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

2017-10-11 26页 pdf 3M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117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路继业*�内容提要本文在时间不一致性框架中构建内含中间汇率制度的博弈模型,�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解释。研究的主要结论为:中间�汇率制度并不必然导致危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长期存在并维持较高经济绩效;�中间汇率制度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内在根源是政策制定者与公众的目标存在差�异,外部诱因是经济受到较强冲击;在一国经济成熟过程中,目标差异、经济冲击�的性质与强度均在不断发生变化,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不断增强,�出现了&...
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
中间汇率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路继业*�内容提要本文在时间不一致性框架中构建内含中间汇率制度的博弈模型,�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解释。研究的主要结论为:中间�汇率制度并不必然导致危机,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长期存在并维持较高经济绩效;�中间汇率制度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内在根源是政策制定者与公众的目标存在差�异,外部诱因是经济受到较强冲击;在一国经济成熟过程中,目标差异、经济冲击�的性质与强度均在不断发生变化,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不断增强,�出现了“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汇率制度演进并不必然遵循由固定到中�间,再到浮动的唯一路径。最后,本文还利用160个国家、1970� ̄�2008年的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经验验证。�关键词中间汇率制度汇率制度两极化新政治经济学�一引言�由于中间汇率制度能够限制汇率波动性、降低汇率超调(overshooting)的可能性并�使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相机抉择的能力,因此,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许多�退出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选择某种中间汇率制度,采用中间汇率制度国家的比重从�*路继业: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省大连市尖山街217号116025电子信箱:lujiye@126.com。�本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0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04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90087)及东北财经大学一流特色学科带头人支持(XKRC-201421)、�东北财经大学青年科研人才培育项目(DUFE2014Q01)的资助。作者感谢东北财经大学齐鹰飞、陈太明和郭长林�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同时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但文责自负。�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69�.�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1972年的14.1%增加至1996年的57.�4%。①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经济学界逐渐形成共识,认为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采用中间汇率制度�是不明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选择“角点解”,即采用浮动汇率或固�定汇率制度,理论界称之为“汇率制度两极化观点”(bi-polar�view),这类研究认为中�间汇率制度无法长期维持并容易导致经济危机(Carmignani等,2008)。�近期研究对“汇率制度两极化”观点提出了质疑(Husain等,2005;�Bird和Row-�lands,2009;李杨和张晓晶,2013),认为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被夸大,中间汇率制度并�不是在所有国家都容易导致危机。本文进一步发现: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分组中存在较大差异,即在经济较成熟、开放度较高的国家中,采用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比例较低。2007年,只有19.3%发达国家采用中间汇率制度,而在�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中这一比例分别为28.5%、46.�5%。可见,有接近一半的�发展中国家仍采用中间汇率制度。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中间汇率制度,本文称这一现象为“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对这一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解释,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多关注一国政策制定者如何在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间做出选择,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中间汇率制度研究较少。选择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制度的核心可归结为在降低汇率波动性与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权衡�(Ghosh等,2002),这一研究一般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关汇率制度隔离冲击的�研究’Fleming(�1962)和MimdelU�1963�)提出,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有效,并能够有效防止名义冲击对产出的影响,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有效,并能够有效吸收真实冲击。第二类研究源于二战后的欧洲,主要研究不同汇率�制度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Mundell(�1961)和McKinnon(�1963�)的最优货币区(optimal�currency�area)理论认为’若两国产出冲击相似并高度相关,则价格的灵活性、要素的�流动性和财政转移支付系统是更为重要的调整机制,并认为固定汇率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和贸易的一体化。第三类研究强调汇率制度对政策可信性的影响,认为固定汇率制�度能够为一国货币提供名义锚(nominal�anchor),能够帮助中央银行降低通货膨胀(下�文简称通胀)预期并控制通胀,Barro�和�Gordon(�1983)、Rogof(�1985)、Giavazzi�和�Paga-�n0(1988)提供了是这一领域的早期研究成果。第四类是Krugman(1999)提出的“三�①有关汇率制度分类的详细数据均由IMF的Harald�Andereon提供,数据备索。�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0�.�路继业�元恃论”,该理论认为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20世纪90年代早期,理论界认为中间汇率制度是一种好的政策体制(Carmignani�等,2008),但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汇率制度两极化”观点,认为中间汇率制度不可�长期维持并具有危机倾向(Fisher,2001)�0�Eichengreen(�1994)最早指出中间汇率制度,如�可调节钉住、爬行钉住、目标区或有管理浮动,都正在或应该消失。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FishCer(2001)和EdWards(2001a)也认为中间汇率制度不可长期维持。路�继业和杜两省(2010)从政策可信性视角研究了汇率制度选择,证明中间汇率制度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影_宏观经济绩效。汇率制度两极化相关研究最重要的观点是:资本管制�放松使一国内、外目标存在不一致性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资本可自由流动条件下,固定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具有脆弱性和危机倾向(Eichengreen和Garcia,2006)。�Hausmann�等(2001)与�Calvo�和�Reinhart(2002)提出“害怕浮动”(fear�of�floating)�理论,对“汇率制度两极化”观点提出挑战。他们的研究发现,那些宣称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实际上通过调整国内利率以防止其币值大幅波动,这些国家既没有固定其�名义汇率,也没有使其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支持“害怕浮动”理论的相关文献认为,浮动�汇率制度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完全自治,一些国家货币当局表面上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执行的是某种软钉住(soft�peg)汇率制度,该国货币当局追求隐含的汇率目标,当�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时,货币当局就会进行干预(Plumper和TrOeger,2008)。�国内外学者在“汇率制度两极化”观点与“害怕浮动”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进行大量研究,推进了对中间汇率制度的理解和认�识,现有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数据的经验研究,主要对中间汇率制度演进中出现的新的典型化事�实进行描述与解释。如FiScher(2001)的研究认为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被夸大了,并�提出两极化与资本流动有关,在资本流动受管制的国家,两极化现象并不明显。Mas-�son(2001)的研究也对“汇率制度两极化”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许多国家�放弃了中间汇率制度。Husain等(2005)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并没有出现两极化,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尤其是这样。EiChengreen(2008)利用汇率制度的事实分类法,证明�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存在于发达国家,但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不明显。原因在于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一国拥有了更具吸引力的制度安排,如�欧洲的货币联盟,或利用通胀目标替代了汇率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名义锚,因此,倾向�于放弃软钉住的中间汇率制度。�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1�.�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第二类试图通过对中间汇率制度的理论建模解释“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如Salins和Quere(2010)利用新凯恩斯模型研究中间汇率制度,提出在存在工资�刚性且经济遭受生产率冲击与外国利率冲击时,中间汇率制度就是一个恰当的选择。�黄志刚(2009)在“蒙代尔-弗莱明”框架中证明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可能性及可持续�的条件。上述文献为中间汇率制度的理论建模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也为“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思路。�本文认为,基于时间不一致性与政策可信性的视角可以为“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提供完整的理论解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分析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与可信性问成为影响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Kydland和PreSC0tt,1977;Barr0和�Gordon,�1983�;Rogof,1985)。Giavazzi�和�Pagano(�1988)首次将货币政策可信性与汇率�制度联系起来,认为加人欧洲货币体系可以降低政策制定者制造意外通胀的激励。在�此基础上,Calvo(�1999)、Dornbusch(2001)、Edwards(2001b)和�Bordo(2003)进一步发�现,钉住低通胀国家的货币可视为一种承诺机制,从而稳定通胀预期,使本国货币政策�拥有一个名义锚,这样可以提高低通胀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中间汇率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免除了政策制定者维持名义汇率水平保持固定不变的责任和义务,使政策�制定者获得较大灵活性,而这一政策灵活性会导致政策产生时间不一致性与可信性问�题,并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绩效。因此,本文以Giava^i和Pagan0(�1988)与路继�业和杜两省(2010)的研究为基础,在时间不一致性框架中运用博弈方法构建一个内�含中间汇率制度的模型,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如何从理论上解释“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中间汇率制度在部分国家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最优汇率�制度选择是否一定遵循由固定到中间再到浮动的唯一路径,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第三,对当前处于中间汇率制度的中国而言,未来最优汇率制度�选择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哪些?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对更为�完整理解和认识汇率制度演进中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中国未来汇率制度�改革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特点是:(1)在时间不一致性框架中对中间汇率制�度进行完整建模,提供一个能够研究中间汇率制度的理论模型,并对政策制定者与公�众间目标差异存在动态演变条件下的均衡进行求解并给予详细解释;(2)提出并证明�中间汇率制度具有内在不稳定性,不稳定性是由政策制定者与公众间目标差异的程度�与经济冲击的性质和强度共同决定,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中间汇率制度的不稳定�性以及相应的政策绩效;(3)提出并证明汇率制度演进并不必然遵循由固定到中间再�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_�172�?�路继业�到浮动的唯一路径,中间汇率制度也不必然导致经济运行的低效率,从理论上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给予解释;(4)利用160个国家1970� ̄�2008年的数据,基�于面板VAR模型,验证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为之提供更为可靠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第二部分是理论模型,第三部分为基于面板VAR模型的经验证据,最后是本文的结�论、政策含义与未来的研究方向。�二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基于时间不一致性的理论模型�(一)模型的基本结构�1.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提高经济增长率,为实现这一目标,�政策制定者具有以下激励:提高净出口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提高意外通胀水平以�提高产出水平并减少政府名义债务水平(Barro,1983)。同时,易变的通胀使厂商和个�人将政府视为一个低效率的政府,从而使社会公众长期投资处于较低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函数是:�T�maxF�=�(e ̄p''[hqt�+�c(tt,�-�tt\)�-�ir]]dt�h,c,a�>�0(1)�o、2�,�其中,r为政府任期,p,为政策制定者的主观贴现率,7T,为时刻t的通胀率,7T;为�对t时刻通胀率的预期,而qt为实际汇率的对数,它等于名义汇率的对数减去累积的�通胀差异。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形式化为最大化K它的控制变量为通胀率%。h、c、a�分别为政策制定者在实际汇率、意外通胀和实际通胀上配置的权重。�2.社会公众的目标。社会公众的目标是实现低通胀条件下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因�此,社会公众的损失函数是:�T�T�e�2�minA�=(Y,�-�Ylf)2�+�air]]dt�=—+�air,�2]dt,a�>�0�(2)�oo�、玲'�社会公众的目标形式化为最小化A�,控制变量为通胀预期7T丨。其中,P2为社会�公众的主观贴现率,f为实际产出水平,&为潜在产出水平。将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7T,�-�7T:=-)8(lV-y,),)3�>�0)代人(2)式的前一部分可得(2)式的后一部分。�3.状态变量与状态变量的转移动态。在本文所构造的这一动态经济模型中,对跨�期最优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政策制定者目标函数(1)中实际汇率的对数qt,作为�这一动态系统的状态变量9,,其含义与转移动态具有如下特点。假设在《�=�0时刻国�内外的物价水平为1,国外通胀率在时期[0,r]内为0。由于实际汇率a=ep/p,,且�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3�?�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dP/dt=nt,所以,p,�=�i+(1�士。又由于在时期[o,r]假定巧=1,可得,ina=ine�-ln(l�+�J"�irsds)�o�令�ln。‘�=qt�,�lne�=qQ,�ln(l�+�J^Sds)�?�Jfds�,因此,q,�=q0�-�fo7Tsds相应地,状态变量的转移动态为:�q,�=-�TTt,�q0=�lne(3)�4.中间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政策制定者不再完全承担将名义�汇率维持在某一水平的义务,而是可以在某时刻重新调整名义汇率。因此,为使模型�尽可能简化并不失一般性,本文假定政策制定者可以在T,时刻根据[0,厂]累积的通胀�07T,由来决定是否调整名义汇率水平。中间汇率制度下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函数为:�7\�t�maxF�=�je'"l'[h(q0�-�!7T,ds)�+�c(7ri�-贯:)-(专)Tr)]dt�00�T�7}t�+�Je�P1‘["(9i(-�j^ds)�+c(7r,�-�TTP� ̄�ir]]dt�(4)�no�o�r,�gi(Jirsdsj�>�0�o�由于假定国外通胀水平为0,0至7\时刻累积的通胀会导致本国实际汇�率g,升值并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处于中间汇率制度的政策�制定者会利用调整名义汇率水平的时机使名义汇率贬值,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假定。?)>0。�(二)理性预期下的解�到目前为止,我们构造了一个中间汇率制度下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的博弈问�题:社会公众的目标函数为(2),公众基于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制定者的认识,形成通胀�预期7T;,做出经济行为决策;政策制定者后行动,其目标函数为(4),并以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为基础,制定货币政策7T,,以最大化其目标函数。在这样一个Stackelberg博�弈中,公众先行动’形成通胀预期,政策制定者后行动’在充分利用公众通胀预期已知�的基础上设定能够实现其福利最大化的通胀率。本文以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间目�①本文实际汇率计算方法假定名义汇率是用直接标价法表示,实际汇率值的增大意味着本币实际汇率贬�值,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也会相应增加,因此,(丨)中假定9,以正的权重进人政策制定者目标函数。�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4�?�路继业�标差异为基础构造的Stackelberg博弈具有现实基础。在真实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一�国货币当局是可以在观测到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后,再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并�最终决定其真实的通胀率。例如,若社会公众形成低通胀预期,由于所有行为人都具�有前瞻性(forward-looking),因此,行为人在预期的指引下改变其经济决策,如增加长�期投资水平或增加长期债券持有量。但是,这些长期经济决策的事后弹性通常较低,�即行为人调整这些决策很困难或者成本很高,因此,货币当局可以在观测到社会公众�的低通胀预期以及相应经济行为后,再制定高通胀的货币政策,以最大化政策制定者�福利水平。但是,社会公众是具有理性预期的前瞻性行为人,他会不断调整通胀预期�并相应改变经济决策,以最大程度降低政策制定者时间不一致性的政策行为对其自身�福利的损害。综上,真实的货币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地位不对等的序贯博弈,政策制�定者在整个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并能在观测到社会公众的行为之后制定货币政策。�在这一博弈机制中,中间汇率制度下的低通胀货币政策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此,应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上述博弈的均衡解:首先求解政策制定者的最优通胀路径,�并假定社会公众具有理性预期,能够充分认识到政策制定者在中间汇率制度中的这一�政策倾向,社会公众基于政策制定者的最优通胀路径形成通胀预期,并做出最优行为�决策。更进一步,本文在“目标差异不变”和“目标差异减弱”两种条件下,对上述博弈�的均衡进行求解,具体求解过程和基本结论请参见附录。�(三)理论对现象的解释�中间汇率制度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其根源是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存在目标差�异,并且政策制定者无法对其低通胀货币政策施加可信的承诺,外部诱因是经济受到�较强冲击,两者共同决定了中间汇率制度不稳定性的程度。�本文的理论研究能够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提供如下理论解释。第�一,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目标差异的动态变化与一国经济所遭受冲击的性质与强度�共同决定了中间汇率制度不稳定性的程度。第二,虽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缺乏成熟的�制度和机制对其中央银行制造意外通胀的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但如果发展中国家遭�受经济冲击单一且规模较小,则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的政策制定者不会对名义汇�率水平进行大幅度贬值’此时,通胀以及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均较低’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的福利水平均较高。此种条件下,中间汇率制度能够在发展中国家长期维持并�获得较高经济绩效。第三,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开放,其所遭受经济冲击的多样性增加,强度增大,此时,政策制定者倾向于将名义汇�率一次性大幅度跃值,以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重获竞争力。但是,具有理性预期�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5�.�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的社会公众会同时形成较高通胀预期,以避免其自身利益遭受损害,最终形成高通胀、�高通胀预期均衡,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的福利水平都会下降。此时,中间汇率制度�已不再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最优的政策选择。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要么退回到固定汇�率制度,并利用钉住低通胀货币所获得的“名义锚”稳定预期从而稳定该国经济;要么�通过完善各种约束机制或承诺机制,重建低通胀货币政策可信性,此时,迈向浮动汇率�制度就成为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最优选择。第四,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虽然其经�济更为开放,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更大,但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建设不断�降低其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目标差异的程度,如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利用通胀目标�制、利率或货币联盟等方式重建其低通胀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因此,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间汇率制度的灵活性便不再具有吸引力,固定汇率制度所提供的“名义锚”�功能也不再必要,而迈向浮动汇率制度就成为这些机制健全、经济成熟国家的最优选�择。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的理论模型确实能够对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间汇率制度被�越来越多国家放弃,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不断加强这一“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提供理论解释。�(四)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内在联系�上述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的解释在现实中是否成立,还需要对两个�重要的理论猜想进行经验验证。猜想一:在现实中,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的目标差�异是否会随着经济发展、制度成熟而逐渐减弱。猜想二:在现实中,随着一国经济发展�与开放度不断提高,其经济所遭受冲击的性质与强度是否都在不断改变。这两大类因�素在现实中是否以与理论预测相似的模式变化并导致出现“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是计量模型要检验或验证的关键问题。�经验观察、现有文献以及本文后续经验研究的部分结果均能证明,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的目标差异随经济发展会不断减弱。首先,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是,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其对本国中央银行制约机制会更为完善。同时,由于贸易与资�本项目的开放,中央银行的时间不一致性行为会受到社会公众更为强烈的制约,即公�众可以将资产转移至低通胀国家或直接持有低通胀货币。因此,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的目标差异程度将减弱。其次,Eichengreen(2008�)利�用汇率制度的事实分类法,证明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存在于发达国家,但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不明显。原因在于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目标差异的程度减弱,降低了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最后,本文�后续经验研究的结果实际上是对理论研究所提出猜想的一个基于统计数据的验证。�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6�.��路继业�更进一步,面板VAR的部分估计结果也发现,发达国家的通胀具有较强的惯性,广义�货币增长率对发达国家通胀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即其通胀主要由通胀自身而非广�义货币增长率解释。这说明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大大�降低了目标差异及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而能够较好地控制与平滑通胀过程。�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后续经验研究主要验证:随着一国经济发展与开放度不断提�高,其经济所遭受冲击的性质与强度是否都在不断改变,并相应导致了“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接下来,本文将利用面板VAR模型的方法对上述理论猜想进行经�验验证,并为理论研究的主要结论提供经验验证与支持。�三经济发展与经济冲击的动态变化:基于面板VAR模型的经验证据�(一)数据说明�1.变量说明与统计性描述�本文利用160个国家1970�-2008年的数据,并根据Husain等(2005)对国家的分�类方法将世界各国分为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和发达国家。文中数据来自IMF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ITS)及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EO)。表1给出了各变量的定义�说明和统计性描述。�表1�变量定义说明和统计性描述�变量名�变量解释�样本数�均值�差�—�CPIG�CPI�增长率�3778�1063�1206�0.63�0.35�0.10�6.46�1.90�0.44�GDPG�实际�GDP�增长率�3863�1080�1204�0.04�0.04�0.04�0.06�0.07�0.05�BMG�广义货币增长率�3856�1069�1081�0.66�0.38�0.18�10.29�1.58�0.78�XGDP�出口占�GDP�比重�3619�1086�1209�0.32�0.52�0.59�0.41�0.38�1.22�GDPPCG�人均实际�GDP�增长率�3889�1085�1208�0.02�0.02�0.02�0.08�0.07�0.06�说明:样本数、均值、标准差下方3列数值从左起依次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相应数据。�2.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本文采用IMF的事实分类法(de�facto�classification)将各国汇率制度分为浮动、中�间和固定汇率制度。由于事实分类法通过实际汇率和储备波动数据中所蕴含的有关汇�率、货币政策框架和政策倾向等信息对各国实际采用的汇率制度进行分类,因此,相比较�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7�.�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于官方分类法(de�jure�classification),事实分类法能更为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一国宏观经济绩效通常用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来衡量,这两个指标是各国在不同�汇率制度间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原因,本文表2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在三种汇率制度下通胀与经济增长率的均值、方差进行统计和比较发现:第一,在发�展中国家分组中,选择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在样本期内的经济绩效最高(CPI增长率�最低,实际GDP增长率最高),中间汇率制度次之,浮动汇率制度最低。现实中发展中�国家也确实较多地选择了固定和中间汇率制度,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较少,发展�中国家没有出现明显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第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分组中,�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居于中间,这一点与发展中国家分组中的结果相似,但固定�汇率制度却能更有效帮助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控制通胀、稳定经济增长。现实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较多地选择了固定和中间汇率制度,并且那些退出中间汇率制度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多地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表现出了一定的“汇率制度两极化”倾向。第三,在发达国家分组中,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最低,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经济绩效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别。现实中发达�国家较多地选择了浮动和固定汇率制度,选择中间汇率制度的发达国家较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表现出了明显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第四,随着经济�不断成熟,通胀水平逐渐降低。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通�过机制和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建立起对政策制定者有效的约束机制,使政策制定者制�造意外通胀的激励不断减弱,?控制通胀预期的能力在增强。②�表2�中间汇率制度的经济绩效�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达国家��浮动�中间�固定�浮动�中间�固定浮动中间固定�_�0.99�0.99�0.40�0.78�0.58�0.14�0.04�0.11�0.05�(5.63)�(9.47)�(3.64)�(4.30)�(2.33)�(0.66)�(0.05)(0.25)(0.05)�_�0.02�0.04�0.04�0.02�0.04�0.04�0.03�0.03�0.04�曰"^率�(0.08)�(0.05)�(0.07)�(0.11)�(0.07)�(0.06)�(0.03)(0.06)(0.05)�0.89�0.69�0.67�0.58�0.64�0.19�0.09�0.�18�0.15�厂乂:hHJ增ix率(5�12)�(5.Q2)�(14.93)�(2.77)�(2.23)�(0.29)�(0.10)(0.44)(0.20)�说明:表中数字为相应变量的均值,括号中的数字为相应变量的方差。�①从广义货币增长率(BMG)的均值和方差不断降低也能够得出,随着经济发展,政策制定者通过增发货币�刺激总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激励不断减弱。�②文中没有提供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详细数据和分析,备索。�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8�.��路继业�上述特征均在一定程度上为“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的理论解释提供了来�自经验数据的支撑。为更充分证明理论解释的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利用面板VAR�模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冲击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对中间汇率制度内在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识别与验证。�(二)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由于本文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所遭受冲击的来源、强度以及动态变化,而最新�发展的面板VAR模型能够实现这一研究目标。面板VAR技术将传统VAR模型与面�板数据模型的特点相结合,即将所有系统变量视为内生变量的同时也允许模型中存在�无法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具体而言,本文建立如下形式的面板VAR模型:�r,,,�=�r0�+�X�+/.�+�(‘�+�e‘.<(5)�;=1�(5)式中r。为常数项,、为面板VAR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向量,r,为体现变量滞�后效应的矩阵j?为滞后期数。/,为体现个体异质性的国家固定效应,反映了国家间的�异质性,dc’,为国别时间哑变量,用于捕捉每一时期各国可能受到的特定冲击。?本文�引人了如下内生变量:(1)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率CP/G,用于衡量通胀绩效;(2)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Z>PG,用于衡量经济增长绩效;(3)广义货币增长率,用于�捕捉国内总需求冲击;(4)出口占GDP比重ZGDPC,用于捕捉外部总需求冲击;(5)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PCG,用于捕捉技术冲击。�由于面板VAR模型中存在滞后因变量,因此,模型中的固定效应与解释变量相�关。但传统的用于消除固定效应的均值差分方法在此模型中会导致参数估计有偏,为�避免这一问题,本文参照Arellano和Bover(1995)的“向前均值差分”方法,即“Helmert�转换”,消除模型中的固定效应。这一方法通过消除每个个体向前的均值,即每一时�期未来观测值的均值,保证了滞后变量与转换后的变量正交,进而与误差项无关,因而�可以使用滞后变量作为其工具变量,并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同时,本�文引人国别时间哑变量用于捕捉每一时期各国可能受到的特定冲击,因此,在估计前�本文通过将各样本点减去组内均值的方法消去了时间哑变量。�(三)估计结果与分析�本文利用面板VAR模型分别对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的三个分组数�据进行估计,并对这三组国家所遭受的经济冲击进行识别与分析。本文并没有对上述�三个分组中选择中间汇率制度国家所遭受的经济冲击进行估计与识别,这主要是基于�①本文在估计面板VAR模型时使用了世界银行hessa�Love提供的PVAR程序,在此表示感谢。�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79�?�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如下考虑:首先,要保证样本容量。本文的面板数据由1970�-2008年160个国家的数�据构成,而各个国家选择中间汇率制度的年份和持续时间均不同,因此,如果在三个分�组中进一步对选择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所遭受的经济冲击进行估计,将会大大降低估�计的样本容量,同时降低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其次,要避免样本选择偏差。本文经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现实中是否存在如下理论猜想:随着一国经济发展与开放�度不断提高,其经济所遭受冲击的性质与强度都在不断改变,导致“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的发生。如果将样本确定为选择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则样本抽样的随�机性下降,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也会下降。因此,本文利用面板VAR模型对总体数据中�三个分组国家的数据分别进行估计。�1�?单位根检验�本文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因此,使用面板单位根检验中Im-Pesaran-Shin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不含有单位根,可以认为这些变量都是�平稳的,结果见表3。�表3�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检验方法�统计量/P�值�CPIG�GDPG�BMG�XGDPG�GDPPCG�,?�。,.�W[t-bar]统计量-6.51�-13.93�-7.20�-5.2e+02�-13.42�Im-Pesaran-Shn�t�test�p�值�(。叫(Q�Q)�(Q�叫(。肩(。肩�2.估计结果�在消除模型中的固定效应与国别时间哑变量后,本文利用系统GMM方法对面板�VAR模型(5)式中的系数进行估计,并根据收敛情况将滞后期设定为2期,估计结果�见表4。�由表4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本文所建立的面板VAR模型估计结果中显著的�参数不占多数,但也对重要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动态关系给予了初步刻画,并有如下发�现:第一,发展中国家的通胀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通胀相比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虽�然滞后1期的广义货币增长率(i.�对通胀具有正向影响,但相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这一影响的规模较小。同时,滞后1期的实际GDP增长率(i.�k_Wgdpg)相�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对通胀具有更强的负向影响,并且由于滞后1期�的出口占GDP比重(i.�办)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正向影响,这会进一步通过上述�机制稳定发展中国家通胀。因此,发展中国家通胀是相对稳定的。第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较强的通胀倾向。这首先表现为滞后1期的广义货币增长率U.�h_wbmg)�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80�.��路继业�对通胀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高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同时,滞后1期�的实际GDP增长率(i.�对通胀的负向影响小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较强的通胀倾向。第三,发达国家的通胀具有较强惯性,并且技术冲�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滞后1期的广义货币增长率(i.�对�发达国家通胀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但是,滞后1期的通胀(i.�运)对当期通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发达国家通胀具有明显的惯性。同时,技术冲击,即滞后1�期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L.�办p呀)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4�面板VAR模型的系统GMM估计结果�h_wcpig�h_wgdpg��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发达国家�0.02�—0.16�0.12�0.37�⋯0.01�—0.01�_WXg�P�(2.12)�(0.10)�(0.36)�(0.02)�(0.02)�(0.02)�-0.06�0.05�-0.27�0.14�*0.07�0.20*"�‘-Wg�PI>Cg�(3.51)�(0.55)�(0.19)�(0.08)�(0.13)�(0.08)�-0.03�-0.13�0.59—�0.00�-0.00�-0.02*�L.�h_wcpig�(0�Q6)�(o.�14)�(0.27)�(0.00)�(0.00)�(0.01)�-11.43?”�-1.43�???�-0.01�0.11�0.14�-0.01� ̄gdp8�(5.38)�(0.65)�(0.19)�(0.09)�(0.16)�(0.21)�0.50*"�1.21w�0.00�-0.00�0.00�0.01�?-Wmg�(0.12)�(0.23)�(0.10)�(0.00)�(0.00)�(0.00)�-0.24�0.03�-0.11�-0.03�-0.01�0.01�_WXg却(2.06)�(0.08)�(0.28)�(0.02)�(0.02)�(0.01)�rn�,�,�1.36�0.69�-0.00�0.14w�-0.01�-0.04�?� ̄Wg�FpCg�(2.47)�(0.49)�(0.12)�(0.05)�(0.11)�(0.05)�0.16'�0.01�0.14�-0.00�-0.00�-0.00� ̄pig�(0.09)�(0.18)�(0.11)�(0.00)�(0.00)�(0.01)�—6.99_“�-0.81�-0.12�-0.02�-�0.08�-0.06�?� ̄Wg�Pg�(2.86)�(0.55)�(0.30)�(0.05)�(0.13)�(0.13)�-0.16�-0.23�-0.14�-0.00�0.00�0.00�h ̄wbmg�(0.16)�(0.30)�(0.09)�(0.00)�(0.00)�(0.00)�说明表示在估计前各变量的国别时间效应与固定效应均已消除;(2)L.与Z2.分别表�示各变量的滞后1期与滞后2期;(3)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标准差。(4)由于本文主要关注通胀与�经济增长,因此,表4中仅报告k_WCpig、h_ujgdpg两个动态方程的参数估计值与标准差。�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81�?�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1)�(2)�(3)�(4)(5)�0.3565�-1t�1041-15.7447-1.�ft2231�-I��1?38�■]/v�-0.5071�^�.�,�.�-0.9154�?�i.�|�|�-0.4860.�..� ̄�:� ̄0.2635.�.^�-0.74M�?V�0606(5f06�06�(6)(7)(8)(9)(10)�0.00821�A0.0(99�i0.0011�0.0185Hi�0.0005-1^-^�麵疫�-0-QQ29�V.�丨�,�atWO�r�40018�"I,^�,�,�_�-(1.011;-I���一�,.�,�-O-OtMO�"I.,�,�_� ̄ ̄ ̄ ̄�̄0606060606�图1发展中国家的CPIG和GDPG脉冲响应�(1)�(2)�(3)�(4)�(5)�0.0895�\0.0353-1��1.2137�vOW83-I�八�?0.0758�� ̄� ̄ ̄_�-0.2104�-I�,.��-0.0629����-0.CS66�^����-a27?�\�060S�06�0608�(6)�(7)(8)�(9)(10)�0.0051�-1�/一0.0667�\H00Z7"!���ft01?-|v�10051-j��-�^�V�^�L�备�-ftooao�;,�,�-0.0117�?.�40072�■�■�-&00<4�?.�,�-0.1035�?�__,�0f�06�06�0606�图2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CPIG和GDPG脉冲响应�(1)�(2)�(B)�(4)�(5)�0,0672�-1z、�aossHv�asaH、�aoiMH�广^o�删?)�八�泛^�l泛栏�?aOMI�.�.�.�-0.0379�,.�丨�.-OOOC8�.�, ̄ ̄■�_�-0.Q226�V�410?-I^�.�06060606�06�(6)(7)(8)(9)(10)�0.0070�H\a0402-)v�a0010-|\�0.0262-11�0.0053-I�k�‘�C-参�‘�-aOMO"!.� ̄ ̄,�,�,�-ftllll�.�,�-ailOM�,^�.�,�-00087�-1^�f�_�-0.1011-1,�.�,�0606060606�图3发达国家的CPIG和GDPG脉冲响应�说明:图�1?3�中,(1)� ̄�(5)分别为�CPIG�对XGDP、GDPPCG、CPIG、GDPG�和�5_MG�的脉冲响应;(6)� ̄�(10)分别为�GDPG对又"GDP、GDPPCG、CPIG,�GDPG�和SA/G的脉冲响应。�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82�?�路继业�3.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是衡量随机扰动项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能比较直观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和效应,并从动态反应中�判断变量间的时滞关系。本文利用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orthogonalized�impulse-re?�sponse�fimctions)分析通胀与经济增长如何对广义货币增长率(BMG)、出口占GDP比�重(ZGDP)与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PCC)做出反应。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能够�识别其他冲击保持为0时,系统内生变量对某一特定冲击的动态反应。具体而言,本�文通过给予变量一个标准差冲击,使用Monte�Carlo模拟了�500次得到脉冲响应函数�图,并给出了�95%的置信区间。图1� ̄3中横轴代表冲击反应的响应期数,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于冲击的响应程度。�图1� ̄3给出了处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面临各种冲击时的动态反应,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在短期内受BMG影响较大,但这一影�响很快就变得统计上不显著,同时,能够持续性降低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并促�进其经济增长。第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胀受BMG影响较大,持续性相对较长,�但GDPPCG在抑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通胀的强度与持续性均较低,并且GDPPCG促�进其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较弱。第三,发达国家的通胀具有较强的惯性,并且BMG对通�胀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且持续�性不强。但是,GDPPCG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且持久影响。�4.方差分解�为更准确地考察CPIG、GDPG、BMG、XGDP、GDPPCG的相互影响程度,本文通过�方差分解,得到不同面板VAR方程的冲击反应对内生变量波动的贡献度,并给出了第�10、20和30个预测期的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表5中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第一,随着经济发展,通胀由自身解释的比例先略微�下降,然后快速上升。如第10个预测期中的结果,由自身解释的比例在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和发达国家中分别为60.�76%�,59.�13%和97.�44%,这表明通胀的惯性�或稳定性随经济的发展会先略微下降并快速增强。第二,广义货币增长率(BMG)对�通胀的解释力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先增强后下降。如第H)个预测期中的结果,�mg对wcpig解释的比例在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和发达国家中分别为37.�17%、�39.49%和1.07%,可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广义货币增长率对通胀的解释力略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广义货币增长率对发达国家的通胀解释能力极小。第三,发达国家�通胀具有较强惯性,主要由通胀自身而非广义货币增长率解释,这部分说明发达国家�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83�?�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已能够较好地控制与平滑通胀过程。第四,�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由自身解释的比例也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如第10个预测期�中的结果,由自身解释的比例在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和发达国家中分别为�10.80%、6.97%和27.27%�,这表明经济增长的惯性或稳定性随经济发展先下降后上升。�同时,在所有国家分组中,人均实际GDP增长率都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表5�方差分解结果�%�ZZ"�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发达国家�预测期.,,�wcpig�wgdpg�wcpig�wgdpg�wcpig�wgdpg�wxgdp�10�0.14�1.01�0.07�0.64�1.26�0.98�wgdppcg�10�1.82�87.10�1.29�91.91�0.21�70.05�wcpig�10�60.76�0.03�59.13�0.35�97.44�1.35�wgdpg�10�0.11�10.80�0.01�6.97�0.02�27.27�wbmg�10�37.17�1.06�39.49�0.13�1.07�0.35�wxgdp�20�0.13�1.03�0.08�0.65�1.26�0.98�wgdppcg�20�1.39�85.92�1.29�91.90�0.21�70.05�wcpig�20�46.44�0.06�59.13�0.35�97.43�1.35�wgdpg�20�0.17�10.66�0.01�6.97�0.02�27.27�wbmg�20�51.87�2.33�39.49�0.13�1.07�0.35�wxgdp�30�0.12�1.02�0.08�0.65�1.26�0.98�wgdppcg�30�1.17�84.94�1.29�91.90�0.21�70.05�wcpig�30�38.65�0.08�59.13�0.35�97.43�1.35�wgdpg�30�0.20�10.54�0.01�6.97�0.02�27.27�wbmg�30�59.87�3.41�39.49�0.13�1.07�0.35�说明:本文主要关注通胀与经济增长,因此,表5中仅报告的方差分解结果;各列�所对应指标由相应各行的数值解释。�(四)经验研究的主要结论�综合上述面板VAR模型的参数估计、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的主要结果,本文经�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对于发展中国家,广义货币增长率(皿G)仅在�短期内对通胀产生影响,程度也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并且人均实际增长率�(GDPPCG)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对通胀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第二,�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广义货币增长率对其通胀具有较强影响,脉冲响应的结果表�明这一影响的持续性也较强,并且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通胀的�世界经济*�2015年第4期�?�184�?�路继业�抑制作用也较弱。第三,对于发达国家,广义货币增长率对通胀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同时,发达国家的通胀具有较强的惯性,方差分解结果也表明,广义货币增长率对�发达国家通胀的影响较小。但是,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均实际GDP增长率是对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最重要的冲击。第�四,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通胀具有较强的惯性和稳定性,并且广义货币增�长率对发达国家通胀的影响和解释力均十分微弱。这一结果也从经验上证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建设不断降低其中央银行与社会公众目标差异的程度,如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利用通胀目标制、利率规则或货币联盟等方式重建其低通胀货币政�策的可信性,此条件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扩张货币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的激励�被大大弱化了。�本文的经验研究不仅验证了理论研究中所提出的猜想,并且为理论模型对“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现象的解释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经验证据。�首先,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经济所遭受冲击的性质与强度确实在不断发�生变化。广义货币增长率对通胀的影响表现为先略微上升后快速下降的特点。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对经济影响的动态特征相对复杂,如人均实际GDP增长率能够显著�降低发展中国家通胀水平,但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通胀抑制作用不明显,同时,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随着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间的目标差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发展中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缺乏对货币当局的制约机�制,同时,货币当局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策承诺机制,这两组国家广义货币增长率对�通胀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对于发达国家,广义货币增长率对其通胀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并且发达国家通胀具有较强的惯性和稳定性。因此,发达国家由于机制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其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公众间的目标差异被极大降低。�最后,在经济冲击与目标差异存在上述动态变化的特征下,现实中确实会出现�“特殊的汇率制度两极化
/
本文档为【中间汇率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对“两极化”的新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