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1860-1949年)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1860-1949年)

2010-05-30 15页 pdf 1M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0261

暂无简介

举报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1860-1949年)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 国际迁移 (1860一1949年) 范 若 兰 中国人口移民海外的历史早在秦汉就已开始,但女性移居海外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 的事。据朱国宏的研究,中国海外移民史分为五个时期:(1)自秦至隋— 国际移民的发 韧阶段;(2)唐宋元明— 国际移民的自发阶段;(3)明末清初— 国际移民的过渡阶 段;(4)晚清时期— 国际移民的高潮阶段;(5)民国时期— 国际移民的持续阶段。(U) 按此分法,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是在中国移民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个阶段发生的,也就 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尤其在民国时期达到高潮。...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1860-1949年)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 国际迁移 (1860一1949年) 范 若 兰 中国人口移民海外的历史早在秦汉就已开始,但女性移居海外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 的事。据朱国宏的研究,中国海外移民史分为五个时期:(1)自秦至隋— 国际移民的发 韧阶段;(2)唐宋元明— 国际移民的自发阶段;(3)明末清初— 国际移民的过渡阶 段;(4)晚清时期— 国际移民的高潮阶段;(5)民国时期— 国际移民的持续阶段。(U) 按此分法,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是在中国移民史上的第四和第五个阶段发生的,也就 是晚清和民国时期,尤其在民国时期达到高潮。 长期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研究主要是华侨华人研究,而且多是研究男性移民问题,而 对中国近代女性移民甚少关注,只有少数和专著论及中国女性移民问题,(z)并对中国 妇女出洋的原因、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女性移民的人数和规模作了初步研究。上述研究 的不足之处在于:1)缺乏对近代中国女性人口国际迁移的人数和规模进行研究;2)没有 深入探讨制约近代中国女性人口国际迁移的诸多因素;3)没有对近代中国女性国际迁移 类型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以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女性国际迁移为研究对象,主要在于这一时期中国女性人 口国际迁移不仅是中国人口海外移民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人口迁移的一部分,但中国女性 移民不论在移民规模上还是移民模式上,都与中国男性移民明显不同,从中我们既可以看 到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对中国女性移民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伦理 道德对女性人口迁移规模和类型的影响。 一、迁移动因 论及人口迁移的原因,人们最常使用的是赫伯尔 (R " Herberle)于1938年提出的 “推 — 拉”理论。这一理论经过博格 (D " J " Bogve)等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解释力 一 108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 (1860-1949年) 的理论框架。(3)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可用移出地的推力因素和移入地的拉力因素 来解释。在研究近代华侨华人移民原因时,很多学者运用 “推— 拉”理论,很好地解释 了近代中国人口迁移海外的原因。如中国学者陈达在 (闽粤侨乡与南洋社会》中重点分析 了中国移民的 “推力”因素,李国梁则着眼于国际背景,指出西方各国废除奴隶和殖民地 需求劳动力是移入地的“拉力’,因素。(a)澳大利亚学者颜清徨在其名著《新马华人社会史》 中指出:“要迫使中国人离乡背土,谋生海外,必须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5)他从华南地区 的人口膨胀、耕地不足、自然灾害和战争、吏治不明等方面分析了 “推力”因素,又从欧 洲人在东南亚的殖民、种植园和锡矿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等方面分析了“拉力”因素。(6]0 尽管上述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近代中国人口海外迁移的主体— 男性移民,但有关导致 移民的 “推— 拉”因素对中国女性移民也是适用的。也就是说,中国女性有与男性同样 的迁移原因。从 “推力”方面来看,贫困、失业、自然灾害和战争同样是导致妇女海外移 民的主要原因。首先看贫困和失业因素,1929一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广东蚕丝工业的 衰退,而缥丝工厂的工人绝大多数是女工,20年代广东丝厂工人约为83000人,v)到1935 年仅失业的缥丝女工就有36000人,她们纷纷到海峡殖民地谋生。(8)陈印陶对顺德地区女 归侨的调查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说法,在317名从新马归国的妇女中,1920-1929年出国者 有122人,1930-1939年出国者有140人,占总数的82. 6 % .'9)她们绝大多数是自梳女, 在国内是农民、女仆或缥丝女工,到新马后无一例外都从事女仆业。其次是自然灾害,也 迫使中国妇女移民海外,如20世纪20一40年代潮汕地区的天灾象地震、咫风、洪水、虫 灾、旱灾、疫病、饥荒等发生339次,"1922年 ‘八·二’风灾水灾危及潮汕8个县市,咫 风拔树废屋,⋯⋯澄海外砂村竟全村化为乌有,全县死者2 699人,决堤50000余丈,房 屋损失共40000多间,灾民外流不计其数。; Uo)这些灾害不仅导致男子到海外谋生,也导 致女性向海外移民,以潮汕移民人口最集中的泰国为例,在 “八·二”风灾前的1921一 1922年,进入泰国的中国人是73 976人,回国人数是44 967人,风灾之后的1923一1924 年,进入泰国的移民猛增到107 987人,回国人口60 342人,女性移民从同期的11 133人 增加到20 953人。(iU再次,战争引起的不安全感也是促使妇女移居海外的重要因素。19世 纪50一60年代太平天国起义,使南中国处于战乱中,一些有能力的华侨商人将他们的妻 女接到东南亚国家。如第一个真正的中国妇女出现在新加坡是1853年,一个厦门商人带 家眷到新加坡躲避太平天国战乱。(iz)以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 导致不少中国女性移居海外。 从 “拉力”方面来看,移入地的经济发展也对中国妇女形成 “拉力”因素。如东南亚 地区迅速发展的殖民地经济不仅吸收了大量中国和印度的苦力,也吸引了大量妇女,中国 和印度妇女在种植园从事割胶、除草等工作,中国妇女还独揽了锡矿业的淘锡工作,她们 被称为“琉琅婆’,,U3)工作十分勤奋。广东三水妇女则在建筑业找到一席之地,她们主要 从事运砖、和泥、挖土等辅助工作。英国殖民官员伯奇1919年建议鼓励中国妇女移民马 来亚,以满足劳动力的不足,因为中国妇女是 “我们公民中最勤奋、最快乐、最守法的 人”。(ia)0 可以说,殖民地的经济繁荣和较多的挣钱机会同样吸引了中国妇女加入国际移民 一 109 一 海 交 史 研 究 2002年第1期 浪潮。除了经济因素外,海外定居的丈夫和家人的召唤也是 “拉力”因素、甚至是中国妇 女国际迁移的主要动因。近代早期中国的海外移民几乎都是单身男性,很少妇女同行,原 因一是直到1860年以前,中国人出洋仍是非法的,妇女出洋更是违背体制;二是因为海 外生活艰辛,且充满未知数,男子出国的目的是挣钱而不是安家;三是华工难有余力携带 儿女出国团聚。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的持续战乱和经济萧条使 “越来越多的广 东移民也就不再指望回国定居,而是决定把他们的妻子儿女带往他们的移居地并在那里定 居。”(1s) 在 “推力”和 “拉力”的共同作用之下,迁移的发生还取决于是否具备迁移的中介条 件,这些条件包括政策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对女性移民来说,上述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尤 其晚清政府对妇女出洋的态度更为重要。在清中叶以前,政府严禁国人出洋,(大清律例) 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一切官员及军人等,如有私自出洋经商者,或移往外洋海岛等, 应照交通反叛律处斩立决。府县官员通同舞弊,或知情不举者,皆斩立决。”19世纪初到 18印年,清政府仍厉行海禁,但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加之19世纪初奴隶贸易的 废止,西方列强为开发殖民地,需要大量劳动力,他们转向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寻求劳动 力。一些私人机构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建立招募苦力劳工的 “猪仔馆”,与中国的人口贩子 相勾结,使得大量中国男子踏出国门。(16l尽管男子违背祖制出洋已成事实,但清政府对妇 女出洋仍是严禁,一是因为按大清法律,对拐卖妇女之罪犯一向是严加惩处的。洲对拐卖 妇女出洋更是罪不容株。二是中国妇女出洋不仅涉及到夷夏大防,而且牵涉到男女大防, 因此对中国妇女与外国人接触可能产生的问题,清政府十分紧张和在意,(18)最好的方法就 是严禁妇女出洋。但1859年这一禁令开始动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1859年英国政府特派来华主办英属西印度招工事宜专员奥斯丁在广州贴出 “招工通启”, 在反对拐骗的前提下,招收愿往英属西印度殖民地的劳工,并签订契约,为鼓励妻子随夫 出洋,英国人许诺 “设如出洋之人自愿携眷一同出洋,则该人可得专为奖励携眷出洋而发 之赠款,其数额为携带妻室一人给20元。子女每人5元,按带出人数发给。出洋妇女不 受契约拘束,到达外国之后,得随意工作就业,或自管家务,俱听本人自便。眷属均与出 洋之人本人居住一处,其子女得免费教育。+, (19)在重利诱惑之下,终于有少数贫困妇女随 夫踏上漫漫出国路。(20)为打击日益猖撅的拐匪,在华工出洋和妇女出洋已为既成事实的情 况下,英法联军统领衙门控制下的广州地方政府正式承认了华工出洋为合法。咸丰十年 (1860)正月两广总督劳崇光拟出“外国招工章程十二条”,指出“各国如愿招工出洋,只 可在地方官所准之处开设公所,接受情愿出洋之华民。”同时,第五条涉及妇女出洋问题: “如有工人携眷来公所暂住,听候下船,一同前往外国,由分所外国人另设避静房屋,令 一家居住,以示男女有别,不得混杂。91 (21)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明确承认中国妇女可随家 人迁居外国。1860年10月中英北京 (续增条约)和中法北京 (续增条约)分别在第五款 和第九款中规定 “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眷,一并赴通商口 岸,⋯⋯毫无禁阻。(22)自此,晚清政府被迫正式承认中国妇女出洋为合法。如果说 《北京 条约)只是针对出国华工及其家属,那么1868年中美 (蒲安臣条约》则将中国人自由出 一 110 一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 (1860-1949年) 国的范围从华工苦力扩大到所有华人,该条约第五款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人民前 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往来,总听其便,不得禁阻。01(23)虽然该条约并没有专门 提及妇女出洋,但从法律上说,妇女出洋的范围从单一的 “眷属”身份扩大了,为以后妇 女以非眷属身份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到民国时期,妇女出洋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障碍。 从交通条件来说,蒸汽轮船的引入大大改善了中国人出洋的条件。在19世纪中叶以 前,国人经海路出洋主要是乘坐帆船,在12-4月利用东北季风驶向南洋,从中国南部到 海峡殖民地大约要用20一30天。1860年以后蒸汽船被广泛使用,旅行更为方便,所用时 间也更少 (从香港到海峡殖民地只需5一7天),因此迅速取代帆船,成为主要的出洋工 具。以新加坡为例,据1878年华人政务司统计,共有166艘蒸汽船,105艘帆船航行于中 国和海峡殖民地之间。十年后蒸汽船增加到318艘,帆船减少到18艘。1900年帆船几乎 完全从客运中消失。(24)除交通便利外,船运公司对女乘客的票价更优惠些,尤其是1929- 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英属马来亚结束自由移民的历史,制定移民条例,对中国男性移 民人数进行限制,1931年1-9月每月定额为5 238人,自10月起每月限额为2 500人, 1932年8月后每月减为1 000人。(as)但对中国妇女移民仍然毫无限制。轮船公司为吸引乘 客,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对女乘客和旧客实行优惠船票,如从香港乘船,新客60元,女 客和旧客30元,从汕头乘船,新客70元,女客和旧客50元,从厦门乘船,新客80元, 旧客和女客70元。(26)二是前往新马的客船经纪人卖一张限额船票时,要搭配三、四张非 限额船票,也就是要搭配三、四个中国妇女,船票非常便宜,加之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广东妇女也愿意到马来亚谋生,于是,“一船一船的广东妇女— 多半是顺德和东莞的妇 女,来到马来亚。11 (z7) 二、迁移类型 关于近代中国妇女国际迁移模式,令狐萍认为有三种,一是随家人移民;二是通过奴 隶贸易偷渡入美国,这主要是被拐卖为娟的妇女;三是女留学生,以学生身份进入美 国。国这三种移民模式如果用于研究美国华人妇女,也许是适用的,但如果我们将其推广 到所有中国女性移民身上,就发现这三种移民模式并不完全合适,因为一些单身或主动移 民的妇女难以归入上述三种模式。 笔者认为近代中国女性国际迁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依附迁移型;主动迁移型和被动 迁移型。 1、依附迁移型 这种迁移类型主要是指随丈夫和家人迁移、或出洋投靠丈夫或家人 者,这是中国女性国际移民的主体。从目前所能看到的不完全的资料统计,“与丈夫或家 人同行”或 “投靠丈夫亲戚”的妇女占出国妇女的大部分,如香港船政司1906年、1907 年和1920年曾对经香港出洋的中国妇女身份进行统计 (见表1), 1906年 “与丈夫或家人 同行”或 “投靠丈夫亲戚”的妇女占出国妇女的54.6 %, 1907年占52.4 %, 1920年占 55%o")也就是说,随家人迁移的妇女始终占50%以上。.根据美国移民局的统计,在1898 一 111 一 海 交 史 研 究 2002年第1期 一1908年间进入美国的数以千计的中国妇女中,90%以上是赴美与丈夫或父亲团聚的华人 商人的妻女。(30)移居泰国的中国妇女也存在类似情况,从1936一1937年移民妇女的婚姻状 况看,已婚妇女7 110人,15岁以上未婚妇女为215人,14岁以下女童为2 806人,(31)说 明移居泰国的中国妇女大部分是随家人迁移。 表 1 中国妇女移民的身份构成 (16岁以上,香港出发) 身 份 1906年 占% 1907年 占% 1920年 占% 与丈夫家人同行 2 468 22.25 1 698 20.98 2 839 21.92 投靠丈夫、亲戚 3 588 32.35 2 539 31.37 4 286 33.09 女演员 8 0.07 5 0.06 4 0.03 理发师 14 0.12 19 0.23 54 0.41 尼 姑 14 0.12 5 0.03 算 卜者 1 农民、矿工 25 0.22 11 0.13 366 2.82 妓 女 822 6.9 577 7.12 1 198 9.25 教 师 1 1 学 生 1 女 佣 3 533 31.85 2 619 32.35 2 833 21.87 裁 缝 616 5.55 626 7.73 732 5.65 厨 师 633 4.88 总 计 11 091 100.00 8 094 100.00 12 951 100.00 资并来源:转引自(日)可儿弘明:(近代中国的苦力和猪花》,第22页,表43,宕波书店,1979年。 2、主动迁移型 尽管大部分中国女性移民是随家人迁移,但也有一些妇女出于谋生和 求学的需要而独自移居国外。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种主动迁移的妇女越来越多, 主动迁移的妇女又可分为两种。 一是因谋生而主动迁移,如表1所统计的女佣、女农民矿工、女尼、女裁缝、女教师等,她 们占移民的40%以上,这些人主要移居地是东南亚,尤其是英属马来亚。在世界经济危机 及以后的几年,一船船的中国妇女来到马来亚,“她们的年龄由18岁到40岁,她们异口同声 地说,她们是寡妇。毫无疑问,按照旧的习惯,总是丈夫出国挣钱,然后把钱送回中国赡养他 们的妻子和家庭;现在却正相反,妻子出国为留在中国的丈夫和中国挣钱。在1934一1938 年这五年当中,有十九万以上的中国妇女统舱船客移往马来亚。这些妇女大多数是农村妇 女,或是工人,她们到橡胶工业、锡矿业、建筑工业和工厂里去工作。?c}z}当时人的记载也证 实了这一说法,如马来亚锡矿中的琉琅婆,“凡闽粤各县都有,最多还是新会赤溪一带的人。 她们在国内不能谋活了,就跑来南洋洗琉琅,等到积蓄下来许多金钱,才写信去叫她的丈夫 或家人到南洋来。,r (33)这些妇女大多是贫困妇女,.她们为生活所迫,出洋谋生是她们彻底贫 困下的被迫选择。她们中有的是得到丈夫或家人的同意,有的本身就与婆婆或丈夫关系不 一 112 一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 (1860-1949年) 睦,私逃出洋,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 还有些妇女主动出洋并不是由于贫困,而是为了自立和见世面。这在自梳女群体中表 现最为明显,很多自梳女在中国就是自食其力者,她们当丝厂女工和女佣,有很强的独立性。 叶汉明对顺德沙头乡冰玉堂姐妹的调查表明,她们并非都是由于经济理由赴新加坡,而是为 了要“自主自立”,她们表示自己很好胜,要自食其力,又渴望见见世面,故坚持出国独立谋 生。(3a)笔者在新加坡口述历史档案馆所见的梁燕玉的口述档案也表明这一点,梁燕玉1900 年生于广州,没受过教育。她说自己喜独立,“譬如说我喜欢出国,我就出国,东南西北,我又 去上海,上海太冷了,我不喜欢。”于是在24岁时和几个女孩一起来到新加坡,她初来时做女 佣,后来做媒婆为生,终身未嫁。(35)象梁燕玉这样并非家贫出洋的人,都遭到家人的反对,梁 燕玉父亲不许她来新加坡,因为新加坡名声不好,是“老举埠”(妓女城),沙头乡的一些女子 出洋遭到父亲反对,但她们还是自作主张,随小姐妹来到南洋。 二是因留学而迁移的妇女。中国妇女以学生身份出洋留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 出现的。此时,甲午战争惨败,“马头条约”签订,中国陷入更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为了救 亡图存,有志之士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向西方学习、向日本学习是中国人留学的动力。同样, 在变法图强和强种保国的号召下,中国妇女也踏上出国留学之路。中国最早以学生身份出 洋的女留学生要么是随家出洋,要么是随传教士出洋。如中国最早留学日本的女性当属浙 江金雅妹,约在1870年她随其父之友美籍传教士麦加地博士来到日本求学,1881年她又赴 美学医,是第一个到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之一。(')1899年随家人到日本求学的夏循兰也是 中国妇女留学日本最早的人之一。但直到1904年之前,留日中国女生不多,且大都是随父 兄丈夫留学,据不完全统计,1903年有3名中国女生,1902年和1903年有17名女生赴日。(37) 能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妇女也很少,据记载:“早在1881年,数名中国女学生已抵达美国。”从 1881年到1892年的11年间,有4名中国女学生由美国基督教会赞助来美国留学,获得医学 学位后返回中国,成为第一批中国留美女学生和中国最早接受西方医学训练的女医生。(38) 1907年清政府开始官派女生留美,江苏取男生10人赴美国耶鲁大学、干尼路大学(加利福尼 亚大学)留学,同时也选派三名女子赴美国威尔士利女子大学,这是女性获得官费留学之 始。(39)从1900年到1911年,历年来到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约有31人,(40)日本因与中国距离 相近,文化相同,加之费用低廉,是中国留学生向往之地,一时间,不仅男性涌向日本留学,女 性也纷至沓来。各省地方政府1904年开始官派女生赴日,中国女生留学日本进入繁荣阶 段。1904年11月,湖南省选派20名湖南女生留学下田歌子所办的实践女校,1905年奉天农 工商务局总办熊希龄赴日视察教育,参观实践女校后同校长下田歌子相约每年送15名学生 来该校留学。根据这一,1907年奉天师范学堂的23名女生到校,同时,江西也有10名 学生来到。(al)这一时期赴日留学的女生不再是随父兄或丈夫,而是以单身留学者为主,她们 有明确的留学目的,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留学人数也大为增加,1907年有139名中国女生赴 日,1908年为126名,1909年为149人,1910年为125人,1911年为81人。(t2)民国以后,女性 留学生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学校,并制定考试选派赴美留学 女生的章程,其中“资格”一款特别提及女性。(")1921年又规定要考选校外女生赴美留学,这 一 113 一 海 交 史 研 究 2002年第1期 些规定有助于中国女生留学美国,所以民国以后美国是中国女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从1912 一1949年,除性别不详者外,历年以留学身份进入美国的中国女性共有2 399人,(44)在二战 以前,每年赴美国留学的女生一般在20一60人左右,二战结束后,赴美留学女生激增,1946 年为164人,1947年达34。人。(45)此外,英国和法国也是中国女留学生较多的国家,五四之后 兴起的赴法勤工俭学热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女革命者。 · 3、被动迁移型 所谓“被动迁移”是指违背本人意愿的移民,主要是由于种种原因被人 口贩子拐卖出洋的中国妇女和少女。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海外华人社会男女比例悬殊,女 子稀少导致妇女腾贵和淫业繁荣,但真正自愿出洋为妓的中国妇女极少,远远不能满足妓院 的需求,于是拐卖妇女和少女出洋成为一件有厚利可图之事。19世纪80年代,一个普通女 孩在香港的价格是45美元,到新加坡可卖350美元,在广州一个女孩的价格是50美元,到 旧金山可卖1 000一3 000美元。(46)利之所诱,晚清和民国时期拐卖妇女出洋盛行。被拐卖的 女子从女婴到成年妇女都有,据新加坡总领事1893年报告“华妇多带婴孩出洋售卖,甚至每 船载至者有二三十人之多,询间原籍多隶东莞、香山、番r 县,”经广东地方官调查,发现这 些妇女“专向婴堂乳妇领取婴孩带往澳门、香港发卖,另养数年非转煮外洋即遣作娟妓,并闻 有等悍妇专在婴堂附近地方坐候,见人抱婴送堂,声言情愿抚养为女,起而截留抱送之人,不 知底细亦即交付,而该婴未受婴堂之育遂遭转卖之惨。I, (47)这些女婴养到十多岁便被卖入妓 院,面貌丑者则被卖入人家当妹仔(蟀女)。至于拐骗成年妇女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防不 胜防,据1884年香港保良局报告:“至诱拐妇女之法,其少年蟀女未经嫁人者,则假称娶往外 洋为妻,诱以甜言,谓到埠穿金戴银,丰衣美食。主人贪其重价,蟀女信以为真,故皆喜悦相 随,以至遭其毒手。至于已嫁之妇,或有姑媳不和,或有丈夫贫困,该拐妇则乘机煽惑,先谓 带彼来港佣工,反胜在家受苦,到港两三个月,又入荐往外洋,冀多工价,无知妇女每为所愚 ·,’’二,此拐骗妇女之实在情形也。"(48)大部分被拐骗的妇女被卖入妓院,被迫为娟。据估计, 海峡殖民地妓院中80%的妓女是被拐卖来的。(49) 表面上看,近代中国女性人口国际迁移模式似乎与男性差别不大,因为男性移民也基本 上可归入上述三种类型。但细究起来,中国男女两性迁移模式有很大不同,在男性移民中, 绝大部分是主动出国经商、做工、求学,也就是说,主动迁移型是主体,被动迁移只存在于拐 卖“猪仔”盛行的晚清时期,到民国时基本绝迹,依附型移民很少,被归入男童的12岁以下移 民可属此列。相比之下,中国女性移民主体是依附迁移型,主动迁移型只占少数,被动迁移 型不仅盛行于晚清,而且一直延续到民国。(s0)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人口迁移中, 中国妇女仍然深受父权传统的影响,她们大都只有作为妻子、女儿或满足男性需求的娟妓出 洋,作为独立个体的妇女出洋者较少。 三、迁移规模与流向 19世纪中叶开始,在推力和拉力的合力作用下,加之晚清政府于1860年允许妇女作为 家眷出洋,中国妇女出洋人数逐渐增多 一 114 一 。但近代移民国外的中国妇女究竟有多少,是一个未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 (1860-1949年) 知数,因为在迁出国中国的大部分口岸没有相应的移民统计,只有个别年份或个别港口有移 民统计,而且大部分是不分性别的。在迁入国,有些统计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如海峡殖民 地和美国能提供历年准确的移民资料,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却做不到。因此,要准确统计近 代中国女性国际移民人数十分困难,只能是一个估计。 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迁出地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而沿海地区又相对集中于闽粤两省, 这两省移民占出国人口的90%以上。相应地,中国人出洋口岸主要是香港、厦门、汕头、海 口和上海,一般来说,福建、客家(少数)人大都从厦门港出发,广府人和客家人从香港出发, 潮汕人从汕头港出发。中国女性移民也具有上述特点,四大方言群— 闽南、广府、客家、潮 汕的妇女是近代中国女性移民的主体,出洋妇女也是从上述港口出发,其中经香港出洋的中 国妇女人数统计最为详细(见表2)0 表2 经香港出发的中国女性移民 年 代 人 儿 童 合 计 女性占% 男 性 女 性 男 女 1860一1869 88 332 5 408 2 162 190 96 096 5.82 1870一1879 294 394 14 675 6 727 1 477 317 273 5.09 1880一1889 553 674 33 440 7 702 5 146 599 962 6.43 1890一1899 518 679 57 376 11 373 7600 595 028 10.91 1900一1909 665 606 82 754 23 124 8 876 780 360 11.74 1910一1919 802 101 109 595 48799 13 865 974 360 12.67 1920一1929 1 326 750 251 979 114 249 科 106 1 737 084 17.04 1930一1939 765 183 331 376 98 012 57 518 1 252 089 31.06 注:1885年资料缺。 资杆来源:香港历年船政司报告,(香港会议文件集》、(香港行政报告)。 转引自可儿弘明:《近代中国的苦力和 “猪花,,},第151页,根据表40重新整理;第251页,根据表48 重新整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1860-1939年出洋中国妇女的人数和所占比例。(5)19世纪60年代, 中国妇女出洋人数还是极少,大部分年份只有几百人,最少的1863年只有5位妇女 (三 个成年妇女,两个女童),以后出洋妇女逐渐增多,从70年代的每年上千人增加到80年 代两三千和90年代的七八千人,但男性出洋人数更多,妇女只占出洋人口总数的6%一 10%左右。从20世纪初起,中国出洋妇女的人数和比例都有较大增加,很多年份都有上 万名成年妇女和女孩出洋,如1907年经香港出洋的成年妇女为10 904人,1911年是15 969人,20年代后出洋妇女人数猛增,1921年为21 378人,1927年为43 953人,成年女 性移民最多的一年是1937年,达80 763人,(52)女性移民占出国人口的比例从20世纪10年 代的12.67%上升到30年代的3196。除经香港出洋外,中国妇女出洋的主要口岸还有厦. 门、汕头、上海和海口,1878一1901年从厦门出发到新加坡的中国妇女有30 826人,每年 一 115 一 海 交 史 研 究 2002年第1期 平均是1 284人,同期从汕头出发到新加坡的中国妇女有13 682人,每年平均570人,从 上海出发到新加坡的中国妇女有330人,每年平均14人,从海口出发到新加坡的中国妇 女有193人,每年平均8人。(s3)以上统计数字只是1901年以前的。那么到1928年,从香 港、汕头、厦门、海口赴新加坡的中国妇女分别是31 459人、24 572人、13 281人、877 人。(54)仅此一年中国妇女进入新加坡的人数甚至超过过去20多年的总和。当然,上述移 民并不都是定居在新加坡,她们大都移居到马来亚、退罗、荷属西印度等地,而且她们也 不都是永久迁移,有些是短期探亲,有些是工作,以后又回到中国。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中断,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中国海外移民重掀小小的高潮,女性移民也有所增多。1946年经厦门出国人数为16 561人,其中女性人数为7 809人,占出国人数的47 % o (ss)而1947年广东省侨委会对广东 出国侨民登记人数也表明,在2 539名出国者中,女性人数1 007人,占39.7 %,在937 名回国者中,女性人数为179人,占19%.,-'61 那么,从以上不完全的统计,可大致估计出近代中国女性国际迁移的规模,从1860 一1939年,仅从香港出洋的中国妇女就有1 025 381人,同期从厦门、汕头、上海、海口 等口岸出洋的中国妇女应该也有100万人左右,加上1945一1949年出洋者,则近代以来中 国女性国际迁移的总规模应在230万人左右,据朱国宏的估计,近代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 总数在1 600万人左右,(37)女性移民约占出国人口的12%,这一比例是比较符合近代中国 人口国际移民的性别特征的。需要指出的是,与男性不同,中国妇女在民国以后国际迁移 规模较晚清时有较大提高,晚清时期女性移民占全部移民的7%左右,民国时期大约占到 20%以上,以1931年广东梅县出外谋生的人口为例,男子为83 235人,妇女为25 845人, 妇女占23.7 %, (se) 从中国妇女的迁移流向上看,几乎遍及亚、非、欧、美和大洋洲,其中又以亚洲、尤 其是东南亚为主,女性移民90%以上集中在东南亚,英属马来亚、泰国、荷属西印度、 越南、菲律宾等国是妇女移民流量最多的国家,此外,美国、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 也有中国妇女的足迹,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移民的流向和分布不尽相同。遗憾的 是,有关中国妇女迁移流向的统计象迁移人数的统计一样不完整,只有经香港出发到世界 各地的中国女性移民的统计最为精确 (见表3)0 表3 经香港出发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女性移民 (成年妇女) 目的地 1860一1869 1870一1879 188()一1889 1890一1899 1901)一1909 1910一1919 1920一1929 海峡殖民地 397 11印2 31318 54 752 23686 98 375 207 032 印度尼西亚 34 181 5 426 24310 澳大利亚 .1 48 35 3 火奴鲁鲁 97 92 132 1 422 180 1978 5 774 美 国 3 434 2465 1600 1059 288 科2 2 418 加拿大 7 37 42 116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 (1860-1949年) 续表3 目的地 1860一1869 1870一1879 1880一1889 1890一1899 190()一1909 1910一1919 1920一1929 拉丁美洲 1 430 49 120 毛里求斯 4 b1 182 503 1加3 日 本 1 46 365 253 加尔各答 409 1 144 其 他 88 412 194 2 43 2085 9 826 注:1) 1885年和1908年资并缺;2)其他包括马尼拉、更谷、西贡、拉西美洲等地。 资抖来源:香港历年船务司报告。《香港会议文件集)、(香港行政报告》。 转引自可儿弘明:(近代中国的苦力和“猪花,’),第75页,根据表23重新整理;第246页,根据表料重 新整理。 从经香港出发的女性移民流向看,在1870年以前,到旧金山的中国妇女最多,1870 年以后,到海峡殖民地的女性移民跃居首位,前往印度尼西亚的妇女也不少,此外,到遥 远的火奴鲁鲁 (夏威夷)、加尔各答和毛里求斯的中国妇女也上千人。但前往加拿大、澳 大利亚的女性移民始终很少。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女性移民和移入地远远不止表3所列, 从中国其他口岸出洋的妇女不在少数,但迄今为止没有详细的统计,如到日本的华侨通常 从上海或青岛出发,泰国的华人大都是潮汕人,他们大多从汕头港出发,1921一1935年进 入泰国的中国妇女共有227000人,移出泰国的中国妇女共146 000人,移入妇女超过移出 妇女81 000人。(59)也就是说,这些中国妇女最终定居在泰国。而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华侨 大都是闽人,通常从厦门出国,因此经香港出国的统计资料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女性移民 海外情况。 从近代中国女性移民规模和移民流向上看,有下述特点,一是女性移民远远少于男性 移民;二是女性移民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流向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的女性移民很 少。那么,当促使移民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对男女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移民中的性别不 平衡和地区分布不平衡呢?这与中国女性移民所受传统观念和所处环境有关,也与移入国 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关。 .近代中国女性海外迁移是伴随着男性的海外迁移进行的,所以她们的迁移必然要受到 男性移民流向和移民模式的影响。东南亚地区因地域接近中国,自古就有中国人移居,近 代以来,殖民地需要大量劳动力,更吸引了大量中国人前往谋生,东南亚因而成为中国男 性移入最多的地区,也就成为中国妇女移入人数最多的地区。近代中国男性移民主要由苦 力华工、商人和留学生组成,其中苦力华工是移民的主体,他们大都是华南地区穷困的农 民,以赊单、契约或自由劳工形式出洋谋生,因此他们没有能力携带家眷同行,而且海外 生活艰辛,且充满未知数,他们的目的是挣一大笔钱荣归故里,而不是定居国外。‘这就决 定了大部分中国男性都是单身出洋,只有少数人后来有能力接妻儿出国团聚。 近代中国妇女出洋还受到宗族和家庭的约束。1860年晚清政府被迫允许中国人,包 括家眷可自由出洋,为中国妇女移民海外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但中国妇女还深受族权和 一 117 一 海 交 史 研 究 2002年第1期 夫权的束缚,尤其是华南地区宗族势力极为强大,妇女的行为受到严格约束。1920年以 前,中国移民海外的妇女中几乎没有海南妇女的身影,这是因为琼人严禁妇女出洋,“恐 其妇女出洋,被人诱拐,沦为娟妓,与体面枚关,其禁律之严,古今中外,罕有其 匹。"'6" 1918年曾有一海南妇女吴氏偷偷随丈夫来到新加坡,被人认出,引发一起人身伤 害惨案。(61)最后,还是华民政务司出面,解救了该妇女。后琼州会馆请求华民政务司保护 海南妇女南来之事,1920年后,海南妇女才加入女性迁移的大军。中国对妇女的道德规 范也影响到妇女出洋,她们被要求 “三从四德”,职责是孝敬公婆、养育孩子,“所以留在 家中服侍公婆似乎比移民海外与丈夫团聚更合乎贤妻良母的道德。" (621此外,出于经 济考虑,公婆也不愿让儿媳与儿子团聚,担心媳妇走后,儿子不会再定期汇款和回国。新 加坡一个华人企业家在接受访间时说:“当时父母是不允许儿媳陪儿子出国的,以防他们 永不回国。”侧陈达对闽粤侨乡的调查也表明,“华侨于结婚后往往单身南行,新娘留守家 中。若携眷同行,往往遭翁姑的反对,以为此种举动可以减少寄款回家,或回家省亲的机 会。,,〔,〕 近代中国妇女移民还受到移入地政府移民政策的影响。北美和澳洲之所以中国女性移 民较少,与当地政府的排华和限制有很大关系。其实19世纪70年代以前,进入美国的中 国妇女人数是出洋妇女中最多的,因为1870年前美国一些州允许妓院和妓女合法存在, 一些中国妇女自愿或被拐卖到旧金山为妓。美国西部各州政府迫于新教教会妇女社团的抗 议活动,1870年通过了取缔娟妓法令,其中最著名的是 (佩奇法》(Page Act),该法令规 定禁止中国、日本和其他 “蒙古人种”的合同劳工入境,禁止将妇女作为娟妓入境。同年 加利福尼亚通过 “防止将蒙古、中国、日本妇女绑架,拐卖为娟妓的法令”,使中国妇女 进入加利福尼亚非法化。(s" 1882年美国又颁布排华法案,只有商人的妻女和学生身份的女 性不受此法案的限制,因此在1943年以前能来美国的中国妇女人数很少。二战后美国改 变移民政策,移入美国的中国妇女人数大增。1943年12月17日国会通过 (关于废除排华 法令、建立配额以及其他目的的法案},1945年通过 (战争新娘法),规定允许接纳美国 军人的外籍妻子入境,并授予她们成为公民的权利,只要其婚姻在 《战争新娘法》通 过前或通过后30天之内有效。在该法实行的三年内,约有6 000多名中国妇女作为美国军 人的妻子得以入境。1946年国会又通过 (军人未婚妻法),允许美国军人的外籍未婚妻入 境,1947-1949年,有91名中国妇女作为美国军人的未婚妻移民美国。(66)中国的侨民统 计也可以看出这一变化,在1947年广东出国的妇女中,赴美国者为501人,占同年广东 出国妇女的49.7%。(49.7 %.67'加拿大的排华丝毫不比美国逊色,1903年自治领议会通过新的移民· 条例,将入境人头税增加到500元,获免税的只是商人及其家属、外交人员、传教士、旅 游者、学生与科学家。"500元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多的钱,以华工的平均工资每月约40元 计算,等于十二个半月的工资。按每人每月工资减去最低生活费用25元,节余15元计 算,等于33个多月的结余。"'6" 1923年加拿大联邦议会又通过禁止华人入境的 “华人移民 条例”,规定华人不许以移民身份进入加拿大,现居留加拿大的华人,其家属不得来加居 留,取消人头税,但以前入境的商人和商人子女要补交税500元。(69)这些排华法案使中国 一 118 一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 (1860-1949年) 人难以移民加拿大,在陈国贵访问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十个华人女性中,只有两个是在二战 前移入加拿大,其中1921年移入的妇女由丈夫交了500元人头税,另一个于1923年移入 的妇女正好赶上禁止移民入境,没交人头税。(7030 澳大利亚也不鼓励中国妇女进入,1905年 移民法规定禁止澳大利亚居民之配偶及子女入境。叫这些措施导致移民澳大利亚的中国妇 女人数极少,据1910年对203名已婚华侨的调查表明,夫妻都出生于中国者只占8.4%, 妻子出生于中国、丈夫出生于其他地方的占1.9 %,而丈夫出生于中国,妻子出生于其他 地方的占89. 6 % o (n'上述国家的排华措施不仅限制了中国男性的移入,更通过明文禁止家 属移入而限制了中国妇女移民。 相比之下,英属马来亚则对中国妇女移民采取毫无限制甚至鼓励的政策。最初殖民地 政府鼓励中国妇女移民主要是考虑到男性的需要和社会安定问题,如沃恩认为,妇女的进 入有助于 “防止中国人中普遍发生的、因缺少女性而引起的可怕的犯罪行为。”“妇女的进 人会从物质上有助于殖民地的安宁。因为中国人天性驯良,他们会在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包 围下,安分守己,和睦相处,而不会象他们现在这样无牵无挂,性情暴躁。++ (r3l0 后来中国 妇女以自己的勤劳受到赞扬,使殖民政府认识到中国妇女不仅是华人家庭和社会安定的保 障,而且是可贵的劳动力资源。即使在1929一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英属马来亚结束自 由移民的历史,制定移民条例,对中国男性移民人数进行限制,但对中国妇女移民仍然毫 无限制。直到1938年马来亚才对中国妇女进行限制,每月移入人数限为100()人。殖民地 政府对中国女性移民的鼓励,导致这一地区成为中国女性海外移民人数最多的地区。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国际迁移是中国人口海外移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受男性迁移模 式的影响、宗族和家庭的限制,以及移入地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妇女移民的迁移人数远 远不如男性移民,在移入地的地区分布上也极不平衡。但是,中国妇女移民在异国他乡同 男移民一样艰苦奋斗,为华人社会和所在国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 (3) (57)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 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第11, 171, 250页,复v 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lim Joo Hock, G7unese Female hnwigmvan mto the Straits .Setdement, 1860 - 1901 ,新加坡)(南洋学报),第22卷,1967年。司南、斐领:(华价妇女出国史略》,(华侨 华人历史研究), 出版社.1999年。 1993年第3期。(美)令孤萍:《金山谣— 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 (日)可儿弘明:(近代中国的苦力和 “猪花,’),东京岩波书店,1979年。 (中译本名为 (“猪花”— 被贩卖海外的妇女),孙国福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场 AhDig, Peasants乃翻tadaw and月zstitatesr A月以l77inary Invest沙dm勿to功e环a若了CVoese爪初朗 功Calonial " SYa,Singapore, 1986. (4〕李国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第4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5) (6)颜清徨:(新马华人社会史)。梁明鲜等译,第1, 3页,中国华侨出版奋司 (7) (8)(美)苏耀昌:(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休来理论》,陈春声译, ,1991年。 第176, 200页, 一 119 一 海 交 史 研 究 ·2002年第1期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9)陈印陶、方地:(广木省顺德县女性人口国际迁移的原因及其特征》,(南方人口》,第40页, 1987年第2期。 (1田 张映秋:(潮汕澄海人移技秦国的历史岌展》,或 (泰国的潮州人》,第23页,(泰国)失拉隆 功大学亚洲研究所出版。 〔川 (31) (59)杨建成主编:《秦国的华侨》,第34页;第39页;第34页,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 研究所印行,1986年。 (12) Lim Joo Hock, Mnese Farlale lmnvkaticr7 into而Soma Settlanent,16(】一1901,(新加坡)(南洋 学报》,第66页,1967年总22期。 (13)琉琅是马亚语 “dulang',的音译,意为木盆,淘锡所用。 (14) Y. F. Chin, QSiaeseFanale Imn(}?-adon to A6旬a in die 1906 and 2006 Centwies,高伟浓译,(民族译 丛》,第3页,1988年第1期。 (巧)陈粉笙:(解放前的地主和家民— 华南农村危机研究》(纽约,19 年),冯峰译,第121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6〕据不完全统计,1801-1850年,华工出国人数为32万,1851, 1875年为51万多,1876-1900 年为30万。陈粉笙主编:(华工出国史并)(第四料),第240-241页,中华书局,1981年。 (17」如康熙十六年正月颁布的法今规定:“凡诱取典卖或为妻妾等事,不分所诱良践,已卖未卖, 为首者立纹,为从者,旗人枷责,民人杖流。”(皇朝通典),卷80,刑一。 (18)道光年间,朝廷听说澳门夷人雇中国妇女 “奸宿”,立即命两广总呀邓廷祯调查此事,邓在道 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837年)的奏折中报告 “兹复细加查访,华夷妇女如常往来则有之, 并无雇请奸宿情事。”尽管并无此类辜情发生,他还是认为 “奸情率沙暖昧,华夷之拼宜严, 如妇女一任过从,提似易现。”因此主张严禁中国妇女与夷妇来往,“贫民妇女仍与夷妇往来, 或竟雇与奸宿者,即构攀重治其罪。”(两广总嘴邓廷祯等奏报遵旨查明住澳夹人并无效坟杭殴 等情片),道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载中国第一历丈档案馆、澳门基全会、些南大学古籍研 究所合编:(晚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二),第297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奥斯丁招工通启,转引自陈粉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第二样),第199-200页。 (20) 1859年底英国船旋风号装载了369名华工前往英属西印度,属于家庭眷属的有89人,其中妇 女40人,男童7人,女童4人,乳婴1人。1861)年1月27日英国一只船又装载了295人前往 英属圭亚那,其中妇女11人,儿童4人。转引自陈粉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杆)(第二样),第 342页。 (21〕朱士熹:(美国迫害华工史杆》,第27-28页。转引自陈瀚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抖汇编)(第 一样),第1册,第10-11页,中华书局,1984年。 (22)(筹办炙务始末》(成丰朝),卷67,第17页。 (23〕王铁崖:《中外旧章约汇编》,第262页,三联书店,1982年。 (24) Lrtn Joo Hock, Cbrbese Fmale Lmlvgmti v into the Straits Settlement, 1860-19!91.(新加坡)(南洋 学报),第69一70页,1967年总22期。 (25) Victor Purcell, She C7uhese in Malava,Kuala Lanp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03. 1967. (26」中国驻槟榔屿领事馆:(海峡殖民地华工入境之情况》,南京国民政府 (外文部公报》,第7卷 第7期.第45页,1934年7月。 (27) (32) W. L. BlYthe,《马来亚华工》,转引自陈瀚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朴汇编),(第5辉), 一 120 一 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 (1860-1949年) 第184页,中华书局,1984年。 (28) (30〕令孤萍:(金山谣— 美国华裔妇女史),第10页。 (29〕转引自(日)可儿弘明:(近代中国的苦力和猪花),岩波书店,第211页,表43, 1979年。 (33〕刘牵夫:(华侨妇女生活),(华侨半月刊》,第92期,第26页,1936年。 (34)叶汉明:(华南家族文化与自杭风习》,载李小扛等主编:(主流与边缘),第95页,三联书店, 1999年。 (35)梁燕玉,口述访谈,新加坡口述历史档案馆,编号:A000505/080 (36) (41)周一川:(清末留日学生中的女性),(历史研究),第50页;第54页,1989年第6期。 (37) (42)谢长法:(清末的留日女生),(近代史研究》,第2期,第272-273页;第275页,1995 年。 (38) Y. C. Wang, CArir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92一1949,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P49. 1966. (39) 东方杂志》,第2卷第8, 9号。转引自陈学询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第176页,上 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40) Chinese Institute in America, A Survey of Chrrhese -9udents in Amevceart Colleges and Ghivetsitie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 New York, P26 - 27, 1954.转引自令孤萍:《全山谣— 美国华裔妇女史》, 第14页,根据1.1计茸。1900-1911年中国留美学生中不明性别者有38人。 (43)资格:清华学校选派游美之学生,以本校三育俱优之毕业生及由本校临时考取之专科生与女 学生为合格。转引自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第79页, (44) (45〕转引自令孤萍:(金山谣— 美国华裔妇女史),第158 统计。 1933年。 一160页;第160页,根据表4.4 (46) James Fra
/
本文档为【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1860-1949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