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虚实·顿挫·平衡

2018-09-08 4页 doc 36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4833

暂无简介

举报
虚实·顿挫·平衡方寸间的婉曲与平衡 ——李清照《武陵春》结构谈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抽象为具体,使“愁”具有了质量感,堪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名句。也许因为这一句太有名了吧,人们对于这首词的其它优点很少注意,这未免有些可惜。这里想谈谈它结构上的特点。(这一首词在李清照一生的作品中,也居于承前启...
虚实·顿挫·平衡
方寸间的婉曲与平衡 ——李清照《武陵春》结构谈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抽象为具体,使“愁”具有了质量感,堪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名句。也许因为这一句太有名了吧,人们对于这首词的其它优点很少注意,这未免有些可惜。这里想谈谈它结构上的特点。(这一首词在李清照一生的作品中,也居于承前启后的支点,是对灾难的一个和定位,损失到底有多大?忖度以后,李清照感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家庭、社会地位、财产、声誉、甚至年龄上也处于劣势。后来就彻底“从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了。艺术上的收获是她始料未及的,也是对我们来说,最可宝贵的遗产。所以,人生很复杂,很辩证) 为了全面理解这首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背景。据前贤考证,词中提到的“双溪”在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虽然今浙江双溪有五:一在新登,两在余杭,一在绍兴,一在金华。余杭、绍兴县志中皆无双溪,新登双溪虽见于宋志,但非名胜,金华无宋志,但这个双溪见于很多文人题咏中。在宋代即以风景著称的只有金华的双溪,与清照同时人如林季中、梁安世都有歌咏金华双溪的诗,在清照稍后的袁桷《清容居士集》有“忆双溪”诗,楼钥《攻媿集》也有记游金华双溪的事,都可为证。清照词中的双溪,可以肯定即此。其词即作于金华,非绍兴亦非余杭。(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见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李清照集》)另外,清照还有《题八詠楼》诗,八詠楼也是金华名胜,唐·严维诗“明月双溪水,清风八詠楼”,而这两处名胜在清照作品中也正好双双出现,可能并不是巧合。 词中的“双溪”在今浙江金华应无可疑了。金华古称婺州,因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境内的东阳江、武义江交汇于一处,交汇后形成的江,俗称婺江,雅称双溪。溪在丽泽祠前,可以泛舟,迄今仍为名胜。 确定了地点,知道清照一生到金华只有一次,再结合词的,可以确定《武陵春》写作时间是在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春天,清照避乱金华时。 从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人围汴京,至绍兴四年(1134年)十二月庚子,金人退师,共历八年时光,李清照的生活在这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观上看是国土沦陷、夫死家破、毕生收集的金石书画散失殆尽、改嫁非人又讼离。她自己的主观感受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战乱中丈夫死去,使这个家庭失去了它应有的社会地位,原有的家产也流播荡尽,最重要的是经过改嫁讼离,个人声誉受到严重损失。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签书枢密院韩肖胄、工部侍郎胡松年充金国军前通问使,清照作诗呈二人以寄意,中有句曰“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随与流人伍。”序中有“家世沦替,子性寒微”的感叹。这其中最关键的不是她强调的“家世沦替”,而是难于启齿的声誉上的重大损失。在这一场改朝换代的动荡中,很多人被乱世风雨裹挟去,身不由己,尊卑易位,或玉石俱焚。我们具体来看可能会更有实感。 对于她声誉损失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绍兴十八年,即1148年著)“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王灼《碧鸡漫志》(绍兴十九年即1149年著)“易安居士……赵死后,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约著于绍兴二十一年,即1151年)“《李易安集》十二卷:右皇朝李氏,格非之女,先嫁赵诚之。……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漱玉词》一卷:易安居士李氏清照撰。名士李格非文叔之女,嫁东武赵明诚德甫。晚岁颇失节。”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在清照主动要收当年尚幼小的孙氏(后来的孙夫人)为学生时,小女孩以“才藻非女子事”谢绝。(既流离失所仓皇逃难,又备受奚落和谣言(玉壶颁金)的围攻,家财受到皇室的垂涎和盗贼的洗劫;丈夫在逃难中死去,又没有子女。一无所有。所以清照“事事休”的感叹就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了。)李清照也深感痛切“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人围汴京。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及后妃等北行。五月,高宗即位于南京应天府,改元建炎,自此宋南渡。八月,赵明诚知建康府,后清照也南下随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明诚青州故居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尽化为灰烬。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病逝建康。清照葬毕明诚,大病。 闰八月,王继先以黄金三百两从赵明诚家市古器物,谢克家奏请止其事。 冬十一月,洪州陷,时又遇“玉壶颁金”事起,清照大惧,遂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投进外廷。 建炎四年(1130年),清照追随高宗之后,辗转江浙一带,躲避金兵。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清照在越州为盗所窃,失金石书画五簏,清照恸不欲生。 绍兴二年(1132年)夏,清照更嫁张汝舟(依黄盛璋等先生说),未几反目,讼离。 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作《金石录后序》。九月,金兵犯淮上,十月,攻滁州、亳州、濠州等地。清照自临安避乱金华,路过严滩,作诗纪之。抵金华,卜居陈氏第。《题八詠楼》诗大约作于此时。十一月二十四日,在金华作《打马图经》并自序。十二月庚子,金人退师。 绍兴五年(1135年)春,清照在金华作《武陵春》词。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秦桧复相,力主和议。十一月,许割河南、陕西故地,通好于金。是岁,定都临安。 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成。十二月,杀岳飞以谢金人。 这首词只有49字,在人们眼里似乎根本谈不上什么结构,实际上,正因为短,才更见功力。只不过因为作者写这样的小词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使这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对一场政治风暴的婉约概括。摧毁一切的风暴止息了,昨日的繁花今天沦为任人践踏的尘埃。三个意思相同的意象连续使用,强调了大势已去,无可挽回的颓势。这一句除了以写景使上下片衔接外,主要在于既包容了政治风云,也暗寓了个人家世的沦替,身份的变迁。“尘香”、“花已尽”暗示了曾经有过的说不尽的繁华,有着沉痛的沧桑感。这三个意象每一个都像一个休止符,固执地打消任何想挽回颓势的企图。由于这样的笃定,可见主人公已经消极悲观以至麻木,下句的“倦梳头”是一个佐证。 从字面上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是对第一句的重复,只不过说得更直截了当。实际上第一句写客观情势,这一句写其在主人公心理上的投影,写的角度不同。这样短的篇幅内以如此大的密度强调一个内容,未免给人一种压抑得透不过来气的感觉。从文法上来说,叫做蓄势。“欲语泪先流”则打破了这种压抑,随着主人公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长期的委屈、郁结终于得以排遣、释放、缓解。似乎一个悲痛窒息的人终于哭出了声音,让劝阻的人稍稍松了一口气。从的结构上说,前面的一致压抑容易造成行文的板滞,这一表现主人公感情的句子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说,叫做留白。用围棋的术语说,叫做活口。而“泪先流”又说明了感情的强烈,带有不可遏制、情不自禁的意味。 女词人感情丰富细腻,与丈夫的一次离别,也能激起她感情的连锁反应,此时竟至于麻木,痛何如哉?她以前的作品中不乏愁的描写,但当时的愁是闲愁(“闲愁最苦”)、是“离愁”,虽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确实说不上有什么国仇家恨。于今性质不同了。 下片写一次筹划中的春游最终归于消解。这是虚写,虽未能成行,但谢心理的活动,波澜起伏。李清照善于雕琢心理的细节,“闻说”、“也拟”、“只恐”六个字领起,极为传神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无穷往复与无限思量,那种委决不下的冲突,表现极成功。但我们要明白,本词中的主要冲突不是作者内心的冲突,而是作者与外部世界的冲突。由于冲突对立面是一种不可抗力,才造成了悲凉心态。 人们说长歌当哭,可收一唱三叹之效果,但感情也必然被稀释,感人之力大约要打折扣。本词的短给人吞声踟蹰不能言的悲咽感觉。词人的情绪不佳,无心恋战,刚开了头就煞尾。没有来得及细细咀嚼。要到后来的《声声慢》中,她才有心思品味浓愁笼罩之下的凄凉况味。不过,虽然整首词不足五十个字,但无论从感情的起伏跌宕,还是内涵的丰富性来说,都可以算得上是尺幅蕴千里之势。从结构来说,咫尺波澜,极尽顿挫之致,而且能做到虚实相间,不流于堆砌板滞。 短短的篇章内,容纳了山河破碎的历史容量。具有风云气息。由于这些客观内容高度概括和被以女性化的意象来表现,与作者细腻感情的微妙波动被整合在一个短短的篇幅内。使整首诗感情脉络贯通。上篇的“春天”,也为下文的春游伏笔。看似自然的结构,实是匠心天成,预示着作者浑然的艺术技巧正在形成。预示着将要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由于生活本质的改变,使她诗词的容量大大丰满了。本词的充实就非前期感风吟月的诗词可比。现实内容的入词,也打破了清照自己严守的“诗庄词媚”体裁壁垒。 接下来就是经典之句“载不动,许多愁”。这最后一句成为整首词的审美重心。 有前面的铺垫,行文到此,似乎凝重亦可,轻灵亦可,然“愁”是李清照的必然选择,它是李清照一切痛苦的极限用词,尤其是在词中,否则,就突破“婉约”的限度了。是她的定势化表达,化用起来也易如反掌,虽习惯所致,亦必得佳思之助。这样的表达虽显得灵气灌注,得心应手,自由,习惯的天地;没有一点沉滞感。但我们常常觉得一个“愁”字力度不够,火候欠缺。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李清照也有“怎一个愁字了得”那种辞不尽意的感觉。这暗含着李清照词作风格由婉约到豪放的转折契机,这不是个人力量,而是现实的促成。水到渠成。李清照选择的是依据自己的创作个性湾入小桥流水的婉约风光之中。但豪放风格毕竟呼之欲出,即使在现实中被理性遏制,也会在梦中实现。或者“记梦”的《渔家傲》就不是偶然现象了。作家经历决定了作家的风格。现实对作品风格的决定作用。 国难家痛,忧患得失,胸中块垒,她没有用悲壮慷慨、金戈铁马、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男子式表达方式,仅仅用一个“愁”字,似乎缺乏力度和应有的强度,显得轻忽,但清照之用,赋予“愁”字具体现实的内涵,使我们明白此“愁”的份量不同。超越了愁。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一次才真正体会到现实残酷的一面,与这里的“愁”相比,以前苦苦困扰自己的那些愁竟都微不足道了。 丈夫去世以后她大病不起,在书画丢失以后的痛不欲生,离婚之后将头碎璧的羞愤和难堪的伤痛。“生当作人杰”的迫切感,和《呈谢公、胡公诗》的那种积极参与意识。但性别限制了她更深程度的参与。这些感情都是相当强烈的。丈夫去世以后,她为财产所累,被人诬蔑(“玉壶颁金”),被人偷窃,被人骗婚,被人觊觎。李清照六神无主、悲泣仓皇!全无闺阁才女在家世、才气方面的双重优越感。(由此可见,她的身世之感比才情更重要,后半生全都突破了,但却没有多少作品。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和希望?失去了题材?) 婉约派的软性词汇及语言风格无法表达金戈铁马的生活。 (现在是按词本身的顺序来行文的,如果按题目中的“结构”组织,则应该分为“顿挫”和“压卷之愁”两部分。前一部分突出篇幅短和曲折,当然也有内涵丰富;第二部分突出虚实、平衡。) 止于婉约 李清照要突破自我创作出豪放词很难。因为她严守“诗庄词媚”的体裁界限,而她也习惯于使用诗歌的形式表现政治见解。《渔家傲·记梦》的豪放风格是首先在潜意识中突破才付诸创作实践的。从这个角度说,她创作《词论》也不可能在后期。如果在后期,她的《渔家傲》就首先自相矛盾,她又如何批评别人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这时她的诗(《夏日绝句》等)、词(《渔家傲》)、文(《金石录后序》)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豪放。 PAGE 4
/
本文档为【虚实·顿挫·平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