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心血管疾病讲稿

心血管疾病讲稿

2017-06-02 7页 doc 12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2875

暂无简介

举报
心血管疾病讲稿心血管疾病讲稿 心血管疾病讲稿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血脂升高、血液黏稠、血栓形成,都可导致心脑血管病。 尤为重要的是,血管相通、心脑相连,心脑关系密不可分。 临床资料显示,约6成脑血管病由心血管病引起,而5成以上的脑血管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病。 专家指出,心脑不能单一治,全面治疗是关键。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
心血管疾病讲稿
心血管疾病讲稿 心血管疾病讲稿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最新医学研究明,心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血脂升高、血液黏稠、血栓形成,都可导致心脑血管病。 尤为重要的是,血管相通、心脑相连,心脑关系密不可分。 临床资料显示,约6成脑血管病由心血管病引起,而5成以上的脑血管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病。 专家指出,心脑不能单一治,全面治疗是关键。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常见病种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脂等。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是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最常见的死因。在我国,近30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显著增高,成为首要的死亡原因。世界大多数国家第1~3位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同时,心血管疾病对劳动生产的影响及 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在保护人民的健康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及心肌疾病等,其中冠心病死亡率在我国有逐年上升趋势。 一、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在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是首要死因,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约占死亡总人数的一半。美国1982年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为420. 0110万,占死亡总数的49.2%,调整死亡率为238. 9/10万,比1950年下降了43. 9%。其中心脏病1982年死亡率为316. 1110万,占死亡总数的37. 1%,调整死亡率为178. 3/10万,与1950年相比,下降达40. 0%。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冠心病。澳大利亚、芬兰、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近年也已下降,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目前在爱尔兰、苏格兰、丹麦、德国及大多东欧圉家仍持续增加。 在我国,全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百万以上,心血管疾病在人口死亡中的比例从1957年的第五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一位。 十六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协作组对我国十六省市急性冠心病事件(包 括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各类冠心病死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987~1989年十六省市35~74岁人群中急性冠心病事件有较高的病死率。 据1986年30个城市抽样调查慢性病的结果,在城市10万居民中,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为36. 32‰。据1986年全国农村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为12. 36‰,仅次于呼吸系病(15. 81‰)和消化系病(14. 44960)。全国十三省市1984~1986年和1988~1989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高,而且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在地区分布上,高血压的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如北京为9. 68%,广东为3.52%;城市高于农村,据华北50万人口调查,城市高血压的患病率为7. 52%,农村为3.94%。在时间分布上,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958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北京为7. 44%,上海为6.98%;1972年北京为10. 89%,上海为8.33%;表10 -12显示了1984~1986年和1988~1989年部分地区35~64岁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十六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 (MONICA方案)协作组的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职业分布上,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据福建 省调查,农民患病率为3. 15%,工人患病率为6.69%,脑力劳动者为9.31%。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冠心病在40岁前很少发病,此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有研究指出,40岁后每增加10岁,患 病率增加1倍,男性高于女性,女性较男性晚10年左右发病,绝经期后女性患病率明显增加,逐渐靠近男性水平。 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遗传因素 很多心血管疾病有遗传倾向。人类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父母一人有高血压者,子女有28%血压升高;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子女40%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成年兄弟姐妹中65%出现高血压。可见,高血压的家庭聚集倾向不仅反映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还见于同胞手足之间。冠心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一级亲属 (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比~般人高5. 5~12.8倍。 (二)种族 非洲黑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比高加索人高,而美国黑人的血压也比白人高,可见,血压和种族有关。 (三)地理环境因素 寒冷和微量元素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影响。 在对农村老年的健康调查中发现,肺心病在寒冷季节发病对老年人健康危害甚为严重,在人口死亡中约占10%。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它慢性肺部疾患的后果,而这些疾病与简陋、保暖差等居住条件恶劣有关,风湿性心脏病与居住保暖条件有关。 日本、美国、英国等发现饮用软水(含钠、镉高)的人群平均血压高于饮硬水组。已发现微量元素锌、铜、铬、硒、镉等与血压有关,其中以镉的关联最强。动物实验表明,微量的镉可引起慢性高血压。锌有拮抗高血压的作用。 (四)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 1.饮酒:1915年Loin第一次研究了酒精消耗与高血压的关系,发现法国服务业人员每日饮酒(红酒)量大于2.5升者,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以后大量的不同人群的断面研究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与酒精消耗呈正相关,并在某些前瞻性研究中得到证实。 2.吸烟:有报道吸烟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天津医学院的研究表明,男性吸烟者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不吸烟者。很多学者认为吸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倍以上,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高3~4倍,且危险性随吸烟的数量和时间的增加而增高。吸烟量与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呈剂量反应关系(见表10-16)。Doll相Hill等的研究提示戒烟者较吸烟者冠心病的死亡率低。 3.体力活动:Gyntelberg对哥本哈根40—50岁的男性调查结果表明,适当的体力活动与血压呈负相关。Forohumon报告印第安人没有高血压患者,且血压不随年龄上升,这与他们饭后跑步的习惯有关。干预实验表明,的运动可使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 4.饮食因素: (1)盐与高血压:。近40年来,大量的人群研究证实了食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钠盐摄入过多的地区血压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而吃盐少或不吃盐的地区没有或极少发生高血压,且血压不随年龄而上升。Forohumon报告印第安人没有高血压患者,且血压不随年龄上升,原因之一是他们的食物中含盐较少。 (2)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与冠心病发病有密切关系。血浆中胆固醇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有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比一般人高2~3倍,且血脂水平与发病危险成正比关系。在几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于对照组。但有报道冠心病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故多者主张用血浆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来预测冠心病发病危险性。 (3)高热量、肥胖和高血压:许多研究证实血压和体重有密切关系,平均体重高或平均体重指数高的人群拥有高的平均血压水平,且各年龄组均如此。高血压患者若减肥,血压也会下降。Framingham研究显示,经过数年追踪后,过渡肥胖组患高血压的人是较瘦组的8倍,尤其是在30~40岁间增加体重者更易罹患高血压。高血压伴肥胖者有血浆胰岛素升高,葡萄糖耐量受损等代谢失常表现,这种肥胖与膳食中总热量高有关,进食过多碳水化合物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单纯减轻体重可在部分高血压患者中收到治疗效果,如再加土限盐则效果更好。这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水平降低有关。 (五)社会心理因素 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心身疾病,其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研究显示教育程度差、社会地位低者,血压较高。大量人群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有害心理环境下,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美国职业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与紧张程度有关,50~69岁组职业低度紧张的患病率为5. 87%~9.4326,中度紧张的患病率为9.12%~11. 35%,高度紧张的患病率为 9.81%~11.60%。另外,情绪反应也会使血压上升。A型性格(急躁、进取心和竞争心强、具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等)中高血压病人显著多于非A型性格者。芬兰心脏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提示,A型性格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仅与冠心病的发病和流行有关,且影响其复发频度、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和心肌梗塞的病死率。 (六)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预防意识和技术的加强以及方便居民就医的全科医疗服务体制,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医科大学1985~1989对心血管疾病的监测结果显示,冠心病猝死的人中,有59. 4%在一小时之内死亡,提示应加强医院内外急救的人力、条件及急救水平,有研究报告冠心病死亡人中,有一半左右的人在接触到医院服务之前死亡,提示在社区内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急救将会降低其死亡率。 (七)高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冠心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研究证实高血压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高血压增加各年龄组的死亡危险特别是增加心血管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在Framingham等的研究中,70岁以上各年龄组总的死亡数字都证实了这一点。舒张压和收缩压升高,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先兆都有特别的意义。在Framingham的研究中,这二者在75%的病例中均有升高。有研究表明,致死性心血管病和心力衰竭引起的死亡更多地与收缩压升高有关。 三、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医疗技术的提高,尤其是p受体阻断剂等新药和搭桥手术等内外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然而,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发病1~2小时病情迅速恶化,在未见到医务人员前即死亡;又因现行医疗技术的昂贵等,使其对患者的可及性和可近性受到限制,针对个体的治疗技术的改善并未从根本上降低心血管疾病对人群的危害。因此,在心血管病的防治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特别是一级预防至关重要。一些有对照的临床试验和人群干预结果均证明,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去除或减少致病的危险因素,减少个人的患病机会,降低人群的发病率。 1.一级预防的原则: (1)全人群预防和高危人群预防相结合:从芬兰北Karelia的资料看,在高危人群预防中,若降低血清胆固醇20%,并把舒张压降至11. 97千帕(90毫米汞柱),可减少28%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同样的效果在全人群预防中,只需降低血清胆固醇10%,并把舒张压降5%就可以达到。而实际上,凭籍改变饮食习惯,确可做到全人群降低血清胆固醇10%,并把舒张压降至10%,从而减少50%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从整个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但对全人群的预防措施不易普遍接受,而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较易实现且效率高,因此,对全人群的预防应与高危人群预防相结合。 (2)一级预防应从儿童开始:大量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家族性及遗传学的证据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生都在进行的,是从儿童开始的。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如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都易于在儿童及青少年期形成。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宜于尽早进行。 (3)综合防治,多因素干预:一般认为,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以同时控制多个危险因素 较单个危险因素更为合理有效。要调动社区、家庭的各种资源,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在社区、家庭、个人的水平,在生物、心理及社会的层次进行多因素干预。 (4)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与基层医疗保健相结合。 2.主要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旋: (1)控制体重:血压和体重有密切关系,平均体重高或平均体重指数高的人群拥有高的平均血压水平,且各年龄组均如此。而体重下降血压也会随之下降。控制体重是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简单、经济的措施。 (2)戒烟:吸烟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危险度不如吸烟与肺癌的联系强度大,但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故特异危险度高,因此,减少吸烟率,降低人群特异危险度,已经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旋。具体措施有社区、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教育,个人香烟戒断症状的处理,制定控制香姻销售和吸烟场所的政策,动员学校、机关、厂矿等社会团体的配合等。 社区医生最了解居民的健康习惯及心理背景,容易掌握居民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因而社区医生应利用此优势,找到吸烟者的心理、社会原因及其戒烟的困难,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3)加强体育锻炼:规则的体育锻炼对血压及心脏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体重的控制,瑜珈、气功和肌肉松弛的运动项目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 (4)改善社会、心理环境: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如紧张、噪音等不良的社会心理 环境可导致高血压,长期的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限盐:钠盐摄入多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也高。控制盐的摄入量可减低高血压的发病。首 钢采用以限盐为主的综合性心血管病干预,已在血压控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5)控制饮食:合理膳食是心血管病防治的关键,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高血脂、体重的控制以及超重、高血压等的预防均有重要作用。WHO推荐了预防性食谱的基本原则:①避免体重过重,如已过重则应减少能量摄入,并增加能量消耗;②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和“天然形成”的糖类的摄入,使它们占总能量摄入量的48%;③控制精制糖或经过加工的糖类的摄入,使之仅占总能量的10%;④控制总脂肪的摄入量,使之占总能量的30%;⑤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使之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使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平衡,各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⑥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至3 00mg/天;⑦控制盐的摄入量至5g/天。 (6)健康教育:在社区、家庭及个人的范围开展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在传播健康知识,转变人民健康信含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已取得了成就,成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之一。社区医生执行健康教育有天然的优势,应把与病人的每一次接触均视为健康教育的机会,使病人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控制体重、戒烟、控制饮食等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习惯,加强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性。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为原则。对已患病者个人或群体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等措施,预防复发及病情加重。由于心血管病特别是冠心病的患者,有很多在未见到医务人员以前即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而,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监测,如周期性健康检查是早期发觋病人的重要措施。另外,家庭监测应成为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措施之—。 (三)三级预防 调动社区、家庭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社区、家庭支持,配合对患者积极治疗,采用康复治疗和病后医护咨询等手段,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
本文档为【心血管疾病讲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