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货币政策目标

2010-09-08 50页 ppt 196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1309

暂无简介

举报
货币政策目标null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是随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上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不完全的金本位制要求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30年代大危机以后,失业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充分就业成为主要目标。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兴起,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同时也要实现币值稳定。在战后布雷顿体系下,国际收支均衡也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
货币政策目标
null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是随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上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不完全的金本位制要求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30年代大危机以后,失业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充分就业成为主要目标。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兴起,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同时也要实现币值稳定。在战后布雷顿体系下,国际收支均衡也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是随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上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不完全的金本位制要求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30年代大危机以后,失业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充分就业成为主要目标。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兴起,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同时也要实现币值稳定。在战后布雷顿体系下,国际收支均衡也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1,  币值稳定目标。 所谓币值稳定,就是用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这里指的商品价格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币值稳定目标也可以称之为稳定物价目标。由于价格的特殊性质,商品价格的波动往往表现为物价的上涨,归结其货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其主要弊端是: 第一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第二,造成价格信号失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造成借贷风险增加,资金融通关系无法正常进行; 第四,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体系崩溃。 因此,长期以来防止通货膨胀一直是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 1,  币值稳定目标。 所谓币值稳定,就是用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这里指的商品价格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币值稳定目标也可以称之为稳定物价目标。由于价格的特殊性质,商品价格的波动往往表现为物价的上涨,归结其货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其主要弊端是: 第一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第二,造成价格信号失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造成借贷风险增加,资金融通关系无法正常进行; 第四,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体系崩溃。 因此,长期以来防止通货膨胀一直是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 那么,防止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归纳来说,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三个, 即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结构性因素。 第九章已经说明过货币政策是管理需求的政策,成本推进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来源于供给方面的原因。因此,与货币政策关系不大。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防止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那么,防止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归纳来说,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三个, 即需求拉动、成本推进和结构性因素。 第九章已经说明过货币政策是管理需求的政策,成本推进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来源于供给方面的原因。因此,与货币政策关系不大。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防止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长期以来,币值不稳往往是以通货膨胀的现象出现的。但是,就币值稳定的本意来说,不仅仅是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事实上通货紧缩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 通货紧缩的主要弊端有: 第一,造成物价下跌和萧条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物价下跌的预期,将使经济难以摆脱萧条; 第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不利于债务人,而有利于债权人; 第三,通货紧缩虽然有利于债权人,但是,由于债务人的实际债务不断增加和经济萧条的原因,极易造成债务人破产和债权人无法收回债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不良债权的增加,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 第四,尽管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利息率的政策。但是,实际利率并不相应降低,造成货币政策失灵。 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需要为经济的顺利运转和适度增长提供必要的货币,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长期以来,币值不稳往往是以通货膨胀的现象出现的。但是,就币值稳定的本意来说,不仅仅是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事实上通货紧缩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 通货紧缩的主要弊端有: 第一,造成物价下跌和萧条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物价下跌的预期,将使经济难以摆脱萧条; 第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不利于债务人,而有利于债权人; 第三,通货紧缩虽然有利于债权人,但是,由于债务人的实际债务不断增加和经济萧条的原因,极易造成债务人破产和债权人无法收回债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不良债权的增加,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 第四,尽管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利息率的政策。但是,实际利率并不相应降低,造成货币政策失灵。 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需要为经济的顺利运转和适度增长提供必要的货币,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需要对目标进行量化才有可操作性。这牵涉到两个问题, 首先是衡量币值稳定指标的选取。一般使用三类,即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消费物价指数以及批发物价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包括全部商品和劳务,比较全面反映物价变化,但是数据的采集和获得比较花费时间,一般一年一次,可能延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时机。 消费物价指数及时反映消费品和一部分服务业的价格变化,数据的采集比较容易,可以多次进行。但是,包括的范围较窄,不能反映全面情况。而且由于不包括生产资料等的价格,如果生产资料价格已经上涨还没有反映到消费品价格,那么也可能耽误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批发物价指数对商业周期敏感,但缺点是没有包括服务价格。其次,物价变动幅度以多大为宜。事实上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物价的变化幅度以及其被容忍的程度是不同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的阶段,物价的变化幅度相对可以大一些。 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需要对目标进行量化才有可操作性。这牵涉到两个问题, 首先是衡量币值稳定指标的选取。一般使用三类,即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消费物价指数以及批发物价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包括全部商品和劳务,比较全面反映物价变化,但是数据的采集和获得比较花费时间,一般一年一次,可能延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时机。 消费物价指数及时反映消费品和一部分服务业的价格变化,数据的采集比较容易,可以多次进行。但是,包括的范围较窄,不能反映全面情况。而且由于不包括生产资料等的价格,如果生产资料价格已经上涨还没有反映到消费品价格,那么也可能耽误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批发物价指数对商业周期敏感,但缺点是没有包括服务价格。其次,物价变动幅度以多大为宜。事实上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物价的变化幅度以及其被容忍的程度是不同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的阶段,物价的变化幅度相对可以大一些。 2,充分就业目标。 宏观经济学中所谓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全部得到利用。但是要测定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充分就业目标也就往往被限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指任何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包括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等等)、并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充分就业不是社会劳动力全部就业,而是应该扣除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后的就业水平。 2,充分就业目标。 宏观经济学中所谓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全部得到利用。但是要测定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充分就业目标也就往往被限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指任何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包括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等等)、并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充分就业不是社会劳动力全部就业,而是应该扣除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后的就业水平。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解释,摩擦失业是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 包括结构性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例如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引起、对新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矛盾导致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构性失业;由于信息不灵或者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限制造成的地区间结构性失业。由于季节性原因引起的季节性失业。 自愿失业是有工作能力但不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的失业。货币学派将上述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称为“自然失业”,是市场经济中无法避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以外,还存在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但找不到工作的非自愿失业,产生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对劳动力需求不足。 很显然,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失业问题,能够发挥作用的是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包括周期性的失业,即经济波动引起的失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失业。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解释,摩擦失业是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 包括结构性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例如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引起、对新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矛盾导致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构性失业;由于信息不灵或者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限制造成的地区间结构性失业。由于季节性原因引起的季节性失业。 自愿失业是有工作能力但不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的失业。货币学派将上述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称为“自然失业”,是市场经济中无法避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以外,还存在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但找不到工作的非自愿失业,产生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对劳动力需求不足。 很显然,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失业问题,能够发挥作用的是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包括周期性的失业,即经济波动引起的失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失业。 充分就业作为政策目标,首先是对充分就业的测定。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使用失业率指标测定充分就业。 所谓失业率是指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而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和全部劳动力人数之间的比率。劳动力的计算牵涉到劳动力的年龄规定、判断丧失劳动能力的标准以及学生和家庭主妇如何划分等问题。而对失业人数的计算则牵涉到没有工作的时间长短的规定。其次,如何计算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也就是失业率多少可以认为已经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作为政策目标,首先是对充分就业的测定。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使用失业率指标测定充分就业。 所谓失业率是指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而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和全部劳动力人数之间的比率。劳动力的计算牵涉到劳动力的年龄规定、判断丧失劳动能力的标准以及学生和家庭主妇如何划分等问题。而对失业人数的计算则牵涉到没有工作的时间长短的规定。其次,如何计算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也就是失业率多少可以认为已经实现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目标。 所谓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很明显一个国家要增加国民的福利必须首先寄托在经济增长上,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才能增加劳动就业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因此,经济增长目标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但是,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在追求经济增长时,还必须考虑经济增长是如何获得的和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 其次,应该追求经济的长期稳定适度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3,经济增长目标。 所谓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很明显一个国家要增加国民的福利必须首先寄托在经济增长上,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才能增加劳动就业实现充分就业目标。 因此,经济增长目标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但是,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在追求经济增长时,还必须考虑经济增长是如何获得的和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 其次,应该追求经济的长期稳定适度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常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建立比较健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体系,因此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也有缺点, 首先是无法区别直接和不直接参加社会交换的劳动。例如家庭主妇烤面包的劳动和面包房烤面包的劳动,前者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同样的劳动,后者却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其次,无法计算实现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如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不增加社会福利的劳动和成本也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如步行上班改为乘车上班后,并没有增进乘车者的福利,乘车的负效用却作为购买乘车的服务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常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建立比较健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体系,因此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也有缺点, 首先是无法区别直接和不直接参加社会交换的劳动。例如家庭主妇烤面包的劳动和面包房烤面包的劳动,前者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同样的劳动,后者却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其次,无法计算实现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如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不增加社会福利的劳动和成本也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如步行上班改为乘车上班后,并没有增进乘车者的福利,乘车的负效用却作为购买乘车的服务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4,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所谓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基本平衡。 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都会给该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如果是逆差,还要分析是经常项目逆差还是资本项目逆差,或两者均为逆差。 如果是经常项目逆差,表明商品和劳务的进口超过出口,很可能造成国内有效需求和国内资源利用不足,包括劳动力资源。 如果是资本项目逆差,可能是资金外逃,造成国内投资不足。结果都会造成国内货币的贬值和国内经济发展停滞。 如果是顺差,也同样要分析是经常项目顺差还是资本项目顺差。 如果是经常项目顺差,一般来说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但是,也往往容易招致贸易摩擦。 如果是资本项目顺差,还要看产生顺差的原因是长期资本,还是短期资本,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如果是短期、间接资本,则很可能是投机资金,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需要迅速采取对策。 4,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所谓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基本平衡。 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都会给该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如果是逆差,还要分析是经常项目逆差还是资本项目逆差,或两者均为逆差。 如果是经常项目逆差,表明商品和劳务的进口超过出口,很可能造成国内有效需求和国内资源利用不足,包括劳动力资源。 如果是资本项目逆差,可能是资金外逃,造成国内投资不足。结果都会造成国内货币的贬值和国内经济发展停滞。 如果是顺差,也同样要分析是经常项目顺差还是资本项目顺差。 如果是经常项目顺差,一般来说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但是,也往往容易招致贸易摩擦。 如果是资本项目顺差,还要看产生顺差的原因是长期资本,还是短期资本,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如果是短期、间接资本,则很可能是投机资金,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需要迅速采取对策。 随经济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国际收支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收支平衡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一般以一年为期。但是,有些时候国际收支失衡是由于暂时的突发性事件引起的,例如发生自然灾害或依靠进(出)口的能源价格突然暴涨(跌)。但是这种突发事件不会长期持续。或者是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某一年进口的资本品较多,一旦形成生产规模以后,就会促进出口改善收支。 因此,国际收支目标也可以根据经济运行和增长的需要以及国际收支的结构,以若干年为平衡周期。前者称为静态平衡,后者称为动态平衡。 国际收支按照交易的性质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单位和政府出于自主的经济动机和其他动机而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转移支付、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 调节性交易则为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国际收支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如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使用商业信用、动用外汇储备弥补赤字和从国际市场获得长期资金融通等。衡量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主要是衡量自主性交易的平衡与否。 随经济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国际收支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收支平衡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一般以一年为期。但是,有些时候国际收支失衡是由于暂时的突发性事件引起的,例如发生自然灾害或依靠进(出)口的能源价格突然暴涨(跌)。但是这种突发事件不会长期持续。或者是由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某一年进口的资本品较多,一旦形成生产规模以后,就会促进出口改善收支。 因此,国际收支目标也可以根据经济运行和增长的需要以及国际收支的结构,以若干年为平衡周期。前者称为静态平衡,后者称为动态平衡。 国际收支按照交易的性质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单位和政府出于自主的经济动机和其他动机而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转移支付、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 调节性交易则为调节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国际收支差额而进行的交易,如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使用商业信用、动用外汇储备弥补赤字和从国际市场获得长期资金融通等。衡量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主要是衡量自主性交易的平衡与否。 70年代以后,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频频发生,严重妨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有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是,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不合适。 首先,金融稳定的概念并不明确。如果是指不发生金融危机,那么金融危机也可以分为交易主体的危机、交易对象的危机以及交易系统的危机。交易系统的危机包括交易的规则和具体运作,很明显不是货币政策的范畴,理所当然也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如果是指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也违反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宏观指标的特征。尽管有可能将股价指数作为一种宏观指标,但充其量只能作为参考指标。 70年代以后,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频频发生,严重妨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有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是,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并不合适。 首先,金融稳定的概念并不明确。如果是指不发生金融危机,那么金融危机也可以分为交易主体的危机、交易对象的危机以及交易系统的危机。交易系统的危机包括交易的规则和具体运作,很明显不是货币政策的范畴,理所当然也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如果是指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也违反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是宏观指标的特征。尽管有可能将股价指数作为一种宏观指标,但充其量只能作为参考指标。 其次,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可能产生冲突。如第九章所分析的,货币政策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多寡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需要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往往可能同时引起金融不稳定。 第三,难以找到衡量金融稳定的合适指标。 第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依靠一套已经比较成熟的政策工具。而要实现金融稳定还不存在政策工具,例如三大工具几乎毫无例外地一旦收紧都不利于金融稳定。实现金融稳定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监管手段。当然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也需要考虑金融稳定,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可以将其作为目标。 此外,在过渡时期,还需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任务。 其次,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可能产生冲突。如第九章所分析的,货币政策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多寡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需要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往往可能同时引起金融不稳定。 第三,难以找到衡量金融稳定的合适指标。 第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依靠一套已经比较成熟的政策工具。而要实现金融稳定还不存在政策工具,例如三大工具几乎毫无例外地一旦收紧都不利于金融稳定。实现金融稳定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监管手段。当然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也需要考虑金融稳定,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可以将其作为目标。 此外,在过渡时期,还需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任务。 二,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货币政策有四个目标,不同的目标之间既存在统一性也存在矛盾性,为实现某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可能干扰其他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由此产生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1,  币值稳定目标和充分就业目标。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年至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和物价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物价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提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他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必然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反之,如果要稳定币值,必然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削减政府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结果将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因此,作为货币政策,既不能为稳定币值而放弃充分就业目标,也不能为了充分就业而放弃币值稳定目标。只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具体条件,在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之间选择正确的搭配。 二,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货币政策有四个目标,不同的目标之间既存在统一性也存在矛盾性,为实现某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可能干扰其他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由此产生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1,  币值稳定目标和充分就业目标。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年至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和物价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物价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提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他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必然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反之,如果要稳定币值,必然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削减政府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结果将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因此,作为货币政策,既不能为稳定币值而放弃充分就业目标,也不能为了充分就业而放弃币值稳定目标。只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具体条件,在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之间选择正确的搭配。 2,币值稳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两者具有统一性,表现为: (1)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只有物价稳定才能促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2)经济增长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增加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但是,两者也存在矛盾: (1)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市场经济往往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在非充分就业均衡中运行,存在货币幻觉,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伴随适度的通货膨胀。 (2)为了稳定币值,必须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反之,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总需求,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 2,币值稳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两者具有统一性,表现为: (1)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只有物价稳定才能促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2)经济增长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增加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但是,两者也存在矛盾: (1)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市场经济往往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在非充分就业均衡中运行,存在货币幻觉,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伴随适度的通货膨胀。 (2)为了稳定币值,必须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反之,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总需求,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 3,充分就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对美国经济的分析,发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失业率提高1%,经济的潜在产出与现实产出的缺口增大3.2%,被称为“奥肯定律”。 一般来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必然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措施,由此带动经济增长。因此,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果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资源或知识密集型转变,那么,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来就业率的上升,甚至还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那么,两者的关系就可能是负相关。 3,充分就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对美国经济的分析,发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失业率提高1%,经济的潜在产出与现实产出的缺口增大3.2%,被称为“奥肯定律”。 一般来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必然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措施,由此带动经济增长。因此,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果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资源或知识密集型转变,那么,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来就业率的上升,甚至还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那么,两者的关系就可能是负相关。 4,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和其他政策目标。 为了分析的简便,先分析币值稳定目标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假定汇率固定。 分三种情况:(1)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即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更甚。但是,由于汇率没有进行调整,本国货币没有相应对外贬值,将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向逆差发展; (2)外国通货膨胀率高于本国,也因为本国货币没有相应对外升值,则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向顺差方向发展。因此,币值稳定目标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的关系依据于国内外币值的相对变化。 (3)若国内外的通货膨胀率相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中性的。 假定汇率可以调整,那么两者关系就很不确定。例如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而通过调整汇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幅度更大,将促进出口反而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 4,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和其他政策目标。 为了分析的简便,先分析币值稳定目标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假定汇率固定。 分三种情况:(1)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即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更甚。但是,由于汇率没有进行调整,本国货币没有相应对外贬值,将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向逆差发展; (2)外国通货膨胀率高于本国,也因为本国货币没有相应对外升值,则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向顺差方向发展。因此,币值稳定目标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之间的关系依据于国内外币值的相对变化。 (3)若国内外的通货膨胀率相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中性的。 假定汇率可以调整,那么两者关系就很不确定。例如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而通过调整汇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幅度更大,将促进出口反而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 接下来再分析其他货币政策目标(即币值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国内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币值稳定、非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率过低)、国际收支顺差; (2)国内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国际收支逆差; (3)国内经济处于景气状态(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接近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率较高)、国际收支顺差; (4)国内经济处于景气状态、国际收支逆差。 接下来再分析其他货币政策目标(即币值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国内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币值稳定、非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率过低)、国际收支顺差; (2)国内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国际收支逆差; (3)国内经济处于景气状态(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接近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率较高)、国际收支顺差; (4)国内经济处于景气状态、国际收支逆差。 在(1)的情况下,为了改变萧条状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通货膨胀率提高,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由顺差向逆差方向发展; 在(2)的情况下,如果采取扩张性政策,将进一步加剧国际收支的逆差程度。货币政策目标冲突,货币当局处于两难境地,或者为了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放弃其他货币政策目标。或者为了其他货币政策目标而放弃国际收支目标; 在(3)的情况下,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物价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回落,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增加。货币当局也处于两难境地。 在(4)的情况下,紧缩性政策在抑制国内过热经济景气的同时,也减少了逆差。 在(1)的情况下,为了改变萧条状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通货膨胀率提高,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由顺差向逆差方向发展; 在(2)的情况下,如果采取扩张性政策,将进一步加剧国际收支的逆差程度。货币政策目标冲突,货币当局处于两难境地,或者为了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放弃其他货币政策目标。或者为了其他货币政策目标而放弃国际收支目标; 在(3)的情况下,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物价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回落,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增加。货币当局也处于两难境地。 在(4)的情况下,紧缩性政策在抑制国内过热经济景气的同时,也减少了逆差。 三,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货币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此,就产生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1,单目标论。因为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只能采用单一目标。由此又产生选择哪个目标的争论。稳定物价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主张稳定币值是唯一目标。也有主张经济增长是稳定物价的基础,应该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将稳定物价作为最优先的目标,物价稳定是实现其他三个目标的前提。除此之外,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三,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货币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此,就产生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1,单目标论。因为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只能采用单一目标。由此又产生选择哪个目标的争论。稳定物价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主张稳定币值是唯一目标。也有主张经济增长是稳定物价的基础,应该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将稳定物价作为最优先的目标,物价稳定是实现其他三个目标的前提。除此之外,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充分就业目标是实物目标,依靠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货币政策是无能为力的,仅仅扩大名义收入的波动而已。充分就业目标需要依靠职业、改善劳动市场的信息和失业保险等实现,货币政策无法自由调节失业率; 经济增长受制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国际收支均衡和浮动汇率之下的汇率稳定不仅受利率影响还受其他很多因素影响。 充分就业目标是实物目标,依靠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货币政策是无能为力的,仅仅扩大名义收入的波动而已。充分就业目标需要依靠职业培训、改善劳动市场的信息和失业保险等实现,货币政策无法自由调节失业率; 经济增长受制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国际收支均衡和浮动汇率之下的汇率稳定不仅受利率影响还受其他很多因素影响。 2,双目标论。 既然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基础,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能偏颇。 因此,必须同时兼顾,货币政策应该以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目标。提出相机抉择的主张,即根据具体经济情况进行决定和选择。 有经济学家在技术上进一步深化相机抉择的主张,提出临界点选择的方法,即结合本国对某一问题所能承受的限度,找出临界点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是反函数关系,若临界点均为4%,那么两个4%之间就是安全区域。 2,双目标论。 既然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基础,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能偏颇。 因此,必须同时兼顾,货币政策应该以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目标。提出相机抉择的主张,即根据具体经济情况进行决定和选择。 有经济学家在技术上进一步深化相机抉择的主张,提出临界点选择的方法,即结合本国对某一问题所能承受的限度,找出临界点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是反函数关系,若临界点均为4%,那么两个4%之间就是安全区域。 3,多目标论。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标作为相对重点。 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其他目标。由于宏观经济目标既统一又矛盾、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因此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目标也应相应变化。 高涨时期,币值稳定应是目标; 紧缩时期,则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就应成为相对重点; 而在国际收支失衡、汇率波动、金融动荡时期,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和金融稳定就应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重点。 3,多目标论。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标作为相对重点。 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兼顾其他目标。由于宏观经济目标既统一又矛盾、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因此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目标也应相应变化。 高涨时期,币值稳定应是目标; 紧缩时期,则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就应成为相对重点; 而在国际收支失衡、汇率波动、金融动荡时期,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和金融稳定就应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对重点。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建立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意义 假定认为货币政策目标可以是多目标,那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同时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结果。虽然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发挥关键作用。但是,中央银行也仅仅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间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无法直接控制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不管是多目标,还是单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具有滞后性和动态性。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建立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意义 假定认为货币政策目标可以是多目标,那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同时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结果。虽然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发挥关键作用。但是,中央银行也仅仅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间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无法直接控制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不管是多目标,还是单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具有滞后性和动态性。 滞后性表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到影响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改变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最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滞后性表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到影响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改变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最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动态性表现在其间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等具有不确定性,都将影响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因此,如果将宏观经济目标作为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建立用金融指标表示的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形成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最终目标的目标体系,有利于在政策实施以后密切观察这些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随时修正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保证政策的作用机制不偏离政策轨道,获得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最佳效果。 动态性表现在其间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等具有不确定性,都将影响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因此,如果将宏观经济目标作为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建立用金融指标表示的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形成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最终目标的目标体系,有利于在政策实施以后密切观察这些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随时修正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保证政策的作用机制不偏离政策轨道,获得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最佳效果。 其次,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建立在金融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而金融市场有效发挥作用又依赖市场参与者的理性行为,理性行为又建立在对信息的掌握上。 因此,建立和向公众公布中间目标具有双重意义,既可以引导市场参与者的理性行为,也可以形成对货币当局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其机会主义行为。如果中间目标实现,可以提高货币当局的威信,市场参与者就会紧跟货币当局的指挥棒(中间指标),更有利于目标实现。 其次,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建立在金融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而金融市场有效发挥作用又依赖市场参与者的理性行为,理性行为又建立在对信息的掌握上。 因此,建立和向公众公布中间目标具有双重意义,既可以引导市场参与者的理性行为,也可以形成对货币当局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其机会主义行为。如果中间目标实现,可以提高货币当局的威信,市场参与者就会紧跟货币当局的指挥棒(中间指标),更有利于目标实现。 二,选择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主要标准 1,相关性。 作为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作为操作目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中间目标密切相关,他们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或中间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如作为中间目标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必须与作为最终目标的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指标之间具有可预测的影响力,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调节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控。 二,选择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主要标准 1,相关性。 作为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作为操作目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中间目标密切相关,他们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或中间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如作为中间目标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必须与作为最终目标的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指标之间具有可预测的影响力,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调节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控。 2,可测性。 要对作为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能对其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因此,指标的选取 首先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的精确数据。 其次是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分析和检测的指标。 作为中间目标的指标,只有在政策“偏离轨道”时能比最终目标更快发出较为准确的信号才是有用的; 同样道理,作为操作目标的指标也只有比中间指标更快发出较准确信号才是有用的。如货币供应量数据较之GDP能够更快得到也比较准确,利率更是随时可以获得。 2,可测性。 要对作为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能对其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因此,指标的选取 首先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的精确数据。 其次是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分析和检测的指标。 作为中间目标的指标,只有在政策“偏离轨道”时能比最终目标更快发出较为准确的信号才是有用的; 同样道理,作为操作目标的指标也只有比中间指标更快发出较准确信号才是有用的。如货币供应量数据较之GDP能够更快得到也比较准确,利率更是随时可以获得。 3,可控性。 建立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的目的是通过对其的调节达到修正政策轨道的目的。因此,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必须具有可控性,否则,即使发现偏离政策目标也没有办法对其修正,失去建立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意义。 3,可控性。 建立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的目的是通过对其的调节达到修正政策轨道的目的。因此,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必须具有可控性,否则,即使发现偏离政策目标也没有办法对其修正,失去建立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意义。 4,抗干扰性。 既然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调节,影响最终目标,那么作为调节工具的货币政策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影响必须比较 明了,如果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影响因素和渠道较多,就难以判别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也就无法掌握政策的适当与否和力度。 4,抗干扰性。 既然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调节,影响最终目标,那么作为调节工具的货币政策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影响必须比较 明了,如果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影响因素和渠道较多,就难以判别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也就无法掌握政策的适当与否和力度。 作为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 具体来说,作为中间目标的指标,前者通常有:M1、M2、M3、银行贷款量;后者有:长期、短期市场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以及债券收益率。作为操作目标的指标,前者有:准备金、基础货币;后者有:拆借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利率。 此外,在选取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时还要考虑以下两点。 首先考虑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我国过去实行信贷总量控制,利率对货币供应量就没有什么影响。利率实行管制,利率就不能作为中间指标。利率缺乏弹性,也就难以通过改变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其次,考虑各个国家不同时期客观条件变化的因素。当经济波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货币需求,使用价格指标的利率比较有效;而当经济波动主要来源于外部冲击,比如能源危机、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剧烈变化,价格指标就可能失效,应该选用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 作为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 具体来说,作为中间目标的指标,前者通常有:M1、M2、M3、银行贷款量;后者有:长期、短期市场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以及债券收益率。作为操作目标的指标,前者有:准备金、基础货币;后者有:拆借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利率。 此外,在选取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时还要考虑以下两点。 首先考虑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我国过去实行信贷总量控制,利率对货币供应量就没有什么影响。利率实行管制,利率就不能作为中间指标。利率缺乏弹性,也就难以通过改变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 其次,考虑各个国家不同时期客观条件变化的因素。当经济波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货币需求,使用价格指标的利率比较有效;而当经济波动主要来源于外部冲击,比如能源危机、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剧烈变化,价格指标就可能失效,应该选用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选择操作指标的基本原则是与中间指标的关联度。一般来说,如果中间指标选区的是数量指标货币供应量,那么,操作指标也应选取数量指标,即准备金或基础货币。中间指标是价格指标利率的话,操作指标也应该选取短期市场利率。 1,准备金。准备金作为基础货币,它的多寡直接影响市场银根的松紧。因此,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间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 (1)法定准备金比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它的变化直接导致准备金数量的变化影响中间指标; (2)再贴现率工具变化通过再贴现贷款数量增减,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数量,再影响货币数量; (3)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债券买卖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准备金数量,然后影响中间指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选择操作指标的基本原则是与中间指标的关联度。一般来说,如果中间指标选区的是数量指标货币供应量,那么,操作指标也应选取数量指标,即准备金或基础货币。中间指标是价格指标利率的话,操作指标也应该选取短期市场利率。 1,准备金。准备金作为基础货币,它的多寡直接影响市场银根的松紧。因此,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间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 (1)法定准备金比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它的变化直接导致准备金数量的变化影响中间指标; (2)再贴现率工具变化通过再贴现贷款数量增减,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数量,再影响货币数量; (3)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债券买卖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准备金数量,然后影响中间指标。 但是,准备金有各种不同的概念: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借入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等,因此,选择哪个准备金指标作为操作指标就成为学术界以及中央银行政策制定者争论的焦点。例如选择准备金总额作为操作指标,中央银行能提高的仅仅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减少超额准备金的办法,维持准备金总额不变。 理论界的争论暂且不管,从各国中央银行的实践来看,作为操作指标最常用的是准备金总额。 但是,近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理事会改用非借入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增加表示货币市场资金比较充裕,中央银行可在公开市场出售债券,减少货币供应,降低非借入准备金。反之,则在公开市场买入债
/
本文档为【货币政策目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