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艺术论文-为女性电影而战

2017-09-26 10页 doc 24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艺术论文-为女性电影而战艺术论文-为女性电影而战 为女性电影而战 金 梅 女权主义 女性 批评 论文摘要: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引入与介绍,为中国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批评学者提供 了新的视野与批评模式。她们借助这个新式武器,对中国文本进行“另类”阅读,并对创作 者的性别加以区别对待,力图揭露中的男性霸权与性别差异,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主体 性地位。以女性重新书写中国发展史,成为他们奋进的目标。 中国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认知与接受,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前后,一些 关于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开始被介绍与译载,如《女权主义理论》与...
艺术论文-为女性电影而战
艺术论文-为女性电影而战 为女性电影而战 金 梅 女权主义 女性 批评 论文摘要: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引入与介绍,为中国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批评学者提供 了新的视野与批评模式。她们借助这个新式武器,对中国文本进行“另类”阅读,并对创作 者的性别加以区别对待,力图揭露中的男性霸权与性别差异,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主体 性地位。以女性重新书写中国发展史,成为他们奋进的目标。 中国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认知与接受,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前后,一些 关于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开始被介绍与译载,如《女权主义理论》与《西方的女性》, 1988年翻译发的劳拉?穆尔维的文章《视觉快感和叙事性》在学术界引发了极大的影响。 同年,界的重要学术期刊《当代》在年底第6期开辟女性主义理论专栏,刊登了一系列理论性文章,其中包括伊?安?卡普兰的《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现》o这些理论的引入与介 绍,为中国批评学者尤其是女性批评学者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批评模式。她们借助这个新式武 器,对中国文本进行“另类”阅读,并对创作者的性别加以区别对待,力图揭露中的男性霸 权与性别差异。重塑女性意识,建构女性主体性地位。以女性重新书写中国发展史。成为他 们奋进的目标。 一、女性的界定 中国理论界对于“女性”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看法。魏红霞《新时期中国女性形象》提 出,在西方“女性”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与女权运动紧密联系,它不仅描写妇女的生活,而 且塑造理想的妇女形象,否定女性作为男性的“看”的对象。万勤《当代美国女性一瞥》中 指出,“女性”是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理论研究者将它严格限定在“表现女权及女性意识的”, 但在传媒及大众。“女性”的外延被无限扩大,导致“泛女性”。最后作者认为女性是由女导 演拍的,以女性生活为材的,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凌燕《的另一种定义:伊朗(女人花)》, 此文尝试从观众的角度将女性题材的界定为主要给女性观众看的,这种影片通过对女性生活 经历的展示,宣泄在父权制社会中受到的压抑。有的学者则紧紧抓住“女性意识”这一核心 要素,如李显杰、修倜的《论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性意识》所强调的“女性意识”,必须 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平权意识,二是女性形象要摆脱作为男性的观赏对象,刻画出女性自我 的命运、价值观和心理特征。魏红霞《80年代中国女性中的女性意识》认为女性从女性欲望、 性别差异、主体性意识三方面表现了独特的女性意识。 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虽然未曾给出一个唯一的精准的“女性”概念,但却已经形成一定 的共识。女性是什么并不清晰,但女性不是什么已经十分明了:(1)女性并不等于女性创作者 所创作的作品。(2)女性并不等于女性题材。(3)女性并不等于一定程度上反映女性意识的作品。 二、质疑与批判——对男性创作者及其作品展开的批评 尽管创作者的性别并不能区分作品是否具有女性意识,但是,很大程度上,创作者的性 别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对男性创作者采取了激进的批 判态度,特别是在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早期。屈雅君在其论文中曾这样写道:“男性艺术 大师们无论塑造出多么动人的银幕女性,他们的作品都不足以称之为女性。女性,那一定是 由对于女子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处境有着切肤之痛的女性导演所创造出来的”。批评家们将注意 力普遍集中在男性创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一问题之上。首先,她们阐述了男性创作者所 塑造的女性形象所体现的女性命运。在秦晓红的《女性生存状态的中国镜像——论中国的女 性形象建构》—文中,从“花木兰”式的女人到传统女性形象的复归,再到商业大潮下的欲 望代码,这些镜像女人清晰地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所遭遇的话语霸权和男权中心,以及谋求自 己独立生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艰难性。其次,就是揭示女性形象的实质。范志忠在《寻找 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时期中国女性的文化意蕴》—文中,屈雅君在《“女为悦己者容” ——关于男性的女性批评》—文中,均将矛头指向谢晋与张艺谋。范志忠从父权制的角度阐 述了新时期谢晋倾注全部热情所塑造的具有母亲般品质的女性形象,“实质上仍是为父权 服务的,男性。而非女性,成为女性意义确立的唯一参照系,女性的真实生命体验,也因此 而再次被‘榨干’和‘抽空’。”而张艺谋影片中自我放逐的女性,也正是父权制度下观者所 熟悉的女性形象。屈雅君指出,谢晋的女主人是一些情感和道德的代码,是男人们精神上的 守护神。张艺谋的女性系列则是一些本能和欲望的符号,是男人们肉体上的承欢者。谢晋与 张艺谋所创作的那些貌似站在女性立场上写女人的作品,无一能跳出男性中心的窠臼。 戴锦华是一位对女性主义研究剖有建树的学者,在她早期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 中的女性与女性的》中,从社会与文化的层面分析了女性形象产生的历史根源。1949年的剧 变与政权的变更,阻断了五四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延续,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学与艺术 在其起始之处,是以朴素而幼稚的艺术语言完成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重述与再确认。于是, 1949—1959年间的革命经典形态中,欲望视阈与欲望语言消失,人物形象呈现为非性别状态。 1979年出现的第四代开始向艺术工具论全面突围,但他们的力量是如此的孱弱与微渺,其影 片中的女性形象成了历史的剥夺与主人公内在匮乏的指称。历史/文化反思运动时期,在历 史清算与文化寻根的悖论努力之中,女性再一次成为男权世界的历史债务偿还者。第五代拒 绝女性形象、拒绝主流而完成了经典之作,但在闯入世界影坛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借助女性, 并将男性的欲望锁定在女性的身上。 批评家们对于第六代男性导演的态度要温和很多,甚至给与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如:伍 国的《女性主义神话的建构与颠覆从第五代到第六代》、郭泽清的《从<孔雀>、<青红>看第六 代人的女性情结》。但是从来没有一位评论者给予任何一位男性导演、任何一部男性导演作品 “女性”的殊荣。 三、自省与反思——对女性创作者及其作品展开的批评 批评家们将更多的关注和希望寄予在女性创作者创作的作品之上,尽管对她们的作品也 存在着怀疑与批判。但是对于各个时期女作者们所创造的新气象给与了肯定,并积极促成真 正的女性能够在女性阵营里出现。从1990年杨远婴发表《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以来,陆续有潘若简、中珊、戴锦 华、魏红霞、黄会林等人对中国妇女史以及女性导演集体成果作深度考察。 杨远婴是较早运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去描述、认识女性执导的中女性意识嬗变的研究 者。文章的上篇分析了中国女性解放的历史及现状,她指出“中国古代妇女的历史是一部女 性意识在男权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消融的历史”。而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又明显依赖于社会整体 的变革和男性改革家,这必然决定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天然突出社会化和男性化的特征,女 性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力度遭到淡化。文章的下篇评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 列的女性导演。早期的王苹、董克娜由于和业务都处于模仿男性的阶段,所塑造的女性不可 避免地屈服于现存秩序,成为男性精神的缩影。通过群体分析80年代的女导演凌子、张暖忻、 史蜀君、王君正、刘苗苗、彭小莲、胡玫、黄 戴锦华在1994年发表的《不可见的女性: 当代中国中的女性与女性的》基本上承继了杨远婴的论断,并认为《人鬼情》是一部真正意 义上的女性。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持乐观的态度,清醒而尖锐的指出:“女性制作者突破主流 意识形态、或经典男权话语、完成自觉地反抗或抗议的女性自陈的努力,大都呈现为一次逃 脱的落网。”并对这种状态的产生给出了原因分析:“一、这些影片的女性制作者并未能建立 一种真正自觉、自省的女性立场,她们大都持有某种本质论的女性观,大都保有某种经典的 道德判断与性别价值判断。女性命题与女性形象的历史空白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女性自我意识 和性别意识的混乱与无知,这一切成了女性中女性怪圈的历史成因。二、其表达女性自陈的 努力,大都止于塑造‘正面女性形象’,而始终不曾成为一种话语的与文化的反抗或颠覆”。 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自省精神足以鞭策现代女性创作者奋勇前进。 尽管女性创作者经受着种种公开的或隐匿的钳制与束缚,但是批评家们在清醒认识现实 的基础之上,积极地为女性导演的创作实践提供多方面的构想。李显杰、修倜在《论叙事中 的女性叙述人与女性意识》通过梳理和归纳叙事中的几种女性叙述人方式及其产背景,并着 重考察了女性叙述人所具有的“话语”功能和“言说”功能,指出“女性叙述人往往成为女 性主体(指影片制作者——编导)的‘代言人’,有着女性自身情愫的直接经验投射。因而整体 上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正是作者所强调的一部作品能够称之为 女性的核心要素。此文从叙事学的角度为女性提供了一种创作。王虹则借鉴了西方的女 权理论思想,她在《女性文本》中肯定了莱尔?姜斯顿以及萝拉?莫薇早先提出的女性必须 是对抗的论点,认为女性应该不断地进行着摆脱男性的目光,坚持以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 角看待自我的实践。王玲站在现代的角度试图从文化内涵的层面建构女性,她在《走出目光 的藩篱——论中国女性和中国的话语与身份书写》中指出,面对后殖民文化时代,中国女性 与中国的文化出路应该面向两个方向;一是张扬文化精神,建立有效的性别文化和本土现实 文化认同;二是走出目光的藩篱,忠诚于民族文化,确立女性的性别身份和中国的文化身份。 四、结语 纵观这二十年来的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批评工作者们并未将精力放置于理论, 更过是把目光投向了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她们以强劲的批判揭露了以往文本中隐性的性别差 异与男性中心文化秩序,并试图借助女性创造者构建真实体现女性生存、情感、心理、欲望 等的女性,但是这种构建的力量却十分薄弱,这其中固然有中国社会、文化、的强大阻力, 也有理论自身的矛盾性,后现代主义的来临,让一切消解得毫无意义,女性的意义似乎只有 在不断地颠覆和解构男性意义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关山译,女权主义理论,文艺研究,1985年 第4期. [2]李军辑,西方女性,工人日报,1985年7月7 日. [3]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周传 基译),影视文化(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4]伊?安?卡普兰,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 现,当代,1988年第6期. [5]魏红霞,新时期中国女性形象,妇女研究论 丛,1994年第1期. [6]万勤,当代美国女性一?,当代文坛,1995 年第5期. [7]凌燕,的另一种定义:伊朗(女人花),当代。2005年第3期. [8]李显杰、修倜,论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人与女 性意识,当代,1994年第6期. [9]魏红霞,80年代中国女性中的女性意识,浙江 大学学报,1998年第9期. [10]屈雅君,女为悦己者容——关于男性的 女性批评,当代,1994年第6期. [11]秦晓红,女性生存状态的中国镜像——论中 国的女性形象建构,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 3期. [12]范志忠,寻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园——试论新 时期中国女性的文化意蕴,当代,1994年 第6期. [13]?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中的女 性与女性的,当代.1994年第6期. [14]伍国,女性主义神话的建构与颠覆从第五代 到第六代,艺术,2004年第6期. [15]郭泽清,从《孔雀》《青红》看第六代人的 女性情结,龙岩学院学报, 2006年2月. [16]杨远婴,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当代电 影,1990年第3期. [17]王虹,女性文本,西南民族大学,2004年8 月. [18]王玲,走出目光的藩篱——论中国女性和中 国的话语与身份书写,巢湖学院学报.2004 年,第6卷,第2期.
/
本文档为【艺术论文-为女性电影而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