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周有光·张允和爱如流水长,曲终人不散

2017-06-05 4页 doc 10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4249

暂无简介

举报
周有光·张允和爱如流水长,曲终人不散周有光 · 张允和 | 爱如流水长,曲终人不散 ★您只需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读者参考微信刊号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著名学者,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早年研读经济学,后因他对语言文字造诣深,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有巨著《汉字改革概论》等二十余部,100岁后还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 张允和,生于1909年,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姐”。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擅诗词,工昆曲。晚年致力于写...
周有光·张允和爱如流水长,曲终人不散
周有光 · 张允和 | 爱如流水长,曲终人不散 ★您只需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即可关注读者参考微信刊号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著名学者,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早年研读经济学,后因他对语言文字造诣深,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有巨著《汉字改革概论》等二十余部,100岁后还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 张允和,生于1909年,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姐”。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擅诗词,工昆曲。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 1925年的一天,张允和到同学周子俊家玩,认识了她的哥哥周有光。周家原来也是大户人家,但到周有光父亲一辈时,已经家道中落,其父教书勉强维持着一大家人的生活。当时,周有光正在上大学,19岁,大张允和3岁。但是,认识以后有几年时间他们并没有单独的接触。 张允和八十岁的时候这样回忆她与周有光第一次握手时的情景:当她的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心交给了他。从此以后,不管人生道路是崎岖还是平坦,她和他总是在一起,她一生的命运被紧紧地“握”在了他的手里…… ▲1948年,英国剑桥大学留下了周有光、张允和这两位中国学者的身影。 3年后,张允和19岁,考入上海的中国公学。此时的周有光是在上海的光华大学读书,两人单独接触的时间也多了起来。但周有光到公学去找张允和时,张允和经常东躲西藏不肯见,双方心意渐明,却又羞于捅破那张叫**情的窗纸。 周有光说,他与张允和之间的恋情并非像别人说的那样曲折,并非“一见钟情”,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般浪漫。他们从认识到结婚一共持续了八年的时间,这样的爱情如涓涓溪水,恬静而悠长。 张允和《温柔的防浪石堤》一文中,曾讲过这段时期的一个故事:这一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天,二人一同来到吴淞江边,坐在石堤上,甜蜜而紧张。这时,周有光拿出一本小书来,是英文本,书上面写着一句话: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洗清我的罪恶。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是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尽管张允和没有让他“一吻中消除罪恶”的计谋得逞,但得知了他的心思,心里也充满了甜蜜与幸福。 此后,那种情愫似乎已经明朗,两人有空就经常在一起看书,学**,他们无所不谈,并有着相似的兴趣与爱好。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日军炮轰吴淞口,为了安全,张允和借读到杭州之江大学,而周有光大学毕业后在杭州教书。两人见面更多了,周末,他们相约西湖花前月下,吟诗赏月,好不甜蜜。 1933年二人结为夫妻,一切都是水到渠成。8年相识,感情瓜熟蒂落,双方家长皆是开明之人也乐见其成。张允和天生性急,说话做事节奏都快,张家10个姊妹兄弟,她第一个披上了婚纱。结婚前,周有光在给张允和的信中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回了一封10张纸的信,意思却只有一个:幸福不是你给我的,是要我们自己去创造的。从那时起,他们就要共赴风雨,一起创造幸福。 ▲1933年,张允和、周有光的结婚照 一年后,张允和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周晓平,接着又生下一个女孩(后来早夭)。他们一家生活和睦,平静而幸福。然而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张允和与周有光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大逃亡的艰难岁月。十多年的奔波流离,先后搬了三十余次的家,终于盼来了解放与和平的年代。 1952年,受叶圣陶先生的推荐,张允和从上海调到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1955年10月,周有光也受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来到北京参加拟订汉语拼音及文字简化工作。在北京后,夫妻两人终于得以天天聚在一起了。那时,周有光经常陪张允和去参加昆曲社。妇唱夫随,非常的幸福。当时,他们的儿子也已经成家,并有了孙女。 1969年,周有光下放到宁夏平罗,张允和在北京带着孙女庆庆惨淡度日。周有光得了青光眼病,张允和与人据理力争,坚持给丈夫寄药,寄了两年零四个月。 ▲周有光、张允和仿佛老年之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 时光易催人老,转眼之间,俊美的新婚夫妇已经变成了一对公公婆婆。退休后,周有光仍然著书立说,努力地工作;而张允和也一样,退休后仍然执着于写作、书画、昆曲。而他们的感情,随着晚年的到来,更加甜蜜,富有韵味。 周有光是个老顽童。在他91岁时,有朋友问他高寿,他回答:“11岁。”一旁的张允和赶紧解释:“他认为80岁是尽数,活一天赚一天,从80岁重新数起。”又自我介绍,“我呢,是二八年华,88。” 作为一个诙谐幽默、快乐活泼的人,张允和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好极了”、“得意极了”。她常自称“三自主义”:自得其乐,自鸣得意,自娱自乐。还有一个三不原则: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 平日,两人在家,常相向而坐。先生打电脑写文章,“脑”耕不辍,太太批阅书刊、剪报,手忙不停。他们划疆而治,相安无事。他手一离键盘,要活络筋骨了,她即扮书童,奉上香茗一盅。有朋自远方来,他们共品茗、听音乐、唱昆曲、侃大山,围桌话诗。有时,老太太会撒娇,老头儿喊生姜,她偏叫“不辣”,逗趣。受夫人熏陶,周有光成了昆曲爱好者:她每次开会,他都陪同前往:她每次登台演出,他必到场,自称是妇唱夫随。 朋友他们俩长寿的原因时说:人得多情人不老,人得幽默人不老。 二人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惯就是喝茶。上午十点、下午三四点各一次,每次都是“举杯齐眉”。在周有光看来,他们的婚姻,平淡,没有轰轰烈烈,就是这种平静与敬重,才是他们婚姻保鲜的秘诀。婚姻不仅仅要有爱,同时还要有敬,只有这两方面具备的婚姻才会长久。 “别人都说我们结婚七十年来没有吵过架,我们的亲戚也经常向我们的保姆询问此事。其实,我们也有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一般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还有一点,我们吵架通常不是因为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许多人问我们长寿之道,我们想不出什么道理,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常生气的缘故,因为,外国有一位哲学家曾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譬如,夫妇俩为了孩子生气,孩子做错了一点事情就大动干戈,实际上就是惩罚自己。我们相信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我和老伴从相识到相恋再到结婚的这个过程,好像是很平坦的。”  2002年1月13日,周有光过了96岁生日,7月25日,张允和过了93岁生日,如果把恋爱也算进去,他们在一起已经相依相伴了70多个年头。 2002年8月18日,张允和在吃完晚饭后,突然倒下,再没醒来。走时,她仍然是一袭紫衣,盘发依旧,阖目如睡...夫人张允和的去世对于高龄的周有光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说,她去世后的半年间,他一直都不接受她已经离开了自己的现实,时常还以为她还会回来。这段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并长达70年的婚姻,几乎成为了男女之间的恋爱。 周有光之后在张允和的遗著《浪花集》的出版后记中这样写道:“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后来我忽然想起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个体的死亡是群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如果都不死,人类就不能进化’。多么残酷的进化论!但是,我只有服从自然规律!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从此,他孤独地踏上了下一个行程,带着一颗饱经沧桑后平静的心。 (摘自《广州日报》,并节选收录于《读者参考》111期) 读参君送福利啦!现在开始,我们每周将根据留言的点赞数量和留言质量选出一位幸运粉丝,赠送最新一期的《读者参考》纸质书一本,届时我们将通知这位获奖读者,取得联系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
本文档为【周有光·张允和爱如流水长,曲终人不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