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8-08-24 36页 doc 68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奉贤区解放路小学 课题组*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背景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时代背景 1、时代的呼唤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成为了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当代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奉贤区解放路小学 课题组*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背景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时代背景 1、时代的呼唤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成为了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当代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和地区,都对现行的课程和教学实行大力变革,进行课程再设计,努力构建学校新文化,极力改革传统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学生观。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举措。由此校本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校本课程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课程改革热点之一。 2、相关研究现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等许多研究单位及研究者对活动类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进行了专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研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 *课题负责人:邬熙熙 高菊华(执笔) 课题组成员:丁春贤 孙美红 夏军芳 王芹 唐丽萍 高音 项青青 宋美华 方英 1 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进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和观察、思考、动手、创造等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进行,应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根据“课程生态学”的理念,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即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的课程。因此,我们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打破年级,横跨学科,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和地方文化,形成综合化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人格和谐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是“校本评价”,即在学校内部进行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 更多的基层学校也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去。有的学校就“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建设”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应着眼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学校就“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有的提出了游戏式教学模式,认为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专利,其具有体验性、主体性和综合性等课程价值,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有着内在的契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借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有的提出了改造整合式教学模式,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与班团队活动、晨会(午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等已有活动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很多学校在这些方面都很有基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系列。学校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与要求,重点突出活动目标的综合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活动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等,将原先的班团队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加以改造和有机整合,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之中,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还有许多教学模式,如学科延伸式、条块分割式、系列专题式等。此外,还有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也进行了研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思考者、参与者、体验者、合作者、建构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还具有多元化,评价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体系,还包括课程本身。 2 透过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就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而言,比较全面、完整,为基层学校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缺乏实践的检验与运用。就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而言,有的比较宏观,对于其他学校难以有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帮助;有的实践总结虽然比较具体,但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缺乏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提炼。我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有着深厚的背景,与以往的研究一脉相承。我们力图在研究的内涵与过程中都寻找到最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方向,建立起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校本课程。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学校背景 1、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现状 作为一所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我们也是积极投身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的校本课程大多是在以前兴趣小组或活动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过早的“专门化”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参与面不广,这使得校本课程缺乏足够的成效与动力。 同时,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没有教材依据,不知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二是没有专职教师带领,不懂如何进行,三是没有评价与激励机制,制约实施积极性,使得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施中,随意性较强,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与实施遇到了瓶颈。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设想 针对上述两种状况,我们学校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如果先由师生根据所学学科特点及自身特长设立各年级段相关探究主题,再根据探究主题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地点,并强调师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贯穿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那么不就使综合实践活动连续而又系统地开展,同时为构建校本课程找到有效的载体了吗,为此,我们课题组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校本课程构建的载体、突破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探索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3、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从2001年以来,我们学校一直进行着“郊区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中社会信息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找到了社会信息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和操作方法,这为我们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个课题深入的研究过程,对学校管理、教学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提高了我们教师与学生的社会信息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与探究能力,这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研究目标:根据小学各年级段学生的兴趣、需要及相应学科 3 的特点,探索并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依据这一研究目标,我们进行了历时2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4、9—2005、2) 1、收集、研究相关资料 我们把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作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且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我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从而找到研究的方向与切入口。我们主要学习了: (1)关于校本课程的前沿理论; (2)关于校本课程构建的有关论述与经验; (3)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校本培训的有关论述与经验。 2、调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 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将使我校的课题研究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我们的调查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究竟有多少学校开始实施, (2)中小学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有多少, (3)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调查问卷,在全区部分学校进行调查。 3、完善、读懂研究方案 我们把完善,以及全体教师理解、内化研究方案作为开展全员研究的前提条件,认真做好。 (1)在初步形成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发动全校教师参与讨论,并请专家反复论证,使方案不仅进一步完善,而且大家都明白。 (2)举办相关的辅导活动,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明确方向,把握课题研究开展的具体要求。 ,二,实施阶段(2005、2—2006、12) 、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 1 学校建立起由校长牵头,教导处与德育处负责人、年级组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课程的管理和指导。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能主要包括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规划,协调和安排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健全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落实课程实施的评价,核定指导教师工作量,对教师在实施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指导,对课程实施的主要方面把关等。 4 2、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的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它是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动指南。制定这一实施方案,首先要分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经验水平,确定课程实施的起点;要将《纲要》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具体化,使之符合本校实际。其次,要组织力量学校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社区所赋予的特色资源和学校的传统资源;要广泛地发动教师和学生,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他们对这些活动的初步打算,从而形成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再次,要对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如课时、教师、评价等作出初步的规定。最后,要在实践中修改,使之逐步完善,逐步呈现学校特色,逐步增强指导性。 3、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计划 (1)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近期计划 在总体的实施方案下,学校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近期计划,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学期,主要是对这段时期的课程内容、时间、资源的利用与协调等作出具体安排。 (2)制定年级(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在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负责人组织本年级教师,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让教师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设想和意见,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年级的学年或学期实施计划。年级的实施计划主要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对课程内容作出安排。 、深入实践、踏实研究 4 (1)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确立主题,并以年级组为单位,纵深推进,促成多个主题的开发和实施,初步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我们主要开展了“儿童与自然”综合实践活动;“儿童与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在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实践理念改造的同时形成了“教育”的德育课程。 (2)我们将教学、科研和管理融为一体。根据实际情况,学校或以年级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主题为单位,成立教研小组,并指定负责人,安排专门的时间, 组织教师们集体备课,总结实施中的经验得失,共同探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的解决办法等。用这种方式将日常的教学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 5、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涉及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管理制度是不适应的,学校有必要建立起与该课程要义相宜的新的课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5 (1)弹性的课程时间管理制度 在课时的安排上,首先是要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合法的地位,保证其像其他国家课程一样,不被随意挤占或挪用。其次,是要建立起弹性的课程时间管理制度。 (2)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对其管理要特别注意:活动档案的管理、学生活动小组的管理、学生安全的管理、活动的评价等。 (3)课程实施的评价考核与奖励制度 学校将注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过程评价与考核,并结合学校财力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逐步提高奖励力度。 ,三,总结阶段(2006、12—2007、3)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研究的过程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类、整理;在这基础上,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归纳。 2、提炼成果,形成固化的课程形态。 每位教师撰写自己研究的成果,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的案例、教学材料、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在这基础上,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分析、提炼,形成完善的校本课程。 3、总结经验,形成结题报告。 在总结自己、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提炼经验,逐步形成研究报告,使研究报告成为全体研究参与者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成为继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的调查分析 为了较全面了解我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我们力图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第一究竟有多少学校开始实施,第二,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有多少,第三,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我们的调查对象为本校老师与结对学校的教师、校长及部分学校科技辅导员。 调查问卷: 基础教育新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问卷调查表(请在所选项前的方框中打“?”,可多项选择) 1、参加过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 ?国家级 ?市级 ?区校级 ?没受过任何培训 2、参加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6 ?国家级 ?市级 ?区校级 ?没受过任何培训 3、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 ?了解 ?有所了解 ?不了解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是指 ?活动课 ?计算机课 ?劳技课 ?美术课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学军 ?信息技术教育 5、您所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已在全校实施 ?在部分班级实施 ?没有启动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阻力是 ?领导不重视 ?观念没转变 ?受应试教育冲击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难是 ?没有教师 ?没有教材 ?不懂如何开展 8、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当务之急是 ?培训 ?配备专职教师 ?组织教学观摩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关于“被调查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程度”,调查统计如下(见表一)。 表一 选 项 人数 百分比(%) 了 解 41 20.5 有所了解 122 61.0 不 了 解 37 18.5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还不够,其中回答了解的为41人,仅占20.5%,不到三分之一,有所了解的人数有122人,占61%,接近三分之二,不了解的老师有37人,占18.5%。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4个领域,对此课程涉及的领域了解情况统计如下(见表二)。 表二 选 人百分比(%) 项 数 答 对 的 68 34.0 答 错 的 132 66.0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领域是最基本的常识,而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6%的教师对这一常识不了解,所选得答案是错误的,说明还有相当多的老师对该门课程最基本的知识还没有掌握。表一内有61%的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所了解”,实质上没有多少了解。 7 3(关于是否参加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调查统计如下(见表三)。 表三 选 项 人数 百分比(%) 参加过培训 20 10.0 听过讲座 117 58.5 没培训过 63 31.5 调查表明,参加过培训的人只有10%,还有1/3的教师尚未接受专门培训,说明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很不到位的。 4(关于教师所在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统计如下(见表四): 表四 选 项 人 数 百分比(%) 全 校 实 施 32 16.0 部分班级实施 85 42.5 未 启 动 83 41.5 调查显示,全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只有16%,尚未启动的占了42.5%,大部分进入课改的实验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仅在部分班级开展实验,占了41.5%。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5(关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阻力问题,调查统计如下(见表五)。 表五 选 人数 百分比(%) 项 领导不重视 17 8.5 观念没转变 42 21.0 受应试教育冲击 141 70.5 从表上看,被调查者中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阻力来自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占了70.5%,这些数字很让人担忧的。应试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课程,也是整个课程改革中最大的拦路虎,其在小学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6(关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困难,我们的调查统计如下(见表六)。 表六 人 选 项 百分比(%) 数 无教师 21 10.5 无教材 113 56.5 不懂如何开展 66 33.0 8 在论及综合实践课程的困难时,调查显示有56.5%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教材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最大障碍。而不懂这门课如何开展的教师有66人,占33%,这也正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还远远不够。 7(关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当务之急,调查统计如下(见表七)。 表七 选 项 人数 百分比(%) 培 训 93 46.5 配备专职教师 59 29.5 组织教学观摩 48 24.0 从表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当务之急是培训的老师有93人,占了46.5%,接近二分之一,说明我们的老师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所面对这门新课程的困惑,意识到要通过培训尽快使自己能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而近30%的老师认为应该配备专职教师,这说明我们的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还没有认识到位,还不清楚这是一门全体教师都应该承担任务的课程。调查显示,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当务之急是组织教学观摩的老师有48人,占24%,这与表六中统计的不懂如何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人数是基本吻合的。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学校、部分班级中开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启动。绝大部分的一线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不了解。其原因主要有: 1、认识不到位,领导不重视,导致行动不积极。 认识包括领导认识和教师认识,尤其是领导认识。以中国的现行体制,领导是否重视,往往决定着改革的成败。目前教育主管部门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对课程改革认识并未真正到位,表现在仅满足于领导机构的成立,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对实施中碰到的问题重视不够。处于课改一线的中小学领导、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至今心存疑虑,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与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格格不入,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新课程构建的理想愿望矛盾重重,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推进的主要障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复杂性、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的艰巨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协调性,导致这门亮点课程行动缓慢,步履维艰。有些问题连课改专家、教育教学研究人员都还没有完全认识和理解,对教学一线的校长老师来说,要在短期内认识到位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必然导致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因而绝大多数中小学还处在观望、等待状态。从目前情况看,领导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就比较好。 9 2、培训不到位,理念没掌握,导致一线教师实施有困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亮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这对于长期以来依纲据本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普遍感到无从下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什么,怎么上,谁来上,是摆在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训。但是,在具体的培训中,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就区培训来说,其时间是有保证的,但其内容仅局限在理念的层面上,操作层面的内容严重不足。这就导致区级的培训在实施层面上的可操作性内容先天不足。而校本培训,更是实践、内容都无法保证。这样的培训链模式能让一线的教师理念到位,近二年来的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都是在经过多次的培训、反复的实践、研讨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培训方案的制订优为重要。 3、评价没到位,机制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难成常态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目前应试教育的现实性问题,考试与分数仍然左右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回归学生生活,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凡是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普遍认可和赞赏,深切地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特征的无限空间,无不为学生的研究成果所折服,为学生的“异想天开”所惊叹。但目前仍无法对该课程进行量化考核,还不能与中考、发生直接联系。教育主管部门量化评价学校,教师进行竞争上岗,依据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分数。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仍以分数、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水平。而教育部门对此课程的实施也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如职称的评定、教学工作量核定等,也还没有制定课程的管理、组织、实施、保障等细则。这样一门无法评价、没有激励机制、又没具体实施细则的课程难以得到学校老师们支持,更难以成为常态课程。在时下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里,就是已经实施起来的学校,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将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建立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实施细则,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理性认识 1、理论依据 理念之一:是综合教育的思想。 首先,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儿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儿童生活领域涉及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等方面;自然领域涉及人口与生存、环境与资源、动物和植物保护、人类健康与疾病等方面;社会领域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社区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科技与社会发展、人与制度等 10 方面。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的知识;培养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述思想交流成果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与人沟通、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理念之二:是实践教育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实际应用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等特点。 理念之三:是主体教育的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强调由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主体精神,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明:“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传统意义上的各学科教育让儿童以学得间接经验为主,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的生活,致使儿童失去了天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也常常不在课堂里表现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使儿童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被动地学),这将还原出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2、概念界定 (1)“综合”,这里所指的综合是指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方式方法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不是单一学科内的知识综合;“活动”是指的主动参与、内容探究、行为动手的实践活动,不包括心里活动;“课程实施”,意味着我们要构建与实施的是作为课程的活动,要具有系统性、主体性、生成性的特点。 11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这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的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特征 (1)全过程都伴随着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践是中心,是儿童的生命和生活内容。儿童在用行动去体验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已有经验的价值和生成新的经验的快乐,从而获得巨大的无法遏制的学习动力。礼仪教育,我们强调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如教育学生待人接客有礼貌,我们就从“打电话、接电话”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礼貌”的重要性和“礼貌”带来的快乐。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奶奶回来告诉我,她的一个老朋友一个劲儿夸奖我,说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还说奶奶真有福气,有这么乖巧的孙女。我听了一头雾水,我又不认识奶奶的朋友,她怎么会夸奖我,奶奶就问我,昨天有没有接了一个电话,我点点头。奶奶又说,你是不是这样说的,‘您好,请问您找谁,’知道找奶奶后,你又对她说:‘好的,请您稍等一会儿,我马上就去叫。’我又点了点头。奶奶说,她朋友说接电话这么有礼貌,那这个孩子肯定懂事乖巧。原来如此。看着奶奶这么开心,我也乐了起来。不过,我心里清楚,明天我要谢谢李老师,她没骗我们,原来礼貌真的有魔力。” 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远远胜过于老师的说教。 (2)学习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 在儿童的认知规律申,求知欲是天生的,而最能激起这种求知欲的内容和材料是那些贴近儿童生活的、具体的、鲜活的事件或事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材料就在儿童的身边,是儿童容易察觉但又感觉神秘、内心向往但又没有专属的空间;是一种能满足儿童学习向往,有能力踮一踮脚就可以开展自主学习、获得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活生生”的内容和材料。这些材料在儿童的头脑里形成鲜活而具体的表象,成为思维加工及发展的优质原材料,从而形成建构儿童思维活动的生长点和生命力的必需。在“儿童与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一个当过“小农民”的孩子写道:“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连一个小番薯都没有挖到,看着农民伯伯熟练地挖着番薯,我才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大有学问的, 12 必须要多学习。” (3)体现儿童从综合到分科、再由分科到综合的认识世界的过程 儿童的经历和未经历的生活都是整体的。展示在儿童面前的生活世界也总是以整体和完整的形象出现。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用好奇的目光追问生活,探究未知。这时学习的方向是由整体到局部,即从综合的模糊变成分科的清楚和明确。在经历了分科、局部的学习之后,又回到综合和整体中来,最后达到让孩子整体认识世界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综合了的整体性的社会原貌展示给学生,而不是割裂成片段介绍给学生。换句话说,教育开始于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内容,为了进行深度研究而出现了分科教学,但回到生活实践中时又需要“综合”的展现,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这也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实现“综合”知识的价值。五年级组学生要去豫园春游了。家长都很担心,远远这么小,能将这些孩子关一整天,可是事实孩子们却真的在豫园中呆了一天,而且始终是兴致盎然。原来,春游前,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探究小课题。在这一天中,他们在豫园中,统计豫园建筑物和豫园的植物种类;将他们知道的故事、古诗与实地对应起来;用事先准备好的英语词句与外宾交流;一起唱起音乐老师教的相关歌曲;津津有味的欣赏着豫园的建筑风格„„而这些,恰恰是课堂中语、数、英、音、美、科、信息等所有学科知识的大交融。 (4)具有群体自主共生效益 从设计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自主参与,同时它也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参与的活动。正因如此,这门课程能保证学生群体的共同成长和提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同龄人和同伴那里获得的影响,要比他们从长者和师者那里获得的影响作用更大、更持久、更愉悦。在几个、几十个、成百上千个学生的共同活动中,通过观察、模仿、评价其他学生 (同伴),学生提高了对自我的认识,在同伴互动的影响下获得了成长的效益。这样,学生群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群体的素质提高了,就会产生群体共生效益,就能实现“让每个儿童茁壮成长”。 ,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1、培养目标 通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形成学科学习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 13 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课程目标 2 分阶段目标要求 课程 目标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1、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融1、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参 1、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入自然,发展对自然的热加改造自然的义务活动。 接触自然,感受春夏秋 认识自然、 爱之情。 2、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不 冬的变化,丰富对自然 探索自然、 2、初步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的认识。 体验成长 分的内在联系。 3、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存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与发展,学会面对困难, 自然的神奇美丽。 意识与合作能力。 并战胜困难。 1、帮助学生认识校园环1、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了1、通过开展社区调查活 境。 解社区的公共设施,进一动,学习运用调查研究的 2、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家步激发热爱社会的情感。 一般方法。 走进社区、庭所处的社区环境。 2、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初2、进一步了解社区环境、融入社区、3、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步形成社区服务知识和技文化,培养学生公共道德服务社区 情感意识,爱护学校、能,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社区服务 社区环境,不乱扔垃圾,意义。 能力。 爱护一草一木。 1、能认识周围的环境并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1、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集体 适应环境。 我,发现自我,增强自信意识,培养集体责任感。 2、懂得自己是集体中的心,树立热爱集体、热爱2、善于与人交往与合作,认识自我,一员,并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意识。 正确对待自己,乐于帮助发现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2、学会与同伴交往,注重他人,形成健全、开朗、完善自我 习惯,培养集体意识。 生活卫生,学会料理自己自立的健康人格。 的日常起居。 14 3、课程内容 分阶段具体内容 课程 活动内容 基地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1、寻访春天:找春天1、走进农村;2、游览1新寺骑1、蘑菇知识知多少; ——赏春、画春、唱现代农业园区、申隆生塘村;2 2、现代化农业探秘; 春;2、走进家乡的秋态园;3、收集植物标本;现代农业3、野炊;4、爱心饲 天:找秋天——谈秋4、观赏竹的生长; 园区、申自 养;5、植树造林; 天——写、画秋天;3、5、刀豆、番薯种植; 隆生态然 6、水——生命之源; 果园、菜园的认知;4、6、小博士说动物; 园;3 区篇 7、废旧电池回收与处 自然界的声音:收集7、陶艺; 水文站; 理; 各种花鸟虫语等; 8、军营一日活动 4 少年军8、一周军训 5、声音与人类的生活 校; 1 解放新1、我爱班级我爱家; 1、家庭生活中的数学知1、学校的中餐调查; 村居委2、我们的校园 识;2、调查新建社区的2、校园周边环境调查 会; 3、参观新建社区; 环境、公共设施; 与研究;3、让社区的 2 军干4、逛书店; 3、探访社区名人; 明天更美好; 社 5、布置我的小房间; 4、为家乡特产做广告; 4、参观奉贤博物馆; 所; 区 6、爱护社区一草一木 5、乡音乡情; 5、走近母亲河;母亲3 高炮二篇 6、社区名人榜; 河的明天——设计方营; 7、祭扫烈士陵园; 案; 4 区博物 6、未来的地球村民 馆 1、我是学校一颗星; 1、给班级取名字; 1、我为队旗添光彩; 1 学生家 2、培养安全意识; 2、我爱国旗; 2、网络聊天:我的心语; 庭; 3、零食的危害; 3、同伴眼中的我?父母3、诚信礼仪伴我行; 2 学校网 4、我爱红(绿)领巾; 眼中的我;4、角色体验:4、小学生学习习惯与近络平台 自 5、向你介绍我自己 今天我当家、今天我值视的形成; 3 和汇安我 日;5、做时间的小主人:5、我是男生,我是女生,全品公司 篇 电脑与人脑; 正确对待压力; 6、认识与使用家用电6、养成自我保护习惯 器; 15 ,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主人翁,探究是学生的小研究,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当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还不成熟,特别是农村队员开展探究性活动还较少,这就学要教师、辅导员的悉心指导和具体帮助。只有做到自主与辅导相结合,辅导通过自主,辅导为了自主,队员的自主精神和能力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2、探究性原则 实践是少先队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过程中必须伴随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要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劳动实践、服务等实践手段,对乡土文化进行探究性学习,比较深入地了解乡土文化,通过小研究,从中体验乡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品格。 3、创新性原则 我们要学会对已有经验的学习继承。但我们更提倡学生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容的拓展上有一定的创新,要特别重视对教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的思维训练,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才干。在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从学习模仿开始,向创新的台阶攀登。 4、综合性原则 在小探究活动中,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观、品格培养三位一体,相互结合,使队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五,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操作策略 1、亲历亲为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1)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把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使学生满怀兴趣而又比较便利地投人到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2)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体验。 (3)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上,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设计、操作等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时间的安排可根据活动的实际需要调节长短,以保障活动的实效。 16 (4)对学生亲历亲为的评价,着重点在学生参与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获得体验的情况,学生活动的最终结果不作为考核成绩优劣的主要依据。 如,新寺骑塘村是我校的农业实践基地。在那里,我们的学生春天种刀豆、番薯,夏秋季节则采摘刀豆与葡萄、翻挖番薯以及种植蘑菇。我们就根据不同季节特点,让学生当小农民,成立各专项研究小队,明确各自职责,进行“探——解——赏——吟——赞——创”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欣赏与沟通的能力,而刀豆等是否丰收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2、自主探究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发现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泉。 (1)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参观、访问、考察、实验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 (2)促使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的情境中自觉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 (3)协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注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而不是把学生的探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 (4)对学生的探究发现进行评价时,看重探究学习的过程而非发现的结果;看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量的多少;看重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单纯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看重探究过程和方式的独特性、创新性,而非某种固定程序的重复和再现;看重结论的有理有据,而非标准统一。 如,《陶艺》这一内容,陶艺制作学生很喜欢,但对陶艺的发展历程学生并未清楚。如何让陶艺历史学生为所了解,并通过、探究,让学生生成一些东西,是放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问题。我们的指导老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自己想知道什么,在这基础上提示学生该从何种途径、何种方法知道问题答案。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始终持“能者为师”的观点,平等地与学生讨论交流。课程《竹韵悠扬》中的有许多关于竹子的文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探讨、欣赏相关的竹知识,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3、交往合作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中进行的多边、多向、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 17 (1)疏通交往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种交往的条件和机会。 (2)协调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的心理环境。 (3)综合采用多种交流形式,并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4)当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时,引导学生制定小组共同目标,分享学习资料和活动设备,协助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分担相应的责任,组织小组成果汇报与交流,让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如,四年级小朋友要到新寺骑塘村参加学农活动。要去种植刀豆了,他们和老师一起设计了活动过程,包括刀豆种子的选择,种植刀豆的要点、工具,刀豆种植后的管理等。可能对老师的本领还信不过,有一个小组就请了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奶奶做顾问。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其他组的小朋友知道了这个信息后,各显神通,也去聘请“顾问”了。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活动中,学生收获到的就不仅仅是刀豆的种植,他们更知道了,如何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4、课程融合策略 当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功能价值认识后,我们发现: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1)要求各级各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意识的考虑学科知识的利用,要有意识地分析主题活动可能需要用到哪些学科的知识,从而设计可以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的活动。 (2)要求各学科课程在进行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考虑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资源,如作文素材的选定、活动情境的再现、活动经验的利用等。 (3)对学科特点较浓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实践化改造,让它具有主题化、系列化、序列化、实践性的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形成一种既有较浓学科特点又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的融合性课程。 如,我们正在逐步完善和建设的“儿童与艺术”下的“乡音乡情”和“儿童与自然”下的“农家认知”等活动,还有我们改造德育常规工作而形成的“现代解小人”主题活动,就已经具备了融合性课程的特点。我们第五届艺术节活动,从目标的确定和实施的效果来看,它既不是一般意义的音乐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但它既有音乐学科的特点,又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化和实践性等特点,它是两类课程趋于融合时的产物,因此我们称之为融合性课程。 5、资源共享策略 (1)建立活动方案资源包 18 我们将各年级围绕“走进自然,体验成长”和“社会考察活动小课题”而开发的活动项目进行课程化改造后,形成资源,提供给下一年度的教师和学生参考,同时又将调整、修改、自主新开发的活动纳入活动方案资源包建设中,成为循环利用不断改造的资源储备。 (2)建立教师成果资源包 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后,我们都要对参与者和实施者强化成果意识,要求将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收集并提炼,每个年级组要上交5—8个成果,我们对这些成果通过交流研讨、在校刊上发表等形式让它成为共享资源。 (3)形成课程和环境互惠链 我们一方面从环境资源中去选取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另一方面又把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的资源作为环境建设和改造的重要内容和参照。比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品在校园、班级展示出来就形成了教育环境,把学生活动过程的实景描述出来并物化表现就形成了校园文化。正在尝试建设的班级网站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以反映“礼仪教育”、“农家认知”等综合实践活动为题材,形成了教育环境,又为后来的学生提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这就为促成学校文化和传承学校办学理念起到了记录和传递的作用。资源就在这样互惠互利的使用中不断升值了。 (4)形成课程深度开发依据 我们把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经验感受的调查和对家长认同支持度的调查进行认真分析,发现并找寻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并把它固化成课程资源,把家长的反响和建议作为我们继续开发和实施的实践依据和课程选择方向。 ,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评价指向 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觉得应该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采用以过程评价为主、以结果评价为辅的教师、家长、同学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通过“鼓励、鼓励、再鼓励”,让评价过程动态化,给予学生多次机会,形式多样化,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实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是否得益于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很好发展,是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以学生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星级评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活动方案:目标评价 我们在每一次每一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时候,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对活动方案的目标进行评价,评价的维度围绕“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已有知识、经验、技能、行为”来进行;围绕这个目标采用“一一对应”或“集体答辩”等形 19 式不断的对设计者进行追问,反复的进行碰撞、交流和调整,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上保证活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体现,保证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效益。如在第二届“走进自然,体验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论证阶段,五年级组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获取一些在学校中难以获取的直接经验与知识。如:劳动的经验,自然界植物生长的知识,有关军事的知识,以及野外生存的有关知识。同时细细体会和品味活动的全过程,丰富语文数学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的生活体验,为各学科的学习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独立生存,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学习能力,培养协调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变得勇敢,在合作中团结在共同面对困难中相信合作的力量,让学生在合作中变得更为坚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活动中感悟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将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学习中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向理想迈出坚实的步伐。 针对这一目标的提出,我们多次和年级组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行了关于目标评价的三个追问:1)在语文等学科教学中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以拿到自然中去运用,2)你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积累到哪些学科学习的经验和体验, 3)你通过哪些辅助活动来促成学生“勇敢”这一情感态度的深度体验,经过这一追问,年级组对语文学科中《学步》、《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进行了分析,发现“意志力”的体验可以在活动中的“一周军训”中的“勇敢者之路”“长征”等结合起来;对促成学生深度体验进行了一些辅助安排,如布置仔细观察、进行细节描写等任务。 2、活动过程:生成性评价 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环节,对这一环节的评价导向决定着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效益高低问题。我们在这一环节非常关注生成性评价,A、是否生成了新的活动目标,这一目标与预设目标有无关系;B、是否生成了新的活动环节,这一环节对深度体验有无价值;C、是否抓住了儿童的个体经验和独特感受,并生成为唤醒其他生活经验的教育材料;D、是否关注了儿童的消极体验并给于及时疏导;E、是否进行了及时的反馈。我们根据这一评价量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益进行判定并作为指导方向。 3、成长过程:积累式评价 我们为了帮助学生丰富成长的经历和经验,加深成长的记忆和印象 ,采用了成长档案袋评价和积分式评价。学生一方面将在活动过程中的资料、作品、各种活动材料装入档案袋,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感受成长;同时又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态度、学到的生活技能、经验,在活动中培养的探究精神和学到的探究方法等采用先定性再变量的方法通过计 20 分的形式把它积累起来,然后看学生迁移到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情况,把家长和同学调动起来共同对学生进行积分式评价,当相应分值积累到一定水平和程度时就可以有相应的行为奖励或物质奖励,如爱劳动分积累到100分时可申请担任劳动委员,行为习惯分积累到300分时可申请担任班长或“一日家长”等等。 ,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或指导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实施计划制订、过程落实、实施指导、检查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具体职能: (1)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指导制订年段和班级实施方案; (2)组织、指导和协调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工作; (3)全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如活动主题或项目管理、过程档案管理、活动成果管理、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料管理等。 2、师资保障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因此要重视教师培训,但这种培训要基于综合实践活动。 (1)课题引领法 全体老师从课题成立伊始,就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在组织实施活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合作团队,实现了年级组的学校管理功能;老师们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中获得的理念和指导策略迁移到学科教学中;中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成长,教育观念、学生观发生巨大变化,教育教学技能取得很大进步。 (2)群体参与法 我们采用“煮汤圆”的理论,让老师们全员卷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做中学”,进行培训。例如,我们通过“儿童与艺术”、“走进自然、体验成长”等大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对老师们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性质特点的认识,从而提高组织教育活动的效益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课程在学校层面上的推进和实施。 (3)重心下移法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确定活动的大主题和大目标后,把开发和实施的权限下移到年级组层面,让年级组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年级组根据自己年级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家长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活动,更能贴近学生和教师实际。如在2005年春游活动中,五年级组根据自己年级学生、教材等特点,选择了佘山的竹林,以“竹文化” 21 为主题,开展了“竹子知识知多少”的系列活动,最终开发出校本课程“竹韵悠扬”。在这次活动中,活动的亲身设计、家长资源的充分了解和使用、学生平时的经验利用为该年级组取得活动的成功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增强了年级组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和积极性。 3、制度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学校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制订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 (1)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我们先后制定了教师承担指导任务制度、工作量计算制度、培训进修制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确认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 (2)每位教师都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和课程资源开发的义务与责任,其工作量列入年度考核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成果与其它学科等同,可作为学校学科职称评定的部分成果。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效 ,一,校本课程使活动得到延伸和拓展 我们把学校、社区、家乡和网络等作为课程的资源组织进了课程,给课程注入了一份新鲜的血液,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新的领域,让学生有了更多自己喜爱的活动课程,使活动得到延伸和拓展。 1、时间上的延伸和拓展 活动课程随年段的不同,不断拓展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时间得到延伸。如“认识自我”篇中的安全教育,在低段开展以培养安全意识为目标的自理活动,到了中段深入确立为以正确使用家用电器为目标的自理活动,到高段则继续拓展为以养成自我保护习惯为目标的活动。 2、从内容上的延伸和拓展 涉及十几个领域。如农业:《蘑菇知识知多少》;旅游:《豫园知多少》、《竹韵悠扬》;民俗风情:《乡音乡情》、《陶艺》;网络《争做文明小网民》;人文历史:《军功章的故事》等。 3、从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到农村,进公司,走医院,深入居民小区,足迹遍布城乡。学生感受到了家乡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民风的古朴、科技的先进。 活动不仅在学校开展,还延伸到了家庭。比如,在体验周活动后,一些家长就充分肯 22 定和赞扬,写出了内心的感受。 ,二,校本课程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层次性的增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差异的发展。如;一位三年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可真高兴啊~我们要为自己心爱的花儿做卡片了……”“立秋了,我们的花瓣差不多落光了。但我们一直为花儿忙个不停。我们相信明年的夏天会有更多的花瓣,美丽得让人心醉。” ,三,校本课程提高了学生能力~增强了学生责任感 1、提高了实践能力 我们建立的六个实践活动基地,二十余个活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体验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后期,我们对200名低、中、高段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92,的学生非常喜欢综合实践活动;96%的家长愿意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93%的学生在家里能自己整理内务;94%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承受挫折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87,的家长感到孩子在自理、健体、合作、创新等方面有明显进步。 2、丰富了知识经验 如:有位同学在养花日记中写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水仙花根部很像蒜,这时我才明白水仙花为什么是石蒜科。 3、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小小年纪的孩子们更加关注环境,更加关注社会。 如:学生尹杰看到学校草坪被践踏的情况,和父亲一起写了一篇研究小报告,向学校提建议,该如何维护学校草坪。 ,四,教师在研究中得到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现在,教师能进行选题、制作课题方案、实施课题方案、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论文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撰写的论文、活动方案等在各级获奖或发表。语文拓展课《竹韵悠扬》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二等奖,3篇教师论文获市级二、三等奖;指导的学生2个小课题研究获区一、三等奖。学校也因此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五、问题与反思 1、关于师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需要指导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综合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接受传统教育成长的教师的弱项,换句话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不健全和教师职业化的敏感程度制约着综合实践 23 活动实施的水平,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益不能得到足够的发挥。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理论认识水平和活动指导技能还存在个体差异,群体水平还没达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功能价值的这一程度,这将是我们下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的重点。 2、关于教学秩序的建立和保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需要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增大,可能会出现容易兴奋和烦躁的情况,可能会对正常的学科教学秩序和效果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同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渗透和整合,把活动过程本身变成学科学习的过程,但要达到这一点,对老师的要求很高,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水平还达不到。所以,还存在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科教学秩序的影响问题。 3、关于对社区资源利用的课程化改造 我们学校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并形成学生可吸收的系统课程将是下一个阶段课程开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2]: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3]:张华 安桂清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4]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5]张华、仲建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分析和问题透视》,《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2期。 24 附成果目录表: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情报综述》;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3、《解放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4、《解放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5、《解放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竹韵悠扬》、《陶艺教育》、《乡音乡情》、《蘑菇知识知多少》、《礼仪教育》 6、《解放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解放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形成性评价表》(平时评价) 《解放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评价表》(学期终结评价) 《解放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评定》 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之研究报告》 8、《解放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校本培训方案》 25
/
本文档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