍生品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和转移。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则还是来源于传统的赚取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价,要有效的控制银行的信用风险,就要扩展新的业务范围,实现收入的多样化。 2.创新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 随着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开放性的提高,入世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和国际银行同台竞技的严峻挑战,国外银行具有先进、全面、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管理经验,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信用风险管理步伐,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 3.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分散、转移机制 银行要做好贷后检查工作;尽量扩大贷款范围、分散贷款数量同时还要分散信贷种类和放宽贷款范围;还可以通过抵押贷款将风险转嫁给借款人,或通过担保贷款将风险转嫁给担保人。 4.充分发挥政府在银行信用风险中的作用 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应当通过银监会优化对银行的金融监管方式,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通过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二)操作风险管理对策 操作风险是遭受潜在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以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准则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 1.建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将控制风险作为基本策略 操作风险是一种独立的风险形式,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同等重要。在目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覆盖所有的运营层面和业务领域,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将控制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建立该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组织结构保证 (2) 战略和政策保证 (3) 管理流程保证 (4) 企业文化保证。 2.探索操作风险保险,将转移风险作为辅助策略 由于操作风险覆盖面广,具有不对称性和非盈利性,管理难度大,靠内部控制虽然能够减轻一定程度的损失,但不能完全消除。因此,通过第三方保险来减轻损失,将风险转移,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辅助策略。操作风险保险是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签订合同协议,保险人同意对可能发生的特定风险损失进行赔付,为此商业银行须向保险人支付一定的保险费。 3.建立经济资本配置机制,将管理风险作为高级策略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商业银行在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应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引进和运用操作风险计量技术,为操作风险计量资本,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配置机制,将操作风险管理纳入资本分配和管理体系,形成最后的保障机制。 (三)市场风险管理对策 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顾名思义,市场风险实际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部分。 1.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获利的金融机构,有效管理风险是立身之本。建立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是执行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保证。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包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理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 2.建立全新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一个独立、高效、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系统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都对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和设置,力争尽早成为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全面接轨的商业银行。 3.提升和改进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VAR等方法测度市场风险;还可以开发有关市场风险管理软件以完成业务的自动化及动态分析;并且,应当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积极引进和推广全面衡量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在内的一体化分析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4.加快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商业银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风险分析、计量及监测,要求对大量的业务数据和多种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及检验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其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完备、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市场风险的计量、检验和压力测试,并时时监测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提供市场风险的相关报告。 5.重视市场风险管理监督系统建设 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监察与控制体系,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监督系统,目的在于促使商业银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内部的制度、 程序,确保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6.建立有效的及时报告机制 商业银行要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新产品和新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清晰有效地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 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是指经济主体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1.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应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并聘请流动性风险管理经理,对流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必须要做到:第一必须随时与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联系,确保流动性管理的优先性和明确的目标;第二必须跟踪银行内所有资金使用部门和筹集部门的活动,并协调这些部门与流动性管理部门的活动; 第三必须连续分析银行的流动性需要和流动性供给,以避免流动性过量或不足。 2.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流动性需求预测。流动性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对资产负债期限进行详细分析。根据不同的期限等编制资产和负债的对应表,并利用流动性参数来衡量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情况。二是学习西方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法,预测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在流动性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应该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指标体系,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 化的轨道,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 3.加强金融创新 要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进行创新,做好定量化分析预测。要加大中长期流动性预测力度,建立情景分析体系,对影响流动性的宏观经济和市场情况等外部因素和银行内部因素进行情景假设分析,实施压力测试,对中长期战略性流动性风险进行计量,并提出流动性解决预案。 (五)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是由于和银行有关的负面消息、宣传和流言引致客户流失,以及诉讼或盈利下降等事件在市场传播给商业银行的形象带来不利影响而导致的损失。 1.重视事前防控声誉风险 对声誉风险的管理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管理声誉风险就是管理声誉事件,只要做好声誉事件的应对预案,及时防止和控制事态的发展,就是实现了声誉风险的有效管理。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没有注意到事前管理声誉风险的重要性。声誉风险事前管理要注重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防范。 2.建立顺畅的声誉事件报告机制 再完善的声誉风险事前管理机制也无法完全避免声誉事件的产生,因此对声誉事件的应对管理是声誉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 在声誉事件的处理应对方面,最关键的一环在于建立顺畅的声誉事件报告机制。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至下而上的声誉事件预判和报告机制,对发生的声誉事件进行逐级判断,并能够保证重大事件能够及时报告给管理中枢。 3.搭建覆盖全面的舆情监测机制 在声誉事件的应对管理中,获取事件信息的及时性极为关键。第一时间准确获取事件发生的信息将使银行能够充分弄清事实真相,提前准备应对预案,并在事件影响扩散的前期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声誉损失。实际应用中,商业银行可结合自身经营规模和管理层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层负责或统一管理的舆情检测机制。 4.完善各种声誉事件应急预案 声誉事件的最显著特性就是发生的突然性,因此如能在事前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应预案,则在事件突发当时实施预案能够起到稳定人心、有的放矢的作用,使应对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  论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在表内业务竞争日益激烈,优质客户市场逐渐饱和的今天,表外业务作为金融创新的成果,正日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在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必须意识到表外业务同样存在风险,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传统的贷款等表内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声誉风险等同样蕴藏于各类表外业务中。此外,由于表外业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风险性比较分散、自由度更大从而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还不完善,无论是宏观监管还是银行内部控制,无论是法律政策还是管理工具和人才,各方面还都有所欠缺。只有致力于加快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完善和加强表外业务金融监管,强化银行表外业务内控管理,运用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新技术和新工具强化管理手段,培养风险管理人才,提高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确保表外业务发展不仅快速而且健康,既提升商业银行的利润,又能维护和加强金融安全,做到又快又好。 参考文献 〔1〕祝广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商场现代化,2007.01,第80页。 〔2〕刘明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2008,第一版,中国经济出版社,第55页。 〔3〕马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2010,第一版,沈阳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3页。 〔4〕邓歆已,《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商场现代化,2008. 07,第42页。 〔5〕王翯青,《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2008,第一版,首都经济贸易经济大学,第46页。 〔6〕黄光聆,《浅论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1,第33页。 〔7〕魏玉敏,《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08.07,第23页。 〔8〕吴波,《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决策与信息(财经视察),2008.11,第35页。 〔9〕王沁宇,《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问题浅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03,第15页。 〔10〕Geiger, Roger. To Advance Knowledge: The Growth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1〕Mi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New York: Pantheon,2008. 致  谢 转眼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回首来时路,经历着,收获着,感慨着。 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还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点播,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对她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四年的学习中,还有很多老师给予我很多帮助。感谢并祝福他们! 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他们和我一起努力,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生命的每一个分秒,都给予我无私的爱与关怀;在我成长的每一个脚步,在我大学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我充分的支持与期望! 学无止境,明天,将是我终身学习另一天的开始。
/
本文档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