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东坡在惠州

2010-06-28 38页 doc 168KB 1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233

暂无简介

举报
苏东坡在惠州苏东坡在惠州 来源:区政协文史委 作者:王启鹏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方面,他一生写了2700多首诗,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在词方面,他是豪放派的鼻祖;在书法方面,他是我国四大著名书法家之一,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齐名;在绘画方面,他又是中国文人写意画的中坚,他与其表兄文与可画的墨竹,是著名的一个画派,叫湖州派。他还是一位医学家、气功师、美食家、酿酒师、农田水利专家。所以,后人称苏轼是一个全能的文艺家、全才。   苏轼和他的...
苏东坡在惠州
苏东坡在惠州 来源:区政协文史委 作者:王启鹏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方面,他一生写了2700多首诗,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在词方面,他是豪放派的鼻祖;在书法方面,他是我国四大著名书法家之一,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齐名;在绘画方面,他又是中国文人写意画的中坚,他与其表兄文与可画的墨竹,是著名的一个画派,叫湖州派。他还是一位医学家、气功师、美食家、酿酒师、农田水利专家。所以,后人称苏轼是一个全能的文艺家、全才。   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散文创作方面同是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像“三苏”这样能在中国文化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家庭是少有的。所以,朱德委员长曾赋诗称赞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先后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他是在59岁高龄时被贬到惠州来的。   一、 一代文豪贬惠州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奋厉有当世志”的思想。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便潜心研究社会问题,针对所谓宋朝“百年无事”的“太平盛世”,但已危机四伏的事实,在短短的二三年间便写出了《策论》25篇和《进策》25篇,提出了改革弊政的革新主张,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实行变法,其中也包括苏轼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但,要比苏轼的激进得多、丰富得多。按理,苏轼是应该拥护变法的。但,由于王安石思想激进,而苏轼思想稳健且偏于保守,故产生了矛盾。苏轼认为,新法“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上皇帝书》),不利于国家。还认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故苏轼是主张渐变的。况且苏轼长期生活在下层,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对广大农民的疾苦也比较了解,所以他只看到变法中的毛病和不足,因而和保守派站在一起,反对新法。但,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变法大张旗鼓地进行着。于是,他不得不要求外任,离开了朝廷。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到杭州任通判(州的副职长官)。以后,又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的太守(州长)。在这期间,苏轼在地方官任上,亲眼看见新法给农民带来的一些不便,于是便写了一些讽刺新法的诗歌。结果,在湖州任上,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出苏轼诗文中的一些字句,断章取义,说他讪谤新法,加以弹劾,使苏轼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因御史府中的柏树上经常栖宿着许多乌鸦,故将御史府称作乌台)。   出狱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黄州安置。以后,几经升迁。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朝廷,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可谓权重一时。此时,苏轼对司马光等人一概废除新法的做法表示不满,提出对新法要“参其所长”,结果又为旧党所不容,只得要求外放。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起,章惇一伙对“元祐党人”进行疯狂的报复、迫害。苏轼又首当其冲,在被迫害之列。御史赵挺之、来之邵等人又重演“乌台诗案”,弹劾苏轼所作之诰词“谤讥先帝”。于是,苏轼在定州任上便落端明、翰林两学士,落职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   苏东坡是哲宗皇帝的老师。起初,他对哲宗还是抱有幻想的。当年仁宗在世时,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而神宗更爱苏轼之文,宫中读之,进膳忘食,称之为天下奇才。可是,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哲宗皇帝根本不讲情面,也不顾及先帝们对苏轼的褒奖,不顾及苏轼是否是个人才。一年前,他首先准苏轼辞去礼部尚书而出知定州,东坡临行前要求向皇帝“陛辞”,也不获准。种种迹象表明,苏东坡是不容于朝的。但是,东坡还是逆流而上,上书皇帝,劝他不要听信新党的胡言乱语:“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辄进此说,敢望陛下深信古语,且守中医安稳万全之策,勿为恶药所误,实社稷宗庙之利,天下幸甚!”(《朝辞赴定州论事状》)。   按照宋代的政治,谪官接到诰命之后,必须立即离任,不须交代,不得逗留。苏轼在绍圣元年闰四月三日接到诰命,便立即前往贬所。   苏轼一家沿着太行山往南前行,当时是梅雨季节,连日天色阴沉,能见度很低,连太行山也看不清楚,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沉重。但是,到了赵州临城时,天气突然晴朗起来,能清楚地看见太行山上的草木,东坡甚是高兴。因为他去年冬出知定州时也是走这一条路,但连日刮风,灰尘很大,整个天空灰蒙蒙的,连太行山的样子也看不清。而现在,离开定州远适岭外,却终于看到此山北走的雄姿。中国人历来都有崇拜山岳的传统,所以苏轼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况且,苏东坡马上又想起韩愈。贞元十九年,韩愈在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宽民徭。因为党派之间的排挤,被贬为广东阳山令。贞元二十一年便改为江陵法曹参军。当他遇赦北归过衡山时,便写下了《谒衡岳》诗:“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净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心想,自己的经历不正好和韩愈一样吗?想到这里,苏东坡精神为之一振,马上高兴地对儿孙们说:“吾南迁其速返乎!这是韩退之《衡山》诗的吉兆啊!”于是,便提笔写下了《临城道中作并引》: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意思是说,自己不可能像柳宗元那样长期留在贬谪之地;而会像韩愈那样,很快就会被皇帝召还的。   可是,事实与苏东坡想象的完全相反。当他还在赴英州的途中,政敌章惇、蔡京、来之邵等人又不断地在皇帝面前攻击苏轼,说苏轼罪大恶极,贬谪英州仍不足以惩罚。于是,哲宗皇帝又两次对东坡加重处分,把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这时的苏轼,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囚犯了。   在古代,岭南广东是比较落后的,人们称之为蛮瘼之地,加上气候炎热,疾病较多,人们又称之为瘴疠之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是把不同政见的“罪大恶极”者贬谪到岭南来。而从定州到惠州,有4千余里。当时没有汽车,没有轮船,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和帆船了。而这时,苏东坡已是59岁了,加上身体又不好,患有严重的痔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对家人作了重新安排:令苏迨一家及苏过的妻儿去宜兴,和大儿子苏迈住在一起;自己则与幼子过、侍妾王朝云并两老婢,主仆五人奔赴贬所。   值得安慰的是,苏轼此次南迁,沿途多遇故旧,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尤其是在扬州,以龙图阁知润州事的张耒,怕东坡在路上遇到不测,特地挑选了两名士兵随他南行,沿途照顾他,一直护送到惠州。   但,苏东坡对此次贬谪是不服的。当他翻越大庾岭即将踏入广东时,心绪突然高涨起来,竟然写诗表白自己的高洁:“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过大庾岭》)说自己是“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一股凛然之气跃然纸上。   二、 惠州父老喜迎苏东坡   经过长期跋涉,苏东坡一行终于在九月进入岭南广东了。当他乘坐的船沿北江顺流而下,行至清远时,看见岭南都是青山绿水,气候宜人,本来就十分高兴。更令他高兴的是,一位姓顾的秀才还热情地向苏东坡介绍了惠州的情况。东坡听了之后,禁不住写下了一首《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香案吏”的来历是:唐代制度,皇帝驾到,起居舍人须分站香案两旁。东坡曾任中书舍人,故自称“香案吏”。“玉堂”,本宫殿名,宋太租曾写了“玉堂之仙”四个字赐给翰林学士苏易简,所以翰林学士又称“玉堂”。苏东坡曾任翰林学士,故自称“玉堂仙”。从这首诗来看,苏东坡认为岭南这个地方还不错,适宜他生活。   九月二十三日,苏东坡携着家人从广州向惠州进发,他们坐船沿东江溯江而上。一路上,苏东坡都在盘算着游览罗浮山之事。罗浮山在博罗县境内,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它,山势雄伟,风景秀丽。在260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00多处,洞天奇景、石室幽岩近百处。它,还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号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早在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药物学家、炼丹家葛洪,就在这里炼丹,并写出了著名的理论专著《抱朴子》。所以,苏东坡还在清远途中,听了顾秀才的介绍之后,便立下了“便向罗浮觅稚川”的誓言。   九月二十六日,苏东坡一家乘坐的船停靠在泊头镇。第二天早晨,父子两人便乘肩舆直至罗浮山。他们游览了长寿观、冲虚观,饮了卓锡泉,还为葛洪的丹灶题了字。晚上,住在宝积寺中阁。第二天早上吃了早餐,便回到船上。   这次游罗浮山,苏轼写有6篇散文和1首诗,盛赞罗浮山“山不甚高,而夜见日,此可异也”。并称朱明洞是“蓬莱第七洞天”,还说:“山中可游而未暇者,明福宫、石楼、黄龙洞,期以明年三月复来。”   十月二日,苏东坡一家就到了惠州。惠州,在古代就有岭南名郡之称。春秋战国时期,惠州这一带地方就曾建立过一个小国——缚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惠州这一带属南海郡傅罗县。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原秦国的龙川县令赵佗也建立了一个以番禺(今广州)为王都的南越国。傅罗县属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统一岭南,并把南越地重新划分为9个郡,傅罗县辖属于南海郡。三国东吴占领岭南之后,于甘露元年(256年)改傅罗县为博罗县,另划出包括现在惠州市区在内的一些地方建立了欣乐县。晋统一之后,于咸宁六年(381年)分出南海郡部分地方,设立东官郡,欣乐县隶属于东官郡。南北朝时,梁天监二年(502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在今惠东县梁化镇)。祯明二年(588年)梁化郡辖下的欣乐县又改为归善县(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惠城区、惠阳区和惠东县)。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开皇十一年(591年)废梁化郡而设立循州总管府,府治在今惠州。这就是惠州成为府治的开始。从此,惠州便成为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以后,惠州曾先后隶属于龙川郡、循州总管府、循州、雷乡郡、海丰郡。但,郡治都设在惠州。五代南汉时期,统治者于梁乾化元年(911年)将原循州地分为两个州,迁循州于龙川,辖龙川等县,并于另一半的循州地立为祯州,这就是惠州的前身祯州的来由。宋朝建立以后,于天禧五年(1021年)避太子赵祯之讳,改祯州为惠州。惠州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十月二日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刚踏入初冬的岭南气候,不冷不热,十分宜人。当苏东坡从船舱中走出来时,看见码头上站满了人,大家都用奇异的眼光望着他,有些人还向他问好。顿时,苏轼热泪盈眶,一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便口占而成: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苏东坡的意思是说:惠州这个地方呀,很熟悉,好像是曾经到过的一样。不然的话,为什么连鸡狗都认识我的呢?惠州的父老乡亲,扶老携幼,都出来迎接我,并问我因什么事而贬到这里。我想,自己可能会像苏武那样,最终还是回到中原去;或许像管宁那样,老死在惠州吧。但,不管怎么样,惠州这个地方那么好,肯定会有人对我很好的。   在惠州府衙役的指引下,苏东坡到惠州府办理了报到手续。   惠州府衙在梌山上。梌木,吴人谓刺木。岭南人谓枫木。因山上多梌木,故名。它在惠州现在的中山公园处。由于这里的地势比较高,故站在府衙便可以将惠州一览无余。宋代的惠州,只不过是一个小镇,人口不多。可是,其地理环境和风景却很特别:四面环水,北边有东江东西方向流过,城的四周便是组成西湖的五个湖:南湖、丰湖、平湖、菱湖和鳄湖。城中有数座小青山。整座惠州城就在绿水青山之间,风景十分美丽。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赋诗赞美惠州:“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这就写出了惠州城的地形特点。   惠州太守詹范,字器之,进士。以前虽然不认识苏轼,但久仰东坡大名,故他非常佩服东坡的人格和才华。当东坡报到后,他马上把东坡一家安排到合江楼去居住。   合江楼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皇华馆是朝廷官员的驿馆。皇华之名盖取于诗经“皇皇者华”之意,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干部招待所或高级宾馆。按理,苏东坡作为一名贬官,是不能住进合江楼的。而现在,詹太守居然把东坡安排进去了,可见詹范对苏东坡敬仰的程度。   苏东坡一家搬进合江楼后,东坡发现这里的风景特别雄壮优美:合江楼修建在江边的一个小山岗上,涛涛的东江水和西支江水从楼下流过。放眼一看,只见水天茫茫,城内的几座青山就像几颗青螺一样耸立在水中,苏东坡禁不住赞叹。一会,一首《寓居合江楼》诗就马上写了出来了:   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这首诗极赞合江楼所处环境的美丽,把它比作“蓬莱”,是一座仙山。可是,住在里面的东坡老人,却“身世两相违”,只能“西流白日东流水”了,无所作为,得过且过,故只能“一杯付与罗浮春”了(罗浮春乃惠州的一种酒的名称)。   可是,好景不长,苏东坡在合江楼才住了16天,在十月十八日就不得不搬到归善县郊外的荒野,四周是密密麻麻的桄榔林的僧舍——嘉祐寺。   三、与程正辅释怨,在生活上得到关照   章惇,曾是苏轼的好朋友。在王安石变法中,章惇追随王安石,并为王安石任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便与苏轼产生了隔阂。司马光旧党上台后,章被贬黜。绍圣元年哲宗亲政,章又被起用,任尚书左仆射,倡“绍述”之说,凡是元祐期间所革除的一切制度,都要恢复之,其中青苗法、免役法等法都在恢复之列。而东坡再贬惠州,亦与之有关。   苏东坡贬寓惠州之后,章惇恨不得把东坡置于死地。他除了派出心腹了解苏东坡在惠州的情况之外,还想尽一切办法,借助外部力量来把苏东坡整死。机会终于来了。章惇了解到,苏东坡有一个表兄程正辅,因苏东坡的姐姐嫁给程正辅后不久,便不明不白地死了,故苏家便认为程家把他的女儿虐待死了。这样,两家便断绝了来往。到绍圣元年时,已达42年之久了。于是,章惇在苏东坡贬谪到惠州的第二年,便委派程正辅为广南东路提刑,提点冤狱,示意他找苏东坡的过失,然后整治他。   程之才,字正辅,是苏东坡母亲程成国的侄子,也是他舅舅程睿的第七子。第二子之元,字德孺;第六子之邵,字懿叔;第七子之才,字正辅。程氏在四川眉山算是名门望族。而程氏兄弟也有一官半职。从血缘关系来说,苏东坡与程正辅是亲上加亲,既是表兄,又是姐夫。但,从社会关系来说,自从他的姐姐死后,已有42年的怨隙,已成为仇人了。章惇派程之才来惠州,其险恶用心是明摆着的。所以,当他得知正辅将巡按惠州时,心情非常矛盾。每天都在盘算着如何对付程正辅的问题。   这时,正好程乡县令侯晋叔在这里,并答应负责派人送信和正辅沟通。东坡觉得这个方法好,于是就给程正辅写了这样的一封信:   我被贬逐到惠州,困苦之状可想而知。听说您要来,非常想念。古人以30年为一世,现在我们断绝联系已42年了。想到这里,令人凄惨断肠!我受的惩罚深重,到惠州后便闭门不出,虽是本郡太守,也没有去拜会过他。您来这里,恐怕我也不敢去迎接您……只希望能得到您的关照……   书信派人送出去后,心里头轻松得多了。但转想一下,光这一封信还不够,还必须告诉正辅:我虽然不宜去迎接,但可专派小儿苏过去迎接。   不日,广南东路提刑程正辅到惠州了,住进了合江楼。第二天,想不到程正辅就坐船到嘉祐寺去看望苏东坡。正辅一上岸,苏东坡便迎了上来,邀请正辅到寺里面去坐。正辅边走边看,发现僧舍非常破败。这里到处是桄榔林,蚊虫很多。加上这里又远离闹市,故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行人都非常稀少。饮了一会茶,叙了一些旧事之后,两人自然而然地谈论起作文写诗的事来。正辅这次到广州,坐船经过安徽时,看见江边的桃树开满了桃花,有红的,有白的,十分鲜艳,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江行见桃花》诗,要请东坡斧正和唱和。   东坡恭敬地接过桃花诗,细读了一遍,连声说是好诗,并说:“字字奇警,亦常人不逮也。”沉思了一会后,便要程正辅的侍从拿笔墨来。   不一会,一首《次韵正辅表兄江行见桃花》诗就完成了。   饮过几杯茶,程正辅便对苏东坡说:我曾祖仁霸,也是你的外曾祖父,以仁厚信于乡里。可惜我们兄弟都没有将他的事迹记述下来。现在想请你写写。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外曾祖父的事迹,我在小时侯就很熟悉的了,听了不少有关他的传说。这个任务就交给我吧。   一会,女仆抱着一坛“罗浮春”酒过来了。几杯酒下肚之后,苏东坡的脸马上红了起来。原来东坡是喜欢喝酒但酒量小。接着,苏东坡便解释说:罗浮春是惠州的土特产,用糯米发酵酿成的,所含的酒精度不高,很有营养,是这里产妇的营养补品。   坐在旁边的王朝云、苏过,都笑了笑,都先后对程正辅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乐天派,真拿他没法。最后,还是王朝云说出了他们内心的苦衷:   “我们到惠州后,水土都不太适应,东坡的痔疮发作得很厉害,我的身体也不好。这里的居住条件又这样差,阴暗、潮湿,我们也不知如何是好……”   程正辅听了,心里也很难过。作为一个朝廷重臣、当代大文豪,落到这个田地,已是够可怜的了。正辅只能安慰地说,他会跟詹太守说说看。   十天很快就过去了,程正辅巡按惠州也结束了。当时,苏东坡心里很是矛盾,是在合江楼,还是在合江码头送别正辅好呢?还是等正辅起程后再去追别为好呢?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还是不要在官方的公开场合露面为好。于是,他在程正辅的官船开出后不久,即雇了一只小艇,沿东江顺流下。在博罗县城前截住程正辅,邀他上岸到博罗一叙,并写有《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和《再用前韵》两首诗,盛赞程正辅的为人和诗篇,表述了两人的情谊,十分融洽。正辅告诉东坡:詹太守同意你搬回合江楼去居住了。   博罗县令林抃知道广南东路提刑程正辅和大诗人苏东坡到了博罗,马上赶到他们的歇息处,并邀他们游览了香积寺。   香积寺在博罗县城东北面7里,它在大北山、象头山和白水山交界的一个山谷中。寺前有一条小溪流过,环境十分幽静。而这个佛教寺院又是博罗县比较著名的寺院,长年香火不断,虔诚者众。当苏东坡一行走到郊外的田间小路时,看见麦苗正在抽穗,非常高兴,禁不住口占赋诗:“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一进入香积寺,苏东坡看见这里的地势非常险峻,便马上把林抃拉了过来,指着溪流中较窄的地方说:“若果在这里修一道拦河坝,则可以修一座水碓磨,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说着,说着,苏东坡又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   要令水力供臼磨,与相地脉增堤防。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   苏东坡仿佛看见了水碓磨建成之后,磨面和舂米的情形。   程正辅第一次巡按惠州的十天,就这样愉快而紧张地结束了。   回到惠州后,第二天,苏东坡就搬回合江楼居住了。他高兴地致书程正辅:“轼凡百如昨,十九日迁入行衙。”过了几天,又写信感激道:“迁居已八日,坐享安便,知愧!知愧!非兄巨庇,何以得此。”从此,苏东坡与程正辅的书信联系就更加多了。   再说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惠州遭受了一场少有的洪水。当时连续下了半个月的暴雨,东江和西枝江的水位迅速上涨,几天之后,整个桥东县城都淹掉了,桥西府城也只露出了几座小山冈。惠州城一片泽国,一片混乱。人们纷纷弃家而逃,像鸡犬一样往高处逃。正如苏东坡在《连雨江涨二首》中写的:“浦浦移家疍子船”,“人随鸡犬上墙眠”。一般来说,暴雨之前必有大风,而这次暴雨刮的可是台风,异常迅猛。据史料记载,此次暴风雨刮倒了公私房屋2千余间,大树尽拔,连有4百年树龄的一棵乾明柯子树也被狂风拔起。在这场洪水中,有些人丧失了生命,好些人无家可归。   就在这个困难时刻,朝廷再次派程正辅到惠州视察灾情来了。当东坡获得消息后,一再致书信探问,并介绍惠州水灾情况。这一次,苏东坡的表现与上一次不同了。除了主动致问之外,还约正辅游览罗浮山,并要亲自出来迎接正辅。   九月二十六日,程正辅到了。苏东坡也和惠州官员、惠州百姓一样,在合江码头等候了很久,直到把正辅送到府衙后,才回合江楼休息。第二天,苏东坡就在合江楼居住的星华馆思无邪书斋将《书外曾祖程公逸事》赠给程正辅。   程正辅这次到惠州视察灾情也一共用了十天时间。由于东坡和程正辅同住在合江楼,故两人见面、交流的机会就比较多了。在此期间,苏东坡除了用口头的方式向程正辅建议修建东、西新桥,西湖堤,添建军营300间,救灾减税之事外,还用书信的形式向他建议。正辅看了东坡的这些举动非常高兴,称赞东坡心里只装着百姓,难怪杭州人民对他那么怀念,修筑生祠来纪念他。程正辅对东坡的这些建议都表示支持,还同意拨些专款给他。并建议东坡要取得詹太守的支持,选派得力的人来管理这几项工程的建设。   十多天的巡视工作很快就要结束了。十月初,程正辅要离惠返广州了,彼此都感到难舍难分,东坡沉痛地说:“人生三十年为一世,我们都是六十以上的人了,人生的日子不多了。这次离惠,我一定要送送你,多叙一两天。”   送别程正辅的第一站便是同游白水山。白水山,就是现在的惠州汤泉,它属于象头山山脉,里面有著名的汤泉和九龙潭。汤泉,在白水山西侧的白虎涧畔。这眼温泉水温高达70℃,长年不竭。据有关专家鉴定,这个汤泉属于碳酸钾型高温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治疗各种慢性皮肤病、心血管疾病及保健驻颜均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九龙潭在白水山的东麓,有一个很大的瀑布,发源于白水山顶。因溪水曲折迂回从高山上冲下而形成了一个深潭而得名。当苏东坡两人来到九龙潭下,仰望着从天而降的瀑布时,高兴得像小孩一样,连呼壮观,都说置身于这山水中,真是一洗胸中九云梦。   游览了九龙潭之后,苏东坡又引程正辅去汤泉沐浴。他们还没有到达汤池,远远就看见汤池上空升起一层厚厚的蒸气,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有如仙境般美丽。当他们泡浸在汤池中时,一种舒适感便油然而起,不禁想起唐代唐明皇李基隆和杨贵妃一起沐浴汤泉,差点亡国之事。于是,苏东坡禁不住吟诗道:   虽无倾城浴,幸免亡国污。   解衣浴此无垢人,身轻可试云间凤。   正辅、东坡两人在汤泉沐浴完之后,博罗县令林抃马上又邀他们到博罗香积寺去,看看前不久建成的水碓磨。   四、关心民瘼,为百姓办实事   苏东坡是在59岁高龄时被贬谪到惠州来的。他是一个被严谴的罪臣:不得签书公事,被安置在惠州。按宋朝的法律,贬令中有“安置”两字的贬官,其行动是受到监视限制的,并不能擅自出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受到管制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垂老投荒再被严谴”。其苦况是可想而知的。但,苏东坡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有他的活法。   贬寓惠州后的苏东坡,平日无事便到处走走,了解一下惠州的民情风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之后,他发现惠州这个地方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惠州城风景虽然很美丽,青山绿水。但是,由于惠州城四面环水,出入很不方便,尤其是一些老弱的妇女出城砍柴割草和进行农业耕作,更不方便。苏东坡还亲眼看见有些妇女到西山去割草而掉进丰湖里面去。二、惠州常年天气比较炎热,雨水较多,比较潮湿,疾病流行。但,由于这里文化经济都比较落后,故缺医少药的现象比较严重。三、农业耕作技术比较落后。惠州虽然已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时代,但是,利用自然资源少,没有什么先进的农耕工具。对于这些问题,苏东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机会便争取去解决它。他常常认为,儒家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格言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做人怎能只从自己的切身利益来考虑呢?所以,他在《苏氏易传》中明确地说:“君子有责于斯世,力能救则救之,力能正则正之……”在《答陈师仲主簿书》中又说:“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暇计议穷达?”这,大概是苏东坡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够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的思想基础吧。   苏轼垂老投荒,已经没有权了,也没有什么钱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为惠州百姓办好事的热情。他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由自己提出建议,请和自己友好的官员牵头来办;二是靠自己的影响力,交由他人办或亲自办。由于方法得当,所以苏东坡都办得很成功,并先后为惠州人民办了好几件好事。   (一)解囊助修东、西新桥   我在上面已经讲过,程正辅来惠州视察灾情时,苏东坡的“两桥一堤”提出来之后,马上得到正辅的肯定,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得到詹范太守的支持,如何才能具体实施的问题了。   惠州城被西枝江分隔为两半:归善县城那半为水东,惠州府城这一半为水西。西枝江的江水流淌急峻,在西枝江流入东江的交汇处,原来是修有一座简陋的竹浮桥的,在五月间的洪水中已被冲毁了,现在只能用小艇来摆渡。但是,这个渡口又是城中的交通要道,行人很多。不少人因为船小摆动,人多挤逼而掉进河里去。苏东坡经过反复调查和思考后,认为在这里修一座用船只串联起来的船桥比较可行。其方法是:用40只小船连为20舫,每2船为一舫,然后用锁石碇把它们固定在江中,随水涨落。这样,不管江水如何变化,行人都可以从舟桥上走过。   在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湖面上,原来有一座长桥。但由于水面较宽,所用的一般木料又容易腐烂,故屡作屡坏。苏东坡也想改造它。具体是:在平湖门和西山这两端各筑进一段堤,中间造飞楼九间以作桥,而造桥的木料全部改用罗浮山出产的坚硬如铁的盐木。按照这个方案建造的桥梁,气势宏伟,既可作为西湖中的一个景点,又可以作为一条交通要道,方便居民到西山去砍柴割草和耕作。   詹太守非常同意苏东坡的想法,并称赞在西湖筑堤和修桥的计划确实想得好。   苏东坡的“两桥一堤”建议得到了程正辅和詹太守的支持后,便马上行动起来。首先,他请罗浮山冲虚观道士邓守安来具体操办建船浮桥之事,请栖禅院僧人希固来操办西湖的楼桥和筑堤之事。   绍圣二年十月,“两桥一堤”工程同时开工了。西枝江渡口距平湖不远,只不过两里地左右。而在这小小的惠州城中有那么多民工在搞建筑,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而作为工程的倡导人苏东坡,每天都要到这两个工地走走,了解工程进度,和邓守安、希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惠州城和城郊的老百姓都喜欢到工地来观看。一方面是看看工程进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看看当代大诗人苏东坡的风采。而苏东坡本人呢,对自己提出的“两桥一堤”建议能够实现,也感到十分高兴。再说,到工地和民工聊聊,也好了解民情,使自己对惠州更加了解。所以,苏东坡每天都坚持到工地来看看。工程开工之初,他住在合江楼时,到这两个工地看看还算方便。可是,自从绍圣三年四月二十日再搬回嘉祐寺后,离这两个工地就远了,再加上这一段时间王朝云的身体不好,六月间又染上了瘴疾,故苏东坡的心情也不太好,而自己的痔疾又不时发作,故行动就不太方便了。但是,苏东坡是一个对事业执著的人。现在虽然被贬在外,有职无权。但他对自己认定的“事业”仍乐此不疲,每天仍风雨不改地到这两个工地来察看。   严重的问题发生了,工程进展到一半左右的时候,资金不继,无法正常运作。正当左右为难的时候,苏东坡就把家中最值钱的东西,皇帝赏赐的一条犀带也捐了出来。东坡捐了腰犀之后,资金仍不够,他马上又给弟弟子由去信,向他的弟媳史夫人求助。子由接了信后,看到哥哥在贬谪的困境中仍热心为百姓做好事,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想不到史夫人也被苏东坡为民办好事的热情感动了,只得把从前内宫赏赐的黄金数千都捐了出来。   经过8个月的奋战,这两座桥和堤终于在绍圣三年六月建成了。在惠州府城东面的、西枝江上的叫东新桥,西面的、西湖上的叫西新桥。竣工之日,惠州百姓欢欣鼓舞,兴奋异常,自发地在城西的西村中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老百姓邀请惠州太守詹范和苏东坡参加。许多人从家里带来了酒肉,带来了从地里新出产的农家土特产。大家纷纷向太守和东坡敬酒,表达自己对太守和苏东坡的感激之情。这样盛大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了好几天。每当苏东坡拄着拐杖,在苏过陪同下从水东的嘉祐寺走来的时候,人们就会发出阵阵欢呼声,对苏东坡表示感谢,而苏东坡也乐在其中。   有一天,苏东坡和詹太守坐在草地上,望着百姓欣喜若狂的样子,苏东坡禁不住即席赋诗:“……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而对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呢,则谦虚地说:“一桥何足云,欢传满东西。”可见苏东坡在倡导惠州百姓修桥筑堤获得成功后,是实现了他的满足感的。   后来,惠州人民为了铭记苏东坡的恩惠,便把丰湖的那两段堤称为苏堤,以作永久纪念。现在,苏堤已经成为惠州的重要文物景点之一。   (二)推广先进农具秧马,为惠州百姓做好事   苏东坡关心农业生产,关心农具改进的事迹,还得从绍圣元年八月讲起。当时,他在赴惠州贬所的途中,舟泊江西太和县。当地一位退休官吏叫曾安止的,拿着一本自己编撰的《禾谱》书稿来向苏东坡请教。东坡看了之后,认为此书写得很详实,对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生产管理方法都介绍了,对农民很有参考价值。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介绍耕作农具和改良农具的内容,这是一大缺憾。他认为,生产工具的改良和进步,不亚于种植技术的提高。看完书稿后,他便向曾安止介绍了他在武昌时见到的、农民插秧时都骑的一种插秧工具——秧马,并极力赞美秧马的好处:   ……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篙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鷖,纤纤束藁亦可赉。   何用繁缨与月题,却从畦东走畦西。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庐跃檀溪。   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   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秧马歌并引》)   你看,苏东坡写得多具体:徒手插秧,要弯腰俯首,弄得腰酸骨痛,声音沙哑。而秧马呢,非常轻便,一手提着就可以走。况且,用秧马插秧非常快,苏东坡把它比作刘备的“的庐”马,比作“駃騠”。插完秧后把它往壁上一挂,再不用服侍它。可见苏东坡对先进农具秧马是充满着感情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苏轼到了惠州之后,仍念念不忘推广他见到的秧马。他在《题秧马歌后四首》中说到,他曾向博罗县令林抃、龙川县令翟东玉、衢州进士梁君琯等推荐过秧马,把《秧马歌》抄给他们,还向他们介绍秧马的制作和操作。更为可贵的是,经苏东坡的推广下,“林君(林抃)喜甚,躬率田者制作阅试,以谓背虽当如覆瓦,然须起首尾如马鞍状,使前却有力。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林抃叫农民施用后,还对原来的秧马制作有所改进:“以榆枣为腹患其重,当以杞木,则滑而轻矣。”而且,用秧马插秧,其优点是很明显的:农民弯着腰来插秧,不仅腰酸腿软,而且他们拔了秧之后,是在脚跟上来打、洗掉秧根上的泥的。这样,时间长了,不少农民的小腿、脚跟就会溃烂。现在有了秧马,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了。农民坐在秧马上,可以拔秧、洗秧和插秧,劳作十分方便。从这件事可以看到,苏东坡对推广新式农具是不遗余力的。   苏东坡不仅向惠州百姓推广秧马,而且还向江苏浙江百姓推广。当衢州进士梁君琯要回去的时候,东坡乃“口授其详”,并指示他“归见张秉道,可备言范式尺寸及乘驭之状,仍制一枚,传之吴人。”   苏东坡不仅向惠州百姓推广了秧马,而且还介绍了水碓磨。绍圣二年三月,苏东坡送别程正辅,追饯至博罗,和正辅、林抃一起游览香积寺时,当东坡发现寺下溪水很猛,可作水碓磨,便建议林抃截溪作坝,建造水碓磨,用于减轻农民碾米的劳动强度。水碓磨建成后,苏东坡在林抃的邀请下,还亲自去察看。   当时的惠州是比较落后的,除了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外,影响百姓生活的最大问题就是瘴毒流行,缺医少药。苏东坡到达不久,了解了惠州瘴毒流行的特点之后,就立即像当年在杭州那样,搜购药物,施药救人。如治瘴疾要用黑豆作豉,惠州买不到,他就写信托广州太守王仲敏购买:   治瘴止用羌葱豉三物,浓煮呷,无不效者。而土人不作豉;又此州无黑豆,闻五羊颇有,乞为致三石,得作豉散饮疾者,不罪,不罪。   苏东坡对医学是下了一定功夫的。这主要得力于他在朝廷时,仁宗朝朝廷曾编行过一本《惠民济众方》,东坡对它感兴趣。在黄州时,他又结交了医学造诣较深的庞安常,经常和庞一起研讨医学上的问题。而且,他每到一地又很喜欢搜集民间医药验方,加上他本人又经常研习道家的养生之道。所以,他每当遇到亲友或患者向他求药时,他都能向他们提供或推介方药。如循州太守周彦质患足疾,他就写信向他介绍方药:“足疾惟葳灵仙、牛膝二味为末,蜜丸,空心服,必效之药也。”所以,他在《次韵定慧长老见寄八首》中说:“闲居蓄百毒,救彼跛与盲。”这是他在惠州施药救人的真实写照。   在惠州,苏东坡是一个被贬的罪臣。昔日的朝廷高官,现在已无事可做了,只能在江边郊野走走。但,当他发现郊外到处都有野死者的枯骨时,就感到不安。于是,就找机会和太守詹范商量,筹集经费,收拾枯骨,建造丛冢,还亲自写了一篇饱含激情的《惠州祭枯骨文》:   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非兵则民,皆吾赤子。恭惟朝廷法令,有掩骼之文,监司举行,无吝财之意。是用一新此宅,永安厥居。……   绍圣三年正月初一,博罗失火,一邑皆为灰烬,公私荡然,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东坡知道后,心里非常不安,老是考虑怎样来帮助博罗人民解决困难。没办法,只得在正月二十三日致书程正辅,请求救济灾民,并要求严令约束本州官吏,不得在救灾重建家园时以种种手段来谋取私利。当时,官府按高价粮收税,“民甚苦之”,他就极力议请,终于获准改为按钱粮两便的办法收税,帮助惠州百姓度过了生活难关。   另外,在苏东坡贬惠期间,惠州驻军营房紧缺,有一半以上人没有营房住,经常发生军队占用民房闹事的事情。东坡了解之后,便给程正辅写了一封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长信,具体介绍了军队侵占居民利益的情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六条意见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军队违纪和扰乱百姓正常生活的问题。   (三)为广州建造自来水   苏东坡在惠州不仅为惠州百姓解决了好些生活上的困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他听说广州城居民都饮咸的地下水时,还指导广州太守王仲敏建造了自来水。   据有关史料记载,广州城垣的修筑始于秦朝的任嚣城。当时,任嚣在今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了番禺城。任嚣死后,赵陀统治南海郡,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城。他把任嚣城扩大,南至现在的西湖路。据考古发现,南越国宫署在今中山四路的儿童公园处,在不远处还有一个码头。公元226年,三国时吴国孙权分合浦以南为交州,合浦以北为广州,番禺城为广州治所。从此,广州名称正式出现。以后,广州城不断扩大。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末年,广州的重要官衙均设在今北京路一带,而南城也发展到在现在的大南路和文明路一带。到了北宋,城市虽然是不断发展扩大,但,也还没有到现在的珠江边。   由于广州历来北靠越秀山,南濒珠江和南海,故地下水多为咸苦的海水。而普通居民只能在家里打一口井,饮用地下水。这样,对健康就有一定的影响了。   绍圣三年夏天,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向苏东坡谈起广州一城人,因为饮用咸苦的井水,而在春夏之交瘟疫流行时,不少人都染上了疾病,损失惨重的事实。东坡听后,甚为着急,马上将自己设想的自来水供水计划告诉广州太守王仲敏(王古),建议他请罗浮道士邓守安来操办这一造福于广州百姓的善事。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耳。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然须于循州置少良田,令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又须于广州城中置少房钱,可以日掠二百,以备抽换之费。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茸,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便不在言也。自有广州以来,以此为患,若人户知有此作,其欣愿可知。喜舍之心,料非复塔庙之比矣。然非道士至诚不欺,精力勤干,不能成也。   你看,苏东坡交代得多么具体,不光修建的方法说清楚了,而且修理的经费来源等问题也想到了,可以直接操办这件事的人选也介绍了。不是时时关心百姓疾苦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么?   为什么苏东坡对广州水源情况那么熟悉呢?原来,他在绍圣元年九月在赴惠的贬谪途中经过广州时,曾在广州逗留了几天,对白云山脉的水系和蒲涧山滴水岩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到,要不是东坡时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能对这等小事记得那么清楚吗?   王古,也不愧是一个办实事的好官,他马上接纳了东坡的建议,马上派人实地测量,马上着手施工。当他把自来水已建造成功的消息告诉东坡时,东坡非常高兴。但,苏东坡马上又考虑到,暴露于地面的二十来里长的竹管,难免会发生堵塞的问题。于是,他再次致函王古,告诉他解决竹管堵塞的办法:   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擘划少钱,令岁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不废。   由于太守王仲敏不遗余力地为广州百姓着想,所以广州百姓都喝上了清凉甘甜的山泉水。从此以后,广州居民因饮水问题而发病的现象就少得多了。说到这里,我顺便说一下,王仲敏因为按照苏轼的建议设立医院、赈济贫民而被劾“妄赈饥民”,在绍圣四年初已被降调袁州了。   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建议王仲敏所修建的自来水,可以说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甚至是全国最早的自来水。由此可见,苏轼的心中确实只有“百姓”两字,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位全才。   五、借种半亩地,度过经济难关   贬寓在惠州的苏东坡,其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他在从定州赴英州的贬谪途中就已经是财物不继的了,还特地向他的弟弟苏辙要了七千钱,才解决了苏迈等人的安家问题。到惠州后,还经常缺米断酒,多亏惠州太守詹范和循州太守周文之等人经常馈送薪米,方解决其“厨无烟”的困境。到惠州将近一年,情况更为不妙,“衣食渐窘,重九伊迩,樽俎萧然”,已经到了“典衣作重九”,“落英亦可餐”的地步了。可是,苏东坡仍很乐观。   当时的惠州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水平总体比较低。集市上每天只杀一只羊,除了卖给官府和有钱人家之外,普通人家是很难买到的。而苏东坡又喜欢肉食,但又不敢和当官的争,故只能和屠夫商量,请屠夫把官宦人家不要的羊脊骨卖给他。东坡不愧是一个美食家,他买回去之后,先把它煮熟,然后涂些酒和薄盐,再放到火炉中去烤一烤,羊脊骨竟然酥、香无比。而苏东坡却吃得津津有味,说是“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并写信告诉苏辙,弄得苏辙也哭笑不得。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绍圣三年除夕前两天的晚上,东坡和吴复古(远游)道士坐在家里聊天,忽然感到饥饿难忍,于是便想到家中还有一些芋头。但是,惠州人普遍不懂吃法,吃下去之后不是肚胀就会发瘴疾,故又有些害怕。吴远游知道后便对他说:“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饥。今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发痒固宜。”按照远游的方法,用火来烤,结果香松无比。东坡非常高兴,对远游赞口不绝,并写下了《记惠州土芋》一文。真是“饥者易为食”。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苏东坡是不会坐以待毖的。他第一次贬谪到黄州时,因生活困匮,通过挚友马正卿为他去郡中请得故营地数十亩,亲自耕作,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并深有体会地写出了《东坡八首》诗歌。现在,他再次遇到困难了,就想到黄州的做法,亲自耕种。于是,他便向王参军借了半亩地来种菜。   苏东坡种菜,和我们普通人种菜是不尽相同的。普通百姓种菜,全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而东坡种菜,除了解决生计问题之外,更多的还是从文人角度出发,把轻微的体力劳动当作是怡养性情的一种方式。有一天晚上下了大雨,他就想到他种的菜一定会长得很快。天刚微微发亮,他便急忙跑到菜园里去看,果然所有的菜都长得十分鲜嫩。他把鲜嫩的白菜比作羔豚,想到很快就可以享受到美味的菜羹。于是,他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雨后行菜圃》一首:   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   平明江路湿,并岸飞两浆。   天公真富有,乳膏泻黄壤。   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   未任筐筥载,已作杯盘想。   艰难生理窄,一味敢专飨。   小摘饭山僧,清安寄其赏。   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   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   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   你看,苏东坡在生活如此困难的岁月,对生活仍充满着希望,充满着幻想,多么难能可贵啊!他是通过劳动,获得了劳动成果而体验到人生乐趣的。所以他说:“吾与过子,终年饱菜,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更贪耶?”(《撷菜》)    苏东坡在惠州不仅种菜,有时也会在菜园中种些人们常常服用的补药,如人参、地黄、枸杞、甘菊和薏苡。关于人参,现在我们广东当然不可能种植了。但是,在北宋时,辽国已经占领了北方,上党、辽东等产人参的地方已不属北宋了,故南方也开始栽培人参。另外,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气候跟现在不同,比较寒冷,故南方亦可栽种人参。   东坡最为赞赏的是地黄和枸杞。他在重读《抱朴子》时,对地黄的作用颇感惊讶。《抱朴子》记载了韩子用地黄来喂老马的故事:韩氏曾以地黄、甘草哺五十岁老马,结果连生三驹,活了130岁才死。后来,白居易写《地黄》诗赞颂了地黄的作用,苏东坡更是深信不疑,多次在与亲友的通信中谈到它的作用,请他们代买。所以,他到惠州后也种些地黄。   对于枸杞,苏东坡认为它全身都是宝:嫩叶可以吃;老了,结了枸杞子,也可以吃;甚至他的树根也可以煲汤吃。它不仅可以当蔬菜吃,而且药用效果好,久服能令人轻身,能延年益寿。所以,他批评岭南人不识宝,竟用枸杞来作篱笆,枸杞子成熟后也不去采摘,任其自由掉落;拆枸杞篱笆墙时还把枸杞当柴烧掉。所以,他到惠州后也种植枸杞,并用它来养颜待客(见《小圃五咏》)。   由于苏东坡博学多才,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都要讲一个根据,弄清楚他的作用之后才去做。做完之后,他又能以审美的态度去审视它,使它能产生怡情作用。如他对枸杞竟然产生了美好的且是丰富大胆的想象:“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灵厖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神话传说中的千岁枸杞又叫仙人杖,而罗浮山朱明洞就有了,苏东坡听了多么高兴,于是浮想联翩,把普通的一棵枸杞写得多么神秘而又充满着仙气。但,苏东坡写作之目的,是想“借杖扶衰疾”。美妙的神话是要为苏东坡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绍圣四年二月,苏东坡的白鹤峰新居落成了,他不但在新居里面和周围种上了各色各样的花木,而且还种上了茶。他种茶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能提供物质需要这个直接的功利目的,更主要的是把他当作移情观赏的对象来观照。他把茶移植到白鹤峰后,正好下了一场春雨,以后又连续阴了十多天。他就想到他的茶树将会长得很好,长得很茂盛,自己就可以津津有味地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了。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困顿的乐天派,他善于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享受。而他的经济生活却非常之艰苦。据他在给王仲敏的信中说:“某为起宅子,用六七百千,囊为一空,旦夕之忧也。有一折支券,在市舶许节推处,托勘请。自前年五月请,不得,至今云未有折支物。……”所以,林语堂说,当时的政府还少苏东坡的钱,这是事实。   六、吃岭南佳果心忧百姓   荔枝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宋代以前,不少文人墨客都对荔枝赞颂过,比较著名的,要算是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和杜牧的《过华清宫》。苏东坡,作为一个政治家、大诗人、美食家来说,对荔枝的了解当然是很多的。当他被贬到惠州后,品尝了这“人间尤物”后,对荔枝便赞叹不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4首荔枝诗。而荔枝,也因为苏东坡的赞美而更加闻名,更受人们宠爱。   苏东坡在绍圣元年十月二日到达惠州后,次年三月四日,应惠州太守詹范之邀,与王原等人游白水山佛迹岩,傍晚回到水北荔枝浦休息的时候,一位85岁的老农知道眼前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就向他介绍了惠州的荔枝生产情况,还得意地向东坡介绍了他这个已经经营了三代人的荔枝园,并着重向东坡介绍了那核小如米的糯米糍,说它味甜如蜜,肉爽无比。他们一边聊天,一边饮茶,十分融洽。一会,太守一行要走了,老农苦留不住。老农指着那累累如芡实般大小的荔子对东坡说:“等到荔枝成熟了,您能提着酒再来游玩否?”东坡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晚上回到嘉祐寺后,久久不能入睡。当他听到儿子苏过诵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时,马上想到惠州人民特别亲切可爱,便情不自禁地把老农邀请自己吃荔枝的事情写进《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中:“君来坐树下,饱食抱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可见苏东坡不仅是喜欢荔枝,更是喜欢惠州人民了。   苏东坡到惠州后,第一次吃到荔枝是在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广东的荔枝,有早熟和迟熟两大类品种。四月份成熟的,属于早熟品种,核大、较酸,佳品甚少。六月成熟的,佳品较多。可是,苏东坡吃了这早熟的品种之后,就对荔枝赞叹不绝了。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中写道: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子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开江瑶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这首诗极言赞美荔枝。首句以杨梅卢桔(即金桔)来烘托荔枝,接着便写荔枝的壳和肉的颜色,其中“红纱中单白玉肤”便暗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的句子:“壳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红”一“白”,对比鲜明,写出了荔枝鲜美的颜色。“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用的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诗中的典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杨贵妃非常喜欢吃荔枝,但荔枝很难保鲜,所以唐玄宗命令官差日夜兼程从四川飞马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苏东坡在这里用“倾城姝”这幽默、双关的语言来赞美荔枝的“风骨”美。接着,东坡还极赞荔枝的味美:“似开江瑶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东坡在此诗句中还自注: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唯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你看,苏东坡对荔枝的赞美已达到极致的程度了。他认为,在所有食品中,江鳐柱、河豚鱼的味道是最好的,只有荔枝才可以和这两类食品相匹敌。更为巧妙的、意味深长的,还是结尾那两句,它暗用了“莼鲈”的典故: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想起了吴中家乡的莼菜、鲈鱼,便辞官回乡。以后,人们便以“莼鲈”指代乡味或乡思。但,苏东坡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竟然说:这样好的荔枝,如果我不是被贬谪到惠州,怎能吃得到呢?苏东坡的旷达思想和谐谑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不知不觉,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大量优质、味美的迟熟荔枝品种上市了。什么糯米糍、黑叶、桂味,满街都是,应有尽有。不久,龙眼也成熟了。当苏东坡吃到这些自己以前从未吃过的美味佳果时,就想得很多:唐明皇宠幸杨贵妃,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而差点亡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的欲望和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人,往往为了自己的一点嗜好而不惜代价。一个皇帝,如果他的癖好被臣子掌握了,悲剧不就马上发生了么?于是,他由吃荔枝这件事想到了当朝一些官员争新买宠之事,便一口气写下了《荔支叹》这首千古名篇: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痍。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
本文档为【苏东坡在惠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