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2年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及内容

2012年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及内容

2017-09-17 42页 doc 79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2012年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及内容2012年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及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 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课程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
2012年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及内容
2012年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及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 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课程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 (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3(科学教育学阶段: 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3(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不能自圆其说,要夯实基础。 2(不能脱离现实性,要把握动态性。3(不能脱离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考核知识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2(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 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与教育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 ,.教育的起源 生物本能起源说 心理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持劳动起源说者看到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认为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些年我国的研究者对教育起源问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内容的同一性。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 ,.学校的出现 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学校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阶级性、等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内容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的普及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 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有的主要特点 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 (一)经济与教育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 (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的制约;(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 (二)政治与教育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三)文化与教育 (四)人口与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属性与教育的本质属性 育人性既为所能罗列的任何教育所共有,又使教育与非教育相区别,因此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属性中,本质属性才是永恒的。 (二)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在看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2(教育具有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教育 一、人生阶段与教育 (一)婴幼期与教育 ,.婴幼期的年龄特征,.婴幼期的教育 (二) 童年期与教育 ,.童年期的年龄特征,.童年期的教育。 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是童年期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少年期与教育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少年期的教育: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四)青年期与教育(五)成年期与教育(六)老年期的教育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与相应教育举措 (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 (四)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素质的物质前提作用(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作用(三)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可以借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在育人中占据优势地位2.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向师性,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强烈愿望,具有可教育性3.学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学校只有发挥出主导作用来,才可能担负起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的历史 责任 (四)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内部推动作用 ?、考核知识点 1(教育、学校教育、义务教育的内涵、教育的起源 2、古代学校教育、近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3(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4(教育本质及相对独立性 5(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教育;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 7(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规律;义务教育;教育;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领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童年期的教育;少年期的教育;青年期的教育;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3(应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相应教育举措;人生阶段与终身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个人全面发展”及其目标层次、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 (二)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 (三)三类基本的教育目的观 1.以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2.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3.以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本位教育目的观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教育目的和相应培养目标来展开。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系统内具体表现在: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教育质量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2.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现实依据3.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是不可回避的特殊依据 (二)我国对教育目的的现行规定 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目的。 第二节 “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涵义和目标层次 二、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三、“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与发展(二)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三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探析 (一)素质及其基本属性 (二)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主体性;发展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素质教育的继承性、发展性和政策规定性 ,.来自素质教育实践的几点认识 (三)应试教育及其主要危害(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五)关于素质教育的模式:愉快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等都是这些年比较成熟的素质教育模式。模式的主要部分是具有操作性的、相对固定的程序。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去探索、去创建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 (六)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具体地说,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 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一)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 根据心理学原理,课堂素质教育要找准以下四个基本点: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 在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中,靠认知停靠点解决学会的问题,靠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靠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靠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三)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几项课堂教学策略 ?、考核知识点 1(教育目的及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2(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5(课堂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目的;“个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2(领会: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3(应用:素质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 教 师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确立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国民教育在由粗放式向高水准的转变中提出来的。对教师专业性质的确立,从根本上肯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 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3(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三、现代教师的素养 人民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故教师的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优良的智能结构。 (一)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两方面。 1(政治思想素养。政治思想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好学生的前提。(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团结协作。 (二)教师的智能结构 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教师用以影响学生的重要素养。 1(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当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2(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节 学 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这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1(学生具有依赖性。2(学生具有可塑性。3(学生具有向师性。 (二)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指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1(自觉性。2(独立性。 3(创造性。 三、学生集体 学生集体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 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念: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师生关系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种: (一)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从认识与被认识、发展与被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根据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命令——服从、放任——自流、民主——参与三种类型。 三、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的配合和社会良好风气的影响。其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二)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三)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考核知识点1(教师2(学生3(师生关系 ?、考核要求 1(识记:教师和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类型。 2(领会:学生的本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习目的和要求 着重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深刻领会学制建立的依据;我国学制的演变。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设立学制是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归根结底,它要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影响学制设立的依据主要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原有学制及我国历史文化传统。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学制的演变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尚无学校系统可言。我国建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 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个新学制的系统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58年9 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由于后来的政治运动,我国基本上仍是沿用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学制。 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一)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改革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节 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社会生产和世界范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其主要趋势: 一、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二、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四、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其类型日益多样化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考核知识点 1(学制概念和依据2(我国学制的演变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3(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考核要求 1(识记:学制的概念、我国学制的演变2(领会:学制建立的依据;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3(应用: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第五章 学校德育工作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德育的概念,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德育的任务、目标和基本内容。深刻领会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并能自觉依据德育原则开展德育工作。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把握德育的主要方法,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德育方法去开展德育工作。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德育的任务与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二)德育的目标 小学德育的目标;初中德育的目标;高中德育的目标。 四、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二)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涵义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 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优化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教育原则的含义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中小学常用德育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第四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课与其它各科教学;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社区校园文化环境;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理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考核知识点 1(德育的概念、意义、任务、目标、基本内容2(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德育原则 3(德育的途径与德育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主要途径2(领会: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德育的意义、任务、目标、基本内容。3(应用:贯彻德育原则、运用德育方 第六章 教学工作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模式等内容,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 (一)正规课程 正规课程亦称显性课程,指学校课程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的所有课程的总称。当前,中小学常见的正规课程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二)非正规课程 非正规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又不易觉察的因素。非正规课程的特点:1(隐蔽性。2(分散性、多样性、全程性。3(非预期性。 三、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 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四种,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乃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二节 教学及教学过程 一、教学 (一)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学唯一。必须坚持教学为中心,全面安排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教学和其它活动的关系,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真正为实现教育目的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教学的任务 中小学的教学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1(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2(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4(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2)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认识主体的不 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阶段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六个密切联系的阶段。即:做好准备,激发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增强记忆;运用知识,促进迁移;检查效果,获得反馈。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订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正确理解、贯彻和执行教学原则,是切实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指导思想来看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启发式,一类是注入式。 二、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以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把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三大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很多,但具体到某一堂课上选择什么方法应考虑多种因素。 (一)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二)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四)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五)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四、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意义 (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 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中小学教学过程的学法指导 第五节 中小学课堂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方式。目前,教学组织形式很多,主要有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远程教学等。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一)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二)个别教学(三)小组教学(四)现场教学(五)复式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六)远程教学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组成。 (一)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写好三个计划。 (二)上课;1(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3(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4(语言规范、板书整洁;5(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6(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三、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构建教学模式就是要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问题。 2(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简略性、指向性、操作性、优效性。 (二)我国中小学现行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式2(引导—发现式3(辅导一自学式4(情境,陶冶式 ?、考核知识点1(课程2(教学及教学过程3(教学原则4(教学方法5(中小学课堂教学 ?、考核要求 1.识记:教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等概念;教学原则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种类2.领会:课程的分类;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应用: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第七章 班主任工作 ?、学习目的要求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认识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原则、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三、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四、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各种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内容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一)全面性原则(二)客观性原则(三)公正性原则(四)民主性原则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引导学生学好功课 1(分析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四)组织学生劳动(五)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六)处理班级日常工作(七)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1(抓好初一、高一新生的入学教育2(抓好初三、高三的毕业教育 (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1(班主任工作计划2(班主任工作总结 第三节 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班集体不会自发的产生,必须经过班主任深入细致的建设、管理才能形成与巩固。 一、班集体的建设 (一)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全班同学应当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2(要有一个团结一致的坚强的领导核心;3(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4(要有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活动;5(要有和谐的民主生活,充满温暖和友谊。 (二)集体形成过程1(初建松散阶段。2(基本形成阶段。3(巩固发展阶段。 (三)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班凤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班集体的管理 班集体的管理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二)阶段性的班集体管理(三)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考核知识点 1(班主任工作的原则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3(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 ?、考核要求 1(识记:班主任工作的作用2(领会:班主任工作的原则,班主任工作的内容3(应用:班主任建设管理班集体的方法和班级的常规管理 ?、学习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概念、特点、内容、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指导原则。理解学校教育还应争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与之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外校外教育概述 一、课外校外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课外校外教育工作的概念 课外教育工作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校外教育工作是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2(可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3(可以使学生得到各种实际的锻炼,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4(可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5(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组织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学校教育。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一)社会政治活动(二)科学技术活动(三)职业技术学习活动(四)文化艺术活动(五)体育活动(六)社会公益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二)要有知识性与趣味性(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五)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第二节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积极作用。 一、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1.报告会、座谈会2(纪念会、庆祝会3(专题集会 (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其特点是小型分散、灵活多样。 (三)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一)自愿原则(二)自主原则(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原则 第三节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 一、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一)开展社会教育的意义 (二)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2(要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符合学生年龄特征。3(要坚持学生自愿参加,注意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是在家庭中,家长(父母或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 (二)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1(家庭教育的总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家庭教育的内容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指导思想。2(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掌握科学的教养子女的规律和方法。3(改变错误的家教态度和方法,努力做到“三结合、一协调”。 4(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考核知识点 1(课外教育、校外教育的概念2(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基本要求3(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指导原则 ?、考核要求 1(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2(领会: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3(应用: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及其指导原则。 第九章 学校管理工作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员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学校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管理的主要方法;教学工作管理和教师管理;校长负责制的有关理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校管理概述 一、管理与学校管理 (一)管理(二)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地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 的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二 、学校管理过程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四个,即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 三、校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四、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方法。 第二节 教学常规管理 一、教学工作管理 (一)教学工作计划。(二)教学工作的组织。(三)教研组工作管理。(四)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二、教师管理 (一)教师管理的任务(二)教师的职责和岗位责任制 1.教师的职责 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2.教师岗位责任制 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基础工作是作好定编、定员、定工作量的“三定”工作。 (三)教师的任用与考核 1(教师的任用制度:派任制,聘用制,代用制。2(教师的工作考核:教师考核的内容可分为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一般把考核的内容归结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目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取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师培养与提高 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有:脱产进修、在职进修两种。 三、学生管理:(一)学生常规管理(二)学生组织的管理(三)后进生的管理 四、总务工作管理 第三节 学校管理体制 一、学校管理体制概述 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人员配备、机构设置、机构隶属关系和权力范围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二、校长负责制 (一)校长负责制的含义 校长负责制是: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学校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核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代会和校委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理论依据是:列宁的“一长制”理论。 (二)校长应有的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政权 (三)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校长要处理同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处理与学校党政之间的关系。 3.校长要处理同教代会的关系。4.校长要处理同校委会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1(学校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 2(教师的职责;3(校长负责制的含义以及校长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考核要求 1(识记:学校管理;管理职能;管理体制;决策;教师的职责; 2(领会: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应有的自主权;3(应用:校长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十章 基础教育改革 ?、学习目的要求 掌握教育思想的概念,明确认识和掌握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思想转变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教育思想正确与否,决定教育工作的成败。当前迫切需要树立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有: 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教育改革目标总揽教育改革全局,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教育改革目标(包括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应服从于教育总目标,以教育总目标为指导。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 (一)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二)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三)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校管理 (一)管理(二)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地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的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 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二 、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四个,即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 三、校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四、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 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方法。 第二节 教学常规管理 一、教学工作管理:(一)教学工作计划。(二)教学工作的组织。(三)教研组工作管理。(四)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二、教师管理 (一)教师管理的任务 (二)教师的职责和岗位责任制 1.教师的职责 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2.教师岗位责任制 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基础工作是作好定编、定员、定工作量的“三定”工作。 (三)教师的任用与考核 1(教师的任用制度:派任制,聘用制,代用制。 2(教师的工作考核:教师考核的内容可分为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一般把考核的内容归结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目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取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师培养与提高 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有:脱产进修、在职进修两种。 三、学生管理:(一)学生常规管理(二)学生组织的管理(三)后进生的管理 四、总务工作管理 第三节 学校管理体制 一、学校管理体制概述 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人员配备、机构设置、机构隶属关系和权力范围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二、校长负责制 (一)校长负责制的含义 校长负责制是: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学校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核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代会和校委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理论依据是:列宁的“一长制”理论。 (二)校长应有的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政权 (三)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校长要处理同上级领导的关系。2.校长要处理与学校党政之间的关系。3.校长要处理同教代会的关系。4.校长要处理同校委会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1(学校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2(教师的职责;3(校长负责制的含义以及校长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考核要求 1(识记:学校管理;管理职能;管理体制;决策;教师的职责;2(领会:校长负责制的含 义;校长应有的自主权;3(应用:校长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十章 基础教育改革 ?、学习目的要求 掌握教育思想的概念,明确认识和掌握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思想转变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教育思想正确与否,决定教育工作的成败。当前迫切需要树立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有: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教育改革目标总揽教育改革全局,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教育改革目标(包括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应服从于教育总目标,以教育总目标为指导。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 (一)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二)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三)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 (四)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一、单项改革 (一)德育改革1.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新特点:(1)德育的开放性。(2)德育的主体性。(3)德育的复杂性。(4)德育的创新性。 ,.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新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更新德育观念:德育观念的更新是德育改革的基本环节。当前,德育工作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开放观念、竞争观念、创业观念、法制观念、奉献观念等。(2)确定系统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德育改革要求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德育目标体系。基础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编排内容,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德育内容体系。(3)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模式与方法:当前,国内国外存在着一系列新的德育模式与方法,对提高德育质量和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建立科学的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5)加强管理,健全规范化的德育。 (二)课堂教学改革:1.转变教学思想。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多样的学科教学活动体系。3.构建学科课程内容的科学序列。4.增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同一学科的衔接。5.改革学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6.彻底改革中小学考试制度。 (三)管理改革 当前学校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和要求: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 二、综合改革 (一)一所学校的整体改革 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学校衔接改革 学校衔接改革俗称“一条龙”改革。“一条龙”改革是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互相脱节、不互相照应的现象,把中学、小学、幼儿园上下联结为一个有层次的整体而进行的改革。 ?、考核知识点 1.教育思想的概念,传统教育思想的表现,现代各种教育思想观念。2.基础教育思想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3.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思想的概念、各种现代教育观2.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3.应用:对各种教育思想的述评,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第十一章 教育科研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需掌握教育科研的特点、任务、过程,论文撰写和课堂研究。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研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 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它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学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三、教育科研的作用 四、教育科研的任务:教育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这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五、研究者应具有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第二节 教育科研过程 一、选择科研课题 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 二、提出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是依据一定科学原理和事实,对现象与客观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假定性解释,或对科研课题提出猜测性、尝试性解决。 三、确定科研对象 四、制定科研计划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为:(,)对课题的选定和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研究范围、对象和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途径。(,)研究进度、程序、阶段性目标及任务。(,)成果形式。(,)课题组构成人员及分工。(,)经费预算。(,)未尽事宜。 五、选用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有两个层次。哲学方法,即思维方法、逻辑方法,属高层次的方法,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领域;教育科研具体方法,包括经验总结法、教育调查法、教育观察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主要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统计法、测量法、表列法、图示法等辅助性的具体研究方法。 六、搜集科研资料 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 七、进行整理研究 资料的整理、研究阶段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具有最重要的、关键性的意义。 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和系统分类三种。 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几点:首先要做到标准同一;其次要注意结果相称;第三应做到子项相斥;最后该逐级划分。逻辑分析中,科学抽象的直接是经验事实。科学抽象一般要经过分离——提纯——简略三个环节。科学抽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二是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普遍性。三是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 第三节 教育科研成果及其表现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两大类。 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研究报告和文献性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教育调查报告和教育实验报告等都属于实证性研究报告。 教育科研论文有多种类别。依写作要求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依篇幅数量分为单篇论文和系列论文;若依研究层次还可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 一、教育科研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科研报告的结构特征:三类实证性研究报告都包括了前言、正文、结论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二)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和注意事宜 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就是进行思维加工和文字处理的过程。这一再创造过程有三个环节。第一步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第二步撰写初稿,乃中心环节,第三步是修改定稿。科研报告要体现“五性”——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确证性和可读性,撰写科研报告应讲“三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和严密的方法。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结构特征 1.题目。要注意传神和便于分2.摘要。应文字简练,三两百字,内容全面且重突出。3.引论。其核心部分是提出所需论证的问题,围绕论题去交待理由、意义、背景、方法等。4.本论。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论证是其关键。本论包括论题、解决问题的设想、论据选用、理论上的逻辑推演和结论。本论要突出自己新颖独到的东西。长篇论文可加章节、加序号、冠小标题。结论要解决好全文的归属问题。5.参考文献。 (二)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步骤和要求 第四节 课堂研究的特殊性 一、组抽样的具体方法 二、课堂研究的假设 课堂研究假设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为:课堂行为甲比课堂行为乙的课堂效果更好。 三、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 四、常用的课堂研究设计 ?、考核知识点 1.教育科研的特点2.教育科研的任务3.教育科研过程4.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的主要特点。2(领会:教育科研的任务、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3(应用: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第十二章 教育测评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测量 一、教育测量概述 (一)教育测量的概念 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其特点是:1(教育测量是一种间接的测量2(教育测量的度量单位是相对的 (二)教育测量的要素 无论是物理特性的测量,还是精神特性的测量,都必须具有以下几个要素:1(单位。2。参照点。3。量表:量表是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 二、教育测量的类型与功能 (一)教育测量的类型 1(根据测量的内容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2(根据实施测验的时机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3(根据测量的方式可分为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4(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5(根据测验来源分为标准化测验、自编测验 (二)教育测量的功能 1(教育测量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2(教育测量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3(教育测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教育测量的编制 (一)良好测验应具备的条件:鉴别一个测验质量的指标包括正确性(效度)、可靠性(信度)、鉴别性(区分度)以及实用性。 1(正确性: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东西的程度,亦称效度。2(可靠性:是指测验稳定反映实际水平的程度。3(鉴别性(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程度,也称区分度。4(实用性:指一个测验适合于实际的程度。 (二)编制测验的一般步骤 不同类型的测验,编制的具体过程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是相同的。 1(确定测验目的。2(制定编题计划。3(编拟题目。4(题目的试测与分析:项目分析即根据试测资料,对题目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5(合成测验 (三)客观性试题的编制 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客观性试题只适合测量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四个层次的目标,而不适合测量综合、评价层次的目标。 (四)主观性试题的编制 根据学生自由反应的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式试题”和“扩展反应式试题”。 第二节 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的特点 1(与教育目标联系紧密2(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3(注重分析与诊断4(重视被评价者的主动性5(讲究评价的科学性 二、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功能 (一)教育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范围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微观教育评价2(按评价的机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按评价的主体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4(按评价方式分为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1(测定功能2(诊断、激励功能3(指导功能4(导向功能 三、教育评价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四)激励性原则(五)可行性原则(六)整体性原则 四、教育评价的范围 教育评价大致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五、教育评价的程序 教育评价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活动过程,大体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果处理阶段。 ?、考核知识点 1(教育测量的概念、要素、类型和编制;2(教育评价的概念、类型、功能、原则等。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测量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试题的类型;教育评价的概念、类型。2(领会:良好测量具备的条件;教育评价的功能、原则3(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制一套符合要求的的试题。 第十三章 教育现代化 ?、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掌握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及特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教育现代化模式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和特征 一、教育现代化的涵义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现代化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包含的基本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二)教育终身化(三)教育开放化(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五)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六)教育科学化(七)教育法制化(八)教育多样化 第二节 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绘制了宏伟蓝图。 (一)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1.教育优先发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根本指导方针,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争取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依靠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国力出发,突出教育发展的重点。2.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发展。3.坚持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4.增加教育投入,注重办学效益。5.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6.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模式 一、教育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二、我国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作为一种教育决策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目标导向性原则(二)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的原则(三)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四)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五)可行性原则 三、我国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实施 实施教育现代化模式,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模式观,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模式;实施教育现代化模式,必须遵循实践的观点,把实践作为衡量模式的唯一标准;实施教育现代化模式,必须遵循积极创造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 1(教育现代化的涵义2(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3(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4(教育现代化模式遵循的原则 ?、考核要求 1(识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内容。2(领会:教育现代化的涵义;教育全民化的思想涵义;教育终身化思想的涵义。3.运用: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
本文档为【2012年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及内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