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重庆都市区人口历史现状特征

2018-03-28 15页 doc 36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重庆都市区人口历史现状特征重庆都市区人口历史现状特征 一、 人口规模及变动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的,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构成的社会群体。因此,人口数量是人口范畴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离开一定的数量规定性,人口便成了抽象的概念。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分量与格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是由该地区人口总数(总人口)形成的,也可以看作是人口总量的同义语。 对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其总人口规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总人口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总人口规模太大,势必对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
重庆都市区人口历史现状特征
重庆都市区人口历史现状特征 一、 人口规模及变动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的,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构成的社会群体。因此,人口数量是人口范畴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离开一定的数量规定性,人口便成了抽象的概念。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分量与格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是由该地区人口总数(总人口)形成的,也可以看作是人口总量的同义语。 对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其总人口规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总人口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总人口规模太大,势必对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乃至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压力;而总人口规模过小,也会因缺乏相应的人口规模效应而造成城市经济建设乃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效益低下,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适度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描述人口规模时有年初总人口、年末总人口、常住人口等指标,本文中的年初总人口、年末总人口指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指在本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口,即当地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6个月以上的人口、加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 1、 都市区人口现状 根据公安年报,2003年重庆都市区年末总人口为559.58万人,比2002年总人口增加了9.7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88%;其中,男285.65万人,女273.93万人;非农业人口331.05万人,农业人口228.53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9.16%。渝中区年末总人口为60.11万人,占都市区总人口的10.74%;主城五区年末总人口266.17万人,占都市区总人口的47.57%;近郊三区年末总人口233.30, 占都市区总人口的41.69%。根据重庆市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都市区常住人口为617.8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2.24%;其中,渝中区常住人口68.13万人,占都市区常住人口的11.03%;主城五区常住人口325.85万人,占都市区常住人口的52.74%;近郊三区常住人口223.85万人,占都市区常住人口的36.2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都市区常住人口总数大于户籍人口总数,渝中区和其它主城五区尤其明显,说明该地区外来人口数量大于外出人口数量。其中,近郊三区的常住人口总数小于其户籍人口总数,明这一地区外出人口数量多于外来人口。这与该地区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外出打工的人较多的情况相吻合。 、都市区人口的变动趋势 2 重庆都市区2003年年末总人口与2000年年末总人口538.06万人相比,三年增加了21.52万人,增长40‰,平均每年增加7.17万人。年平均增长 13.16‰;比1997—2000年期间增加了4.81个千分点;其中,渝中区、主城五区2000—2003年总人口分别增加了1.88万人、15.90万人,年平均增长10.65‰、20.74‰,比1997—2000年期间分别增加了9.96和10.03个千分点;近郊三区2000—2003人口增加3.75万人,年平均增长5.42‰,比1997—2000期间增加了2.1个千分点。都市区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中,主城五区增长速度最快,近郊三区增长缓慢。 600.00 500.00 400.00都市区 渝中区300.005区 3区200.00 100.00 0.00 1989 时间1990 1991 1992图1 都市区人口规模变动图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20.001998 199915.002000 200110.002002 都市区20035.00 0.00 1990-5.001991时间1992 1993 1994图2 都市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图 1995 1996 19972000——2003年都市区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8.12‰,其中, 1998 渝中区为10.39‰,主城五区为11.53‰,近郊三区为2.56‰。可以看1999 2000出,人口主要向主城五区和渝中区集聚。 2001 2002 2003 表1 都市区历年常住人口 单位:万人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全市 2826.3 2809.93 2795.5 2777.47 渝中区 66.05 66.69 67.94 68.13 大渡口区 24.93 25.13 25.2 25.43 江北区 61.64 62.42 63.78 62.51 沙坪坝区 79.63 80.32 81.58 82.95 九龙坡区 88.73 89.34 90.05 90.82 南岸区 59.9 60.98 63.01 64.14 北碚区 65.2 65.25 65.29 65.37 渝北区 76.99 77.89 78.33 79.1 巴南区 79.95 79.56 79.23 79.38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从1982、1990、2000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比来看,都市区总 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主城五区势头最为强劲。 表2 重庆都市区三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对比 总人口(人) 年平均增长率 时间 性别比 (‰) 合计 男 女 1982 4526865 2339524 2187341 106.96 1990 5035096 2619402 2415694 108.43 13.39 2000 6158790 3197011 2961779 107.94 20.34 表3 渝中区三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对比 总人口(人) 年平均增长率 时间 性别比 (‰) 合计 男 女 1982 539747 275170 264577 104 1990 613302 319092 294210 108.46 16.10 2000 664942 341997 322945 105.90 8.12 表4 主城5区三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对比 总人口(人) 年平均增长率 时间 性别比 (‰) 合计 男 女 1982 1947255 1004626 942629 106.58 1990 2297215 1198357 1098858 109.05 20.87 2000 3117342 1625175 1492167 108.91 30.99 表5 近郊3区三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对比 总人口(人) 年平均增长率时间 性别比 (‰) 合计 男 女 1982 2039863 1059728 980135 108.12 1990 2124579 1101953 1022626 107.76 5.099 2000 2376506 1229839 1146667 107.25 11.04 资料来源:重庆市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其实近几年都市区人口出生率是比较低的,都市区人口自然率一 直呈下降的趋势,2000年出现了负增长,渝中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直是负增长。 6 4 2 都市区0渝中区 5区1989-23区1990 1991-41992 1993 1994-61995 1996-81997时间1998 1999 2000图3 都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2001 2002 2003 二、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里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与组合的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也就是一个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就业以及受教育程度等。 1、 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的年龄分布状态,以按年岁顺序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来表示。为了便于分析,这里将都市区人口年龄构成分为三段:少年儿童阶段(0—14岁),青壮年阶段(15—64岁),老年阶段(65岁及以上)。根据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重庆市统计局2003年5月1%人口抽样调查,重庆都市区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如表6。 表6 都市区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 各大年龄组比例 地区 0—14 15—64 65, 时间 1990 2000 2003 1990 2000 2003 1990 2000 2003 都市区 18.23 14.22 12.66 74.73 77.20 76.44 7.04 8.58 10.9 渝中区 16.66 11.03 11.21 73.71 78.40 73.27 9.63 10.56 15.43 大渡口区 18.10 14.26 12.09 74.89 76.51 74.23 7.01 9.23 13.68 江北区 16.86 12.14 11.44 75.71 78.93 76.93 7.43 8.93 11.63 沙坪坝区 17.83 12.80 11.04 75.23 79.00 77.37 6.94 8.19 11.59 九龙坡区 18.38 13.80 12.85 75.56 78.73 77.38 6.06 7.47 9.77 南岸区 17.51 12.27 11.81 74.88 79.72 77.61 7.62 8.01 10.58 北碚区 18.59 15.06 12.60 74.73 75.98 77.81 6.68 8.96 10.59 渝北区 19.15 18.03 16.12 74.93 74.02 75.83 5.92 7.95 8.05 巴南区 19.66 16.81 13.23 73.63 74.40 76.66 6.71 8.79 10.11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可以看出,由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原因,都市区少儿组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都市区人口老龄化已经比较严重。 10095-99 90-9485-89 80-8475-7970-7465-6960-6455-5950-5445-49五普四普 40-4435-3930-3425-2920-2415-1910-145-90-4 图4 都市区四普、五普年龄结构对比图 从经济方面考虑,国际和国内还将15岁以下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称为被抚养人口,其与16—64岁人口数目之比为抚养系数,该指标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担系数。 表7 都市区抚养系数表 负担系数(%) 地区 总负担系数 少儿负担系数 老年负担系数 时间 1990年 2000年 1990年 2000年 1990年 2000年 全市 37.98 42.55 29.94 31.13 8.04 11.42 都市区 33.7 29.54 24.51 18.43 9.19 11.11 渝中区 35.66 27.54 22.60 14.07 13.06 13.47 主城5区 33.77 26.82 23.59 16.45 9.17 10.38 近郊3区 34.44 33.88 25.79 22.44 8.66 11.43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 性别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人口中男性和女性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百分比,通常称为人口的性比例;另一种是计算男性人口数对女性人口数的百分比,通常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称为人口性别比。本文采用人口性别比表示都市区人口性别结构。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都市区各年龄组人口的性别比如表8。 表8 都市区各年龄组性别比 年龄组 性别比 年龄组 性别比 合计 107.94 50—54岁 114.83 ,岁 107.26 55—59岁 114.62 1—4岁 105.40 60—64岁 105.42 5—9岁 104.29 65—69岁 92.10 10—14岁 103.54 70—74岁 90.82 15—19岁 105.19 75—79岁 84.91 20—24岁 112.56 80—84岁 79.25 25—29岁 107.45 85—89岁 63.14 30—34岁 111.02 90—94岁 47.96 35—39岁 113.02 95—99岁 48.20 40—44岁 118.25 100岁以上 33.03 45—49岁 111.47 资料来源: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都市区0—19岁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男性略多于女性;20—59岁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偏高,因为都市区外来人口较多,外来人口中青壮年人口比重大,男性所占比重大;65岁以上人口性别比小,因为女性寿命长于男性。 10095-9990-9485-89 80-8475-7970-7465-6960-6455-5950-5445-49男40-44女 35-3930-3425-2920-2415-1910-145-90-4 10095-99图5 都市区四普分性别年龄结构图 90-9485-89 80-8475-7970-7465-6960-6455-5950-5445-49男女 40-4435-3930-3425-2920-2415-1910-145-90-4 图6 都市区五普分性别年龄结构图 3、 文化结构 人口文化结构是人口文化程度构成,也是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看,重庆市人口文化程度不高,全市文盲率为8.9%,比全国高近2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2802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0多人。在重庆市三大经济区中,都市区人口文化程度最高,但都市区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仍占第一位,都市区人口文化程度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 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圈 60 50 40 %30 20 10 0未上过学及扫盲班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及以上 图7 重庆三大经济区不同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柱状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重庆市人口文化素质主要呈现圈层梯度特征,高学历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重庆地理分布的内圈,即都市发达经济区;低学历人口多集中在重庆地理分布的外圈。都市发达经济区作为重庆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和高新技术基地,与重庆市其它区域相比,其人口的文化素质特征表现为高学历人口含量相对较高、文盲人口含量低、中等学历和低学历人口分布较为均匀。整个都市经济区(不含6岁以下未到受教育年龄的人口)从未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口为4.27%,小学文化程度29.82%,初中文化占36.37%,14.85%的人口受过高中教育,中专文化为4.89%,大专文化程度的4.95%,大学本科有3.73%,研究生学历的0.22%。 与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相比,重庆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素质比前两次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它直辖市相差更远。高中及中专人口不到其它三个直辖市的1/2,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更小,仅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的16.6%、25.68%、31.11%。这与重庆人口大部分是农村人口有关。 4、城乡结构 人口的城乡结构是指人口中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从2003年户籍人口来看,都市区整体上非农业人口多于农业人口,非农人口所占比重为59.16%,但具体到各区来看,城乡结构差异性较大,非农业人口比重最大的是渝中区,接近100%,最低的是巴南区28.63%,主城区非农业人口比重在68.37%—80.37%之间。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非农化率仍然较低,2000年广东省、广州市非农化率分别达62.45%、81.35%。 表9 2003年都市区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表 地区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所占比例(%) 都市区 559.58 331.05 59.16 渝中区 60.11 59.85 99.59 大渡口区 21.01 14.91 70.97 江北区 48.00 38.58 80.37 沙坪坝区 71.21 49.67 69.75 九龙坡区 75.20 51.41 68.37 南岸区 50.75 38.07 75.03 北碚区 64.72 28.49 44.02 渝北区 82.95 25.41 30.79 巴南区 85.63 24.52 28.63 资料来源:重庆市公安局 三、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是该地区的人口密度。 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2003年人口统计数据,不管从户籍人口还 是从常住人口来看,都市区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而都市区内各区域的人口分布不平衡。对都市区各区的人口密度计算,可以看出渝中区、主城五区、近郊三区人口密度相差较大,人口密度以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人口密度中心为渝中区,高达31110人/平方公里,而 /平方公里。对都市区各区按人人口密度最低的是巴南区,为434人 口密度进行聚类分析,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高密度区,有渝中区、江北区、大渡口区三个区;一类为较高密度区,有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三个区;一类为一般区,有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三个区。 表10 都市区2003年人口密度 土地面积(平方人口密度(人/人口密度(人/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都市圈 5472.82 6178300 1129 5595796 1022 渝中区 21.9 681300 31110 601117 27448 大渡口区 94.39 254300 2694 210142 2226 江北区 213.52 625100 2928 479985 2248 沙坪坝区 383.45 829500 2163 712141 1857 九龙坡区 443.03 908200 2050 751982 1697 南岸区 278.78 641400 2301 507465 1820 北碚区 755.42 653700 865 647161 857 渝北区 1452.03 791000 545 829487 571 巴南区 1830.3 793800 434 856316 468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各区之间人口密度相差大,而区内各街镇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差别,尤其是主城五区,人口大多集中于区内繁华的闹市区,待开发的农村乡镇人口密度小得多,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如江北区五普时常住人口60.96万人,其中区内上段地区华新街、观音 桥、五里店三个街道就有29.51万人,占了江北区人口的48.41%,而下段地区的鱼嘴、复盛、五宝三个乡镇人口只有6.30万人,只占区常住人口的10.34%。沙坪坝、九龙坡、南岸等也和江北一样,区内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城区。 重庆市统计局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重庆市人口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市中心人口密度最高,随着离开市中心点向外距离的增加,人口密度呈指数下降趋势的负指数函数分布模式。 人口密度大小还反映了这一地区人口迁移吸引力的大小。每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一些相关因素的差异较大,导致吸引力不同,从而外来人口的数量差异也较大,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一般是对人口迁入具有较强吸引作用的地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的重庆市各区县迁入综合选择指数,可以看出,迁入选择较强的区人口密度往往较大,如渝中区;反之,人口迁入选择较弱的地区人口密度则较小,如城口县。 表11 重庆各地区迁移指数 地区 指数 地区 指数 地区 指数 地区 指数 万州区 117.0 北碚区 138.6 双桥区 129.3 綦江县 50.9 涪陵区 112.6 渝北区 178.9 巴南区 106.2 潼南区 36.7 渝中区 396.0 南岸区 308.1 黔江区 66.0 铜梁县 58.6 江北区 243.9 万盛区 75.9 长寿区 73.0 容昌县 67.7 璧山县 89.5 武隆县 57.4 巫山县 37.8 彭水县 48.6 梁平县 53.5 忠县 40.8 巫溪县 49.3 江津市 73.5 城口县 39.7 开县 38.8 石柱县 50.8 合川市 73.4 丰都县 50.1 云阳县 48.6 秀山县 55.0 永川市 120.0 垫江县 43.5 奉节县 56.0 酉阳县 59.6 南川县 53.2 大渡口区 157.1 沙坪坝区 291.7 九龙坡区 304.6 大足县 38.8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四、 人口迁移 在人口学上,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这两个概念含义并无不同,都是指人口改变其居住地的移动。但在我国,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是有区别的,只有在改变居住地同时还改变户籍登记的移动才称为人口迁移。换言之,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离开居住地,越过一定的行政界限,到另一个地方居住,并改变其户籍登记的移动。 根据市公安局户政处提供的都市区2000—2003年人口迁移的数据来看,2000—2003年期间,都市区除了巴南区人口迁入小于迁出,其余8个区人口迁入都大于人口迁出。渝中区和北碚区迁入人口在减少,其它7个区迁入人口在增加。2003年与2000年相比,迁入人口增加最多的是渝北区,为54959人,其次是九龙坡区和南岸区,分别为8850人和8057人。这跟近几年各区土地开发、房地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渝北区,2003年迁入人口达95819人,迁入率达116.44‰,迁出的只有17636人,迁出率为21.43‰,江北区2003年迁入人口也有26624人,可以看出,北部新区开发已愈来愈热。 表12 重庆都市区2000—2003年人口迁移情况统计表 项目 2000年 2001年 迁入 迁出 迁入 迁出 单位 小计 省内 省外 小计 省内 省外 小计 省内 省外 小计 省内 省外 渝中区 39964 34108 5856 39136 34843 4293 28471 25403 3068 25835 23349 2486 大渡口 6334 5627 707 5365 4921 444 6065 5017 1048 5005 4497 508 江北区 18904 16215 2689 13193 10084 3109 15144 12800 2344 10512 9323 1189 沙坪坝 43331 25420 17911 32133 19422 12711 34100 20740 13360 23249 14718 8531 九龙坡 35614 29173 6441 30626 24862 5764 43414 36391 7023 34580 31132 3448 南岸区 26850 21070 5780 18051 14658 3393 27319 20518 6879 14462 11230 3232 北碚区 32410 26087 6323 30875 26795 4080 20138 12946 7192 15439 10444 4995 渝北区 40860 36904 3956 39310 35343 2967 40136 36350 3786 35194 32802 2392 巴南区 14593 11984 2609 20185 15309 4876 14583 11785 2798 15936 13051 2885 项目 2002年 2003年 迁入 迁出 迁入 迁出 单位 小计 省内 省外 小计 省内 省外 小计 省内 省外 小计 省内 省外 渝中区 36931 28356 8575 27255 22842 4413 35729 28780 6949 28758 25267 3491 大渡口 5672 4812 860 5011 4277 734 7253 5776 1477 3954 3674 280 江北区 17432 15003 2429 12146 10758 1388 26624 22480 4144 19201 17220 1981 沙坪坝 34407 19220 15187 23258 15004 8254 48923 29389 19534 27219 17215 10004 九龙坡 31907 23632 8275 21449 18093 3356 44464 32942 11522 26459 23274 3185 南岸区 27807 20198 7609 14758 11838 2920 34907 25199 9708 17997 14122 3875 北碚区 21937 13262 8675 18636 11801 6835 26199 15227 10972 19141 13775 5366 渝北区 24408 20914 3194 18714 16770 1944 95819 90943 4876 17636 16310 1326 巴南区 10965 8956 2009 13655 11910 1745 16318 13171 3144 16733 14595 2138 资料来源:重庆市公安局 统计数据显示,都市区人口迁移主要是市内迁移,无论是迁入还是迁出,市内迁移占的比重都比较大,说明其对市外的吸引力还不够,市外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和北碚区,这与沙坪坝、北碚区内大学多,九龙坡区有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关,文化素质较高的外来人口容易获得户籍。 五、 人口特征 1、 都市区人口地域特征突出 渝中区、主城五区、近郊三区的人口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渝中区作为都市核心区,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增长,人口呈现低出生、低死亡的特点,老年人口比重大;主城五区属近郊区,区内既有繁华城区,又有待开发的农村,人口增长快,人 口增长率最高,外来人口较多;近郊三区地处都市区边缘,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外出人口大于外来人口。 2、 都市区人口“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比较明显 渝中区、主城五区、近郊三区因城镇化水平不同,人口状况呈现明显差异。 3、 都市区人口的集聚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都市区人口现状表明,地区经济越发达,人口密度越大;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大,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就强,外来人口也趋向流向这一地区。 4、 都市区人口向城市近郊区迁移 根据近几年都市区人口的增长情况看,主城五区人口增长势头强劲,明显超过渝中区和近郊三区,表明人口开始向近郊区转移。 从重庆市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可以看出,重庆市仍然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市区总人口继续增加,但增加的人口不是均匀的分布在每个地区,相反,城市内部人口分布出现了空间分异。城市中心区如渝中区由于城市化已处于超饱和状态,人口开始向外疏散,出现了局部的“郊区化”现象,城市边缘郊区由于城市化条件尚不成熟,自身人口还在继续向城市内部积聚,加强了局部的“城市化”现象;紧靠城市中心区的中间城区是城市人口集中增长的地区,是内城人口向外疏散的接收地和外城人口向内集聚的缓冲地,也是城市建设的高峰地区。
/
本文档为【重庆都市区人口历史现状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