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乳腺癌ppt

2018-01-14 22页 ppt 112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7516

暂无简介

举报
乳腺癌ppt乳  癌乳房的恶性肿瘤,美国,已占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较低;在我国,据统计报导,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病 因1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临床资料统计,乳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中又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4岁最多见。动物实验亦证实,过量雌激素注射给小鼠,可诱发乳癌;切除高癌族幼鼠卵巢可预防乳癌的发生。雌酮和雌二醇具有致癌作用,且以前者作用最强,雌三醇无致癌性。病 因2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乳癌...
乳腺癌ppt
乳  癌乳房的恶性肿瘤,美国,已占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较低;在我国,据统计报导,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病 因1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临床资料统计,乳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中又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4岁最多见。动物实验亦证实,过量雌激素注射给小鼠,可诱发乳癌;切除高癌族幼鼠卵巢可预防乳癌的发生。雌酮和雌二醇具有致癌作用,且以前者作用最强,雌三醇无致癌性。病 因2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乳癌家族史的妇女其乳癌发病率高于无家族史者3~8倍之多,进食高脂饮食和肥胖的妇女,乳癌患病率较高;X线透视或摄影照射易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乳房囊性增生病、乳管内乳头状瘤等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病理类型乳癌的病理分类较多,从临床实际出发,比较简明,实用的方法是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分化低的和分化高的两大类。分化低的乳癌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  (1)硬癌:此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2/3。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小,质地坚硬;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转移。  (2)髓样癌:此型较少见。切片见癌细胞较多,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大,质地较软,易发生溃疡;恶性程度高,早期常有转移。  (3)弥漫性癌(亦称炎性癌):很少见。主要特点为皮肤呈明显水肿,色多暗红,肿瘤发展迅速而常累及整个乳房,可表现为患乳皮肤干燥,弥漫性鳞屑,增厚如铠甲,故也有称铠甲癌者。多见于青年妇女,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而且广,多在短期内死亡。  (4)粘液癌(亦称胶样癌):很少见。临床特点是肿块生长缓慢,转移较晚。分化高的乳癌特点是肿瘤细胞分化高而恶性程度较低。  (1)腺癌:较少见,起源于腺泡或小乳管。临床特点:肿块常偏大,恶性程度中等,转移较晚。  (2)导管癌(亦称管内癌):不常见,起源于中、小乳管。切片可见很多极度增生的乳管样组织,管腔内充满癌细。此型癌恶性程度低,转移晚。  (3)乳头状癌(亦称乳头状腺癌):不常见,起源于靠近乳头的大乳管。此型癌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有时有囊性变。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4)湿疹样癌(亦称Paget氏乳头病):很少见,起源于乳头内的大乳管。癌细胞呈空泡状,临床特点是乳头、乳晕周围皮肤搔痒、粗糙,或皮肤增厚、轻度糜烂,此型癌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很晚。病理分型非浸润型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其它罕见癌(三)转移途径:1.直接浸润: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2.淋巴转移:可经乳房淋巴液的各引流途径扩散。其中主要的途径为:(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2)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之后可经同样途径血行转移。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率为30~35%。另外,乳癌原发部位与转移途径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大多(80%)在乳房的外侧象限;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则大多(70%)在乳房内侧象限。3.血液转移:乳癌细胞经血液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在骨转移中,则依次为椎骨、骨盆和股骨。好发血行转移是乳腺癌突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乳腺癌防治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所以有人认为乳腺癌不单纯是乳房的局部病变,也应视为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位于外上象限最多见(45~50%)。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发现的。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癌组织累及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并失去弹性,可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深部的肿瘤可因侵入乳管而使乳头内陷。形成酒窝征。癌肿继续增长,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淋巴水肿部位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点状凹陷,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此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临床表现酒窝征:如癌组织累及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并失去弹性,可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深部的肿瘤可因侵入乳管而使乳头内陷。形成酒窝征。桔皮样变癌肿继续增长,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淋巴水肿部位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点状凹陷,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此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临床表现 22.乳头溢血3.周围淋巴结转移灶诊断与鉴别诊断乳癌在乳房肿块中所占比例很大,加之不少良性肿块也有恶变的可能,故对女性乳房肿块应倍加警惕,仔细检查,以防漏诊或误诊。在检诊病情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1)有重要意义的病史述及;(2)肿块的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有特定意义的局部或全身体征;(4)区域淋巴结的情况等。对于起源于良性病变的癌肿,临床表现和体征在早期易被掩盖或混淆,应特别注意鉴别(表2-1)。对于性质待定而高度可疑癌肿的乳房肿块,活组织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乳癌分期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房组织内,其直径不超过3厘米,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第二期:癌瘤直径不超过5厘米,尚能推动,与覆盖的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动的淋巴结。  第三期:癌瘤直径超过5厘米,与覆盖的皮肤有广泛的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可推动。胸骨旁淋巴结有转移者亦属此期。  第四期:癌瘤广泛地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的淋巴结块已经固定,或呈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有远处转移者亦属此期。TNM国际分期法:它是国际抗癌协会提出的。1969年和1972年两次修订,T(原发癌瘤)、N(局部淋巴结)、M(远处转移)三个字母的右下角可再附加0、1、2、3、4等数字以表示其变化的程度和某一癌瘤的目前临床情况。Ⅰ期:癌肿<2cm,无腋淋巴转移。 Ⅱ期:癌肿<5cm,已有腋淋巴转移。 Ⅲ期:凡癌组织有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或患侧上肢有水肿者。 Ⅳ期:凡癌组织发生远距离转移者。治疗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较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目前大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治疗:目前仍是乳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疗效最为满意,据统计,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左右。目前倾向于尽量保留乳腺的小范围手术,并视病情采取综合治疗,以期减少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如手术后证实已有淋巴结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区等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转移的病人,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以免损害人体免疫功能。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激素的效用与患者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故所用药物及其他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绝经前(或闭经后5年以内)患者的治疗:(1)去势疗法:包括手术去势(卵巢切除)和放射去势(X线照射卵巢);前者用于全身情况较好,急需内分泌治疗生效者,后者用于全身情况差,难于耐受手术者。(2)激素药物疗法: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全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二甲睾酮,为睾丸酮的衍生物,作用较丙酸睾丸酮强2.5倍,可供口服,150~300毫克/日;三苯氧胺,20毫克口服,1次/日。对于绝经后(闭经5年以上)患者的治疗,根据需要,选用以下药物:三苯氧胺10毫克口服,2次/日;乙烯雌酚1~2毫克口服,3次/日。化学药物治疗:1对乳癌病人的大量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虽经手术后放疗,五年内仍有2/3的病人出现癌复发。若受侵犯的淋巴结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从而提示大多数病人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实际上已有血运性播散存在。因此,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500毫克静滴,隔日1次,10克为一个疗程;化学药物治疗:2噻替哌,10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200~300毫克为一个疗程。近年多采用联合用药,如CMF化疗,即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一般可降低术后复发率40%左右,但要求连续应用5~6个疗程,旨在癌细胞的不同增殖周期予以杀灭。化疗期间应经常检查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降至3000/mm3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甚至停药。再见
/
本文档为【乳腺癌pp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