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饮食观念误区

2010-08-18 50页 doc 22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9453

暂无简介

举报
饮食观念误区管理资源吧(www.glzy8.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德国最权威的饮食指南——《饮食观念误区》 误区:要想人是铁,就得饭是钢 当年,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了人人皆知的谚语。尽管此言出自一介书生,但并没有给人以“文弱不武”之感。然而,若把它看成是那个年代饮食意识的反映,又算不上很有新意。毕竟,在我们这个自古就沉湎于吃人的社会里,这种饮食意识由来已久。那时,我们的祖先像吃烤牛肉一样,大口咀嚼在战争中被杀死的敌人的头颅和心肝,就为了能将对方的强悍勇猛、诡计多端与自己融为一体。...
饮食观念误区
管理资源吧(www.glzy8.com),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 德国最权威的饮食指南——《饮食观念误区》 误区:要想人是铁,就得饭是钢 当年,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了人人皆知的谚语。尽管此言出自一介书生,但并没有给人以“文弱不武”之感。然而,若把它看成是那个年代饮食意识的反映,又算不上很有新意。毕竟,在我们这个自古就沉湎于吃人的社会里,这种饮食意识由来已久。那时,我们的祖先像吃烤牛肉一样,大口咀嚼在战争中被杀死的敌人的头颅和心肝,就为了能将对方的强悍勇猛、诡计多端与自己融为一体。“要想人是铁,就得饭是钢”;“整天吃软饭,怎能成铁人”。这个饮食观念,和这两句话本身,真是再熟悉不过了。   还是先让我们来管管地球上人类的闲事,再来检验费尔巴哈的理论吧:在中国,人们享受喂得肥肥的蝎子,在韩国则是煎狗肉;土耳其人嗜食羊腿,印尼人爱好猴脑;在委内瑞拉,塔兰图拉毒蛛是人们的最爱,到了喀麦隆便是蛇肉大杂烩;阿根廷人吃大牛排,法国人则吃小蜗牛;在澳大利亚,袋鼠成了盘中佳肴,在我们德国,最受欢迎的是味道浓郁的五香野猪肉丁。按照着费氏理论,难道这些食物真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精华,让人就着水大口吃到体内,便“滋补”了人类的躯体四肢、精神意志和品格特征?我们又不禁要反问,或者,那些思想猥亵、一生中都在阿谀奉承的人,又是吃了什么食物才会养成恶心的人格呢?我们能看得出么?其实我们只知道,人类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惟一的原因是,天生就是个杂食家——因而人丁兴旺。   什么都要吃。就是这么简单。 误区:60%的疾病是由于饮食造成的 全世界都认为,错误不当的饮食是引发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德国营养研究会的官方刊物《饮食环顾》估算,每年由于支付治病费用造成的开销超过1000亿马克。它认为,即使是投入了大量精力以预防疾病,也不能显著地节省这些开支,充其量也只能节省患病的痛苦。   德国营养研究会是依据一项“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及其治疗费用研究”的结果得出上述估算的。在该研究中,工工整整地罗列出了根据不同疾病成因采用各种治疗措施所需的全部费用。这似乎没什么不妥,然而偏偏冒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情况下,疾病算是“由饮食造成的”?因为在这个研究项目里,所有心血管循环系统方面的障碍都被归为饮食不当造成的后果了,而且还强调,通过改善饮食习惯,这些疾病是可以避免的——那些90岁以上的患者居然也可以!此外,还有别的疾病也被认为与饮食有关,比如动脉硬化症以及各种癌症,而且,它们被认为是完全受饮食影响。假若按照该研究的要求,将治疗龋齿的开支算作“治疗与饮食相关的疾病的费用”,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以将所有口腔疾病的治疗费与所有可以想像到的肠胃疾病的治疗费用不加区别地全都算进去吗?甚至治疗某种遗传性疾病的开支,也挤进了这些数字中。如果再加上自体免疫疾病如Ⅰ型糖尿病,要突破已经是很不可思议的1000亿马克大关也不算难事了。   在费用计算中,执行者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有的疾病是由于其他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由于基因遗传患上的先天性疾病。但是他们却依旧声称,如果每日坚持吃胡萝卜,那么有65%的肺癌病例是可以防止的;而吸烟对肺癌的影响相比要逊色得多……他们自己还经常会在计算百分比数字时弄出点差错来。曾经就出现这样的事情,“饮食对于某种疾病居然要承担多于100%的责任”。不只是尴尬,不是么?法兰克福大学的哈拉尔德·弗斯特教授对这些胡说八道只能嘲讽地一笑置之:“可以肯定,而且无须解释:饮食是会导致死亡的!因为每一个吃饱喝足的人最终还是要与世长辞。相反,不吃不喝的人至少不会是因为吃而死的。”   这个论点——饮食不当会生病——受到了质疑,疑问不仅是针对它所声称的导致疾病的程度比例,而且对病人的诊断是否正确也值得我们去考究。如果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者由于衰老而仙逝,却被大夫不费吹灰之力地诊断为死于“动脉硬化症”,这难道不足以令人产生疑问吗?还有其他更尴尬的例子呢:许多病人死于手术失败或术后并发症,大夫却宁可将其死亡登记为“死于心脏衰竭”,也不愿注明是自己手术失败的原因。如果饮食营养专家们能早点把这些疾病都定义为是饮食造成的,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话,病人们早就可以只靠全麦面包、小红萝卜、脱脂炼乳以及最最新鲜娇嫩的蔬菜活着并快乐着了。   这种形成谬误的根源在于一个保持沉默的攻守同盟。如果多数饮食营养专家们都认为,某种疾病是由于饮食造成的,而他们得依靠他们的“论断”谋生,那么,这种疾病便被公认为饮食不当造成的。出于同样的理由,在心理学家大会上众人达成了一致,称大多数的疾病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在微生物学家们的活动圈子里可以听到,不仅是流感、艾滋病,就连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和心肌梗塞都是被传染的;而与此同时,环境医学家们又信心十足地宣称,当前日益增加的疾病是由于环境恶化引起的;此外,许多患者又特别情愿自己的病被称为“文明病”或者“富贵病”。   “富贵”不只是意味着吃得多些、吃得好些、活得长些,还意味着疾病。几乎所有富贵的典型特征都是与一些所谓“文明”有关的数字:交通驾驶牌照数量,医生诊所分布的密集程度,爱犬食物的销售量,彩色电视机和花园里的小瓷矮人的多少,辍学的人数以及医疗水平,汽油消耗量,垃圾处理量,还有纳税的范围。然而这些数字在饮食研究中并没有加以考虑。在当前饮食时尚的驱使下,我们找到了疾病的根源:正是所谓的“过剩中的贫乏”要对心肌梗塞担起罪责,其他疾病也是如此!人们拼命地节食、减肥,苛刻挑剔地讲究饮食,就因为今天的我们,工业发达国家里的我们,要比过去所有年代的人生活得好而下意识地感到良心不安吗?我们是在自虐地从幸福里找罪受吗?吃总是意味着兴致盎然,对兴致盎然的拒绝是一种严格的体罚——难道要用这种体罚来达自己对幸福和富贵受之有愧吗?讲究饮食才是现代“文明病”的病原体!   如果乳腺癌或中风患者人数在统计上呈上升态势,这多少会令人感到恐惧。但是这些数字真实吗?究竟只是个保守大夫的诊断结果,还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已经老到足以患上这些病?回想那些几百年前英年“早”逝的人们,他们“短暂”的生命多么碌碌无为,这是多么的可怕!无论如何,这些恐惧感都会使我们想到死亡。所以我们坚决向现代死亡根源宣战。也许“战斗胜利”的喜悦可以暂时取代我们对心肌梗塞、早老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或者癌症的恐惧,至少可以坚持到专家们又给我们营造出新的恐惧,坚持到另一种新的死亡形式的出现,而这种死亡理所当然也是我们现代生活造成的……一种疾病刚刚被“攻克”,随之就会出现另一种新的、绝对致命的疾病。   看来您只能服毒了。 误区:谁讲究饮食,谁就更健康 但愿如此!如果我们不得不放弃外焦里嫩的烤肉和新鲜可口的啤酒,而转向麸皮面包片、蔬菜瓜果以及矿泉水,那么至少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初衷。不言而喻,健康是我们的最高利益。但是这么做值得吗?“讲究饮食”所承诺的那些好处都已经得到证实了吗?——无论是哪种饮食建议,但凡是已经接受前瞻性实验研究检验的,其结果都是“惊醒梦中人”,并非如追随者所愿。于是那些提供建议的饮食专家们只好使出最后一招,声称:单独采取某个措施是难以奏效的,需要联合在一起才行;必须将整个饮食行为全盘改变过来,人们才能从联合效应中受益。   据说在美国进行了两个大规模的实验研究项目,能提供严谨的数据以说明这些官方饮食建议为健康带来的好处。12年来,这些近4万名包括牙医、兽医以及药剂师在内的受测者,认真地回答了有关他们饮食习惯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研究者对他们提供的信息打分,主要是有关谷类食品、水果、蔬菜、牛奶制品、肉(包括鱼、禽、蛋在内)、脂肪、胆固醇等的消耗量。他们打算将这些信息作为事实依据出版一本名为《健康饮食指南》的理论书籍:在这本书里,受到极力推崇的“好”食品将是那些获得高分值的食品,而遭到唾弃的“坏”食品,其分数应该很低。然而,打分的结果对于那些专家们,那些健康饮食学派的权威代表们肯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如果人们将吸烟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一并予以考虑,那么在妇女方面,并不存在健康饮食与严重的慢性病之间的关系。”在先生们那边,只是稍微有一点关系。可见,那些所谓的“官方饮食建议”,最终被证实不过是神经质的专家们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从“慢性病”角度来详细地,事实上,无论受测者是多么“错误”地,还是多么“正确”地饮食,他患癌症的风险是一样的。尽管似乎在“正确地饮食”下确实有一个数据——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几率——比较低,但是这个低数值却只出现在男性受测者中,而不是出现在那些以“最健康的”方式进行饮食的人群中。可惜没有有关的数据研究,能将总体死亡率在不同饮食方式下作比较,研究者们只是以“严重的慢性病”为主题对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所有自然的死亡形式做了总结。   结论:即使是最“健康”的饮食也不可能改变您患病的风险。如果您遵循饮食专家们的建议,可能会降低一点心肌梗塞或是中风的风险,但是有个前提:您得是位先生。(非常抱歉,女士们!)而且,您千万不要相信,您会因此长寿——您终归还是会死于别的什么原因的。 误区:降低风险因素 可以预防疾病有很多风险因素固定地被视为一些所谓“文明病”的前兆,例如:身体超重,高血压或者胆固醇含量过高。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把“风险因素”和“致病原因”等同起来。它们的区别是,风险因素是一种伴生关系(是一个统计上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可证明的因果关系。比如说,吸烟与肺癌之间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此病的风险因素,因为在动物实验上证明吸烟总是引起肺癌。而胆固醇却是风险因素:实验证明,给各种实验动物喂纯胆固醇食品既没有引起动脉硬化,也没有导致心肌梗塞。   干预性研究能够比较确定地判断相关事物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偶然联系”。人们主要查看通过降低“风险因素”是否能达到理想结果来检验两种关系。比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参与实验者通过减肥过程降低了体内胆固醇含量。但是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尽管这些人体内胆固醇含量下降了,但是他们发生心肌梗塞的风险却出人意料地升高了60%。因此,胆固醇与心肌梗塞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而只是一个风险因素。   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更加形象地阐明这个问题。当您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如果仪表盘上一个有加油标志的小红灯亮了,您的轿车可能很快就会熄火。这盏红灯显然是熄火停车的风险因素,而真正的因果关系是因为油箱中没油了。假如您不能认清这几个事物中的相互关系,您该怎么办?也许您会咨询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于是,您给一个修理厂打电话,汽修专家建议您把仪表盘打开,断掉那盏红灯的电源或者直接将全车断电。即使全世界所有的汽修专家都这么建议,您的车还只会趴在原地一动不动。与此相类似,当人们只是针对“风险因素”进行治疗而没有认识到因果关系时,结局会与前面的例子差不多。在预防医学的实践中,人们更经常与“风险因素”抗争,而非原因。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盐的摄入量与心肌梗塞发病率同时增高,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吃盐就能预防此病。各种生物化学研究从来没有提供能证明两者关系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当人们摄入食盐量上升时,什么能够抑制这种至今不能有效解释的疾病带来的严重问题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带来的惟一作用就是:人们不断思考,并且通过实验去证实。还有在很多研究中发现,经常饮一些酒的人会比完全忌酒者的寿命长一些。但是通过这个结果,人们并不能简单认为,假如那些完全忌酒者经常咂上两口,就会活得更长了。在这件事上,人们同样也并不清楚是什么在背后起着作用。   相对于经常运用统计数据——这些“风险因素”制造出的噱头,“以实证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是更加稳固的。这个概念是指那些运用眼见为实的证据支持的医学研究,而非运用一些理论和解释堆积而成的结果。这些医学研究都一样,不应该以替代物作为标尺,例如风险因素。“用替代物衡量”是个好听的名字,它实质上就是缺乏真正的相关因果关系。比如,用直接客观的衡量来解释导致心脏病和癌症发生或者致死的原因,就要比仅列举一些风险因素更有说服力。 误区:很多疾病都是因为身体需要的重要物质供应不足所致 目前流行一种谬见: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其他食物中含有的物质这可以被当作“想当然”的思维模式的典型例子。对于这个问题,与某些疾病相关联的血浆含量值可以充当例证。比如,吸烟者的血液中胡萝卜素的含量较正常人低,而且他们患肺癌的几率很高。那么可能的原因存在于以下选项:A.纯属偶然;B.这是由于缺乏胡萝卜素导致的;C.这是身体采取的防卫措施,避免维生素促进癌症产生。   通过媒体和补剂生产商的宣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已经非常擅于按照“物质缺乏理论”去思考了。也就是说B肯定是我们的答案,尽管实际上,科学界几十年前就已经通过实验证明C是正确答案。因此,在草率地确认一个所谓“被大家广泛认可”的答案之前,我们最好将所有逻辑上可能的答案都认真思考一遍,特别是那些可能是陌生的,但不会与任何人的商业利益有关的答案。它们可能才是更重要的。   那些营养添加补剂的生产商和所谓运用调整分子法的医生非常乐于利用答案B这种思维方式,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向人们推销更多昂贵的药片和冲剂。而我们的身体却在任何条件下努力适应环境,避免发生身体受损,并试图在患病时通过自我治疗痊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身体会顺势调节各种重要物质的浓度,并使它随着身体内外的条件变化作相应改变。因此,在发现体内血液中某物质含量值下降时,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生物目的,要比直接宣布身体缺少某种物质有意义得多。比如身体会尽力将一种对于病原体生长非常重要的物质,例如铁,排出体外。而医生观察到的现象是:身体内铁含量的降低和感染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可能会认为,正是由于铁含量降低才使身体免疫系统变弱……   对于每一个棘手的问题都会存在一个简单的符合逻辑的但是错误的答案。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惴惴不安,这样,“亚健康”的哲学必然会找到适合它生存的丰沃土壤。只是身体并不需要那么多种具有神奇功效的物质补充,因为很多种物质的功效是相互抵消的。这个生物原则的确允许每个人有时出现某种物质的“短缺”或者在生病时某个化验值下降。但是随之而来却是主观臆断的某种物质短缺,而这种物质又是可以通过补剂弥补的。可是这种补剂的作用却总是不能通过实验研究(比如干涉研究)得以证实。 误区:只要减肥,都益于健康 医生和营养学家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劝诫、敦促、忠告那些或多或少体“胖”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健康应该减肥。最后,身体超重简直就成了一系列令人生畏的富贵病的经典的罪魁祸首。《德国医学报告》杂志公布了一份与身体超重有关的疾病名单:“超重和肥胖增加了心脏循环系统病变的风险,这些病变风险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同时伴随着血管的细化,还会导致更加复杂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和中风等。除此之外,肥胖还与胆结石、血管细化、心脏衰竭、关节磨损、痛风以及某些癌症有密切关系。这些疾病及其并发症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人们的寿命。”   这一切听起来绝对会使人忧心忡忡。显然,每一个不愿患病或奢望长生不老的人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消灭自己的将军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决定性的问题被忽略了:难道掉了肥膘后真的就比大腹便便时更健康么?人们往往忘记了减肥过程中消极的一面。因为苗条的身段是如此吸引人以致人们早把减肥的副作用抛到九霄云外了。我们倒是很乐意在此谈谈这些侧面。   无论是按照何种减肥食谱掉膘都会产生的最出名的副作用就是“悠悠球效应”,即最终以体重的反弹而收场。这个效应多少还常常会被街头巷尾的人们提到,然而关于减肥所造成的损害健康的严重后果却鲜为节食志愿者们所知——无论人们是否能保持这个费力获得的苗条身段,这些后果都是可能发生的:心率不齐直至心肌梗塞、胆结石、骨质疏松以及骨折、尿酸含量增加、肝功能受损、体内水电解环境紊乱、全身甚至心脏的肌肉群组织损失、糖尿病、胃溃疡以及厌食症。   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种观点,即超重者通过减肥至少能降低心脏循环系统的发病风险,尽管这也是人们经常被建议减去肥膘的理由。恰恰相反,在体重减少后更频繁发作的心脏病反而很可能会减少人的寿命。在某些研究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比例甚至高于50%。无论是疯狂节食还是所谓的“温柔”疗法或称“心理”疗法;无论减肥窍门是来自女性杂志还是地方诊所、心理教授或者大腕明星;无论这些减肥理论后面站的是哪路神仙——身体对缺乏营养的反应都是一样的。   这里阐述的一个关键性的谬误是,事物的因果关联往往被搞混了。也许超重可以被描述成某种健康状况的风险指示器——但远不是疾病的原因,需要我们与之斗争。比如说,如果懒惰(身体缺乏锻炼)是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那么当然会存在与肥胖超重的关联:很简单,因为胖人们绝大多数是不那么喜爱活动的。来自不同假设前提的结论总是会有不同之处,一种情形下体重减轻了——无论途径怎样,这是所有的减肥行动追求的目标;另一种情形下通过体育运动或者体力劳动改善了健康状况——人因此可能减肥了,也可能由于胃口大增反而体重增加了。   面对这些危险的甚至通常是威胁生命的节食并发症,人们必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究竟这场围绕体重的斗争是否值得。如果人们将减肥节食与其他高风险的行为方式作比较,会看出它与吸烟带来的危害可相与“媲美”。因此早有一些快言快语的人建议,在新年的女性杂志上应作如下提示:“减肥有害健康!” 误区:减肥者,都长寿 减肥是否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这是一回事;而减肥的人们是否能因此活得更长久,这又是另一回事。然而数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去深究这样的一个命题是多余的。直到90年代初,美国健康局的科学家们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对此进行了科学考察,究竟超重者是否能通过减肥益寿延年。为此他们分析了六个1950年至1990年期间进行的有关的专题研究,最后的评估结论言简意赅:“总而言之,从这六个研究中得不出任何根据,能够证明,超重者可以通过减轻体重延长寿命。”   依据概率统计,研究者们还同时考察了体重增加以及由于“悠悠球效应”造成的体重反弹这二者对寿命的影响。他们利用13个长期实验充分地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不仅出人意料,甚至令人震惊:“减肥,哪怕只是适度的或者轻微的减肥,都会增加死亡的几率!”不可思议的是,那些被估算出寿命最长的人,他们在成人阶段总是持续缓慢地增加体重。   减肥可以延年益寿这个观念建立在一个容易迷惑人的论断的基础上,即体重正常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比大腹便便的人活得更长久些。但是这难道就能说明,减肥之后的胖子们可以拥有和那些天生苗条的人一样长的寿命么?身体细长善于赛跑的灵蹄犬肯定会在赛跑时超过哈巴狗,但是一只减了肥后像灵蹄犬一样纤瘦的哈巴狗会有机会胜出吗?怎么样,现在可以明白,一个“憔悴消瘦的胖子”和一个苗条的人不是同一个概念了吧。   出人意料的是,研究者们发现,受测者在实验之初无论是高于还是低于正常体重,死亡最少出现的总是在那些体重缓慢增加的人群中。这个结论当然同样适用于胖人们!体重的急剧增加和减少都会损害健康,而那些体重时增时减一公斤左右的人,其健康状况——依照统计平均数据来看——要比那些稍微发胖的人还糟糕。   我们再一次明确强调,这个发现不仅涉及超重人士,而且也与正常体重的人相关!因此,如果您——纯生理上的——在您的生活中总是稍微地在增加体重,那您大可不必为此忧虑了。 误区:身体超重减少寿命 什么算作身体超重?这恐怕要根据时代潮流而定了。在这个条件下,医生们的共识也会有或上或下的调整。有研究显示,大众的体重呈U形分布。处在这个U形边缘地带的人们,其死亡率要高于中间部分的人们。这说明,不仅是肥胖者,还有那些体重偏低的人也会面临早逝的危险。但是身体超重真是生命提前结束的原因吗?还有,从什么时候开始,身体超重就该视为严重了呢?   时代不同,理想体重的标准就不同。   直到上个世纪中叶,肥胖还在全球绝大多数社会中被认为是美丽和健康的标志。这个实验结果可能正好能反映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那时的这种审美观背后,不仅仅是对饥饿的恐惧,还明显体现人们长期以来积累的医学经验。目前比较流行的判断标准是:身体质量值(Body-Mass-Index,简称BMI)。它的计算公式及对照标准如下:身体质量值(BMI)=体重〖〗(身高)2   按当前医学定义属于超重的人一般会患上并死于与瘦人不同的疾病。“超重者”(指一级肥胖)的平均寿命甚至要高于“正常体重者”。在现代生活条件下,极胖者(三级肥胖)一般会比“超重者”早逝。但是,人们对此不应该仓促地下结论。因为,这既不意味着瘦如麻秆的人通过胡吃闷睡将自己养胖后能够长寿,也不等于胖子们瘦下来后就会更健康。 误区:节食使您苗条 如果在您停止节食之后,体重秤的指针又开始移向更高的数值,那么我们建议您,读读以下这段文字。首先它会让您感到欣慰,因为您可以知道,任何人都没理由批评您缺乏意志力;不过,您希望体重能持续下降的想法,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却被认为是对身体健康有百弊而无一利的,这或许会令您沮丧——其实我们只是希望,它会令您获得解脱。   从符合进化规律的角度来看,减肥是不被提倡的。因为大自然母亲以及与她保持一致的造物主总在谆谆教导我们:“尽情生长并且繁荣昌盛吧!”如果总是比自然规律所要求的体重值低,这肯定说不上是什么繁荣昌盛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有很多例子。就说那些训练强度过高的女运动员、患瘦弱症的女病人吧,她们总是很早就停了月经。而且不仅她们,那些只吃新鲜水果和生蔬菜的女士们也是如此。相反,只有那些饭量大胃口好的人,当他们不得不经历困难时期时,总是能坚持到最后,然后又迅速恢复了体力。因此,必须牢牢地保住每一克新获得的体重,这才是在大自然中求得生存的策略,实在是不能舍弃。我们人类社会,从开始进入生产过剩时代至今,发展还不满一百年;更不用说,这个繁荣兴盛时代还仅为一个很小比例的居民所拥有——地球上大多数的人还在忍饥挨饿。所以,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完全没有理由去改变这个卓有成效的、可靠的生存策略。   我们的身体根本不会留意眼下的什么精神时尚,它只会把卡路里摄入的减少当成是紧急事件,并为此亮起红灯进入戒备状态,然后立即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更糟糕的事情发生。第一步:降低基础热量值,也就是说,降低人体在静卧状态下的基本能量消耗,这样可以节约释放热量的能源;第二步:充分利用最后一克的营养,而且不随便消耗这些不易获得的卡路里;第三步:提高食欲。不仅我们的精神思想会琢磨,怎样才能把失去的东西重新平衡回来,我们的身体也是很精于算计的。也正因如此,节食的人才整天都惦记着吃,为各种幻想的食物吞着口水了。   我们完全可以在更长时间内坚持只摄入非常少的热量,并让自己以这种方式明显地消瘦下来。不过,我们的身体却有着一套完美的热量消耗对策,它能够在饥荒时期过去也就是节食阶段结束后,有先见之明地多预定将来需要的卡路里。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来一次歉收或者饥荒呢?所以它要留有防备哟!至少要将订购的量设定在比上次节食前的初始值还多一点,因为上次订购的看来还不够,要不怎么还挨饿呢?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每一次都会比上一回略多出点卡路里盈余,以备下次有更多的卡路里可供消耗。因此这种后果有一个可爱的名字:“悠悠球效应”,因为它的反复就好像悠悠球一上一下来回晃悠一样。而且无论您是否愿意,它还意味着:“节食”最终还是使您“肥胖”。 误区:素食使人长寿 世界各地的许多研究显示,那些素食主义者有着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抽烟,很少饮酒,喜爱运动,而且精于运用各种技巧使自己脱离紧张的精神状态。总而言之,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许多方面与大众截然不同,很多人认为他们是非常具有健康意识的公民。把香肠和从事瑜伽或者排球运动分离开,自然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在这类问题上,回顾型研究对于收集统计数据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能起作用的只有展望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实验对比组成员的生活习惯被要求尽可能相同。这是个结论清楚的实验。很明显,从这个实验结果上看,只能说放弃肉食没有什么坏处。   素食者并不会自动拥有比非素食者更长久的寿命。那些由“加利福尼亚七日基督再临会”和一些麦片倡导团体灌输的理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在德国关于素食者的情况是这样的:鉴于他们的体重普遍偏低(这些人中,男性平均身体质量值BMI是21.3,女性是20.9),这个群体中患上饮食障碍疾病的人数一定比常人要高。因此,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要忘记,具有过分的健康意识也是弊大于利的。 误区:低X食品能够使减肥变得轻松 一种产品没有或只含有很少限定摄入量的物质,这种产品就会冠以“低……”产品的字样,因而也就产生了低脂黄油、低脂奶酪、低焦油含量香烟。但是简单地剔除产品中固有的物质还是不够的。可以设想,如果奶酪、黄油或者香肠没有典型的嫩滑柔黏的油脂的口感,您还会爱吃吗?顾客肯定会出于“口感不地道”的原因放弃这种产品。   因此就需要加入添加剂!它能在没有令人生厌的卡路里、脂肪或者胆固醇的条件下,基本保持食物的原味。这可真是对食品制造专家们的苛求。但是来自物理、化学和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们确实把这项艰巨的任务漂亮地完成了。很难相信,人们能从什么材料中生产出替代脂肪!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人们可以在乳清被压缩的蛋白质部分中微小的小球中提取,或者从经过盐酸和酶质处理过的、经过挤压器充分加压后的淀粉中提取。但这样得来的两种油脂并不适合烹炒、烘烤和油炸。因此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耐受高温的化合物。人们从糖和脂酸中提取了能够适于烹调并易于涂抹的人造材料。   这种新发明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奥列斯塔”(特殊油)(Olestra),它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功能的期待:它是完全不可消化的,因而不会导致多余的卡路里。“奥列斯塔”经过身体的消化过程后还是保持原样——而且会自己流出身体粘到衣物和坐过的位置上。美国人把这种不太取悦于人的副作用称做“肛漏”——为了不至引起误解,也常被翻译成“后面渗水”。后来这个毛病也得到了解决——在加入一些其他的成分后,使“奥列斯塔”在流出身体以前能和肠内物质固化在一起。   消费者一般在购买能使人苗条的产品时,不会有丝毫的不适感。但是这些由化学专家、医生、减肥教练们付出的努力真的值得吗?在人们服用“代油”物质后,究竟能在多快时间内把肥膘减下来?这个问题同样也引起了代油食品生产商的兴趣。一个、食品业巨头、卡夫食品有限公司做了如下实验。他们把老鼠分成两组,在两个月内,一组喂以低热量物质全部或者部分代替基础蛋白质的低脂食品,另一组喂正常脂肪含量的食品。最后测量出的重量在各组中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吃低脂食物的老鼠体重与吃正常食物的老鼠一样。原因很简单,吃低脂食物的老鼠为了能够达到身体所需能量的数额要吃得更多。更具有毁灭力的实验是在宝洁公司的实验室中进行的。宝洁公司就是“奥列斯塔”的生产者。在这个实验中,狗被连续20个月喂由“奥列斯塔”替代油脂的食品。实验的结果是,最后吃“奥列斯塔”食品的狗明显比吃正常食品的实验对比狗胖了许多。   能够在老鼠和狗身上产生的结果,也同样会在人身上发生。2~5岁的儿童一般不会因为心理因素而影响对食物的需求,因而他们的食欲是出自真心的。在另一项实验中,人们给这样的一些儿童每天提供特殊食物。这些食物中10%的脂肪被代脂材料替代。实验人员下儿童们的食物量。结果发现,只要这些儿童在中午得到的是含有代脂材料的午餐,他们的胃口就明显大于其他吃正常食品的对比实验组儿童。第二天,正常食品又被端上餐桌这时,他们还是被允许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从实验记录上看,这些儿童在第二天吃掉的热量与前一天吃含有代脂材料午餐时的完全相同。   很显然,我们的新陈代谢并不像我们的口味感觉那样容易被欺骗。当我们提供给身体的能量达不到身体的“经验值”时,身体就会产生一个对能量的额外需求。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在超级市场中,“低……”系列食品始终无法代替其他食品: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并不能被替代,最多还要多付钱罢了。吃“低……”系列食品只能使您的钱包中的钞票量降低。 误区:胖子比瘦子吃得多 不,不是这样的。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胖子比他们瘦弱的伙伴吃得还要少。虽然令人惊诧,但是众多的实验研究得出几乎全是类似的结论。我们在这儿为您提供粗略的一览:但是您肯定会问,为什么他们还会肥胖呢?为什么他们不能通过吃得更少而减轻体重呢?一些饮食营养专家推出了一个古怪的解释。为了使他们的理论不至于站不住脚,他们还引入“低报”这个概念。他们认为,胖子们事实上吃得更多,只不过他们好面子,故意隐瞒不报,或是低报数字;瘦子们则毫无顾忌,因此能认真地配合调查,详细说出他们都吃了什么以及吃了多少,所以依此推算出来的卡路里值相对准确些。这种说法若是用在个别人身上,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在上述这些实验中,如果说这么多胖子都是因为面子问题而“显得”吃的少,恐怕还是不能让人心服口服。有关物质代谢方面的生化研究则提出另外一种阐释,似乎更为可信些。   该解释强调,这种现象涉及“食物吸收利用”基本原理。人体每日所需的最低卡路里,也就是说维持我们基本生存状态所需要的热量,被称为基础代谢值。基础代谢值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因人而异,而且经常在一个较宽的幅度内波动——听起来多少有点像鞋码。民间流传着一些关于食物吸收利用能力“强”或“弱”的说法,比如,“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可是有的人连喝凉水都会长肉。”说的就是不同的人食物吸收利用能力不一样,其实也就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代谢值不一样。   在这个食物吸收利用观点里,遗传物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地球上其他一些地区,有很多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患上肥胖症。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就有这种情况。那些地方过去经常遭遇饥荒,当时,谁要是能拥有异常杰出的“食物利用”能力,也就是说依靠极少的食物——哪怕只是一碗水——就能挺过困难时期,就意味着他能够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后来人们知道,自然选择中“适者生存”,生存者遗传下来的是“食物吸收”能力很强的基因。但是,获得这个曾经生命攸关的“强生存能力”基因的代价是,注定要在衣食富足的将来患上糖尿病。而在这些岛屿上,的确有近60%的人口患有糖尿病。此外,也正是这种令现代人头疼的基因引起了在德国为人熟知的妊娠糖尿病。怪不得肥胖和糖尿病多半总是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二者很可能都是由同一个原因——基因——造成的。   不过,不仅仅是基因对此有影响,怀孕期间的饮食情况也很关键。在婴儿还在母体内时,他未来对食物的消耗利用情况以及体重状况都已被调整确定了。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节食,那么这会导致怀着的孩子出生后肥胖。从生物学角度看来,很显然,出生前紧缺的食物供应便是导致日后肥胖的原因,因为受孕的婴儿有机体不仅要想方设法“节衣缩食”地熬过眼前的难关,还得为度过未来的饥荒时期做好准备,所以,在出生前就调低了基础代谢值。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还有另一种导致肥胖的可能,这就是激素调节。因为激素这类生物有机体可以促进身体对食物的吸收利用。在动物饲养中,人们利用这个经验给家畜喂养性激素。由于改善了食物吸收利用能力,产量果然增加了10%。许多妇女还凭经验得知:服用避孕药通常会增加1公斤左右的体重。   最为常见的催肥根源,居然就是节食和运动!大多数服用药物抑制食欲以及服用泻药的姑娘最终都发胖了。现在想想,如果降低基础代谢值,同时又提高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利用能力,体重不反弹才怪呢!可不是么,不断节食就会逐渐降低基础代谢值,提高对食物营养的吸收利用能力。   显然,对每次逐渐减少的食物摄入量,物质代谢都会有反应,它会充分利用每一克食物,加强营养吸收能力。而且,由于胖子们大多进行过无数次的减肥、节食运动,基础代谢值已经呈螺旋状下降了,因而他们的身体只需少量的营养便足以对付基础能量的需要,至于那些由于吸收能力加强而比正常情况更充分地吸收到的营养,则只能是留作贮备慢慢变成多余的脂肪了! 误区: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 要是还生活在依赖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挣饭吃而食物偏偏又不够充足的年代,这句话无疑算得上是最有意义的小建议,能帮助你合理安排一日三餐。毕竟,饥肠辘辘的时候,在床上趴着总比去干活好吧。“早上像皇帝,中午像诸侯,晚上像乞丐”——谚语之所以深得人心,自然是因为它确实经得住生活实践的检验。假若谁不信,每天晚上非要多吃不可,那就算他不缺粮食,撑着肚子肯定也睡不好。   然而,并非所有的饮食文化都这样认为。而且要证明这一点也不难,最好的例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的近邻法国人通常在早饭时只喝浅浅的一盘牛奶咖啡,最多再来一小块棍子面包;到了晚餐时则尽情地享用丰盛的美食,而且往往很晚了,“盛宴”才开始。而且,不仅法国人,其他很多民族也都将菜肴丰盛的正餐安排在晚上。在伊斯兰的斋月里,晚上的正餐甚至与对信仰的虔诚联系在一起:整整一个月,每天只有在夜幕降临之后,他们才可以饮食。受这种文化影响,当地的饮食营养专家们认为,“入夜方食”是“利于健康”的。   今天的西方工业社会,丰盛精美的早餐已经体现不出当年的好处。因为劳动强度改变了,饮食习惯也得随之调整。早餐不再像皇帝的早膳一样极尽铺张,许多人仅满足于一杯咖啡;他们更情愿在美好的夜晚与亲朋好友一起享受美食,不愿像过去的乞丐一样可怜兮兮地饿着肚皮熬夜。而且还因为,美丽明亮的灯光可以使人们的“清醒状态”延至深夜,甚至更有不少人愿意在宁静的夜晚从事脑力劳动。所以,不仅是晚饭要多吃点,恐怕还得再来顿夜宵呢。 误区:完美的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的说法经久不衰,已经深入人心了,它令人联想到理想的健康状态。但是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是对谁而言呢?它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来历?更不用说,还会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了。   向这个公众认识发出挑战的是一家名为“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的美国保险公司。该公司当时并没有别的想法,只是致力于完善他们的保险费额体系。50年代,他们详细研究了这个专题:在体重与死亡率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如果有,体重又是怎样影响死亡率的?超重或超轻对于死亡究竟有多高的风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他们可以依此确定保险费:低风险——低保险费,高风险——高保险费。出发点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都市生活”数据的批评主要在于:数据测量通常只适用于衣服尺寸和鞋码大小,身高和体重之间的数量关系只能作为一个大致的参考来进行估计。此外,作为样本被测量过身高、称过体重的人所反映的只是一个小部分的数值,并不能作为有代表性的某个人口截面平均值。而且在1935~1953年那个年代,可以参加保险的是什么样的人?几乎没有体重轻的,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申请根本就不被保险公司接受。因为保险公司猜测,他们可能患有肺结核或其他疾病,从而导致身体瘦弱、体重偏轻。当时如果一位瘦弱的人想参加保险,他必须证明自己绝对健康,而体重正常或偏重的人则不需这么严格。所以,毫无疑问,回顾过去参加保险的人,他们当中,身体单薄的人的健康状况,总体上反而要比分量足实的人好,因而,保险公司所呈报的死亡率高的人群,自然不会是这些健康的瘦人们。   与此相应,1980年弗拉明翰研究得出的数据分析结果是:在男性中,只有当他们的体重至少超过所谓的标准体重25%时才会出现死亡风险的上升,超过39%时才明显提高死亡率;在女性方面的数据是24%。同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安德烈斯发表了一份对近24个研究项目概括分析后的总结报告,文中提到:“关于超重和死亡关系的大规模联合性研究结果不能证明,肥胖意味着较高的风险。因此提议,不仅先前有关超重的所有建议都应当重新考虑一下;而且很有必要,研究一下丰满的体型潜在的好处。”   然而所有这些科学研究结果仍然动摇不了坚持标准体重的思想,它根深蒂固。纤瘦细长,甚至瘦骨嶙峋的模特儿依旧还是所有渴望美丽和苗条的人的榜样。但是,谁能从标准体重的谎言中真正受益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无论是那些对此抱有怀疑的人,还是对此深信不疑并坚持节食的人,都绝对不是受益者(参阅《减肥者,都长寿》);真正受益的是另外的一些人,是那些向别人承诺能把他们领上美好的标准体重之路的人,那些用信誓旦旦的目标引导别人并因此大发横财的人,他们是:低热量食品和各种减肥食谱、苗条胶囊和泻药的生产制造者,发行女士杂志和男士健康期刊、各种建议小册子及减肥菜谱的出版社,以及各种健身瘦身房、私人饮食咨询及减肥机构——总称为减肥业;而且医学界也会依其所需从中受益,他们只需优雅地宣布各种有关体重、胆固醇水平或者铁元素含量等等新的调节“标准”或者“临界值”,便可以“有所作为”而且收入源源不断了。 误区:借助卡路里表满足对身体的能量供应 那些接受营养咨询的人,一般都会带着一项任务回家。这些人将在一周内不厌其烦地将所有吃过、喝过的食品记录下来。在下次接受咨询的时候,专家会将这些数据输入电脑,并很快得出通过食物获得的身体热能供应量。这个量值是将各种数据漂亮地叠加在一起而得出的。如果谁不信,可以在事后自己重算一遍。这个尽人皆知的食物热量含量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通过它我们能够知道,每天有多少热量被我们狼吞虎咽掉了。这个数据甚至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一般人们还会把这个数据和另外一张表比较,这张表说明了对于一般的从事中等体力强度工作的人,每天多少热量是足够的。对很多人来说,接下来的事自然就是赶快制订针对自己情况的热量节省计划了。   但是这样独断的数据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人们到底是怎么确定,一种食物中究竟含有多少热量,并且有多少热量在人体的肠道中被释放了?毕竟消化过程比起发动机的燃烧做功过程要复杂得多,也不能将两种情景对比后就胡乱进行假设。不是任何能够产生热量的物质都能给身体提供能量。最好的例子就是:汽油。它绝对能够给汽车提供动力,但谁要是给人服用汽油,恐怕结果会是很惨的。   物质的热量含量是通过一个所谓的特号卡路里测量器收集来的。人们首先要将被测量的物质放入一个金属筒中,这个金属筒中有炙热的金属丝。然后加热筒内物质使之燃烧,直至该物质充分碳化。而后将筒置入水容器中,通过测量水温的增加量计算出该物质释放出的热量(卡路里值)。毫无疑问,用这种方法人们很容易就会测量出诸如煤油这类物质含有热量的数值。这些物质在燃烧后留下的只是灰烬与废气。而与燃烧过程不同,人体是有规律地消化食物,且需要在新陈代谢后排到体外的残渣数量也很多。这也不奇怪,人类身体通过消化食物获得的能量原本就比通过卡路里测量器得到的理论值少得多。   因此如果只计算我们食用了多少热量值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考虑在这些被吃掉的热量中又有多少被排出体外。可能专业人员要通过许多年的努力,才能让读者相信这个道理:我们吃什么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被吃掉的食物中,有多少被我们消化吸收了。人体的排泄物并不是只由那些未被消化的饭菜组成,还有一大部分是与人体分离的肠细胞和肠菌群。这两者的数量多得难以计算。可能是因为在卡路里测量器中装入粪便会影响实验人员的胃口,他们一般只是估计排泄物的卡路里含量。这种估计从生理学角度看,是一种理论人体能量消耗值。当它反映到能量消耗表上时,就多少对人体有些苛求了。   但问题还不仅局限于此。还有很多疑问我们这里可以一一列举: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的构成成分是波动的。比如:由于过量施肥,蔬菜的水分含量奇高;每个苹果的养分构成都有所不同;并没有一种矿泉水能够涵盖所有矿物质。在自然界中,食物的养分构成波动是很正常的。但到了那些蹩脚的营养咨询专家那里却变成了我们的生活负担。他们喜欢使用平均值计算,尽管即使一个苹果由于地点等情况的不同,维生素的构成也会有千差万别。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除了吃樱桃,也很爱吃烤制的樱桃饼。人们怎么才能确定樱桃饼的能量值呢?当然,在营养咨询专家们办公室的电脑中会有“精确”的数值。但这些数据就这么可靠吗?樱桃饼成分的构成因为糕点房的不同可能会千差万别。这完全取决于,糕点师在生面团中加入了什么种类的油脂或者樱桃饼的馅料是什么。糕点师到底采用了自制的樱桃果酱还是直接用了买来的成品?果酱中是樱桃含量多还是香精及人造物质含量多?这些作为馅料的果酱是很稀松(表明水分很高,能量值少)还是十分的黏稠?每一块樱桃饼到底有多重,是75克还是150克?   在这里我们对樱桃饼的刨根问底也完全适用于其他我们日常吃的食物。我们在职工食堂中作为午餐喝的汤,其营养构成绝对和我们晚上到饭馆中喝的不一样。在您中午吃的三明治中加入了几片香肠?这些香肠是被切厚了还是被切薄了?这些香肠在工厂生产时的产品构成是什么?您在面包上涂黄油了吗?涂了多少克?对于营养咨询专家们而言,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们为他人提供的营养构成计划和食物热量含量表的数值是十分精确的——反正不管准不准,马上就算出来。更邪门的是,电脑竟然知道来自柏林的糕点的重量,还不多不少地知道咨询者一餐的准确用餐量。但有件事您还是否记得:在食堂吃饭的时,您有多少饭没吃完又给倒掉了?您能准确回忆起来吗? 误区:没有任何办法能够缓解酩酊大醉的痛苦 单单这个题目就是对几百年来,不,几千年来人们经验和充满献身精神实验的蔑视!虽然如何解酒的生物化学知识已经从实验室逐渐流入民间,但是那些嗜酒的人早就在用自己的实践来寻求解药了,他们希望能够借此证明那些家传的偏方是否能够给他们带来所期待的清醒。大博学家普利尼乌斯(公元24年—公元79年)建议罗马市民把猫头鹰蛋作为酗酒后的早餐。中世纪的帕提略文让酗酒后的人吃剁烂的鳗鱼拌苦杏仁。今天人们会在酒后喝上两碗肉汤。那些极富经验的酒仙们竟会在酩酊大醉之后再喝些科隆啤酒使自己重新清醒。   尽管酒醉后的痛苦在大众中司空见惯,但是营养医学至今为止既没有警告这个现象会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也没有研究出一套公认的生物化学理论,更没有给出能被大众认同的治疗酒后症状的建议。这个明显的学术漏洞亟待消除。由瑞典毒理学家发展的一个目前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乙醛酶是酒后痛苦症状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当酒精在肝中被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乙醛酶。作为佐证,瑞典科学家举了日本人的例子。日本人就像很多其他亚洲国家的人一样,身体内缺乏酒精脱氢酶,这种酶是分解体内酒精所必需的酶。因此日本人虽爱喝酒,但很快就会感到恶心和头晕脑涨。   英国一些生物化学家对这个结论提出异议。根据他们的研究,很多酒醉后的症状是在酒精和乙醛酶早就消失后才出现的。他们认为甲醇才是真正的病因。很多劣质烧酒和低价酒中都含有甲醇。甲醇产生于发酵过程,并且应该在蒸馏时被去掉。在英勇的志愿者们参与的实验中(事实证明,这些对实验地点感到陌生并酩酊大醉的实验参与者,是对实验室仪器的巨大威胁),英国科学家们解开了这个谜题——为什么在醉酒后很多强烈的令人不适的症状会随之而来。   甲醇和乙醇(酒精)是被同一种酶分解的,但是乙醇(酒精)有被分解的绝对优先权。只有当酒精被全部分解掉以后才会轮到甲醇。由于从甲醇中会产生有相当毒性的蚁酸,就会导致产生头疼等一系列酒后的不适。这也是为什么醉酒者即使清醒后还会感到头晕脑涨的原因。如果我们遵照建议,在这类酒后症状出现后,再饮上一小杯酒,确实会起到缓解的作用。因为通过新的酒精补充,又会把酶的分解作用从甲醇移到酒精上。这时已经生成的蚁酸就会陆续被分解,直到酶的数量再次多到可以开始分解甲醇时为止。因此在医学上,对于甲醇中毒会采用乙醇(酒精)疗法。   经过科学家的努力,能够有效抵消酒后不适症状的药物被研制出来。在这方面,慕尼黑的化学家们走在了最前列。他们研制的物质叫做N乙酰基巯基丙氨酸。该物质能给身体提供巯基丙氨酸。身体需要足够的巯基丙氨酸在体内生成足量的谷胱甘肽,而该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有效排毒。也许普利尼乌斯让大家吃猫头鹰蛋的建议并不离奇:蛋类含有大量的巯基丙氨酸。当然猫头鹰蛋是否真的具有更多数量的巯基丙氨酸,还需要科学家们证实。   被揭开谜底的还有酒后剧烈的干渴的感觉。从科学家的角度看,这种干渴感也是导致极度头疼的原因。酒精干扰了大脑垂体中的一个重要腺体,这个腺体是调节荷尔蒙平衡的器官。接着由于每种荷尔蒙都失去了约束,它们都要从身体中吸收水分。这就导致了身体中更多的水分和钠盐被排出体外,并超过了我们身体的摄入量。因此身体就从很多其他器官中吸收水分。伦敦国立医院的神经学专家伊安·卡德担心,这样会导致我们大脑一定程度上的脱水。由于大脑皮层与颅骨之间维系着非常敏感的联系,因此即使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变化也会引起强烈的头疼。   民间流传的对付酒后痛苦的老偏方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种观点。通常人们用一碗肉汤来缓解不适的感觉:这样做能够为身体提供盐分,解除饥渴——尽管此时我们毫无食欲。甚至连一头扎到床上之前喝些矿泉水之类的经验都是很有科学依据的。水分的补充使身体中敏感器官的脱水减慢,进而缓解第二天早上的难受感觉——当然前提是,喝醉后我们还有能力打开一瓶矿泉水。好了,还是让我们干杯吧! 误区:忘掉炒锅吧!烹制的食品是毫无营养的 在我们的猿类祖先于500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时,他们的菜谱肯定还是全生的:鲜嫩多汁的肉虫,脆香可口的甲虫,东抓一把草莓,西捡一个水果,有时干脆就吃其他肉食动物留下的残羹冷炙。有一点是无疑的,先人们为了生存所需的能量,要尽可能把一切能够食用的东西尽果腹中。在那时,寻找食物就是一天的全部工作。   大概在15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借助火和工具的使用,一切开始变得简单起来:人们开始有能力猎取更多的猎物,并能将之分成小块。火帮助人们把那些以前无法享用的块茎植物和其他难以消化的植物食品变得能够被人类的肠胃所接受。在这个进化阶段(智人时期),人类的脑容量也在急剧扩大。其原因目前还只是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与人类的营养结构有着紧密联系。大脑是人体中需要能量供应最大的器官。普遍认为,肉类和能被轻易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如块茎植物中的淀粉,满足了大脑不断增长的能量需求。   在寻找食物和消化食物的过程中,猿类度过了每天的绝大部分时光。当动物的食物构成中植物性食品占比例越大时,该动物的肠子就会越长,从而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就会更多。因为植物含有抵抗性物质,与肉类食物相比更难消化。食肉动物就拥有较短的肠子。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消化系统演化成了杂食动物的器官形态,从下颚到牙齿直至肠道。人的肠子的长度介于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之间。黑猩猩(它主要吃植物性食品)的肠道的长度是人类的将近两倍。   这种演化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人类的一部分消化工作被从体内转移到了体外——通过使用明火的烘烤和烹煮。这样省下来的能量就能够供应大脑。这就促进我们的祖先在思维上获得更多的创造力,并进一步使身体对植物食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得到提高,使肠道的负担继续减少。煎、炒、磨、烤、发酵、酿造,所有的这些技能使现代人类(他们被人类学家称为智人)更加容易消化吸收食品。因此烹调的产生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决定性的一步,特别是它给人类带来了可用于其他工作的更多的时间与能量。   尽管有了上述改善,我们祖先的工作还是一直相当辛苦的。很难想像这种逐步演化的、相当费力的食品加工方法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如果“自然主义的食物”(指生食)能够有这么多优点,我们肯定能看到这种加工毫不费力的食品给那些在“自然中生活的人们”(指生活在原始状态的原著民们)带来的好处。但是事实相反:这些人加工食品的精致程度和我们差不多。虽然在食物加工过程中肯定会有营养物质的损失,但与食物中含有的毒素或阻碍消化的物质相比,也算一种很好的妥协了。   谁在今天鼓吹放弃炒锅,谁就是想回到石器时代。这人恐怕要牺牲他的大脑来换取一条更长的肠子了! 误区:蔬菜生吃比做熟后吃更有营养 这个观点显然很有道理:纯天然的、未曾加工改变过的食物含有自然母亲赋予的一切营养。既没有维生素的流失,也毫无矿物质的减少,更少了抗氧化物质的提前损耗。你见过兔子煮胡萝卜或者狮子煎羚羊排吗?自然不会的。这些与我们一起被上帝创造的生命从不会受到动脉硬化、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的困扰。这些废话难道能被称做建议吗?   也许这些人忽略了一点,大多数处于自然状态的野生动物都会提前死亡,而与之相比,那些津津有味吃着我们粮食、被称做害虫害兽的生物却活得有滋有味,而且还繁衍兴旺。我们的问题是:人类的消化系统是否能与野生动物的相提并论?如果人们长时间以生的蔬菜瓜果为食,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在那些真正的“全营养食物”支持者身上可以得到最好的体现。他们每天食物中至少要有50%的部分由生食构成,而且他们中间很多是素食者,每天除了谷物,要吃掉很多生的果菜。
/
本文档为【饮食观念误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