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

2018-09-13 14页 doc 34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doc】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doc】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 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 博物馆研究2008年第3期(总第1O3期)?历史研究? 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 王德朋 摘要:金朝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 时期,铜钱的铸造和管理是这一时期货币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陵,世宗年间,政府大 量收集铜材用以铸钱,又以实行短陌,推行铜 禁,屡次限钱等措施力图解决钱荒问题,但收 效甚微.铸钱过程中出现的"病民","多费"等 问题最终迫使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金朝铜 钱以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在中国货币史上留下 了特殊印记. 关键词:金朝铜钱演变 金...
【doc】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
【doc】金朝铜钱及铜钱的演变 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 博物馆研究2008年第3期(总第1O3期)?历史研究? 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 王德朋 摘要:金朝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 时期,铜钱的铸造和管理是这一时期货币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陵,世宗年间,政府大 量收集铜材用以铸钱,又以实行短陌,推行铜 禁,屡次限钱等措施力图解决钱荒问题,但收 效甚微.铸钱过程中出现的"病民","多费"等 问题最终迫使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金朝铜 钱以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在中国货币史上留下 了特殊印记. 关键词:金朝铜钱演变 金朝自正隆三年(1158年)开始设监铸 钱,从此,铜钱成为金朝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金朝的兴衰也与铜钱制度的演变息息 相关,正因为如此,铜钱问题成为金史研究领 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年来,史学界关 于金朝铜钱问题的讨论日渐深入,出现了一 批重要成果?.遗憾的是,现有成果的研究重 点大多集中探讨金朝的货币体系,而专门着 文探讨金代铜钱的很少,因此,本文试图在已 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金朝铜钱的开铸,金 朝解决钱荒问题的措施以及铜钱的禁用问题 展开进一步探讨,以便史学界对金代铜钱做 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 ,迟来的金朝自铸铜钱 金朝自铸货币出现之前,市场上大量使 用的是辽,宋旧钱,近年出土的金代窖藏铜钱 证明了这一点.1985年5月义县大榆堡乡发 现的一处金代窖藏总计出土各种钱币24911 枚,其中金代钱币包括"正隆元宝"182枚, "大定通宝"5枚,两者加在一起不过187枚, 仅占该处窖藏1.5%,其余皆为上至两汉,中 经隋唐,下至辽宋的旧钱?.这些窖藏同时也 一 5O一 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金朝早期使用的铜钱不 仅仅包括辽,宋旧钱,同时也包括两汉,隋唐 等时期的铜钱. 新朝成立后仍沿用旧朝钱币的成例古已 有之,武德四年(621年)在未开铸本朝铜钱 以前,唐朝使用的就是隋五铢钱及其它古钱, 北宋开国之初,也曾听任民间沿用旧钱,问题 是唐宋两朝在沿用旧钱的同时,很快开铸了 本朝铜钱,例如,唐朝的开元通宝是在武德四 年(621年)开铸,此时距唐朝立国仅四年,宋 太祖更是在开国伊始即铸造了宋元通宝.与 唐,宋很快铸造本朝钱币的做法相反,金朝首 次铸造本国铜钱是在正隆二年(1156年)?, 此时距金朝开国有四十余年,这意味着在金 朝享国的一百二十年间,有三分之一的岁月 ,为什么金 处于无本朝铜钱可用的状态,那么 朝在开国的四十余年间没有铸造自己的铜钱 呢?总体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是金朝初年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市场 对货币的需求并不迫切,自铸铜钱尚无必 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所反映的是成熟市场对统一的价值标准和 支付手段的强烈召唤,但是,金期前期,女真 内地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金朝占领 的辽宋故地原本比较发达的商业经济则因战 乱的影响而受到重创,由此导致各地经济发 展水平不高,全国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商业 网络,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铸造全国统一的 货币并非市场急需. 二是大量的辽,宋旧钱能够满足当时商 品交换的需要.女真起兵灭辽侵宋的过程实 际上也是掠夺辽,宋财富的进程.如辽天庆五 年(1115年)六月阿骨打占领辽之宁江州时, "括宁江州一路金银粟帛,尽数以往,民间有 隐者斩"?.靖康元年(1126年,金天会四年) 金朝军队围攻汴京时,更是大肆搜刮,截止靖 康元年正月二十日,"共津运金军金三十余万 两,银一千二百余万两",二十六日止,"又津 运括取及准折金五十万两,银八百万两"?, 此外,还强索犒赏"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 在金人的劫掠下,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平民百 姓,家财尽数一空,"二百年府库蓄积,一旦扫 地尽矣"?.金人灭亡北宋后,扶持了刘豫伪 齐政权,天会十五年(1137年)伪齐被废时, 伪齐政权从人民手中搜刮的巨额财富都落入 金人手中,包括"钱九千八百余万缗,绢二百 七十余万匹.金百二十余万两,银一千六百余 万两"?.绍兴八年(1138年,金天眷元年)金 宋和议时,还规定南宋每年向金进奉"银,绢 至五十万"两,匹?,这对金朝来说,也是一笔 巨额财富.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金朝在灭 辽侵宋的过程中掠劫了大量财富,这些以暴 力手段搜刮来的巨额金银币帛完全能够满足 当时金朝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因此,也就没有 必要立即开铸本朝铜钱. 三是铜矿资源匮乏制约了金朝铸造铜钱 的努力.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铜一直是 铸造货币的主要原材料,但中国的铜矿资源 主要分布在南方而不是北方,这就大大限制 了金朝铸造铜钱的能力.因此,金朝统治者不 得不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寻找铜材上,而在贮 积足够的铜材之前,显然不可能铸钱. 四是长期的战争迟滞了金朝制造铜钱的 步伐.金自(1115年)太祖立国,至正隆六年 (1161年)海陵王南侵失败,大部分时间处于 紧张激烈的战争状态,贯穿其间的上层权力 斗争更使得女真统治集团无暇他顾,在这种 情况下,就货币体系建设来说,沿用辽,宋旧 钱无疑是最现实,最便利的选择. 五是交钞的印行降低了开铸铜钱的迫切 性.金朝建国后,于海陵贞元二年(1154年) .这里的"钱"无疑是指 "制交钞,与钱并用"? 辽,宋旧钱,这种交钞与辽宋旧钱并用的格局 已经能够满足金朝前期商品交易的需要,铸 造本朝铜钱的紧迫性由此大打折扣. 上述原因导致金朝自铸铜钱迟迟未能登 上历史舞台,但是随着金朝政权的逐渐稳固, 统一的,日趋活跃的商品市场的逐渐形成,货 币的重要性逐渐被女真人所认识,在经历了 四十余年的等待之后,正隆三年(1158年)设 监铸钱,从此,金朝自铸铜钱终于问世.有金 一 代,曾经设立宝源,宝丰,利用,阜通,利通 五监铸钱,铸造的铜钱有正隆通宝,大定通 宝,泰和重宝等数种.由于受铜材缺乏等因素 的影响,金代自铸铜钱的数量不多. 二,铜钱短缺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金朝的货币市场发展到海陵,世宗时期, 出现了铜钱严重短缺的现象,即中国古代货 币史上常见的"钱荒"问题.这一时期,不仅市 场上用于流通的铜钱严重短缺,民以元钱为 苦,而且,政府可以控制的铜钱也严重不足. 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南侵时,因国库中没 有足够的铜钱,政府只好用一万匹绢从市场 上换取衣袄,穿膝以满足军需,商品交易重新 退回到以物易物的老路上去.世宗即位后,铜 钱短缺的问题仍未解决,世宗大定三年(1163 年)南征时,军士廪给"每岁可支一千万贯", 但"官府止有二百万贯"?,其不足之数,有八 百万贯之多,竟占应支总数的80%.为解决 钱荒问题,金朝政府采取了盘活铜钱存量与 扩大铜钱增量两个方面的措施. 金朝前期,经过对辽,宋的多次战争,政 府积贮了一定数量的铜钱,但在世宗以前,这 些铜钱大部分沉淀在官府而没有投入到实际 流通.民间以无钱为苦的现实促使世宗采取 了一些盘活铜钱存量,促进铜钱流通的措施, 主要方法就是以政府现存铜钱购买商品,大 一 51— 定十年(1170年),世宗"令诸处贸易金银丝 帛,以图流转",大定十三年(1173年),"命非 屯兵之州府,以钱市易金帛,运致京师,使钱 币流通,以济民用"?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 世宗鉴于京师钱少,命"诸路官钱非屯兵处可 尽运京师",这一措施虽然暂时能够缓解京师 地区的钱荒,但必然加剧京师以外地区的铜 钱紧张局面,因此,左丞相徒单克宁建议诸路 官钱一半运至京师,而另一半则"变折轻赍", 即以各路府库官钱购买丝帛等物,以此实现 公私两便的效果,最后世宗听从了徒单克宁 的建议?. 金朝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铜钱的需求日益增加.显然,要满足日益增 长的铜钱需求,仅靠盘活政府存量铜钱是远 远不够的,因此,金朝政府也采取了旨在扩大 铜钱增量的,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一)努力增加铜材供应量.金朝中后期 增加铜钱供应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设立钱监, 自铸铜钱.但自铸铜钱要以充分的铜材供应 作保障,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国绝 大多数铜矿分布在南方地区,"铜铁铅锡坑冶 者,闽,蜀,湖,广,江,准,浙路皆有之"?,而 金朝境内的铜矿资源非常稀少.为使有限的 铜材集中到政府手中,金朝采取了两个方面 的措施,一为"拘器",即收买民间铜货,海陵 王正隆二年(1157年),几乎在议鼓铸的同 时,金朝政府就开始"括民间铜器",规定"陕 西,南京者输京兆,他路悉输中都"?,京兆, 中都为金朝钱监所在地,输各地铜器于此的 目的,显然是为铸钱积贮原料.除拘括民间铜 器外,"凡使高丽还者,所得铜器令尽买之"?. 大定十一年(1171年),政府再次规定,"旧有 铜器悉送官,给其直之半.惟神佛像,钟,馨, 钹,钴,腰束带,鱼袋之属,则存之"?泰和四 年(1204年)金朝政府加大了"拘器"的力度. 规定"凡寺观不及十人,不许畜法器,民间铜 器期以两月送官给价,匿者以私法坐,限外人 一 52一 告者,以知而不纠坐其官.寺观许童行告者 赏"?.二为"采铜",即加强铜矿勘察和采 炼.早在海陵正隆三年(1158年)二月,金朝 政府就已"遣使检视随路金银铜铁冶"?,金 世宗即位后,勘察铜矿的工作继续推进.大定 十二年(1172年)正月,"命尚书省遣使诸路 规措铜货,能指坑冶得实者,赏".大定十六年 (1176年)三月,"遣使分路访察铜矿苗脉"?. 为了获得更多的铜材,金朝政府甚至曾经派 人"逾天山北界外采铜"?.这段历史,《金史》 谓之"凡产铜地脉,遣吏境内访察无遗,且及 外界"?.应该说,《金史》的这段概括是准确 的. 经过三十余的积极筹划,金朝政府掌握 的铜材已经相当可观,据监察御史李炳介绍, 到明昌三年(1192年)时,"在官铜数可支十 年"@.由此可见,金朝中期规措铜货的努力 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大量的铜材储备为 金朝自铸铜钱提供了可靠的原料来源,这也 是金朝白海陵年间开设宝源,宝丰,利用三监 后,大定年间又开设阜通,利通二监的重要原 因. (二)实行短陌制度.在中国货币史上,短 陌现象由来已久,金朝继承了前代的短陌制 度,不过,金朝关于短陌的规定在不同时期, 不同地点各不相同.乾道五年(1169年,金大 定九年)南宋楼钥使金时,在宿州见到"陌以 六十"?,第二年范成大使金时,在东京又见 到"以七十为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 可能是由地区间的经济水平,交易习惯等原 因造成的.实际上,宋金时期短陌的规定极其 复杂,有时即使在同一地区,短陌的规定都不 尽相同,以北宋时的开封为例,"都市钱陌,官 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 十四,珍珠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 陌,金银七 文字五十六,行市各有短长所用;?.由于宋 金的很多经济制度非常相似,因此,我们由北 宋开封的情况可以推知金代各地短陌的具体 规定也必然各不相同. 但是,短陌制度的差异会影响全国市场 的统一和规范,因此,国家常以法令的形式作 出关于短陌的具体规定,太平兴国二年(997 年)宋太宗下诏民间缗钱"定以七十七为百"? 就是一例.金朝也在世宗时期对短陌制度进 行了规范,起初"民间以八十为陌,谓之短钱, 官用足陌,谓之长钱",这种民用八十而官用 足百的短陌制度显然对政府不利,于是,世宗 听从了大名男子斡鲁补的建议,定官私用钱 皆以八十为陌@,金朝的短陌制度由此最终 确定. (三)推行铜禁制度.金代推行铜禁制度 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百姓销毁铜钱来铸造铜 器.为此,金朝政府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方面 实行铜器官营,百姓日用铜制品由官府铸造 并定价销售,近年来,辽宁的法库,大连,凤城 等地都发现了刻有官府铭文及花押的金代铜 镜◎,证实金代的铜器官营制度确实得到了 严格执行.另一方面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严禁 私人铸造铜器,以防止民间销钱作器.大定八 年(1168年),"民有犯铜禁者",世宗指出: "销钱作铜,旧有禁令,然民间犹有铸镜者,非 销钱而何",由此再次重申了禁令,但是,由于 销钱铸镜有利可图,因此,违犯铜禁的势头并 没有得到遏制,金朝政府只得屡次重申禁 令.大定十一年(1171年)二月,世宗诏令"禁 私铸铜镜",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十一月, 世宗又谕令宰臣日:"国家铜禁久矣,尚闻民 私造腰带及镜,托为旧物,公然市之,宜加禁 约"?.由于禁私人铸造铜器的制度执行不 力,因此,金章宗即位后改变了一味强调严禁 民间私铸铜器的作法,代之以"减卖镜价"?, 即降低官造铜镜的价格,以缩小铜镜的利润 率,从而降低铜镜暴利对私铸者的吸引力,以 此减少销钱铸器等违法行为,此外,章宗放宽 了铜器只能由官府造卖的规定,实行"听民冶 铜造器,而官为立价以售"@的新办法,把一 部分利润转让给民间铸器者,其目的仍然是 采用经济手段来减少销钱作器行为. 金代的铜禁制度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 严禁铜材及包括铜钱在内的铜制品越界外 流.海陵正隆二年(1157年)十月,"初禁铜越 外界,悬罪赏格"@.世宗,章宗年间,金宋之 间的榷场贸易日益兴盛,铜钱外流的可能性 日益增加,金朝的统治者认识到"随处榷场若 许见钱越境,虽非销毁,即与销毁何异".为防 止铜钱外流,遂立制,"以钱与外方人使及与 交易者,徒五年,三斤以上死","驵侩同罪", "其逮及与接引,馆伴,先排,通引,书表等以 次坐罪,仍令均偿"?,但是,尽管如此,铜禁 制度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铜材短缺的的问 题.我们知道,由于铜钱本身价值低微,要保 证铜钱的供应必须加大铜钱的铸造量,而高 额的铸造量离不开充足的铜材供应,在金朝 铜矿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对庞大的铜材 缺口来说,仅靠实行铜禁制度搜得的若干铜 器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四)推行限钱法.简单地说,造成金代铜 钱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铜钱供应总量 不足,另一方面还因为大量铜钱转人贮藏,加 剧了通货不足的局面,尤其是发行交钞后,面 对交钞贬值的现实,一些富豪之家更愿意把 大量的铜钱贮存起来以实现私有财产的保值 增值,鉴于这种情况,金朝宰臣认为"民间钱 所以艰得,以官豪家多积故也"0,为了迫使 富贵权势之家将贮藏铜钱转人流通,金朝自 章宗开始,借鉴唐朝元和限钱的先例,多次推 行"限钱法". 章宗时期首次推行限钱法是在明昌五年 (1194年),该法规定: 官民之家以品从物力限见钱,多不过二 万贯,猛安谋克别以牛具为差,不得过万贯, 凡有所余,尽令易诸物收贮之.有能告数外留 钱者,奴婢免为良,佣者出离,以十之一为赏, 余皆没入@. 一 53— 从这则史料来看,明昌五年的这次限钱, 具体规定十分明确,但是,由于货币环境的恶 化,法令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相反,"时既 行限钱法,人多不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 只得让步,承安三年(1198年)十月,"复减元 限之数,更定官民存留钱法",新的限钱法规 定: 三分为率,亲王,公主,品官许留一分,余 皆半之,其赢余之数期五十日内尽易诸物,违 者以违制论,以钱赏告者?. 与明昌五年相比,承安三年的限钱法最 主要的变化是将原来的最高限额制改为比例 制.但这一变化不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 使存留见钱之风日益严重,《金史》提到一富 民于"当存留钱外",尚有"见钱十四万贯"?, 可见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金朝 政府虽"设存留之限,开告讦之路,犯者绳以 "卒莫能禁"?. 重罚"而 在禁无可禁,止无可止的情况下,限钱令 实际上已形同虚设,金朝政府只好承认现实, 于泰和四年(1204年)七月"罢限钱法"?.但 事隔两年之后,泰和七年(1207年)七月,政 府第三次颁布限钱令,规定: 品官及民家存留见钱,比旧减其数,若旧 有见钱多者,许送官易钞,十贯以上不得出京@. 这次限钱法同前两次相比无疑更为宽 松,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十贯以上不得出京" 的新规定,同时,对商人携带现钱的数量也做 了限制,"商旅费见钱不得过十贯"@,其用意 在于通过限制铜钱流通地域来打压铜钱在货 币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以此达到鼓励使用交 钞的目的. 自明昌五年至泰和六年,十二年间金朝 政府三次颁布限钱法,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是因为金朝中期引起钱荒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那种企图靠发布一纸限钱令来解决铜钱 短缺问题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 (五)允许民问铸钱.由于史料的限制,学 一 54一 术界对金代是否允许民间铸钱的问题极少予 以讨论.本人认为,同两宋一样,金代也存在 私人铸钱的问题,但由于受铜材短缺影响,金 代的私人铸钱业可能规模非常有限,对货币 市场秩序的影响也非常小,因此,金代的私人 铸钱业没有引起元代史家的足够重视,这就 是《金史?食货志》中关于私人铸钱业的记载 十分简略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在世宗以 前,为弥补铜钱不足的局面,金朝是允许民间 自铸铜钱的.《金史?食货志》记载,"州县钱 艰,民间自铸,私钱苦恶特甚"?,这段史料虽 然过于简略,但却足以说明金朝前期因为"州 县钱艰"的原因是允许"民间自铸"的,只不过 "私钱苦恶特甚",即私铸的铜钱质量很差.因 此,为规范铜钱流通,保证货币市场秩序,政 府不得不"以官钱五百易其一千"以收回民间 自铸铜钱@.由此看来,金朝前期政府是以赎 买政策阻止私钱流通,与此同时,私人铸钱业 也可能一并被禁止. (六)铸行当十钱.章宗泰和四年(1204 年),金朝铸"泰和重宝",此为当十大钱.泰和 重宝的铸行,标志着金朝走上了以铜币贬值 之法来应对钱荒局面的危险道路. 很明显,"泰和重宝"这种当十大钱的铸 行,客观上有利于降低铸钱成本和增加货币 ,当十钱的铸行使得铜钱的币面 供应量.但是 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含量,这意味着当十钱 的货币价值含量与其名义价值相脱离并远远 低于其名义价值,从而扩大了当十钱内部价 格与价值的矛盾,使当十钱成为价值低而价 格高的劣币,这就注定了泰和重宝的问世将 对已经恶化的通货膨胀局面起到推波助澜的 作用. 实际上,类似"泰和重宝"这种价格虚高 铜钱的使用并非从章宗年间开始.早在铜钱 铸行之前,金朝已经"以宋大观钱作当五用 之"?,但是,这时金朝的社会经济还处于健 康发展阶段,交钞恶滥的情况还未出现,货币 体系的主要问题也仅限于钱荒,因此,此时 "以宋大观钱作当五用之"的举措有助于缓解 钱荒而无害于货币秩序.但铸行泰和重宝时 金朝的经济状况及货币秩序已严重恶化,面 值虚高的泰和重宝不但不可能收到稳定货币 体系的奇效,反而如扬汤止沸,只能使已经发 生了通货膨胀的货币体系更加混乱.遗憾的 是,金末一些大臣还未认识到发行当十大钱 的危害,宣宗贞裙四年(1216年)八月,竟有 人"请铸大钱以当百"?.可见,金朝末年面对 通货膨胀的局面,君臣上下已经是百弊莫救, 计无所出了. 除采用上述方法来缓解钱荒以外,金朝 还推行了大力吸引宋钱,发行交钞,允许以部 分实物缴纳商税等措施.但由于社会经济的 恶化日甚一日,金朝中后期,钱荒局面一直未 得到有效缓解. 三,铜钱的禁用 金朝禁用铜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先是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十二月废罢 阜通,利通两监,减少铜钱的供应,进而于贞 榷三年(1215年)四月听从河东宣抚使胥鼎 的建议,"权禁见钱"@,铜钱从法律上退出货 币流通体系. 金朝禁用铜钱,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病民",即铸钱严重影响了百姓生 计.金代铸钱对百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政府收缴民间铜器严重妨碍了百 姓的日常生活.铜镜,腰带等本为民间日用之 物,一旦上缴人官必然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因此,社会各界对收缴铜器政策的抵触是可 想而知的.二是铜器官营政策存在着与民争 利的问题,长期实行必定会引起社会各阶层 的不满.三是铜矿的勘探,运输及冶炼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金朝的五个钱监中,只有利通监 所在的河北西路产铜,其他钱监所需铜料都 要从外地调运,这种辗转运输的情况必定会 加重人民的负担,因此,停铸铜钱以抒民困是 大势所趋. 第二,"多费",即铸钱成本过高.宋金时 期受铸造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铸钱 成本过高是普遍问题.以宋朝为例,北宋末年 "千四五百钱本,方得一千"@,到南宋绍兴三 年(1133年),铸钱成本大幅提高,"每铸钱一 千,率用本钱二千四百"?,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时更提高到"每用十七钱而得一 钱"?的程度.金朝也同样存在铸钱成本过高 的问题,以阜通,利通两监为例,截止到大定 二十九年(1189年)"岁铸钱十四万余贯,而 岁所费乃至八十余万贯"?,大致相当于费六 钱方得一钱,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铸钱 成本进一步提高,太府监梁在谈到铸钱成 本时指出:"铸钱甚费,率费十钱可得一钱"@. 居高不下的铸钱成本意味着铸钱越多,国家 投入的补贴越多,长此以往,必定会给国家财 政带来沉重负担. 我们知道,铜钱是一种价值量低微的贱 金属货币,其货币数量的增长和币值的稳定 都有赖于政府长年维持高额铸币量.在铸钱 业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政府当然愿意尽可能 多地铸钱以从中谋利,而一旦铸钱业无利可 图甚至严重亏本,国家就不可能以巨额亏损 来维持铜钱的铸造,在这种情况下,罢铸就成 为必然选择. 一 般说来,货币之所以一诞生就具有在 交换中作为一般等价物而被普遍接受的特 性,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不容置疑的信用 因素,而一旦因为货币本身的贬值或滥恶而 使它的信用遭到破坏,这种货币就必然要退 出流通领域,这是正常情形下导致某种货币 兴衰的基本规律,但是金代铜钱退出流通却 并不是铜钱本身的信用遭到破坏的结果,这 堪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特例.造成金代 铜钱最终被禁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 上"病民","多费"两点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原 因.例如,铜矿严重短缺的问题不仅制约了铸 一 55— 钱的数量,更主要的是它提高铸钱成本,加剧 了铸钱亏本的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金朝不 可能长期铸钱.此外,交钞的发行在一定程度 上缓解了由铜钱不足带来的钱荒局面,铸钱 就成为不急之务.而政府实行的强制推行交 钞,严格限制私人持有铜钱数量的政策人为 地削弱了铜钱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导 致铜钱的支付功能日渐萎缩,最终不得不退 出流通. 注释: ?参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乔幼梅:'宋金贸易中争夺铜币的斗争',<历史研究》 1982年第4期;张连峰,阎景全:<金代铜币>.《学习与探 索).1983年第3期. ?《中国考古集成》第l7册,第402页.北京出版社 1997年版. ?《金史》卷5,<海陵纪>.正隆二年十月乙卯."初铸铜 钱. ?《大金国志>卷I,《太祖武元皇帝上》. ?《瓮中人语》,《靖康稗史》本. ?《开封府状》,《靖康稗史》本. ~rE朝北盟会编》卷97,引《宣和录》. ?《大金国志》卷9.金人接收的伪齐财物.亦见<大金 国志》之《齐国刘豫录》.二者有所出入. ,q戊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4.绍兴八年十--条.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4,《兵志>.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92,《徒单克宁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l6,《铜铁铜锡>.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贷志?三). @<金史)卷s,<海陵纪).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6.《食货志?三》. 一 56一 @《金史》卷46,《食货志?一》. 0《金史》卷48,<食货志?三》. ?楼钥:《北行日录).知不足斋丛书本. @范成大:《揽辔录).知不足斋丛书本.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3,《都市钱陌). ?洪迈:《容斋三笔》卷4,《省钱百陌).影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参见许志国:<辽宁法库县发现金代铜镜),《考古》 1988年第7期;许玉林,崔飞宽<辽宁凤城县发现金代刻铭 铜镜》,《文物)1983年第4期.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6.《食货志?一》.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贷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 ?《金史》卷46,《食货志?一》. ?《金史》卷l2.<章宗纪?四》.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6.《食货志?一》. @《金史》卷46,(食货志?一》.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杨时:《龟山集)卷4,<论时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6,<铸钱诸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7.绍兴二十七年八月庚 申条. @<金史》卷48,<食货志?三》. 9<金史>卷48.'食货志?三>. (作者: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副院长 历史学博士)
/
本文档为【【doc】金朝铜钱及铜钱制度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